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3

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教学又要按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因此, 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感觉教学进度比较慢, 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又感觉教学进度比较快。就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下”的尴尬局面, 教师感到比较的棘手。

从生理学本质看, 运动技能就是复杂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运动技能形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这四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 而这几个过程前后相联, 在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逐渐过渡。它们互为因果, 不可分割, 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 由量变到质变,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 泛化阶段

1.1 外在表现

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起来;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动作之间的联系不协调, 特别是肌肉的紧张与放松配合不好;多余的动作较多, 整个动作显得忙乱紧张, 完成的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不精确;能初步利用结果的反馈信息, 但只能利用非常明显的线索;意识的参与较多。

1.2 生理原因

神经系统兴奋性高, 使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 兴奋与抑制尚未定型, 分化抑制不完善, 两个信号系统间未建立起固定的、选择性地联系。

1.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方法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多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 (如示范、多媒体教学等) , 以采取分解教学法为宜, 使学生在模仿中通过视觉反馈逐步建立肌肉感觉。 (2) 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 不宜过多的要求技术细节, 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 (3) 做好保护, 帮助和助力工作, 帮助学生加强本体感觉, 消除因害怕心理形成的防御反射。

1.4 例如

在艺术体操教学中, 教师在为学生教授一组动作之前, 首先要将该组动作做完整的示范, 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该组动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心理上有一个准备, 为接下来的分解动作示范和讲解做准备。

2 分化阶段

2.1 外在表现

在动作的联系阶段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准确, 内抑制过程加强, 分化、延缓及消退抑制都得到发展;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紧张程度有所减少, 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 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但在动作之间的衔接处常出现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

2.2 生理原因

大脑皮质中枢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由于抑制过程加强分化, 抑制得到发展, 由于延缓抑制的建立, 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转换在时间和空间上趋于准确, 分化能力增强, 内抑制过程趋于完善, 大脑皮层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了初步的运动顺序, 反馈调解能力增强, 两个信号系统建立了选择性地联系。

2.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强保护、增强安全意识。 (2) 教师运用精练和准确的语言 (如术语、口诀等) 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细节, 提高动作质量。 (3) 纠正错误动作, 鼓励学生在练习前回想动作要领及节奏以免形成错误动作的动力定型, 使条件反射建立得更加巩固。

2.4 例如

教师将整组动作进行分解讲解, 并将每一拍动作的动作要领通过示范贯穿到动作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和节奏, 尽量模仿教师讲解的动作。此时, 教师要做到耐心、细心, 尤其要特别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反复的示范并讲解分解动作及动作要领, 可以分组练习, 由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这样她们自己不仅可以强化动作, 又可以带动能力较弱学生学习动作的积极性。

3 巩固阶段

在这个阶段, 练习者的动作已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的动力定型, 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集中与精确, 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 各动作都能以连锁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动化程度扩大, 意识只对个别动作起调节作用。

3.1 外在表现

动作准确、优关、部分动作出现自动化外界刺激不易使动作受到破坏。

3.2 生理原因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空间上更为集中和精确, 运动条件系统已经巩固, 由于不断地强化, 建立了巩固的运动性条件反射。

3.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采用加入难度和强度的练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动作的精确度。 (2) 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的学习和动作技术的分析,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动作。

3.4 例如

学生在掌握并相对熟悉动作要领的情况下, 教师要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要求, 如手臂的位置、上下肢的协调等等。学生分组练习时, 教师巡回辅导,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强调动作的要求和细节, 强化动作的准确度, 力求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掌握该次课的教学内容。

4 自动化阶段

4.1 外在表现

在潜意识控制下, 能准确自如地完成技术动作:动作出现自动化现象。

4.2 生理原因

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与动作的配合一致, 完成动作时也感到省力和轻松自如, 自动化程度的动作可以由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区域完成, 第一信号系统可以摆脱低信号系统的束缚, 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有效调整身体的活动。

4.3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想练结合。 (2) 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不断检查动作质量, 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4.4 例如

学生的分解动作较熟练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 针对错误动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和练习, 以巩固动作要领和要求, 形成动力定型。

5 结语

总之, 只要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及其生理特点,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地组织教学, 做到有的放矢, 就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并将它运用到艺术体操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技能理论,高校艺术体操教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立双, 王丽.高校体育课程运动技能学习中“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5) .

