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陕西省S村为例,分析了影响该城中村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缺乏整体设计,失地农民自身缺乏长期的就业观念,就业环境不良,农村职业教育缺失等。并就加快S村失地农民就业提出了4点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制度支持,完善失地农民就业的经费保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城中村

基金项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课题: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农民就业长效服务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王华(1977- ),女,陕西三原人,讲师,硕士,从事公共服务与基层政府治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1-2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发展的滞后性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离开了唇齿相依的土地,却缺乏适应城市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生计,他们会沦为城市中的“新贫民”,关注这部分人的生活,就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调查选择了陕西省S村,该村2009年被列入陕西的城中村改造名单,村周围企业高校聚集,交通便利,S村现如今已没有耕地,村里有800余户4 000余农民,每户农民家大多都有十余间房屋出租。S村的租客远远超过了其村农民人口,一方面给S村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使得S村村民对出租收入形成了依赖心理,由此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调查采用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选择16岁以上的该村农民。抽样采用了多段抽样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 235份,问卷有效率为94%。

1 S村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1.1 S村失地农民再就业率低、质量不高

在自然耕地被征收以后,加之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S村借着地理位置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村内违章民房建筑林立,出租房屋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占到农民年均收入的5成以上。在调查中,以16~59岁为适龄劳动力标准,S村失地农民几乎无外出打工情况,绝大多数赋闲在家,未就业的适龄劳动力占调查人数的82.1%。该村失地农民反映再就业相当困难,既然出租房屋能够维持生计也只能安于现状。

调查中,也有极少数农民在村附近谋职,共18人,仅占调查人数的7.7%,他们的就业多为临时工、钟点工、自雇工等无制度保障的非正规性就业,基本从事建筑、运输、物流、物业管理、清洁环保等工作,这些工作的进入门槛低,工作稳定性差,基本属于脏、累、苦等低收入的产业以及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拾遗补缺性质的服务业,就业的质量不高。

1.2 S村失地农民就业竞争力缺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就业为取向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求职者的年龄、知识、技术和市场竞争意识要求越来越高[1]。在对S村的调查中,失地农民普遍年龄偏大,40~59岁的失地农民所占比重达到58.3%。在文化程度方面,S村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3%,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9%,大专及以上的占了8%。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其文化程度有比较大的差异,年龄在40岁以下者,初中文化程度比重最大;40~49岁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占到77.1%;随年龄的增长,50~59岁失地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占到51.2%(表1)。

S村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其非农就业的机会。在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大多非农生产技能不足,只有5.21%的失地农民接受过非农职业培训,曾经从事过非农产业的只有15.1%。S村各年龄段的失地农民未从事过非农产业的比例都在5成以上。而且50~59岁的农民没有从事过非农产业的高达93.5%(表1)。因此,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就业技能三大就业劣势,严重制约了S村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表1 S村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

1.3 S村失地农民就业意愿薄弱

S村的失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房屋租金,因为难于找到就业机会他们对就业问题的考虑很消极。对于政府提供的免费的就业培训,他们不关注,对于是否愿意接受培训,答案多数选择了“无所谓”。通过深入访谈,他们没有积极的就业态度,一是他们习惯了食利生活;二是一部分人认为即使工作也是收入太低,比较辛苦;三是感觉自己不能胜任,71.5%的农民认为自己很难再从事除了农业以外的工作。面对S村即将被拆的事实,当地农民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他们的就业意愿受到了年龄、知识与技能、目前生活状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调查中实现临时性就业的18人文化程度都是中学以上,且年龄较轻。年龄越大,就业意愿越薄弱,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就不愿意谈就业。

当地政府开展的就业培训收效也不理想,对培训目的认识不清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9%,这部分失地农民大多缺乏长远的考虑与竞争意识,把培训当成一项任务或负累。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多数把就业培训理解成加强人际交往的一个方式,通过培训可以和村干部取得更多的联系。69.8%的农民对就业培训效果评价不高,10.3%的农民反映就业培训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与制度,培训都是零敲碎打,没有和就业直接挂钩,农民没有感受到培训带来的益处。

2 影响S村改造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

城中村改造和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能否使村民顺利实现城镇化,积极地推进失地农民就业是保证城中村改造和完成建设的关键。在调查中,S村失地农民就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缺乏整体设计

首先,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征用S村的耕地时,当地政府认为失地农民问题是简单的经济补偿问题,主要采用了以发放土地补偿费的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被推向村里,S村失地农民并没有被列入城镇的就业体系,当地政府没有出台相应完善的就业保障政策。

