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2024-07-14

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和深化,产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是指在精准扶贫基础上,将金融资源、金融手段注入产业扶贫的全过程,实现产业政策、扶贫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无缝对接,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解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和获得金融资源。目前,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是采用贴息担保的方式,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以帮助其参与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但是,随着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这种政府背景下的信贷扶贫模式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当前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模式分析

近年来,各贫困地区依托优势产业,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创新金融服务和信贷模式,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为贫困人群参与产业发展通道、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思路。其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精准识别为前提,精确配置信贷资源。农村贫困人口不仅是精准扶贫的难点,也是金融资源难以达到的地方。长期以来,由于受金融机制、贫困农户信用、贷款渠道等因素制约,贫困农户一直存在“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为解决产业扶贫中的金融制约问题,切实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实效,各贫困地区紧抓“精准”这个核心,以扶贫小额贷款为重点,通过分片包干的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进行走访调查,逐户建立金融服务档案,逐户开展信用评级授信,确保了扶贫小额信贷的精准对接、精准落实,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以河南省为例,目前实现了对全省18个省辖市、146个县、2087个乡镇、6522个贫困村、13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以发展产业为核心,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依靠发展产业来支撑。长期以来,融资问题是制约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一大瓶颈。如何通过金融支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一直是产业扶贫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各贫困地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各银行机构根据市场定位、机构优势和自身能力,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生产进行重点支持,尤其是加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其目的就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增收。以贵州省为例,已探索出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已累计向55万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62.6亿元。

以利益联结为抓手,创新信贷支持模式。产业扶贫的内在要求是要将贫困人口连接到产业链上,使他们参与主导产业,并从中受益,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实中,相当部分的贫困户缺乏产业选择和产业经营的能力。如何有效发挥信贷资金的带动效应,将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键在于创新信贷支持模式。以甘肃省为例,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带动发展模式,即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分散的扶贫专项贷款资金集中使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建生产基地,统一生产经营,贷款到期合作社负责偿还;二是帮扶发展模式,即将贫困户分散的扶贫专项贷款以入股方式由龙头企业集中使用,年终进行分红;三是互助发展模式,即利用村级互助资金撬动银行信贷,将互助资金存入银行作为担保金,银行以5~10倍给予授信额度,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资金支持。

以财政贴息为重点,降低信贷融资成本。当前,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实质上是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信贷资金配合作用下的金融扶贫模式。在运作中,地方政府出资增信和定期贴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人民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做金融机构资金后盾,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各司其职,搭建成合作互利共赢框架。以广西凤山县为例,由农村信用社对扶贫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凤山县政府对贷款利息予以全额补贴,人民银行对信用社给予增加扶贫再贷款支持,在资金供给和运用两端形成规模,以数量弥补涉农金融机构“薄利”,从而实现了降低政府负担、兼顾金融机构利益、免除贫困户利息成本的三赢局面,构建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良好的运作环境。

二、制约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因素分析

可以说,目前金融支持产業扶贫仍是一种特惠金融手段,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针对特定的政策目标和群体是必要和可行的,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严重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约因素:

扶贫项目存在诸多风险。一是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村产业扶贫以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产业为主,扶贫项目建设周期长、信息不对称、缺少定价优势,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对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收益影响重大。二是存在一定操作风险。由于扶贫项目持续时间较长,涉及人员众多,诸如流程、人员和外部事件等风险贯穿始终,尤其是可能面临政府换届及扶贫项目管理人员变动等情况,存在一定操作风险隐患。三是存在自然灾害风险。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那些灾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自然灾害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经济作物的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扶贫项目的还款。

扶贫产业融资渠道单一。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主要为银行贷款支持,其他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利用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融资量小,占比低。二是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受农村扶贫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制约,各商业银行过分偏好资产抵押,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资产抵押和保证担保等,信贷产品缺乏创新,扶贫贷款投入不足。三是财政贴息压力较大。一方面,扶贫贴息贷款的财政补助主要靠中央财政专项拨付,因此受限额控制贫困户获得的贴息贷款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一些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也多在财政贴息资金的配合下才投放,贫困地区财力单薄,无力为扶贫贷款提供财力支持,难以形成小额贴息贷款帮扶的长效机制。

