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2024-07-14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办院格局逐渐被多元化的办院形式所替代,民营医院、中外合资医院等应运而生。多元化的投资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为医院规模的壮大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使医院从原来的低风险经营或几乎无风险经营转变为较高风险经营,出现了各种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下面就医院的财务风险作初步探讨。

一、医院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

所谓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筹资风险

由于财政补助与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财政投入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如果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财政拨款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加上医院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医院选择了较高风险的负债筹资。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医院的各类贷款总额高达2000-2500亿元。规模庞大的贷款在帮助医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偿债风险越来越大。如果医院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周转不灵,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信用受损,那么将陷入筹资风险的漩涡。

2 投资风险

医院要发展,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项目,改进诊疗手段,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还要不断地扩大服务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如有的医院已向集团化发展)。如此等等,都需要医院不断进行投资活动,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目前医院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就是科研方面的投资。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严格的制度约束,无专门的投资决策机构等等问题。对于重大投资项目,虽然许多医院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公司进行评估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咨询公司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且与委托单位财务人员很少沟通,造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搬硬套,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流于形式,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给医院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 固定资产流失风险

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和高档病房、门诊的建设,医院固定资产规模迅速膨胀。如果没有建立严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固定资产账簿体系,就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毁损和减值,甚至被个别人非法占有。

4 基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医院基建项目投入规模加大,比如,“非典”发生以后,对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投入比以往都大,还有就是对初级医疗卫生投入越来越大。今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明确规定,未来3年,各级政府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这样大的投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但许多医院缺乏专业的项目经费管理人员,内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严重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5 收入管理风险

医院的收入主要为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如果管理不到位,势必出现收费票据丢失、违规收费等现象。近年来收费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挪用、贪污公款案例时有发生,以及部分医务人员私自收费,截留医院收入,科室巧立名目收受病人费用,私设“小金库”等,都说明了医院收入管理风险在加大。

6 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现金流量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具有原因复杂、偶然性大、潜伏期长等特点,当前,医疗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医保制度改革要求医院垫付更多的资金,医疗欠费回收时间延长。因此,一定要随时关注医院的现金流量信息,以免因现金短缺引发财务危机。

二、风险控制措施

1 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医院必须正确认识风险,科学预测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财务危机由产生到恶化,都有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财务人员可通过观察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医院财务风险发出预警信号。这些财务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安全边际率、应收款周转率等。同时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实施。

2 建立行之有效的筹资管理机制

医院要成立筹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制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和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分散风险。不但要从短期偿债能力来考虑筹资,也要从长期偿债能力来考虑筹资,这样才能通过贷款等筹资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医院筹集资金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资金需要量的合理原则。这样就不会因资金不足影响医院业务开展和建设需要或因资金过剩造成浪费。二是资金按时供应原则。一定要保证资金按时到位,供应及时。三是筹资费用适当原则。应从不同筹资方案中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渠道取得资金。四是资金投向合理原则。筹资的效益与投资的方向关系密切,若资金投向错误,是不可能取得好的筹集效果的。

3 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可靠的信息以及不能控制事物未来发展的进程。因此首要任务是要加强投资决策的管理。投资决策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确定目标或确定问题;拟定各种可行方案;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在对各种方案进行研究、评估阶段,必须允许相反的意见,切忌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以上是事前控制。其次,要加强投资计划执行过程的风险控制,其一: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非正常的差异进行重点控制;其二:建立健全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借助于财务制度,把投资控制纳入正规化、经常化的轨道。这是事中控制。此外,还要进行事后控制,追踪考核计划执行结果及反馈信息,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衡量投资的实际效果。

4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医院应当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严格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报废等相关业务审批手续,明确从固定资产预算到入库等各个环节的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保管工作,规范固定资产核算,防止资产流失,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体系,财会部门负责资产的总帐和明细帐,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帐和卡片帐,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5 建立健全基建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基建专项资金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首先要加强项目的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投资预算。其次要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基建支出的审计,必要时可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重点审查是否按规定开立基建账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以保证项目资金不与单位经营资金混在一起相互据占挪用;检查基建会计核算体系是否建立健全,是否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基建会计业务。

