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

2023-09-23

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第1篇

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也关系到教师的名声,所以大多看的相当重,因为看的重,许多教师总是感到痛。 一是撕下脸皮之痛。本来教师的关系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每到职称评定季节,就人人自卫,人以群分了,为了几分之差,争论的脸红的有很多,昔日温情脉脉变成了冷嘲热讽,老师斯文的脸皮撕破了,这种痛许久也不能治愈成功。二是折断脊梁之痛。现在的职称评定要具备个“优”或“模范”,于是,许多教师为了这个必不可少的东西,折断了本来挺直的脊梁,求主任,找校长,跑局长,好话说尽,笑脸陪光,关系用透,金钱到位,这种折断脊梁的疼痛,让老师本来纯洁健康的心态染上了污垢。三是划破血管之痛,我向来把教师的工资当作教师生命的血脉,但在职称评定面前,教师不得不划破血管了,花钱买文章发表;花钱请枪手参加没用的考试;参加花大钱形式主义的培训,虽然隐隐做痛,但还是把血献给了人家。职称评定应该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应该让教师心中高兴,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每年有那么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痛,是对教师队伍团结的破坏,是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阻碍,更是对教师心理的一种伤害。

2、业务培训 理想的肥皂泡

其实,教师喜欢培训,因为只有培训才能让自己的素质不断更新,才能让自己的方法更先进,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但是现在的培训却让教师只有悲哀。

比如这几年,国家搞了个骨干教师培训大计划,国家培训、省里培训、地县培训,多好啊。然而,我们某些人却把这么好的计划变成了小行动,因为推荐的所谓骨干教师不是领导眼中的红人,就是很少上课的校内管理人员,一些人把培训当成旅游观光的好机会,当成人情送人了,真正激昂上进,努力能干的骨干教师受不到培训。不该培训的培训了,只是对牛谈琴,当然,更谈不上让他们把培训的精神向基层一线教师传达了。该培训的没有培训,独自缓慢探索。

地方教育机构为了响应上级号召,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花架子培训,诸如“某某工程”“某某计划”之类,名词不断翻新,内容只凭领导想当然,只要有轰动效应即可。至于是否符合实际,产生效果,鬼才知道。反正档案要有,材料要送,新闻要上,电视要播,费用要收。于是,老师在忙碌完了上课、备课、看作业外,还要写够多少篇毛笔字,填够多少张听课卡,发够多少篇教研文,记够多少页学习笔记等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检查前的“阻击战”“突击战”“间谍战”等各种战术五花八门,和平时代,在学校里演绎着动纸笔、动口舌的战争,这是费神的“劳”。当然,还必须拿出“财”,不扣下几张钞票可不行,否则,继续教育证上大章不扣,评模?进职?妄想!地方培训,教师怎能高兴?

教师实在需要培训也热爱培训,但现在的培训却成了教师理想的肥皂泡。

3、人事制度 凝固的心灵叹息

现在的学校人事制度实在不能让人恭维,才华横溢者永远是被管理者,才能平庸者却常常平步青云,无能者管理有能者,只有一声叹息。

你才华横溢,你就要永远在教学一线牛一样的工作,你不干谁干?而且,如果真的让你当领导,领导的无能阴暗不就暴露了吗?况且,你也不能做领导,现在的领导人来利往,你那种靠业务立身的想法是让人耻笑的。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走过激情澎湃之后,平静了,衰老了,成了撞钟的和尚;有些则清醒的走出了教育,去实现新的人生辉煌;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奋斗出了个人的阳光灿烂,但大多数人只是在叹息中度过了。

你如果平庸无能,那有时到成了好事,你上不了课,就可以当干事,当干事经常在领导身边跑来跑去,自然而然认识了许多领导,学会了许多技巧,更重要的是,也听到看到了领导的某些密闻,领导呢?则为了保持自己的秘密,对干事也另眼相看,这样,逐渐干事也成了领导的圈内人,不久也成了领导。因此,在

学校里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的老师累死累活,一辈子做老师,不上课者轻松自如,反而成了领导,真是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人事怪现象。

另外,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人才济济,不相上下,占据领导位子的就那么几个人,大多数人只能在平淡与寂寞中度过自己的工作生涯,虽然也许有少数几个成功人给普通人带来点理想的瑰丽,但他的成功的条件也不是所有人具备的,大多数人只能在传统的人事制度下,奴隶般的工作生活着,这里的奴隶一方面是工作的奴隶,一方面是精神的奴隶。

现在的老师已经对这种丑陋的人事制度淡漠了,即使叹息也已经麻木,成了一种凝固的悲哀。

4、应试教育 夺命的机械游戏

在非常实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不仅仅学生是受害者,老师也是深其害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对老师是一种夺命的机械游戏。各级领导要看学校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了,一好百好,即使你有丑,也可忽略不计,一好遮百丑,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就有了许多不得不做的夺命游戏。