第二,虽然政府开展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但是S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农民长期依赖出租收益,使得他们难有长远的就业观,而当地政府对此缺乏积极应对措施。因而,对于S村开展的就业培训来说,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就业培训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第三,缺乏就业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目前政策执行之后对执行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几乎是个盲区,相关部门没有对政策做出适合S村的调整,这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人们对改造、对政府的信任与信心。

2.2 失地农民缺乏积极的就业观

访谈中了解到,S村的失地农民目前以出租经济和集体分红为主要收入,而且出租经济在一段时间还将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出租房屋只需要失地农民提供自己宅基地的使用权,不需要承担劳动,各家宅基地较多,出租收入十分可观。由于视野不够开阔,就业意识薄弱,观念保守,他们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满足,忽视了长期就业的重要性,进而对家中下一代的教育和就业也不是十分重视,以至于年轻人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不懂得劳动的重要性,整天无所事事。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失地农民保持稳定的生活,不利于他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3 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

2.3.1 就业市场不完善。

首先是就业信息不对称,失地农民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找到合适的职业。陕西省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来扶持城中村失地农民就业,并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网络报纸媒体等渠道宣传政策。但由于S村失地农民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所处环境的关系,很少接触网络和报纸,这就导致在被调查者中,一些失地农民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却没有人对本区就业创业政策完全了解,即使有8.1%的人表示对此有点了解,但苦于找不到入手的方法。

其次是S村的第三产业欠发展,村镇企业发展不够成熟,可以吸纳的劳动力数量有限。S村周围交通便利,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但是因为传统建筑格局导致的拥堵狭窄的整体环境,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受限,目前不多的村办小厂效益不乐观。

2.3.2 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不稳定。

在调查中发现S村部分年轻的失地农民有很强烈的自主创业的欲望,但是他们困于没有大量的资金,更不知道从何处获取创业资金。与此同时,当地的一些小银行有部分闲散资金,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3.3 大量年轻流动人口的竞争。

S村周围交通便利,涌入了大量外地的年轻打工者,这些农民工群体大多受到了城市文明的辐射,他们和S村失地农民相比不仅具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验的优势,而且他们具备积极的就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加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失地农民在就业上不具备很好的竞争优势。

2.4 农村职业教育缺失

对S村职业培训情况的调查显示,缺乏针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一是S村没有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组织都是当地政府临时组建的,而非常设的组织。其次,就现有的培训项目来看,缺乏针对这些年龄偏大、知识技能匮乏的失地农民的项目。其三,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没有硬性要求,加之失地农民培训弹性大,约束力不强,导致培训率低,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加快S村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失地农民就业的制度支持

S村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地方政府要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从制度建设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

3.1.1 当地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倾斜,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优先录用失去土地的农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发挥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这部分资金用来补贴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费用;或奖励、补贴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单位;或有偿扶持S村失地农民办理集体企业、个体经营。

3.1.2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S村失地农民纳入这个平台,建立工作档案,对他们的就业状况进行实时监管,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中介服务等;二是由政府牵头,在村中定期举办劳动力市场,免费进行职业介绍;三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与各类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设立专门的热线电话、网上问答区等,为失地农民提供更贴切的服务。

3.1.3 要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在S村建立失地农民的失业补偿机制。补偿的内容应包括货币等硬性补偿和职业培训等软性补偿;补偿前应对补偿对象划分等级,实行差异性补偿等。

3.2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经费保障

3.2.1 要解决经费来源问题。前期主要从地方政府相关专项就业经费和民间社会多渠道筹集专项就业经费,后期以S村村集体经济流动资金为主。

3.2.2 建立相应的基金。地方政府应建立就业培训专项基金,拓展培训服务渠道,资助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应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基金,将S村失地农民纳入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范围,提供就业扶持。建立失地农民失业基金,为失地农民融入新生活提供坚实后盾[2]。

3.2.3 对S村失地农民中的创业者给予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如在创业初期减免营业税;金融机构在贷款时给予优惠政策;政府和相关法人协商减免其所需要设施的租金等。

3.3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3.3.1 成立创业中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业中心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指导、信息咨询、公布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创业服务。创业中心负责考核创业者本身的创业动机及所具备的能力。创业中心可以与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培训机构等相关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帮助S村创业者选择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指导。

3.3.2 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S村周围交通便利,对服务业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而且,已经建成的S新村的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可以把S新村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项事业结合起来,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实现失地农民在家门口的就业。

