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5

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中小学教育问题是关乎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及任何一个民族无不把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小学法制教育问题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育机构能否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对国家、民族发展有用的合格公民,所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得失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得失。我国目前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核心、目的及实现途径等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这种认识的不统一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践。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

价值一词含义复杂,其含义及用法上的扩张起初见于经济学并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随着西方哲学家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并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价值及价值准则的诠释与扩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心理等学科的概念。而对于价值概念的解释,我国社会科学界一般认为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体现在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指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法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其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表现在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都是主体需要的满足,没有主体需要就无所谓价值。满足人的需要是法的价值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法对于人的首要意义”。但是,法的价值并不是被动的,其一方面表现为法的能动性,它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标、导向的意义,这就是“法的绝对超导向”价值。法的价值意义决定了法制教育及中小学法制教育价值,它首先必须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而且,也必须通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基于对法律精髓的理解与感悟,而按照法律的价值导向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观和价值观。换言之,就是使学生逐步形成国家法律所指向的与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同向性的法律意识或价值观。对于这种“需要”与“导向”价值必须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表现为法律给人的正当权益的保障或应当给予的保障,另一方面表现为法律赋予人的负担或义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认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首先立足于受教育者自身健康成长需要,同时在此基础上发挥法律的“绝对超导向”功能,引导他们形成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价值观念。因为,如果中小学法制教育首先不是为中小学生服务,不考虑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就会把中小学生作为教育客体而不是教育主体采取法律条文的灌输与强加,这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法制教育就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做法既背离了法所固有的价值属性,也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中小学法制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法的导向价值,中小学法制教育应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核心,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尊严的习惯,使之成为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生力量。所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设计必须在认识法所固有的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框定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形成以“价值塑造”为主旨的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念。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旨及根本目的

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美国将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总体目标中,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公民教育。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培育公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与社会的相互认同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美国法制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突出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对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尤其是“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成为尽到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这也属于树立法律意识的体现”。英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主要放在中学阶段,与美国相同的是英国也是把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十分科学与严谨,“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入手,选择法律教学内容,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公民身份的认识及对于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理解,促进其公民意识的养成”。由此观之,这些国家法制教育都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即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更注重培育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的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英美的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价值教育,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关于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问题。他明确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1995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联合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地提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2007年国家又正式出台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总体而言,国家把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地位放在了一个与我国依法治国同等的高度。中小学法制教育模式在逐步完善,法制教育目的逐渐清晰,法制教育实现途径的可操作性在逐步增强。但是,中小学法制教育在政策层面仍然体现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的不够明确和突出等问题。比如,纲要虽然明确了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教育及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教育目的,但规定过于宽泛笼统。教育目标中公民教育的主旨仍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法律知识教育色彩仍然浓厚,“价值塑造”根本目的仍然没有突出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借鉴英美等国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熟经验,提升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念,明确“价值塑造”主旨,摒弃教条与口号化的东西。

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及文化生活等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立法治国家需要法律制度的准备、司法体系的形成、司法公正与监督体系的建立以及坚实的民众基础等,而民众基础则是关键的要素。因为,只有法治理念成为民众的心理需求,民主观念成为民众的普遍追求,规则意识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依法治国才有生存的土壤。所以,民众价值观的形成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法制教育与对成年人法制教育相比,更容易养成法治意识。而且,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或侧重点也必须是促成其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的法制教育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经验,应当着眼于中小学生的未来,逐步培养其法律意识,确定以培育学生权利、义务观为核心,以促进其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的养成为教育目标。

