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5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农村地区,初中德育的教学还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目前在农村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环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 初中德育;存在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师资质量偏低

农村地区德育师资质量偏低的主要表现如下:(1)德育师资严重匮乏,代课教师多。2010年下半学期,作者所处地的3所初中分别有代课教师16名、8名、6名。有4所学校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学校的德育教师还需要同时完成一至两科甚至三科以上的学科教学任务。(2)教师学历合格率低。2010年,本乡镇三所初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2.3%、60.1%、68.4%。(3)教师对德育认识存在偏差。不少德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这门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班主任的工作,这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德育资源难以整合并发挥育人的功能。

2.教师、学生对德育新教材不适应

在对某初中142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7名学生(47.2%)存在厌学情绪。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新教材不适应。原因在于:德育新教材本身就存在适用性问题。在被访谈的18人中,有17人次谈到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城市气息过浓,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教材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对德育新教材感到非常不適应。

首先,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灌输者,而要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体验德性成长的过程。这对教师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许多教师难以适应。其次, 德育课程资匮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评估组调查发现:“缺少课程资源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不少农村教师对德育新课程资源理解狭隘,习惯于统一的教材、教参、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和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也没有与教材融为一体,从而造成了教师教学的困难。

3.学校德育方法单一,以惩罚为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进行德育的方法仍然以惩罚为主,甚至经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说:“如果不打(学生),那是对学生不负责,家长会怪罪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传统文化形态中,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惩罚往往被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善意,爱和尊重。教师常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执行惩罚的时候只须注意“纪律应当免去人身的因素,如同愤怒或憎恶,而应怀抱如此坦白、诚恳的目标去执行,使学生也知道是为了对他们有好处”就可以了。地处大山中的人们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家长们常常认为,只有“打”“骂”孩子的教师,才是负责任的教师。

二、对策分析

1.追求农村初中德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课程改革中,不少学者提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生活是道德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德育就无法进行。那么,学校德育到底需要回归到怎样的生活世界呢?笔者认为:首先,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更新。其次,德育所回归的生活世界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引领性,这是由德育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德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指向性和引领性。最后,回归生活世界应注重形成个体的道德体验。要让师生回归具体的、开放的、跌宕起伏的、富有魅力的生活世界,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世界的丰富、生动,彰显师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德性的生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理念去引领农村地区德育,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2.走有特色的农村地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师资匮乏是困扰农村地区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走出这一困境,农村地区就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走创新之路。其一,继续实施“顶岗支教”,缓解教师紧缺压力,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此类实验。据报道:某大学先后与重庆市的奉节、忠县以及贵州省的遵义等地建立长期联系,开展顶岗支教长达9年之久。该校不仅派出大量的学生进行顶岗支教,也免费为当地学校培训师资,补充了当地教师队伍,并对更新当地教师的教育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加大师范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定向生的数量和比例。其三,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师资培训不能一味地追求学历达标,也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应注重教师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其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刘雨凡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德育测评在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但德育测评实践中存在着战略缺乏、没有进行工作分析、指标设计盲目量化、测评过程缺乏配套制度、测评效果低下等问题;因此,德育测评需要科学与战略的引领,需要从评价型测评转向促进性测评,需要进行方法的创新。

关 键 词德育测评;方法创新;工作分析法;OSL测评法

作者简介萧鸣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全英,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和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体系建构与青少年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加强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对于整个德育过程的优化、调控与价值提升,具有关键性、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将就德育测评及其价值、当前德育测评的实践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德育测评方法与德育工作新途径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一、德育测评及其价值

所谓德育测评,是德育测量与评价的总称。[1]这种总称并不是“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它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德育信息,然后将它们与确定为标准的东西进行比较认识。与德育评估、德育评价相比,德育测评更加强调比较判断要以相对客观的事实数据为依据、定性定量相结合;强调德育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强调事实的“测”与数据的“量”,而不是“估”与“评”。在这里,“测”可以是用眼观测、访问调查、量表评定、问卷探测;“量”可以是实质的量也可以是形式的量,可以是精确的量也可以是模糊的量;而“德育评估”与“德育评价”,均着重于“估”与“评”。无论“估”还是“评”,社会实践中都容易因其字义而纵容主观性忽视客观性与准确性。与德育考核、德育考评或德育评定相比,德育测评更加强调对整个德育过程的促进与调控功能的发挥;强调德育测评要贯穿整个德育过程之中,强调对包括工作与结果在内的整个德育活动的测评。德育考核、德育考评和德育评定,无论我们怎样对它们加以明确的学术定义,在社会与实践中都容易因其字义诱导人们只注重其“考”与“定”的功能,注意对最后德育结果的考核与评定,注重期末或毕业时实施的德育测评,甚至容易把它作为管卡压的手段。因此,我们主张采用德育测评这一概念。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一)德育测评的研究及其科学化能够强化德育的内部机制与功能

