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4-09-20

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则主要就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的精细化理念的应用作用加以阐述,并就园林绿化施工工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当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详细化探究。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精细化理念;应用

V实际管理过程中对园林绿化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是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重要体现,以往的粗放型管理模式逐渐被时代发展所淘汰。故此在这一大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园林绿化施工的精细化理念的应用已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其进行理论化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园林绿化精细化施工特征及精细化理念应用作用

1.1园林绿化精细化施工的主要特征分析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和其它的项目有着不同,主要就是体现在其以绿化种植为主,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生命的园林植物,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使其完成自然做功功能。在园林植物当中无论乔灌还是地被等均为有着生命力的活体,故此在实际施工管理当中要能满足其适应的条件需求,进而来促进其自然做功功能的正常行使。还有就是园林绿化是科学与艺术两者的结合,故此园林绿化要严格遵循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对其植物的分布结构以及生长动态等相关知识要详细的掌握,从而体现出园林绿化的科学性。

1.2园林绿化施工中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作用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在园林绿化当中的实际应用能够最大化的减少资源的占用以及管理成本,这也是精细化管理最为主要的管理优势。它能够将环境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也能够实现质量和工程进度上的理想目标,使得园林绿化工程能够科学有效加以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个过程,主要是采取必要手段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将多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应用和考虑,在精细化指导下使得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得到有效突出,从而将整个管理运行的系统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在园林绿化施工当中加以应用,能够完善园林绿化施工的精细化管理的体系,主要就是在绿化施工的工程进度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得以有效完善。同时也能够明确园林绿化施工管理当中对精细化管理的流程规范性,有效将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积极的提升,这些都会对城市环境的美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2.园林绿化施工精细化管理技术及与进度、质量、成本关系

2.1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技术分析

园林绿化精细化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实施管理,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沟通,这是获得管理信息以及对人际关系加以改善的重要途径。沟通管理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以此来影响观念及态度的转变。另外就是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主要在选人以及育人和用人等几个环节的方法技术。在园林绿化管理中的团队建设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这一方面得到加强才能够最大化的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2.2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关系分析

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要能在管理的进度以及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把握。园林绿化施工工期的长短以及进程的安排都会对施工的成本造成影响,并且在各个工序之间都有着严格承继关系,工期果断或者是过长都会对绿化施工管理的成本加大,合理化的确定工期就需要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而在成本的控制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愈高就会在成本上愈大,所以对园林绿化工程实践当中要通过几个重要点进行协调成本和质量间的关系平衡。主要就是建立责任制和树立责任意识以及确定恰当质量成本。

3.园林绿化施工的现状问题及精细化理念应用策略

3.1园林绿化施工现状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的园林绿化施工的现状来看,其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绿化施工队伍的不规范。在这一层面,园林绿化的队伍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状,这对实际的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意图在理解的过程中就有着一定的困难。有的人认为园林绿化主要就是铺下草坪,种上树木,所以就有诸多的施工队伍进入到园林绿化的工作当中。由于只为了得到景观结果的利润,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就没有严格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植物的生长出现诸多问题,而在后期的养护工作上增添了麻烦。

另外就是园林绿化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施工的规范没有严格的执行,管理水平有待加强提高。同时施工的管理水平也不高,主要就是源于大部分的施工人员在自身的素质上还有待提升,综合素质比较缺乏,在绿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应对,从而影响了绿化施工质量。再者就是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许可证明的缺乏,对员工实施的培训没有做到位等。

3.2针对园林绿化施工问题的精细化理念应用策略

将精细化理念在园林绿化施工当中进行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在园林绿化施工当中的成本管理中对精细化理念的应用方面,最为主要的就是对工程造价的有效降低,成本控制是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也是对生产经营的资源消耗等费用的开支。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应用,能够将园林绿化施工的成本管理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发挥,使得管理的整体性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园林绿化施工的科学有效管理。在具体的应用策略上主要就是要对绿化项目工程的内部招标方式充分利用,要能在质量得到确保过程中降低施工的成本。还要重点对园林绿化施工当中的较大开支加强控制,可通过施工图的预算方式进行实际的控制。依据着施工图的预算通过以收定支方式对成本的支出采取控制。

将精细化理念在园林绿化施工的现场管理中的应用上,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管理基础。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也对整体的管理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精细化的理念在这一阶段加以应用最为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新的管理模式层面的应用。从近些年发展中的城市园林绿化现场的施工项目部的全面实施工程投标制度就能看出,这一模式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重视,故此建立了现场管理项目制度,把现场的管理进行详细化。这样就能够从整个的管理功能上充分的得以发挥,也使得项目管理的效率整体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使得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达到了有效科学管理目标。

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当中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应用能够将管理质量得到有效加强,同时也能够减少工程由于返工或者停工等造成的严重损害,将这一损害率控制到最低的水平,并能够使得质量过剩支出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为能够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有效提升,施工的建设人员在定额标准上有了严格要求,对质量得到确保基础上把材料消耗定到最低的限额,所以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对材料等验收制度的制定有着推动作用。

