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

2024-07-16

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第1篇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第2篇

摘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班级的建设发展就如同团队的发展一样,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Tuckman 和 Jensen(1977)提出了团队发展阶段模型,认为团队的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即:团队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散阶段。本文将班级看作一个团队,将从这五个发展阶段来探讨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团队 发展阶段 班级 管理策略

通常,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班级主要指在学校中,由一群目标一致、组织机构健全、成员相对稳定并共同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的分级别的学生所组成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需要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培养目标,凭借一定的载体和方式,让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知识,在班集体中逐步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确立社会价值观,为以后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做好准备。因此,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恰当地运用班级管理策略来引导班级的发展与建设。

班级的建设发展就如同团队的发展一样,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Tuckman 和Jensen(1977)提出团队发展阶段模型,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得出的团队发展理论,他们认为团队的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即团队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散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所需完成的任务。本文基于团队发展阶段模型的观点,把班级看作一个团队,结合有关心理学知识来探讨班级的管理策略。

一、班级初建,指挥式领导树立威信,形成集体凝聚力

团队发展阶段模型认为,团队的组建期主要是管理者根据一定的技能和条件来挑选成员。形成初期,团队成员之间了解不深入,每个人都尽力给团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需要团队领导者以指挥或告知式领导团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而对于一个班级而言,组建阶段就是一个班级的刚形成时期,班级的管理需要结合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制定策略。

以中学阶段为例,这个时期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特点:生理上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快,生理的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对新环境、新集体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存在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封闭性的矛盾。刚进入初一或高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陌生感,尤其是师生间存在着距离,在开学之初,学生通常对教师保持有敬畏之感。作为班主任,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段时期内树立威信,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以利于班级管理。此外,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树立信心,这一阶段班主任要主导班级管理,采取“指挥式”策略,领导学生建设班级内部框架、确定班级目标和班规,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做,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调整不良情绪,融入新的集体,初步建立起集体凝聚力,引导班级步入正轨。

二、经历风暴,运用教练式策略处理班级内部矛盾

风暴阶段又称为激荡期。随着实际工作的开展,团队成员的各方面差异开始展现,矛盾、冲突也随之而来,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人际冲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协调和解决,团队可能将一直停留在形成阶段或风暴阶段,团队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可以看出风暴阶段是团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同样存在于班级发展中。

处于风暴阶段的班级,存在的矛盾或冲突可能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加上中学生情绪波动大、不稳定等特点,这些矛盾存在着扩大、恶化的趋势。所以,这一阶段是班级管理工作中艰难而重要的时期,需要班主任采取教练式管理策略,即,从班主任完全主导的专制管理向逐步放松并支持学生自己管理的方式转变,主要工作是培养出合适的班级干部,像教练一样教会班干部管理班级。此外,在处理班级内部冲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得到了强化,他们就会更多地产生这些行为。所以当学生出现良好的行为时,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等正强化;当出现不良行为时,要有选择地给予负强化或适度惩罚,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步入规范,参与式管理促进班级凝聚力发展

如果上一阶段的矛盾得到协调处理,团队就进入到规范阶段。这个阶段团队运作正常流畅,分工明确,能团结起来有效解决问题。团队领导者通过参与式领导让团队有更多自主权,成员之间开始相互包容差异,调适个人行为,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制定出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

班级建设也是如此,步入规范阶段,班级管理呈现规范化态势,班内形成了共同目标,制定了所有学生都认同的规章制度,教师、班干部能依据制度处理事务,集体凝聚力不断增强。这个阶段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为参与支持式策略,要更多地放权给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以支持为主,进一步树立起班干部的威信。这一时期,对学生要多鼓励,通过表扬与赞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和进步,营造出融洽的班级氛围,提升集体凝聚力。

四、执行阶段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自管自治

通常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走到这一阶段。表现为团队运行良好,自主管理,没有任何冲突,也不需要外部监督。如果一个班级进入到这一阶段,基本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班级形成良性的发展,集体凝聚力强,每位学生都对班级充满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如果达到这个阶段,表明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班主任可以信任学生,将管理和监督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自主、自立的班级主人。这时的班主任是非常轻松且富有成就感的。当然,要使班级发展到这一阶段需要前面阶段的铺垫,同时需要师生努力与周围环境的共同促进。

五、解散阶段,处理情绪并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在团队发展阶段模型中,解散或休整阶段意为团队完成了既定的任务、面临解散。这一时期往往伴随着对分离和结束的焦虑、悲伤等情绪。而在班级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升学或毕业,这就到了班级的解散阶段,这时班主任要着重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离愁别绪,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认识。

总之,班级就像一个团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班主任需要审时度势,把握阶段特征,合理采取管理策略,促进班集体正常有序发展,而且注重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玉洁.中学班级管理理论与实务[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

[2]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4]Tuckman, Bruce W. & Jensen, Mary Ann C. Sta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J].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1977(4).