[2] 谈文毅, 王樱.影响体育教学中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失真的因素及其改进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3 (6) .

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 我国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过短, 保持最佳竞技能力的时间不长, 多是昙花一现。探索和掌握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竞技年龄结构变化的规律, 建设合理的年龄组合队伍, 无论对新世纪体操理论的创新, 还是对指导运动实践的发展, 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2001至2005年间奥运会、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世界杯体操总决赛个人全能决赛前8名和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的年龄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世纪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对2001至2005年间奥运会、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世界杯体操总决赛个人全能决赛前8名和个人单项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的年龄参数统计和处理, 结果发现目前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呈现以下特点:进入到21世纪, 每届世界大赛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平均竞技

如表1, 表2所示。

年龄基本都稳定在24岁左右, 期间共七项重大比赛, 平均年龄达到了24.58岁24岁和25岁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9.4%, 而21岁以下和28岁以上只占总人数的16.41%和17.03%。这一结果表明, 21世纪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的竞技年龄集中区在22~27岁之间, 而且体操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离差较大, 分布范围很广, 从16岁到34岁, 跨度达到了19岁。最小者为巴西的伊波利托, 仅有16岁;而最大者则是意大利的切尼, 这位老将摘得雅典奥运会吊环铜牌时距其35岁生日仅仅只有一个月。

2.2 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与分析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到, 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年龄普遍偏小, 平均竞技年龄仅为21岁, 其中2001年第35届世锦赛我国体操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更是达到了历史最低的16.4岁, 而且我国体操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离差较小, 从16岁到25岁, 跨度仅有10岁, 最佳竞技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23岁这个狭小的范围, 24岁以上的运动员就相对较少, 只占总人数的13.34%, 二十七八岁接近三十岁的运动员根本就没有。

2.3 当今我国与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的比较分析

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最佳竞技年龄区间为22~27岁, 21岁之前及28岁以后各占17%左右, 总体呈现出比较合理的正态分布。而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表现出最佳竞技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21~23岁之间和20岁之前这两部分, 并且出现在25岁戛然而止的现象。从运动员的年龄结构来看, 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年龄离差较大, 分布较广, 而我国运动员的年龄离差较小, 相对较为集中。由表2、4可看出, 我国运动员的最小年龄和世界运动员的最小年龄相同, 但最大年龄要比世界小9岁。

3 结论与建议

(1) 21世纪初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的竞技年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是最佳竞技年龄明显增大, 最佳竞技年龄区间为22~27岁, 平均年龄达到了24.58岁;竞技年龄离差较大, 分布范围很广, 从16岁到34岁, 跨度达到了19岁。

(2) 我国20岁以下的年轻运动员层出不穷, 主要集中在21~23岁这个狭小的区间但大龄运动员尤其是25岁以后运动员出现断层, 这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正值自己运动生涯的黄金年龄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3) 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在竞技状态的保持、运动寿命的延长等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我们要以国外运动员的成才年龄和表现最佳竞技年龄的特点为借鉴参考, 尽量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为在以后比赛重铸辉煌而努力奋斗!

摘要:通过对21世纪初中国和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竞技年龄特点比较研究, 发现进入新世纪, 世界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结构分布广, 主要集中在22~27岁之间。而我国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年龄范围在21~23岁之间, 离差范围小, 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最佳竞技年龄要小3~5岁。

关键词:男子优秀体操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

参考文献

[1] 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中学体操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教育任务,更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但就目前教学的基本情况来分析,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成为了当前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学体操教学的现状,希望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一、 前言