6 加强医院收入管理

医院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医院要设立专门的物价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物价管理人员,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计算机管理上,应设置不同操作人员的权限,建立多级审核制度,杜绝收费人员舞弊行为的发生。在票据管理上,医院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财务科应派专人负责,加强对各种票据的保管和领用的管理,建立票据领用和核销制度,避免发生票据丢失、收费混乱等现象。医院的各项收入应及时入账,当天收入当天交存银行,不得坐支现金。同时,物价管理科应不定期对收费进行检查,审计科应加强对医院各项收入的审计。

7 建立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因而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对于医院来说,目前还没有硬性规定要求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但有条件的医院应逐步建立现金流量表报告制度,最起码要编制单位内部使用的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中的许多信息能够对医院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发出财务预警信号。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医院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果出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值时,会计人员应分析其形成原因,比如,是药品等库存物资积压、应收医疗款增大,还是医疗管理水平下降导致医疗成本上升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使医院的现金流呈现一种健康、合理的状态。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电力企业都应提高对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安全生产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明确电力生产中每个环节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基建;安全管理

1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指通过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决策、计划、组织以及控制活动实现和谐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因为电力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会比其他的行业更加严格,要求必须制定并实施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管理规章制度。如果忽视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会影响整个地区电力供应的安全和稳定,严重地影响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由此来看,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在实现基本生产目标计划的同时保障生产的安全,相关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必须与电力生产的总体目标相符。总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是為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

2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和基建安全管理方法

2.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安全的意识

各级领导要带头遵守“安全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要深化生产团队建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了解每个员工的心态和情绪变化,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在严格要求员工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此外,我们必须对所有的员工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相互合作意识。

2.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海因里希在美国研究了75000起的工伤事故,发现98%的事故是都可以预防的,而88%的事故是由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这些违规行为大多是由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和技能培训不足造成的。黄冈供电公司的现场安全检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许多事故不是由员工故意违反规定引起的,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企业应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和管理知识培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卡可用作培训和评估的参考,提升员工综合技能。

2.3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各级部么应该将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进行正确的传达并且要严格的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能够真正做到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企业的员工上。也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合理的组织制定一些可行性的本企业的考核奖励和惩罚制度。做到制度管理人员也做到让制度管理事情,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落实。也应该提高一线生产岗位的安全生产补贴,作为企业生安全真正落实的基础,在考核的奖励和惩罚上,应该对他们进行详细的管理。只有将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生产中中的每一个员工身上以及他们的安全思想上,才能够真正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实质性的飞跃。

2.4增强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第一,要执行严格的工器具退休制度,对过期、损坏或经定期检查认定不合格产品进行强制销毁。禁止以任何形式转售或出租退休的工器具供其他企业和个人使用。第二,严格执行外包施工队伍资格评估制度。必须在前期的阶段和过程中,检查外包施工团队的安全工器具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工器具在使用期间发现任何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第三,建设安全设备检验管理标准化体系。在管理使用中的工器具时,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执行,对使用中的工具做好测试记录和验收记录工作,保证工具的安全性、可溯性,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其职责。

2.5创新安全监察方式、方法

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需要加强对电力安全监察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定期展开电力生产巡查工作,特别是在施工期间,更要严格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有必要立即制定应急处理预案,避免发生突发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要不断创新电力安全监察的方式、方法,在制定安全监察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完善监察方式,认真分析相关工作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完备的安全监察工作计划。

2.6保证电力基建工程施工质量

要想将电力基建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其中,保证电力基建工程施工质量是最为关键的措施。要想做好这一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单位进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应保证施工单位符合相关标准,并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其次,在施工开始之前,建设单位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并将其相关职责落到实处,同时对施工建设的安全管理目标进行明确,以此来保证后续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应对电力基建工程进行全面且严格的监管,通过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把控、主动增加施工安全检测次数、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等方式的应用,来调动施工人员以及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热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安全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施工安全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2.7将现代新型技术应用其中

