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1

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受实验成本限制无法发挥其功效。低成本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生物;低成本实验;创新能力;教学策略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但高中生物中的很多实验因成本过高或操作复杂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只能观摩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低成本实验具有新奇有趣、价廉简明、易取材、易制作、内涵丰富等特点,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探究性教学等方面有独特功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低成本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新奇有趣的低成本实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中获得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学生实验的实验材料、试剂和操作步骤都是固定的,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即可,学生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过程,这种机械、枯燥的操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低成本实验具有新奇有趣的特点,新颖的实验材料、试剂和开放性的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实验操作,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涉及“洋葱根尖的培养”的高中生物实验中,引导学生采用沙培法等教材之外的培养方法,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在“渗透作用”这一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寻找动物膀胱膜的替代品,并验证替代品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价廉简明的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是進行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设计实验方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的很多实验材料昂贵且实验过程复杂,而实验经费和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有限,很难设计出实验方案。低成本实验具有价廉简明的特点,实验材料容易选取且实验过程比较简单,大大降低了实验方案的设计难度,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有限的知识和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在学习了酶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加酶洗衣粉自主设计验证酶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廉价的加酶洗衣粉和改变单一变量的简明性使该实验方案的设计难度大大降低;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设计验证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实验方案,常见的植物和植物完全一侧生长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容易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易取材、易制作的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创建实验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体现在创建实验的能力上,只有自主创建新型实验,才能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真正提高创新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很多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在进行操作前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结果,所要做的就是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预定结果相符,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实验的理论背景和设计方法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些验证性实验是易取材、易制作的低成本实验,完全有条件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设问改为疑问,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思路和方法上,让学生自主创建实验去探究实验结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中,将原本验证“30%的蔗糖溶液可以分离植物细胞壁”这一结论的实验改为探究能够促使植物细胞壁分离的蔗糖溶液的浓度,该实验中植物和蔗糖易获得,改变蔗糖溶液的操作很简单,所以可进行多次探究实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利用内涵丰富的低成本实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故创新思维的拓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的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标,整个实验都围绕实验目标进行,而忽略了实验中除实验目标之外的内涵,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低成本实验具有内涵丰富的特点,同时具备多种内涵,引导学生对这类实验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实验中,在“充分掌握显微镜的操作”这一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另一个实验目标,即“观察、对比各种细胞”,使学生具备操作显微镜和辨别细胞类型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利用低成本实验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创建实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族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91.

[2]杜淑萍.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步骤[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115.

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学习, 学习只停留在识记阶段, 学习主动性和热情都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不利于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保健意识, 教给学生必备的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非常有利于生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当前很多中学生的保健意识欠缺

现代社会, 随着医学的发展, 很多疾病已经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治疗, 因此更多的人往往是生病了才想起来到医院治疗, 而不知道疾病应当是预防为主, 而且有的病发生之后治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很多中学生也是这样, 也就是说他们的保健意识比较欠缺。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很多中学生不具备合理饮食的基本知识, 食物中糖类、蛋白质、脂类的比例不够恰当, 维生素的摄入非常少, 经常吃一些垃圾食品, 营养结构极不合理, 影响身体的健康和正常发育。在身体出现疾病的情况下, 有的学生不具备缓解病情的基本知识, 而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措施以至加重病情。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预防疾病的常识, 对于一些传染病发病机理和传染情况缺乏基本的认识, 以至于在有些传染病发生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应对, 也可能由于对某种病的认识不清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3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保健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学生健康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充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主动性探究性学习, 完善健康知识强化保健意识。

在教学中渗透合理膳食知识, 预防因营养失衡而诱发疾病。在高中生物教材 (苏教版)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 有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教学内容, 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渗透合理营养以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告诉学生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素七大类, 这七类营养物质在食物中的比例要合理, 否则就会引起营养失衡, 影响健康。并且向学生介绍健康饮食的基本指导原则;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等。在细胞代谢这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的知识, 引导学生在进食时优先满足糖类物质的摄入, 而且要足量摄入人体必需的九种氨基酸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 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能源物质的摄入要适量, 并且要和适量运动相结合, 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又能维持他们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避免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发生, 使学生维持在一个健康的生理状态下, 预防因营养不良而诱发疾病。

