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

2024-07-26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针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特点,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从学科顶层设计、学科体系构建、教育培养目标确立、标准化教材编制、师资队伍打造五个方面对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公共卫生应急;教学改革;护理教学

现代公共卫生护理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对公共卫生护理所下的定义是:“它是结合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理论的一门知识,其目的是促进整个社区的健康,初级预防和健康促进为其核心,且是公共卫生护理实务的基础。”后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公共卫生的介入也越来越深,也使公共卫生议题国家化,更好地带动了公共卫生护理的发展。[1]

在我国1925年建立并推广公共卫生护士制度的做法,北京协和医学院率先开办公共卫生护士学校,公共卫生护士负责公共卫生所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在行政方面,有协助推行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护士制度对当今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公共卫生建设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有益启示。我国的公共卫生护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数量逐年增加,但从“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等服务指标来看,与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的规划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从文献分析看,护理人力资源中“公共卫生护士”专有名称很少提及,而更多提到的“社区护士”与其职能相近,但有些削弱。[1-3]

课题组成员在探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发现,公共卫生应急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理念未及时更新,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在政府、社会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各高职医卫院校大力探索公共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培养公共卫生应急护士,以期为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提供助力。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院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卫生行业的内科护士、儿科护士、急诊护士、外科护士等护理岗位,能够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对人才规格从素质、知识、能力等培养方面作出了要求。从中有提及社区护理,但是并未明确地界定公共卫生应急护理,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护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从中看出涉及公共卫生法、社区护理学并不属于核心专业课程,而是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未曾涉及公共卫生应急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运筹管理、信息管理知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三)课程理念未及时更新

课程设置理念从素质、知识、能力方面去培养面向卫生行业的护理学生,并未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公共卫生危机理论基础,突出危机应对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且提及服务场所仅限于综合医院、社区医院、诊所,并未涉及国家应急管理及相关机构。在当前公共危机现状下,该理念未及时更新并且局限化。

(四)教学缺乏针对性

各护理方向的学生采用的是普适性的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教育培训。即便是社区护理方向的学生,增加的内容涉及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如社区档案的建立及转诊、社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缺乏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应急技术的教育培训。[1]对于公共卫生应急护士来说,教学显然缺乏针对性。

(五)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预防学和公共卫生学教育历来被看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我院预防和公共卫生专业的教师仅有4位,专业教师队伍成员少之又少。而一旦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至核心课程的高度,那么教学队伍师资力量会凸显薄弱。

二、教学改革探索

(一)做好学科顶层设计

公共卫生学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的科学。公共卫生应急是一门具有多学科、应用操作性强、综合复杂等特点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护理学也是医学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疾病到护理扩展到疾病再到预防,以及健康促进,侧重依靠护理的力量,达成以上目标。基于高职学生的层次特点,从学科知识体系建设趋势来看,原有的单一的护理技术培训与教学课程设计,变成公共卫生应急(风险管理、运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护理学融合的多学科综合学科体系。要求学科设计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专业性。[4]

(二)構建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的知识体系建设应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教育培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普适性护理技能与应急技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价值设定与社会实践验证结合,方法经验与模式修正结合起来。构建“理论—技能—方法—实践”四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护理知识体系。[4]

(三)确立教育培养目标

大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为普适性的,为各医疗机构输送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护理方向有老年护理、妇幼护理、康复护理等。而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方向未曾设立,社区护理与公共卫生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程,未受到教学管理主体的关注。而在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之下,各高职医卫院校应该警醒地大力培养公共卫生应急护理人才。针对高职医学生的能力特点,设计培训目标,建立课程体系的标准和设计课程内容。培养的应急护士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合理应用公共卫生应急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专业技术的综合性应急护理人才。

(四)编制标准化教材,设计结构化课程

我院現行的社区护理与公共卫生这门课程,无疑在和平时期对我国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服务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在非常时期,急需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应急护理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设备,加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明确专科层次的学生哪些需要掌握应用,哪些需要熟练,哪些需要了解,从而构建高职医卫院校广泛接受的课程体系框架。