在电力基建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将现代新型技术应用其中同样是惦记基建安全防范技术应用的重要策略。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电力基建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构建其一个相对完善的电力基建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将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其中。其次,施工单位还应做好施工人员的先进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培训相关工作,以此来保证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可以真正的落到实处。最后,施工单位还应做好安全防范技术的更新及应用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根据电力事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对安全防范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安全防范技术应用其中,实现电力基建施工建设的整体质量。此外,还应对电力基建工程安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进行改进,重点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漏洞进行处理和完善,同时对其管理体系进一步梳理和归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的安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相关工作的条理性与规范性,在提升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现在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电力供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此时,也是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紧要时期,所以保证电力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电力安全不仅是保障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同时也是检查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在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还要完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事故预防和事中控制工作,努力提升电力生产的管理水平,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在实际施工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运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管理及解决策略[J].低碳世界,2017(34).

[2] 金振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06).

[3] 岳春雷.试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相关问题[J].农家参谋,2018(07).

[4] 郭耿华.电力基建安全的防范技术探讨[J].江西建材,2016(15).

[5] 李亮.电力基建安全的防范技术研究[J].电子制作,2015(05).

[6] 佚名.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J].科技风,2019,372(4).

(作者单位:盐城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阜宁分公司)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1.银行承兑汇票的现状

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相结合的结算工具,自推广应用以来,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融资工具。银行承兑汇票的融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与保证金的差额部分,俗称为“敞口”,其性质可等同于短期信用贷款;二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从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06年三季度,全国累计签发商业汇票4.01万亿元,同比增长24.88%;累计贴现6.46万亿元,同比增长36.31%;截至2006年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2.22万亿元,同比增长6.86%;贴现余额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这表明银行承兑汇票不仅成为企业非现金结算的重要支付手段,并在企业短期资金融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规模越来越大。但随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广度和深度的扩展,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2.银行承兑汇票存在定价偏低的问题

流动资金贷款和承兑融资是目前企业在银行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流动资金贷款与承兑融资的成本比较是衡量银行承兑汇票定价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

承兑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为:融资成本利息率=(贴现利息+手续费-保证金部分存款利息)÷(承兑总额-保证金)。在分子中,贴现利息已将保证金部分存款利息由现金转换成银行承兑汇票时所形成的附加成本考虑进去,而在分母上体现新增融资的部分。

例如:1000万元付款期限为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支付按承兑总额的5‰计算,即0.5万元,贴现利率为2.7‰保证金为300万元,保证金存款利率为0.6‰,则:贴现利息=1000×2.7‰×6=16.2万元,保证金部分存款利息=300x0.6‰×6=1.08万元,融资成本利息率=(16.2+0.5-1.08)÷(1000-300):2.23%,折合月息为3.72‰。这就是说,企业获取700万元的增量融资所承担的利息率为3.72‰,而当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5.20‰。

3.银行承兑定价偏低造成的负面效应

(1)对短期贷款产生挤出效应。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和强相关性。银行承兑汇票定价偏低,就会导致银行承兑的融资方式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间出现价差,为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套利空间。在这一套利空间的驱使下,即便能贷款,企业也会选择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融资,即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会相应减少对短期贷款的需求。

(2)以虚假的手段骗开银行承兑汇票。由于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融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一些客户通过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企业以虚假的购销合同等手段骗开银行承兑汇票,用滚动方式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继而办理贴现,实现了短期资金长期使用,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由此带来虚假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就屡禁难止。

(3)银行的风险收益不对称。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信用产品,其风险收益是通过提供信用的价格——承兑费率来体现。现行的银行承兑费率实行央行定价管理,只收取票面金额0.5‰的手续费,但却要承担由于承兑申请人到期不能付款,承兑银行必须垫付资金的风险,其风险金额是收益金额的2000倍。过于低廉的银行承兑费率完全不能覆盖正常的风险损失。

4.改革银行承兑汇票费率,实现合理定价

(1)提高银行承兑费率,收取风险补偿金。银行承兑作为一项非资产类的表外业务,虽然无须占用资金,但却承担了票据业务链中的所有信用风险。按照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承兑的资产风险权重等同于贷款。因此,必须引入风险定价机制,对其所承担的风险收取适当的风险补偿金,使银行承兑的风险收益率能够覆盖违约风险率。即它的风险收益率应在按财务规定最低标准提取的一般拨备率(1%)之上。