农村金融生态有待优化。一是贫困地区信用意识淡薄。贫困户存在违约、失信、逃债等现象,一旦发生赖账,可能产生跟风现象,导致整体信用环境不断恶化。二是失信惩戒途径有限。由于金融机构对失信贫困户进行法律诉讼时,打击、执行途径和效果都很有限,造成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上升,势必增加信贷机构的风险考量而抑制信贷的实际供给。三是贷款管理与产业需求不适应。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普遍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而不少农业特色产业化项目见效在两年以上,期限错配引发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时有发生。而且,目前信贷产品仅能满足传统种养业的资金需求,对发展更高层次的、产品附加值高的、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金融机构扶贫动力不足。精準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在落地与实施上,与金融机构资本盈利的性质存在一定冲突。一是金融机构盈利本质使然。受贫困户抵押物缺乏、抵御风险能力差而资金需求小、急、频等因素影响,扶贫机构在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上压力较大。相比商业贷款,扶贫工作是责任大、成本贵、风险高、收益小。二是配套考核政策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未能实现针对贫困地区差异化绩效考核制度,受追责问责机制影响,金融机构疲于应付,主导扶贫积极性不高。三是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出台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尤其是保险扶贫等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扶贫贷款一旦形成不良,短期内无法消化。

三、推动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放大了财政资金使用规模,创新完善了金融支农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和贷款难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政策性、公益性、单一性”的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模式难以为继,要实现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和完善:

以加强信用建设为基础,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营造良好信贷环境。加强对贫困户的金融教育,提高其金融参与意识,强化信用和法律意识,着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同时,加强对恶意欠贷逃贷的打击和惩戒,尤其是要为银行依法清收不良贷款提供有力有效的司法支持。二是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手段,根据贫困户劳动状况、健康状况及财务状况,建立贫困户专项评级系统,并将“五险一金”“低保”“医保”等数据加入到贫困户专项评级系统中;另一方面,将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将信用评定结果与对经营主体的贷款授信结合起来。对评级授信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系统自动评分等级较高的贫困农户,在同等条件下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待遇。三是丰富征信救济手段。对贫困户在征信系统个人信息中做出特殊标识,针对贫困户不良记录产生的原因,丰富征信异议救济手段,对非主观、非恶意形成不良记录的贫困户放宽贷款审批条件,对无恶意拖欠贷款导致信用记录不良的不减少贷款额度。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增强金融机构内在动力。一是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的政策需求,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开发新型扶贫信贷产品。二是建立扶贫信贷投入激励机制。参照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重点贫困地区的涉农信贷机构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调动金融机构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调动金融机构增点扩业的积极性。实施差别化监管政策,针对扶贫金融合力确定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等方面的计算规则和激励政策,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三是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针对扶贫贷款中抵押物短缺问题,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经济特点,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

以强化保险扶贫为重点,完善风险分担保障机制。一是探索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将直接的财政扶贫改变为财政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核销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较高风险溢价。对国家、省里下拨的财政扶贫资金,应允许地方政府在不改变扶贫的大原则下,整合用于扶贫贷款担保或风险补偿,从而逐步建立财政风险分担机制。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引导保险业嵌入金融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参保意识,扩大覆盖范围,完善保费补贴,探索财政支持的扶贫产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增强扶贫产业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三是构建保险防止返贫机制。例如建立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机制等,加强保险与信贷联结,防止出现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冲击扶贫贷款安全性,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以发展产业基金为方向,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集聚扶贫攻坚,实现财政扶贫与金融扶贫有效对接。一是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机制,集中投资者的分散资金,以股权形式直接投资于带贫龙头企业或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促进带贫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注重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集聚证监会和资本市场的合力服务脱贫攻坚,支持和鼓励上市公司、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履行扶贫社会责任,大力发展股市融资、债务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三是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降低农民互助性质的金融组织审批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充分发挥灵活、高效的特点,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开发。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消极产物,作为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与其他三家银行相比,不良贷款率位居首位,资产质量最差。文章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资产负债率、贷款与总负债比例和银行相对规模与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中国农业银行 不良贷款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一、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银行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于2009年1月15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15日和16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截至2011年末,农业银行总资产116775.77亿元,各项贷款和垫款净额53988.63亿元,资本充足率11.94%,不良贷款率1.55%。全年实现净利润1219.56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1.11%和20.46%。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国有的五大商业银行之一,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行政干预以及农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的原因,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是所有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差也最难处置的。