有人总是在那里抱怨人们轻视德育、放弃德育,因而要求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摆在首位,甚至采取行政法规上的措施来保证德育的首位性。这显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光是依靠行政命令从外部来强化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强化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德育内部来健全与强化德育的机制与功能。德育测评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它既是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的接合点,又是德育工作与德育价值的接合点。科学的德育测评,不仅能为德育目标的正确制定、为德育内容的正确选择和德育方法、德育措施的有效采取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还能够使德育的效果与价值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承认,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德育一直处于软、弱、涣、散的落后状况。

(二)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是德育成为独立实体所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

德育要成为一个独立实体,无疑需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专职的人员队伍和完备的设施场所,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投资和科学的德育学科体系。但我们认为更需要德育自身有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德育测评连接支撑着德育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对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预以调控与指导。具有科学测评系统的德育,将能自我检查其组织机构和设备场所是否完善,人员队伍是否合格,经费投资是否合理,能知道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科学,德育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缺乏德育测评的德育虽然也可以是一个实体,但却是软弱的、无法独立的实体。

(三)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对德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

不论从德育学的理论体系上来看,还是从德育实践上来看,德育测评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从德育学科完善发展的方法论角度看,德育测评研究及其科学化也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化都是以应用数学为标志。德育学科虽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可以数量化,但是借助德育测评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德育现象及其规律,把德育学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这对于加速德育学科自身的科学化,无疑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德育测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测评战略不清、文化不明,管理松散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见到基于学校与师生自身德育测评需求所确立的战略。当我们询问教师与学生,学校的德育及其测评的战略是什么、师生德育做人的信条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一脸茫然,甚至声称“说那些虚的东西做什么”。纵然,师生主要关注教学与学习成绩,他们不知道我们可以理解。但当我们询问学校管理人员时,他们中大多数的表现与一般师生并无两样。细细想来,究竟是师生与管理人员们无心,还是我们学校甚至社会原本就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德育战略与测评文化?经过探究,才得知答案是后者。没有德育测评战略,就没有学校德育测评的文化氛围,学校德育测评工作与管理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以至于德育及其测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了规律。中小学德育测评一直呈现在“测评不科学——结果不真实——对结果不重视——对德育测评的忽视——对德育的忽视”的怪圈中。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德育测评,看似“评德”,实质“误德”。[2]

(二)德育测评缺乏工作分析,单凭头脑风暴与感觉评判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的一种管理技术,[3]指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信息,以揭示工作目标、工作关系、工作过程、工作职能、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与工作者素质要求的过程。德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学校工作具有自己的体系。我们应该借用工作分析技术,对于德育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行为与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对于德育工作及其与学校总体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交叉点进行分析,对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工作关系与规律进行分析。并且基于以上德育的工作分析进行测评指标设计、测评主体与方法选择与测评过程的规范。而我们目前的学校德育测评指标、测评主体与方法选择以及测评过程设计,基本上没有进行认真地工作分析。人们往往都是从自己主观假定的德育工作应当达到的目标或应该具有的目标出发,来测评现实中的德育实效状况,最后的德育测评只能凭整体感觉打分或者表面印象给分,得出关于德育效果的测评结果非常主观与武断。[4]

(三)盲目追求指标量化,测评双方关系紧张与结果形式化

翻看近年来各地学校的《德育测评体系与办法》,不难发现其相关的量化规定。比如《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测评细则(试行)》中规定:德育管理20分,德育过程30分,德育保障 20分,德育效果30分;然后再分解,德育管理理念4分、管理机构4分、管理制度8分、档案管理4分;在此基础再次规定: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得1分。类似的条款还有很多,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条款都明确地提出了测评的量化指标。按常理来说,从定性的整体评判到定量的多维测评,学校的德育测评越来越程序化、数量化,大多学校德育工作但愿能在正确的“算分”中“算”出公平、公正。但遗憾的是,这种耗财费力的庞大测评工程为学校赢得的不是德育工作质量的持续攀升,而是测评方与被测评各方人际关系的紧张与走形式主义。

德育测评,除了学校德育工作外,就是学生的品德测评。传统的操作评语鉴定法,人们普遍感到的是抽象笼统,而且评定主观片面。因此学生品德测评方法的改革便努力向精确化、具体化、准确化与客观化的方向转变。在品德测评内容与标准上,不但要求高度统一,而且层层分解,直至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目标表达和可操作方肯罢休。然而是否品德结构中所有的因素最后都必须且也能够以行为穷尽并可操作?各品德因素最后分成的行为指标是否都能保持原品德因素的性质?

