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

2024-09-20

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 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 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 但行业间需求不一, 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 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阻碍信息建设发展的瓶颈。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 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 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 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2 电大开放教育的特性

电大开放教育是实现一校多区资源共享、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是教师教育学历与非学历一体化、职前职后相衔接和沟通的有益探索;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放教育有这样几个优点: (1) 随时随地学习, 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 (2)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 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课堂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 (3)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组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之上的一种教学模式。

虽然开放教育有着很多的优点,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1) 开放式教育目前上课方式主要是周六日或者节假日上课或者网络上课, 学员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 (2) 课程课时比较短, 特别是一些技术应用型课程的课时间隔的拉长, 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 (3) 教师很多是外聘或者身兼多职, 与学生缺少课堂或者课后的教学互动。

3 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需要的是大量懂得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人员, 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 而电大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出来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 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 导致大部分通过计算机课程考试的学生计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 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 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活工作中, 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但现状是导致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懂得计算机应用人才, 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就业率持续走低。

4 对电大开放教育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意见

4.1 整体提升电大开放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是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开放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 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 在教授理论课程时, 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 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 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 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 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 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 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 电大开放教育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4.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目前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 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内容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 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 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所以应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要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教学方法方面, 虽然基本上采用了计算机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如今, 电子网络和多种媒体教学已走进电大各个教室, 因此教师应熟掌握好现代化远程教学技术及其各个手段, 以适应电大开放教学的需要。

4.3 改变学生的学生态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上成为与学员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而学生则要改变自己学习的从属地位, 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即使教师已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如果学生仍然抱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被动学习态度, 培养目标仍然难以达到。创新教学理念, 变教学过程的灌输式为引导启发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计算机知识与一般传统获取知识不同, 它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不是单靠记忆和机械训练进行, 而是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拥有更多计算机学习的自主权, 教师更多地是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而不是代替。

4.4 改善专业实训条件以及软件教学资源

目前, 大多数电大院校虽已普遍建立计算机房,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良好的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 特别表现在软件教学资源不足, 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只有改善了业实训条件与软件教学资源, 使学生实际操作学时比例加大;实训项目范围扩大;创造相应专业的真实情境, 才能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 不仅掌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 而且熟悉和了解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 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训练。

摘要:电大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笔者任教的计算机专业中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课程太难、太枯燥, 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本文分析了目前开放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对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 2007.

[2] 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目前,人才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究竟问题出在哪?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2006年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全面对外资银行敞开,大批的外资银行将涌入中国市场,与国内的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可以预见,这会是一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无硝烟的艰苦战争。

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按所有者权益对我国126家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的排名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无论是资产规模、资本实力还是各项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中国银行业中都占据着远重于半壁江山的地位,在排行榜中位居前4名。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好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已变得刻不容缓。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才的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几率,所以就导致了人才的流动性的加速。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中,正常的人才流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在美国的华尔街每年各种金融机构人才的流动率在30%左右。但这种正常的人才流动应是在各种所有制金融机构间的相互流动。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有银行人才的流动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单向的流动,即只有国有银行的人才流向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金融业,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优秀人才大量流失。

作为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常银行员工年人均利润反映了银行的经营效率。根据2002年人民银行对我国四家国有银行)的从业人员状况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截至到2001年底,按正式员工计算,四家国有银行账面利润总额为230亿元,年人均利润为1.67万元。同期在华外资银行的员工人数约为6000人,利润总额为16.22亿元,年人均利润为27.03万元,是四家国有银行年人均创利的16倍。尽管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人均创利水平有所提高,但较外资银行仍有较大差距。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1)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并存。这集中表现在银行内部人力资源总量供应过剩,但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2)员工调配仅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对岗位配置的意愿,因此许多员工并没有到自己适应的岗位工作,加上没有有效的选拔机制,导致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考评机制不健全。(1)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分析制度,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描述与工作规范未作明确界定,使绩效考评缺乏科学的依据。 (2) 考核实质上主要和部门的业绩有关,与员工个人实绩挂钩程度不够。(3)最后,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使得考核实际上流于形式。

(三)薪酬设计不合理。(1)对内有失公平,对外缺乏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在待遇方面总体上低于外资银行,而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工资分配过程,过多的考虑了级别等因素,而与工作岗位关系不大,忽略了岗位差异,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那些从事复杂技术下作但级别较低的员工的积极性;(2)分配体现部门下作绩效的成分多与员下个人的下作实绩挂钩少,薪酬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对企业本身的贡献,而是“仍然有大锅饭”现象的存在。

(四)对员工培训给予的重视不够。问题集中表现在:(1)未将组织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培训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组织目标需求,而对员工个人发展考虑较少,因此难以调动员工的热情,最终影响培训效果;(2)培训内容比较注重技能培训,而对企业文化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培训并未达到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3)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中唯一的效果评价就是考试,为建立健全的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无法指导员工进一步的发展。

二、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员工结构,逐步压缩、控制员工总量;提高对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合理设计招聘方法,杜绝关系招聘现象,把住人员入口关,拓宽吸纳员工的途径,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员工轮岗制度,健全员工跟踪考察制度,最大程度的实现人尽其才,提高员工积极性。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1)针对不同的岗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估办法。明确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做到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相结合,使评价结果可以准确反映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引导员工的行为;(2)深入开展考评工作,将考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挂钩,公正评价员工对企业的贡献;(3)要将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工资分配等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及对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激励员工努力工作。(4)抓好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的落实,改变以往员工“工资只能多不能少”的局面,发挥好绩效考评制度“奖多罚少”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1)在薪酬设计上注重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性相结合。在对内公平性方面,商业银行要以岗位管理为基础,通过岗位评估,确定岗位薪酬等级,建立岗位工资体系,从而保护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绩效考评制度的建设,建立绩效拄钩的绩效薪酬体系。在对外竞争性方面,商业银行要注意对银行业薪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密切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合理确定可行的薪酬策略。此外,还应注重非经济的报酬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弥补经济性报酬对外缺乏竞争性的不足。