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第3篇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第4篇

“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基本含义:即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教育) , 本文是指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及各种行为表现不断进行着调整和修正, 接受着审视与评估。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从新手走向专业成熟的呢?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文献, 力图发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及其特征, 为教师评估自己所处阶段, 进而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提供思路, 也为培养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其特征

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因研究角度、划分标准和研究方法不同而各异, 但主要分两大类:包含职前培养的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和入职后的专业发展阶段研究。

1.1 包含职前培养的专业发展阶段研究

1.1.1 美国学者福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福勒按在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中的关注事物分为四个阶段。

(1) 教学前关注阶段——即师资培养时期。教师对角色处于想象阶段和观察初期所以只关注自己, 且在观察中常常不表同情色彩, 甚至持批判态度。

(2) 自我关注阶段——教师初次接触教学实际工作, 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 有相当大的压力。主要关注班级管理、在意上级督导者的评价等。

(3) 任务关注阶段——关注教学情境的限制和挫折, 及对教师的各种教学能力与技巧的要求。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 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 但不是学生的学习。

(4) 学生关注阶段——职前教师尽管也表达了对学生学习和品德的关注, 但没有实际行动, 担任教师后, 才真正关注到学生。

1.1.2 国内学者张松多的骨干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

张松多在其文章《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设计理论》中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准备期——即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形成了一部分独特的优势素质, 但其知识和经验具有一般化和表面化的特点。

(2) 适应期——教师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主要活动是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常规, 熟悉教材和学生等, 开始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知识和经验, 具备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

(3) 发展期——教师继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 使之达到熟练程度。这一时期他们向着熟练化和深广化发展, 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从注重教的方面转向学的方面。

(4) 创造期——职业创造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他们具有探索性, 注意理论总结工作, 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上述每阶段结束后他们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1.1.3 费斯勒 (F es s l er, 1 9 85) 的教师成熟发展循环论

费斯勒依据对教师日常教学观察和访谈的多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一套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该理论认为教师的发展轨迹是一种具有可循环的、可重生的发展系统。教师的发展是个人环境 (家庭影响、成长经历、个体经验等) ;组织环境 (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管理风格和社会期望等) 和生涯环境 (职业引导、能力建立、职业热情、生涯挫折等) 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这个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从职前准备到资深成熟教师可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实习导入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和生涯引退阶段八个阶段。

1.2 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

1.2.1 美国学者卡茨 (K at z, 1 9 72) 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卡茨将教师的发展成长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求生存时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存”的阶段, 主要关注自己的适应能力, 组织学生的能力等;需要技术与情感方面的支持来发展其教学的适应能力。

(2) 巩固时期和更新时期——教师大多能轻松应对教学, 积累了教学经验, 但无往日的兴奋与激情, 专业发展处于高原期;表面上看大都处于心理倦怠状态, 但深层次上看, 他们的发展在累积中, 尚未找到突破口。他们渴望得到专家的引领, 实现其自我更新。

(3) 成熟时期——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情感已达到一定境界, 常常关注尊重感与经验感, 希望自己的经验被整理被效仿。他们最担心专业发展上的边缘化体验。

1.2.2 惠泊曼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惠泊曼 (Huberman, 1993) 在对160个瑞士教师专业成长生活阶段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依据教师教职生涯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 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即“生存和探索阶段—稳定阶段—试验和多样化阶段 (新生、再评价) —平静从容阶段—保守阶段—不投入阶段”的理论。

1.2.3 香港学者徐碧美女士的专业成长阶段的多个变式

徐女士主要借鉴惠泊曼 (Huberman, 1993) 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选取了香港圣彼得中学的四位第二语言 (英语) 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尝试揭示专家怎样成长并保持其“卓越”的过程, 在《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一书中作了如下论述。

(1) 教学新手珍妮。第一年首次面对教学的压力一一对教师形象和课堂的认识——突破困境;第二年使教学更有趣;教学第三年让学生参与——面对一个困难的班级。

(2) 较有经验的教师艾娃。职初阶段分裂、混乱与痛苦—获得主人翁责任感和尝试新事物—探索教学—寻找挑战和提出问题—努力胜任低年级教学。

(3) 较有经验的教师婧。教学初期:情感的滑板之旅 (常常怀疑自己作教师的能力与适应性) —获得信心和改进教学—面对新的挑战, 多方努力寻求平衡。

(4) 专家型教师玛丽娜。学习教学—自我怀疑和重新评价—理解和掌握教学—承担新的角色—反思的机会—资源再投入—迎接挑战。

此外, 美国学者斯德菲 (Steffy, 1989) 依据人文心理学派的自我实现理论, 提出教师职业发展的五阶段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国内学者罗琴、廖诗艳以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为假设, 以职业成熟度为标准, 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

2 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2.1 理论的启示

以上研究角度不一, 方法各异, 但均对初任教职的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从纵向角度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 同时对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特征进行了阐述。其中有些研究更多从外部视角关注教师的成长, 如张松多的骨干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 香港学者赵志成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等;有的则从“人”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理解和研究, 重视教师个体生命的意义、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 将教师视为情感丰富、蕴含着巨大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人。如费斯勒 (Fessler, 1985) 的教师成熟发展循环论。

但以上研究多是静态差别的研究, 没有揭示出新手教师如何成长为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 也未能揭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把握学科知识及其拓展方式上的差异。鉴于这两个原因, 香港学者徐碧美女士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以拉夫 (Lave, 1988) 的“全人行动, 人境互动”作为分析单元, 强调工作环境与教师对工作环境的回应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尝试找出新手发展为专家的轨迹, 非常值得借鉴。这两个问题是以后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难题。

2.2 实践的启示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但其成果已能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帮助教师发展的结构和组织所利用。

2.2.1 教师评估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 并制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计划

专业发展过程虽然分为不同的阶段, 但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和学校造成的冲击, 发展的各阶段并不是完全按顺序进行。有些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和层次结构已经出现断层, 新教师在还没有渡过探索阶段时就已迈入了保守阶段, 他们一方面尽力去适应新环境, 模仿同龄人的教学和管理;另一方面因无章可循, 压力过大而固守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害怕新的变化。更加严峻的是, 有些学校没有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管理环境, 使教师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

教师专业发展受个人、环境和组织等多种因素制约, 只有教师主动自觉地自我反思, 系统地规划自我发展过程, 才能实现专业发展。

2.2.2 认识自我, 确立发展目标

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来把握自我, 是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必要手段。教师的“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人格性质如志向兴趣、潜能、学历条件等和确认各种价值观如成就动机、教师工作抱负、生活与工作目标等。同时, 也包括认识自己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以期掌握自己发展的特征和走向, 确立自我未来发展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2.2.3 审视发展机会

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并非一成不变, 也并非不可逾越。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机会, 如改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研究, 开发自己的课程等, 就有可能使自己尽快渡过适应期、高原期或倦怠期, 尽快获得专业成就。在教育行政方面, 教师可以审视自己担任科长、教研组长或教导主任等职位的机会,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迎接各种挑战,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

2.2.4 学校或教师培训结构在认识教师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柱计划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认识, 学校针对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 优化教师成长的环境以及为教师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寻求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 促使一大批优秀教师尽快脱颖而出, 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过程。

摘要: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和轨迹将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同时也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南。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进行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 建议从“人”的角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应学会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定仁, 赵昌木.教师及其成长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6) .