21世纪的中国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手段,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体操运动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要让体操运动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发挥育人的作用,取决于体操教学的效果。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吉林市吉林五中、吉林九中、江城中学、吉林十三中、吉林四中五所中学。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所谓的文献资料法,就是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并与具体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文献资料中的内容进行验证与比对,并从比对与验证的过程当中获取吉林市中学体操教学发展现状及内部存在的隐患。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分发问卷收集调查结果的方式,来对吉林市五所中学的在校中学生共发放问卷三百份,结果实际回收份数为两百八十七份,回收率达到了95.67%,在回收的两百八十七分问题里,有效问卷占到了两百七十九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3%。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新课程标准下吉林市中学体操教学现状

1. 目前吉林市中学体操教学现状

通过对吉林市五所中学的走访调查后了解到,目前吉林市内这几所中学所沿用的教学模式,仍然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风格,整个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单一化,教师只是负责在讲台上讲解教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示范后就让学生自己模仿与练习,对于学生的个人接受能力以及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未充分考虑。除此之外,学生们长期处在这样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体操兴趣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还有一部分体育教师采用落后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严重地破坏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2.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对体操教学的理解

体操的教学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选择与否将取决于教师对体操教学的理解程度。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体操教學都运用到了哪些目标的实现,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发挥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占到91.6%,以下是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占85.3%,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占70.8%。因此,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实现的培养目标是比较广泛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学的体操技能的学习的目标并不排在重要的位置,通过访谈,一部分教师认为体操的技术技能教学将不再重要。

(二) 影响吉林市中学体操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硬件设施的不足

按照具体调查中所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五所中学总共拥有八块活动场地,那么平均下来的话每个中学拥有大概1.6块场地;体操垫总个数587个,所占均数为20%。统计情况显示,吉林市中学的体育场地建设严重滞后,由此看出场地设施的缺乏是阻碍中学体操运动的首要因素。

2.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五所中学的体育教师总共有44位,而专业进行体操教学的有9位;吉林市中学体育教师资源还是比较薄弱的,体操专业师资力量更是欠缺。体操教师职业水平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都影响着中学体操教学的发展。由上述的体操专业师资力量和学校的场地的不足,看出吉林市中学的体操活动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3. 学生对体操体育教学的认可度

虽然许多学生对于体操课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体操教育的实际认可度并不高。虽然体操教师拥有出色的教学能力与理论知识,而且文化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但是学生认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亲和力,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4. 教师对体操教学的认知态度

这五所中学体育课的体操教材,一般都是大纲教材,它是有教学计划、内容、进度、时数比例的。在进行中学体操教学时,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加上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足(场地小、器材少),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变差。而教学大纲中所讲授的,主要是进行热身、垫上活动、踏板跳、单双杠技巧等一些技术传授,而对一些较难组合技术,如前空翻、后空翻、小键子接后手翻这些难度大的技术,几乎是没有涉及的。吉林市中学体操教学的创新发展还是相当有难度,即使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领域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及面对人数偏多的班级和场地器材设施的困难下,新课程标准在吉林市中学体操课上很难实施。

5. 体操竞赛与课外活动情况

在这五所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将体操作为主项的课外活动,有时安排,有时不安排,学生自主安排体操为课外运动的只占少数(受场地限制),导致赛事活动平衡性差。按照这五所中学所统计出的结果:对于体操竞赛活动的安排随意性高,全校性的体操竞赛每年只举行一次的,也有部分学校是以学期为单位,定期组织一次的;还有几个学期或者几年才举行一次的。

(三) 今后开展体操活动的对策

1. 必须要从校方、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这三个方面进行着手,让他们意识到体操运动的重要性,并强调学生要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而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加强校方的主动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来举行体操竞赛以及一些体操游戏等,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必须要扩大体操教学资金投入,全面提高体操硬件设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由于资金问题,而导致体操场地以及设备长时间无法得到维护与修理,更不要说添置了。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多数学校在体操器材和场地设施条件方面相对缺乏,中学生课余时间没有进行体操运动的机会;学生人数也普遍偏多,给体操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由于体操教学对于动作的要求过高,而且许多动作复杂,这对于学生对体操技能的学习造成严重阻碍,导致中学生在体育课上采取消极的参与态度。

(二) 建议

改变吉林市中学竞技体育的体操教学观念,教师本身应主动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自身建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杰凯.论现代体育教学观及其教学模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3).