题海战术,夺取教师的兴趣之命。在题海战术下,学生在题海里痛苦的游弋,老师必然在题海里筋疲力尽的笔耕,娱乐啊,兴趣啊,早已经气息奄奄了;考试战术,夺取教师的创新之命。现在学校的考试名目繁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自不必说,现在又多了个日益被人认可的月考,据说,有的地方还要有计划的推出周考,另外,还有单元考,小节考,尖子考,等等,考考是老师的法宝,现在的考试不仅是法宝,而且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了,在考试战术里,老师出题、看题,头昏脑涨,那里还研究什么创新教法,在考试面前老师没有精力创新;重点战术,夺取老师的全面发展的生命。现在有重点学校,重点班级,重点学生,这些是教师将来得高分的基础,然而,老师的成长主要是在教育后进生中成长的,没有在后进生的教育中有所创造的教师必然不能全面发展的教师。时间战术,掠夺教师的健康之命。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被逼迫着在时间上大打疲劳战,双修日没有了,假期变瘦了,教师用身体和时间打仗,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

在应试教育面前,教师无可奈何,在夺命的机械游戏中,欲哭无泪。

5、地位不高 高帽子下的辛酸

我们的社会给教师带上了太多的高帽子,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辛勤的园丁啊,吐丝的春蚕啦,泪干的蜡烛啊等等,但是这么多高高的帽子,帽子下生活的教师状况是不是其乐融融呢?

先看看是如何对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的。任何一个职业群体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小丑出现,但是,我们只要严格处罚就是了,但对于教师群体中出现的这类人,媒体却要大书特写,大棒猛砸,很有杀鸡给猴看的味道,这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已经完全被这几个跳梁小丑抹杀了,高帽子下的老师只剩下哭泣;“辛勤的园丁”多么好的称谓,但这好的背后却是汗水和泪水,老师做着社会上最基础培育人才的工作,但待遇却不好说,即使这样,还要拖欠,无怪乎,人们不愿意做老师,谁愿意做付出辛苦,而报酬很少的工作啊;“吐丝的春蚕”和“泪干的蜡烛”实在可怜,吐丝者为人类做出了精美的贡献,最后却死了,这就是老师的命运?蜡烛为人们贡献了光明,自己却流泪一生,这就是老师的前途?难道老师就不能要求得到回报吗?

暂且摘下这些美丽的高帽子吧,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请不要拿少数人的理想任务去衡量大多数人,因为任何一个事业不是少数几个人支撑起来的,他还需要普通的人共同支撑。否则,高帽子下面就是一把辛酸之泪。

6、工作繁重,不能说出的辛苦

常听有人说,老师有什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啊!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老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看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老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老师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还有一些教育人士说,人家外国教师的工作量要比中国教师大多了,但他们却忘了,人家外国实施的是素质

教育,而我们中国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无论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老师工作的繁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繁重的作业,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多数都在搞大量的机械作业,领导逼着留作业,家长逼着看作业,老师两头受气的在批改作业里非常疲劳。二是名目繁多的考试,因为现在的考试是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办法,因此,加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加强考试,于是各种花样繁多的考试粉墨登场,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场,看卷,着实忙。三是复杂的学生问题,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孩子的思想十分复杂,这就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太多的艰难,面对社会众多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要求老师一个解决,老师搜肠刮肚,心里劳累,不言而喻。

老师工作的繁重更多的是体现在下课后,心理的沉重负担上,这种工作的无形延续让老师全天侯工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备的。这种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但自己又说不得。因为,你一说累,就会有许多人反驳,农民会说,你能比我们挖土挥汗辛苦?工人会说,你能比我们机器隆隆辛苦?商人会说,你能比我们风险奔波辛苦?有苦不能说,只能埋在心中。

7、事业前途 平淡中的无奈

可以说,每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曾经有一番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许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对事业前途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无奈的工作着。

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遥远,在学校里并非你的业务水平高就能走上领导岗位,于是,这些人,有的向社会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更多的是变的冷漠甚至于消极反抗了。他们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教育之梦距离太大了,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旋转,否则就会遭受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乌托邦,回到可怜的现实中,为了生存麻木而机械的重复前人的劳碌,于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的工作着。

当然也有少数辉煌灿烂的人物,但他们的机遇,他们的环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而且,我也一向认为不用那少数人成功的例子,去衡量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不需要那这些特殊的例子来要求我们,我们想说的是,我们的教育机制,教育氛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要让我们教师如此无奈的在平淡中工作,难道我们不需要激情烈火的点燃吗?