从具体的精细化措施上来看,主要就是在实施管理当中对项目的规划有着促进作用,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如同生产流水线,故此结合精细化的理念在施工的前期就需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要求加以审批计算。不仅如此还要对考核制度进行充分利用,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有效激发,保障员工能够努力达成施工岗位的目标成本。

在加强园林的养护工作方面,精细化的管理是从多个角度进行实施的,在植物养护层面根据不同的月份和植物的不同等要及时的对植物进行施肥和灌水、除草等。还要加强病虫害的各种防护,预防病虫害对园林的侵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首要条件就是要让园林绿化的施工企业认识到施工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从实践当中将这一重要性体现出来。由于园林绿化施工的管理与一般工程施工有著差异性,故此在实际的管理中也要多方面的考虑,由此推动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华晓峰.城市规划中绿化问题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3,(11).

[2]张博.绿化概念在城市绿化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4,(22).

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相较于以往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为保障生活质量和舒适度的提升,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化工程逐渐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建设项目。基于此,为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就必须要重视园林绿化设计的完善,同时结合现阶段的施工管理,针对绿化工程施工现场作出有效的控制。因此,本文分析了园林绿化的意义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

引言

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在社会环境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提升和环境问题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不仅可以使得城市更加美观,还能够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论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和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更好地建设。

1园林绿化工程概述

园林绿化工程是指根据对需建设工程的地域特点,结合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地形的改造种植树木花草、建设建筑和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的工程项目。其中园林包含宅园、小游园、公园、花园等,并且在我国园林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其也包含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等休养胜地。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其施工的要点包含定点划线、挖坑、换土、掘苗、运苗、栽植、灌水、立柱、修剪和检查验收。因此为了保障整体园林绿化工程的效果和质量,需要对这些内容做好全面的项目管理,为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园林绿化工程重要意义

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城市美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园林绿化,园林绿化可以优化城市环境并且提高空气质量。园林中种植的植物可以有效净化空气,将空气中大多数的粉尘及烟灰吸收,对于工厂生产时排放出的有害气体以及汽车尾气也能有效吸收,并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行之有效的净化了周围的空气。园林绿化中,种植的树木还可以起到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為园林中休息的人们提供阴凉,降低噪音以及改善园林环境。因此,城市发展中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问题

3.1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政府出台的绿化施工标准和验收条例中出现部分不规范、不全面的情况,使得部分承建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也按照不规范和不合理的标准开展施工,因此,建设的实用性也就大大降低。部分承建企业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以及节省成本,也会影响园林质量,并且养护期内施工单位的养护和管理人员意识不高,使得较多植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进而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的发挥。

3.2施工队伍不专业

现阶段,部分园林绿化建设的施工队伍专业能力不足,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一些园林施工承建企业并非专业性施工企业,但他们也纷纷加入到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这部分承建企业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学习,缺乏专业工程施工的技术,对于施工的严谨性更是无从说起。因此,这些非专业的承建企业以及施工队伍导致了园林绿化建设存在各种问题。

4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策略

4.1科学地进行园林植被种植

在进行植被种植时,首先针对种植的区域的整洁度、适宜度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在种植前要保证种植区域内没有砾石杂草等物质,并且种植地表的坡度要适中,尽量保持在2.5%—3%之间,便于排水。为保障植被种植的成活率,土质的管理和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保证土壤的疏松度,且土壤中不能含有影响植被成活的垃圾物品。种植过程要与地下层有效地连接起来,下方不能存在水泥板、石层等,要保障土壤的“透气性”。在选取植被的过程中,植被自身的质量也要加强重视,负责采购植被的工作人员要确保植被必须健康、没有病虫害、没有矿物质缺乏、人为损伤或者自身存在缺陷等。选取的植被应当冠型生长茂盛,枝条生长均匀,整体形状饱满,尽量具有自然美景观。在选取购买的过程中,依据植被的不同,选取的标准也要不同,例如花灌木可以选取容器苗、松树等,要带好土球,保证根系完整性,并且运送中要确保包装结实,避免损伤根系。在植被种植之前应当先检查土壤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底肥数量以及与土壤的融合度是否标准,符合标准后再进行种植。种植时要在底肥上方铺设一定量的正常土壤。种植过程中要依据植被的生长特性以及自然景观特点,种植时依次排序,高度适宜,高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在种植大乔木时,应当要注重种植的朝向,尽量与乔木起苗前的方向一致,以此保障成活率。

4.2强化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

植被在种植后,后期的养护工作也是保障成活率的重要举措,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后期的养护工作,园林在建设初期还能保障有效性,后期植被死亡率逐渐上升,园林的艺术感严重遭到破坏,不能起到环境保护作用,并且对城市形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强化后期养护工作是必须进行的。例如,在出现恶劣天气时,针对部分存在的树坑要及时封闭,减少因雨水聚集而造成树木死亡现象。及时做好树木病虫害管理,定期检查,在喷洒药物时要注重植被的叶面和背面保持均匀并定期进行修剪工作。