[2]张以.学校体操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12).

作者简介:孙继波,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哈拉海镇初级中学。

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小学体操项目的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总结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等探究体操进入学校的可行性;并通过盐都区部分小学体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的特点对有代表性的小学体操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教学实践,最后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为我国小学体操教学探索出一套切合运用的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操;健康;教学方法;创新

1前言

体操通过肢体运动对小学生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增加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力量等身体素质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小学体操主要包括了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等种类,是体育、美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小学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念也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其韵律性的节奏和动感艺术性有利于生长发育期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1]。

从上个世纪开始,专家们开始着手研究,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为儿童编制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体操套路。目前,小学基本体操已经全国范围内开展,其普及程度和技术水平也随着小学基本体操大赛的开展而逐年的提高[2]。

2.盐都区小学开展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2.1盐都区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研究调查了盐都区部分小学,如聚亨路小学、神州路小学、日月路小学、田家炳小学等。访问到23名体育教师,如其中只有2人是以体操为专项的体育教师(国家二级以上的体操运动员或在体育院校中主修体操专项的),6人是从事过小学体操的体育教师(国家二级以下的体操运动员)。因此可以看出,盐都区有体操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相对较少,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进行体操教学,但是教学内容方法不够丰富,创新不足,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小学体操教学中对动作的理解和锻炼的方式方法和专业的体操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对整体的教学效果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

2.2盐都区小学体操器材的配备使用情况

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保证学生练习体操的安全性。盐都区各小学都有足够的场地(操场等),折叠体操垫和音响设备都有,具备了学生的体操锻炼条件。甚至有的学校还有专门的体操馆或者是综合体育场馆,还能对外来人员开放使用。在体育器材方面:保证器材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小学体操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有能够进行体操教学的场地,这基本上符合国家体育考试制度的规定。各小学的折叠体操垫、单杠、双杠、山羊等体育器材基本具备,也能够得到利用。

2.3盐都区小学体操教学情况

在盐都区多数小学对体育项目的教学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篮球、足球等项目尤为重视,开展得十分火热。一些学校依旧没有重视体操这个项目,所以效果依旧很难达到要求。多数学生平时只是课间做一下广播体操,课上也只是在垫子上做一些基本的、较为单调的体操基本动作。体育课也有体操相关的教学安排,但教学内容较为生硬传统,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便让学生们自由活动或者是教授另外的体育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學生兴趣不大,教师对小学体操的教学研究较少;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教学组织;二是小学体操训练的课时比例较少,也没有对小学体操进行教学创新与研究;三是学校的体育器材相对不足。

3小学体操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体操在促进协调性、柔韧性和力量等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体操可以锻炼儿童的协调性和调节大脑的发育状况,儿童通过体操锻炼,双手都得到充分的伸展和运动,肢体也会相对协调灵活 [3]。

3.1对小学生的协调性作用

小学体操是专门针对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制定的,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简单的肢体训练,促进小学生良好的生长发育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体操可以促成学生的肌肉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形成小学生健康的体格,造就端正、优雅的姿态,以及充沛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是一种优雅的体育锻炼形式和深得小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

3.2对小学生的柔韧性作用

利用儿童柔韧性较好的特点,加强小学体操的教学锻炼,有助于小学生的四肢发育和关节灵活性,但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强度和适应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小学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多处运用到拉伸练习活动。少年儿童通过四肢的屈伸构成身体的各种造型,显示了体操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因此,小学体操极大地促进了少年儿童的身体柔韧性。

3.3对小学生的力量性作用

通过体操锻炼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抵抗疾病和健康水平,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4]。小学体操中某些基本动作需要做到有力度,要有爆发力,通过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速度变化,提高小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小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使得学生的速度与力量逐步得到提高。

3.4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作用

小学体操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加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另一方面通过体操训练,可以增强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和健康向上的性格;在体操的练习中,可以结合音乐。练习中有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在熟练动作后进行集体配合协作。因此,进行体操的练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注意力、模仿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心理过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和对其他体育活动的兴趣,还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舞蹈的热爱。

