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章范文

2023-09-18

叙事文章范文第1篇

一、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在艺术创作中, 纪录片的艺术特征直接决定了其叙事概念, 而真实性作为纪录片的主要特征, 必须要在真实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记录分析, 要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电视工作人员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的还原最为真实的历史, 在整个过程中, 其叙事的方式与手段, 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效果, 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了解不同纪录片的特征与内容, 科学的选择叙事结构。在整体上来说, 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其主要应用的结构具体如下:

(一) 递进式叙事

递进式叙事结构就是基于被记录事物的实际发展状况、进程、清洁推进等因素对大众事物的认知逻辑顺序结构等对其进行系统的安排。这种叙事方式以及结构可以凸显整个电视纪录片的清洁发展以及内容, 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不同的故事、人物进行提示, 进而捋顺人们的思维, 强化叙事逻辑。

1. 基于时间为轴线

递进式叙事结构主要就是基于时间为轴线, 将被记录的事件、人物以及材料进行充分的整合, 此种叙事结构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应用此种方式可以提升其内涵, 成功的彰显其内在的人文价值。

2. 基于大众对事物认知为主要的逻辑顺序为叙事轴线

基于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为主要轴线, 此种叙事结构在一些科学类的电视纪录片中应用相对较多, 这种逻辑认知顺序作为主要的叙事结构, 可以对各种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 密切结合内容, 进而强化纪录片的效果。

3. 基于时间与空间组成叙事轴线

通过时间以及空间交叉构成的叙事结构在一些场景涉及范围较广的纪录片之中, 这种交叉性的组合方式可以在相同的时间段中, 对不同的人物、事件以及地点在相同的场景中进行展示, 此种方式可以基于时间为轴线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记录以及有机结合, 在纪录片中应用较多, 简单明了, 可以让受众一目了然, 更容易理解纪录片的内容。

(二) 串联式叙事结构

串联式叙事结构就是将多条贯穿纪录片的线索, 对不同的资料信息内容进行整合, 继而在不同的角度对纪录片的主题进行突出, 通过一些相对零碎的资料以及线索将中心线索进行密切的链接, 这样纪录片的主题则更为鲜明丰富。

串联线索构成的纪录片, 其存在的线索不一定是记录的核心内容, 可以将其作为纪录片的开头, 引出纪录片的内容。例如在进行三峡水利枢纽建设为主题的《大三峡》纪录片中, 就是基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方面以及环节中对三峡进行真实的记录, 通过将政府、群众、城市、土地、移民与三峡工程的各种关系进行深入的刻画研究, 对不同的因素的内在关系进行系统的串联, 进而丰富内容, 内化了其主题。串联式的叙事结构可以将一些庞大、复杂的记录主题变得更为简单、这样就会为纪录片的编制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 随笔式叙事结构

随笔式叙事结构就是一种就与纪录片创作者的眼光对事件进行记录分析。此种叙事结构就是让那个观众基于第一人称的角度, 对事件进行分析, 具有一定的代入感以及体验感, 此种纪录片在整体上来说全片内容就是通过不同的纪录片段构成, 这种模式给人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

在现阶段, 人们都会通过网络上传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视频, 这也是一种随笔式记录的方式, 虽然这种记录方式相对较短, 但是如果将其进行专题性的拍摄与整体设计, 就可以编制形成纪录片。

(四) 嵌入式叙事结构

嵌套式叙事结构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故事中涵盖了另一个故事情景, 不同的故事情景相互穿插, 通过一条记录线索引出其他相关线索。嵌入式叙事结构有着较为复杂的特征, 在记录拍摄过程中应用相对较少, 其中较为经典的就是《命运》这部纪录片。在此纪录片中创作者进行叙事人物记录完结之后, 通对其周边的社会关系进行采访就会引导出来下一个叙事人物, 此种叙事结构与方式, 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 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艺术

电视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相对较为朴实、平静,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适当的增添内容, 保障纪录片真实性基础之上, 对其进行编辑处理, 增强纪录片的清洁、通过曲折的情节与节奏, 充分的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 对此必须要加强对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重视。保障纪录片内容的独特性, 科学的选择题材主体, 在不同的事件中探究真实的、感人的情感价值, 加强对细节因素的重视, 深入探究不同事物的本质, 融合不同的叙事艺术, 这样才可以凸显叙事的主题。