我们不愿意在平淡中无奈的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阳光灿烂,生机勃勃,我们不愿意在灰色中流泪生活。

8、社会关系 善良者的烦恼

在现代这个特殊的社会里,人际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前途,以及幸福生活,而作为很少和外界打交道的教师则只能在关系网中望洋兴叹了。

其实,兴叹到也无所谓,主要是一遇到麻烦事,则真的让人烦恼的怒火中烧,比如说,你要去办点事情,如果让人家知道你是老师,马上就会遭受白眼和冷淡,而如果你慌称自己是某某机关的,那么,马上人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这时,你会感悟到什么是权势,什么是没有地位。

因此,作为老师最好是无事,无病无灾,这样万事大吉,自得其乐,然而,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多,人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这时,你就不得不硬这头皮,磨破脚皮,厚着脸皮,说破嘴皮的去跟人家打持久战,这时,你就会发现学校里对真善美的追求,到了社会上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这种“不入”很是让老师心中感到任务的艰巨和内心的烦恼。

或许有人说,还有学生吗?学生也可以给你帮忙吗。一方面教师羞于知识分子的面子不愿意让学生帮忙,另一方面似乎有些掌握重大关系的学生也不肯为老师帮忙,因为老师没有东西给他吗。

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第2篇

为此,我们小组特地地进行了实践考察,制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校园中,食堂门口、宿舍区发放了问卷调查,希望看看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我们的道德心理又是如何,是否也像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一样呢。

我们从小在家被教导,不要多管闲事;在学校被教导着,要见义勇为。可是,当我们真正地做到了“拔刀相助”的时候,总有些事件,让我们本已坚定的信念动摇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最近一次,一位孩子为一名怀抱小孩者在公车上让座,而没有选择为一旁的老人让座,结果被老者当场指骂,而其母亲也被认为是不懂得尊重老人。我记得当时这起事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当时的新闻晚报也为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更提出了“公德”与“私德”的概念。

而我们记得的第一起引起“碰瓷”事件,是一位老太太,被车撞倒,但是肇事司机却慌张的开车逃离,一位学生见老人倒地不起,周围人又不出手相助,便怀着忙腔热血上前扶起老人,谁知当时老者竟让一口咬定是这位学生撞倒她的,学生当然否认,于是两人闹到了法庭,最终判决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那学生并没有因为扶起老人被赞扬,相反的是,他被法庭宣判有罪。

记得从此事开始以后。国内就兴起了对道德的讨论,也引起了是否该在突发事件中“出手相助”。为此,后来国家发动了见义勇为有奖,最高可奖励30万元,以此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来出手相助。生活在上海,我记得前两年有一市北中学的学生在中兴路的花鸟市场门口,遇见歹徒盗车,于是一边大声喊叫,一边独自骑车追了上去,最终由于歹徒的慌张,而导致丧失平衡,逃离失败,却也发起狠来将这名见义勇为的学生刺伤,但也被及时赶到的民警抓住了。这名学生后来得到了见义勇为奖。

可是这一见义勇为奖却并不好拿,不少人因为见义勇为丧失生命。而不少家庭也因为这见义勇为失去了亲人。而我们却发现,那些见义勇为者还往往是那些“一贫如洗”之人,在见义勇为之后他们所在的家庭却更加的贫穷了„„

而最近,一则通告却让我们不敢相信,那就这赫赫有名的“扶起摔到老人指导手册”。让我们扶起摔到老人之前要带好手套,防护服,等一些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设备,并且还要带好摄像机,在有人在旁协助证明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一指导出台后,让我们陷入了思考中,这分明就是让我们不要去扶起摔倒老人,这和我们所接受的和谐理念相违背啊。

带着种种的坎坷,一份份的调查问卷发下去,又收了上来。

我们的问卷共有两个案例,一为南京“彭宇”案;一为“小悦悦”事件,我们的问卷调查旨在探索现在大学生面对这些事件会如何做,并且希望了解到现在大学生眼中的社会道德,还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些建议,防止如“小悦悦”事件的情况发生。

我们得到的情况是:

在南京“彭宇”案中,大学生们绝大多数认为:

1.

2.

3.

4. 现在好人难做 面对这类事要先确定旁边有人作证后,才进行帮扶 在当了回“雷锋”后,却被冤枉甚至被栽赃后,会诉诸法律渠道 路上遇到老太太摔倒以后,并不能够确定自己一定会去搀扶

在“小悦悦”事件中,较多大学生认为:

1.

2.

3.

么了

1.

悦悦事件

2.