(2)合理确定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补偿金率。由于在期限、借款人、风险缓释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所承担的风险是无差异的。所以,我们可以用贷款为参照来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风险定价。其逻辑的起点是占用相同风险资本的业务,应能带来相同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

确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收费标准可以参照同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其恒等式为: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贴现利息+手续费+风险补偿金-保证金部分存款利息)÷(承兑总额-保证金);经过转换,可以得到计算公式:风险补偿金=(承兑总额-保证金)×流动资金贷款利率-贴现利息-手续费+保证金部分存款利息,进而得到:风险补偿金率=风险补偿金÷(承兑总额-保证金)。

以上述1000万元付款期限为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例子计算:风险补偿金=(1000-300)×5.20‰×6-16.2-0.5+1.08=6.22万元,风险补偿金率8.89‰,折合月费率为1.48‰。

当然,以上计算结果仅仅是理论上可以参考的指导定价,银行承兑汇票的最终定价还可以考虑到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综合贡献度等综合因素。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推动了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因此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但是也因此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也使得企业审计风险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企业内部加强审计风险控制、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以便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推动企业的更长远发展。近年来企业审计风险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所以本文对企业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展开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希望能给企业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控制对策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审计风险控制、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等也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核查。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方式和信息使用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使得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树立和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为现代企业的高效運作、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夯实的内部条件。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工作主体独立性差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具有独立性,这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审计工作都是在企业领导的指挥下展开的,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支配,甚至有一部分审计工作人员是由企业财务人员转过去的,而财务人员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客观、公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通常会面临两难选择,不仅要接受政府审查部门的监督检查,还要时刻准备接受领导的支配。由此可见,这种双重管理,很难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方法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尽管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均以采用了抽样技术,但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为不当,只是依靠既有的审计经验对样本规模与评价结果进行确定,这种抽样方法往往会导致许多重要问题被忽略,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审计风险。另外,部分企业内部仍不具备完善的审计制度,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没有事先制定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也没有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是记录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使得审计工作过程无法全面反映,也就使得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审计工作开展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诸多企业由于缺乏审计工作开展所必须的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无从考核,同时也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奖惩机制,往往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够高,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工作敷衍了事,撰写的审计报告不够严谨,而且仅仅停留在表象描述。

(四)信息化发展对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来,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依托财务软件来完成,导致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因此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环境与工作切入点也随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举例来说,针对财务数据的审计工作,由于当前大多数企业都通过财务软件收集财务信息,数据录入人员也仅仅只是负责数据的输入,财务软件会自动根据输入数据形成财务报表,但是如果企业采用改变记账或口径的手段,就会使得最终呈现的结果不同,尤其是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造成更大的难度。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分析

(一)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说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审计工作开展缺乏独立性就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现代企业应当重点强调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因为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监控、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其组织地位应当独立于其它的管理部门,而这一独立地位应当在企业规章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否则很容易造成使审计角色面临尴尬定位的局面。只有明确规定,才能为日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真正发挥出企业内部审计所具有的效能,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否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及时更新审计方法,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及时更新审计方法,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也是符合时代背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是事后进行审计,审计工作比较被动,不能及时规避和化解事先存在的风险,很难杜绝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舞弊行为,这很明显不符合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所以企业应当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高度关注审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功能,以便于让审计工作可以始终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监督职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法规展开,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审计人员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运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科学化、效益化。

(三)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特别是对于审计报告、审计结论等关键性内容进行考查,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减少或消除由于人为审计而导致的误差,进而能够充分确保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最终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的审计风向。审计结果与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同时也能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信息化中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个企业应当着力推进审计信息的发展,及时研讨并制定出与信息化背景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保障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企业应当及时添置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硬件软件,定期检测网络系统,确保审计工作时可以有高质量网络,加大力度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功能。另外,企业还需要定期实地查看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可以询问审计工作人员、检查审计日志系统,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控制制度,长此以往,可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制度体系上防范审计风险的出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审计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审计风险控制,应当委派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展开审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杰.互联网环境下电商企业审计风险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9(07):116-118.

[2]  杨探秋.浅谈企业审计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12):21-22.