(四)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培训机制

(1)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员工发展需要不同和企业发展目标,通过与国际权威的银行家执业培训机构、跨国银行的合作,对员工进行各种教育培训。为配合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鼓励银行内部职工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学习,如:分批短期培训、轮换岗位和社会实践教育等活动,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2)符合本行特色,体现员工价值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营造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因此在日常培训中,应注意加入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认可企业的文化,增强凝聚力。(3)健全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改变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可以适当加入绩效等因素,更加全面的考核培训对员工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2006年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亚洲金融年会上,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企业应当与员工实现共同发展。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银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是刻不容缓,而想真正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发几个文件就可以达到的。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银行竞争力是要通过其服务体现出来的,而这种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因此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解决好这个问题,再加上大型国有银行的网点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竞争中的形势还是相当有利的。“狼来了”的现实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为了生存发展作出改进,逐渐使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果我们所期望的都能实现,“狼来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孙健,郭少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王炳奎.外国银行人力资本管理理念的思考和借鉴[J].安徽科技,2007,7.

[4]廖青,涂礼,雄倪权.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竞争策略[J].福建金融,2006,2.

[5]段会杰.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21.

[6]孙伯灿,朱鹰,宋浩,宋安平.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忠诚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1,11.

[7]梁楠.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5.

[8]陈勇刚.绩效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4.

[9]王炳奎.澳新银行和西太平洋银行人力资本管理实践[J].中国经济导刊,2007,13.

[10]张莉.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财政监督,2007,4.

[11]李平.入世后的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索[J].上海金融,2002,10.

[12]孙明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3]王丹.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14]徐洪春.中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苏州大学,2006.

[15]程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相关环境因素分析:现实与诠释[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门观渭,张立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12.

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蔡晓东(1969-),男,宁夏海原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史颖(1972-),女,辽宁锦州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98)

北京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成人教育办学的多元化,开放教育生源基数增长趋势放缓,如何稳定开放教育生源是电大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今后建设并办好开放大学面临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区、基层、企业和农村学习者的需求,推进开放教育的科学发展和适度延伸,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本文以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为视角,对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办好开放大学”的精神,夯实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

一、开放教育学习点的特征分析

开放教育学习点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北京电大“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而通过学习点的设立也使得北京电大把开放教育送到了学习者的身边。通过北京电大学习点的实践有助于对举办学习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更好地实现“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

1.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基本状况

电大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高校,电大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律。北京电大是北京市最大的大学,是方便、灵活的大学,是最有效益的大学,是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都“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用得着、见效快”的新型开放大学。为了实现“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用得着、见效快”这个目标,北京电大基于2006年中央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办法》,允许部分中心城市电大直属教学点、县级电大教学点及合作办学单位教学点可试行下设学习点的规定,开展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与实践。截至2010年,北京电大依托行业、系统、教育机构共计设立了8个学习点,其中直属开放教育学院设置6个。

2.开放教育学习点的主要优势

第一,稳定办学规模。从开放教育学院招生规模来看,学院本部2008年招生712人,2009年909人,2010年1063人,四个学习点2008年招生430人,2009年2641人,2010年1023人,三年相加学院本部共计招生2694人,学习点4094人,学习点超出学院本部1400人。从学院办学来看,学习点共开设18个专业,112门课程。对学院办学规模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第二,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北京电大8个学习点大多设在边远山区、行业、系统领域,如延庆、大兴,物资系统、建筑系统、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北京电大通过学习点的建设把大学办在了企业、行业、系统需要的地方,真正实现了“水往低处流”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

第三,有效的支持服务。北京电大通过学习点使学生近距离享受便捷的服务,使得教和学的支持服务就发生在身边,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实现了有支持的学习。

二、开放教育学习点建设的时代背景

“办好开放大学”是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时代要求。“办好开放大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断提升开放教育的品质,而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关系着开放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开放大学建设。

1.办好开放大学的时代发展趋势

面对国家“办好开放大学”的历史任务,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关键,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用北京电大校长胡晓松的话可以这样去理解:一是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建设专业和课程的能力;二是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工商业交流合作的能力;三是建设并开发一流的课程和资源的能力;四是对大规模、多样化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服务和支持的能力;五是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办学的能力。其中“大规模、多样化学习者”、“大规模、分布式办学”对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开放大学独特品格的体现,如何在具体的办学中探索并实现这个目标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

2.不断提升开放教育品质的时代要求

随着招生规模持续稳定的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工作的侧重点逐步过渡到提升开放教育品质上,具体表现就是对学习点指导、帮助、监督、检查上。学院不仅肩负着本部的办学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习点的办学责任。要使学习点实现有效地规范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因此,提高学院服务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提升开放教育品质的过程。提升开放教育品质关系着电大是否有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办学的能力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开放大学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的核心能力。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着“以服务为本”的精神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在提升开放教育品质上有了初步成效。