本文主要选取在资产实力方面相当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比较。2011年农业银行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总资产相差不多,但是利润最少,并且不良贷款率为1.55%,远远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为1%,工商银行0.94%,建设银行1.09%),资产质量比较差。

二、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文章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在选择实证模型的解释变量时,主要选取了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M2)、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贷款占银行总负债的比例、银行的相对规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用相应的类型符号代之以方便研究(见表1)。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X1)代表了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周期影响不良贷款理论的探讨及实证研究表明,GDP增长率越大,不良贷款率越小,因此文中假设GDP增长率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负向影响。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X2)反映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本文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作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假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银行资产负债率(X3)=总负债/总资产,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本文假定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银行贷款与总负债比例(X4)=贷款总额/总负债,指农业银行总负债中贷款所占的份额,这一指标反映银行资金运用于贷款的比重以及贷款能力的大小。本文假定农业银行贷款与总负债比率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银行相对规模(X5)=Ln(银行总资产)。银行相对规模在国外文献中常被用来反映银行风险分散能力。本文采用银行相对规模指标衡量银行风险分散水平,并假定银行相对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

2、数据来源和分析

文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此次实证分析考察的样本期间为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的24组季度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农业银行网站及中国银监会网站发布的相关报告。

3、实证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首先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利用eviews6.0对各个变量做ADF检验,从运行结果来看,6个时间序列X1,X2,X3,X4,X5和Y都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需要进一步进行一阶差分检验,输出结果ADF检验值均小于5%临界值,表明时间序列通过ADF检验,6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

(2)回归分析。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24个样本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各统计指标数值为:R2=0.881923,F=26.88850,P=0.000000。从模型参数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决定系数R2=0.881923,调整后的R2统计量值为0.849123,该模型变量的可解释程度为84.91%,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比较好。除此之外,模型的统计量F=26.88850,相对应的P=0.000000,该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说明选择的变量“GDP增长率X1”,“货币供给量X2”,“资产负债率X3”,“贷款与总负债比率X4”和“银行相对规模X5”整体上对“不良贷款率y”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

首先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α=0.05时,X1,X2,X3和X5的P值(收尾概率)分别为0.0052,0.0010,0.0014和0.0002,均小于0.05,各个解释变量的t检验基本通过,其中解释变量X4,即贷款与总负债比率的收尾概率为0.3600,大于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由于模型的整体P值<0.05,所以这一变量不能影响模型的显著性与准确性。

最后从表3的第二列各个变量的估值系数可以得出线性回归模型为:y=-0.260263-1.307472X1-1.014519X2+0.369761X3+

0.026951X4+2.428325X5+u。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到,X1和X2对于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y来说起到负影响,相关影响系数分别为-1.307472和-1.014519;X3,X4和X5对于农行的不良贷款率y起到正影响,相关影响系数分别为0.369761,0.026951和2.428325。