在教学中渗透缓解疾病措施, 预防疾病加重。在高中生物教材 (苏教版) 必修三中“人体的稳态”这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材稳态调节知识教给学生一些缓解疾病方法。比如, 学习体温调节时, 教师可以联系成语“知冷知热”向学生说明人类可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辅助调节体温, 联系“春捂秋冻”向学生说明人类可通过一定的锻炼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应对能力, 并且结合体温变化的机理, 引导学生探讨当人体发烧时的正确处理办法, 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减少衣物和用温水擦洗的物理方法来达到降低体温、缓解病情的效果。再比如, 在学习血糖调节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体低血糖休克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和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给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案以达到缓解病情的良好效果。比如低血糖患者可以通过吃糖块或者静脉推注葡萄糖来缓解, 而糖尿病患者则应通过限制糖果的摄入、增加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等措施来缓解病情。在学习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时, 教师可结合该部分知识向学生讲解饮水要适量、食盐要限量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掌握在夏季大量出汗时应补充生理盐水以达到维持水盐平衡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渗透传染病预防有关知识, 降低患病风险。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中, 有关于艾滋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 了解有关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掌握基本的防护措施。比如, 关于艾滋病问题, 教师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该病的传播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与病人一起吃饭甚至握手一般不会感染该病等知识, 这样学生就既掌握了艾滋病的预防的基本知识, 又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解除因对该病认识不清而产生的心里负担, 对于学生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维持心里平衡,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具有很好的效果。再如, 在免疫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免疫机理, 理解预防接种对于传染病防治的重要作用, 掌握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方法, 关注自身健康, 降低患病风险。

总之,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渗透保健意识, 既能达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增强体质, 这正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项工作应当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摘要:高中生物学教学, 既要教给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所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要培养学生的保健意识, 使学生尽可能保持健康, 远离疾病, 茁壮成长。

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多的要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角度出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注重其教学理念的转变,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完善其教学方式,并注重实验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最终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创新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则能够有效的拓宽其思维的角度,使其不断的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将试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等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化学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从而更好的自主探索学习,提高其思维能力及其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性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或者贯穿的过程中总结相应的实验现象,实现其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收,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等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其中,甚至出现一些躲避提问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在这种僵化的思维影响下,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习题练习中,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只关心正确的解法,对于相关的推理过程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一种学习状态的持续,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单项的教学活动,师生间的互动是比较少的。这种教学末实现,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实验的演示来讲授相关的内容,没有将实验与理论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展开讲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囫囵吞枣的现象,也没有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生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培养途径

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以及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应该认识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更好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及时的辅助,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维和发展的空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教师应该更好的理解情境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情境学习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问题,针对一些实验现象等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创新点,使其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注重实验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特点,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演示实验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更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对化学反应中一些颜色、气味以及质量等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该种实验教学的优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示范等引导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应用。高中化学与生活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将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设计,以一种学生熟悉的状态来进行化学实验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相关的生活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化学的实用性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在生活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教师将生活现象与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或者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应该注重递进性,使其在难度以及应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将其答案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使其更为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以探究性活动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以及化学教学的特点,设计一些科技活动或者化学兴趣小组等,通过特定的研究性课题的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样一种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假设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出发,不断完善教学措施,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将试验教学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引导其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成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9)

[2]邱敏.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

[3]唐蔚华.刍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

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创建适合于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转变教育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培养宗旨,结合学生整体性与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原则。以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和途径为基础,深入阐述了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模式的改革成果,达到优化现有高校主要培养模式,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技能,为其他各级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食品加工;创新意识;实验教学;发展模式

Key words:food processing;innovation consciousness;experimental teaching;development model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常见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有3种:一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以校外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体而言,当前各级高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将教学重点仅投入到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却不重视其他2种培养方式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前提下,如何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归入到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亟需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年来展开了“深化创业教育、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模式”的教育科学改革,并进行了面向全院实验教学的推广实施。相关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等奖——“食品加工与安全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展提供了良性平台。针对目前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上进行改变,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生产最新技术需求,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增加理论课程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围绕课程完成的同时,加强创新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满足学生创新的欲望等。因此,从“基础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和“食品加工实践教学发展模式”2个方面研究着手,力图建立一个新的培养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 培养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科研上个性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求知好奇性,而且精力充沛、坚持认真、具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1]。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培养的目标,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未来科学家的人才来源[2]。

1.1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的需求

食品加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2月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7 247.7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增速: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6.1%,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8.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8.0%。由此可见,食品加工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同时“十三五”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时机,提出了食品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因此,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对食品加工专业方面的创新人才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1.2 食品安全方面的保证需求

食品加工产业涉及到从土地到餐桌等广泛的产业过程,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隐藏有潜在的食品加工安全隐患问题。我国于1995年10月和2009年2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目前食品加工的安全已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民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安定团结和稳定。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都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善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环节是从源头抓起,构建食品安全防护体系,这些相关举措的建立必须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来完成。