(五)打造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医卫院校应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普及疏于重视,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应急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应急理念、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达到公共卫生应急护理专业方向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要求。因此,学院一方面应大力招聘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教师,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聘请专业机构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将专业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学院管理主体应鼓励支持护理学科的教师进行公共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培训,以及开展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培养打造一批重实干、有能力的教学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三、讨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突发事件频繁,安全与威胁相互交集,给人类生存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自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一系列重大危机事件,我国应急理念和危机应对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众所周知,医疗救治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主体。护士作为卫生队伍的主体之一,为医疗救援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则是公共卫生护理人力资源令人担忧,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失率高。公共卫生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数量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因此必须完善护理专业人才的配置,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护理人才,才能给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新的动力。而作为培养医学生摇篮的高职医卫院校,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打造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胡勇.民国时期的公共卫生护士制度及其实践[J].东方论坛,2018(1):62-68.

[2]曾维,李晓惠,黄慧萍,等.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6A):13-15.

[3]张小曼,刘东玲.社区护理与公共卫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7.

[4]朱风,沈孝兵.公共卫生应急: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原琳娜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山东某普通高等财经类院校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进行了针对教学效果和改革建议方面的调查问卷与分析,并对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各专业部分学生的座谈方式找出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以期对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有所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调查与分析;英语素质教育

当前几乎全国所有的普通高等院校,都对非英语专业的所有本科生设置了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的逐年活跃,大学生对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实际交际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改革,并且不断涌现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在进行大量的实际的调查问卷和专业座谈调研这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低年级在学的一、二年级学生与和已经完成英语课程学习的的三、四年级的高年级同学对大学英语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和座谈,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对比不断找到切实可行的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对广大的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人文综合素质都是当务之急。

本文调查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和四个学期的教学周期进行教学,对入学英语测试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A级水平的较高层次的英语教学和学分认定,而对于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基础较差的同学,则进行B级的英语基础教学和能力培养,并在四个学期中的每个学期设置了64个学时(总计256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综培养和训练,并希望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对比分析对我们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各项改革有所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对低年级正在学习中的各专业学生的调研与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首先得针对正在学习大学公共英语的电子信息、工商管理、工业工程与应用数学五个专业进行了1430份调查问卷和部分同学的座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调研。

就“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有无明显帮助”这一问题,调查统计有82%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帮助非常大,而15%的同学则认为帮助情况较一般,仅有3%的同学认为对英语学习帮助甚微;就“大学公共英语课的听说与读写能力方面,教学对哪一些方面提高的帮助更大”问题,有61%的同学认为课程学习对英语读写方面的帮助较大,而有26%的同学认为对听说和读写能力培養方面帮助都较大,只有13%的人认为对听说能力方面帮助较明显;就“前大学英语是否学时合适,是否需要增加英语课堂的授课学时”方面,有76%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英语课堂授课学时,而有21%的同学认为课堂学时基本够用且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课时,可以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补充,只有约3%的同学认为应该减少减少课堂学时,增加自主学习和课下训练的时间;在“大学英语是否应该增加听说课时和训练学时”方面,有82%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听说方面的训练学时和实际交际训练学时,只有11%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时尚可;就“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师授课是否满意,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方面,有78%的同学认为教师课堂授课很棒且教学认真负责,而有16%的同学认为教学效果较一般且方法较单一,仅有6%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效果较差且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各个方面反映了大学英语课改革的必要性势在必行。