[2] 兰英.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与策略[Z].PPT文稿, 2005.

[3] 刘芳.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EB/OL].http://blog.cersp.com/10000/260785/track.aspx.

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第5篇

【摘要】 新时期阶层分化现象呼吁社会阶层理论的构建。从主体、资源和约束条件,对新阶层和相应的社会现象提供观察视角和有效的解释力。政治文明与宪政价值目标的存关系,政治文明的目标取向与宪政价值的基本取向相一致,政治文明的实现蕴涵宪政价值的内容,宪政价值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保障因素,宪政在发展上蕴涵着政治文明的终极价值。宪政价值与政治文明能在实践中获得有机融合。科学界定阶层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政治文明 宪政 价值目标 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1843--1847所写的笔记《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政治文明”概念,指出“集权制和政治文明”。把政治文明同封建主义集权制对立起来,即集权制的对立面--民主、法制、人权就是政治文明。[1]P6从政治文明产生的最初形态和基本功能看,就蕴涵了许多宪政价值的基本内容。

1.政治文明与宪政价值目标的关系

目标取向的一致性。政治文明从提出到发展,是对人的价值的不断发现和尊重的过程,是对政治权力及其资源的合理分配、控制与整合的过程。近代以來的政治文明,构成了近代宪政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突破了最初针对政治文明所作的静态层面的描述,将政治文明看作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2]P57静态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成果;动态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动静态结合的标准界定,政治文明的含义是以民主为核心,包括平等、正义、法治等的思想、制度和行为的形成及其进步状态。[3]P78

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从明确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开始,普遍认为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之不仅是理论概念问题,更成为紧迫的实践问题,即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根本上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因此,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际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个层面;[4]P77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就是高度的民主政治,民主必须依靠法制来保障,民主政治也蕴涵着法治政治的含义,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5]P7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从宏观上确定其基本内容和建设途径外,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微观操作层面上来,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微观方面的建设往往较之宏观方面的笼统提法更具针对性和社会价值,如何从个体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不同层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私营企业主等新兴阶层日显强烈和明确的政治权利要求,怎样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框架内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和处理,都需要做出具体并符合实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政治文明的实现蕴涵宪政价值的内容。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民主与自由的确立与和谐,而宪政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其作为较佳政治选择的种种便利。首先,它将政治文明的两个价值目标转化为法律话语并将其建立在稳固的宪法文件之上,使政治革命的成果得以保障;其次,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从而增强了政治争议解决的可操作性;并且,宪法通过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与宣告,使有限政府得以建立,宪法的内在价值得以彰显;同时,宪政作为一种法治的理想形式,突出表现为程序至上,在利益多元的时代,这是解决政治力量之间、国家与公民之间矛盾与纷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场所,有助于将政治纷争解决法制化,并将这些活动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宪法平台上。[6]P17宪政与政治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价值目标、制度选择、建设途径、规定内容、功能作用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是一致甚至相同的。从发展阶段和最终结果来说,宪政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动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运行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宪政通过法治化的规范途径保证政治文明成果的实现。

宪政价值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保障因素。宪政不仅有效推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最为重要的是,它的实现为政治社会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手段、渠道与规则,从而有效避免了通过激烈的形式解决政治争议的后果。冲突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在一个没有或不充分准备对冲突给予宽容并使之制度化的社会里,它总是表现为负功能,敌对情绪容易积累,一旦爆发将导致社会分裂。相反,如果事先提供一个解决冲突的程序、途径和标准,让冲突得以及时消解和合理宣泄,则能有效保持社会稳定发展。[7]P275以宪法为依托和载体的宪政体系为这种多元利益冲突提供了一套程序、途径和标准,人类政治日益文明化的今天,在宪法框架下实现政治活动的常规化与法治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宪政在发展上蕴涵着政治文明的终极价值。将政治生活的基础建立在以宪法为特征的宪政意识之上,权力的行使才有合法和稳定的保障。合法性政治体制的设立,在功能上为国家政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制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政治价值目标。民主与自由的和谐是宪政历史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作为人类政治追求的基本价值,民主与自由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在宪政观念和制度之外是无法妥善解决的,政治文明的过程就是民主与自由得以确立并且两者之间的平衡得以确立,在这个过程中,宪政观念与宪法制度逐渐孕育、发展和成熟起来,并成为现代文明政治最终的制度选择和价值回归。宪法将“法律取代暴力”从私人领域转移到了公共领域,将政治纳入法治轨道,使政治成为一种以合宪性与合法性而不是通过暴力的和平政治,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社会风险,尽可能地避免了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脆弱性与动荡性。[8]P45