3.3.3 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村镇企业。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使村集体经济在组织制度、经营机制上进行市场化改革,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3.4 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提高就业能力是失地农民实现可持续就业的根本途径[3]。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开发其就业能力,加大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3.4.1 转变就业观。政府要积极引导S村失地农民对新身份的认同,定期在村内广播、网上宣传或者开办一些培训班,加强农民的基础文化知识,转变就业观念,普及相关法律常识,当地政府帮助他们积极投入到自身建设,提高文化素质。

3.4.2 开展劳动就业培训。劳动就业培训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牵头,与一些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相结合[4],针对失地农民提供职业素养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并授予所有培训合格者资格证书。

3.4.3 加强邻里关系。当地政府应多举办相关活动,加强S村失地农民间联系,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促进互帮互助,共同创业就业。

失地农民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S村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位居优越地理位置的城中村失地农民因为依赖出租红利而忽视长期就业。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辅助,也需要失地农民的观念转变及自身素质提升,使这一群体积极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 翟年祥,项光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理,2012(2):50-53.

[2] 田富强.西安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70-16571.

[3] 李国梁.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开发[J].开发研究,2014(1):27-30.

[4] 周青浮.“城中村”农户的城市化响应能力探究[J].开发研究,2013(2):101-104,133.

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在分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改善其中的就业机制进行探索,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三、 论文内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工,具有更加明显的特点,如更加注重个人享受,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更加向往城市生活。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1亿人,该群体的逐渐壮大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城市生活,希望能在城市里扎根落地,被城市所容纳,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在城市就业,如何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1.1面临社会排斥

首先,物质条件的匮乏使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偏远的厂房或者廉价的出租房内,从而在住所上和当地的正式居民隔离,无法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这种地理隔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影响,加剧了其心理上作为“外来人”的感觉,现实中则限制其获得当地知识和联系的机会,阻碍其在当地扎根并获得认同;其次,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却无法得到满足,政府往往对此持漠视态度,甚至有的政策还在加深这种差距。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社会待遇,虽然有些城市正在改革地方户籍制度,允许更多的农民工落户城市,但是往往落户门槛太高,一般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凭借自身力量逾越。

1.2生活无保障,福利差

大部分人认为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却是不对称的,由于受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当地土地股份或社会身份的农民工进入当地社会参与利益分配格局障碍重重,最基本的居住条件都不能保证。调查显示,有3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5%居住在工作地点,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5%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回农家居住,只有1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在生活无保障或者福利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农民工容易积累恶性的不满,甚至通过极端的方法发泄,以致于有时会给当地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使当地居民对其产生心理上的排斥,致使这种矛盾长期恶性循环。

1.3就业途径受局限,缺乏专业职介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中,熟人介绍、老乡介绍、亲属介绍3种途径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就业方式,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帮助的基础上,私人关系占据主流地位。学校推荐也是最近几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优势是就业层次相对较高,跟新生代农民工所学技能有较高的关联性。但是,目前政府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专门设置的职业介绍体系相对缺乏,缺少关注与引导,信息网络不健全,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缺乏调控。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公办劳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而民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则又收费过高,信息不可靠。

1.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安全缺失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超时现象十分普遍,加班加点问题普遍存在,周末双休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也难以实现。例如,在苏州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工作时间都较长,每天工作9~10 h的占38.0%,11~12 h的占54.0%。收入低是导致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月均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21.0%,月均收入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62.0%。其次,在当前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公平体现,许多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拖欠”问题更是没能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安全保护,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给其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也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导致其职业发病率和工伤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1.5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就业

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城市就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耕种活动。但在一些地区当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可以获得相对较高收入的农业劳动,如反季节养殖,因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吸引了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开始从事运输、餐饮等行业,进行小规模的个体户创业,或者有的利用外出期间所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募集资金进行创业,还有些则回到家乡的乡镇企业再就业。

2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机制探索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制约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进行户籍改革。其改革关键在于消除户口管理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地居民在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上真正享受平等的待遇。然而,在户籍制度背后存在着大量由城乡身份决定的经济租金是制度改革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历史问题。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取消把公民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就要求各地方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用地域代替职位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应有的权利,被城市所接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全省推介的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以户口为标准,从而将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是引导进城农民工“软着陆”的科学机制,值得各地方政府学习。

2.2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期望较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都非常高,绝大多数人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是很多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实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家庭的团聚,有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并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有利于其融入城市。2009年11月23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草案)》提出,今后退回宅基地到城镇居住并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廉租住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