4.3合理配置绿化工程施工资源

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时,很多质量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施工资源配备不合理所造成的。施工资源主要包含绿化建设技术的选择、绿化施工材料的准备等,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材料准备主要包含植物材料以及相关材料的准备。简单来说就是在工程开展前期,承建企业的相关人员要对施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技术和建设中需要材料的数量、规格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等进行了解,如种植的植被种类、种植土、肥料、农药等的选择,依据设计规划方案确定植被起苗、运苗、栽植的时间,确保在工程开展时所需材料都能及时运输到现场,从而保障施工的有效性。

4.4完善和优化施工整体方案

为了保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在施工开展前期必须要做好整体方案的制定,优化资源配置,然后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研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注重施工的细节,并且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做好施工预备工作,根据工程的建设要求和建设进度完善整体方案,这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实际施工中,相关负责人应当重视整体方案的完善,以确保施工质量得以有效地控制。

4.5提升园林绿化人员的专业技能

由于整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本身的施工环节相对较多,技术应用相对较为复杂,因此需要该项工程的管理部门定期举行专业的培训活动,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方式,提升园艺工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并根据实际的工程施工情况来做好科学化的方案设计,制定工程施工的有效标准,要求全体员工按照標准执行,避免出现因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发生,保障整个工程项目开展的顺利性和经济性以及合理性。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印象”,人民生活的“生态乐园”,其绿化设计和施工质量与社会和人民息息相关。所以在工程施工建设实践时,承建企业要注重园林绿化设计的优化、施工质量的提升,改善生态问题的同时保障人们精神需要的满足。虽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努力,强化施工管理及监督,严格规范设计和施工,一定可以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加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居业,2021(04):129-130.

[2]许石贵.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20,6(14):63-64.

[3]陈松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阶段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4]彭小龙.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9(33):71-72.

[5]谢剑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3):22.

[6]李亚南.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4):49.

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电子证据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证据的保存、提交便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但其在运行中易被破坏。我国《民事诉讼法》将电子证据作为单独的证据种类是可行的,这将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认定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必须考查其客观性、关联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电子证据;性质;立法;完善

目前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但我国的相关立法却相对滞后,理论上有关电子证据的许多问题也未讨论清楚,为此,笔者撰文探讨电子证据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求教于方家。

一、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界定

我国理论界对电子证据的概念还存在一些争议,界定的范围也宽窄不一。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证据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做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或者说,是借助电子技术或电子设备而形成的一切证据。①有的学者认为,电子证据是指利用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反映出的图像和音响及电脑储存的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②还有学者认为电子证据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一切证据”③,“电子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以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为表现形式,由介质、磁性物、光学设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生成、发送、接收、存储的蕴涵有案件事实信息的载体”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对电子证据的界定也不尽一致。在美国法中,电子证据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证据,终端多样化的趋势使任何电子的、数据的、磁性的、电磁的、光学的或者类似性能的相关技术产生的信息、记录以及“信息处理系统”都有可能成为电子证据。⑤笔者认为,从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来看,电子证据是新的电子技术出现后,原来的证据类型不能包容的一类证据,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增加。笔者不赞同从表现形式的角度界定电子证据,也不赞成从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角度界定电子证据,因为证人证言、书证、视听资料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设备来储存和展示。基于计算机或类似设备的功能和原理生成的,以数字化电子信息形式存在和使用的,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形式就是电子证据。

与传统民事诉讼证据相比,电子证据具有以下特征:(1)高科技性和无形性。电子证据是电子技术这种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借助电子设备存在的信息资料,其产生、收集、保全、提交等都不同于传统证据。电子证据的保存、提交具有便捷性,其存在、运作也具有无痕性。依据电子技术的信息存储和运输原理,电子证据的信息其实就是二进制代码,具有无形性。电子证据不像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那样不需要借助任何设备就可被人直接感知,其本身是无形的,其信息是通过不可用感官感知的数字编码来传递的。(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传统证据的外在形式往往是单一的,如书证就表现为纸张、书本等,证人证言就表现为证人的言语,电子证据在本质上是数字化信息,由于信息输出形式的多样性,其在网络终端、计算机屏幕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形,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表现为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证据资料都是电子证据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不同的案件中,电子证据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形象生动、准确完整地反映客观事实。(3)反映事实的准确性和运行中的易破坏性。电子证据是在计算机等技术设备上按照电子技术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特性来运行的,即以二进制代码转换来传递的,其运行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方便地存储、使用而不影响表现质量,始终保持最初的原始状态,真实地反映事物细节,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电子证据在储存和传递过程中,只要运行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保持高度的准确性,不会出现失真的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证明价值。同时,存储于介质中的电子证据的数据信息如果遭遇了技术故障如系统崩溃或者突然断电,都会导致电子证据内容改变或丢失,人为地对电子技术的数据进行破坏如删节、剪接、使之感染病毒等,也会导致电子证据被篡改、伪造或破