三、如何确定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律教育,法制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各种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民进行的常识性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教育活动。法律教育通常是指培养专业法律人才的教育制度、模式,也称法学教育。基于二者目的、对象、教授法律知识的范围与程度等区别,应当准确把握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涵。首先不能把法制教育搞成法律教育,追求法制教育知识化,因为,虽然法制教育必须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并非在于让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达到比较高的程度,更不在于使之成为法律人才。所以,中小学法制教育不能搞法律条文的大量传播和强记,不能让学生陷入“法条主义”的泥潭中。其次,应当准确把握中小学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重要内容的实际,把握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式的采用上等结合受教育者所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比如像前文提到的英国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入手,选择法制教学内容。再次,法学本身是一门分支较多的社会科学,其内容十分丰富,法理深奥,不能也没必要让中小学生系统了解法律知识。这个分寸必须把握,否则就会违背教学规律,徒增学生负担,使其失去对法律学习的兴趣。

中小学法制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普法教育,一般的普法教育是指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全社会进行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视为全民普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民普法是分阶段、有期限的,我国普法教育一般为五年一个周期,是一个时间性和现实目的性都很强的工作,普及的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成年人的。虽然其出发点与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提法近似或相同,但实际上其功利的色彩更为浓厚一些。普法教育侧重于普及法律知识,中小学法制教育更应注重价值观的塑造,提高公民素质。而且,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工作,其意义更为深远,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更大。所以,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应该有一个更系统的、更长远的规划,避免短视的、功利化和片面化的倾向,更不能用全民普法的理念选取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选取上,本文认为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了解宪法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通过宪法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权利意识和责任观念,认同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权威性,热爱国家,立志捍卫宪法,遵守法律,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宪法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至关重要。纵观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各国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精神的教育都置于重要地位。其次,法律观、法制观的教育。法律观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家法律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只有真正认识法律的这种功能,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法律与社会公众如此贴近,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与法律的作用须臾不可分离。从这个方面入手可以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法律是有用的、权威的、不可替代的,并且是必需得到维护的,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法律、追求法治的法律观。另一方面,就是法制观的问题,法制观与法律观紧密关联,法制观更侧重于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秩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法制观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既然是法律观、法制观教育,也就不是对庞杂的专业法律的系统学习,是在前述宪法学习之外通过对法的作用、价值的认识,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以法制观念看待社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而为建立民主社会和推动依法治国培养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环境。第三,对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法规及规则教育,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以及交通、治安、学生操守规范、守则等,对这类法规或规则的教育也应该是采取归纳式的重点内容的了解与学习,不能采取系统地传授的做法。其目的一方面让中小学生了解在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国家法律是如何对其提供特殊保护的,了解自己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有守法意识、纪律观念,落脚点仍然侧重于法律意识的熏陶与塑造。

中小学法制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中小学法制教育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及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国家正处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初期,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需要具有法治意识的民众作为基础,需要中小学教育机构能够明确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方向与宗旨,需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真正把中小学法制教育放在公民教育、为国家培育合格公民的高度来对待,利用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资源共同推动这一事业发展。也只有这样,具有现代法治理念的新生力量才能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必需的民众基础才能逐步夯实。正如法学家卓泽渊先生所述:“任何法治都是以民众具有较高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基础的,只有全体人民都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法治成为人民的理想,人民才能当家作主,依法监督权力的正当行使,保障权力对人民的忠诚,有效地防止腐败,打击腐败,权力才能尊重而不践踏人民的权利,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法治才能实现。”所以,我国的法治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 谢永平,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3).

[3] 刘咏梅.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5(9).

[4] 车雷.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及启示.教育探索,2011(11).

[5] 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公民与法,2012(8).

[6] 于笑天.中小学法制教育若干问题探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6).