(一) 真实与情感

纪律片就是对各种事件信息进行真实记录, 真实性是记录的本质, 要想提升纪录片的真实性, 工作人员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 要基于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 对其进行艺术的创作。在一些纪录片中仅仅对事实较为重视, 却忽略了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导致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过于平淡, 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 缺乏观看的意愿, 这种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实践中为了保障纪录片的真实性, 创作人员会通过真实的跟踪拍摄方式对各种事件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 因为跟踪拍摄导致其画面存在晃动、噪音等问题, 而为了保持其真实性, 在对其进行剪辑处理过程中多数都是不会通过蒙太奇的剪辑以及长镜头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也不会对纪录片进行配乐以及讲解, 让观众通过镜头的方式了解不同的事情进展状况, 虽然此种方式合理叙事, 对不同事物的蕴含的价值以及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但是整体上来说缺乏艺术性, 而在实践中为了保障纪录片的真实性, 将真实与情感进行充分的统一, 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 让观众在情感的渲染中激发自己内在的真情实感, 这样才可以提升纪录片的整体的艺术性特征, 充分的凸显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与特征。

(二) 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中, 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现代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电视纪录片中也可以尝试应用不同的技术手段, 将现代技术手段与电视纪录片进行充分的融合, 通过数字特技动画制作以及后期编辑等方式对纪录片进行处理, 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受, 进而提升纪录片的活泼性。例如, 在进行一些人物与动物的纪录片的处理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专家的了解, 了解不同动物的实际状况, 通过三维动画的方式展示其各种生活情景, 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 倡导人与动物的平等交流。而在一些随社会性纪录片中则可以通过形象的画面、图表等方式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展示, 这样才可以将一些抽象、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进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 这样才可以提升纪录片的叙事效果。

三、结束语

在对电视纪录片进行创作过程中, 必须要了解其不同的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艺术, 将二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强化与观众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详实记录, 这样才可以让人们深入的了解不同事件的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质量, 促进其发展可以在根本上推动纪录片事业的长足发展。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重视, 电视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工具, 有效的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发展, 而电视纪录片具有真实性、记录性的特征, 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对此文章主要对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艺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叙事艺术

参考文献

[1] 陈亮星.浅析电视纪录片板块式叙事结构[D].四川师范大学, 2016.5-6.

[2] 左扬.以《大国崛起》分析大型电视纪录片叙事模式——装置艺术[J].东南传播, 2015 (07) :117-119.

[3] 王晗.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6 (05) :78+149.

叙事文章范文第2篇

五月的夜,如梦呓般,绿叶在晚风的伴奏下跃动着欢快的舞姿,大地在路灯的照耀下构成一幅橘红的夜景。偶尔还有几片落叶在路上翻飞盘旋,公路上的车辆时来时往,熙熙攘攘,远方还依稀传来人们的欢笑声,风儿尽情地吹拂。那阵阵清爽,吹走积聚在我心头的尘埃。任那发梢在风中飘扬。我醉了,仿佛超脱了一切,只知道母亲牵起我幼嫩的小手,穿梭在繁闹的公路上。

时光仿佛停止了流动,风也停了,只觉得母亲牵着我的手,看往事来往匆匆。这感觉牵动着我的心,让我回想起妈妈对我的敦敦教导,让我回想起妈妈那日日夜夜为我操劳的心,让我回想起妈妈那缕缕青丝,那丝丝皱纹。这感觉浸满浓浓的情,让我想起妈妈亲手做的菜,让我想起妈妈夜晚的身影,让我想起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幸福就是母亲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

禅的声声哼唱把我从梦中唤醒。我与母亲漫步在一个池塘边,这里一片安静与祥和。月光晃动着凉爽的河面。我只感到身子轻飘飘,心中仿佛还有一般难以言喻的喜悦。围绕在我的身旁,一股淡淡的荷花香向我袭来,我心头不禁微微一颤——因为母亲最喜欢荷花。

时光如风云般旋转,岁月如小溪般流淌。无论以后的时间会如何像箭般流逝,我都不会忘记那片夜,那股荷花的清香。

叙事文章范文第3篇

课文:《桃花源记》

设计者:丁宪辉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

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

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

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叙事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叙事;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的历史考察

(一)叙事

提起“叙事(narrative)”我们并不陌生,一个与它有着密切联系且为我们所熟知的词是“故事(story)”,人类的生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故事,并且在讲述这些故事时人类得以反思和建构自我。我们的日常对话常常是在述说故事,或在倾听他人的故事,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时,我们通常会去了解他的故事。“叙事”是人类基本的表达方式,韦伯斯特词典(1996)把它定义为“用于表现一系列相关事件的一段论述,或者一个例子”。叙事就是一系列话语,这些话语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表现出来;而叙事研究指的就是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它既是对实验、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其本身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