坏。

二、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定性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但该法没有将电子证据规定为一种证据类型。那么,电子证据属于哪一种证据?对此,学界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物证说。认为电子证据属于物证,物证是以其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体或痕迹⑥,电子证据会在计算机系统上留下痕迹,因而属于广义的物证。(2)书证说。书证以其内容证明事实的真伪,电子数据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以其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我国《合同法》也将电子数据归入传统的书面合同形式,该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以及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持书证说的学者认为,普通的书证是以文字符号等方式将内容记录在纸张上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电子证据只不过是以数字化的二进制代码方式将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内容记载在电子设备存储介质上而已,两者的记录方式不同,但在证明事实上具有相同的功能,因而应将电子数据看做书证。(3)鉴定结论说。该说认为,如果当事人对电子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可以由法院指定相关专家对电子证据进行鉴定,确定其能否成为认定事实的证据。“任何电子数据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才能体现其本来的记录目的,而编制、使用软件属于一种专业技术,而且只能通过制作者或专业工业者的技术鉴定才能体现其本来面目,从使用电子数据必须经过鉴定的角度分析,其鉴定结论的属性比较明显。”⑦(4)视听资料说。电子证据属于视听资料是学界的多数说,该说认为,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视听资料是可视、可听的录音、录像等资料,电子证据中的内容也是可视、可听的,而且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都是借助磁、电介质等电子技术的非传统媒介存在的,需借助一定的设备、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之后才能被人们直接感知,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的原件与复件也都完全相同。持此说的学者提出,有的司法解释已将电子证据归属于视听资料,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2条规定,调查人员调查收集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各类案件有关证据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七款规定的视听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和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子数据等电脑储存资料。也有学者提出,一些立法文件如有的行政规章将视听资料与电子证据并列作为证据,如国家审计署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31条规定,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第36条规定“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5)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电子证据不是一定属于某一种现行类型的证据种类,即其不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各种传统的证据形式都可以表现为电子证据如电子物证、电子书证、电子视听资料、电子证人证言、电子当事人陈述等,电子证据只是传统证据的演变形式。

笔者认为,如果从电子证据的形成机制和整体特征上来考察,将电子证据纳入传统证据中的任一种类都不妥当。首先,在本质上,电子证据与物证是存在明显区别的,物证是以物体的能够为人所观察的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等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而电子证据显然不是以其外部特征状况来证明案件,起证明力的是其内容,即使电子证据会在电子设备上留下痕迹,那也是人所不能观察的痕迹,因此,电子证据不能归入物证。其次,《合同法》将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归于书面合同,只是将数据电文与传统的纸面形式同归为实体法意义上的书面形式,但却不是承认此两者在证据类型上同为书证,因为书面形式的证据并不一定就是书证,如证人证言、勘验笔录都可能表现为书面形式却并不是书证。数据电文为书面形式也不等于其属于书证。而且,电子证据除了包括数据电文等可以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证据外,还包括大量的电子数据交换、智能卡信息、手机短信息记录、网络服务器记录等形式的证据,电子证据中的内容以机器语言编写,在输入、输出时都经过了一系列转换,其在以书面形式输出前是借助电子技术以磁性物、光介质等无形信息方式存在的,与书证的表达形式并不相同,将一些电子数据视频文件以连续播放的画面形式展现的电子证据也归入书证显然不合理。再次,鉴定结论是具有专门技术的专家就专门性问题所作的鉴定,电子证据是对电子信息证据的称呼,电子证据在真实性有疑问时也可以予以鉴定,但正如对书证、物证的鉴定不能否认书证、物证等证据形式的独立性一样,对电子证据的鉴定也不能否认其单独作为证据的资格,因而将电子证据归入鉴定结论不合适。最后,许多学者将电子证据归入视听资料,这在一定阶段具有合理性,因为电子证据是一种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出现的证据,在许多视听资料也是借助电子技术存在的时候,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电子证据与传统的视听资料在技术上是不同的,如后者的复制和修改很容易被发现,但对电子证据的修改或删节是不易被发现的,将一些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归入电子证据是不合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电子证据从现有证据类型中独立出来将是立法趋势,如加拿大1999年就通过了《统一电子证据法》。我国将电子证据作为单独的证据种类也是可行的,这将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提供更广阔的作用空间。

三、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判断与证明力

如何判断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在传统书面合同中,当事人对合同进行签字是合同成立、生效的条件,当事人的亲笔签字或手写签字是合同书存在的有力证明,属于真实性强的证据原件,但在电子商务中,人们不再以书面签字进行意思表示,交易双方在贸易中可能不见面,电子签名代替了书面签名。电子签名一般是指以非对称加密方法产生的数字签名或者以指纹、声波纹、视网膜纹等生理特征为标志的签名,这种签名只能由当事人本人使用,可以确认当事人身份和电子签名文件的资料内容,因而是认定电子证据真实性的标准之一。民事诉讼中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时,重点是审查电子签名的过程是否安全。“电子签名可以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和设备,以人们能感知的形式显示,因此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没有被恶意修改、删除、假冒的电子签名的客观性、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包含人的主观因素,比任何一种传统证据都要客观、真实。”⑧另外,如果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出现争议,当事人可以申请鉴定。电子证据的鉴定也要遵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2条及其他法律性文件中所规定的鉴定程序。