二、对于已经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高年级同学的调查与分析

对已经完成大学英语公共课学习的高年级的汉语言文学、国际贸易、自动化与控制、通信与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87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和部分同学的座谈分析,就“当前大学英语课是否对英语四级考试和考研通过有明显帮助”方面,有80%的同学认为帮助非常的大,而有约16%的同学认为帮助较一般且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在“通过两年的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对自身的听说读写和就业技能是否有较高帮助”方面,有74%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对未来就业和英语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帮助且应该持续学习,还有22%的同学认为英语学习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不大且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英语学习阶段考试主要靠课堂教学还是课下自主学习来完成主要内容”方面,有69%的同学认为主要靠课堂教学完成了英语课的学习,而有23%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和课下学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只有8%的同学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和课下训练来完成了大学英语阶段的学习;就“是否应该增加英语选修课和后续拓展课程”方面,有83%的同学认为在两年的全校公共英语课的结束课程结束之后,应该适当增加全校的选修英语课和后续课程,而只有12%的同学认为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完成后续对英语的学习且不需要增加相关的课程,通过以上两个不同年级的调查问卷和数据对比分析,确实发现了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疑惑。

三、调研数据分析与对策研究

根据上面的大量问卷调查和座谈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英语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培养和四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都是有较明显的帮助的,但是对于学生特别是听、说方面的提高和训练交际方面的训练还是没有达到同学满意的程度,所以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在增加部分学时的总学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听说与实际交际课程的比例,因为无论现在考研面试还是将来的就业需求都是对听说方面的能力在逐年要求提高的发展趋势。

在保证两年的大学公共英语课教学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合理建构大学英语选修与拓展后续课程教学体系,在结束了前两年的公共英语课程后应该还能让学生在专业指导下继续拓展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质和能力,并且这种培训和学习应该一直持续到毕业和就业当中去。比如在语言技能类课程中,我们可以开设中高级听说课程、中高级英语翻译与写作课程和中高级阅读与外文鉴赏课程等,在应用语言学方面,我们可以开设应用交际英语课、新闻报刊阅读课、英文演讲与口才课和实用英语口译与同声传译课等,在英语文化交际方面可以开设经典英美影视欣赏课、希腊神话与跨文化交际课、英美文化概况课与英文经典歌曲诗词名篇鉴赏课等相应的选修课,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在英语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不断持续和发展下去。

大学公共英语课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伟大教学与改革工程,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每一位同学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能力都有千差万别的联系,只有不断的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通过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和当前新时代的教学规律,才能最终把学时培养成有各项素质和能力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艳艳,女,1980年7月出生,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二语习得理论。

本文是山东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688201619)的阶段成果。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此次物理课程改革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 以及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理念, 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逐渐把自己从课堂的主讲者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及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对物理科学兴趣的培养力度,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另外, 教师要及时的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和反思, 逐步优化自己的物理教学方法。

2 转变学生角色

以往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理论的灌输, 以课本为中心, 过度夸大了理论的重要性,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单一, 这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物理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物理学习的主人, 因此, 在课堂教学当中, 应当使学生树立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会自我调控, 通过自主学习, 将科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并能较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 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 以帮助学生逐步转变他们的学习角色。

3 转变教学理念

新物理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理念认为:物理课课程是集教师、学生、课本以及实验为一体的综合体, 教师要通过教学来达到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及合作沟通等目的,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可将课堂模式改为教学互动, 让学生事前预习课文, 并在课堂上讲解, 提高他们的自学主动性, 加深他们的理解, 同时还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转变教学模式

在一些中学,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给学生讲一种类型的物理题, 他就只会做这一种类型的题, 对于形式上稍微发生改变的物理题却不知从何入手, 这就是填鸭式教学的不足之处, 部分物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对一些物理概念根本不作解释, 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 结果造成学生基本概念不清, 遇到一些稍复杂的物理公式更是一塌糊涂, 新物理课改的核心就在于对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传统的照本念经式的物理教学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于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 必须要转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具体如下。

4.1 转变教学方式, 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新物理课改实行以后,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 在传授物理知识时, 始终保持要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给予学生一定的发表个人思想的空间, 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对各个学生的思想予以分析, 对较好的一些思想观点, 要给予表杨, 对予错误的思想观点, 要予以纠正及勉励, 让学生在平等的课堂环境下体会到开动思维的乐趣, 以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另外, 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实际, 最终也应用回归于实际的学科。因此, 物理教师在教育过程, 就要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物理理论都是由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而成熟的物理理论又可以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 要鼓励学生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 逐步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生活物品去演示及研究其内在的物理规律,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研究能力。