2.3加强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职业要求较高、职业期望值较大的现象,调查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技术,75%的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农民工没有考虑过。因此,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城市归属意识;其次,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要指导农民工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工种进行培训;最后,应以实现稳定就业为技能培训的目标,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实行免费的技能培训鉴定和就业推荐。如2009年河南省刚刚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计划在5月底前的100 d内,完成10万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

2.4政府牵头,实行网络化的人力资源对接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调控作用,建立城市和乡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的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高效、快捷、及时、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民工供需情况,实现省、市、县劳动力资源的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实现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紧密联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其求职成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各地政府间要建立健全促进区域间青年劳动力转移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力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做好人力资源的共享与对接,开发人力资源和就业需求对接市场,以及网络化的培训和招工市场,为人才的培养、输送搭建绿色通道。

2.5加强维权组织建设

新生代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作为个体太分散,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谈判的能力,缺少来自组织的力量。目前,农民工组织主要是通过“同乡会”的形式进行,当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容易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因此,建议政府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建立联合工会。新生代农民工更加追求自由与自我享受,在权利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易跳槽,流动性更强,调研发现第1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40%之多,其第1次工作一般3个月就辞职。因此,政府应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协助其通过集体力量和用人单位进行谈判,改变自身在维权中的弱势地位。

2.6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或从事农业就业

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一方面,县乡政府应发挥作用,制定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其回乡创业。如给农民减免税费,发展农村信贷业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互助基金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县乡政府应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即带领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利用一定的工程设备,克服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形响,进行反季节种植(养殖)。设施农业收入较高,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为其就业提供了可能。设施农业不仅效益高,而且能够安置大量的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效率,可以提高农业就业的潜力。如河南省汤阴县重点发展禽肉加工、粮食加工和食品添加剂制造,解决当地农村近万人就业,乡镇农民工大都返乡进场就业,极大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就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与国家安定。本文在对3679份关于返乡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开始复苏的事实,集中探讨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调查;再就业;群体分化

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大量的劳动力短时间里被释放到社会上。其中,农民工占了绝大部分。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出现的新问题是:一方面,农民工失业的阴影尚未散去,不愿外出就业;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复苏,沿海地区再度出现农民工劳动力短缺。政府和市场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关乎民生与国家安定。本文基于对华南理工大学大型调研平台回收到“关注返乡农民工”调查问卷(包括村级问卷和个人问卷,共3679份)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返乡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一)返乡农民工多因“失业”

“农民工”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本次问卷调查中定义的返乡农民工,是指在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区工作后返回户籍所在地,而同时拥有农业户口的人。

据问卷调查所得,返乡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中,由于企业倒闭,找不到工作或解除合同的人数占调查总体样本的56.3%,而返乡是为了创业的人数只占总体样本的4.6%。下图是对返乡农民工的主要成分分析:

如图1所示,按照返乡的原因可大致把返乡农民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创业而返乡,一类是因为失业而返乡,第三类则是由于回家过年,告老还乡等原因而返乡。回乡创业的这部分农民工,假如创业取得成功,就可以摆脱“农民工”这个身份;假如创业失败的话,可以再次创业或选择就业。而因为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如果不利用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进行生产获取收益,而又没有其它合法途径取得生存资源的话,那就必须进行再就业。选择进行农业生产的,其身份则由农民工转化为农民。

(二)返乡农民工群体分化

到2009年下半年,在全国2.1亿农民工中,已有780万人提前返乡,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是无法完全吸纳这些劳动力的。80后新一代的农民工绝大多数不再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在不经过培训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况且,他们更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样造成了新旧两代农民工在价值观上差异日渐明显。最根本的差别在于80以前的农民工依然对土地抱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而80后的农民工则希望融入城市。

返乡农民工的群体分化现象,要求在分析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在考虑返乡农民工共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其要求的特殊性。

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经历过找工作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可总结为自身的再就业条件、就业意向与就业途径三个方面。

(一)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条件

1、学历成就业门槛。

被调查者中,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占总体样本的53%,其次为高中(中专、职技校)(23%),小学(18%),本科以上的最少,只占1%。从返乡农民工的文化构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学历水平只有初中和高中。这样的学历限制了他们往更高层次的工作发展。大部分被调查者在返乡前,只从事过初级加工业和体力劳动行业。在表示找工作困难的被调查者群体中,有34.1%表示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水平不高。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文化程度与平均工资基本上成正比。学历越高,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保险的购买比例越高。