模型结论与假设一致。

三、实证分析结论

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到,除了银行贷款与总负债比率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外,其他变量均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综合实证研究结果的模型回归系数可以得出,银行相对规模对于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大,各季度农行的相对规模每增长1%,平均说来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增加2.428325%,因此,农业银行可以通过合理抑制盲目扩大的银行规模来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其次,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于宏观指标GDP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比较敏感,各季度GDP每增长1%,平均说来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减少1.307472%;各季度货币供应量每增长1%,平均说来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减少1.014519%。因此,从宏观因素方面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增加广义的货币供给量能为中国农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对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的产生是与一国的经济状况、银行对风险的偏好、银行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银行风险分散能力以及银行的相对规模紧密相关。也即,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除了政策性、制度性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经济发展、银行自身行为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或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对风险偏好的机制约束、提高对贷款分析控制能力、分散能力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不良贷款风险,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采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果断有力的风险防范处理措施,从而进一步控制不良贷款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刘彤彤: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2] 祁振汗:关于深化农业银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设想[J].农村金融研究,2000(5).

[3] 邓少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处理对策[J].时代金融,2009(2).

[4] 王继军: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控降不良贷款之我见[J].金融纵横,2008(7).

[5] 黄友志: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理的新途径[J].商业文化,2009(1).

[6] 袁霞: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8).

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由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发起,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大连银行、中国交叉科学学会金融计量分析与计算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2011)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将于2011年6月30日-7月1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

第一届(2009)与第二届(2010)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交叉科学学会、大连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学术机构、院校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2010年会议出版的《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已经被CPCI(原ISTP)检索,同时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术机构与院校图书馆收录。两届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管理领域的研究思想融合,丰富了现代金融研究的视野,為各校金融财务专家的交流与深入探讨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次研讨会由美国新泽西州大学Rutgers商学院著名的金融学专家吴仰儒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彭龙教授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李延喜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参会的嘉宾来自于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此外,参与国际会议的还有国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期货机构、证券公司等)代表,知名企业的财务高管人员等。

在此,本届研讨会学术委员会、组委会所有成员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诚挚地欢迎您届时光临。希望在您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本次会议提供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您的学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本次会议将继续出版《第三届(2011)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将被CPCI(原ISTP)收录。欢迎您就本次会议的议题积极投稿,与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会议的具体情况及投稿要求,请登录: http://www.chenniao.com/frcfm2011;http://management.dlut.edu.cn网站查询。

期待着您的积极参与!

【会议主要议题】

(1)金融风险管理(2)金融产品风险控制(3)金融监管(4)公司金融

(5)资本市场风险管理(6)银行信贷管理(7)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8)宏观经济波动与金融

(9)行为金融 (10)金融工程(11)科技金融 (12)财务管理

(13)金融产品创新(14)保险精算(15)信托产品开发 (16)风险投资

(17)其他未列出的相关议题

【投稿网站】

http://www.chenniao.com/frcfm2011/chinese/paper_submission.html

【重要期限】

即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 论文投稿截止

2011年5月15日 论文录用通知

2011年6月29日 会议报到

2011年6月30日-7月1日会议召开

【会务组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邮编:116024

电话:+86-411-84706507,84706391,84707982 传真:+86-411-84708342

E-mail:FRCFM@dlut.edu.cn

第三届(2011)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组委会

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独立办学自主权增大,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成为保证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分析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014

近年来,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高校学生逐年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办学类型越来越多样。在办学经费的投入上,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筹集经费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经费来源更加多样,如高校办学经费的筹集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集模式。这种变化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日趋复杂,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也日益变大,而高校的财务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却还停留在原来的单一管理模式阶段,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出现失控的现象,风险加剧。

1 当前高校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1 资金运作风险

影响高校资金运作不确定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可能是内部管理问题,也有可能是由于政策、法律、市场或银行利率发生较大变化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校的资金在运作中遭受巨大损失,产生财务风险。

1.2 财务失衡风险

高校自主权的加大,相应增加了财务运营风险。高校大多是差额拨款,其经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许多高校学生欠费和贫困学生交不起学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高校的学费欠缴数额巨大,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学校财务预算,并可能导致学校的还贷能力不足,出现资金短缺、短期内资金困难,甚至是发不出教职工工资、连日常开支的资金也短缺的极端情况,最终导致财务状况总体严重失衡。