4 盐都区小学开展小学体操项目的制约因素

4.1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

盐都区小学体操场地器材相对比较缺乏,如体操垫、低单双杠、小山羊、低肋木等,能够达到《江苏省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的学校所占比例偏低,新建小学基本上没有配备体操教学区域。部分小学设有体操教学区域,但由于管理问题被封闭。一所小学几百名学生,只有十几张体操垫,一两个单双杠,根本不能满足开展体操教学的需求。体操场地器材配备的不完整性,客观上对开展体操教学造成一定的难度,形成不太均衡的体操教学物质环境。

4.2学生运动安全的限制

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运动安全,要求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放弃体操运动项目,主要是防止学生们在体操练习中出现运动伤害事故。教师在“前车之鉴”的影响下,不得不减少小学器械体操教学内容体系。应该说体育所有的运动项目在练习中,都存在着运动安全问题,这种安全问题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存在不安全因素的项目就可以不教与不学。

4.3 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

体操教学的重要特征是保护与帮助,组织措施得当,教学方法科学[5]。由于部分体育教师组织教学能力较弱,面对人数众多的小学生在练习体操,课前未能设计好严密的组织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在练习体操时不在体育教师的视野之中,导致学生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伤害事故时,教师不能及时地给予阻止与实施化解手段。从这一点看,教师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由于体育教师对小学体操教学的基本规律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实践,造成体操内容仅限于基本的“前滚翻”、“跪跳起”等简单的基础动作。

5小学体操教学创新路径

5.1小学体操教学内容的创新

针对小学体操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小学体操教师要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和媒体教学的时机。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队列队形进行研究创新,不断地变换学生的队形进行练习[6]。比如分组组成各种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教师可以在组成的队伍中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图形中进行展示;当然,还可以引进新的娱乐项目,制作简单新颖的器材,将娱乐项目设计得有趣好玩,比如用充气类器材进行投掷。利用这些器材组织娱乐项目,不仅能让学生锻炼身体,还能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后,要对小学体操的动作进行创新编排,把传统的单一枯燥的内容加上富有时代乐感的流行音乐,配置韵律性强、节奏感强的动作编排,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健康向上的氛围,提升整体的接受能力[7]。教学中老师要富有激情、精神饱满地进行教学、演示,鼓励学生克服心理方面的恐惧情绪,做好必要的措施保护,并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意识。

5.2小学体操教学组织的创新

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到灵活多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小学基本体操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在审美、音乐等方面的造诣,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另外,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保护、帮助等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课上,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统一学习保护与帮助,然后进行分组练习,一人做动作,一人保护帮助,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操课堂。课下,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和小学体操课,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体操课程可以选择。也可以开展一些夏令营、兴趣班等多种形式,以小学体操为主体,辅以一些小游戏。还可以协同合作,增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5.3小学体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结合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广小学体操,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更能直观看到小学体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得当、要多样[8]。除了教学方法创新之外,也可以通过一些网络通讯工具(微信、QQ等)进行交流学习锻炼。加强互联网在体操教学中的作用和使用频率(可以利用“抖音”等视频软件进行互动交流),让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4小学体操创编设计的创新

小学体操的编排要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小学生骨质柔软,不容易骨折,其骨组织和软骨中水分较多,柔韧性较强。所以小学体操要注重速度、协调性和灵活性的编排,少编排局部力量型的动作,以免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掌握练习的内容和次数,并且每次练习要充分活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学生的各个关节,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均衡发展[10]。例如1-2年级的学生,因为身心发展都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对自己的兴趣、认知还处于一个需要别人教的阶段,所以自己没有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意识,对体操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操动作教给1-2年级的学生。3-4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对体操的需求程度比1-2年级的稍高一点,会逐渐产生对体操的兴趣,开始形成对体操的兴趣。而5-6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较为成熟,开始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肢体协调度也上升,可以适当提高体操动作的难度。并且在3-4年级以后,男生女生协调度、体力等方面也都开始出现不同的水平。因此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发育特点,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11]。