许多国家对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只作原则性规定而不作硬性规定,一般由国家规定认定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规则和电子技术标准,以指导并约束法官对电子证据进行认定。学者也指出:“在对证据的取舍和认定上,每一个法官都会程度不同地运用自由心证原则。所以,法律没有必要给司法人员评判电子证据设置过多的障碍。”⑨在我国,认定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除要考查电子证据的客观性外,还要考查其关联性和完整性。“关联性,又称相关性,即民事证据必须同待证的案件事实存在客观的联系”⑩,联系的密切程度与证据属于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有很大关系。有学者认为电子证据容易被伪造、篡改,因而属间接证据,其实,与传统证据一样,不能笼统地说电子证据属于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证据就是直接证据。完整性是指电子证据的内容是否经过非必要的添加或删减,这是对电子证据进行证明力判断时必须考察的特殊因素,因为电子证据很容易被人为地添加或删减。对电子证据完整性的判断需要借助计算机专家的技能来进行。

四、我国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立法的完善

当前我国立法中没有明确使用电子证据概念,但承认了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2条的规定。一些地方性法规中也有对电子证据的单独性规定,如《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第33条规定,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网络进行的产品及服务的贸易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信息搜寻、订货与支付、运输三个阶段。该条例第八条规定,在电子交易过程中,安全的电子签名与书面签名具有同等效力;第九条规定,以安全的电子签名方式签署的电子记录为安全的电子记录。《上海市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的EDI是指国际贸易、通关、运输等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之间按照商定的标准格式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一种手段。

整体来看,我国电子证据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体系性的法律规范,对电子证据概念本身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只是出现了大量的强调某方面技术特征的概念如电子数据交换、数据电文、电子报文等。目前急需明确电子证据的含义、取证与保全、质证与认证规则及其证明力问题。在立法模式上,可以在制定证据法时一步到位地解决电子证据制度的立法问题;也可以采取渐进式立法,先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规范各个领域的电子证据,再出台有关电子证据的司法解释来规范司法审判中的电子证据应用问题,待时机成熟时制定单行的电子证据法。在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问题上,审判人员要从关联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区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甄别电子证据,通过质证为当事人所认可的电子证据、附有电子签名的电子证据、经鉴定机构对真实性进行鉴定的电子证据,均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电子证据的收集、判断、运用有一个逐步完善、逐步规范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技术的发展和推广。”(11)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运用,完善电子证据立法势必成为推进我国证据制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注释

①⑤参见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5、288页。

②参见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78页。

③参见刘品新:《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④邱业伟等:《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新探——案件事实信息理论在电子证据中的作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3页。

⑥参见刘金友:《证据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⑦参见陈浩然:《证据学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⑧王继福:《电子签名的民事证据法考察》,《科技与法律》2008年第2期,第68页。

⑨(11)屈庆东、汪忠玲:《电子证据及司法应对》,《山东审判》2008年第2期,第109、109页。

⑩宋爽:《电子证据在我国的证据能力刍议》,《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4期,第29页。

责任编辑:林 墨

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全新时期,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优化,都需要全面且真实的信息作为支持,这无疑对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改进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怎样基于中国本土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会计本土化结合的效果,怎样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都需要以深入分析管理会计、整合和创新管理会计理念为基础,在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自我调节和更新的过程中,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管理;创新

2014年,财政部正式下发《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当中强调,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从战略层面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开发,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战略和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伴随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和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所具备的功能与价值不断被激发、潜能不断被发掘,让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遭受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而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契机。

一、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意义所在

新时期,相关政策的生成和落地,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传统的管理会计强调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应用,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变化,就很难适应,所以一般情况下,传统管理会计相对而言更加关注日常的各项经济活动,缺少全局性的谋划,也很少整合企业内部的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而综合性的分析。

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在助力界定企业战略和决策时,往往只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强调管理会计的应用目标在于效益的最大化,此举很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所以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其所拥有的不过是少量的、有限的、甚至静态的信息,在没有考虑到这些信息局限性的情况下,为其所指定的内部管理决定和方针,必然存在方向性的错误,最终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

二、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的必然性

(一)内外环境变化所致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外部环境有极大的关联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且与企业组织发生作用,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步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技术的革新为企业运营管理提出全新的要求,但落后的运营方式及产业结构,必然会冲击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传统的、落后于时代的管理方式和思维已经无法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基于此,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不仅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坚持和外部环境相呼应、相契合,要深入分析和考量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所能带来的影响。而在具体应用管理会计之时,让企业不断融入外部环境及种种政治、经济政策当中,其实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契合度。

(二)供给侧改革的真实诉求

在供给侧改革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的诉求,管理会计和经营结构都由控制模式转向供给端,但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和冲击企业文化的建构,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文化的作用不断被强调、逐渐被突出,其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模式,产生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创新管理会计的应用,满足企业发展的诉求和需要。

因此,伴随供给侧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管理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受到影响,其后续的发展和创新却反而为其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三)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影响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让管理会计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特别是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落地,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不断获得支持和帮助,也自然为内部实践和应用这项工具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和指示。

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是基于对静态预算的反馈,通过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展开分析,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据支持。但是大数据以及各类信息科技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为精准和全面的信息、数据资源,也可以让企业本身实现数据的整合。