2、工作经验定身价

从招聘农民工的企业单位出发,他们更注重农民工的工作经验。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农民工,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培训的成本,这是大多数企业所不愿意做的。工厂往往在接到大订单后,才会临时招聘一些员工。对于这些工厂来说,他们一般不会花时间与金钱去培训一些新手,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即上岗工作的工人。招聘一些有经验的工人,对工厂来说,既节省了培训的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从农民工方面出发,缺乏工作经验,无疑是再就业的一个劣势。尤其是对新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年青力壮,具备超越父辈的活力,但他们于农村缺乏农业生产的知识,于城市缺乏工作的经验,这使得他们就业面临双重的困难。

(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

从总体趋势上看,农民工除了来自河南,江西等农民工输出大省外,大部分来自于本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就存在一大部分来自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农民工。由此可见,如果工资水平、城市环境等差别不是特别大的话,大部分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就近就业。

从不同群体的就业意向上看,以80年为转折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意向有着明显的不同,新一代的农民工在就业意向上显现如下特点:1.偏向于从事非体力劳动;2.偏向于在城市就业,返乡工作期望不高;3.对工资的期望值偏高。

另外,调查发现,有34.7%的返乡农民工对前途感到迷茫或焦虑,这部分人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盲目流动。

(三)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途径

2009年初开始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各级村镇政府基本上有对返乡农民工作做登记工作并展开了各种帮助农民工创业或就业的活动。但是09年春节过后,还是有大批农民工盲目北上和南下找工作。通过总结,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途径有如下特点:

1、就业途径非正式

选择再人城就业的农民工,除了到人才市场外,大多人选择到工厂集中区,看工厂是否招人,或者到车站、汽车站上落点等,看有没有人招聘。还有少部分人,则是通过亲友老乡介绍人职。

2、就业途径“靠自己”

在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一半对政府的创业就业政策不了解。返乡农民工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一种心理,“靠政府不如靠自己”。这一部分原因归结到,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有所欠缺。农民工找工作抱着“靠自己”的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己寻求政府帮助的主动性。农民工人城找工作,第一个跑的地方是人才市场或有招聘广告的地方,甚少会跑政府宣传栏了解政府政策,就算知道一些政府的政策,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要得到解决,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其根本是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加工作的稳定性。农民工不应永远处于被动选择状态。盲目的人口流动,只会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浪费资源。

(一)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条件

农民工的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学历与经验的缺乏,无论是新一代农民工还是老一代农民工对其进

行培训和提升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这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农民工再就业的必要条件。

1、提供再就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大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企业培训,二是自费职业培训,三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培训计划。调查显示,前两种培训范围极小,对农民工的培训主体,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自农民工返乡潮出现以来,各级政府均实行了各种培训计划,如农业部主管的“阳光工程”等。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该以实用为主,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

2、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调查显示,农民工与流入社区互相缺乏好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群体素质普遍偏低以及成员身份得不到承认所造成的。对于进城再就业的农民工,应该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培养其城市归属感。同时,在城市中通过树立农民工模范,宣传农民工英雄事迹,重塑农民工形象。另外,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也应该作为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的一个方向。

(二)合理疏导返乡农民工流向

过去,曾经出现过农民工“盲流”的现象,如果对这种农民工的流向不加以疏导,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多的会给城市带来管理上的问题。

1、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积极宣传当地再就业政策。利用网络资源,口头宣传等多种方式为当地返乡农民工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其理性对待人城工作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和一些民间非盈利组织合作,借助这些组织的力量提供就业宣传及再就业指导。

返乡农民工由于经济信息手段等问题,通常无法第一时间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农民工得到的就业信息往往是滞后的,因此,当地政府还应时刻追踪社会动态,为返乡农民工及时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

2、建设新农村

问卷调查发现,在决定留在家乡的农民工群体中,有36.1%的人是打算在家乡找工作,24.8%的人打算在家乡务农,另外还有28.9%的人打算在家乡创业。建设新农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实现农民工就业的最经济条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或新型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帮助创业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以自身的土壤孕育本地的繁荣。

(三)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工作保障

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农民工是最没有工作保障的群体。农民工大量返乡,一方面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工的工作亟需得到保障。

1、保证农民工合法就业

农民工受本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维权意识普遍不强。对急于寻找工作的农民工来说,就业的渠道是否合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找到工作。在黑中介活跃的农民工就业市场,政府有责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合法性,打击黑中介。同时,政府也应该对工厂的招聘途径做出相应的规定,不能任其“遍地开花”。同样,政府也需要监督企业对农民工的管理方式,确保农民工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保护。