(四)反馈机制不健全,德育测评效果大打折扣

德育测评结果的反馈是由测评方和被测评方一起,回顾和讨论测评的结果,如果不将测评结果反馈给被测评的学校与人员,德育测评将失去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促进的功能。因此,有效的德育测评反馈对德育工作质量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德育测评与被测评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公正性就成为德育测评各方人们关心的焦点。德育测评的反馈及其申诉机制的设立,不仅让被测评者拥有了知情权,更有了发言权,有效降低了德育测评过程中不公正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被测评者与测评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平衡点。同时,由于反馈中要求测评者对于被测评者的德育与品德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指出被测评者的优缺点,特别是测评者还需要对被测评者的德育工作与品德修养提出改进建议。然而,纵观我们各地中小学近几年的德育测评案例,留下来的只是一纸红头文件,只是在教育系统范围内通报某某学校、某某人德育测评得了多少分,是否达到了规定标准,其余的德育测评的相关材料再也没有留下。所以最终留下的只是模糊的结论或者被测评方口中的抱怨和心中的不满,更别提所谓的改进激励与方法了。

(五)相关领导和部门不支持,德育机构或者测评部门孤掌难鸣

在学校德育测评中,德育测评部门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绝不等于说德育测评是德育测评组织机构一个部门的事。前面已经提到过,德育测评工作可以说是系统工作与“一把手”工程,缺少各部门密切配合与一把手的支持,这项工作是绝对开展不下去的。有些部门领导与教学人员原本就看不起德育机构或者测评部门的逍遥大仙,在德育测评工作中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冷眼看德育测评部门唱独角戏。

(六)相关措施不匹配,德育测评工作与效果难以持续

德育测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德育测评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撑。概括地说,保障学校德育测评系统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可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执行层面三部分。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完善的培训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辅导机制与之相匹配。其中,德育测评后的激励机制与辅导改进机制是保证德育测评工作持续深入的重要措施。如果进行德育测评工作后,无论结果好坏没有相应的奖励与激励,无论退步与落后,没有相应的帮助、指导与辅导,那么德育测评工作与效果就难以持续。另外,德育测评人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德育测评者的素质比测评方法本身更能决定德育测评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完善的监控体系也是避免德育测评流于形式的必备措施,因为某些事情单靠当事人的自觉自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三、德育测评方法的创新与构建

(一)树立学校德育测评战略,合理设计测评指标体系

学校德育战略和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动力。学校德育及其测评战略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师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各司其职、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树德育人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个字,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树德育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战略目标,树德育人应该是我们德育测评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依据树德育人的测评战略以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战略来设计我们的德育测评机制,在两大战略的引导下进行工作分析,从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与过程中提取出对于德育战略与测评战略具有关键影响的效能指标,并且以此设计德育测评指标、选择测评主体与测评方法。

(二)建立与强化德育测评过程中的辅导、反馈与沟通机制

良好的德育测评辅导与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德育工作绩效。沟通应该贯穿于德育测评工作的整个过程。测评者在开始制定德育测评指标与方案时就应该与被测评方进行充分的协商,在整个德育测评流程中始终与被测评方保持联系,德育测评结果要及时反馈,并指出不足以及具体的改进意见,与被测评方共同探讨改进的可能性、改进的策略与改进的方法。被考核者可以陈述意见,提出自己的困难以及需要上司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德育测评之前应该召开专门会议,并在会上宣讲实施德育测评的目的,讲解测评标准、实施细则并充分讨论,以取得大家的一致理解。其次,德育测评部门和各学校或者被测评者就关键德育效能指标及测评方法、时间确定等方面进行沟通,取得充分认同后开展测评工作。再次,测评过程监控由学校测评部门总体掌控,工作小组成员具体实施,对被测评者在德育工作与品德测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分析、讨论、辅导与指导;最后,通过反馈与交流,科学确定下一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品德修养的目标与改进方案。当发现德育工作与品德修养过程中与德育战略与测评标准发生偏差,则通过相关调控措施进行纠偏,以有效达成学校德育的战略目标。