宪政价值与政治文明能在实践中获得有机融合。以宪政为核心的法治建设客观上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任务,既需要进一步完善形式法治,也需要从价值导向上把形式法治转化为实质法治。[9]P18需要在以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利为主的社会中才能有效实现,从内部条件看,企业家队伍是实现法治理想的重要社会政治基础。他们具有明确的创业务实精神,希望法律成为社会活动根本准则的心态和愿望也更加强烈。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和机理主要针对经济资源,但也适用于思想资源和政治资源,在法律上就表现为对各类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受历史和传统因素的影响,私营企业主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以及成就逐步获得重视,但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合理待遇一直未予必要明确或仍处于争议阶段。确立社会大市场的观念,并以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私法和公法领域的原则和精神,能够合理解释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在以宪政为主导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树立市场观念的基础,建构切合时代精神的法律价值,实现法律体系尤其是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理调整,能够强化法治的利益调整和价值保障功能,使宪政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这些内容,不仅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构成和实现方式,也是宪政价值的运行要求和发展方向。

2.科学界定阶层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依据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关系,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是构成阶层结构形成的基础。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导致利益分化,利益分化既是阶层分化的前提和条件,也是阶层分化的实质和表征。因此,主体间的资源配置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要廓清阶层分层的现状,揭示新阶层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趋势,必须围绕转型时期的资源类型和资源配置及其变化状况进行具体考察。当代社会中,权力、资本、知识和劳动力等社会重要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社会阶层位序取决于各个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及其综合实力,社会分层的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社会成员因为占有和分配社会资源的种类、多寡和质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10]P28社会成员间通过对有限社会资源的竞争,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体的分层和流动,从而不断产生新兴社会阶层。

在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的过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多层次社会群体,从而形成了历史新时期的新阶层。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体制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流动资源增加,依据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进行资源配置和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存。私营企业主阶层属于新资本阶层,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出现的、以拥有大额资本为标志的社会群体。階层特征是以资本的运作为主,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利益,其主要资本是作为一个社会基础因素的生产资料,对社会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并进而影响政治和文化。掌握新阶层产生规律,通过对新阶层的考察了解社会阶层流动的动力、形式和路径,把握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规律,力求社会资源能合理公平地分配,社会主体间能达成和谐的共生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和化解参与危机,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如果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从而引起参与危机。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须有维持自身结构稳定性的强烈要求。引发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政治参与的活跃,使私营企业主愈来愈相信自己能够在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系统内有所作为,纷纷要求在现有政治系统内维护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生存空间,动员新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承认并维护现存政治体系的条件下参与政治,为他们的政治参与提供有效的、正常的渠道,有效地化解私营企业主因参与意识的觉醒和参与实践的萌动而产生的“参与危机”,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平稳发展确立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其政治文化的要求是参与型政治文化,主要体现在公开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注重政治道德建设,树立正义与科学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强调政治行为的自我约束等方面。长远来说,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学勤.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政治与法律2003(1):6-9.

[2] 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2年.P57.

[3] [4] [5]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J].新华文摘2003(1): P77-79.

[6] 郑贤君.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J].中国法学2003(1):17.

[7]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P275.

[8] 邹学平.中国宪政建设论要[J].法学2003(11):45-48.

[9] 夏勇.中国当代宪政与人权热点[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P18.

[10] 王春光.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J].河北学刊2010(3):28-32.

作者简介:马雁(1974-),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领域:民族法学,地方法制史。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思政部)

领导力发展阶段范文第6篇

一、桩基工程施工管理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桩基施工测量放线、桩位、标高存在偏差过大现象。

1、做好放线记录,并进行复核,做好引用控制点保护工作。

2、保证引点统一,测量准确。

2 管桩进场存在裂纹、蜂窝麻面、管桩养护龄期不到等现象。

1、督促施工单位加强自检,并加强抽检复核,检查出场合格证、管桩桩身观感质量及标识;

2、龄期是否到28天;

3、如不合格,限期清理退场。

3 沉桩过程中,存在桩身垂直度、送桩深度偏差现象。 送桩时,严格送桩垂直度,送桩深度并检校送桩器,随时检查。

4 接桩时存在焊接焊缝不饱满、焊接停歇时间过短现象。

1、 检查接桩焊接焊缝质量,上下两节桩中心位置、偏差,节点弯曲失高以及点焊停歇时间(根据不同施焊方法参照规范选择)。

2、 如出现上述问题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5 沉桩过程中检查桩身存在被破坏情况。

1、由于桩身表皮受损而不及时进行修补,桩压入土体后,桩身预应力筋因砼保护层的缺失,而被地下水腐蚀,使局部预应力筋预应力减弱甚至丧失,造成局部区域应力不平衡,从而改变了桩身色承力状况,在水平力作用下桩身容易被破坏。

2、出现桩身外表皮破损,要及时进行修补。 附:

二、基础施工工程施工管理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出现一次性开挖到位和超挖情况。 制定科学的土方开挖方案,加强监督,确保按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开挖。

2 基坑降水不到位,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按设计基底桩高挖制,并加强检查降水深度监测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现场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3 土钉墙角厚度及锚杆间距存在偏差 进行施工前方案审核,施工中监督控制检查,不符合要求的现场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4 商砼进场存在塌落度过大现象。 进场按规定抽检,不符合要求的进行退货,监督施工单位,禁止使用至工程中。

5 砼养护时间过短。

1、 检查按规范要求进行养护。普通砼要求浇水养护7天,抗渗砼要求浇水养护14天。

2、 如不满足要求继续养护,不得进行下部施工。 6 后浇带出现浇筑时间过早。

1、 按设计说明时间控制,如设计未明确,按规范规定分沉降式和一般式进行时间控制。

2、 浇筑前必须报验,否则不许施工。

7 大底板砼浇筑一次浇筑,施工缝停歇时间过长现象。

1

1、按施工规范及施工方案进行分层分段浇筑,并检查监督砼浇筑间歇时间不得大于砼初凝时间。

2、要求振捣密实。

8 室外回填土有大石块和垃圾等杂物填入。

1、在回填时严格管理控制,对填土中的块径大于30CM 的砖块、石块、混凝土块和建筑垃圾等杂物要求取出。

2、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

3、应将坑内木料等清除干净;排除积水,清除淤泥,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附: 质量控制要点及应对措施:

三、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管理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焊渣问题突出,存在焊渣清理不干净,焊缝长度不够,钢筋对接偏心有发生。

1、要求施工单位落实专人处理焊渣问题。

2、工程部安排人员专项检查焊缝长度,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要求整改。

2 垫块有漏放,现场使用的花岗岩垫块面积过大。

1、施工单位必须保证每平米不少于4只垫块;砂浆垫块强度应满足不被钢筋压碎的要求

2、工程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将垫块作为隐蔽验收的一个项目进行检查

3、隐蔽验收未经工程部确认,不可进入下道工序,由此造成的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

3 钢筋绑扎存在跳扎现象。 施工单位落实专职质量员,对此问题专项检查。 4 钢筋搭接长度过短。 钢筋搭接长度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要求施工单位对相关规范对施工班组交底。

5 箍筋弯勾角度存在不符合设计现象,箍筋、拉钩有漏放现象。

1、要求施工单位对钢筋下料班组进行技术交底,要求弯勾角度满足135°

2、箍筋、拉钩问题在隐蔽验收时按图纸要求全面检查,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6 保护层撑脚数量不足。 工程部进行专项重点检查,要求满足上下层钢筋间的有效间距

7 钢筋偏位现象普遍存在。 要求施工单位对钢筋偏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在砼浇筑前对钢筋进行固定,并有专职人员对砼浇筑后钢筋偏位现象进行纠正。

8 板筋有间距过大、不均匀现象。 要求施工单位对班组交底,在板面上划线绑扎,确保钢筋间距满足设计要求。

9 钢筋验收时存在主筋数量及规格与设计不符。 在钢筋绑扎过程中跟踪检查,对照图纸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部位要求立即整改,并在钢筋隐蔽验收时重点复查此部位。

10 模板拼缝过大,模板翘曲

1、施工单位不得使用已翘曲、表面起毛的模板。

2、对已经安装上的要求马上更换,否则不允许钢筋绑扎

11 模板脱模剂使用时污染钢筋。

1、脱模剂不得在施工作业面上使用,不得使用废机油作为脱模剂。

2、脱模剂不得涂抹过多过厚。

12 模板加固不足。 模板加固要求严格按专项实施方案进行,并重点检查整体稳定性

13 模板垃圾未清理干净。 现场进行专项重点检查,并要求施工单位在砼浇筑前

2 清理干净,以保证砼的观感质量

14 砼振捣不到位或漏浆引起蜂窝、麻面。 要求施工单位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工程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有专职人员进行旁站,对砼配合比、坍落度及振捣情况进行专门检查

15 因模板加固不足引起炸模现象

1、在砼浇筑前对模板工程进行专项检查

2、因模板加固不足和拼缝过大等现象造成炸模的隐患要求施工单位马上整改,复检合格后再进行砼浇筑

16 因砼养护不到位引起温度裂缝 要求施工单位在砼浇筑完采用薄膜覆盖,在浇筑完成12小时后浇水养护并保持砼边面湿润

17 模板拆除过早造成砼棱角破损

1、边模拆除应保证砼强度满足拆模需要,特别是跨度大和悬挑部位要求砼强度必须达到100%

2、并要求施工单位安排专职管理人员检查,对模板拆除过早造成砼破损现象采取处罚措施。 18 存在砼浇捣后24小时内在浇捣区域堆载重物现象及楼板局部渗漏等问题 砼未达到初期强度(24小时),禁止在工作面上进行堆载作业,如果违反采取经济处罚措施

19 砖砌体存在一次性砌筑到位情况

1、要求施工单位在砌筑阶段设专人负责砌筑质量,并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2、砖块分层砌筑,顶部斜砖须待底部砌体施工完成7天后方可砌筑,严禁施工班组一次性砌筑到位。

20 砌体拉结筋位置及数量不准确,马牙槎砌筑存在砖块皮数不对称现象

1、在砌筑前,工程部及监理单位对砌体拉结筋位置及数量进行检查

2、对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部位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复检合格后再进行砌筑

3、对于马牙槎砌筑砖块皮数不对称现象要求整改。

21 砖砌体灰缝砂浆存在不饱满现象。

1、灰缝砂浆饱满度满足85%

2、对不满足要求的要求施工单位重砌

22 砖块砌筑前存在干砖上墙现象。

1、砖块砌筑施工,需提前12小时对砖块进行湿润处理

2、严禁干砖上墙。

23 超长、超高的砖墙未设置构造柱、圈梁

1、 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规范要求,墙体长度超5m设构造柱

2、 墙高超4m,设置圈梁

3、 对超长、超高的砖墙未采取构造柱措施的部位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24 砖砌体过梁搁置长度过短。

1、在砖砌体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查,一般情况下保证一边250mm

2、如遇到一端与砼柱连接,要求预埋钢筋长度满足搭接要求。

控制要点及应对措施:

四、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包含一户一验内容)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外墙保温砂浆出现空鼓、厚度不够

1、 基层墙体处理时去除附着物,清除墙面的浮灰、油污等影响粘结强度的材料。

2、 冲筋,打灰饼:筋宽50~70mm,间距1000mm,厚度同保温层等厚。

3、 涂界面剂。

4、 涂后2h抹保温层聚苯颗粒外墙保温材料。

5、 厚度在25mm左右,聚苯颗粒保温料的搅拌时间不少于3~5min,已拌完的保温材料要

3 在3h内用完,3~7d后施工保护层

2 钢丝网存在钉距过大、不牢固、外露现象

1、 要求钉距及钉深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2、 外墙钢丝网搭接长度及锚栓数量、长度满足施工规程要求。