(二)克兰迪宁和康纳利与叙事研究

从教育叙事研究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叙事研究在文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学科,有悠久的开发和使用的历史。但是,在教育研究领域,将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则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事。1990年,两位加拿大教育工作者,阿尔伯塔大学的克兰迪宁教授和曾同时在阿尔伯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担任教职的康纳利教授,在《教育研究者》上发表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启迪作用的经典性论文《经验的故事和叙事研究》,该文对教育叙事研究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评述。他们引用了大量的叙事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运用实例,详细地阐述了在教育研究领域应如何进行田野文本数据的搜集、如何建构叙事研究的框架以及如何撰写叙事研究报告等。这篇论文是对他们先前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计划者的教师:经验的叙事》的一种拓展。

1999年,他们出版著作《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康纳利和克兰迪宁对为何要转向教育叙事研究的回答是:因为个体经历背后蕴藏着之于该个体而言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从自身在研究取向上转移的经历中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克兰迪宁和康纳利在这本书里介绍并呈现了以个体经历背后之经验为探究核心与基础的教育叙事研究。他们以杜威对经验的论述作为“想象的基石”,建构出教育叙事研究的三度叙事研究空间,指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向:个人与社会(互动),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性)及地点(情境)。这本书不再定义叙说、不再界定教育叙事研究,说的是他们和学生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故事,即叙说研究者做些什么。透过这些故事的述说,期望读者能够分享他们在教育研究中如何进行叙事式的思考,如何聆听、叙说以及展现自己和别人的故事。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是他们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师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构成的。他们用故事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给彼此以鼓励和支持。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依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因此,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1]。

二、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

根据叙事内容,可将其分为历史叙事、心理叙事、教育叙事等。教育只是叙事中的一种。蔡春教授将“教育叙事”定义为“教育当事人或教育研究者叙述发生在教育中的故事”[2],丁钢教授认为“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形式”[3]。教育叙事从其叙事主体来划分,可以由教育研究者来叙,也可以由教育当事人(一线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等)来叙说。在叙事内容上,教育叙事可以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故事、教育情感等。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越广,教师的叙事领域就愈多;教师的职业感触有多深,教师的叙事延伸就有多长;教育叙事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待生活的情感态度,甚至可以是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等等。

然而,人们对教育叙事研究常见的批评就是:有“叙事”而无“研究”。在这些批评者看来,某些叙事研究成果只是一些故事叙述,而没有学术研究的含量。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教育经验的呈现,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两者存在“叙事”的共性,其主要差别就在于是否是研究。教育叙事只要讲述一个教育故事即可,但是教育叙事研究却要严格遵守一定的研究规范,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明确问题之后,要有研究的具体方法,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尔后写出研究报告,最后是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一种刨根问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对待叙事研究。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所具有的“研究”气质,是其不同于教育叙事的最大特征。

三、教育叙事研究:“研究气质”从何而来

虽然教育叙事研究的形式各异,例如常见的教育叙事研究就有自传、传记、个人叙事、叙事访谈、个人纪事、生活随笔等16种之多[4],但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有着“研究”的气质,它的基本研究步骤是确定的。

(一)做好准备工作:走进参与者的教育生活

首先,研究者要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在明确研究问题之后,要确定研究的参与者。一般而言,教育叙事研究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为主,每个人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但这并不说研究对象的选择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恰恰相反,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要比一般教育研究对象的选择更加严格。一方面,研究对象的教育经历要与研究的主体相关,相关性越大越好,另外研究对象故事的丰富性、代表性问题也是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主题、研究者时间、经历的制约性因素的考虑,研究者还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个性特点、空间距离等因素。可以说,好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就是教育叙事研究成功的一半。

其次,是关于样本的大小问题。教育叙事研究一般以小样本为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其研究对象仅为单一个体。既然作为一项研究,材料的选择就以满足研究目的为最高原则。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一般以材料的丰富性作为选择样本的参照。为使叙事内容更加丰满,研究者可以选择多个对象,但数量不宜过多,同时研究者要有明确的研究主线,即将哪位研究对象作为主线,而将其他作为配角,这样才会使叙事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又不失混乱。

