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

2024-07-27

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目标定位认识偏差、参与者的不到位、知识点创新匮乏等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科学定位目标价值取向,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 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余波(1973-),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重庆408000)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许多高职院校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纵深改革中还存在潜在的重要问题,使改革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深入研究目前教学改革的困境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目标定位认识偏差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走向。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等和中职学校升格的。体育教师容易对高校体育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的定位认识产生偏差和滞后,课程目标定位只注重传统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显性目标),而不用发展的意识去注重后三个领域目标(隐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只为“教课而教课”,学生为“上课而上课”,导致体育教育实践中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不和谐,导致“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不能指导体育实践课程,学生不能完成“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使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参与者不到位

参与者在文章中指的是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师以及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第一,学校管理者的不到位。以重庆市的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体育硬件设施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4]6号文件)比较发现:学生在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生均拥有量等方面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学校经费在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源上投入较少,且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严重不足。还有学校对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外界交流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时压缩,对学校实行选项课、俱乐部教学不支持等,硬件基础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体育教师的不到位。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中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良好的师资建设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大多在专本科段、年龄结构不平衡、引进年青优秀教师较少等问题,且教师接受再教育以及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不积极主动,课堂上长期沿袭着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担负起教学改革的重任。第三,学生参与的不到位。90后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成绩差、富有个性是高职学生的显著特征。在众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还根深蒂固。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喜欢体育而讨厌体育课,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

(三)知识点创新匮乏

我国现行的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延续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如篮球等球类项目在小学开设了,中学又学,最后大学又开设,教学内容重复使用,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只是换换教师教而已。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广度尚可而深度不足,结果导致体育学科内在实质没有很好地被挖掘,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大、中、小学的体育知识体系。同时,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也没有融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育需求和职业性特点。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点创新匮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的现象显而易见。

二、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

(一)科学定位目标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这是做好教学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总目标去代替课堂具体目标。因为总体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具体目标则是体育实践环节为满足学生需求和为实现具体的教学或训练的要求而设定的目标。第二,正确认识具体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了课程的内容框架体系。认真解读具体目标的内涵,领会各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是隔离开来进行教学,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合理利用具体目标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总目标,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三,从课程目标的实施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只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根据布鲁姆的观点,可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根据评价标准测量呈显性,而身体健康、健康心理、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较难把握,可测量呈隐性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运动主线和发展主线两者目标优化整合。

(二)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因为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去实施。提高师资内涵建设,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第一,应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总体目标,融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特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第二,教师要有志业精神。强调立志终身从事体育教育职业,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三,教师要接受再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价值观,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体育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第四,提高师资自身科研能力。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开展研究,能发现、掌握高职教学规律,了解学生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效果。因为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教学,用之于教学实践,所以,科研能力的提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各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同,那么,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体质要求也不同。调查表明,73.50%的学生表示其所在高校并未提供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增开游泳选修课程,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增加救生技能;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开具有休闲的户外运动项目,使学生获取相应的野外作业技能等。还可根据学生生源、学生兴趣爱好等选择性地开发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或者休闲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工作者必须从改变教学观念,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人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并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突破目前教学改革的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体育教学改革迈向新台阶。

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首先对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几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最后从“线上”课程建设、“线下”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实现。

【關键词】学习通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NXBJG2018072);“北方民族大学重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ZDJY07);“北方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JY1301)资助。

1.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革,如何顺应这种信息化条件下的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一项挑战[1-2]。根据 《北方民族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要求,学校于2017-2018学年度春季学期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的建设工作,对全校所有的专业核心课分批次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充分应用。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以及综合性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抗震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不同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该门课程和多个学科有关联,知识面广、难度较大、与工程实际具有紧密的联系。学习该课程前,需要先修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基本原理、砼结构设计原理等,还与后续将要学习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基础工程、钢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联系密切。因此,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一道桥梁。该课程与力学课程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联系紧密,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由于该课程涉及较广的知识面,还要求对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会感觉学习难度大。除此之外,以前对本课程的讲述往往会偏重于理论而忽略实践应用讲解,缺乏历次地震和灾害的详细调查资料,这些都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授课重点内容之间有较好的过渡,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堂上帮学生复习大量的偏微分方程求解等高数知识。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以下几点问题是教学中遇到的困扰:(1)繁杂的数学、力学推导。由于培养方案中课时安排的限制,像高数和线性代数这些课程学习时间和抗震课程的学习时间相隔过长,因此,复杂的数学计算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吃力,这样会使他们注意力下降,尤其是前期课程学习不好的学生。(2)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在不断的演化,而且现实中存在很多非常规设计结构,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将实际工程引入课堂教学中。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和背景分析可以得到,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现状已经无法适应土木工程行业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工程抗震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工程结构人才的需求。所以,为了培养出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工程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借助学校专业核心课改革,如何把传统教学方法和“互联网+”教学结合起来,从 “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实现该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改革,是本文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3-8]。