(三)切实加强德育测评结果在教育管理与德育工作改进上的运用

对于被测评的学校与学生而言,如何应用德育测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能否满足测评方、被测评学校与学生各方的合理要求与需求,是关系到德育测评过程各方人员工作热情能否继续保持的大问题,也是学校与师生持续进行德育工作改进的动力源泉,是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谋求德育测评效果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从教育管理的环节来看,德育测评结果可以应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应用于比较各被测评方的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与提升品德水平,提供指导意见;二是为德育资源调配提供依据;三是为奖金分配与奖优罚劣提供依据;四是应用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德育工作。

(四)做好德育测评配套制度设计,保障德育测评工作持续进行

围绕德育测评我们应该设计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与辅导机制;督促学校高层更新观念,并给予实际支持;打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满足德育过程的“耕耘”文化,抛开面子问题,求真务实、敢于问责;营造有利于德育测评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德育实绩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树立相应的德育测评辅导与反馈方面的模范人物,全方位宣传相应的典型事件,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激励;推行动态德育测评与实绩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改善。

(五)创新学校德育新途径,构建OSL品德测评方法

学校德育途径,一般认为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与社会。[5]实验经验表明,OSL品德测评方法,不仅仅能够对品德行为教育效果进行评定,而且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进行反馈、指导与调节。通过测评者讲解测评标准,学生们领会到了学校德育行为要求是什么;通过自我测评,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哪些方面合乎德育要求,哪些方面还不合乎要求,通过相互测评及其讨论,通过教师的总结讲评,学生们明白了什么品德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怎样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怎样做则会遭到同学们的反对。自己比别人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从而会由此激发自我教育,迁善改过的动机与动力。[6]这种促进性的德育测评方法开创了学校德育的新途径,不但具有德育作用,而且具有智育效应,OSL品德测评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学习成绩显著提高。[7]

总之,德育测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是当前学校德育方法创新中的新途径;德育测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促进与改进德育工作;对于学校与学生的德育测评应该从评价性测评转向促进性测评;OSL品德测评模式作为一种“评价、任用、养成”三位一体的动态测评模式,在具备德育测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力督促学生加强自身学习与修养,促进并提升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德育测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5.

[2]廖英,檀传宝.中小学思想品德测评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5):80-83.

[3]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

[4]吴林龙,王立仁.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20-27.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EB/OL].(2014-12-22)[2015-04-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1/201501/183069.html.

[6]肖鸣政.OS品德测评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实验[J].江西教育科研,1994(2):29-32.

[7]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16.

责任编辑/张 丽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是必然趋势,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笔者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四点策略: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促进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依托学校德育教育创新,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全程化;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落实职业生涯教育具体化;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养,体现职业生涯教育科学化。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高职生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得到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指导工作得到了加强。从数据显示上看,似乎保持了高就业率,但我们的学生就业以后收入水平怎么样?保障怎么样?初期离职率如何?职业发展的空间如何?专业对口程度怎么样?在进一步考量的之后,情况显然并不那么乐观。那么,高职生到底该如何应对目前就业形势呢?反思后笔者认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关键。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高职生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生涯教育实质上是满足高职生追求高质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就业信息、就业知识、就业策略与专业技能,而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从学校层面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促进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就是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课程,一般包括专门课程、渗透课程、活动课程、网络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几类,专门课程又称实体课程,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社会职业生活的普遍要求,为学生系统地认识自我与人生、职业与社会、就业与创业等学习内容所开设的独立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开设这样的专门性课程还很少,多数学校则是以学科教学渗透形式或者是以就业指导的形式进行。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的重要性,结合学校实际,建设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中,设立相应的专业教研组,保证教育经费、教学力量的配给,在方向上予以倾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真正挂钩,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作用。

二、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落实职业生涯教育具体化

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客观分析自我现状和发展潜力与社会所提供职业机会的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设计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设计发展方案,选择达标措施,制订学习与培训方案等,并积极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承受职业挫折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重点是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高职生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一套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信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养,体现职业生涯教育科学化

目前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质量,必须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

一是引进学校外部的师资。学校可以到相关高等院校选择专业水平较高、有志于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到高职学校实习而后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经过一段实践,他们将很快成为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

二是挖掘本校潜力,培养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学校根据长远规划选派现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或青年教师参加有关专业部门组织的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针对性进修学习,进行专业培训, 同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证,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让他们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

三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常规培训,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辅导员队伍中主要包括:班主任、团委、德育处。