如何施救

3. 而大学生们认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行善的人提供保障能够有效地防止此类在路上遇到需要救助的人,大学生们较多的想到的是自己没有救护常识,不知大多大学生认为是社会保证机制不够健全,救人者未必得到好的回报导致了小如果当时在场,会号召群众一起救人 对于小悦悦获得社会各界捐赠27万多这件事,人们只是事后补救而已 对于那18个路人见死不救的行为,感到了灰心,甚至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怎事件再次发生。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其实是感到担忧的,面对扶起摔倒老人反遭遇索赔之事感到了无奈和无力,只能承认了现在好人难做,并且也明白了好事并不是如此好做的,一名要有人证、物证等,否则就会犹豫,感到迷茫,既想上前搀扶,但又有点后怕。

而从调查之后,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大学生对现在的法律、制度的现状感到了担心,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的不完备,导致了许多碰瓷事件。因此,加紧建设我国的法律成为了紧迫之事,以争取以后少一些南京“彭宇”案,让更多的见义勇为者不再有后顾之忧。

一想起法院的判处就让人心寒,难道这是允许社会上这种现象的发生?相信这是不符合人们的普遍观念的,但是这件事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由于这种误判,相信并不是一起,“疑

罪从有”的原则引起了很多冤假错案,无辜的人在牢狱中替真正的罪犯受苦受累,并且还不知道真正的罪犯是谁。这样知道“佘祥林”事件之后才引起了重视,从此才有了“疑罪从无”。避免了很多错案,但是优利就有其弊,这也同时让很多罪犯逃离了法律的制裁,因为证据不足,只能释放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查找了很多资料,制作调查问卷,并且还进行了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我们不希望小悦悦的悲剧再一次上演。一位官兵违反指令,再一次进行搜索,终于在那温州动车事件的废墟中寻找到了最后一名生还者——小炜伊。不知道这位官兵最后是被表扬还是因为违反指令而受到了处罚,但在我们心中,我们都有一份感动,他救了小炜伊。同样也希望他的上级能够赞扬他的行为,就算处罚也希望能够从轻处罚。

我们由衷地希望,人大能够在大会中提出更多的一些将法律制度健全的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加地安全、舒适,不用为做好事反被索赔之事而担心,能够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做好事的行列,加入到见义勇为的光荣行列中,而那份令人讽刺的“扶起摔倒老人的指导手册”能够被淹没在这些好事之中,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笑料。

虽然,我们的社会之中还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但是我们的社会还处于进步之中,相信随着发展,我们能够渐渐地抹去这些糟粕,而向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主义现象靠近,我们的榜样正是那些欧洲的一些福利国家,人们不必为明日的生活而愁眉苦脸,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现象。相信一旦我们的生活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之后,我们的社会道德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第3篇

闪婚, “闪”是闪电的意思, 形容速度之快, 是对快餐社会的一种描述, “婚”即婚姻, “闪婚”即是闪电式结婚, 是指男女双方在短暂的相识之后, 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婚姻方式①。

二、“闪婚”的成因

人们的行为方式受其思想观念的支配, 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婚姻方式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方式, 不可避免的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闪婚”作为婚姻方式的一种, 是社会转型和人们思想转型的结果。

( 一) 我国社会转型导致80、90 后婚姻方式转变

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的加剧, 导致社会生活节奏变快, 80、90 后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力压迫下, 根本无心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多花费精力。传统的婚恋模式需男女双方长时间的交往和了解, 双方不仅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大量的经济投资, 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恋爱成本, 并且在恋爱这种感情处于不稳定阶段的情况下, 这些付出不一定就有回报。迫于社会压力的80、90 后在利益平衡后大多果断抛弃这种追求理想爱情的方式, 转而选择省时又省力的“闪婚”, 既节约了恋爱成本, 又实现了个人社会流动。

2. 80、90 后交际圈的缩小

80、90 后在工作后, 工作的繁忙让他们基本不可能有时间去工作圈或朋友圈外寻找另一半, 爱情的选择面也就因此受到局限。在这种情况下, 80、90 后就开始了相亲。相亲对象的不同点是来自不同的人介绍, 但相同点是他们都互不相识。所以相亲的结果一般就是以男女双方的第一印象来决定, 第一印象觉得彼此合适就开始交往, 然后在短时间内两人之间并无太多问题, 就迅速领证结婚。