[3]  乔镇,杨颖.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措施探究[J].中国市场,2017(29):204-205.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金融风险会严重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发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当而导致的。本文通过对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特性、危害性、来源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措施,通过对银行经营全过程进行动态的有效的监测、监控和评价才能实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才能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金融风险 内部控制 防范 措施

前言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来自与多个方面,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爆发金融风险就会影响到多个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后果会是非常严重的,有的甚至会给金融机构的生存带来威胁。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一谈到城镇化,全国一片相应,各地蜂拥而起,大量的花钱,都来搞城镇化建设,但是对于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促成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一个银行倒闭了就一连串的倒闭,一家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就断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来讲,如何使金融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避免发生金融风险,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性

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流通和配置提供了场所,并通过信息的传递,确保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即金融具有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此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金融可以使投融资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使企业良性发展的优秀人才;还可以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得到改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即可以使要素总量增加,又可以通过通过要素生产效率和投融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产业受外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即产生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犯罪风险、金融国际化风险等。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

二、发生金融风险的根源

我国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是在国家及银行,这是有我国的财政、银行及企业的制度所决定的。纵观我国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规划,从国家财政预算到银行金融的转变,国家把企业资金供应推给了银行,这就为银行发生金融风险提供了前提。政策性贷款存在管理不佳,利用率低下,这就给金融风险增加了发生的途径。国有企业经营不良,但是仍享受着国家优惠的贷款政策,这又是一个增加金融风险的途径。金融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来自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来自市场利率的变动;来自汇率的变化;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来自金融机构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等方面。另外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也是发生金融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商业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如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间还不算不长,一些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度还不健全,对相应的权力仍缺乏有效的制约方法。稽审及风险监督部门还不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银行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业务规程,岗位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足够的控制机制;授权机制不完善,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过重视,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等等都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金融风险危害的认识

要想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就应从教育着手,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有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做到从自身做起,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关注,充分认识,及早判断,严格遵守金融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把一切金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控制监督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等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他四个要素功能的发挥。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制度基础,它是在国家法律制度约束下所形成的有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分为分业经营下的专业银行制度和混业经营下的全能银行制度两种模式。因此,在金融国际化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缺少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就无法抵御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为避免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就应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并做到认真执行。第二,建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由商业银行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够对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商业银行交易界限、规范交易行为、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内在功能。第三,构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的基础,它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体系,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是在特定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下,有关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银行内部组织制度安排。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是确保内部控制及时有效的前提条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制度基础。第五,形成商業银行风险防范文化。风险防范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一种“非正式规则”,它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为支持国家大型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经济形势及金融体制下,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刚性管理和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现代化办公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内部控制效果,使银行业务经营更加安全和可靠。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银行经营特点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银行业务风险评价并及时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完善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最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融合起来,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建立起对变化反应敏捷、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完善的、强大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确保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可以满足用户对银行的基本要求。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做到事前预防,一旦发现金融风险有发生的迹象可以做到及时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风险发生后的监督和纠正,即对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对银行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结果就是实现银行长期赢利的目标,并且能确保银行各类报表的质量,完全符合报表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可以有效的督促银行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政策、计划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从而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措施,内部控制建设包括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风险监控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及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抓好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我国应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續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国民.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科技资讯》,2010年03期.

[2]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09年第5期.

[3]裘冠民,魏喜爱.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青海金融》,1997年09期.

[4]曲天军,王吉卫.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农业发展与金融,1998年09期.

作者简介:绳继敏(1970-),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财务部副经理,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开采技术、钻井技术的提升使得原油开采量逐年攀升,要将数量巨大的原油安全运送到石化厂等地方,需要加强原油在储藏及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下文先给读者介绍了原油在储运过程中需要重点监督的环节,然后对原油储运管道及终端厂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最终采用降低风险、保留风险等处理方式有效控制原油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风险;储运;原油;控制

原油是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石油,其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因此对运输的要求极为严格,原油的运输有管道运输、海上运输、油罐车运输等方式,但不论哪种运输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确保原油储运过程的安全性,需要提前预测原油储运过程中的风险因子,并对其进行合理识别,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下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合理处理该类问题。