四是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心者和支持者,为职业生涯教育全员全程化奠定基础。

五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六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力度,开展校内外各种研习活动,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站上与他人交流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心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观摩比赛,让教师一起参与设计评鉴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教育现行人才培养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职业带”理论,明确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提出了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带”理论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规格

[作者简介]胡永信(1952- ),男,河北怀来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白义(1966- ),男,山西天镇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和高校德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指学生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或毕业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同时也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种教学文件、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过程、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为设计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我们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对高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需要出发,进行精心设计。

一、现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的需要相脱节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地方大学或中专学校改建的。在过去一段时间,其人才培养规格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或照搬专科学校相同专业,而不是按照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要求设计的,没有反映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特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新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方向,突出了实践教学,但人才培养规格不是按照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设计的,依然存在照搬或套用的做法。究其原因:一是教育思想、观念和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思路不够清晰,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始终不能跳出学科体系的圈子;二是各校在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方面不愿花费人力和物力,图省事,所以人才培养规格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变化。

(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够合理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狭义的知识仅指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解答事物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理论知识)的问题,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如物理学中关于力、功、能、电场和磁场等的定义;物质运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定律、定理和原理)解答“怎么样”的问题,如牛顿运动三个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高斯定理、功能原理等规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并应用其解释物质运动的现象,是“为什么”的问题,如人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并应用其解释相关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用来解答“做什么”“怎么做”(基本操作)的问题。“做什么”,即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田间管理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怎么做”,即完成具体任务的步骤或先后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完成每个步骤的方式方法和要求,如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要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要求经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步骤才能完成,田间施肥从取土样分析到施肥要经过9个步骤才能完成。第二层次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即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判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维修机电设备的复杂故障,在维修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发生部位,找出产生故障的原因,设计出排除故障方案,实施方案排除故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指心智技能,是正确思维的方式方法。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一套关于做事的步骤或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往往与程序性知识联系在一起,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形成。但现行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对程序性知识重视明显不够,与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能力结构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毕业生是在生产现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其职责规定了应能完成的任务或项目,因而应具有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不仅着眼于学生应掌握的各种职业技能,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或项目的综合实践能力,即完成任务或项目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然而,现行高职教育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不是按照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设计的,而且表述笼统、概括,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往往是重操作技能训练,而忽视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的训练,与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没有本质区别,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二、“职业带”理论

“职业带”理论以工业职业领域为例,将工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结构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来表示。如图1所示。

图1中斜线上方代表操作技能所占的比重,下方代表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工业技术人才,按照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比重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由图1可见,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主要是操作技能,对工程师的要求主要是理论知识,而对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员则在两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职业带”理论描述了不同系列的技术人才,在本专业职业领域有其相应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以及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结构。技术员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和维修等工作,他们应了解所管辖的设备、工艺流程,熟悉设备的主要参数、性能、加工工艺和精度、工艺间衔接方式、标准、原材料、产品规格、技术要求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解决生产现场各种技术问题,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技术员在本专业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决定了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应有特有的设计思路,其设计与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现行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生源状况等主要因素有关。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规格过程中,首先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上述诸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职业岗位分析

职业岗位分析就是对职业领域内技术员的工作职责、任务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可分为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两个阶段。

1.工作分析程序。包括:(1)在职业领域内准确界定技术员工作职责范围,该范围决定了毕业生应从事的主要工作职责,即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的工作范围;(2)分别列出每项工作职责所包含的任务,这些是毕业生应能够完成的任务,并达到规定的标准;(3)将工作职责和任务填入表1中,得到“工作分析表”(DACUM表)。

2.任务分析程序。包括:(1)详细列出完成每项任务的各个步骤;(2)确定各个步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即能力目标或使能目标(enabling objective,简称EO);(3)确定完成每项任务的最终绩效目标(terminal performance objectiue,简称TPO),即完成任务应达到的技术指标或预期效果;(4)将每项任务分析结果填入表2中;任务分析表中包含任务、完成任务的步骤、能力目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最终绩效目标(完成任务应达到的标准);(5)首先将任务分析表,按照理论知识学习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得到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序列,然后再将任务序列按学期分段,二年制分为四段,三年制分为六段,每学期对应一段任务序列,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为构建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第一,横向分别整合每段(或每学期)任务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把相同的合并,得到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序列。第二,纵向整合各段之间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把相同的合并,最后得到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序列组合。

3.理论知识序列组合。第一段任务(第一学期):知识1.1、知识1.2、知识1.3……;第二段任务(第二学期):知识2.1、知识2.2、知识2.3……;第n段任务(第n学期):知识n.1、知识n.2、知识n.3……