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2007年,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法院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80起,涉案200余人,其中在校生110余人。同年,广东省广州市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 511起,其中涉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达1 307人。以上数据揭示了严峻的治安形势,说明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

2001年,上海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何亮在网吧用刀将人捅死;2003年3月,云南省文山平远地区发生多起中学生参与的抢劫案;2009年5月13日,云南省剑川县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晚自习后用管制类刀具刺死另一名学生。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不过,这已足够证明,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足以警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满足学生心理发展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具备法律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为此,学校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

学校应以法律常识课的教学为基点,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主导,把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的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学校的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着眼解决学生知法、守法和用法这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提高法律素质。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守法意识;不仅要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还要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生的言行要随时修正,开展多种的活动,进行守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的守法意识。

1.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制课

对于法制课的教学,学校应将计划、教材、师资和课时这四方面落到实处,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努力使法制教育贴近生活,使学生学法、用法成为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保障青少年在义务教育期间有效地学习法律知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都开过“法律基础”课,同时给学生订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高中版)《高中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等多种书籍,在高一年级还安排每周四个课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法制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

2.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法制教育师资的建设是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条件。首先,加强师资配置。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习、培训和测试,使教师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二是学校在录用新教师时,应考虑录用一些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以充实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三是讲法制课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经常阅读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期刊和图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坚持订阅《法制与新闻》《法制世界》等多种杂志,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与法律有关的书籍,定时收看“法律讲堂”“道德观察”“社会与法”“法制天地”等电视节目,还不时上网浏览法律信息、观看法律视频和参与网上的法律讨论。

3.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将各种法律知识,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与其他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例如,在美术课上,可以开展普法漫画活动。又如,在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天山景物记》一文时,在让学生欣赏新疆天山美景的同时,可以介绍《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再如,在生物课上,当介绍生物种类多样性时,可以穿插《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内容。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又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注重法制课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法律知识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科学人生观教育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经常组织和有效开展各种法制活动。如果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法制教育,那么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如果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探究预习、课后作业复习等环节,辅以德育常规工作中的主题班会、晨会、升旗仪式、报告会、演讲、板报宣传和专题网站等形式,那么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就能覆盖校园生活的所有层面了吗?由此可见,注重法制课的教学方法是何等重要!

(1)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教育性、通俗性和形象性

例如,校园中常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和恃强凌弱等情况。基于此,学校应该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教育性、通俗性和形象性,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法制教育规范化。

(2)选择典型案例,以案释法

在法制课的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和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开展警示教育。

(3)好好把握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阶段

作为法制课的授课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又如,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信息,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充实;二是积极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可感;三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在完成教学之后,要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法律书籍,上网搜索法律知识、观看法律视频以及参加网上法律讨论等。

5.依法治校

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使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点和突破口,及时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在处理违法事件上,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从抓常规教育入手,严格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培养学生正确做人,做到防微杜渐。从2004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操行评定,内容包括十项奖励条例和十项处罚条例,对操行评定中不及格的同学给予相应处理、及时家访并做好其思想工作。依法治校实施7年来,学生日常的不良行为有所减少,班级更趋稳定,校园更加和谐。

二、构建法制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采取多种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1.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宣传

一是学校应设立法律法规宣传栏。例如,利用黑板报、橱窗、校内广播电台和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其宣传内容可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有关禁毒、护林防火和交通安全等法律条款。二是要以各种节目为契机,集中开展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活动。例如,在“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在“12.4”法制宣传日,开展宣传法律条款的活动;在“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开展学习维权知识的活动;在“11.9”消防日,开展学习消防知识的活动。就这样,结合实际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学生在节日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法制教育。

2.采取形式多样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一是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有关遵纪守法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二是适时进行法律专题讲座、法律释疑和开庭旁听等活动,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三是邀请当地民警、交警到学校,结合本地治安形势,进行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法制宣传活动。四是组织学生观看与法制教育相关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例如,电影有《少年犯》《网络妈妈》《马背上的法庭》等,电视节目有“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前不久,笔者曾组织三个班的学生观看电影《少年犯》。观后,很多学生都写了观后感,并对自觉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是全校每月进行一次“法律与我同行”的主题班会。抓住发生在周边的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和人为火灾等,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2009年5月13日,本县某中学发生了一起血案,就此事件,笔者所在的学校立即召开了“珍爱生命,拒绝暴力”的主题班会,明确指出学生纠纷、斗殴和携带管制类刀具的严重危害性,并教育学生要牢牢记住这血的教训,引以为戒。又如,2011年3月2日,云南省的大理市和剑川市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有9人在大火中丧生。就此事件,笔者所在的学校及时进行了《森林防火条例》的宣传,并立即组织学生观看与森林防火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后来,还举行了有关森林防火的作文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认识到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三、提高认识,在素质教育中,既注重法制教育,又注重其他教育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