4.2 备好每一节课, 注重教学创新

新物理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实验内容, 比例大幅度增加, 这就决定了以往旧教材的备案及方法均不适于新教材, 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的内容, 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具有教育为终身发展的思路, 从多角度考虑来构思教学内容, 同时,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一些难度大而又无条件做的探究性实验, 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 此手段现象直观, 表现生动, 一方面可较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接受,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做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 并设置一些良好的问题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讲电这一章时, 就可以给他们演示人体带电后头发竖起的现象, 在具体操作时, 要先准备好泡沫塑料板, 毛皮, 绝缘凳, 铁架台, 金属板, 导线及电羽等物品, 然后用毛皮摩擦塑料板, 并站立在绝缘凳上, 一手持金属板的绝缘柄, 将金属板放置在塑料板上并与铁架台相接触, 之后接触金属, 重复以上行为几次后, 就会使人体的带电量逐渐加大, 最后可看到手中的验电羽张开及人的头发竖起。在学生看到该现象之后, 要先使学生思考此现象的原因, 很多学生可能都会认为此现象只是单纯的电荷转移现象, 其实不然, 此现象是由于与塑料板接触使金属板下表面感应起电, 教师可逐步的引导他们向正确的原因方向思考,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曲线运动的内容, 先用小球做曲线运动实验,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并归纳曲线运动的规律。

4.3 改变物理教学成果评价标准

以往的物理教学评价标准, 完全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考试虽然也是一种评价的手段, 但考试成绩的高低, 只能是对物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单方面测试, 对于学生掌握的物理技能及实验则毫无评价在内, 这种评价方式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 在教学评价制度上必须要有所创新,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 教师应在日常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物理技能应用给出相应的评价, 对于好的表现要及时予以鼓励, 同时, 也可在考试时加设实验考试内容, 以引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4.4 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树立学生的成败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错误的物理观念, 在进行实验探索时也会经常性的遭遇失败, 此时, 教师就要纠正学生的错误, 并指引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在学生屡遭失败时, 可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讲给学生听, 如爱迪生, 他在经过1600多次试验失败后, 才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5 结语

物理新课程的改革, 对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这种变更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素质, 改善物理教学质量的大胆尝试。因此, 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不断的加强学习, 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行, 高中物理以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已不再适用, 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及工作经验, 详细阐述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变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理念,转变模式

参考文献

[1] 任明.人教版物理新教材的创新之处[J].山东教育科研, 2001.

[2] 谭乙森.新课改下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求索[J].物理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5.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 也包括计算机文化特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 培养牢固的“计算机意识”, 提高他们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开阔创新的思路。

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时, 应该对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区别教学。对理论知识要强调其文化性, 如对微机的硬件结构有所了解之后, 学生应该能够举一反三, 对MP3、MP4、手机、甚至交换机等设备的硬件结构能够进行推理和理解。对操作技能, 着重强调应用, 以及查找帮助的方法。应该把计算机当成工具来用, 着重介绍计算机的一些常见应用和新的应用, 即使需要学习某些理论知识, 也可以与应用相结合来进行。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文化性。计算机教学内容如果只是由教师讲解, 学生不进行实际操作, 则很难领悟;而且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所学的应用软件知识, 到大学毕业时可能已经更新了很多。这就要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所传输的应该不仅仅是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 而应是一种对计算机文化的悟性、一种自学更新知识的技能, 如学生熟悉了WIN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则对WIN平台下的其他软件的应用, 上手就应该很快。对于学习的重点也应放在了解有那些功能或操作, 以及查找相应帮助的方法。