一、原油储运过程中重点监督的内容

1、原油收发。收发原油的工作人员要对罐区、罐体、阀门等部位进行全方位检查,同時加强与计量人员的联系,以避免原油的浪费,防止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2、原油计量。要符合防火和防静电的要求,必须做到准确灵活,该环节是降低跑、串、漏等问题发生的重要环节。3、原油化验。对原油进行加工,先要对原油进行评价,依据原油的具体组成确定生产方案。原油化验的内容包括,原油密度、粘度、水分、含硫量、轻质油的组分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确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加工工艺。4、原油处理。原油的处理包括脱水、加温、脱盐等工艺流程,任何一个流程的控制不当,都会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5、原油罐的清洗。原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因为泥渣等导致大量沉淀物累积,而会对油罐造成腐蚀,甚至发生事故,所以一定要定期进行清洗。在清洗过程中,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杜绝违章作业。

二、识别原油储运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一)原油储运管道的风险因素识别。原油储运管道连接石油罐区与外销的纽带,其管径大、输送距离长、压力高、连续运行,所以其风险因素会更隐蔽、单一等,加上长距离运送石油介质,一旦出现事故就会波及全线,迫使外输泵停泵,甚至引起上游停产,管道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一,管道泄漏,比如管道腐蚀穿孔泄漏、阀门泄漏、管道焊缝破裂泄漏、管道断裂、管道人为破坏;二,火灾、爆炸,在已投产的管道施工作业中,若操作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原油管线发生火灾或爆炸;三,原油管道设备故障,如波纹管故障,管道阀门操作失灵是原油管道常见设备故障风险。

(二)识别终端厂区存在的风险。在原油储运过程中,终端厂担负着诸多任务,比如收集、脱水、外输等。由于原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在储存时比较集中,总量又较多,所以其在储运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多,要想有效控制风险也更加困难,假如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会给终端厂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所以,要对储运原油的安全性进行管控,要对厂区的安全进行严格管理,做好厂区原油罐、管道、机泵、阀门等的全面检查。

三、原油储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降低风险的措施。为有效降低原油储运过程中的风险,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措施:一,提高原油储运工作人员的安全与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对原油进行储藏和运输,强化对工作人员储运过程中行为的管理与规范;二,假如原油储运过程中的风险引发了事故,就要想方设法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此时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保证,比如储油罐发生火灾时,可事先在油库里设置消防系统,该消防系统只有在火灾发生后才会发挥作用。

(二)原油储运安全风险控制。一,减少油气挥发。为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油气的挥发,可以对油罐进行改造,加强油罐的检查与管理,设置油气回收装置等;二,消除摩擦静电。在原油储运过程中,静电的存在会引起原油发生火灾或爆炸,因此在储运过程中一定要消除静电,选用绝缘性好的材料和设施,如绝缘接头、绝缘法兰等;三,实时监测油量。在原油的储运过程中,要严格按规范储运程序。在收发原油时,要密切注意观察进油量,工作人员要严守岗位,认真检测,做好相关记录。在原油计量时,操作人员要认真检查相关的计量器具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计量时杜绝明火,若在夜间计量,照明设备需防爆。

(三)分散风险。原油储运过程中的风险性较高且集中,如果交给某一部门集中管理,不仅会增加该部门的工作量,而且也会因该部门的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而引起事故,因此,针对该现状要把危险性比较高的风险分散到几个甚至更多的部门进行管理,如果某个部门的管理失去控制,其他部门还能分担风险所带来的责任,以减少事故發生的概率。

(四)保留风险。保留风险与传统的风险规避在策略上有所不同,传统的风险:只要有风险存在,就必须设法去消除它,不允许存在任何风险,可见该种策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较大,而且不容易抓住治理的重点,以至于适得其反。现代的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应该分级控制风险,对于发生概率极低、危害程度偏小的风险可以保留,但对于保留风险,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只是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同而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原油在储藏及运输过程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因子,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储运过程中要对潜在的风险了然于心,做好对风险的应对方案,面对突发事故,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原油储运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控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0:14-15.

[2]祁立晖.原油储运过程中风险控制探讨[J].化工管理,2015,16:116.

上一篇: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术转型图书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