三、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所面臨的挑战

总体来说,我国当前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及管理还不够成熟,在如下几个方面仍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予以关注和总结分析: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兴起及不断应用,归根到底还是要追溯到西方社会,但整体而言在国内的发展相对薄弱。毕竟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广大西方国家当中的企业存在诸多差距,单纯借鉴于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很难收获理想的效果,以至于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的风险与危机。

比如,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阶段充斥着假设和不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并不成立,这会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效果。

(二)管理会计工具及应用方法的选择

财务部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当中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在战略管理领域,其包括战略地图和价值链管理;在成本管理领域,其包括目标成本发和作业成本法等;在预算管理领域,包括作业预算、弹性预算等;在运营管理领域,包括成本和边际分析;在投融资领域,则包括项目管理分析及前景预判等;在绩效考核领域,则包括平衡记分卡法、经济增加值法等。但总体而言,企业推进管理会计应用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一味地强调管理工具的系统性和操作性,忽视了局限性,并且没有考虑到多种工具彼此间进行补充的可能性与合作价值。

其次,盲目强调对各类产品的获取和输入,很少考虑不同的管理工具在应用过程中是否完全契合企业,是否会产生排斥情况,进而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以及经营模式的变化促使企业自身的发展环境,内外组织形式及外部竞争态势也出现改变,这无疑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团队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首先,企业需要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来进行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及人才培养工作;

其次,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影响,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启动战略管理思维。

最后,伴随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崛起,管理会计人员有必要转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只是目前多数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情况,并且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辅助保障、体系也不够健全。通过不断探索与改革,生成了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为主的战略方向,但这样并没有体现出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并不会单独设置管理会计岗位,而是将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委托普通的财务人员来执行,如此执行力不足,最终影响到管理会计功能和价值的充分发挥。

四、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

结合实际来看,国内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并没有让其在决策生成、成本管控、业绩管理和考核方面发挥作用,故有必要从这样几个角度进行优化和创新:

(一)阶段性管理

需要以管理会计的状态为前提,研究阶段性的特征,并对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判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创意实践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让企业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此,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有必要从这样几个角度来予以落实:

1. 形成本土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企业必须克服沿用管理会计理论触发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且完全契合企业实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首先,因为长久以来我国的管理会计理念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但本土环境和西方世界又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后续引入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基于中国的事情,合理调整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方法和手段,以确保其在本土的发展稳定而长效。

其次,企业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应用的合理性,有必要构建足以彰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理论并加以应用。

2. 加强对管理会计工具以及方法的选择

如今,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从单纯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服务决策工具,强调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各项业务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发挥的衔接和交流工作。

首先,企业必须明确管理会计工具及方法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其需要以及一定的系统性和操作性为基础,合理整合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工具和手段,保障综合效应。

其次,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企业有必要结合内外环境改进和优化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强调个性化和针对性。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对信息和数字科技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步入大数据时代,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自动筛选为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但这些流程和行为归根到底都需要“人”来实现,所以企业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注重对其“全面发展”能力的发掘。

首先,企业需要以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战略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不断缩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其次,企業需要建设和开发管理人才实训基地,优化内部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重视对能够挖掘和分析数据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鉴于新时期企业所面临的运营环境已然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不可控和随机性,作为能够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对企业未来发展提供预测和分析的存在,管理会计有必要顺势做出调整,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管理会计在未来必然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借助大数据等措施,适度融合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促成企业不断产生和创造更多的价值。基于此,企业有必要认识到管理会计过往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和改进,进而让企业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助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国栋.供给侧改革环境企业管理会计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新商务周刊,2020(02):39.

[2]陈素月.新时期企业会计管理的创新发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09):248.

[3]程立涛.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发展[J].精品,2019(01):1.

[4]杨媛媛.关于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26):124-125.

(作者单位:大连长兴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以收集的相关数据和相关报表体现出来的,由此也暴露出了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对于支持管理的控制和决策方面助力较弱。而当一个企业发生危机最快又是以财务上的危机反应出来。虽说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电脑的加入对于财务管理确实起到了不少的帮助,但是对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大框架而言,在业务流程的衔接上财务管理确实有难以融入的部分。ERP系统应运而生,其出现和快速的运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财务管理在传统意义上的难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ERP系统;企业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随着时间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快速地进入了信息时代。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为广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来说,ERP系统的出现和应用是一大福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完备的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运行操控方式,极大优化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ERP系統作为一大管理系统,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1.ERP系统的内容以及对大型企业财务管理

1.1  ERP系统的内容

所谓ERP系统的全称是企业资源计划,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管理层决策人员以及工作人工提供决策依据的管理平台。其跳出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方式有效合理优化企业的现有资源。它可高效而多维度地对一个企业各个运营阶段提供有力的帮助,简化完善了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ERP作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涉及范围庞大,包括了以下八大管理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生产控制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库存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