3.回应社会对开放教育质量保障的时代关切

随着近几年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有所质疑,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开放教育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质疑。学院学习点学生规模的发展对学习点的教学控制成为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学习点教学管理人员因为职业背景的原因对开放教育不熟悉,开放教育理念不高。多数学习点依托培训学校、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教学设施不到位、网上教学组织不力、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督不力等,使得学习点质量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学习点这个基本状态逼迫学院必须加强对学习点质量管理,切实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

1.规范管理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基础

第一,制作铜牌。2010年开放学院为5个学习点制作了铜牌,举行学习点授牌仪式,起到了凝聚学习点人心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点是开放教育办学的延伸,是为学生全方位提供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的场所。第二,完善制度。学院建立并完善学习点规章制度,如《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联络员管理规定》、《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检查评价表》等学习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流程。第三,强化信息沟通机制。2010年学院每月更新各学习点联络电话,随时提交各种qq群共享资源;将每位教师以实名命名,并添加每个人至少一个联系电话至群组中;各专业责任教师对各学习点授课教师经常进行远程培训和指导。第四,形成学习点建设研讨机制。2010年学院共组织学习点期末总结会2次,召开了2010年秋学习点教学工作会。在这些专门的座谈中,学习点与学院就联合办学进行了积极沟通,就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发现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个性问题。第五,实施证书管理制度。2010年学院为了规范学习点兼职教师管理,保证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学习点教师采取申报、审核、颁发聘书的管理方式,共颁发聘书108份。为了规范教务管理,提高导学教师及学习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升教务管理服务质量。学院对学习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采取持证上岗制度。第六,落实考试质量监控责任制。学院建立了学习点考试负责人制度,学习点考试负责人负责考试的组织工作、管理工作,并组织人员参与学院的考试工作。学院主考与各学习点负责人签订考试质量监控书,落实责任到位。

2.切实支持服务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关键

第一,加强入学教育的实地培训。2010年学院对学习点进行了入学教育的实地培训,参加入学教育学生2633人。为了配合《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的网上形考,学院还制作了《新生登录形考测评系统步骤说明》的PPT文件,提供给学习点,并电话辅导学习点管理人员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有效地教学指导。2010年学院全年组织两次对学习点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工作,学院分3个督导组,到学习点进行教学服务和教学指导。注重对学习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如入学教育、《开放教育学习指南》网上形成性考核、教务管理软件使用、期末复习组织、实践教学等。还对各学习点授课教师随时进行培训,并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电话沟通,双向视频交流,现场辅导等形式。针对部分学习点地处远郊,面授教师往来不便的特点,学院进行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操作培训。第三,贴近实际的人性化服务。在2011年学院毕业生的图像信息采集工作中,因毕业人数较多,学生距离学院较远,学院特别为北科、金融学院学习点协调安排了单独采集图像。考试成绩单整理下发工作中,为让导学教师和学习点拿到完整的成绩单,全部进行了复印。第四,配备学习点联络员,提供一对一的支持服务。学院选派优秀导学教师担任学习点联络员,通过联络员定期深入学习点和学生之间,建立与学生的电话联系,及时掌握学习点在办学和教学中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帮助学习点和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多样化的手段是学习点质量监控的核心

第一,建立远程视频系统。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大多数远离市区,因为种种原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很到位,这给学习点的教学质量带来了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院建立了远程视频系统,助力学习点服务。2010年学院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学习点详细介绍了学校教学平台的使用、网考改革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管理经验。帮助学习点了解电大网络资源,促进教学策略应用。第二,现场指导与远程督导相结合。学院分为3个教学督导组,到6个学习点进行教学检查。采取现场指导与远程督导相结合。与学生及面授教师进行交流,听取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困难以及建议。与此同时,学院本部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向学习点详细介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操作。在此基础上更为直观地演示电大双向视频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检查指导,学习点更加了解了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

四、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

在对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学习点质量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路径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这是开放教育学习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符合开放教育持续科学的发展。

1.求同存异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发展是共同的目标,实现双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追求。开放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如何实现与其他办学机构的双赢,使得开放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求同存异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现实选择。“同”是目标,“异”是特点,同其所同,异其所异。同其所同就是说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开放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参与开放教育办学社会机构的追求,这是开放教育的本质所决定。异其所异就是不同教育类型、办学机构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其之所以立足社会的最主要现实基础。因此,只有同其所同,异其所异,才能更有力地显现出各自的优势。不抓住特点,不从其特别处锲入就会停留在现有状态,而不去求发展。认真抓住特点,不是人为地营造特点,不是坚持自己“异”,必须尊重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开放教育当前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开放教育面临的状态,无论是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都想发展,都想实现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同中有异,不是异而不同,要做到同曲同奏,而不是同曲异奏。

2.稳定办学规模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重点

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规模是发展的基础,这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开放教育面临着稳定规模,甚至发展规模的现实需要,就是说还要追求规模,或者说稳定规模,就是说开放教育必须保持适度规模的稳步增长。合理的规模才能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开放教育的质量,离开规模就是奢谈质量,没有质量,规模就是无源之水。因此,稳定规模是开放教育学习点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合作的基础,是发展的基础,是质量的基础,是提升开放教育办学品质的关键。

3.教学质量是与学习点共同发展的关键

不管是稳定规模、发展规模都不能忽视教学质量,这是开放教育事业发展存量,是必须要做好的。教学质量是教和学出来的,不是考试考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是通过不折不扣落实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锻造出来的。只有做好了存量的部分才有增量的部分,目前开放学院所做的都是做强存量,不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还是支持服务都是在做强存量,存量做强了增量自然而然就有了。开放教育通过学习点实现了“水往低处流”,举办开放教育行业、系统等办学机构也获得了事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双赢。

总之,开放教育学习点质量管理与建设要从师资管理、教学流程、专业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习支持服务等各个方面去下功夫。学生对学习点办学条件、管理模式、支持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率。要使学习点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总结经验,为电大的办学提供各种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立学习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与学习点各自的特色,找到共赢的点,同其所同,异其所异,才能更有力地显现出开放教育办学的优势,夯实“办好开放大学”的基础,落实好国家对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教高厅[2002])1号).