4.职业技能序列组合。第一段任务(第一学期):技能1.1、技能1.2、技能1.3……;第二段任务(第二学期):技能2.1、技能2.2、技能2.3……;第n段任务(第n学期):技能n.1、技能n.2、技能n.3……

职业岗位分析得到完成职责内各项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些是构建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时,首先需要确定这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分析现行课程和教学内容中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二)现行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主要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化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训练、理论知识验证和应用等。

1.理论课程分析。包括:(1)确定理论课程分析范围,主要分析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2)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分别列出每门理论课程的知识序列;(3)将每学期理论课程的知识序列进行组合,得到理论课程知识序列;(4)将各学期理论课程的知识序列进行组合,得到理论课程知识序列组合。

2.理论课程知识序列组合。第一学期:理论知识1.1、理论知识1.2、理论知识1.3……;第二学期:理论知识2.1、理论知识2.2、理论知识2.3……;第n学期:理论知识n.1、理论知识n.2、理论知识n.3……

3.实践技能序列组。第一学期:实践技能1.1、实践技能1.2、实践技能、1.3……;第二学期:实践技能2.1、实践技能2.2、实践技能2.3……;第n学期:实践技能n.1、实践技能n.2、实践技能n.3……

4.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整体优化、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教育部提出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其目的是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突出实用性。为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对“必需、够用”的内涵应有一个全面准确而充分的理解,以便按照该原则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和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必需、够用”,首先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是确定“必需、够用”的基础。第二,由于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理论知识序列是不系统的、零散的,不能直接用于教学,所以“必需、够用”还应包括学习以上知识需要前期铺垫的理论知识。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职业岗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必需、够用”还应包括学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第四,高职院校生源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必需、够用”在学习起点上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多样性生源的学习需要。

(三)生源已有学习基础分析

从高职教育的生源来看,既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又有对口升学的中职毕业生,两者在知识结构、操作技能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起点状态不同。同样,由于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个人的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存在差异,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要与学生个性需要相适应。为摸清学生的需要,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测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学过的课程,已掌握的知识和已具有的技能。通过多方面收集反映学生已有学习基础的信息,可以准确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使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相衔接。

(四)人才培养规格设计

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采集到的职业岗位分析、现行课程及教学内容分析和生源分析等资料,转化为人才培养规格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创新思路 凸显特色

——乌市第112小学坚持以文化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和特色教育

乌鲁木齐市第112小学 二0一三年七月二日

德育案例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创新思路 凸显特色

——乌市第112小学坚持以文化建设引领内涵发展和特色教育

乌鲁木齐市第112小学始建于1944年7月,地处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以北17公里处与五家渠市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学校占地面积19105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平方米,绿化面积2541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35人,6个教学班,学校现有校级领导(副科级)2人,16位专任教师,聘用教师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大专学历12人,本科学历6人,党员6名。校园内道路活动场地全部硬化,校园环境优美,有100多平方米的富有丰富内容的文化墙,200米运动场1个,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各1个。教学区域内设置有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多媒体室、工会室、劳技室、大队活动室、教师心理咨询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齐全,设施完备。我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及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分工协作,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学校把全面优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办学的生命线,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办学宗旨,争创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教学质量,为羊毛工镇辖区协标工村、团结村、红雁村及外来人员子女就学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和设施。2010分别获米东区级“卫生红旗单位”、“绿色学校”及市级“平安校园”光荣称号;2011年3月荣获米东区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09至2012历经两次乌鲁木齐市级文明单位届满复验;2012创建了乌鲁木齐市级卫生合格单位。学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师生文化品位,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研究和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求真务实、大胆探索、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创新思路 凸显特色的办学新路,形成了“责任、合作、创造、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112小学精神,有力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不断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科学决策 民主管理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一)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教育教学及教研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成立党支部、工会、行政办、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等,每年初讨论制定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科学决策 民主管理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学校认真落实米东区创建教育强区(县)促进均衡发展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捆绑式”发展与市直学校116学校结成“手拉手”对子、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借调、挂职、支教等形式,在教研教学上开展“同课异构”讲课、评课等活动。

创新思路 凸显特色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

1、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德育工作例会,明确工作内容,不断充实学习目标,使之主题化、层次化、有效化。要求班主任多学习、多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做一名“用心”的班主任。

