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5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每天只问孩子四句话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

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

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

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家庭教育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跌倒了,爬起来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跌倒又有什么关系,还可以再站起来,跌倒后,可以顺便仰望一下蓝蓝的天空今天也在无限延伸的朝着我微笑,我是活着的。”——美国民谚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或是飞机舱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绝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就把很小的孩子交给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请,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跌倒了,笑着爬起来!人生就该有这样的乐观豁达。当你不理解时,会认为美国爸爸妈妈的做法,是一点都不关心孩子,但细细想来,他们是对的。因为正是他们的做法才能使孩子从小不怕困难。遇到问题能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从哪儿倒了从哪儿爬起来。他们不怕跌倒,只要跌倒了还能爬起来就是好样的。

别在人前教子

美国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父母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最畏忌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意识也就越淡薄。”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分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拘束感,自我独立意识强。

专注才能做好事情

“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斯特娜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乌中斯基

“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普拉托诺夫

美国教育家里斯顿认为,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个普遍问题。

但父母也不要为此而过分紧张。孩子的注意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

通常来说,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其他个性。例如,五六岁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而12岁的孩子则可以维持25分钟左右。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稳定的,往往对什么事都感兴趣,注意力容易随兴趣转移,同时,孩子的注意范围较小,注意受情绪影响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较差。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

里斯顿认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在美国,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总习惯于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帮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扰。他们对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鼓励孩子的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因此,他们这种有意识地强化孩子兴趣的做法,对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里斯顿博士就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给孩子的父母提出了4项建议。

(1)保证给孩子玩的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父母总是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尔 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非常重视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因此,就让比尔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旗而拍手叫好。

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

(2)保证给孩子安静的环境。

里斯顿认为,孩子的注意力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无干扰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房间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扰物,物品的摆放也要整齐有序。

许多父母常犯的错误便是要求孩子的房间里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并且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

其实,父母最好每天花一定时间陪孩子学习,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就阅读书籍,并且,父母允许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父母,久而久之,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也会定时学习,并且非常专心。

所以,只有父母尽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会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3)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

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

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

硬是要让一个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要求孩子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如果孩子的作业量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分割作业,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在孩子的旁边唠叨没完,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

里斯顿说,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

15分钟后达到顶点。

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做较为复杂的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

(4)专心做好一件事。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孩子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有的孩子在做作业时,脑海里想到的是电视里正在播放的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画片。

有的孩子做作业时,无意识地东张西望,心猿意马,摆摆这,触触那,有的甚至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很多父母向老师抱怨,孩子只需10分钟完成的作业却两个小时还完成不了。

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让孩子一边学习一边做其他事情。

蹲着的父母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美国教育学者

走进美国家庭,你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亲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爸妈,孩子们像伙伴似的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

父母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孩子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妈妈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釆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蹲下和孩子说话,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和理解,是儿童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儿童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表现出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看来,在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告诉孩子道德标准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亚里士多德

美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在这个以自由著称的国家,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却不容孩子违背。父母会不厌其烦把社会中约定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孩子。

同情心,道德情感的核心是同情。它帮助孩子更加敏感地关心别人的需要和感情,更多地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的人们,更能热情友好地对待别人。善良这种美德,能使孩子体恤他人、舍己为人。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受到的伤害,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是为人所不齿的,在美国。父母不会将这种圆滑世故交给孩子,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走正路前途更光明。

爱心,许多美国人的家中,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宠物,如:鸟、猫、狗等。父母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

善良心,善良心是一种内在的强烈声音。它能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不偏离道德的轨道,一旦偏离就会感到内疚。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抵御与善行背道而驰的力量,使得他即便面对诱惑也能正确行事。这是培育诚实、责任心和正值等重要美德的基石。

尊重,这能鼓励孩子看重别人的权利,使他们懂得:用需要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如果他能关注别人的权利、别人的感情,这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础。尊重别人,自己也将获得尊重。

宽容,它能帮助孩子意识到别人不同的特点,对新的观点和信念采取开放的态度,尊重别人,并不在乎种族、性别、外貌、文化、信念、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

公正,公正在法制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它能让孩子光明正大、不偏不倚地对待别人。具备了这种美德,就可能按规则游戏、依法办事,公平竞争,在做出判断之前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这种美德能增强孩子的道德敏感性,他将有勇气替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张正义,谋求人人平等。