1.3 资金管理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的国际化,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主要手段的网络财务管理方式成为常态。在网络财务环境下,财务管理完全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在线管理。这些管理方式可以使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可以实现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高校与社会各相关部门之间财务业务的高度协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費。但快速便捷的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也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资金运作速度极其快捷,成千上百万元的款项只要手指动一动,须臾之间便发生了转移,若不进行防范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巨额损失,从而造成资金支付困难。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资本决策在转瞬间就可以完成,但也极大地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导致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脱节,财务监督机制与财务业务无法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高速发展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却无法跟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无法监督的现象,针对快速发展的科技技术,高校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应的手段,加强财务安全管理,否则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1.4 债务化解风险

高校自身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但其无法承担这些建设费用,因此许多高校都是举债建设。且在进行这些建设项目时大多是跟风而上,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投资规模也没有考虑学校的有效支付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预算中的自筹资金往往无法落实,只好不断扩大贷款,导致债务越来越多。但高校都是非营利性单位,财政拨款有限,大规模的贷款资金虽然能够暂时缓解资金不足的难题,但这些信贷资金需要按期付息还本,高校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导致财务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化解风险。

2 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2.1 观念落后,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国家投资办学的管理模式上,认为一切由国家承担,不会发生财务风险。而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成为相对独立的事业法人,财权相对独立,随着国家投资在办学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高校面临着资金筹集、调度及合理运用等多方面的压力,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但很多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没有看到这种转变,风险意识不足,不量力而行,盲目追求发展,资金运用严重脱离实际,最终导致严重的财务危机。

2.2 支出与收益不平衡,入不敷出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财政在这一块的投资也会相应增加,共同为高校带来了学费、住宿费等各种收入的增加。但与学生数量增长同步的是,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如生活、住宿条件的改善;教学教辅设施的增加;设备的升级等各方面的投入几乎也是成倍增长,很多高校盲目追求规模扩大,不遗余力地进行基建建设,在财务支出又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缺少严格的控制手段下,出现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不断膨胀,财务收支不平衡的现象,造成财务风险。

2.3 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太重

很多高校的规模发展是通过银行的信贷完成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贷款周期长,风险可控性强的项目贷款;另一种是贷款期限短,负债成本相对较小的流动资金贷款,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要用现金流量进行偿还。而高校在贷款时往往没有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导致流动资金贷款过多,债务结构不合理,最终导致短期内还债集聚,出现还款困难,产生财务风险。

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摊子铺得过大,贷款规模也很大,对债务的偿还缺少正常的思维理念,认为“债多不愁”,只要规模大了,效益也会随之而来,在债务的控制方面认为只要按时还息就行,根本不考虑本金偿还问题。事实上,高校用于建设规模的贷款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一旦招生出现问题,则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资金就会出现问题,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中。

3 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风险防范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要防范风险,高校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加强人员的风险防范教育,及时识别风险,了解风险的特性,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以便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

3.2 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制度壁垒

高校财务管理涉及资金组织、筹措、调拨、使用、结算、分配,以及绩效考核等多个环节,要进行风险防范,高校必须对资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如,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对资金管理进行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各种决策风险;建立科学的资金运行控制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与评价制度,将资金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责任;建立信用风险评级机制;合理使用资金;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及时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发现和纠正错误;建立财务监督制度,保证运行过程的规范性。

3.3 建立安全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应当针对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科学分析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财务资料,找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并予以指标化,利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安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在风险来临时发出警报,从而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强化资金运作风险控制

高校资金运作风险控制的着力点,在于破旧出新,变革资金运作管理机制,实现资金运作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建立风险分析预测评价系统,对资金运作全过程进行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及时化解资金运作风险。建立资金运作风险责任制,职责明确、具体到人。

3.5 开源节流、多种渠道化解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高校首先应当转变在办学经费来源上完全依赖政府的观念,开源节流,合理理财,应当培养融资理念;其次,应保证学费收入足额到位,大力解决欠费问题;最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社会,获取资金。

3.6 加大投入,合理融资,减少和控制债务风险

高校经费不足是产生债务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高校经费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高校负债的主要原因,高校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拨款,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举措合理进行融资,如,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也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科研项目的优势进行项目融资,但融资必须按照自身的资金需求,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确定资金金额,并制订资金的最合理使用方案,切實可行的还款计划,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资金使用监控制度,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债务风险。

4 结 语

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状况,采取措施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安全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风险预警与风险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0(9).