2、开展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促进管理规范化。每学期争取安排一次班主任外出学习。要求班主任平时要认真做好班主任工作记载。指导班主任开好班会,精心设计班会课教案,要求班主任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常规管理等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并做好主题班会的资料积累。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3、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学校每年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宣传班主任好的工作方法,为“评优”打好基础。每个学期都要组织评比学校优秀班主任,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学校的校报予以通告表彰。要求每人每学期都作班主任工作小结,通过专题小结把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科学与科学地建设班主任队伍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4、对班主任老师的“倾斜” 。学校领导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班主任,既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提供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积极支持和培养,使他们努力向上;又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晋级晋职、绩效考核等政策上对班主任适当“倾斜” ,以充分调动每一位班主任的积极性。

以活动为载体,创新活动特色 丰富活动内涵

(三)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将使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各班充分利用班会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礼仪教育手册》引导学生从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入手,学礼、知礼、懂礼、守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运用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举止文明,处事得体”。同时恰当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并继续从出操、结队集会、卫生保洁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卫生保洁习惯的培养教育,少先队加大检查曝光力度,使存在于学生中的不良陋习逐步根除,并使文明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学习做现代文明人。

2、在德育活动上开展“我在城里(乡下)有个家” “手拉手”结对融情活动,如我校与乌市116小学、111小学联合开展的“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相约贝鸟城 融情青湖畔”的手拉手结对及联谊活动等创新了活动形式,丰富了活动内涵。

3、充分利用祖国各种重大节日特有氛围开展系列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活动,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1)、在教学楼内悬挂中国历代爱国者的画像、名言和警句,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

(2)每学期各班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黑板报,刊登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与米东区广电局联系,每年组织学生观看四场以上爱国主义影视片,并开展写观后感比赛。

(4)每周五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组织开展经典诗词朗诵会、红歌传唱活动,让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树立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

(5)走进经典建立阅读的习惯。学校结合“天山读书月”活动,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规定阅读篇目,定期进行检查。

4、大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班会、班队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 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消防大队联手,每学期开学为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组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组织参观消防大队,进行安全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行政领导、教师值日工作,值日教师对当日的师生出勤、教学秩序、卫生状况、两操情况及活动大事进行检查与记录。少先队负责对各班的文明礼仪进行督导、抽查,以便了解各班进行文明礼仪常规教育情况,促进我校良好校风、学风和文明礼仪风气的形成。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阳光小屋”通过与学生谈心、评语改革等诸多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全面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提高育人效果。

6、每年举办一次以“体验创新”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进一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我校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如:风筝制作及放飞比赛、七巧板比赛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促进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要努力净化、美化校园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精心设计,突出人文主题,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如学校文化长廊里的名人头像、名言警句、休闲椅、长达120米的文化墙建设。含概了传统文化、廉洁文化、民族团结、绿色环保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2、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时时保持整洁,并有良好的秩序环境:地面无纸屑杂物和痰迹,墙面无球印脚印,无乱涂乱刻乱贴;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每一个师生的心灵。

3、搞好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各班教室张贴物既有统一标准,又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

(五)密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建立学校、家长、家庭三结合的联系网络。班主任发挥家长的积极性,每年召开变革家长会,同时利用电话、“飞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通过家长会、家教培训会、告家长书、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案例点评:

乌鲁木齐市第112小学创建于1944年7月,地处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以北17公里处的农村完全小学,校园环境优美,有100多平方米的富有丰富内容的文化墙,200米运动场1个,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各1个。教学区域内设置有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多媒体室、工会室、劳技室、大队活动室、教师心理咨询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齐全,设施完备。

学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师生文化品位,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研究和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在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求真务实、大胆探索、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创新思路 凸显特色的办学新路,形成了“责任、合作、创造、自强不息、尚诚厚德”的112小学精神,有力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不断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科学决策 民主管理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认真落实米东区创建教育强区(县)促进均衡发展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捆绑式”发展与市直学校116学校结成“手拉手”对子、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借调、挂职、支教等形式,在教研教学上开展“同课异构”讲课、评课等活动。

创新思路 凸显特色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开展班主任管理能力培训;对班主任老师的“倾斜”;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以活动为载体,创新活动特色 丰富活动内涵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庆典、传统纪念日及、清明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建队节等不失时机第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我校与乌市116小学、111小学联合开展“我在城里(乡下)有个家”、“手拉手”结对融情活动;送文化下校、我校与乌市116小学联合开展的“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相约贝鸟城 融情青湖畔”的手拉手结对、及融情联谊活动等创新了活动形式,丰富了活动内涵。