3. 结婚及离婚程序的简化

2003 年《婚姻登记条例》以充分保障公民私权利为指导思想, 淡化行政管理色彩, 充分张扬了个人意思自治, 极其的简化了结婚、离婚程序。结婚不再需要单位出具证明, 不再必须进行婚检, 只需完全自愿, 并且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符合一夫一妻制要求, 又没有不宜结婚的疾病和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男女双方带齐相关证件, 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结婚就可以。协议离婚也不再需要单位出具证明, 只要双方当事人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协议就可以办理, 并且取消了登记结婚的审查期, 当场就可以取得离婚证。婚姻制度的变化将婚姻缔结的自主化纳入法律的保护下, 为“闪婚”带来了有利条件, 结婚、离婚程序的简化也为“闪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80、90 后在有了结婚后可以随时离婚的“保障”后, 他们可以为一时的冲动结婚, 也可以在激情退却后立马离婚, 结婚从而变得无所畏惧。

( 二)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型为“闪婚”带来了宽松的心理环境

1. 婚恋观的转变

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市场经济自由化促进了80、90后婚恋观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带来了思想的解放, 80、90 后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 在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 更加注重自由自主, 这种自由自主的思想也体现到了他们的婚恋观上。对于恋爱他们要求自由, 对于婚姻他们要求自主, 传统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再也成为不了他们婚姻的束缚。再加上性观念的开放和隐私观念的强化, 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婚姻中逐渐弱化, 对婚姻私生活的自我意识更加强化, 婚姻于是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 男女双方在恋爱的激情催化下, 匆匆的步入婚姻的天堂, “闪婚”自然而然形成。

市场经济自由化影响着80、90 后“感性”思想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理性”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婚恋观。现代物质文明催生婚恋观的世俗化和功利化, 80、90 后在择偶过程中情感逐渐弱化, 恋爱和婚姻中的“等价交换”意识不断凸显, 婚姻因而成为不少80、90 后作为获得物质生活和工作助力的捷径, “闪婚”成为他们迅速获得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②。

2. 女权思想的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宽容

在女权思想倡导下, 女性的地位崛起, 女性拥有了在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权和生活上的自由选择权。男女双方对两性性别观念日益开放, 性的忠贞、专一不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时代的进步下, 离婚也不再像以往那么让人们难以接受, 舆论的宽容使女性不在惧于世俗的眼光, 离婚时, 女性就不用再顾虑太多, 离婚也就变得容易, 所以“闪婚”自然也就无所畏惧了。毕竟“合则好, 不合则离”是件挺容易的事儿。

三、“闪婚”的影响

“闪婚”是一种建立在情感冲动基础上的婚姻形态, 是人们非理性和理性冲突的结果, 具有不稳定性, 它的蔓延和发展将会给个人乃至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 一) “闪婚”导致“闪离”

婚姻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情感与经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的形成具有两个必须要件: 一个是爱情, 它是婚姻之所以能成功的感情基础, 另一个是两个人之间互相了解及双方在生活方式和心态上的相似性③。“闪婚”下的男女双方不是太过理性就是极度不理性。理性的那部分人不要求婚姻中一定要有爱情, 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将就”, 但当双方长久的相处后, 就会想摆脱这种平淡的婚姻生活, 寻找激情, 那么“婚外恋”和“一夜情”也就随之而来, 婚姻往往就会在这种“激情”的刺激下结束。没有爱情的婚姻难以长久, 那么是不是只有爱情的婚姻就可以长久呢? 极度不理性的那部分人以为有了爱情, 其他的什么都不是问题, 所以他们迫不及待的用结婚来证明他们的爱情。他们在对彼此的性格、缺点、家庭这些基本问题都没完全了解的情况下, 就快速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姻生活刚开始的时候, 爱情的余热还没有退却, 双方都仍觉得对方最好, 但当一年或者更少的时间后, 爱情在琐碎的家庭生活的冷却下, 渐渐变淡了。于是问题就出来了, 那些被爱情迷了眼看不到的缺点, 在这一刻就暴露了出来, 不满、争吵接踵而来, 爱人逐渐变成了陌生人, 更有甚者直接变成了仇人, 离婚成了必然的事。

“闪婚闪离”对于双方当事人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造成他们降低对婚姻的信赖。而且, 婚姻并不仅是双方当事人的事, 婚姻对双方家庭和社会也有很大影响。离婚虽然将两个不想再在一起的人分开, 但却阻断不了双方家庭的联系, 双方家庭因为子女的离婚不可避免受到伤害, 家庭的破裂也将给离婚双方的子女的心理和成长带来严重影响。婚姻的缔结产生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其自身的稳定性对社会和谐有很大的影响。“闪婚闪离”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的离婚率, 一方面也张扬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 二) “闪婚”浪费司法、行政资源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婚姻法》给了人们缔结婚姻的自由, 人们却打着“婚姻自由”的旗号随心所欲的结婚离婚, 把婚姻当作儿戏, 滥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结婚离婚的程序虽然简单, 成本也不高, 但在量的积累下, 也是不可忽视的, “闪婚闪离”在滥用权利的条件下对司法、行政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功利婚姻也是“闪婚”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婚姻虽然没有感情基础, 但却是合法婚姻, 离婚时也会按照《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来处理夫妻财产和子女抚养问题, 这为“骗婚者”提供了合法作案途径, 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结婚, 然后在婚后不久再离婚, 从而分得夫妻财产, 实现其不法目的。例如“南京汪洁 ( 化名) 案”就是典型实例, 汪洁利用离婚分割财产, 先后与四个男子结婚, 骗取了上百万的财物。这样的实例近年来屡见不鲜, 但碍于不是刑事管辖的范畴, 难以调查处理, 受害者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而“骗婚者”却可以逍遥法外, 这严重违背了法律的立法目的, 损害了法律权威, 不利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闪婚”问题的解决途径