2.混合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各要素进行有序的安排,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混合式教学设计需要增加线上教学内容,并重新调整线下教学内容。以工程结构抗震第五章第一节为例进行说明,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所示,就各项内容进行分别阐述。

2.1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以测试题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一般信息、背景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调查测试,在设计测试题和问卷调查的时候,要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需求为导向,分析学生在完成该节课需要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学习目标的撰写。由于第五章是进行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学习,第一节内容为震害分析,因此,学情分析以测试题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灾害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情分析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2 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基于教师想让学生学会什么,并没有考虑到基于学生的特点分析课程的基础内容和重难点。因此,在做教学设计修改时,教学目标要基于“学生学为中心”,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从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等不同维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设计。其中,知识目标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阐述多层级、极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震害现象。能力目标为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实际工程结构震害发生时,学生能够准确分析震害原因,并提出抗震措施。情感目标为学生能够提升工程安全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所有的教学目标要始终围绕“学生学为中心”这一主题思想。

2.3 教学内容

相比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在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进行融合。首先,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重新设定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内容;其次,区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挑选1~2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录制,并设计在线测试题,给出评价标准;最后,根据学生在线学习和测试的情况,进行小组式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先开展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进行阐述,教师依据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内容和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评,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做总结和拓展。

在之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点:(1)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震害研究;(2)震害原因分析;(3)提出抗震措施。选择其中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震害现象这一知识点进行微课录制,微课为15分钟左右,学生在学习完微课视频后,需要完成在线测试题。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因此线上教学部分要求学生全部看完视频,答题正确率在70%以上才合格。在进行线下教学时,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通过案例进行课程导入,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精讲对震害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抗震措施。

3.混合式教学的实现

完成教学设计后,需要依据教学设计实现混合式教学,主要是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和线下课堂设计。

3.1“线上”课程建设

“线上”课程建设主要包括网站平台搭建,章节建设以及微课录制。在进行“线上”课程建设时,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学习平台,根据对比目前各种现行的线上教学平台,本课程选择“超星学习通”专业平台进行“线上”课程平台的建设,“线上”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本门课程概况和资料的介绍、学情分析的课前测试、多媒体课件、知识点微课、在线测试、课下巩固内容。在课程概况中,需要明确课程内容介绍、课程学习准备、课程学习总目标、学习评价规则、课程学习支持、预备知识与技能、学习设备及软件、参考文献等内容,学生可以在上课前对课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在建设“线上”平台时最关键的是如何合理选择课程知识点,区别线上内容和线下课堂,用一个10~15分钟的微课视频来讲解一个知识点。具体录制时,选择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修改,然后上传至学习通的每个知识点对应位置。

课程框架搭建好以后,就可以建立班级,可以直接导入学生名单,也可以通过二维码邀请学生加入班级,对不同的教学班可以分开管理。

3.2“线下”课堂组织

混合式教学不仅要重视“线上”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更要对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进行更好的设计和组织。由于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课程已经将部分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对知识点重新整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尝试进行小组式教学,通过对“线上”课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在课堂教学中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阐述观点,最后教师再根据线上测试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对知识点内容进行精讲和拓展。但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这种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抛出问题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并且真正达到学习好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改进。

3.3教学评价

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情况进行检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由于本门课程的知识面涉及较广,结构构造的要求条款多,工程实践应用性强,尤其和大一、大二学习的数学基础课程与力学课程联系紧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核,可能会让学生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缺乏计算分析与知识归纳与应用的能力,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考查。因此,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评价包含线上和线下部分。线上评价主要以客观题为主,通过测试进行学情分析并掌握学生对“线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线上评价主要以计算题和设计题为主,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行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的测试,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具体方式如下所示:

本课程学习最终成绩由六部分构成:

(1)课堂出勤;(2)线下作业;(3)线上学习及测试;(4)翻转课堂;(5)课堂表现;(6)期末考试。

(1)课堂出勤:课堂出勤占总成绩的 5%,如果缺勤达到总课时的1/3,取消期末考试资格。(2)线下作业:线下作业为课本每章后面的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成绩的 7.5%。(3)线上学习及测试:此部分成绩由观看视频和在线测试组成。其中,观看视频要求通过超星平台或学习通认真学习微课内容,观看视频达到100%,占总成绩的5%,在线测验为观看视频学习后,需要完成相应的测验,在线测验占总成绩的5%。(4)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占总成绩的20%,每组按照任务要求依次完成资料收集、整理、PPT制作和小组讲解展示,并完成对上一组的点评、讨论、交流任务。(5)课堂表现:此部分主要指课堂发言,占总成绩的7.5%。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并进行评价反思,根据学生参与积极度、讨论交流内容的质量和归纳评价的质量获得相应的分数。(6)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在设置题目时,需避免死记硬背的题目,应该设置实际工程案例等知识应用型题目。

3.4 翻转课堂

在完成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和线下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后,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翻转课堂。将工程抗震三字经[9]引入到翻转课堂中,在课程开始前,对“三字经”的内容进行分解和组合,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分组,4~5人一组,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将“三字经”节选分配给每一组,要求每一组同学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始该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全部学习完成后,专门组织一次小组展示,要求每组制作PPT并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讲解,每一组讲解完成后,由相邻下一组同学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和评委进行点评。小组最后得分由教师打分和小组互评综合得到。小组内成员的分数分配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调整。由于工程抗震三字经的内容贯穿了工程结构抗震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将“三字经”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论分析

混合式教学开展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去使用在线平台建设网上教学资源,也不是为了摆教学“花架子”,而是为了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并在混合式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以学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以教为中心”,“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1]曹峰,宋小红.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以《机械零部件测绘》课程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8,23(4).

[2]李晶晶.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技能”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8):85-90.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4]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5]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轉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6]杨予,傅军.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实验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2):45-47.

[7]颜桂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J].福建建筑,2018,(1):98-104.

[8]张倩,熊二刚.《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9(6):72-73.

[9]王前信.工程抗震三字经[M].地震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马肖彤(1989年-),女,甘肃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结构抗震与抗冲击研究。

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针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现状和当前高职教师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就“三学”内涵、必要性和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作了总结,最后重点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三学”大讨论 教学改革 高职教师发展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该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三学”大讨论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高职青年教师发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进行探讨。

1 “三学”内涵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全院教师开展“三学”(即学院、学生、学习)主题大讨论。解决该院“三学”问题,就像农业存在着“三农”问题一样。首先明确学院的办学定位——“我们的学院是干什么的”;明确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明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大职教观,真正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特点去进行全方位的内涵建设。

2 “三学”大讨论的必要性

学院是新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系又是最“年轻”的系,教师中除了其他院校退休老教师之外,其余一线教师均为近3年刚毕业大学生,况且这些教师大都是在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没有建筑行业企业实践经历。

学生方面,随着生源下降以及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低录取分数线一路下探,况且招生学生里面,有中专生、对口生、普高文科生、普高理科生。学生“英语听不懂”,“上课坐不住”,“不会记笔记”,“迟到、早退像家常便饭,最大兴趣就是上网打游戏。”因此,如何尽快培养高质量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队伍和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让他们学有所成,成为该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3 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院系实际,在教学改革中,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首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要求和建筑工程技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具有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和社会调研,考虑到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房地产产业发展和建筑企业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

根据专业自身特点,按照合作企业、行业特点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学生身心特点,探索和实施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类专业施工季节和现场技术要求,构建了“季节学期,现场教学,任务培养,项目考核”的“13428”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完整的建筑施工周期,3个工作环节,4个基本能力,2个资格证书,8大员培养目标。

3.2 新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给什么”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认真分析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在明确岗位能力,明确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知工艺、能组织、精技术、会管理”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在明确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工程语言能力”“施工技术能力”“施工组织能力”“基础设计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并将每一个专业基本能力分解成若干小能力,使所设计的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个基本能力点,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的特点。比如:“施工技术能力”基本能力,对应建筑材料的识别和选用能力、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操作能力、现场抄平放线能力、建筑设备器材的识别和选用能力、专项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能力等。