个个都是好好孩子

美国学校的办公室里经常贴着幼稚的画,有的还能辨认出是鸟或者太阳,有的根本就是杂乱无章的“抽象画”。“画”上通常注明这是某某几岁的作品,让人充分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骄傲。

美国孩子的父母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

一次,一位父亲兴奋地对朋友说“我儿子的棒球队正在比赛,我想看看怎么样了。”于是他们拐到学校赛场,他兴奋地指着一个正准备跑垒的男孩说:“那是我儿子,很棒吧?”这是场很普通的比赛,孩子们都没穿正规的比赛服,打得也很一般,可是家长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还尽力为孩子们打气。

还有一次,一群人约好去郊游,一对母子没来,当父亲的解释说,他家大儿子正在比赛足球,妈妈去为他助威了。其实那只是小区内的孩子踢着玩。一路上,父亲不停地打手机询问。最好儿子还是输了,沮丧地向父亲汇报。父亲问“有没用我教你的招”,孩子答“用了,但对手更厉害”。父亲安慰道“没关系,尽力就行了”,最后说“你是我的骄傲”。

美国孩子的父母的视觉往往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从来不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也从来不用自己小时候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在家长们互相聊天时,常常听到的是“我们家某某画了只会飞的松树,老师夸他有想象力。”另一位妈妈紧挨着就会说:“我们家小妹音准掌握得好,弹琴又进步了。”他们特别重视大人对话时旁听的孩子,往往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越独立,越安全

美国父母不溺爱儿女,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认为孩子越能独立处理问题就越安全。

(1)认识社会

认识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单位。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这样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并且增加了孩子应付外界环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惊慌失措,另外,家长还会教孩子一些在马路上行走的常识。

(2)认识药品及了解用药常识

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

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

(3)认识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

父母不会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接触工具,他们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父母会顺便告诉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

(4)避免被坏人伤害

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坏人伤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诉他们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请陌生人到自己家里来。女孩则不要让父母以外的人抚摸自己的身体,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纠缠时,要赶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诉警察,还可大声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多一点幽默感

“聪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为幽默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们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对付突如其来的窘进。”——美国格言

“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马克·吐温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 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之一,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智慧。

幽默其实是一种宣泄。弗洛伊德说:“诙谐与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幽默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它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幽默和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幽默感的人总是不动声色就能使别人充分享受到幽默时喻悦。

心理学家保尔 麦基认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一个能让他笑起来的人。

研究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如果具有幽默感就比较容易与同伴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地幽默逗得大笑。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认为害羞的孩子8~13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这让他们觉得在人际交往中比幽默的孩子要费力得多。

儿童心理专家劳伦斯 沙皮罗认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从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因此,父母应该结合这些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美国孩子的父母习惯于有意识地运用幽默感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幽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从孩子刚刚满月时。父母就爱与孩子玩找妈妈的游戏,用一块手绢挡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手绢,露出自己的脸,孩子就会大笑,等孩子大一些,他们就躲在房间的角落,让孩子来寻找父母。孩子会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我们所见到的美国成年人大多都有一股天真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美国孩子的父母总是尽量避免生硬的命令,尽量使用幽默式的语言。幽默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快乐,从而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导。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不见得好笑。

乐观让人生更精彩

“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屠格涅夫

乐观是一种健康的性格倾向。乐观的人总是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 赛里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

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了斗志,不思进取了。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

大多数美国孩子的父母都明白,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一样。孩子也总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

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不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

另外,孩子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要尽量地“放任”孩子,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自由。

父母由于对孩子太多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孩子就事事不用做,也无法在做事中得到乐趣。

比如,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晨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在这一点上美国孩子的父母很聪明,他们基本上都是“懒惰”的父母,好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处理。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于未来充满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不拖延、马虎

“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拖宕是偷光阴的贼。”一狄更斯

美国孩子的父母十分注意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地生活,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有时,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使他们不养成马虎的毛病,即使明知他们犯了马虎的错误,也不提醒他们,而是希望他们吃一次马虎的亏,下次就印象深刻,不会再犯了。

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学习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现象,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做事情缺乏调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有的时候,在没有大的伤害的情况下,故意让孩子出些丑、吃点苦头,往往更容易使孩子懂得做事没计划的害处。