3、 抹抗裂砂浆,总厚度控制在3~5mm左右,确保钉钢丝网应埋在抹面层之中 3 水泥楼地面是否出现空鼓、起砂、龟裂等现象

1、在抹水泥砂浆之前必须将基层上的粘结物、灰尘、油污彻底处理干净,并认真进行清洗湿润;

2、水泥地面完工后,进行好养护工作,当面层抗压强度达5MPa时才能上人操作

4 楼地面地砖、石材缝格不直不匀、面层空鼓

1、 操作前应挑选地面砖,长、宽相同的整张面砖用于同一房间内,拨缝时分格缝要拉通线,将超线的砖块拨顺直。

2、 做找平层之前基层必须清理干净,洒水湿润,找平层砂浆做完之后,房间不得进入要封闭,防止地面污染,影响与面层粘结。

3、 铺陶地面砖时,水泥浆结合层与面砖铺贴同时操作,即随刷随铺,不得刷的面积过大,防止水泥浆风干影响粘结而导致空鼓

5 卫生间地坪出现渗水,排水不畅

1、 在面层下应做JS防水层,防水层四周与墙接触处,应向上翻起,高出地面不少于250毫米;

2、 地面面层流水坡向地漏,满足设计1%的坡度找坡要求。

3、 必须做到不倒泛水、不积水,24小时蓄水试验无渗漏。

6 外墙面砖出现较大色差、空鼓、灰缝不饱满不均匀

1、 对进场的面砖的品种、规格、颜色(参照样品)、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及时清理退场;

2、 认真处理好基层:找平层、结合层、粘结层、勾缝等所用的材料和品种和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

3、 外墙面砖的排列方式、分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砂浆要饱满,粘贴一次性摆好,不能定浆后又去挪动面砖

4、 面砖贴完后第车二天应适当洒水养护,如低温时贴面砖,按要求在砂浆中掺加防冻剂 7 外墙面砖窗台处放坡坡度过小造成窗台积水 要求施工前进行排砖,要求窗台面砖坡度不小于5% 8 花岗岩 龙骨与基层面的连接不够牢固 确保基层的平整度及强度满足施工要求,检查膨胀螺栓数量满足设计要求

龙骨支架的焊接存在漏焊、少焊现象 检查龙骨支架的焊接质量,对漏焊、少焊的及时处理,对焊渣及时清理,并涂刷防锈漆

花岗岩与龙骨的接缝不平整 花岗岩在割缝时,确保缝的宽度、深度一致,并确保龙骨骨架的标高一致

花岗岩面层有色差缺陷 对进场的花岗岩及时检查,对色差、缺陷较大的,做退场处理

花岗岩之间的接缝宽度不一致 花岗岩干挂时,严格控制竖向、横向的尺寸,确保接缝宽度一致

花岗岩外表的防水胶粘结不牢固 严格检查防水胶的质量,满足施工要求,并对面层进行及时清理

花岗岩的表面平整度不一致 严格控制龙骨与墙体的间距,对完成的龙骨进行及时验收,确保龙骨的垂直度一致,保证花岗岩的平整度

花岗岩阴、阳角处的垂直度不符 花岗岩铺贴时,严格控制阴、阳角处的接搓,拉垂直线垂,确保阴、阳角的横平竖直

9 内墙抹灰表面存在空鼓裂缝、烂根等缺陷

1、 施工前的基体清理和浇水;

2、 施工操作时分层分遍压实应认真,不马虎;

3、 施工后及时浇水养护,并注意操作地点的洁净,抹层一次抹到底,克服烂根 10 涂料工程颜色不一致,有掉粉、起皮、透底、漏刷、流坠现象

1、 涂刷时要上下顺刷,后一排笔紧接前一排笔,若间隔时间稍长,就容易看出接头,因此大面积施涂时,应配足人员,互相衔接好。

2、 应注意不漏刷外,还应保持涂料的调度,不可加水过多。

3、 最后一遍涂料施涂完后,室内空气要流通,预防漆膜干燥后表面无光或光泽不足。

4、 涂料未干前,不应打扫室地面,严防灰尘等沾污墙面涂料

11 门窗 门窗开关不灵活,关闭不严

1、门窗安装要符合安装工序,随时检查和调整每工序的安装质量

2、窗框及窗洞均要划出中线,窗框装入洞口时要中线对齐,框角作临时固定,仔细调整窗框的垂直度、水平度及直角度,误差应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3、门窗扇入框前应检查对角线及平整度偏差,人框后要用钢板尺、塞尺检查框扇的搭接宽度、周边缝隙,直至符合要求。

4、做好成品保护及平时的使用保养,防止外力冲击,不得悬挂重物,致使门窗变形。使用时要轻开轻关,延长其使用寿命。

门窗五金配件损坏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选用五金配件的型号、规格和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有关规定,并与选用的铝合金门窗相匹配。

2、五金配件应最后安装,门窗锁、拉手等应在窗门扇入框后再组装,保证位置正确,开关灵活。

3、五金件安装后要注意保养,防止生锈腐蚀。安装后如使用要轻开轻关,防止硬开硬关,造成损坏。

4、正确安装五金零件,发现损坏应及时更换。

玻璃安装不居中,玻璃同窗框的缝隙不均,橡胶密封条未紧贴玻璃与窗框,安装不平整,玻璃有松动

1、安装玻璃前要认真清除槽口内的杂物,如砂浆、砖屑、木块等,玻璃安放时应认真对中,保证两侧间隙均匀,并及时较正固定,防止碰撞移位,偏离槽口中心。

2、橡胶密封条不能拉得过紧,下料长度比装配长度长20-30mm。安装时应镶嵌到位,表面平直,与玻璃、玻璃槽口紧密接触,使玻璃周边受力均匀。在转角处橡胶条应作斜面断开,并在断开处注胶粘结牢固。