2 目前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和分析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上, 很多学校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我讲你听”的教育哲学, 在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主要还是沿袭老的教学模式, 分为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 先从理论入手, 讲课不从具体操作入手, 理论也变得枯燥难懂。教学时间安排上也是理论占了很大一部分,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时间不足。

目前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大部分还是采取以Powerpoint制作讲稿, 在普通教室加上一台电脑以及大屏幕投影机、视频播放设备、音响组成的多媒体教室, 进行大屏幕投影教学。而且由于各种原因, 在课件制作上很多教师都只是简单地把文字讲稿转换为电子讲稿而已。另外由于大学课程安排上的特点, 一般都是两个学时以上, 授课方式也主要是大班授课。

这种模式由此带来一些突出问题。由于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 当讲解到具体的软件应用时, 由于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无法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 而且一讲就是两个学时, 学生对前面讲的一些知识可能还记得下来, 到了后面就很难跟上进度了, 这样原本富有乐趣的计算机课程变得枯燥乏味;由于学生不能及时实际练习, 就无法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等到上机实验时, 前面上课所讲授的知识又遗忘了不少, 上机实验时还得不断地翻书查找, 使得整个上机实验时间的利用率也不高。

3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设想

由于大学学习处于学习的高级阶段, 更适合以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教学, 从而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应树立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应强调实践性, 教材、教学都要注重实践。实验课程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可检查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动手, 带着任务学。教学模式的类型应该是目标—导控模式, 即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 达到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目标。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教结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获取知识已经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教师的讲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 即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模式, 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

“建构主义”理论, 主张应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主要靠教师传授给他的, 而是他自己建构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帮助和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而且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彻底改变教学方式。实行“精讲多练”, 教师只作入门性的、重点性的、带有启发性的讲授, 而不仔细讲授每一细节, 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和上机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 将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 并且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真正做到这点,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才有可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讲授应进入机房, 在机房中配备大型投影机, 或者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学。提供一种教师既可以讲解理论, 又可以演示操作, 学生既可以边听边思考, 又可以进入实践环节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教师可以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讲授一段时间后,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及时答疑, 对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总结。然后又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 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 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 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 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师生交流增加, 课堂气氛活泼, 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教师课后还可通过QQ和博客等方式与学生进一步进行沟通交流。

3.2 智力技能的培养

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 形成条件式知识。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 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 越来越新, 刚进大学学的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 很可能毕业时已经过时, 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 应该使学生在校期间, 能学到最基本的知识与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为以后进一步的自我学习打下基础。教师重点讲计算机“能做什么, 同学应该“会做什么”。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应能举一反三, 学习了某种典型软件之后, 应该掌握类似软件的共同规律, 不必事事都需要听教师讲了才会用。

3.3 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激发过程应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 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完WINDOWS操作系统后, 学习WORD时则可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分析它的菜单功能与WINDOWS的异同点, 从而对WINDOWS程序窗口进一步的认识。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软件的一些应用功能。

(2) 正确利用学习结果反馈。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应用知识的成效, 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建立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和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试管理制度, 突出能力考核, 从而达到明显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3.4 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方法, 它是指学生在一个能力各异的小组里一起学习。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在一起学习相互帮助地进行推测, 从而增强思维技巧。一般大学的学生生源范围都比较广, 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 而有的学生还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非常大。通过合作学习这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进行辅导时的工作负荷。在这方面也可以采用小型WIKI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来构建WIKI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题,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发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 对此提出了一些教学模式改革设想及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97~105, 120~133.

[2] 程博.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青年科学, 2009, 4:128.