为了让孩子做事有计划,美国孩子的父母通常会向孩子示范自己的计划。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孩子,并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帮忙计划。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园纺织服装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经历了六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从1983年以前凭布票供给的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已发展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第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纺织品服装出口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l 978年为24.3U乙美元,2D D 7年则达到了l 712.06亿美元,塔任了69.43倍,共翻了五番,平均每六年翻一番。

回顾l 978—20 D 7年我国服装生产和贸易情况司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以因内市场供给为主,出口为辅;第二阶段为出口快速增长,服装出口超过了纺织品;第三阶段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第四阶段为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阶段。我园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服装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增长,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出口产品的类型已由原来的资源型、原料型逐步过渡为各类最终产品;出口地区由原来的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发展为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同时,我国服装出口占世界服装出口的比重也逐年增大*居世界服装出口之首,已成为纺织行业中最吕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一、中国B装业阑比较优势分桥

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票赋优势,例如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藏、廉价的劳动力等为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优势。以李嘉国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贸易理论,多年来一直是指导各国进行国际分工和贺易的理论依据。这种贸易理论重点研究劳动力与资本

两种要素,并认为不同园家生产不同产品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密集程度不同.

而不同国家所具备的生产要素的富裕程度也不同,由此导致生产同一产品在

不同国家间的成本差目。所以对一个国家而言,应集中生产出口那些需密集

使用该园皂裕要素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回需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按照传统贸易理论,纺织服装行业属于我国拥有富裕要素的产品,吕有的比较优势。

1.劳动力的优势

纺织服装工业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因而劳动力资源及其成本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前所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服装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服装出口位居世界首位。但从我国服装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业生产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技术含昌和品牌价格较低,精加工产品比重较小,这也正说明了我国服装加工比纺织品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

当前,国际服装生产技术曰新月吕,但靠人工缝纫制作的传统生产方式井盲根本性的突破。例如一件西服有253道工序,每道工序几乎都需要人工操作,加之服装产品属于最终产品,面料等原材料已经吸附了大邑的物化劳动,因此服装包言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在相当庆的时间内,劳动力成本依然是服装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吕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据美国Nef n e?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

位.分别相当于曰本的l/37,美国、西欧的l/20左右,韩国的l/8;然而将l 996年、1998年、200 D年作比较,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巴基斯坦以美元计算的工资均有所下降,而我国却有所上升。l 99

6、l 99

8、20D D年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分别为0.5B美元、0.62美元、0.69美元。特别是2008年,中国内陆和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分别急剧增加至1.44美元/d、时和1.88美元/J、时·。这说明我国所吕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但通过查找we?ne r 2004年的国际全球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对比资料后发现;从纵向上看,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在全球的相对位置与2004年几乎没有差吕,2D 04年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同样略高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内地仅高于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因此可以胃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力用工成本虽然有所提高,但在全球的优势并没有发生变化,中国作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在未来的lO年中是难以改变的。

近几年,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还远远没有释放,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我国劳动力优势将为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国重视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国策,也使劳动力成本建立在素质较高的基础上,反映出中国劳动力在素质价格比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我国服装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他们。因此,在未来十几年内的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我国服装业依然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o

2.原料的优势

每个国家都拥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区位、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劳动力、债务资本,它是先天性的;另一类是高级要素,包括现代交通、通信系统、高级人才、研究机构等,是后天性的。一般来说,基本要素的先天性优势不会维持太久,重要性会逐渐下降,必须向高级要素过渡。基本生产要素的不足往往成为企业开发高级要素的特殊动力。

版权说明: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0

1、随意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

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这是孩子不孝顺最常见的表现。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的缘故,所以家长们就会对他们百依百顺,爷爷奶奶也很宠他们。偶尔地一次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顶撞父母,所心所欲。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在言语上,他们没有对父母起码的尊重和客气,甚至完全故意和父母反着来,父母说东,他们就非说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生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孝顺就是要对父母百依百顺。

当孩子开始顶撞自己,父母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好。如果真的是孩子开始耍小性子了,父母就要开始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一谈,多问问他们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唱反调,耐心的指导他们,摆正心态。 0

2、不懂得感恩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孩子饭后推开饭碗就去看电视或去玩了,父母则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留给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生病,父母便细致入微地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甚至视而不见……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接受家人给予的关怀与爱护,会认为家人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家人、孝顺身边的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可以从这几点着手:

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艰辛。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03霸占东西 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好吃的,好玩的当然应该全部归自己才对。

所以凡是家里出现的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独占。其实这也是不孝顺的一种表现。父母是出于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才心甘情愿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我们。反过来,如果我们像父母爱我们的那样爱他们的话,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做呢?