“闪婚”作为婚姻方式的一种, 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 私法调整强调“私权自治”, 所以对于“闪婚”问题, 法律不宜过多介入。解决“闪婚”问题, 主要应加强80、90 后的思想建设, 同时辅之以对我国婚姻制度的完善。

( 一) 加强对80、90 后婚恋观的教育、引导

80、90 后在婚恋观上的偏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自主性和功利思想过于强烈、个人责任意识淡薄, 所以要想改变他们的婚恋观, 首先应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婚姻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自我意识上对婚姻形成强烈责任感, 从而使他们在结婚、离婚时能多作考虑, 不再“率性”而为。再则, 80、90 后对爱情婚姻缺乏理性意识, 所以应增强他们爱情婚姻观念教育, 使他们了解到婚姻与爱情的区别, 不为瞬间的感觉而结婚, 也不为一时的冲动而离婚, 尽可能在保留感性爱情的同时理性经营婚姻, 使婚姻能长长久久。

( 二) 完善我国的婚姻制度

《婚姻法》坚持婚姻自由原则, 在破除封建思想, 保护妇女权益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婚姻自由原则被滥用, 特别是《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后, 我国的离婚率猛增。离婚率的猛增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完善我国的婚姻制度刻不容缓。在此, 谨以美国为鉴, 提出以下建议:

1. 规定结婚准备期, 即在登记结婚后, 登记产生法律效力在一定时间后才生效。这一定的时间就为准备期, 作为结婚双方登记后的再考虑时间, 防止双方因一时冲动而结婚。

2. 增加婚前指导、教育制度, 结婚双方当事人必须接受婚前教育指导才能登记结婚。这种方式使双方当事人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相互是否合适和学习未来如何相处之道, 使他们对婚姻的现实意义和内涵有一个全面深刻了解, 从而降低离婚率。

3. 规定离婚等待期, 离婚双方在去离婚登记后, 当事人需一段时间后才能领取得离婚证。在这段时间内民政部门对其进行未成年子女离婚后的教育指导和处理婚姻矛盾的指导, 让当事人从中获得个冷静期, 得以慎重考虑是否要离婚。这样有利于减少离婚, 更好的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避免产生大量单亲家庭子女, 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④。

五、结语

“希望获得幸福而持久的婚姻, 是我们大多数人将永远从事的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 同时也可能是我们最缺少准备的一件事。正如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很少有什么事业像现代婚姻一样, 从如此高的希望和期待开始, 又以失望伤感和失败告终”⑤。结婚, 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 婚姻意味着责任, 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经营的事业。

摘要:“闪婚”自2007年以来一直都是社会的热议话题, “闪婚”作为人们思想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结果, 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闪婚”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的分析, 使人们对“闪婚”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理性对待婚姻, 创造美好幸福的家庭。

关键词:“闪婚”,成因,影响,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丰华.完善我国婚姻登记制度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14.11.

[2] 王冶英.“闪婚”现象的婚姻法分析[J].晋阳学刊, 2011 (6) .

[3] 侯娟娟.由“闪婚”现象引起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1.04.

[4] 包英华.“闪婚”现象引起的法学社会学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 2008.7.

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第4篇

一、时政新闻“标题党”现象的影响

以新闻受众群体的猎奇、八卦和窥伺心理为标题创作导向, 是网络媒体中所谓“标题党”现象的主要特点[1]。以2011年《人民日报》刊载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曾康霖、吕晖蓉《住房价格上涨原因剖析》一文为例,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宽松的信贷政策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支撑。‘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三个论点”腾讯新闻在转载该新闻的过程中使用了《党报发文称: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首要原因》这一标题。