[2]王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马德敏.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万青.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控制[J].浙江金融,2004(5).

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一、担保公司的大概叙述

(一) 担保公司的定义

银行因为市场存在的风险, 为了降低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存在贷款公司无法偿还应还贷款, 降低经营的风险。并不会直接把贷款带给个人, 而是从第三方公司进行中间过渡, 为双方提供保证达成双方条件。这就是担保公司在市场上的定义, 他的主要收入就是从担保需求方获取担保过程中的服务费。

(二) 担保公司的特点

(1) 担保公司大多担保的企业对象都为中小企业, 来应对社会需求, 担保公司起步到多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 (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 经济的突飞猛进, 中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对外的经济贸易进程的快速进步, 担保过程中的法律日益随着也在不断健全。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担保公司的需求随之加大, 担保公司的发展变化迅猛, 机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被不断完善充实, 就当前形式而言我国担保行业的担保形式大多主要根据担保金额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商业担保、相互担保与信用担保这三大部分。 (4) 担保公司在经过之前的担保经历中认识到了风险的重要性, 对风险的防范也随之增加。应对的措施也在不断地完善, 担保风险管理的机制也在建立于完善, 在以前的基础上, 可以达到风险分散的水平。

(三) 担保公司的担保流程

担保公司的贷款业务主要的流程为: (1) 申请:需要担保的企业对担保公司提出贷款担保申请, 并提出需要贷款的大体金额; (2) 考察:担保公司需派出专员, 去贷款需求企业考察, 考察该公司的信用情况、纳税情况、财务情况、抵押资产情况、经营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情况, 初步确认风险, 确定担保需要的可否与所提供资料符合与否; (3) 沟通:与可以贷款的银行进行协商, 进一步的掌握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企业信息, 了解银行拟贷款的金额与期限; (4) 之后的担保、放贷、跟踪、提示、解除、记录、归档等步骤不为主要步骤, 并不进行过多讲解; (5) 还款:还款需在规定时间段对施款银行还款, 双方确认金额即可。

二、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判断主要来源

(一) 中小企业所存在的高风险性

担保公司在进行正常的担保运营时是存在风险的, 他的主要收益来源就是担保过程中的服务费。中小型企业担保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弊端, 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不大, 从侧面可以看出企业的管理能力存在相对的不足, 与此同时也限制了担保公司对信用贷款风险预警的能力发展, 所以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给予的担保品的质量水平。中小企业的运营有很大风险, 就像自行车的链条, 一个断裂整个资金带就会崩盘, 担保公司就应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提高信贷风险的要求与补偿风险。

(二) 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需要担保公司的确认。假如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有误, 在运营或者企业资本是谎报, 通过担保公司贷到超过偿还能力的贷款无法偿还是, 银行会追究担保公司的责任, 影响到公司的未来发展与信誉。担保公司确认信息的准确性再进行担保, 观察是否有偿还能力, 再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担保。

三、风险防范措施

(一) 对担保企业的信誉进行有选择的风险评估

提供过高的担保应在担保公司中发动民主评级制度, 因为被担保的公司经营理念, 公司构架与经营方式等并无法深入了解。这时个人的决策能力就非常局限与片面, 无法全局的判断风险的程度。民主的投票更加可以完善决策的正确性, 少数服从多数, 才能使担保更加安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提出担保公司在担保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使读者更加简单了解担保公司在担保过程中的风险出自哪里, 应该如何应对。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只能尽量的降低风险的概率。