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坚强的意志,努力提高青少年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树立坚定的信心。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每个班都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试图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2.注重网络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的上网习惯

时下,网络和电子游戏正侵占着青少年大量的课余时间,而网络和电子游戏传播的内容更让人触目惊心。有的青少年被其中的一些不良内容吸引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位记者曾在重庆市未成年管教所了解到,这里有10%的未成人,其犯罪原因都与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有关。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网迷”的教育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关网络教育的专题讲座。例如,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对其中的具体条文仔细体会和深刻领悟,还带学生到计算机机房,指导学生文明上网。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才能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远离网络犯罪。

3.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所以,学校和教师要警惕学生吸烟、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向他人索要财物(收保护费)、网络成瘾、携带管制类刀具以及和品行不良之人交往等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管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课余时,有些学生会在宿舍,拿饭菜票当赌资,利用扑克小赌一把。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班会及时教育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赌博、参与赌博的危害,教育学生要抵制和拒绝赌博,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经常参与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业余活动,远离不良行为。只有加强学生的管理,才能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从而净化校园环境。另外,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遵纪守法、品格优良的有用人才。因此,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日常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四、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基于此,一是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更是为了保护其自身的权益;二是要让学生知道不遵纪守法会受到法律惩处,从而使其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三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要让学生明白,法律拥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四是要使学生懂得法律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保障,它能够促使整个社会有序地运行,确保人们和谐地相处。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遵纪守法,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由消极守法到积极守法,由被动守法到自觉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上所述,学校要重视法制教育。通过学校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使中学生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以及应负怎样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改正不良行为,增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另外,家庭应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给中学生提供健康、安宁的生活环景。还有,社会要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给中学生预备文明、积极的成长环境。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才能有效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才能为国家培养、锻炼和造就有用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云南省剑川县职业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

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 政治教育

一、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很多他们认为不是犯罪的行为事实上都已经越过了法律的界限。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应当要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首先,要注重政治课本中法律知识的讲解。从初中起直到大学,政治课本中都会有关于法律知识的章节,这是在学生的三观形成过程中不断灌输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好公民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对政治课本中法律知识的部分要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形成积极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

其次,要在政治课堂上随时引入法律问题。法律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在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甚至是一个物品都能够牵引出法律问题。初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发掘法律知识切入点,有机地在其他的政治知识和法律问题之间进行切换,时刻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细节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法律问题的意识。

最后,要在政治课堂上适当举行法制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举行实践活动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法制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可以通过适当举行法制教育活动,譬如法律知识趣味竞赛等,来引导学生对法制的关注,并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深化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至喜欢上法制学习。同时,学生的亲身实践,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行为指导,让学生下意识地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向。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很多的初中政治老师观念中,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才是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在教育改革之下,法制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保证学生思想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正确方向,降低犯罪率,让人们更好地享受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理念应当有所转变。而随着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更新。

1.多媒体的合理利用。在初中政治课堂上,由于法律知识相对复杂难懂,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普通的口头教学,不仅让学生难理解,而且会让法制教育显得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重视度也随之下降。对多媒体巧妙合理的利用,既不会喧宾夺主,将课堂重点带跑,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2.互联网的正确利用。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时代。在教学改革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有意识地将互联网纳入教学活动中。互联网的广大信息量也是诱导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育中,应该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通过正确的使用互联网,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任何教学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知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政治课堂所讲述的法律知识,最终也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实现其意义。因此,在政治教育时,应该有意识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包含法律知识的现象的能力和意识。将观察并分析的任务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刻注意法律问题,并以此为诫,养成遵纪守法、维护法律的观念。