[2]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暂行办法(教高厅[2003]2号).

[3]中央电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建设和管理办法(电校教[2004]74号).

[4]胡晓松.有教无类五十载 科学发展上水平[J].北京教育(高教),

2010,(3).

[5]王锋.系统建设:电大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6]蔡晓东.国际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7]张永清,黄志坚.电大基层教学点构建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8]蔡晓东.关于远程教育分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9]陈斌圳.厦门电大开放教育学习点管理方式探索与实践[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10]李欣茹,蔡晓东.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及述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11]刘治国.浅谈市级电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和探索阶段(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承担起新时期艰巨的使命。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的这一阶段,是辽宁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逐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应该说,在这一阶段,辽宁从思想解放到实践行动在全国来说并不慢,甚至在一些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出现了很多当时的全国第一,如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国第一家国营企业租赁经营,中国第一家企业倒闭,中国第一家企业发行股票等。这个阶段基本过程和变化如下:

1.积极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逐步展开。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同志看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后,即撰写了《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一文,刊登在中共辽宁省委主办的《理论与实践》杂志上。随之在辽宁省上下广泛深入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为各项工作回归到正确轨道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共辽宁省委立即于1979年1月4日至6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全会精神,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要从思想、组织、政策、机构设置、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促进和保证工作重点转移。同年4月20日,5月19日至29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两次工作会议,研究调整全省基本建设规模,坚持扭转多年来存在的被动局面,要求尽快把全省基本建设,农业、轻工业、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搞上去。

3.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了“包产到户”的私下契约,这是我国第一个实行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地区,也拉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辽宁从1980年开始,首先在沈阳市的一些农村建立家庭承包经营制,营口1981年有5个生产队开始包产到户。经过几年的时间,全省大多农户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辽宁逐步成功地解决了全省人民的温饱问题。1982年12月辽宁省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贯彻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我省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增长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但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和推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逐渐领先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4.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同年11月27日,中共辽宁省委制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这标志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转变。据辽宁统计局测算,辽宁工业总产值按经济类型分所占比重,1978年国有经济为83%,集体经济为17%;到1992年,国有经济为70%,集体经济为23%,其他经济类型为7%;2006年,辽宁工业总产值比重,国有经济为12%,集体经济为3%,其他经济类型为85%,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支撑辽宁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5.认真制订和实施新的发展计划。1980~1985年辽宁省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具体要求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六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有重点地对现有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强了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财政状况逐年好转,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妥善安排了城镇劳动力的就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出现繁荣兴旺的景象。

6.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986-1990年是辽宁执行“七五”计划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把辽宁列为重点改造的地区,为此,辽宁一方面把改革放在首位,同时,又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入手,努力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这一阶段,大力进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倡“顾大局,讲团结,重实效,比贡献”的好风气;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关心群众的疾苦,着力解决百姓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大力进行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严肃党纪政纪和国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分子;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和处理“四化”建设和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坚持“四有”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等。在工作中,这一阶段切实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干部政策、统战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充分发挥了各方面、各阶层人士的积极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建设四化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工作,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各级各类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7.大批外商企业投资落户辽宁。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1983年提出“改革、开放、改造、开发”振兴辽宁的战略思想;之后,又提出“奋发图强,振兴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1984年又提出了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设想。1984年9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批准大连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兴办大连经济开发区。同年10月批准营口港对外开放。此后,辽宁在大连等城市继续建立了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综合开发区等。辽宁进出口总额大幅攀升,1978年是15.9亿美元,到1992年达到76.9亿美元。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欧美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和飞利浦等,都陆续到辽宁开拓市场。辽宁为外商投资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外商投资企业也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的战略选择(1992-200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是辽宁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辽宁是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先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的地方,当生产力要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辽宁自身计划经济惯性太大,转型困难重重。辽宁虽历经磨难,但终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一阶段基本过程和变化如下:

1.加快经济体制建设。1993年12月15日至17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了七届九次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见》,提出要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抓住重点,加快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对外经贸体制,促进和扩大对外开放;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经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到2002年辽宁省对27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其中100户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公司达到49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征缴率达到92.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万人,比上年增加44万人;辽宁省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减少工作部门11个,行政编制精简48%;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品的价格绝大多数由市场决定。在以上改革基本成功基础上,辽宁医疗卫生系统、城镇住房制度也开始启动。这时,市场机制正在辽宁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中介组织的发展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和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组织体系;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改善与加强;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等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1993年6月,中共辽宁省委在大连召开了常委会议,决定加快速度,把大连建设成为“北方香港”。1995年1月,辽宁省制定了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外向牵动战略。在这一阶段,辽宁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优化了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特区、沿海和内地联动、梯度开发的开放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在利用外资方面,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重点项目对接,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同时鼓励辽宁的企业到海外承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据统计,仅“九五”期间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44.5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4%。其中,出口449亿美元,增长52.4%。2000年辽宁省外贸出口达到1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46.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7亿美元。到2000年底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达8310家,比1995年增加56.6%。通用、西门子、东芝、浦项等跨国公司在辽宁省投资兴办的企业达130多家。