[3] 赵致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J].学术问题研究, 2006, 2:12~17.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一、美国高校改革特色

(一)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

作为教育强国, 美国高校曾经有过一场非常激烈的争论, 那就是高校教育到底应当采用专业教育模式还是通识教育模式。在工业大发展背景下, 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使得通识教育不再成为了人们的唯一追求。同时教育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声音, 这些声音强调与主张专业教育。当然在此过程中仍有很多的学者认为必须坚持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才能够实现人类个性、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些学者认为专业教育追求功利, 并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有效性[1]。面对这一现状, 哈佛大学提出可以使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核心课程将人们强行解体的知识重新梳理到一起, 核心课程往往有非常多的研究基点与追求点, 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定向融合、定向辐射的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知识获取能力。核心课程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人类社会共同活动、普遍经验。核心课程设计社会分析、科学、道德推理、外国文化、艺术、文学、历史这7个学科领域的众多内容[2]。核心教育教师大多是高校的泰斗精英, 有着扎实的学术能力、学术水平。教育中这些教师同时兼顾研讨和教学。从某些角度来说核心课程其本质就是通识教育。核心教育在丰富学生内涵的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分析、问题处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是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 同时兼顾现实性、人文性、开放性要求

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在教育系统中融入前沿方法、前沿技术、前沿知识, 因此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敏感性与开放性。传授最新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非常注重学科知识整合, 以此消除学校阵营中存在的科学无知人文学者与文化无知科学家壁垒。此外高校教育工作中不仅只有物理技能、理性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注重人文价值与感性情感的宣扬、处事原则与人生态度的培养, 并予以了课程人文性高度的关注。并且美国高校教育非常注重青年学生的社会、自然、人类责任感、使命感培养[3]。希望借此挖掘青年反思社会、反思现状的能力。所以美国高校教育通常在课程方面就能够体现人类生态环境、生存发展变化, 具体表现在跨学科课程的数量在近些年逐步增加的现象。如人口教育、安全教育、国防领土教育、生态教育等渐渐融入到了高校基本课程、基本教育当中。

(三) 世界公民意识培养

作为时代教育的体现与最终目的, 世界公民的培养同样在美国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对处于交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人类的处世态度与范围获得了无限的扩大与拓展。我们原本的生活范围从一个支点变成了无限扩大的圆圈。传统教育的狭隘视野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4]。世界公民素养、能力、生活态度对公民驾驭今后的社会、适应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

一直以来美国就以善于把握机会、顺应潮流所文明。在此过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美国的高校教育非常重视世界公民意识培养, 所以美国人民才会逐步从美国公民向世界公民靠拢。高等教育需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国家化正是这么一种很好的填充要素。高等教育在丰富人民文化对话、丰富知识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美国在高等教育中灌输的跨文化学习、外语掌握、责任承担、文明研究、文明意识与兴趣、国际能力调动、意识形态教育、认知世界思考人类文明使命、国际思维、国际胸怀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所借鉴, 具有启发性的内容。

二、对我国高校课标建设的建议

(一) 明确以人为本的方向与目标

如果课程目标缺少理念和标准, 那么课程教育的最终结果将很难令人满意。为此高校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态度、教育思想、教育模式, 将以人为本作为目标和定位, 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依据和任务。高校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 发展人类能力。高校教育标准绝不能本末倒置, 受课程绑架与奴役。高校教育应做到四个回归,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培育能力全面、能力突出的优质人才。

高校教育应当将以人为本作为课程基础理念, 尊重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 不搞差别教育与天才教育, 一视同仁所有学生, 平衡高校教育关系, 实现有教无类思想的延续与传承。高校课程的编排应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 随后根据学生愿望与自身能力设置弹性指标。此外高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应做到不忽略、不低估、不歧视每一个课程。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全而不精问题的发生, 此外还要尽量消除急功近利思维, 打造具备专通、自信的双一流人才。使高校学生能够把握世界、掌握创新素养。不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都不是静止的, 高校教育决不能是单纯的文字与复制性内容。高校教育应注重拓展, 把握实际。