事实上,孩子骄纵惯了,非但不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让给父母,反而毫不谦让的霸占那些东西。很多人只要餐桌上出现了自己爱吃的菜,就不许任何人动一下筷子;有了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就不准任何人动一下遥控器;有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连父母碰一下也不允许。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这哪里算得上是一个孝顺的人呢? 0

4、习惯把错推到别人身上

现在很多的孩子盛气凌人,一点都说不得!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是自己做错了,当你说他一句,他愣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把错怪在家长身上,多说两句,地上撒泼打滚让人没有办法。

这类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一切都是父母的溺爱惯出来的。如果不及时改正,长大后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百善孝为先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父母很多时候只想着怎样让孩子变优秀,却常常忽略了要教孩子孝顺。

一个从小能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他的运气一定不会差,未来一定会美好。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该环境中的家庭和学校, 然而如今, 我国社会某些领域的无序和失控, 衍生出令人担忧、急功近利的“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轻德”的短视行为。古人尚知“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而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 面对青少年犯罪比例不断攀升并逐渐低龄化现象, 一些家长往往把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而事实证明, 青少年走上歧途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既有他们主观因素, 也有来自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 他们的父母及家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则是这些孩子走向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犯罪是家庭教育失误的直接显现, 就现阶段我国家庭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来看, 有以下几种典型类型。

1. 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家中长辈围着孩子转, 不但过分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而且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姑息迁就, 护短包庇, 不进行教育, 结果导致孩子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惟我独尊、占有欲极强的心理。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 就会向家庭外扩张, 由于外界不能满足其一贯的“手到擒来”的要求, 加之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较低, 还未形成健全的人格, 更谈不上法治观念, 他就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做法, 甚至不择手段, 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残缺型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离婚、死亡或服刑等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 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了伤害, 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严重缺陷。他们多数得不到家庭温暖, 因此痛恨父母, 嫉妒别人, 悲观失望, 不满现实, 从而形成了一种扭曲心理, 导致逃避家庭, 这就极易造成犯罪机遇而做出违法犯罪之事。

3. 粗暴型家庭。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信封“棍棒教育”, 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 不能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 而是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的信条, 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 不让吃饭, 关禁闭, 甚至逐出家门, 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撕裂, 形成情绪对立、不信任的局面。进而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 感到亲人不亲, 家庭没有温暖, 为了不挨打, 往往阳奉阴违, 撒谎欺骗, 更有甚者, 他们为了寻找“同情和温暖”而流落社会, 有的在不法分子的引诱、威逼下逐步走向了违法犯罪之路。

4. 缺乏沟通的家庭。

有些父母, 整日忙于工作或生意, 无暇顾及孩子, 对孩子呵护关心不够, 缺少沟通, 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不了解, 以致孩子变坏了还不知晓, 从而错过了纠正孩子重回正轨的机会。据资料显示, 个体工商业者、出租车司机、包工头家庭子女以及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即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率较高,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很少在家,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和教育孩子。由于缺乏管教, 加之孩子自律较差, 一旦结交不良之徒, 便容易走上歧途。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 家庭教育的失败, 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教育孩子的阵地, 从而更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教育阵地, 搞好家庭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 社会方面

首先,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青少年素质如何, 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 也可以说是终身的教育。为了实现中国梦, 家庭教育绝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 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 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次, 设立专门机构, 培训、指导家长对子女教育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各级应成立相应的家庭教育机构, 加强对家庭教育理念的研究, 收集、整理、推广国内外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 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咨询等活动, 办好各类家长学校, 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