摘要:在如今中国商业银行对全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融资的程度每天都在增长, 担保公司在中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当前中国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风险现状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与信贷融资风险表现, 发现出信贷融资存在风险的根本所在, 并对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 通过这项研究, 可以给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信贷问题给出参考参数。因为中小企业的内部资金储蓄有限, 规模太小, 向银行贷款的资本得不到银行的相应回报。这时大多中小企业都会选择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以此来获得想要资金。担保公司对企业的评估就起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每个企业资产的评估与企业现阶段所处状态, 这都是担保公司在担保过程中考虑风险的一部分。担保公司因为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了一些, 对市场的经验不是很深厚, 所以特别容易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上遭到各种因素影响。

关键词:担保公司,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国忻.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J].当代经济, 2006 (10) .

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结合当下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从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这几点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为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针对商业银行长足发展而言,增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其不但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水平有关,还和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莫大关联。为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应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将其存在的积极作用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化,以期商业银行在繁杂的经济市场中站稳发展的脚跟做铺垫。以下主要内容为 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

一、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现如今,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详细内容如下:

(一)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银行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银行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忽略了信贷风险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轻视本质、重视形式的现象十分严重,严格管控贷款的拨放,但是并不深究贷款人应用这笔资金去做什么,若是贷款人不能及时还款要怎么做,欠缺行之有效的优化措施,如此便会加大信贷借款风险。另外,工作人员通过职务之便,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帮助贷款人弄虚作假,以获取私利,进而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问题[1]。

(二)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

诸多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中,欠缺科学有效的规划,集中性偏高。在部分地区存在商业银行垒大户的情况,大量资金被用到电子通讯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生产制造业等发展较好的行业中。此种集中性的投放方式,体现在地区、行业以及客户均十分集中,如若贷款人的经济发生问题,势必会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另外,整个外部风险均会转到商业银行中,让行业银行的资金无法流动。如果银行的资金链断裂,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中,一定要展开合理规划,如果不然一定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2]。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一些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时,所采用的手段还十分陈旧,没有第一时间引入新的方法与技术,致使收集贷款人信息时,易发生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及时等问题,进而让风险识别所参考的信息来源途径变小,无法第一时间正确的评估风险。另外,欠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致使银行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无法有效对接,部门间欠缺良好的沟通。另外,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在对贷款项目展开审查工作时,易发生审查不及时或者不全面的问题,进而给贷款风险评估工作带来影响,使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3]。

二、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立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来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实现既定目标。详细内容如下:

(一)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详细分析社会金融发展现状,易思刀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实际意义,在确保完全了解有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树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第二,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大对员工思想教育力度,通过思想方面来促进工作人员态度转变,要求工作人员一直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如此才会确保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4]。

(二)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

在国家经济的鼎力支持下,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有良好的发展情景,商业银行在投放资金时,一定要做好规划工作,将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当做发展的重心。在展开信贷业务时,需要加大助学贷款、大小型企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贷款金额,促进小型企业长足发展,进而实现稳定社会、推动经济的目的。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商业银行也需要增加对农村用款的贷款,如此不但可以推动三农经济发展,还能那个切实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为我国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做铺垫[5]。

(三)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

第一,构建合理的标准,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确认贷款人的经济来源,进而实现从根源上控制信贷风险。第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与监测,利用大数据收集贷款人的信息,构建高科技测量模型,第一时间识别与控制信贷所产生的风险,进而减小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率。第三,运用更加灵活的手段评估信贷风险,通过动态管理的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以便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减小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障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商業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其时确保商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点。现如今,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依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欠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贷款投放未做到合理规划、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优化。立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注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来优化商业银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龙.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风险管理创新[J].山西农经,2020(08):161-162.

[2]曲成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20(10):126-127.

[3]朱阳,贺宝成.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37-38.

[4]刘佳蒙.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156-157.

[5]崔跃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1):11-12.

上一篇:经济审计效益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