1.3 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至少有三大特点:①消费需求刚性增长;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③产业进一步整合集聚。而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将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强调内容。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关的科技投入不足,同时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有关的食品加工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综合目前食品加工企业的人员组成分析,9名企业员工中仅有1名科技人员,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同时限制了农产品养殖、加工业的发展。

2 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构建适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加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其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行创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2.2 创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性发展的优良环境

良好的育人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针对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层次方面,应共同营造一个一体化、多方位的良好创新培养环境。当然高等学校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教育个体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外科研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学术报告、科技展览会、科技竞赛活动等,把创新科研活动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为更好地让学生接触社会,还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同时加强校内外基地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和基地等实习实践工作,开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促进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把大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

高校要有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科技平台保证,可以建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同时可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特点,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群体的各类科技活动。例如,以科普为主的各类竞赛,加强科技活动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跨专业联合参与;同时学校或学院最好建立1个由学校与部门领导、专家教授和年青教师等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协调全校范围开展各级科技科研活动,同时也可积极有效地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4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为保障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高校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研活动开展的保障和依据。例如,一些高校专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针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单项科研立项;积极推进专业性和科普性各级科技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设立重点资助项目资助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和项目;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大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与他们的评优等挂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3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发展模式建设

3.1 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升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目前形成了更加鲜明、系统和科学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多平台、分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体,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改进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设施,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以科研、社会服务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 完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创新实践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注重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创业、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分3个基本层次,并拓展到大学生创业培训。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见图1。

在实践教学上,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与训练;在专业实验教学层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了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实习等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采用毕业设计(论文)、SRTP、专业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将食品专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在学生创业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创业活动,将大学生创业开发产品与科研创新统一起来。

3.3 全面展开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

学院构筑了“创业、就业并举,开创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项目组进行了专业课实验教学面向市场发展需求的改革,即把实验室变成“生产车间”,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动手制作食品。使学生深入体会“食品加工生产车间”的管理,熟悉食品企业从市场调研、采购原辅料、产品加工、品质检验、产品销售到成本核算等各个生产管理模式。

3.4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以科研促进创业实践,以创业实践带动就业,以就业刺激招生”循环模式

创新意识培养在食品加工实践教学中发展模式见图2。

可持续性的实验教学循环模式贯穿了大学生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环节,构筑了良好的招生—培养—就业之间良性持续的循环氛围。由于招生规模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可保证学生能享有更优越的教学资源,能得到教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实施精细化培养、精英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动作用。

招生最关键的环节是优质生源的选择,一般拥有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是高校优先录取的生源,最忌的是一些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大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宣传和选拔力度;学院在培养学生方面,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实际操作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拓展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就业方面,采取根据市场发展需求,改变就业理念,采取多形式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业质量也加强了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3.5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方面,学院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3.5.1 改革实验课教学

针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验课,尤其专业实验,项目组通过几种手段进行改革实验课教学:①加强实验课的比例和学时。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教学研讨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加强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提高这些实验学时;②更新实验课程的内容。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取缔一些演示型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教师仅是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热情;③实验课的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如实验课可开设到食品企业和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整个食品加工的过程和整个试验的设计工作等实验实习活动。以上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培养了食品专业大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

3.5.2 改变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的一次综合运用和体现,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个环节之一。课题组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尝试在毕业设计工作方面进行革新:①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来源于科研或生产一线,因此这不仅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选题确定后,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设计、思路设计则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进行,保证课题的可行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近年来学生的毕业内容更有新意和原创性;③為创业中心学生骨干提供设备和经费支持,鼓励其毕业设计结合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营销难题等。

3.5.3 加强学院实验室平台的建设

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学院一方面不断加强满足日常教学、创新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如食品工艺学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理化分析检测实验室等。注重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积极创建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

3.5.4 积极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采取“三大模块+三个平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模式,三大模块是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模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和志愿者社会服务实践模块;3个平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中心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基本工作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为前提,建立平台建设的成效机制,将专业特色融于3个模块工作,建设人员结构合理、稳定团结的社会实践团队,打造有计划、常规性、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得到了体现,学院学生的工作态度给实习单位等留下了良好形象。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业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活学活用,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为深刻,为专业素质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能力,提高了创业创新能力。

3.5.5 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学院开展多形式专业科研与学术活动,鼓励学生成为主体,如SRTP、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专业竞赛等科研活动,不断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①公开教师的科研项目,推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②不定期邀请专家和教师等召开学术研讨会以及报告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增加对食品行业先进科研的了解;③将学生奖学金、评优评先与学生课程成绩挂钩的同时,加强发表论文、获奖等科技成果的分量。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5]。