(二) 科学编排高校课程目标

高校教育目标指的是在高校学生结束某一科目、门类学习以后, 其态度、技能、知识所须达到的水平、标准与变化。高校课程目标实际就是高校课程方案的基础与关键, 属于高校课程的评价与实施衡量指标。高校课程目标应注重激励性的体现,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校课程目标同时还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作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需要制定教育目标。因此高校课程目标首先要把握好整体关系, 确保课程特色、人才目标、教育理想的有效衔接, 最大化发挥高校教育价值与目标的作用。当然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技能与知识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与目标。同时兼顾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 打造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重的教育结构, 打破国际教育、本土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隔膜关系。高校课程目标应当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协商与参与, 绝不能缺少任何一方的合作与互动, 否则都会引发课程目标的坍塌与错位。

(三) 制定多元化、创新性、个性化一体的教育标准

课程标准并非是对课程教学的硬性规定, 而是对课程内容提出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高校必须调整好顶层设计关系, 明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准确定位不同专业人才的课程内容, 展开对不同职业、不同能力学生的针对化课程设计。如汉语言学生中有的希望能够获得文学层次上更加深刻的水平与造诣, 有的学生则希望能够通过汉语言教育获得稳定的工作。不论是哪一种目标, 高校教育都要着重的思考, 将这些内容和信息纳入其中是基础性课程设计的基本需要。除此之外还要设置有难度, 能够拓展知识系统与能力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身能力设计的科目。当然这些课程也要兼顾学分考核要求, 不论是哪一类课程都要符合与体现专业毕业要求。

(四) 建立校师生多为互动的新系统、新模式

教育是教与育的结合体, 是师生互动的重要过程。教师的教育工作并不是盲目的教育, 学生也不能缺少目的的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导促学、导学结合, 走出课堂主导地位, 坚持自主思考与深入探究教学。教育工作应体现与满足生成性、建构性要求, 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改进, 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与素质水平。对于课程内容与教学环节的设置, 应具备与体现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特点。学生应走出学习误区, 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坚持主体性学习原则与要求。打破既定知识学习目标, 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条件、需求设计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提高个人学习效率的同时, 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高校人才的培养应把握时机, 契合主题与社会要求。关于学业评定与学业考核, 因课程实际上是非常灵活的内容, 所以课程考核本身也要体现创新性、动态性特征。将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作为最基本的方式, 打破传统僵化思想的限制与僵局。利用定型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 打造教师考核、同伴考核、学生考核为一体的考核结构。

摘要:在教育系统中, 课程标准的作用非常的明显, 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改革工作质量, 有必要引进与学习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工作。比如美国的高校教改中核心课程需要同时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课程体现现实性、人文性、开放性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与学习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从高校课程标准理念、目标、内容与落实四个途径分析。

关键词: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国内课程标准,标准制定

参考文献

[1] 徐譞玮.美国大学课程考核方式对我国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以芝加哥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9 (02) :155-156.

[2] 仇小萌.美国社区大学ESL课程体系及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8 (06) :53-56.

[3] 裘姬新, 王海表.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05) :105-112.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为此推进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应用型教学模式转变, 并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已是大势所趋。

多少年来, 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具备能力的唯一标准, 使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产生教考脱离, 用考背离的现象, 如死背书、背死书, 再如考试命题方式, 引导同学离开了活生生的知识内容, 死板地背记教条;或由于内容多时间少, 不得不请求老师划考试范围甚至考试期间抄袭作弊……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向着高分低能而努力。要改变这种状况, 进行考试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重要途径之一。

在《经济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 确定了规范课程的六要素, 包括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 把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之一。课程考核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教学系统重要的反馈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课程考试具有从教与学两方面来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 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改变期末一次书面考试定成绩的做法, 注重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是课程改革方向。

2 在《经济学》课程考试改革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

2.1《经济学》课程考试设计原则

力求经济学课程考核规范化、标准化。为使考试规范化, 已着手建立科学可行的试题库。试题库内容设计原则:

(1) 覆盖面涉及到经济学课程的大部分必备知识;

(2) 每组试题均包括分析、综合、发挥、动手等题型;

(3) 每组试题里难题与基本题的比例适当, 大致为1∶3;

(4) 每组试题内均包括两道综合能力考核方面的应用题, 使学生能运用基础知识和原理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2.2《经济学》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实践运作