3.3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第一,课程标准建设与实施。目前,18门课程标准已建设完毕,正在实施中,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能力要求,例如,在设计基本建筑构件时,明确了梁跨度、房屋高度与层数,建筑面积,时间限制等条件,所有内容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课程的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到目前为止,多数课堂教学根据不同课程自身的特点创新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等课程的内容特点,我们将课堂“搬”到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利用课前3-5分钟时间,进一步推进“6个1”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动态,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应用情况。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在《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课程采取项目和作品相结合考核模式基础上,对其余所有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课程的考核也由原来传统的卷面考试变成了任务完成情况、技术能力情况、团队协作情况、工作态度表现等方面的现场任务和过程考核。

4 教师培养措施

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为了提高学院内涵建设与教学质量,除了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外,教师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一切教学改革的问题主要是教师问题,学院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也是教师,民办院校的教师更是如此。下面就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规划问题与青年教师培养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高职教师的成长必须以专业发展为基础,通过课程学习和学历、学位提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参加实践锻炼、技能训练,提高自身技术应用和技能水平。学院开展的“青蓝工程”中,我系所有教师都进行建筑CAD基本技能考核与图书馆项目基础工程测量放线技能考核,寒暑假进行“学院与企业并行”的专业大调研活动等等。

第二,重视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良好的教学团队能使教师共享智慧、协同发展并得到归属感。探索“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由系主任陈东佐和运城建筑设计研究院裴红梅共同担任。陈东佐负责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裴红梅总工负责分析工作过程、提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践能力提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三,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要求设立为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研究。还可通过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竞赛,教学质量等级评定等等,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学校已在有限的经费中列支教师发展专项经费,设立“长江基金”,用于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

第五,启动了“烛光工程”结对帮扶计划,并且首批231名生活贫困或学习贫困生与教师已经结成对子,这一活动以后必将常态化,使学院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大大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能力。

5 小结

通过“三学”大讨论,并结合院情、师情、学情以及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定位、找准方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应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安心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徐延宇.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3):131.

[2]秦传江,徐益.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05):53.

[3]牟在根,金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4):50-52.

[4]王志伟,张智钧.实践性教学模块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2009.

作者简介:

王飞朋(1985-),男,山西运城人,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第4篇

1《建筑法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 学方法单调

传教式、填鸭式教学是目前教学的主导方法,学生在学习时过多地依赖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能力低。在缺乏互动思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法律法规的内涵,不能与实际工程建设相结合,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1.2 考核方式单一

《建筑法规》的考 核方式以 试卷为主 , 一般是平 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这样的考核方式导致了课程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对课程内容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和分析,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运用法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与我们的课程设置相违背。

1.3 重点内容讲解不突出

《建筑法规》 以《建筑法》、 《招标投标法》、《 合同法》、《城乡建设法规》、《工程勘察设计法规》等为主线,并结合其他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对我国建筑法律制度作了全面而简洁的陈述。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且都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相关工作提供强有利的法律支撑。但由于课时量较少,一般为32个学时,教师无法对内容进行全面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具备建筑行业的工作经历, 分不清哪些知识是重点内容,只能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解,重点内容不突出,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的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1.4 案例讲解阻碍大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学以流水线的方式进行,老师先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再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但由于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对于法律法规专业术语无法理解,进而无法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只能由老师自己分析。但随着知识讲解的增多,学生对知识点会产生混淆,并逐渐失去耐心,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建筑法规》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既精建筑,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是《建筑法规》课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1 教学内容设计改革

首先, 在课程内容上要更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即便是理论知识也要考虑它的实践性,改变以往过多的理论授课,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穿插课程讨论、案例分析,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讲授《招标投标》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然后对招投标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其次,把课程设计为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建设从业制度、工程建设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筑工程合同、建筑监理安全和质量管理法规、建筑法律责任及违法救济六个大的模块。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时。

2.2 教学方法改革

《建筑法规》的授课对象为法律基础薄弱的工科学生 ,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 还要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把学习由单纯的理论积累变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2.2.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法规教学方法, 主要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使教学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如在讲解工程建设程序的内容时,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其在课堂上把工程建设的程序进行排序,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2.2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方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并拿出解决的方案, 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在同学之间展开辩论,老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做小结,给出意见。

2.2.3 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

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强调以人为本, 教师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并通过角色扮演将自己置于问题之中进行分析,探求解决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2.4 工程项目教学法