其次,可以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引入课堂进行法律层面的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这些违法乱纪的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往往会形成这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这种想法。政治老师在法制教育时应该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容易忽略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出现象和问题,经过知识点的讲解以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解答问题。

最后,注重开展课外的法制教育活动。这与课内的活动有所不同。课内的活动重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而课外的活动则重视生活体验。这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当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应该如何机智而正确地与之进行斗争等问题。

总之,初中的政治课堂是法制教育最初的基地。将法制教育成功地融入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事情。初中政治老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素质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重影响下,成长为优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大套中学)

编辑/张俊英

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概述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两者之间的存在关系,对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对音乐教育者本人实施德育要与的要求,进行了总结,权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教育、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在首位的工作。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与教育事业中其他门类的教育学科有相同的共性外,还有着其特殊性。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组织协调人的意志与行为,表达与交流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形成高尚品德,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正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高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曾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段话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心得,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人士、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1、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4、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同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是从属或包容的关系。通过音乐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音乐的重要任务。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中实施德育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实施德育渗透。

1、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高中音乐教材中有艺术歌曲:《祖国啊!慈祥的母亲》、《祖国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一谈有什么感受,懂得了什么道理。例如:我在教唱国歌时,先向学生介绍《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并去理解、体会、表现。在歌曲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2、音乐教育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更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对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建立起具体的感念和深厚的感情。特别是现在一些“流行音乐”在校园中占有很大的市场,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模仿,很明显,流行音乐的侵入对学生审美和鉴别美的能力的培养都是一种不利的干扰,特别是影响了学校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因材施教,把一些中外优秀的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特别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我国民族、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吸取了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有很强的民族性,对学生进行民主传统教育的同时,又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升华。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民间艺人阿炳用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朴实的手法所谱写而成,表现了阿炳对黑暗势力的斗争和反抗精神,他的作品为我国民族音乐增光添彩。悠扬的古曲《流水》把人们仿佛带到了纯净、甜美、和谐统一的和声之美感中。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而要通过长期的、具体的措施来完成。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精萃,还要发掘他们潜意识具备的由来已久的民族文化意识,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3、通过音乐与造型艺术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是一部充分体现音乐与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教师要通过欣赏这部管弦乐组曲,使学生听辩不同乐器的音色,感受不同音乐主题所模仿的动物形象,培养他们喜欢动物的爱心。当学生聆听天鹅主题时,启发学生能从中感受天鹅高雅神态和意思忧伤情绪,接着欣赏灵活机警的袋鼠主题,威风凛凛的狮王主题,快速奔跑的羚羊主题。这样在教学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听觉,也对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进行了一次和好的德育教育。

4、通过一些课堂游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精神。在音乐课上,可适当进行一些具有游戏性、竞争性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歌比赛,赛中要突出规则性:字尾接字头,歌曲不可重复,体现多样性;强调歌词的内容,体现歌曲歌唱性;力求人人参与,体现集体性,反对个人主义,重在全体参与。

三、对音乐教育者的要求 。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正面临改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更要注重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爱乐”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总之,我们要清楚音乐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形式、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遵循认知规律,落实四个促进

“三生教育”贵在学生受益,重在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课堂教学促认知。学校制订了《“三生教育”进课堂基本要求》,各科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围绕“生命与自我” “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主题,安排教师授课,促进不同学段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常识。

主题教育促强化。围绕“三生教育”,学校定期开展认识自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文明礼仪、毒品预防、消防和疾病防控等知识讲座。组织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队会评比;围绕“三生教育”内容,学校确立“三生教育活动节”。此外,学校还重视结合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法制宣传日”与安徽大学法律系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世界禁毒日”邀请安徽省戒毒所干警来校为学生和家长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拒绝艾滋”的宣传教育。