走进经典建立阅读的习惯。学校结合“天山读书月”活动,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规定阅读篇目,定期进行检查。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每年召开变革家长会,

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精心设计,突出人文主题,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如学校文化长廊里的名人头像、名言警句、休闲椅、长达120米的文化墙建设。含概了传统文化、廉洁文化、民族团结、绿色环保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乌鲁木齐市第112小学

2013.5.20 图片说明:

校 园 文 化 墙 校园文化建设

烈士陵园祭扫活动 与111小学、116小学开展

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农村 案例

我校地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御风村,是安定区比较偏远的次中心镇,人口共1.6万。当地农民主要靠种植马铃薯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很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我通过一则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张××,男,14岁,七年级学生。

二、案例分析

(一)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和与张××的多次接触,我发现他的性格比较内向,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陌生人面前从不开玩笑。在学习上,学习习惯养成欠缺,上课听讲容易走神,不认真,教师布置的课前课后作业和要求不能认真完成。这些导致他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总是排在全班的倒数,不能体会成功的兴奋和喜悦。这也让他产生了很大的自卑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心理包袱很大,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通过家访,我得知张××学生的父母均在外务工,监护责任落在了爷爷和奶奶身上。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他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加上父母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不能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辅助,对于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不会科学的分析。

(三)教师因素

由于学校教师自身精力有限,且大多数教师的房子在市区,很多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开车回家,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学生有什么问题也不能和教师及时联系。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就不能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容易导致评价偏薄。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失落感:不能得到教师的帮助、表扬和肯定,又会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家长的数落和教训,从而在教师和家长面前变得胆小怕事,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觉得,张××学生目前最为缺乏的便是自信。这对他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作为教师的我,又该如何做以唤醒他的自信呢?

(一)通过对学生的激励,唤起他们的信心

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思考,我发现所有的学生在内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期望和憧憬,也会为这个理想世界而努力奋斗,希望成为教师和家长眼中的佼佼者。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句话过于绝对化,但是也不乏其合理性。为了消除张××学生的畏惧心理,在课间时间,我经常创造一些让他感觉无意的机会来和他进行谈话,如让他帮我抱作业本或在他自己下课后习惯去的地方遇见他。同时,我抓紧每一次能够表扬他的机会,在课堂上对他进行公开表扬,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当提问的时候,我总是用眼神来鼓励他,希望他能主动回答问题。还经常对其他学生说:“看,张××同学在课堂上表现的真棒,大家要向他好好学习哦!”“张××同学回答得很真确,能够独立思考,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张××同学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张××同学很会讲故事。”通过上述努力,张××学生开始主动找我进行谈心,这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和努力没有白费。

(二)积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促进学生自信形成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张××的自信心影响也很大。为了减少或消除这一因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主动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将他在学校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沟通和说明,期望能和家长共同商量帮助孩子改变的办法。如我建议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问题,多鼓励。为了提高孩子自信心,我建议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表扬他的闪光点。而我则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其他教师和学生,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张××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三)教师真心爱护学生,同学相互友爱

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灵极其简单、脆弱和敏感,所以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何,是他们判读老师是否关爱自己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去真心关心学生,不能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要更多地从精神上去帮助学生,做到“扶贫”“扶智”“扶志”“扶德”和“扶健”。同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尊严。

四、辅导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携手努力,张××在性格、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能够静下心来听讲,课堂上开始积极踊跃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下课后能够与同学们积极交往,热爱班级活动,学习成绩由原先的班级倒数到现在的30名前后,成绩在逐渐提高。通过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也能够主动学习,喜欢通过电话讲学校和班里发生的事情告诉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

五、德育结论

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用心将其做好。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的缺失极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因此,对于学生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不能失去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自己是最棒的,最强的,不怕困难。

对于张××在这段时间里面的巨大变化,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激励对于一个学生具有的强大作用以及对于班级这个集体所赋予的力量。因而,当面对类似张××这样的问题学生,教师更要具有耐心和爱心,循循善诱,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不良表现而放弃这个学生,要更多地去改变他们,要发挥他们的有点和特长,将他们的优点尽量放大,张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积极融入到这样一个具有爱心的班集体中去,感受同学之间浓浓的感情。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元化,通过各项活动和标准来评价学生,让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得到发现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夏长平.浅谈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 2009(8):47-48.

[2]郑行宣.驾驭心灵笑迎明天――中学德育案例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9(7):63-64.

[3]王琰.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美德的基石――对几则德育案例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09(6):40-41.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4]GHB1142。

上一篇: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人力资本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