2. 家庭方面

首先, 建立美满、和谐家庭, 创造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 从孩子的思想品质和人生观的形成来看, 和睦、温暖、向上的家庭, 家庭成员互相谦让、互助、关心他人, 尊老爱幼等好品德, 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其次, 家长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人父母, 首先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端其行, 正其身,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还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当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它包括健康的情感, 顽强的意志品质, 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更应该努力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它涉及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家长掌握一些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艺术, 对于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的家庭结构、科学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助力子女健康成长;反之, 就会影响青少年个性形成, 并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试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分析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并就社会和家庭如何作为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红山中心小学三年级(1)班

一:引入活动主题。

同学们,道德是一双强壮有力的大手,推开我们封锁在心里的那扇窗;道德是一缕灿烂无比的阳光,照射着我们的心灵使它流光溢彩。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金土完小三年级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的是你我身边的道德故事,它洗涤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让我们从小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今天,我们道德讲堂的主题是:感恩父母 孝敬长辈。一共有六个环节;我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和送吉祥。下面我们进行第一环节。 二:活动流程第一环节:我反省

全体起立,同学们,请把右手放在胸前,轻轻地闭上眼睛,跟着我的叙述反省自己:当父母辛勤劳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的时候,可曾喝过我们倒给他们的一杯水?当父母腰酸背痛的时候,可曾享受过我们的嘘寒问暖,你可曾给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小时候,

1 我们天天被父母伺候着洗脚穿衣,长大后的你可曾回报过他们一次?请大家睁开眼睛,放下右手,请坐。你做的怎样?请回答。

第二环节:唱歌曲

同学们,我们的一生中值得感恩的人和事有许许多多,但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活的能力,感恩父母,感谢有你,让我们一起来唱歌曲《感恩的心》。

第三环节:学模范

1、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说起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陈斌强老师,他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是用行动注解孝道的好儿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有请我们班熊猛同学为我们讲述陈斌强老师的故事。)

附:“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

2 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

3 的。”

2、听了陈老师的故事相信此时此刻我们师生的心情是一样:被陈斌强老师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着,被他扬善尽孝的品质震撼着。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陈老师。

第四环节:诵经典

弟子规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4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2、(学生读后给予鼓励)同学们读的真好,声音洪亮。

3、同学们,其实孝顺并不难。就像弟子规中告诉我们的一样,父母叫唤我们,我们及时的答应,这就是孝顺;每天早晨向父母问声早安,这也是孝顺;跟父母说话态度温和等等这些都是孝顺。你能做到吗?我相信,大家能够做到,而且能做的非常好。 第五环节:发善心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孝顺父母的人和事,下面我们再听一段小故事。请听王勤斌同学给大家带来的一个小故事。 附:黄香温席的故事

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小孩特别懂事,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

5 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6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2、听了陈斌强的事迹,听了黄香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在生活中,你又是怎么孝敬父母的?让我们一起交流如何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请同学们踊跃发言。(以下为学生发言内容)

生1:为父母洗一次脚。

生2:为父母做一次爱心早餐。

生3:我们男孩子比较粗心。但我们也可以为父母扫扫地、擦擦灰。

生4:为父母做家务,给他们放假。

7 生5:为父母买早点. 生6: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

生7:父母下班回来时为他们沏一杯热茶。

生8:帮父母洗碗。

生9: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讲讲笑话。

生10: 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给予他们节日的问候

生11:多体谅、理解父母,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

生12:学会拥抱父母,说声“谢谢”。

生13: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

生14: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生15:每天反思,学会对父母说“对不起”。

生16:学会尊重、关爱身边的人。多做有心人,及时送上温暖。

生17:每天好好学习,回家聊聊学习情况,谈谈收获,讲讲感受,给父母一个好心情。 ……

8 (师点评):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希望你们把刚才所说的付诸行动。我想,如果你们能认认真真学习,端端正正做人,听父母的教诲,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第六环节:送吉祥

虽然我们和陈斌强、黄香的家庭情况不同,但是我们孝顺父母的心意是相同的。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拥抱,这些都是孝顺父母。

同学们,听了故事,诵了经典,谈了感受,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你们一定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爸爸妈妈说。请跟老师一起大声地喊:爸爸妈妈,我不会让您们失望的!爸爸妈妈,我爱您们!

三、结束部分

老师对主题班会进行总结讲话:同学们,今天的班会课很成功。通过今天的感恩教育,你们更多地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拥有父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年龄还小,还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千万不要等到父母老去

上一篇:财务信息与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