小结

加强小学体操教学方面的改革不容迟缓、不容忽视。小学体操教学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体操教学的创新思路将会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平台。要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体操训练过程,培养与提高小学生体操基本技术技能。盐都区的小学比较重视体育课程,但不够重视体操这个项目。对此,各教育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小学体操教学方面的改革不容迟缓、不容忽视;还有器材方面,体操的器材相对还是不足的,学校应加大对此的资金投入;少儿体操的教学还不够普及,学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对此的专门培训,逐漸增加少儿体操的课时比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少儿体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趣味性,可利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加强少儿体操的普及,同时可利用开设技巧运动和专门的少儿体操训练班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要结合少年儿童的发育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少儿体操教学内容,使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纪律性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北京体育大学参与5所小学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5(04):55-56.

[2] 薛良稳. 北京市小学体操培训市场运作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性思考[D].北京体育大学,2016.

[3] 范文杰.小学体操意识与训练内容因素的模糊相关分析[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4):83-87.

[4]邹怡.快乐体操教学内容设计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5] 贺朝阳,郭朝廷.小学体操常见运动创伤及预防措施[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01):66-68.

[6] 李勤. 灵动思路,凸显小学艺术体操特色[J].新课程(小学),2012(04):163 -164.

[7] 陶武超,阮会芹.浅析小学体操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1):185-186.

[8]张武雄,许铭. 影响本省小学体操训练若干因素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01):71-76.

[9] 邓晞翎.小学基本体操的特殊作用.体育科技[J].1999(1):2-4.

[10] 体操教材小组.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

[11] 丁祖荫.小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单元教学计划在整个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有效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直接影响单元教学效果因素之一。尤其在技能教学的单元中,教师只注重技能教学,而忽视学生体能发展、参与度低、运动强度不高等教学形式和方法是不科学的。文章本着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提出的“体能、技能、运用”三个维度下构建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对小学器械体操中的水平三山羊分腿腾越这一单元科学制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与分析,进而逐渐将该理念渗入进平时的课堂中,对于提升课堂效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体能;技能;运用;器械体操;山羊分腿腾越;设计建议

1 問题的提出

在技术教学的单元中,教师反复的讲解、示范和指挥,枯燥的技术动作,学生的参与度少,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而易见,这种只注重技能教学,而忽视学生体能发展、练习强度低、练习方式枯燥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在水平三山羊分腿腾越这一单元中,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助跑、起跳、推手与分腿、缓冲落地动作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能发展和山羊分腿腾越教材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对小学生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等不好的教学现象。于是乎,笔者就从“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下构建单元,着重针对小学器械体操中水平三山羊分腿腾越这一单元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一则希望通过分解课时量的方式来降低单元设计的难度,另一则可以更好的挖掘教材的全员育人功能,实现系统而全面的教学。

2“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下构建单元计划的思路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似乎都是在给学生“教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中的技术动作教给了学生,学生学会了这个“技能”,就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样其实很不利于教师对于某项技术教学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基于长期以来这些问题的存在,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提出了“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下构建单元,在体育界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探讨风波。那么,我们从“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下构建单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记得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说过:“技能、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更能让我们明白体育课该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解决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如何丰富地教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学,学以致用,并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多种运动能力。

2.1根据水平教学计划的编制来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采用水平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呈现形式,明确每个水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程度。可想而知,根据这样的标准就大大增加了课时量,进而增加了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难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比较系统地思考和把握教材,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整体性的认识,同时也会大大减少一节体育课试图完成一个单元任务的现象发生。鉴于这样课程设计的理念,就有了“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计划的想法和策略,一方面可以用化整为零分解课时量来降低设计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挖掘教材,实现教师的全面系统教学。

2.2 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学生的成长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阶段学生的学情都有所不同,准确仔细的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在正确的时间安排正确的教学内容,这也是“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下构建单元教学计划考虑的因素之一。小学器械体操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形式的设计必须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学情进行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练习方法和策略设计。