1.2  ERP系统对大型企业财务管理

在ERP系统之中,财务管理是ERP系统得以实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这两大管理模块。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现阶段国内社会对于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工作越发朝着高度的精细高度的时效性的大方向发展,而ERP的出现有效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压力。ERP系统面向工作人员提供了完善全面的企业信息,并且能够在系统中快速更新数据,同时能够做到明确而直接地为工作人员提供针对某项特定决策所需要的数据。

会计核算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于本企业所使用的世面上已有收银软件转账的记录、资金的核算、相关数据的图表反应以及对于超市或者市场管理相关数据的分析。该模块又分为固定资产的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总账模块、工资核算模块、现金管理模块以及成本模块等众多精细而明确分类的子模块构成。

财务管理则是基于实现会计核算功能的实现相关财务数据管理控制、分析预测的功能性模块。其中包含了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以及财务分析等的一些子模块。

在一般企业中,我们常见的ERP系统的财务部分都是由以上提到的会计核算模块以及财务管理两大模块构成的。其中会计核算模块是财务管理模块的基石,为财务管理提供有效及时的数据,而财务管理这以过程是财务部分的核心。财务管理相比于会计核算,更加侧重于通过已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推测分析,得到合理的预算,对数据做到有效管理和利用,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高效管理和控制。

2.ERP系统的优势

ERP系统作为企业资源重要的计划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力量以及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来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重要数据依据的平台,按照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ERP系统所采用的是信息技术来对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分类,比如人力、财产、物资、以及信息等等类别,再把这些类别的内容进行统筹整理并以此来强化管理效率,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按照管理层的角度来分析,ERP系统则具有明显集成化性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ERP的重要核心就是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而且整个系统当中将当前主流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以及业务实践进行多方融合,对于企业的采购以及加工、生产、销售等业务人员提供一个高效、即时的管理平台。

2.1 扩大财务管理工作范畴

当前主流的ERP系统开始在各大企业中普及推广开来,并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的认可,特别是在企业的采购、产品的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方面。相比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ERP系统并没有像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那样将工作重心定位在财务数据分析与处理上,而且跨过了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能够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进行即时操作与管理。在ERP系统当中,财务的工作以及业务内容能够直接进行关联,也就是说在业务处理过程当中既会出现与业务相关的数据内容,也会涉及到财务的相关数据,这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2.2 财务管理用分析报表一体化形成

由于大型企业内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复杂,而且业务的数量与规模较大,如果运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报表管理,而且还要需要聘请专业人才开发专用的独立系统才能够满足财务管理分析工作的需求。但是在ERP系统环境当,财务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所有管理报表都能够在ERP系统当中按照财务分析所需要的要求出据并打印出来。

2.3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准确性更高

ERP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间不但能够密切联系,还能够和财务信息完美地融合,将企业的资金流变化、物流信息变化以及信息流这“三流合一”,为后续的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而且通过ERP系统财务人员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真实、准确的数据以及市场情况相结合后进行分析与预测,为企业创造赢得市场发展的宝贵契机,避免了出现“船大掉头难”的风险。

3. ERP系统在大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财务管理的一些难题。并且,由于ERP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思维管理模式,采用了供应炼的思维模式,使得该平台在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还提供了客户与供应商、分销商与其代理网络各种资源的高度链接。

应对于ERP系统中对于企业财务部分的组成部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而其在于大型企业中对于财务管理的应用也可以从着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对于会计核算,我们以其中的现金管理模块作为例,其主要的实现是对于现金流的来和去进行流量的控制以及对现有资金的核算和银行存款的核算。ERP的系统中通常以票据的打印、有关票据的维护、银行清单的打印、银行的数据查询、付款的维护以及首付款和支票的查询作为运行方式。并且通过各个子模块的相互协调和共同作用而产生现金流动过程的票据跟踪信息。而对于财务管理的数据化管理的实现则是体现在财会信息的反馈、财务管理信息的相关处理还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财务管理支持的方面。这样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提升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业务工作流程。并且能够全面支持各個国家的各个地区的财务法规以及满足各个地区对于财务报表的要求,给到企业全球化有效的支持。在成本管理中的ERP系统,又可系统地划分为:成本中心会计管理、订单以及项目会计、利润能力分析。定单以及项目会计是一个带有订单成本结算详细操作流程的全面的网络化管理的一个会计系统。用于收集成本,结合计划以及实际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定单同时还能做到具体项目的监控。所谓的利润能力分析就是通过对当前市场内的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并进行分析与比对之后,再对某项产品的市场需求能够给到合理的预测,以及对于特定的盈利目标进行可实施方案的构成分析。该模块以销售成本会计作为技术来源和支持,从而得到相关盈利分析的最具时效性的分析报告。通过销售和利润计划的协同作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极大地规避掉一些风险。并且通过成本中心会计管理板块的运行,能够衡量所有该企业现有的活动效能。几乎一切的成本与利润都整合到整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之中,使各项计划和指标在能够明确反应的同时,计划的可完成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于企业而言,能够有根据的对于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做自我评估判断,并且对新市场的潜力预估更加合理。

虽然ERP系统对于财务管理有着重大意义的进步,但是因其是一项近几年内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是财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标准;二是ERP系统中所存在的数据失真的现象。