(一) 误导受众的直观感受

在主观臆想式的编辑方式的影响下, 时政新闻领域“标题党”现象往往会让新闻表现出与新闻内容缺乏相关性的问题。对新闻内容的断章取义, 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主观认识方面的错误。以腾讯新闻《党报发文称: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首要原因》这一报道为例, 新闻内容为转载人民日报的新闻信息, 但是在这一新闻标题中, “党报”“房价”等词是群众较为敏感的因素。标题后半部分为文章中的原文内容, 但是并没有体现出两位学者文章中的全部论点。这种新闻题目往往会让人们认为是具有权威色彩的党报传递的是这种敏感信息。

(二) 新闻媒体公允性的丧失

新闻本身的真实性是时政新闻的关键要素。“标题党”的出现, 往往会让新闻稿件的主旨得到异化或歪曲, 进而给新闻媒体的公允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本节所涉及到的案例信息中, 脱离新闻实际内容的新闻标题会让党的宣传口径在新闻受众群体中的形象有所降低, 进而给党报的公允性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时政新闻“标题党”问题的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传媒领域的开放, 让新闻领域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互联网平台和智能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新闻领域的市场化发展, 新媒体下的新闻媒体尚不成熟, 在利益的驱使下, 新媒体新闻平台往往更容易成为“标题党”现象的重灾区

标题在新闻中的作用是引发“标题党”行为的根本因素。新闻标题对新闻受众对某一新闻报道的阅读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市场化环境下, 为争夺受众群体, 一些新闻媒体会利用一些哗众取宠的标题内容吸引受众群体。快餐化的阅读趋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标题党”现象的出现。

三、时政新闻“标题党”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约束引导, 强化追责力度

加强对新闻媒体的道德约束, 是控制“标题党”现象的重要因素。对于宣传部门而言, 引导媒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是对新闻编辑工作进行规范的重要方式[2]。针对新闻标题在新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在新闻标题拟定阶段, 可以借助一些网络热词编订恰当化的标题。以澎湃新闻的《李克强派发三大红包:遏制“任性”收费》这一新闻为例, 新闻内容为国务院出台的三项遏制地方乱收费现象的对策。作者将政策比拟为红包, 将乱收费问题比喻为“任性收费”, 是通过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报道了国务院治理乱收费的政策。相比于标题党标题, 这样的新闻标题可以帮助群众更好地了解时政信息。

加大对“标题党”标题的追问追责力度, 也可以让新闻编制工作得到规范。例如在新闻广电出版总局防范新闻“标题党”的措施制定以后, 北京市网信部门已经对存在“标题党”现象的新浪、搜狐等时政新闻网站提出了整改要求。

(二) 提升新闻采编队伍的素质

提升新闻采编队伍的素质, 也是杜绝“标题党”行为的有效措施。以财新网2015年4月9日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效率真相》这一新闻为例, 新闻标题中“增长奇迹”和“真相”两个词汇可能会让受众认为这一新闻中存在着“标题党”现象, 但是从新闻内容来看, 作者对土地财政、人口红利和环境透支等正反面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借助例证、图表和数据信息来反映新闻事实, 因而这样的标题可以被看作是新闻内容的反映。新闻内容也成为了新闻作者采编能力的外在反映。

四、结论

“标题党”现象是快餐化阅读趋势等多种因素的产物, 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约束引导, 强化追责力度, 提升新闻采编队伍素质,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摘要:时政新闻中的标题“标题党”现象是时政新闻标题修辞特征过于夸张或标题内容与正文内容严重不符的问题。“标题党”现象的出现, 与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受众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时政新闻“标题党”现象的影响、产生原因和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标题党”,新闻媒体,新闻采编

参考文献

[1] 夏羽云.网络语境下时政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7 (10) :69.

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第5篇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为了能够生存,必须尽力适应、利用自然。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农业产生了,并有所发展。如,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种植粟(谷子),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由此可见,世界各地种植粟、水稻全都是由中国传入的,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民以食为天的生存之路,即第一次绿色革命。

尤其是手工业从农耕业分离后,以青铜器金属工具的发明创造为标志,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中的竞争,促使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要求,为奴隶社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迈进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如,夏朝生产的粮食多了,除了食用外,还要酿酒。西周纺织物上有了刺绣,染上鲜艳的色彩。这样,摆脱了原始社会愚昧、野蛮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竞争,在竞争中有所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进入封建社会,手工业日益兴旺起来,对商品交换提出了新的要求,冶铁则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行业。在我国西汉时,炼铁已开始使用煤作燃料,产品以质量取胜,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因此,大约公元3—15世纪,我国有100多项科技发明,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只有近代,由于中国封建残余制度的没落,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错过了当时利用科技进步发展自己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已经发现、发明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原料再生、技术革新,洋火、洋布大宗洋商品又倾销到中国市场上。这种掠夺性商品交换方式,使中国的大量资源、白银外流……进行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的经济渗透,中国民族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面对国际竞争,更显得苍白无力。西方列强又加紧采用军事侵略,封建主义对外奉行“和而不争”、“重义轻利”的道德原则,逼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一代代中国志士仁人进行了了艰苦漫长的救国真理探索,中国人矢志不渝地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和斗争。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几乎所有物品都成了商品,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样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竞争方式,代替了以土地和人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中的竞争。集中表现为把殖民地当作最重要原料产地,以瓜分世界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公然是建立在对内剥夺、对外掠夺的暴力基础上,而绝对不是公平竞争能力的结果。