3 “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山羊分腿腾越单元计划构思

“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下构建单元计划是以“技术”为载体和主线,以能力和体能发展为核心,以运用为最终追求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水平三器械体操类的内容编排,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本单元“多种形式的山羊分腿腾越练习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围绕“体能、技能、运用”三个维度,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学习,发展学生的支撑跳越能力和肢体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三个维度和谐发展,整个单元教学计划才算完整,才有生命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教学课堂才能有高的效率。下面笔者将结合水平三山羊分腿腾越教学内容,从“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视角构建单元教学计划。

根据《指导纲要》的理念,笔者将本单元从“体能、技能、运用”三维度按照1:1:2的课时比例进行教学。本单元安排了7个课时,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安排了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从单元教学计划的构建来看,第一、二课时,是山羊分腿腾越中直臂支撑和直臂提臀的技能学习,第三、四课时是在学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能练习,结合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第五、六课时是多种形式的分腿腾越的综合性的运用层面,第七课时则是“体能、技能、运用”三个维度结合后山羊分腿腾跃的考核课。

4 “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计划的建议

4.1 以趣味的游戏方式,发展学生的技术能力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策略中,游戏算得上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所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将技术融入到游戏中进行教学。在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跨跳过物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技术学习,体验动作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游戏中所呈现的动作进行正确动作方法的指导。如在跨跳高物的游戏中,物体高于身体的下肢,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手去帮助,用手支撑在物体上,然后跨过物体,体验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教会了学生如何用手臂去帮助身体跨过物体,也就是我们其中一个“直臂支撑”的技术动作。

4.2 以多样的练习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三维度下构建单元教学计划本来就是为了改变单一的练习形式、学生练习兴趣低、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所以为了进一步巩固技术动作,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山羊分腿腾越这一单元中,笔者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分腿腾越方法进行教授,如采用不同的器械:轮胎、体操垫等,发展学生的体能,围绕山羊分腿腾越的直臂支撑、提臀分腿、快速推手、腾空落地的技术动作,教师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练习方法,如:越过低山羊、越过高山羊、越过纵向轮胎、越过横向轮胎、越过体操垫等。在课堂中提倡集体练、自主练、生生互动的练习形式,在增加学生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体能,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4.3 以合理的组合练习,发展学生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育最终的追求目标,在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合理的组合练习,如在学习直臂支撑的动作时,在这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原地俯卧撑3个,然后再进行直臂支撑练习。再如在练习提臀分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之前先原地向上跳5次再进行练习。教师还可以安排其他在山羊分腿腾越中经常用到的组合练习形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懂得直臂推手、提臀分腿、缓冲落地在山羊分腿腾越中的运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2] 余立峰.“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在路上[J].中国学校体育,2016(7).

[3] 俞志波.“技能、体能、运用” 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下教学实施的观察与反思[J]. 中国学校体育,2016(7).

运动损伤体操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体操;运动员;动作

1 引言

艺术体操不仅有体育运动的健康美,而且融合了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在内的艺术美,以及芭蕾舞、民族舞、技巧、武术、杂技、戏剧等技术之精髓,而且还创造了一整套有思想、有感情、有层次、有结构、有难度的立体练习程序,从而构成了艺术体操的美。艺术体操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的身体和器械技术交融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台和流动变幻的场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新颖等印象。

2 艺术体操项目人体美的研究

2.1 体型美

艺术体操项目是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的,运动员漂亮的外貌及健美的身体形态会为创造优异的成绩带来良好的“印象分”。外貌主要是指脸型、五官和气质。脸型、手型与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在选材时对运动员体型结构外表都有相应的要求:颈部及四肢修长,躯干略短;肩部稍宽,髋部稍窄,臀肌上收。这种苗条修长的身材,完成的动作不但幅度大而且非常优美,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2.2 姿态美

姿态美是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美的一种。姿态美是艺术体操运动员在完成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对运动员自身的审美要求,是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提高动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动作舒展、姿态优美大方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基本要求。通过训练使人体的一些基本形态表现得更加优美动人。而在艺术体操基础训练中正是借助舞蹈、芭蕾等基本功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形体。使艺术体操运动员身体挺拔、隽秀,更显女性曲线美,使运动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散发着青春、优雅的魅力。