再次,研究伦理方面的准备。一方面研究者要与研究对象之间要对研究目的、双方权利职责、研究道德等相关问题达成有效协商。另外如何对待那些涉及参与者隐私生活的关键事件呢?这就需要研究者与参与者进行道德伦理关系协商。比如对参与者进行化名处理,对事件的情节进行虚构改编等等。道德伦理问题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研究者一定要谨慎处理。

最后,马克思·范梅南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叙事研究将研究对象直接指向教育实践,因此叙事研究更应该从直接感受的“显像”出发,以“直接的、交互的和生活的态度走向教育世界,面向教育实践,反思教育价值,构建教育意义”[5]。因此,教育叙事的研究者如果只埋头于图书馆,而不真正得走进参与者的教育生活当中去,教育叙事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搜集、整理教育叙事资料

本步骤的目的是搜集能够提供个体经历故事的田野文本数据。或许搜集故事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私人对话或访谈请研究参与者讲述其经历。但田野文本数据也可通过下列途径搜集:请研究参与者用日记的方式记录其故事;观察研究参与者,记录田野笔记;搜集研究参与者写给他人的信件;从其家人处搜集研究参与者的故事;搜集研究参与者的备忘录和业务函件;搜集照片、纪念品和其他个人、家庭或社会物品;录下研究参与者的生活经历[6]。

搜集资料之后,紧接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并重新述说研究参与者的故事。这一过程包括:检查原始数据、编码故事、重新组织故事和呈现一个经过重新叙说的、言说研究参与者经历的故事。这一过程的理论假设为: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后,研究参与者讲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好地理解。

(三)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合作过程

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这一操作步骤与其他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诸如:协商进入参与者的教育生活、预约见面时间,直接与研究参与者合作以获取有关其个体经历的田野文本数据,初步数据搜集之后,研究者对资料的解读得到参与者的认同与许可,用研究者的话语撰写和叙说基于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经历故事的叙事研究报告等。

(四)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建构研究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克兰迪宁和康纳利将其称之为“来来回回”的过程[7]。呈现给读者的研究文本可以灵活多样。它的正文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实施过程、研究的结果与分析四个部分。研究文本之中不要求进行专门的文献综述,重新讲述的故事要置于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的中心。确认和评估研究的准确性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真实可靠,研究者需要检查和确认这些问题:研究者的关注焦点是个人经验,是单一个体或少量的几个人;搜集了个人的教育故事;对参与者的教育故事进行重新讲述;形成的中期研究文本听到参与者以及研究者的声音;从建构现场文本的教育故事里浮现出不同主题或类属;教育故事里包含了有关参与者的背景或地点的信息;教育故事按照年代学顺序组织;研究文本有研究者与参与者合作的证据;教育故事恰当地表达了研究者的目的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加]康纳利,克兰迪宁.叙事研究[J].丁钢,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4.

[2]蔡春.“叙事”“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论教育叙事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5.

[3]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2.

[4]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56.

[5]王枬.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推广及争辩[J].教育研究,2006(10):14-13.

[6]Clandinin,D.J., & Connelly, F. M.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_Bass. 2000:105.

[7]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叙事探究:质性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M].陈向明审校,张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叙事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近代文学 浪漫主义 叙事 《林海雪原》

引言

小说《林海雪原》里描写的豪侠传说带给我们广阔的想象情境和时代感。本文重点解析其叙事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模仿,并讨论在浪漫主义的文学类型下的作品的叙事手段。虽然这部小说在写作构想中有那个时期所特有的限制,但是这仍不能遮住其文字散发出强有力的情感与文学魅力。

《林海雪原》在“时代经典”小说里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众多恢宏记叙文学体裁小说里散发着耀眼光芒。其浪漫主义文学特征以及深厚浓烈的传奇色彩,都带给阅读者丰富强烈的可读性,多年以来经久不衰,在读者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喜爱和认可。透过深度解析大家可以了解小说实际上满足了某些阅读者的遐想与渴求,适应那个时期颂扬与崇拜豪侠的文学浪潮。直到现在,众多学者对它的解读以及探索终于挣脱出局促的文学评论的思路轨迹,开始多元化地解释阐明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一、小说体裁的传奇叙事