3.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一阶段辽宁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到2000年新增公路里程21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9公里;电话普及率达到25部/百人,比1995年末增加17.5部/百人;新建万吨级泊位18个,港口吞吐能力增加4134万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83万千瓦;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228万吨;污水日处理72万吨,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小城镇建设、老城区改造、城市美化绿化成效明显,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坚持“两高一深”方向,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鞍钢半连轧和新轧工程、本钢烧结和连铸工程、辽化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石化、冶金、电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到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八五”末期的14.0∶49.8∶36.2调整到10.9∶49.4∶39.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增加到14%。到2002年沈山、锦阜、锦朝、丹本、大庄、盘海等高速公路建成,新增里程1128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城市通高速、全部乡镇通油路”。沈阳桃仙机场扩建,浑河及大辽河整治,大连引碧供水、城市轨道交通、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北良仓储,绥中和铁岭电厂等重点项目建成。白石水库建成,阎王鼻子和玉石水库落闸蓄水。新建港口泊位124个,新增吞吐能力3500万吨,庄河港开工建设。

4.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为实现辽宁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6-2000年“九五”期间辽宁实施了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的三大战略。在此战略的推动下,辽宁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668亿元,年均增长8.6%;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6.1%、8.9%和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235元,年均增长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5.5亿元,年均增长10.2%。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0多亿元,比1995年增长2.6倍;提前两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和调整有新的进展,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56元,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与此同时,伴随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辽宁也进行了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政府制度创新,即从以往服务于计划经济向服务于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已由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策,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获得绝对自主权。政府逐步从直接的大量的企业管理中退了出来,成为宏观管理和社会管理者。1994年辽宁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基本确立。

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1997年9月辽宁省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新辽宁、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各级领导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战略重点和经济发展支柱,千方百计搞上去。之后,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辽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发展速度虽然没有南方沿海省份快速,但也有质和量的提升。到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344亿元,比2000年增长30%;税收和出口创汇均增长30%以上。大连实德、万达、华农、亿达、华丰、大杨,鞍山西洋,辽阳忠旺、富虹,营口盼盼、青花,沈阳远大、东宇,锦州华顺,本溪北龙,丹东曙光等一批民营企业已成做大之势。

6.实施几大社会工程。“十五”初期我省实施了两大重点工程。一是推进社保试点“一号工程”。2001~2003年间,我省国有企业减员分流76万人,124万国有企业职工实现了并轨,做实了个人账户基金48亿元,地方共筹集各项社保资金354亿元,偿还了拖欠国有企业并轨人员债务22.6亿元。期间中央财政对我省的社保补助也比2000年增长了82%。与此同时,实现了183万人的就业和再就业;开展了遍布城乡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筹集款物36亿多元,帮扶特困群众900多万人次,为特困老模范、老军人、老烈属等建房3.6万套,在400个贫困村实施了开发式扶贫,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增强了全省的凝聚力。二是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二号工程”。首先从阜新突破。目前,来自北京、上海、河南的12户大企业落户阜新,已落实投资8.4亿元,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已到位13.8亿元,4500户居民乔迁新居,1.2万名矿工实现再就业。抚顺、本溪和北票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总体方案,涉及居民16.5万人,总投资26亿元,国务院领导和国家计委对此十分认可。三是掀起外引内联的热潮。2001-2002年我省实际到位外资70亿美元。促成了金杯与宝马,鞍钢与蒂森,东药与巴斯夫等重大合资项目。通过同广东、江苏等省、区的内联活动,引进资金已到位183亿元,解决了29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改革开放进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阶段(2002-2007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是辽宁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阶段。其间,2003年秋中央启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伴随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辽宁紧紧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阶段基本的过程和变化如下:

1.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自从2003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这是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举措。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加快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步伐。在中央政府实施的诸多宏观调控措施引导和作用下,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同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终于实现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历史性的跨越。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初见成效。到2007年,全省经济在连续3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部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整体运行质量达到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具体表现为:增长较快,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效益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增长3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5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70%;结构优化,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9%,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20%;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中共辽宁省委九届八次全会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辽宁的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实践中,我省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构建和谐辽宁。到2007年底我省5万平方米以下、1万平方米以上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条件的实现了双就业;辽西北地区农村群众饮水特殊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实名制就业达到122.2万人,历史遗留就业问题全部解决。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一百多万城镇居民和几十万农村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前两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农村的目标。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了解决30万贫困人口稳定温饱问题和帮助40万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的目标。

3.通过“五点一线”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2006年初,辽宁召开了对外开放会议?熏提出了辽宁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构想,不断扩大开放,优化开放,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实施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培育我省的国际知名品牌。经过几年的建设,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初见成效,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开始形成。“五点一线”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健全,临港产业快速集聚,沿海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08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9亿元,累计批准入区注册项目427个,投资总额125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01个,投资总额39亿美元。中国五矿集团、美国英特尔公司等投资的一批大项目落户沿海经济带。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熏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作。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一批重点产业聚集区迅速崛起。全省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92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增长24%;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亿美元,增长50%。中国夏季达沃斯年会在大连成功举办,扩大了我省的国际影响。同时,我省认真落实《辽宁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着力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入驻产业聚集区,不断扩大开放,使辽宁成为外商竞相涌入、内商纷至沓来的热土,提高了开放型经济水平。最近几年,辽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8%,世界500强企业有113户在辽宁落户,总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等项目开工建设。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595亿美元。