3、用密封胶填缝固定玻璃时,应先用橡胶条或橡胶块将玻璃挤住,留出注胶空隙,注胶深度应不小于5mm,在胶固化前,应保持玻璃不受振动。

铝合金外窗渗漏水

1、为了防止裂缝处渗水,铝合金门窗框同墙体应做弹性连接,防止水泥砂浆同框体直接接触。打注密封胶进行封闭,注胶要连续,不要遗漏,粘结要牢固。

2、同时,对外露的连接螺钉,也要用密封胶掩埋密封,防止渗水。

门窗安装不牢固,整体刚度差

1、门窗框安装时,应采用连接件同墙体作可靠的连接。

2、安装组合门窗时,要注意合理设置中挺、中档,确保拼接杆件及门窗的整体刚度,连接件的规格间距符合要求,并应连接紧密。

3、门窗安装后,可用力推压门窗框作检查,如发现摇动,或变形过大时,应进行加固处理。

附:: ..

五、地下室及屋面防水工程施工管理

5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水泥砂浆找平层存在有酥松、起砂、起皮现象

1、 做找平层前,应在原结构基层上刷界面剂一道。

2、 找平层要在收水后二次压光,使表面坚固、平整;

3、 水泥砂浆终凝后,应采取覆盖浇水等手段充分养护,保护砂浆中的水泥充分水化,以确保找平层质量

2 地下室顶板和屋面铺贴卷材存在粘贴不牢固、空鼓、气泡现象

1、 铺设屋面防水层前,基层必须干净、干燥。 铺贴卷材前基层表面应均匀涂刷基层处理剂,干燥后应及时铺贴卷材。

2、 铺贴卷材时,应将自粘胶底面的隔离纸全部撕净。

3、 卷材下面的空气应排尽,并滚压粘结牢固。

4、 铺贴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

5、 搭接部位宜采用热风加热,随即粘贴牢固。接缝口采用钉压固定等措施

3 保温找坡层的铺设存在拌合不均匀,未分层铺设,未压实、表面不平整,找坡不正确

1、 保温找坡层的铺设应按施工要求对找坡材料进行拌合均匀,并分层铺设、压实、要求做到表面平整,施工时按弹线进行找坡控制。

2、 采用材料找坡宜为2%;天沟、檐沟纵向找坡不应小于1%。

4 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存在未提供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现象

1、 材料进场后,应按规范规定抽样复验,并提出试验报告;

2、 如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已进入现,应责令其清退出场,决不允许使用到工程上 5 当下道工序施工时,对屋面已完成的部分造成破坏

1、 对屋面工程的成品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得在刚完成屋面施工后,又上人去进行其他作业,造成防水层的局部破坏而出现渗漏。

2、 所以,对于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必须做好成品保护

6 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有酥松、起砂、起皮现象

1、 对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的质量要求,除排水坡度满足设计要求外,并规定找平层要在收水后二次压光,使表面坚固、平整;

2、 水泥砂浆终凝后,应采取浇水、覆盖浇水等手段充分养护,保护砂浆中的水泥充分水化,以确保细石混凝土保护层质量

7 屋面工程完工后,进行淋水或蓄水检验时存在渗漏现象

1、 无论是防水层的本身还是屋面细部构造,必须按专项施工方案严格进行施工。

2、 并进行雨后或持续淋水2h,使屋面处于工作状态下经受实际考验,观察出屋面工程是否有渗漏。

3、 如出现渗漏问题必须现场进行检查并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监督整改,确保竣工验收前杜绝该问题

8 地下室自防水混凝土出现离析

1、 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2、 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9 地下室墙体涂膜防水层空鼓和开裂起皮现象

1、 做涂膜前应仔细清理基层,不得有浮砂和灰尘,基层上更不应有孔隙和裂纹;

2、 待基层干燥后,先涂底层涂料,固化后,再按防水层施工工艺逐层涂刷。

3、 涂膜各层出现的气孔应按工艺要求处理,防止涂膜破坏造成渗漏

附: ......

六、室外景观及配套工程施工管理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室外市政管网开挖底部标高有偏差,土质有异常

1、 检查排水沟、土

6 基等项是否符合要求。

2、 并应利用平桩外露长度,检查平基厚度是否符合规定。

3、 如超过允许误差后,应再次清底,有超挖用垫砂处理至合格

2 管道进场成品材质不能满足图纸或合同要求,铺设基础处理强度偏低

1、 排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管材采用“公元”品牌。

2、 排水管按无基础施工,在主干道下的排水管铺设10cmC15素混凝土垫层 3 管井砌筑无法满足图纸设计要求,易出现渗漏,位置不够准确,爬梯位置不准确或遗漏,井盖存在破损现象

1、 出户窨井按2004浙S2,其他采用国标图集02S515圆形排水检查井,检查井井盖采用模压复合井盖。

2、 雨水口间距25米。

3、 检查井必须保证防水,做到不渗、不漏。

4、 井壁必须垂直,不得有通缝,必须保证灰浆饱满,灰缝平整,抹面压光符合要求。

5、 井内流槽应平顺,爬梯应安装牢固,位置准确,不得有建筑垃圾杂物。

6、 井框、井盖必须完整无损,安装平稳,位置正确

4 室外市政道路路基存在未压实,道路面层强度不够现象

1、 要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打碎或取出。

2、 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

3、 回填时,应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4、 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硫干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5、 面层施工时检查各种测桩是否齐备,控制边线高程,路面高程及平整度;