为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 将该项目从前期阶段到验收保修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编写成案例,打乱教材章节顺序,按照工程建设程序来编排,并在课堂上按此顺序讲解,使课程内容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也使学习更贴近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情况。

摘要:《建筑法规》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法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及运用法律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第5篇

1 结合市场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发展迅速。尤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后, 提高建筑抗震等级, 消灭城乡差别, 已成为西部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筑工程其突出特征是:项目的一次性、项目目标的明确性、项目的整体性、项目投资大额性;在项目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 高科技含量逐年增加;建筑结构向高层、大跨度、地下、重型化发展;企业管理进一步系统、规范、标准化;建筑业的市场化、招投标制度进一步规范、定额的逐渐淘汰、企业的质量认证、施工文明工地的创建、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推出, 编制企业标准也势在必行, 因此, 建筑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施工生产一线急需懂技术、懂管理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根据市场需求, 我们首先调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高职学生的能力分解为四种, 即会外语能适应科技情报检索;熟悉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结构计算、辅助设计和编制工程组织设计和预算;掌握计算、制图、实验等基本技能, 具有从事土建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小型建筑结构设计能力、分析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能力。然后针对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设置专业课, 做到“因需施教”。同时进行多技能、多证制培训, 让学生根据专业就业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考取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 为毕业后从事建筑工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大胆创新课程体系, 做好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拓宽专业知识面, 开发选修课, 使课程体系体现创新教育。我们积极鼓励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 跨专业选修课程, 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发展个性。

2.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强调学生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加强了英语、数学和力学的学习。如:增加了“专业英语”、“工程数学”两门课程, 加大了《建筑力学》的学时和教学内容的深度。

2.2 拓宽专业知识面

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应有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1) 使计算机的学习贯彻始终。计算机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们除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外, 还增加了《AUTOCAD制图》、《建筑及结构CAD》、《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结构及施工组织辅助设计的能力。

(2) 针对高层建筑及钢结构的发展, 要求学生了解更多的地质及钢结构施工方面的知识, 我们增加了《建筑工程地质构造概论》和《高层建筑及钢结构施工》两门课程。

(3) 由于建筑业实行项目负责制的要求, 考虑到高职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现场技术工作, 我们开设了:《建筑法规》、《建筑经济管理》、《建筑工程监理概论》、《建筑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专业选修课程, 让学生尽快适应建筑工程项目负责制的要求, 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机会。

(4) 为了适应房地产开发前及开发后管理的要求, 我们开设了《房屋的估价》及《物业管理》等多门选修课, 以满足地产商的需求。

2.3 大力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

根据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我们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时数, 使其占授课总数的50%以上, 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比如我们在《建筑测量》讲授完后, 有三周的学校平面图的测绘实习, 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加深了理论的理解, 而且也熟练掌握了水准仪、经纬仪的操作技巧, 通过实习更使学生的测量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紧密的结合。最后通过工程测量大赛, 对测量能力进行检测和对实习进行总结,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重视能力培养, 搞好课堂教学

3.1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于改变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力培养的陈旧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专业课教学中, 以建筑施工图为主线, 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始终, 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使盲目学习变有目的的学习。我系具体做法是在专业课开课前期, 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套身边建筑物的完整建筑施工图, 要求学生参照实物进行读图、识图, 同时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专业课提出各专业课所解决的问题, 再通过专业课学习, 掌握如何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房屋建筑学》前, 学生通过读图, 首先对建筑的空间设计有感性认识, 并提出如何作建筑的平、立、剖设计?如何作建筑的构造设计?问题提出后, 使每位学生在学习《房屋建筑学》时, 目的明确。在通过“理论学习+图纸抄绘+构造设计+课程设计”完成《房屋建筑学》的学习。相继以同样地教学模式完成《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的学习。我系通过06级、07级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此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也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课堂教学少而精

一般专业课的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学时又非常有限, 如果全面讲授教材内容, 势必面面俱到, 淡化重点内容, 也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此, 必须精简教材。一是要把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向学生进行传授和训练, 凡是非重点的章节, 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内容, 都不在课堂内讲授;二是要大力加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及时选用新教材, 并且补充教材中未更新的新规范、新工艺。比如, 在《建筑材料》教学中, 虽然选用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编的最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 但由于材料科学发展迅速, 在教材中或多或少对新型材料的技术性能的讲解有所欠缺, 像本教材对塑钢门窗阐述的较少, 而它又是我国鼓励使用的新型环保性材料,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塑钢门窗的技术指标、性能、规范要求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三是要选建筑工程中的实际案例加以剖析, 并让学生参与分析活动。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 既理论联系实际, 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3 变满堂灌为启发式