推进考试改革, 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估体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教育改革深化和人才目标培养的实现, 对于加速向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 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与考核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开学时向学生讲清教学模式、培养目标, 让学生明确目标, 投身教学与考试改革。

(2) 对于考核要让学生了解到这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通过思想工作, 使学生认识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 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措施, 是学生将来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的有力保证。

(4) 保证考核的公平合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考试改革的进行, 考试改革又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近年来, 在教学评估指标中, 加入了“开课之初即向学生明确宣布考核及评价方式改革”, 教师通过考试方式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 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探索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 并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 引导学生实现各个学习环节, 达到学习目标。

2.3 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

结合考核内容设计的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 (30%) +终结性考试 (70%) , 见缩略表1。

3 关于应用型大学《经济学》考试深入改革的探讨与思考

3.1 关于考核体系的探讨

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也不同, 导致考试内容、考试模式也不尽相同。多年来应用型大学在考试改革方面实现了理念、内容、方式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是管理理念的更新, 如何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觉性、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学管理从组织“传授灌输式”的教学, 向组织“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转变;对教学的评价从以“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效果评价”转变到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效果评价”上来;考试的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实践与思维意识的培育, 使考试同时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在考试内容方面, 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应用上。

为深化加强教学过程的阶段考察, 将作业、讨论、实践等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在考试方式上, 提倡开卷、半开卷、论文、口试、大作业等多样化考试方式, 提倡开放式答案的出题方式,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关于应用型大学《经济学》考试深入改革的思考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比如:为什么2008北京奥运会的门票有两种价格, 学生门票为10元, 而其他人门票为80元?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 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正是由于经济学所解释的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经济学课程考试改革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的改革密不可分。

思考一:考试改革依赖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设计相对应的考试内容, 学生学习和考核的内容就是要在就业和生活中使用的知识。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打破了“千人一卷”考核模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小组论文加小组和个人答辩”的考试方式, 是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并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和参加答辩等一系列环节, 从而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加之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上, 从而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考试方式的改革, 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灌输的学习形式转为主动研究、探索的形式, 学生在探索、调研、思考、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较深入的比照, 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入思考的可能, 其结果使学生能亲自感受到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思考二:考试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要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核心问题是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考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对考试成绩的评价出现了更多的主观性, 要求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综合能力及素质, 教师必须有能力设计出这样的题目, 同时还要有能力评价这类题目的优劣。案例从科研实践中来, 从科研积累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意识与实践。从以往的一纸考卷定分数到实行多层次、多种方式的考核方式的转变, 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从设计考题到成绩评价, 教师都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精力, 同时还要进行教学研究与探讨。开卷考试对教师命题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难度较低的题目不宜以背诵条文或简单套用公式的形式出现, 题目形式应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 内容应有明显的创新, 独具特色, 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有相当的理论功底, 丰厚的知识储备, 真正的教学大师也应是学术大师。

思考三:考试改革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考试改革注重过程的动手动脑操作或调研, 形成性评价权重的加大明显增大了学生逃课、作弊的成本, 减少抄袭作业、不交作业现象, 答疑的多了, 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利于形成良好学风。

思考四:考试改革引起对教育观、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新思考。

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应用型教学模式转变是时代的要求, 考试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评价教学质量?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生?应当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 应当在理论上有新的探讨, 在实践上有新的探索。要搞好考试改革, 学校管理部门必须更新管理观念,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必须有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评估指标中增加考试改革项目的权重, 承认与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 形成正确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不断深化和拓宽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 教学改革才能有持续的动力源。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如提高助教的教学水平, 增加助教配备, 提高服务水平, 减少教师在办公琐事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使教师把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

摘要: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评价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在应用型大学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已取得阶段成绩的基础上, 继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开放式、鼓励创新的考核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经济学,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洁, 冯婉玲, 唐德玲.研究型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2] 王雷.经济学专业创新性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5.

上一篇: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