3.1财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标准

财务岗位拥有相当经验的老人早已习惯了手工做账的整个业务流程,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有解决得游刃有余。对于这样的老会计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对于电脑的操作问题。而新会计也同样难以避免自己面临的挑战。对于自己本该完成的整个流程的工作,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电脑完成,需要自己动手的部分只是其中的部分环节,从而会在一定层面上影响自己的职业性质,使得对于传统的账目流程生疏甚至完全遗忘,不解其源。为解决面临的该问题,企业可通过为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和合理有效引进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方式作为解决方案。

3.2 ERP系统中所存在的数据失真的现象

财务信息数据是否可靠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计划决策。ERP系统内部的高度关联使得一方录入的数据多方人共享,着确实是大大提升了数据整理的效率。但正因相关数据是由一方进行录入的,也就意味着采购或者生存销售等一些子系统一样就可以成为数据的来源方,因此对于数据的准确性,专职的财务人员是无从考证的,相继而来的就是可能面临的数据真实性的隐患。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对于数据可靠性的公开强调或者相关权限的限制从而规避这种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通过内部交流会议强调数据的可靠性问题,引起全公司对于该问题的重视。或者引入相关权限限制和授予的计算机插件。

4、总结

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对于财务的管理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技术的进步在减轻人为工作负担的同时,也同样会带来新的问题。在技术提升的同时,企业只有做到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企业自我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娜.ERP在财务管理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1):98-101.

[3]许闯.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9):80-81.

[4]孙永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研究,2012(6):70-71.

[作者简介]孔三立(1979—),男,汉,河北衡水人,中移铁通有限公司衡水分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两年来管理类多媒体实验教学的经验,借助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 多媒体教学 管理

现代传播学著名理论家Shannon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信息源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适应的途径送至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者),信息接受者的接受效果受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者的自身因素、其他外在干扰因素等的共同影响,要强化信息接受效果的有效性,信息传播者必须了解信息接受者的具体状况,从而决定是保持还是调整传播信息的决策,并形成一种对以知识为信息流的环闭结构的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过程。(如图表1所示)

从Shannon的传播理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者、信息、信道、接受者、其他外在干扰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几大要素。只有合适的信息选用合适的方法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接收者,传播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无法选择作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学生;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不可能作大范围的调整;外在的干扰因素更是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加或者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师只有从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入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已被广泛地采用。

一、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典型案例以及场景模拟、实物模型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板书时间长、信息传播速度慢、沟通模式单一、效率低等缺点。相对于传统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1.信息量大,效率高

多媒体教学模式采用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放映出来,其速度快而清晰,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教学、系统讲解,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据统计,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的信息量要比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量高20%以上。

2.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一些大型的管理、营销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公共关系的场景模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感染力。并且通过提供多重的综合视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材料的学习兴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垂直传播,平行交流

由于采用电子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将教案上传至教师个人网站或学校资源网,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预习或下载教案。同时也便于开展交流活动,同一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学科的涉及面都非常广泛,每个任课教师因为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素材的搜集、组织、加工等方面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充分交流,共同设计开发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渐地意识到:大信息量不等于大接收量;高效率传播不等于高效果接收;人机对话不等于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目前对其使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在其推广、使用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的不同层面。

1.从信息源层面看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授课内容是纯粹的教科书的电子版,多媒体只是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因此表现在教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为图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位式结构,课程软件从内容到例题都与教材相差无几。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多注意设备的操作,虽然省去了板书的麻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但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学生接收效果的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节奏,也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2.从接受者层面看

客观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便捷和繁难并存。首先对于接受者,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但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其次,超大量的信息输入,弱化了学生深层思辨能力和敏锐性,使学生容易满足于浅表性,信息的遗忘速度加快,导致资源的浪费,使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从反馈层面看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看,“反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教师何时调节、如何调节自己的传播手段及内容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提问、讨论、观察等方法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状态,能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弱项。由于教师过多关注设备和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上课只能是“人机对话”,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

三、对高校管理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为使多媒体传播系统达到最佳的循环状态,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步提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有如下体会。

1.合适的信息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应当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仍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尽可能避免一味地只发布大量信息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案例分析、资料引用上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课件的设计应该在系统、合理和完善的前提下力求精练,重点明确,扩展性信息尽量采用链接技术。一些可有可无的声光效果应尽量省略。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我们的接受者——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迎合”其口味。课件的素材上要富有时代感,如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对话》和《新闻调查》;案例选取最好是选择身边发生的,最近发生的,他们关注的经典案例,如“超级女生”,要知道笔迷、凉粉和玉米。

2.合适的方式: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变

由于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被减弱,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适时互换互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式上鼓励其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模式,网络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模糊了师生的界限,谁都可以解答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全面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结论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在管理类多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金油,只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教学为主,并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助,强调传播和反馈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理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1(7)

[2]郭炜.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 状态 业态.www.people.com

[3]骆得汉,姚会春,朱茂峰.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4]马杰.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www.jywin.com

[5]教育传播学.http://www.etr.com.cn/xsk/xgjc/study/chapter2/21.html

[6]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权理论质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