3.6 改革考核模式,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为了解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考核形式上,学院鼓励教师根据各课程不同的特点和性质,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传统的试卷考核外,还可直接根据动手操作打分、小论文、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形式考核;加大实验、实习和科研等平时表现的比例,构建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鼓励年青教师采取多形式新型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4 结语

如何评价和衡量大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长期困扰着整个教育界。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食品加工等相关专业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促进食品专业创新人才的不断发展。为加强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推进自主创业,全面提升了食品科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专业发展的前沿热点研究及实验加工工厂的实际需求,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将实践教学与自主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基础技能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4.

万志昂,王进戈,周正. 基于知识合法性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99-101.

张晓婕. 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陈昌贵,曾小军.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 江苏高教,2013(1):16-19.

程桂芳.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73-75.

耿利敏. 关于阻碍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对策[J]. 职教论坛,2012(26):82-84.

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新课改中的课程目标,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物理实验 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此,国家实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充分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对于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结合新课改中的课程目标,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对创造过程起着“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重要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激情。在学习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做几个与鸡蛋有关的实验。(1)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用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垫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中,把一只去壳鸡蛋,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鸡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中,学生目瞪口呆,然后让学生实验并解释。(2)浮沉现象。去壳蛋放入玻璃杯中,沉入杯底,加入食盐,则缓缓上浮,让学生实验并解释。(3)惯性现象。外形相似的生熟鸡蛋各一个,在水平的桌面用相同的力旋转,看旋转的速度是否一样?哪个快、哪个慢,然后解释为什么?这样,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来验证多个物理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猜想的能力

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和猜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实验过程中,质疑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宝贵的,所以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猜想。比如,在日常的学习中,即使是在观察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时,学生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而只是等待教师明确实验现象,给出实验结论。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预测、猜想。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实验中能否固定测力计而拉木板?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像偏上了怎么办,要使成的像变大怎么办?天平的使用实验中有同学没有调零就测量结果会怎么样?测量水的密度时实验顺序变一下会怎样?光在水中的折射实验中,怎样才能观察到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在探索中学会了多角度思考,也在实践中提高了创新意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大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科学探究,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把一些传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不让学生看书,而进行猜测:(1)透镜、光屏、蜡烛应如何放置在光具座上,才能使蜡烛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当u>2f,f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物理教师要始终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把基础知识应用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邵林洋,方正华.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课堂上的情感教学

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师是不可能融入到学生心灵中的, 一个令学生如履薄冰的课堂更谈不上有效教学。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 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创造需要心灵的自然放松, 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 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 根本谈不上创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 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学生的灵感更容易在这样的课堂中迸发。可见,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诱发创新意识。

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 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有一定的幽默感, 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 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当然, 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教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 既能传情达意, 感染学生,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引发兴趣, 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2 以兴趣的激发培养创造力

2.1 深入钻研教材, 利用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中, 教师结合学生平常乘车的生活实际, 引发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2 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网络游戏之所以有巨大的市场, 是因为它设计许多关卡让人冲击, 让学生过关后得到很大的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以不断的获得成功的小关卡, 让学生沉浸于这种享受中, 主动积极的学习和挑战, 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 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 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以题对人的做法: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 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一般性的问题, 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可以请学习暂时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 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 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当然, 这需要教师对选择或设计的题目有充分的认识, 对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深刻的了解。

3 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的创新引领学生的创新

3.1 创建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 多向交往的组织形式, 信息交流量大, 交流渠道宽, 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 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相互评议, 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多向交流既可以面向学生个体也可以面向学习小组。例如, 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节时, 讨论一开始, 就有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 为什么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也有的同学向别的同学发问:“请你回答, 怎样来看地图?”等等。当然, 作业设计、学习检测等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出题对考等多向交流的形式, 在出题和解答的思考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创设教育环境, 实现主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 要敢于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动手操作、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等, 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往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时, 我先带学生到学校及周围走一走, 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长方体,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 让学生自己描绘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教室在学校的位置等。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通过主动实践和自身情感体验,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3 以互动的课堂, 实现知识的沸腾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此外,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常组织实践活动, 采取游戏、多媒体等的新颖灵活的直观教学方法, 通过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

总之, 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逐步主动的“边做边悟”,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学会发展。首先教师要有创造力, 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 师生共同参与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摘要: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使之落到实处。他们更关注“新、奇、乐”的事物, 我们必须安排、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上一篇:以人为本护士护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堂高效教学初中物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