2.3 气质美

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训练,作为一名优秀的顶尖级运动员还要有独特的气质。气质美是人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世界的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一个人的美离不开外在和内涵两方面。人是一个统一的机体,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应该是统一的,行为美与心灵美应该是统一的,动作美和气质美也应该是统一的。长期从事艺术体操锻炼的人,那高雅优美的动作造就了他的形象美,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使人的气质在身体与心理的交融中自然而然得到升华。此外艺术体操运动员独特的个人气质美是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之一。

2.4 造型美

造型美是用身体形态姿勢表现的美。它包括静态造型美和动态造型美以及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艺术体操的静态造型美光彩照人,像一尊精美的雕塑。如艺术体操套路的各种开始和结束姿势以及各种平衡等等,都是静态的造型美。动态造型美是在运动中的空间造型美。如跨跳、鹿跳、接环跳,立转、平转以及旋转中的平衡,都是动态的造型美。而跳步接踹燕等动作则是典型的动静结合的造型美。这些造型或动态或静态或动静结合,无一不是艺术价值的完美显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5 难度美

在艺术体操的比赛中,形成其艺术价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身体动作是重要的技术基础,是由跳步、平衡、单足转体、波浪等基本动作,以及各种移动小跳、单足跳、摆动绕环等动作组成,其中跳步、单足转体、平衡3类动作丰富多变,是组成难度的核心部分。成套难度的数量多达20—30 个;而难度动作的系数涉及10 个级别,难度之大令人咋舌。例如,卡巴耶娃做的踹燕转体360°和不用手帮助的结环转体360°;阿列克山德罗娃做的上体侧倒侧劈腿转体360°和抛器械后连续3次伊柳辛接器械等动作,使人耳目一新。更令人惊叹的是她们能把这些创新难度和其它转体或平衡难度连接起来做,出现以连续体相接的联合难度,使观者目不暇接,练者一气呵成,达到形美感目、神美感心的微妙境地。这种作为艺术美的创造性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难度美,使人真切感受到运动员本质力量中所潜在无穷能力,从而悟出不断追求新领域的真谛。

2.6 人体与器械的配合之美

艺术体操器械有绳、圈、球、棒、带,不同器械均由不同的材料特制而成,轻便别致容易操手。若巧妙配合,使器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例如:抛、接、踢、滚动、绕、等等。都能表现出许多高超动作,运动员有序地变化队形,器械的相互交换,空间与地面、人与器械的结合形成动态图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人与器械和谐一致。

3 艺术体操音乐美的研究

艺术体操成套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不仅烘托气氛,更是各种形态和技术展示的艺术手段,所以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曲调优美、风格鲜明的音乐,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激情,突出个性,增加动作的感染力,还可以增强表演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动作是声音的形象化,是表达音乐形态和内涵,优美的音乐的开始,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运动员心情和意境受音乐旋律的启迪,从而产生艺术创造的激情,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全身的器官尽情地自如地表现动作。使音乐形象和动作达到完美的统一,给裁判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结论

艺术体操只有以高难的技巧动作、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旋律、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力等各种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完美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产生强烈的审美力量。若忽略了任何一个部分,如技巧难度太低,音乐旋律不动听,造型不美,神形分离等等均会对整套动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艺术体操中(下转178页)(上接177页)绝不能把难度技巧、舞蹈、造型、器械、音乐等等看成是各自孤立的、个别的,而应严格地按照每一部分美的规律进行编排,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一套艺术体操动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各方面的美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最佳整体效果,创造最美的艺术境界,其美的特征及美学价值才能得以最完美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大众艺术体操

【2】杨鹏飞. 艺术体操的美学研究[M].武汉体育学院学院.2001年04期

【3】王健珍 艺术体操美的表现形式 武汉体院学报,2002,(2)。36

【4】刘慕梧. 体育美学[M] . 北京:北京科普出版社,1989.

上一篇:铁路企业社会保险论文范文下一篇:辩证艺术物理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