4.突出科技创新在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近几年,辽宁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了自主创新投入,大力推进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领域正努力实现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和数控系统、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了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和组建联合研发中心,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和成长等。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省新批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级各类技术中心103个、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36家。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特别是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沈阳北方重工集团研制的全断面掘进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沈阳机床集团五轴联动车铣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连重工起重集团1.5兆瓦级风电机组实现产业化,大型船用曲轴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重点提高乙烯、芳烃、板材、特殊钢及新型建材产品的精深加工度,推进原材料工业向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和系列化方向迈进。

5.实施县域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在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辽宁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结合辽宁的实际,调整了全省各级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全国重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种植与养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500个。到2007年底,我省实现了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全省县(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农业大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粮食产量达到367亿斤,连续四年获得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县域工业主导地位加强,第二产业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9%上升到47%。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6.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这一阶段我省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表现在:深化了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战略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股份制发展道路和围绕大型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依法拥有财产性收入;积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继续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和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

7.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近几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方针和产业政策,注重发展后劲的培养和提升。一方面,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为切入点,加快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积极推进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沈抚同城化进程,推进沈本一体化建设,推动沈铁工业走廊发展;更好地发挥大连在对外开放中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把辽东半岛经济区建设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区;突出了辽西沿海经济区城市群的整体优势,以沿海工业区开发为突破口,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朝阳、阜新、铁岭等辽西北地区和民族自治地区转移支付和对口帮扶力度,促进其加快发展;支持和帮助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另一方面根据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需要,继续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了近年陆续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确保按时竣工投产和投入使用。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了绥中发电厂二期、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锦赤铁路新线、大伙房水库输水等重点工程建设;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快推进鞍钢营口鲅鱼圈500万吨精品钢材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全力推进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扩建、鞍凌精品钢材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锦西石化千万吨炼油等项目前期工作;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重点推进大连英特尔集成电路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沈飞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合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沈阳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同时继续规划和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做到立项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责任编辑宫秀芬

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是备受人们关注,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和归宿。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笔者根据多年舞蹈教学的体会,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舞蹈教学模式 主体意识 主体地位

尽管我国的舞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教学成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绝对科学的。诚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很深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暴露出来的一些缺点正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舞蹈教育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舞蹈教育发展。

一、我国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分析

目前,我国舞蹈教学模式是一种偏向专业技术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从当前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本科舞蹈专业的技术课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占必修课总学时的58%左右;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4%左右;整个专业技术课的比重占总学时的54%左右。这些专业技术课全部是面授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舞蹈学生的专业学习均是在教师手把手教导下进行的。

应当说,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解放初期,我国的舞蹈教学经验不足,最初的本科学生都来自于民间爱好舞蹈的青年人,他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氛围的熏陶,对于传统舞蹈有着天生的审美意识。而这些学生的突出特点在于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舞蹈基础技巧的训练。他们的舞蹈底子薄,但审美意识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应当说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模式下,确实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

但是,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舞蹈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型的舞蹈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某些方面,它正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这样的舞蹈教育模式更多的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了高比例的专业课。而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教师在教授这些高比例的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必须整日拥挤在一个群体空间里,只吸收,不消化,只接受,不投入,难得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去展开创造性的翅膀了。因此,舞蹈教师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培养着“千人一面”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心智堵塞,思维停滞,不动脑,不发问,没有思想,完全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传达他人思想的舞蹈工具。

二、对我国舞蹈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路——学生主体性舞蹈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

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培养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具体说来,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以下几项要求: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舞蹈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还应是全程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来。例如,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动作元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学过的舞蹈知识编排组合或舞蹈等。

2 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间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作为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应当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体性舞蹈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最初是人简单模仿自然的各种生物形态发展而来的,然而,现代的舞蹈更多的结合了人类的思想,毋庸讳言。舞蹈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我们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良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改革的核心。具体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本科舞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当注重学生舞蹈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拼也拼不出来。舞蹈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舞蹈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等)和表演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舞蹈的能力),才是舞蹈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2 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挥性思维。所谓发挥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这就要求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以往的舞蹈教学只限于你教我模仿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条件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3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挥性思维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给予否定,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

三、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才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肢体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并利用语言进行诱导,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探索。教学手段方法要创新,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舞蹈知识与技能等。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

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舞蹈教师要走进学生中,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学习,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舞蹈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 建立一种新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在传统的舞蹈教学里师生关系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学生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动性的创造机会,只有被动的顺从。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创造性被扼杀,个性被压抑。因而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于平等地位,教师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去面向学生,去感染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热心帮助学生;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应尊重彼此观点与爱好,教师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树立自尊、自信,形成丰富完善的主体人格。

2 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说,教师在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就可以沿着自学、会学的大道主动前进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本领。在传统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学生必须在“师傅”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学习,学生所学的就是教师教的,这种“师道尊严”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舞蹈教师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式地学习,顶多能达到教师的水平,那么我们的舞蹈教育就永远停滞不前。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体,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总之,舞蹈教师应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转向学生,由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

(三)正确把握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舞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决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不甚了解。但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地追求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最后因为学生的能力没达到,难度太大而不得不放弃,结果信心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很难维持,更不要说主动学习了。所以,舞蹈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去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舞蹈教学提倡大家“放羊”,所谓“放羊”并不是无目的,而是要把“羊”引到草木茂盛,水源丰富的地方,所以“放羊”也是有技巧的。可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地位毫无价值可言。为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启发,引导,但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却不闻不问,有些教师甚至不敢去问,生怕一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我们在做好“导”的工作同时,更要及时反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地“导”,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出发点。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提出改革思考的同时,不应当脱离这样一个实际,那就是改革应当建立在吸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建立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改良的以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模式,必将焕发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起到其积极的作用。