讲授是课堂教学形式中完全必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 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1) 重点讲授, 即有系统地、有重点地讲清主要内容, 并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并且进行思考和质疑。

(2) 强调自学, 充分发挥我校学生思维敏捷但学习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 把一些易懂而枯燥的专业课, 设计成为边读书自学边完成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加强专业课的理解,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教学中, 做了模板的配置设计、钢筋下料单的提取、施工组织设计;《房屋建筑学》我们做了3000平米的框架办公楼的建筑施工图设计等。在此方面我校的教学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组织课堂讨论。如我们在《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教学时, 组织学生分组分别对同一项目进行模拟投标。要求投标文件包括: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商务标《报价》及《优惠条款》。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所学内容串联起来, 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展示个性。最后通过讨论、归纳, 使所学专业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要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性训练外, 还应把单一的、封闭性的教学渠道改为开放式的、社会型的, 便于学生早接触、多了解实际工程, 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具体做法有如以下几点。

4.1 采用“现场讲解”的方法

对于那些难懂、难理解的课程或某些章节采用“现场讲解”。如《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课程, 结合现场实际讲解, 学生学习很有兴趣, 并很容易理解;《房屋建筑学》课程楼梯部分内容, 难度较大, 空间关系复杂, 进行现场讲解, 学生很容易掌握。

4.2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我们经常邀请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作学术报告, 让学生了解专业新技术、新工艺及专业的最新动态, 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对于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 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尽快获得信息。

5 结语

民族的强大, 靠的就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贯彻执行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我系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以供同行们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共兴教育事业。

摘要: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因此, 应根据教学实践, 结合专业实际, 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2] 王福川.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教学模式改革建筑法规论文范文第6篇

1《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核心主干课程, 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觉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它涵盖的内容广泛, 涉及学科较多, 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为工程中解决建筑材料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试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 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2《建筑材料》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 各种材料相对独立, 内容多以规范、图表等形式表现, 章节之间联系不大, 纯理论的讲解比较枯燥, 师生的教和学都很费劲, 且教学效果差。

(2) 《建筑材料》课程通常都安排在一年级, 学生未经过实习, 没有工程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抽象的理论内容理解很少, 很难和工程实践统一起来, 到了工程实际中就不会应用, 很难在工程实际中提炼、创新。

(3)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 教材内容虽有所增加, 但与实际市场常用的建筑材料存在脱节现象。

3《建筑材料》课程项目化教学

为了解决以上《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建议教学中以实际应用为最终教学目的实现, 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

3.1 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该课程共2学分, 24学时。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检测技能;能力目标: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鉴别建筑材料的质量优劣、并能根据不同工程的要求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对因建筑材料而引起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该课程引入的项目载体是学院宾馆。通过对该项目中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的分析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计划。该项目又可以分为四个子项目, 分别是 (如表1所示) 。以项目的形式把原先课程中繁多的课程内容有机的串联起来, 这样的整体设计便于学生带项目任务去学习水泥、石灰、沙、石、砖等章节的内容, 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相信学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学效果也会可想而知。

3.2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以石灰为例。首先我们请同学们在前一周按照工程要求配制石灰砂浆, 上课的时候我们先请同学们把自己做好的石灰砂浆进行仔细的观察, 结果发现制作好的石灰砂浆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 同时在个别部位还发现了部分凸出的放射状裂纹。试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石灰这个章节的内容。课程结束后, 同学们再把实验分析报告以作业的形式交上来。以上课程是由直观实例引入, 以石灰砂浆试验为载体, 让学生及时动手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图2) 。

4 结语

在《建筑材料》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选取项目来创设“情景”, 通过实验实训的方式来完成项目的任务, 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融于模拟的工作情景, 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能力的提升。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本着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从整体设计到单元设计进行了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材料,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凡.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性教改的探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7 (3) :25~27.

[2] 石白云, 刘育峰.低起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职职教研究, 2001 (1) :12~15.

上一篇:本科毕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等数学中科学发展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