20世纪40年代末,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了新的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新的竞争方式,即通过价格差额对发展中国家榨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后冷战时期新帝国主义,又将资本输出、工业输出换成了高新技术的输出,跨入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竞争,把世界各国当作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经济日趋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向。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力,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实力占据有头晕目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渴望建立健全公正廉明、合理流动的国际新秩序,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这能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给我们在许多方而带来发展机遇。2003年,我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继续降低关税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了应对国外反倾售调查和解决贸易争端的工作,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年底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同时,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性的购买力,从而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商机,这些是中国对全人类做山的新贡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长期基本国策,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结合基本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5%,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超过了204[-:前是中国经济总量2.3倍的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突破1000美元。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7.1%,达到8512亿美元,由上年居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四位。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的条件。只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竞争、合作,就会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会增强综合国力。

面对新世纪的国内共谋发展、国际竞争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全面总结了我党人才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是提高本国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战略。譬如,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是王永志航天总设计师及航天科技工作人员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各学科人才辈出的累累硕果,更是中华民族高技术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以商品为切入点的经济竞争,转轨为以生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切入点的高新技术的竞争,最终转化为以人才资源为切入点的人才竞争。如,“村官”——宋福如(邯郸市永年县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首开河北省设立研究院的先河,吸引了国内一流专家130多位,为国内科技领域填补了15项空白。其中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就利用了他们研发的硅谷材料;自主研发的F260钻井液用硅兼高温降粘剂,抗高温260,超过了美国的同类产品;芳纶纤维材料和高性能碳纤维材料,打破了美国、日本同类产品的长期垄断。这正是中华民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彰显了人才资源自主创新的民族凝聚力。由此来看,创新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必备条件。诚然,从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对公民的要求而言,谁勤奋学习,善于超前准备,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指挥聪明才智的机遇;谁能把握住机遇,自强不息,在竞争中创新,谁就能成功。谁在敬业中奉献,就会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关于社会现象的演讲稿范文第6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小议选秀现象’

近年来,各种评选活动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从2004年开始的‘超男超女’到现在热播的‘中国达人秀’,风起云涌的“选秀”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热门现象。这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由此也引发了对选秀节目背后的意义与价值的广泛思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两面性的,在选秀节目热火潮流之下,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利弊。

首先,选秀节目能给广大群众展现才能,发掘潜能的机会。在这个开放,摩登,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选秀节目让爱好艺术的群众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给全国的观众朋友,让平日无处施展的才华和特长得到大众的认可,打破‘十年窗下无人问’的状态。并能让选手在与其他选手相对比相竞争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更正自我,从而发掘自己的潜能,增益其所不能。

其次,参加选秀节目可能会使选手得到锻炼。在选秀过程当中,选手将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和考验,例如,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带动现场气氛,克服紧张感和比赛压力等。谢觉哉曾说过,困难不仅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而这些考验都会使选手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能力得到锻炼,使选手自身能够终生受益。比赛中的成败能让选手反省自我、吸取教训,并重新审视自己,在比赛中得到磨砺。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正所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在选秀节目的光环之下,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选秀可能会影响学习和工作。选秀是时下实现大家‘明星梦’的捷径,有许多青年人为此不惜放弃学业、辞掉工作。其中有的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盲目追求。就以2006年超级女声 ‘长沙唱区’的8000多名参赛者来说,其中有几个是能出名的?有多少不但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荒废了工作和学习?还有的学生为了给选手拉票,甚至不惜逃学上街派传单,疯狂地发手机短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工作和学习。

第二,选秀节目可能会败坏社会风气,违背主流价值观。选秀节目倡导的是一条快速成为明星的“捷径”,倡导‘一夜成名’,许多青年被这种急功近利价值观所诱惑,导致思想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人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崇尚,而更多地关注功名利禄。除此以外,在选秀节目当中,抹黑事件也层出不穷,一些组织或者个人以挖掘和曝光选手的隐私以及过去来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这些现象都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给整个社会和民众的价值观和认知带来错误的指向。

总的来说,在当今社会,选秀已经成为了一阵热潮,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因此对于选秀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去思考每一件事情背后的意义与价值,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上一篇:关于双氧水的事故案例范文下一篇:关于选修课的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