责编 覃柏生

开放人才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受危机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持续性下跌。为补充市场流动性,防止危机升级,美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多次向本国的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次牵连出现危机,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却总体保持健康稳定。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首先考察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成因和风险传导,然后对我国金融市场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最后就我国如何推动金融市场开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风险传导;金融市场开放

一、 前言

2007年7月,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攀升,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受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欧盟和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性下跌,2007年7月17日~2007年8月17日,美国证交所指数、东京日经指数和法国巴黎CAC40指数分别下跌了9.44%、16.16%和12.06%,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韩国和菲律宾的股票市场指数也出现了8%~23%的跌幅。为缓解紧张局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改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指责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态度,从2007年8月9日开始通过中央银行多次向本国的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截止2007年8月31日,注资总额已达8 522.52亿美元。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此牵连出现了严重危机,但我国的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依然持续增长,总体保持了健康稳定。

中外金融市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不同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资本管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的主要原因,因此呼吁中国应该长期坚持这一政策。但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的协议规定,中国将最终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因此,我国必须慎重考虑如何进行金融制度改革,从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不仅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巩固和加强我国的金融安全。

二、 美国次级抵押危机成因与风险传导

1. 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的贷款机构发放的一种房屋抵押贷款,与之相对的还有优质抵押贷款和ALT—A抵押贷款。在美国,居民的信用等级决定了其房屋抵押贷款种类和利率水平,贷款机构主要根据由Equifax、Experian及TransUnion等三大信用记录公司提供的居民信用评级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其中,信用等级高于660分、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称作优质抵押贷款(Prime Mortgage);而信用等级在620~660之间和信用等级高于660分而缺乏收入证明、债务负担较重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称作ALT-A抵押贷款(Alternative—A mortgage),其利率水平比优质抵押贷款的利率高1%~2%;信用等级低于620分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称为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其利率水平比优质抵押贷款利率高2%~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主要采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贷款机构在发放抵押贷款后,先将抵押贷款转化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然后投资银行再把把它们重新分割包装,转化为次级债务抵押证券(CDO)债券后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投资者。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机构成功地将风险转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承担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

2.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成因。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刺激美国的房价一路走高,据美国联邦房屋监察局(OFHEO)统计,美国的房价增长率在2001年~2005年间始终高于7.41%,其中在2004年和2005年高达11.76%和12.95%。受房价高涨影响,美国居民增加了对房贷资金的需求。考虑到房产抵押贷款以房屋作为抵押品,一旦借款人出现还款问题,借款人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者将房产进行再抵押融资偿还贷款,美国的贷款机构增加房屋抵押贷款,由于次级抵押贷款门槛较低,更是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房产抵押贷款的比重从2001年的5%大幅跃升至2006年的20%以上。

然而,由于美国的银行信贷监管部门疏于监督,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充斥大量不规范行为。许多贷款机构肆意降低标准,仅凭客户提供的收入申明就发放贷款,甚至还有机构发放零首付的全额贷款。2004年以后,由于房产抵押贷款市场总体规模减小,美国贷款机构纷纷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不计后果地推出了许多高风险的贷款,从而埋下了爆发危机的种子。

2004年7月~2007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2006年美国空置房屋210万套,比上年增长了34%,空置率为2.7%,创造了美国40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外,美国的房价增长率从2006年1季度的12.38%迅速跌落到了2007年2季度的3.19%。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国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MBA)的报告显示,美国2007年第2季度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为14.82%,刷新了4年来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记录。贷款违约率的持续上升导致美国的贷款机构纷纷倒闭,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愈演愈烈。

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风险传导。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不仅严重影响其国内经济,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蔓延和传播,对它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风险的内部传导。此次危机不仅造成刺激抵押贷款机构的严重损失,还对美国的银行系统、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

①美国的银行系统损失严重。很多银行发放给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融资难以收回,拥有次级抵押贷款部门的银行损失更为惨重,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为此,各家银行纷纷停止对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融资,并争相出售次级抵押贷款部门的资产。这些应急措施虽一定程度阻止了危机在美国银行间的传染,但却引发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不足和信用紧缩。

②美国的股市受到牵连,出现了大范围的市场恐慌。2007年3月13日,由于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公布的2006年第4季度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升至4年来最高水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纽约证交所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当日收盘价分别比前日下跌了1.97%、2.15%、2.13%和2.04%。此外,在2007年7月18日~8月8日期间,美国的股票市场多次出现所有指数跌幅均超过1%的严重情况。

③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到美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在房价高涨时期,美国居民纷纷将抵押房产再融资进行超前消费,从而支持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个人储蓄率长期较低,消费信贷是美国居民购买力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美国信贷市场出现萎缩,结果造成美国的经济增长缺乏依托。据国际购物中心理事会报告,美国的零售活动从2007年2月开始就出现停滞,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2)风险的国际传导。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不仅在其国内传导,而且通过不同渠道向外传播。