中国小说从唐朝开始初见成熟,且以唐人传奇为首逐渐转变成了一类记叙性文学类型。仅根据传奇这个词汇的最开始含义而言,这类小说体裁之所以称之为“传奇”,是因为对于稀奇古怪的事情的记载以及讲述。从小说历史的角度来说,它能成为中国小说演变到成熟时期的果实,就不仅只是一个统称,它同时还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主要分类,且演化蜕变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基础方式和书写传统。对此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而《水浒传》属于豪侠传奇,两者从材料选取到作用等角度都有差别。宏观视角下看,似乎豪侠传奇比历史演义存在更加宽广的写作以及阅读空间;可是事实来说,神话中最多的英雄人物大多数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多么确凿的历史记述也无法脱离艺术构想。故而,两者之间一般来说就能在某个理念里结成共识,从而成为现实文学里某个具备史诗含义的传奇故事。[1]

《林海雪原》被称为“红色经典”,这并非是完全准确的文学体裁名称,只是大众对某一时代类型故事的宏观归类,在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用“红色经典丛书”作为大标题收录并发行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的一系列著作后,这个称呼就慢慢地变成一个能够归入文学历史体系中的文学体裁的类别之一。这个类别主要包括了《林海雪原》《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等十多本小说。其收录的原因不仅由于它们具备传奇小说叙事的基调,更由于这些作品自身在那个时期,以及在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民间变成一个流行的小说类型。此文用《林海雪原》来举例解析这一体裁。

二、《林海雪原》叙事方式对古代小说的参考

从中国现代文学现状出发,正是时代的真实情况为小说创作给予了足够能称之为“传奇”的故事,于是小说家坐拥特殊时期里面无法拷贝的传奇故事,用灵魂翰墨书写了能够使这一时期显得更为绚丽缤纷的小说。

作家曲波在创作《林海雪原》时从多角度参考了古代小说的记叙方式,叙事功力深厚,桥段引人入胜,时常发生的巧合也往往让人拍案叫绝。小说叙述里人物角色设置个性简单,美丑善恶昭然明确。情节主要由几十人组建的小分队持续不断占领山头这类叙事构架中的单一线路安排,有条不紊地推动情节发展。与《西游记》里的单一线路记叙模式相近,主人公们都是冲破了接连不断的关卡,最后得到成功。古代小说的构架能划分成长篇与中篇,长篇的主要作品《水浒传》是环环推动架构的代表。[2]作品里情境和人物行动密切相关,描述的情境绚丽多彩,而且作家套用的美丽的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例如四大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也属于此类。作品在描述人物角色的过程中,不重视主人公内心行为刻画,而重视角色行为活动,这其实是古代传统小说的主要特点。那个时代很多百姓的知识储备有限,对作品的领会程度不高,豪侠传奇相较于别的故事类型更易于被这些人认可与领会,更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标准。[3]从古至今,英雄群体的集合就是一个能充分得到大众认可的人物类型。小说里主人公少剑波所带领的队伍其实是一个由令人引人入胜的传奇基调氛围所充斥的人群,这群人里,果敢的主人公经过伪装,打入敌人内部,经历一系列勇敢斗争终于打败敌人,作品的桥段危险又刺激。这些人面对敌人的奸诈凶狠,主人公和对手智斗又力斗,最后获得成功。作家描绘得令人着迷。作品精妙的记叙构架也给阅读的人丝丝入扣的韵律享受,小分队每一次斗争的结局均是战胜种种艰苦卓绝的困难以后获得成功,这也给阅读的人对于正义战胜邪恶的愿望以极大满足。

古代战争类型作品里会有以寡胜多的这类事情产生,斗争的两方一般是正义的那个身处劣势,两方实力相较天差地别,而最后均以正义方经过极力奋斗获得最后成功而结束。[4]在小说里“智取威虎山”的情节就代表了以寡胜多的这个类型,在斗争双方实力相较天差地别的情况下,决战之初就烘托得扑朔迷离,然而从开始一直到决战的末尾,出人意料地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小分队的36人就把所有敌人全部消灭占领了山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小说记叙结构紧密,一波又一波的情节并描述使得阅读的人情绪波涛汹涌。这类记叙方式往往使用显著“夸张”创作手段,虽然如此,作家所描述的情节却并未丧失对事情真相的反馈,而是利用各种手法衬托了主角的英勇和顽强,使得读者更加相信小说表达的内容。相较于一般手法常使用的平铺直叙来说,这类记叙方式的描述更能调动起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兴致。