活动体验促内化。围绕“三生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如 “我为妈妈洗洗脚”“我劝爸爸不酒驾”活动,“绿色银行——旧物回收”“小树认养——我与小树共成长”活动,开展“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地震、消防、防空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诸多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内在体验。

社会实践促外化。为了促进学生“尊重和珍爱生命,建立和感悟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和价值”,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如“养活自己一天——我来学会做家务”视频评比活动,“我是小交警——上路来执勤”活动,社区“绿地认领”保洁活动,组织参加“少年军校”夏令营活动,与社区妇联开展“旧物交换”活动,与安大法律系开展“我是小法官”小法庭模拟活动,“普通话推普周学生进社区”宣传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居民和学生家长高度评价。

重视全面渗透,强化八个结合

“三生教育”不能孤立推进,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根植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强化八个结合:即“三生教育”与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学校文化建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好阶段总结,跟进一个评价

在实施“三生教育”中,我们不仅重视各项活动的开展,还注重做好阶段性总结、评价工作。学校建立《“三生教育”班主任专题会议制度》等九项工作制度,制订《“三生教育”工作评价细则》。通过总结,积累经验找到不足,及时调整和矫正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评价跟进,不断激发师生参与“三生教育”热情,提高“三生教育”实践能力。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三生教育”持续有序推进,确保“三生教育”推进质量。

几年来,在实施“三生教育”历程中,不断收获喜悦。学校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师生面貌意气风发。《安徽商报》《新安晚报》、合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给予专题报道,学校受到区级以上集体表彰41次,教师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暨论文、辅导学生获奖累计144人次,一大批师生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获奖,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8人次,学校被评为合肥市特色小学,跃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学校还形成了以“仁”立身、以“融”修身为核心的“仁融”文化,“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已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生命态度。“三生教育”为学生精彩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朝霞小学)

基础课法制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法制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充分保证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以便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律精髓,这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本文基于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从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出发,分析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法律教学水平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是我国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优化高职院校教育结构,促进法制普及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的法制素养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由此,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效果亟待提升。因此,要切实改善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水平,从而提升我国整体国民法制素养和观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法制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学科,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制订合适的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我国素质教育中,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一部分,法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关系到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法制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更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法制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较为缺乏,由此导致法制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除此之外,法制教育中过于局限于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很难有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增加实践经验,由此使得法制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2.高职院校法制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高职院校并未开设法制专业,并且我国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此师资力量方面较为缺乏。一些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任务多由非法律专业的教师担任,有的由学工处和团委教师担任,这些教师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其理论水平很难达到法制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法制师资方面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法制教育教学的水平。

3.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学生的盲从心理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正确使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行为约束,从而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一种手段。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接受法制教育对法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一些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然而,一些学生违法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这是由于学生对法律存在盲从心理,对法制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加之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引导的不足,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水平不高,法制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二、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策分析

1.构建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法制教育要想提升效果,首先就要保证法制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可以保证法制教育的有序进行。法制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制的兴趣;要充分拓宽学生法制教育的渠道,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案例的学习,或者请知名的法律专家与学生进行沟通;要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督促学生进行法制社会调查,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法制教学的深刻意义;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法制教学手段,使法制教学形成系统的体系,提升法制教学的效果。

2.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学教师的法律素质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法制教学的重要主体,其自身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法制教学的水平。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就要从提高教师师资力量入手,适当引进法律人才,聘请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的兼职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从而使教师能够提升自我素养;要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法律能力的完善,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充分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能力。

3.合理设计法制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院校法制教学,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法制教学具有针对性;要确保法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法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的学生能够充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增强对法制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法制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是提升学生法制观念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未来技术人才的培养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不能单纯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从提升学生作为国民的基本素质入手,加强学生法制道德水平的提升,保证学生掌握基础法制知识,从而使学生熟悉法律常识,自觉做到自我约束,同时能够保护自身的相关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效率,才能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杨.“心理断乳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疏导[J].教书育人,2012(10).

[2]周蕾.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6).

上一篇:父母之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教学中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