①危机造成了大量投资于美国次级债务抵押证券的国际投资者严重亏损,致使金融危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蔓延开来。由于美国次级债务抵押证券具有较高的票面利率,且穆迪公司、标准普尔等国际权威信用评级公司一直给予这些产品较高信用评级,因此许多国际投资者大量购买了该产品。但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次级债务抵押证券急剧贬值,许多国际投资者遭受了很大损失。此外,由于国际投资者以金融机构为主,市场影响力巨大,其资产受损的消息直接导致各国股市大跌。例如,法国巴黎银行旗下的3只基金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损失惨重,为此该银行从2007年8月9日开始暂停对这些基金资产净值的计算、申购和赎回,结果导致了巴黎CAC40指数在8月9日和10日连续下跌2.17%和3.13%。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多次出现类似事件。

②危机使得国际投资者改变投资组合,并牵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严重损失。为避免危机带来的更大损失,国际投资者纷纷改变投资组合,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抛售其高风险的资产,这动摇了当地投资者的市场信心。由于示范效应,许多当地投资者也争先恐后地抛售各种风险资产,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出现了非正常下跌。例如,印度股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者,但在美国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后,印度股市出现严重的资本外流,据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的统计,8月份(截止22日)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印度股市净卖出股票855.8亿卢比(约20.9亿美元),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从7月31日的15 551点迅速跌至8月21日的13 989点,累计跌幅超过10%,可谓是损失惨重。

③危机还通过汇率和国际贸易渠道向外传播。美国有许多贸易伙伴国,其中许多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长期保持顺差,它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进口需求。由于危机影响,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出现贬值,导致美国居民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同比减少了7%。随着美国减少进口需求,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面临遭受打击,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纷纷出现大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美国在亚太地区有许多贸易伙伴,2007年8月16日,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亚太地区股市普遍出现大跌,其中韩国首尔指数下跌6.93%,是近五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三、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我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也曾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一度出现波动,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相对稳定,所受影响甚微。

1. 我国金融市场的表现。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我国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危机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出现短期下挫,2007年8月6日~17日期间,我国银行间拆借与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减少,其中债券市场的成交量下降了21.65%。同期,我国的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出现下跌,银行间1日、7日、14日和21日的回购利率的跌幅分别达到了9.76%、2.22%、13.41%和9.27%。我国股票市场在此危机影响下也曾出现剧烈振荡,其中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杂2007年8月1日分别下跌了3.81%和3.82%,且在2007年8月15日~17日期间连续3天下跌。但总体而言,此次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大。8月1日~8月17日,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累计上涨8.28%和4.45%;2007年8月底,我国A股和B股市场的总市值达到了23.31万亿元,比7月底提高了17.02%。另外,8月份我国沪、深两市开户数达到892.42万,创造了单月新开户最多的历史记录。在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持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显示,2007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6.96%,增速同比提高了1.46%,其中对居民贷款的增幅超过了对非金融性公司和其它部门。由于此次危机对我国汇率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市场平稳运行。

2. 我国金融市场表现的主要原因。在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市场不完全开放之外,我国金融机构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涉足不深,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也是原因所在。

(1)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市场资金不能自由进出我国,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不会因短期内大规模资本外流而骤然出现流动性不足。另外,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较少受到外部市场冲击,而且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并未形成规模,所以国外的金融风险难以在我国金融市场传播。

(2)我国对国内金融机构投资境外金融衍生品的管制较严,目前只有工行等少数几家银行具有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投资的资格,且投资额受到限制。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的中期财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底,三家银行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投资总额不过118.91亿美元,占其总投资和总资产的比例均很小,此次危机不会影响它们的正常运营。

(3)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中央银行连续加息,外资加快了进入我国的速度,并在美国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我国。截止2007年9月底,我国新增外汇储备3 673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的水平。外资的进入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我国金融市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肆虐全球之时能够依然保持繁荣。

四、 对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美联储低利率政策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和美国市场监管不力导致的信贷市场混乱,最终酿成了此次危机,并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其它国家,使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此次危机。由于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市场不完全开放,对此次危机起到了有效的隔离作用,我国金融市场因此而平稳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我国必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国需要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并不健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国际资本无序流动频频冲击各国的金融市场,使金融风险向世界范围大规模传播,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安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为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审慎对待金融市场开放,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首先我们应该有序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目前我国已经开放了国内银行市场,同时,其它金融领域的开发步伐也在加快,但是,国内外批评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缓慢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对于这种批评,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理性看待,不要因外部压力,置潜在的溶奉献于不顾,盲目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绝不能忘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特别是给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危害。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遵循“以我为主、量力而为,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开放国内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国外金融机构。通过这种措施,使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能够迅速增强,使它们能够有序和积极主动地迎接国际同行的市场竞争,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保持它们的主导地位。

为了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捍卫我国的金融安全,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建立我国的金融防火墙。健全的金融市场制度是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正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市场缺乏监管,因此贷款机构才会无视市场风险滥放贷款,最终酿成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为建立我国的金融防火墙,首先要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为金融业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强化金融动态监管,有效地控制和缓释金融风险。其三要推进跨行业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使之适应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其四要加快金融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公司和其它类似机构,提高我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rian H.Boyer,Tomomi Kumagai and Kathy Yuan,How Do Crises Spread?Evidence from Accessible and Inaccessible Stock Indices.The Journal of Finace,2006:957-1003.

2.Fasika Haile and Susan Pozo.Currency crisis contag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nsmission channel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7,(7):1-17.

3.Sumit Agarwal and Calvin T.Ho.Comparing the prime and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s.Chiago Fed Letter,2007:8.

4.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经济评论,2007,(3).

5.梅新育.美国次级房贷风潮的根源与影响.新理财,2007,(4).

作者简介:任荣,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学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2-19。

上一篇:播种园林绿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应用科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