有关古代小说特别是豪侠传奇的记叙方式,各种的研究人员会总结出不一样的结论,但在所有结论里都不缺少报仇这一基础要素。近乎所有的古典作品统统包含了这类记叙故事的方式。不论自哪个角度来探讨,这类记叙故事的方式都能称之为是衔接与推动传奇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书写手段中的一个。《林海雪原》也毫不例外地参考了这个方式。[5]作品的初始阶段读者就被强烈深厚的“报仇”情感所包围:歹徒把衫岗站抢劫了,还冷酷凶残地戕害包含主人公江姐在其中的许多人,满地尸首惨绝人寰。主人公到了事发地点以后,看到江姐的尸体那刻,他的内心是怎样?作家引用主人公的话如此叙述:“姐夫失去了贤惠的妻子!我失去了从小抚养我长大成人的慈爱的姐姐!群众失去了他们的好朋友!”家仇立刻上升到爱国的层面。主题升华的同时,围绕这个悲愤所铺开的“报仇”的故事,水到渠成地变成群众的嘱咐与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报仇由此成了不断和对手作抗争的内在源泉。作品通过上述有效方式,使得原本有些乏味的战争题材小说产生出独特的吸引力。

三、小说叙事中神话和歌谣的引用

作品中引用了两个美好的古代神话故事:首先在涤荡李鲤宫以前,其次在突袭山头以前。故事的叙述人蘑菇老人与棒槌公公是山林的老人和“活地图”,他们坚毅爽快、爱说故事,灵芝与李鲤姑娘的故事就是通过他们缓缓道来。神话均来自遥远的时期,依靠牧羊还有打捞海鱼为生的老俩口在临近五十岁那一年得来家中唯一的千金小女。小千金伶俐漂亮、才华出众且勤快果敢,集合了大众想象中对东方女性美所理解的特色于一身。故事的两位女孩险遭坏人掠夺,最终却转危为安,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桥段安排紧密又凶险、一环套一环的斗争里串联了美丽而又感人的神话传说,张弛有度、感人至深。与紧张的斗争记叙组成刚柔相济的气氛,表述了当时的地理与历史情况,又饱含了朴实民众不怕困难与追寻真谛的灵魂探求,与此同时也与那个时期对优秀女性角色面貌打造的标准与期待一致。作家托尔斯泰说:“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确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深浅也是权衡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角色都可归类于功能型的角色,记叙故事的作用使得读者感受到浪漫与优美。

大家看到杨子荣在林子里与匪徒相遇的情景,以及同座山雕对峙的场景内容,而对于土匪的连连诘问,杨子荣更能从容不迫一一回答,由此可以感受到对话里包含的浓厚的民间味道,它丰富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与果敢。就像专家陈思和所言:“《林海雪原》是顺着新武侠小说的讨论孕化而来,作家本身深深受到古代小说与民间传奇的陶染。”《林海雪原》是运用传统的民间文化要素来展现现代战争从而得到大家认可的作品。很多专家均提出过《林海雪原》对传统古代小说的参考借鉴,可是大部分学者的着眼点一直聚焦于记叙架构与角色打造方式中,而忽视作品对传统小说中以诗文描摹景色、塑造人物、概述过往以及触景生情的效仿。其差异是作家在《林海雪原》中将民谣与神话这些民间文学元素在小说中交错使用。上述写作手法推动着作品的内容不断变换,更有令人着迷的吸引力,组成了浓厚的小说特点。主人公人生历程的艰辛推动了整个小说的发展,这可能也是多年来《林海雪原》得到阅读的人欢迎的根本原因。

结语

作品遵从叙事标准的同一时间,辅以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并且利用民谣与神话贯穿其中,构建出有着浓厚时代特点的文学模范。文学的遐想与神话都有了铺陈与恰当的体现,即使它们的作用有点类型化,《林海雪原》在小说构架、记叙模式与角色设置上与我国古代小说有着些许相似的创作方法,可是作品的记叙能够展开确实需要有神话和民谣串联、装点其中。富有浪漫主义的记叙方式具有打造人物角色、设定疑团、描写情景与烘托氛围等功用,这也正是其存在的价值与含义。语

参考文献

[1]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李华夏.文学鉴赏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2(4).

[3]胡平.叙事文学感染力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4]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孙井恒.探析《林海雪原》的叙事内涵[J].语文建设,2014(23).

叙事文章范文第6篇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

第一,审题。

??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 、《墙角树和孩子》 、《网》 、《乱》 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 ”代替。 ?

第二,立意。

??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

。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

第三,叙事。

??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

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

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着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

第四,真情。

??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内心真实情感的投入,才会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

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

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

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上一篇:隐形眼镜护理液范文下一篇:健康教育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