6、 面层施工时检测到场沥青混凝土外观质量,车上温度,不合格拒绝卸料;

7、 面层施工时检查摊铺、碾压等各道工序及施工工艺流程;控制碾压温度、遍数、碾压密度及外观质量;

8、 面层施工时检查接茬施工重量。

9、 喷洒油用量应符合设计规定,喷洒时应均匀一致

5 道路面层坡度及标高不对

1、 面层施工前要求先做出标高控制点后再进行面层施工;

2、 基层施工时,根据小区总体标高控制好基层标高控制点。

6

景观绿化 种植土壤不适合树木生长

1、督促施工单位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种植土壤

1、 对于不适合树木生长的栽植土应进行换土。

进场苗木不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

1、 严把植物材料关,以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督促施工单位按设计图纸采购苗木,

2、 并在苗木进场前对苗木的名称、规格(胸径、球径)、数量、产地及苗木检疫单进行验收

3、 对不符规格的苗木一律清退。

附:

7

七、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

序号 问题 应对措施 备注

1 管材壁厚不均,内外壁不光滑,外观有砂眼、裂纹、毛刺和疙瘩;阀门的压力、内衬材料与规格标注不符

1、检查管材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照设计图纸检查给水管材及管件的规格是否符合设计压力要求,采用卡尺对管壁进行多点抽测确保薄厚均匀;

2、内外光滑整洁,不得有砂眼、裂纹、毛刺和疙瘩。

3、阀体铸造规矩,表面光洁,无裂纹、开关灵活,关闭严密,填料密封完好无渗漏,手轮完整无损坏,有出厂合格证。拆开阀体检查内衬材料是否与规格标注的一致。

4、检查管材及管件是否有质量检验部门的产品合格证,卫生防疫部门的检验合格证,有关部门的检测报告。

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品牌要求,或经签证认可的其他要求,检查阀门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水表壳铸造不规矩,存在砂眼、裂纹等现象,表盖铅封不完整。水泵的技术参数(流量、扬程等)与设计不符

1、表壳铸造应规矩,无砂眼、裂纹,表玻璃盖有无损坏,铅封完整,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资料是否齐全。

2、检查水泵规格、型号(流量扬程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成套供应的水泵控制柜等的资料(合格证、CCC”认证、各项检验报告等)齐全。

水表安装前检查其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自来水公司确认。

3 套管壁厚达不到要求,预埋位置偏差过大

1、采用千分尺检查套管壁厚是否符合合同或规范的要求。

2、对照设计图纸检查楼层给排水套管是否按设计位置安装预埋,卫生间是否按设计样图或经设计确认的定位尺寸预埋。穿板套管下端与板底面平,上端高出楼板面20—50mm。

穿墙套管两端与墙面平。

不符要求的不予隐蔽验收,直至整改符合要求

4 支架防腐刷油不到位,支架在同一直线上,高低起伏

1、支架防腐刷油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进行,支架安装前应放线对支架的安装点进行定位。支架制作时,检查钢材下料、开孔是否采用切割机和开孔机,不得用气割、气烧。检查支架焊缝宽度除除设计注明者外,均不得小于4 mm。并应全长度满焊

5 镀锌管外表麻丝未清楚干净,外露丝扣未做防腐, 喷淋管道末端管径未按设计施工,缩小管径,顶部排气阀漏装

1、管道连接完成后外露2~3扣,外表麻丝应清楚干净,并应做防腐处理;

2、安装完成后检查喷淋的支管的末端管径要求按设计要求安装。

3、立管顶部的排气阀要求按图示的位置安装到位

6 PP-R管管材与管件不是同一厂家明装管道支架松动

1、检查同种材质管材与管件必须同一厂家,PP-R管材和 管件之间,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

2、明装管道支架安装,开孔桩头、膨胀头直径选择合适,以避免支架松动 7 立式水泵的减振装置采用弹簧减振器,水箱溢流管和泄放与排水管直接连接

1、立式水泵的减振装置不应采用弹簧减振器,应采用合适的减震措施。

2、水箱溢流管和泄放和应设置在排水地点附近,但不得与排水管直接连接. 水泵就位前的基础混凝土强度、坐标、标高、尺寸和螺栓孔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规定。水箱支架或底座安装,其尺寸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埋设平整牢固。

为使用安全,水箱的支架或底座应构造正确,埋设平整牢固,其尺寸及位置符合设计规定 8 地漏周边未低于周边,器具的支、托架防腐不到位

1、排水栓和地漏的安装应平正、牢固,低于排水表面,周边无渗漏。地漏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 mm。

2、卫生器具安装必须按照设计或99S304图集的相应型号安装。

3、卫生器具的支、托架必须防腐良好,安装平整、牢固,与器具接触紧密、平稳。

8 9 压力、时间、灌水高度等未按要求进行,通球试验通球率未达到100%,不处理

1、室内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各种材质的给水管道系统试验压力均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6MPa。(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应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直超过0.03MPa,同时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敞口水相的满水试验和密闭水箱(罐)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与本规范的规定。(满水试验静置24h观察,不渗不漏;水压试验在试验压力下10min压力不降,不渗不漏。)

2、隐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隐蔽前必须做灌水试验,其灌水高度应不低于底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底层地面高度。(满水15min水面下降后,再灌满观察5min,液面不降,管道及接口无渗漏为合格。)

在试验过程中有渗漏的,检查漏水点,找到后泄水,对漏水处及时修补处理,达到要求后,再次试验。

3、 排水主立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应做通球试验,通球球径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径的2/3,通球率必须达到100%。未达到的必须疏通处理。

上一篇:老板年会发言稿范文下一篇:考研交流会主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