2、稳定农民工工作

经历过这次农民工返乡潮,让部分农民工意识到外出打工的不稳定。在这次调查中。有26.9%的被调查者希望留在家乡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对城市的付出与城市给予农民工的回报极不对等。金融风暴后的民工荒让城市管理者意识到把这些城市建设者留下来的重要性。从户籍、子女教育、物质资助等方面满足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要求。稳定农民工的工作,对于社会来说,能保证劳动力的数量;对于农民工来说,能保证他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总之,在经济企稳的今天,正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得以解决的契机,只有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实与返乡农民工就业需求,才能避免再度出现农民工大规模的返乡潮,保证社会及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雷育胜,王坤钟,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35—238.

[2]韦云凤,广西返乡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52-54.

[3]

冯荣珍,安巧珍.返乡二代农民工再就业的途径[J].经济导刊,2009,00):87-88.

[4]李翔.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就业疏导[J],成人教育,2009.(9):85-86.

[5]程慧栋,吕世辰.政府、企业与第三部门:农民工劳动管理中的多维角色分析[J].经济问题,2009,(10):83-85.责任编辑:余树华

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世界 ............

----凉凉山山州州外外出出民民工工子子女女生生存存现现状状调调查查调查时间:2012年5月1日至6月5日 。 调查地点:昭觉县、美姑县、普格县、金阳县。

调查人员: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医学影像七班的吉施约色、所比木乃、白依林、曲比马曲,刘明旺。

编写人:吉施约色

调查主题: 凉山州外出民工子女生存现状。从繁华都市到西部贫困县城,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搞建筑,送牛奶,卖小吃,当服务员,做清洁工„„他们不知疲倦风雨无阻,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从农

村流入到城镇的劳动力;他们,就是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被人们约定俗成为“农民工”,简称“民工”。置身繁华都市,漫步大街小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忙碌而又不知疲倦的身影,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工作的劳累,可以看到他们在追寻梦想和希望中洒下的辛勤汗水,但我们却看不到与他们相隔千里、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身体、心理、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今年五月,浙江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近凉山州昭觉县、美姑县、普格县、金阳县,深入凉山州农村,与这些孩子进行面对面地接触,零距离地交流,去倾听一个个辛酸而又无奈的故事„„

凉山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孩子在凉山州广大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大都由爷爷奶奶照养,农村里的这部分老人,不仅年龄大,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而且他们中的教育程度偏

低,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局限性,他们欠缺教育孙辈的能力,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在其他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隔代教育”现象。2012年5月1日,我们来到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村进行采访,全村共140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78人,其子女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管。现读一年级的吉木尔日,是一个典型的叛逆男孩,其父母在山东打工,与爷爷奶奶相依生活。他身体强健、皮肤黑亮,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顽皮、很霸气。由于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孙子,因此被奉为掌上明珠,倍加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意思,这导致了他放纵、狂妄、蛮横的性格。周围的小朋友都很怕他,家里家外是个小霸主,听奶奶说,去年吉木尔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欺负别人,没想到对方也不甘示弱,两个人就打了起来,慌乱中被对方手中的金属钉刺伤了眼球,后经医生检查右眼已

失明,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家中花了好几万元在成都为他做眼球移植,即便如此,奶奶还是担心的说:“小小年纪就做出这种事情,长大了怎么得了啊?村里人会怎么评价他啊?恐怕连媳妇也难讨啊!”就因为这件事,妈妈和爷爷奶奶大吵大闹了一场,埋怨其管教不力;也因为这件事,学校劝其退学回家,可是没有别的学校愿意接收他,如今仍辍学在家,看着别人快乐的上学放学,这个昔日的“小霸王”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这件事后,爷爷奶奶也开始意识到应对他加强管教了,每天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消磨他任性、霸道的性格。如今,理菜已经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了,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终于听到好消息:经与校方多次请求,吉木尔日又可以重返他向往已久的课堂了。

该村的日火拉达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上小学一年级,日火拉达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他到西昌打工,如今已有5年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他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常年的分离而越来越浓,反而随着时

间的流逝而越来越淡,他说父母不疼他,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把“凶狠”这个词用在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身上本身就是残忍的,但我们所见的一切却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这个词:他和比他壮一点的孩子发生了矛盾,在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先是装输,然后又乘对方不备的情况下拿起板凳向对方砸去,真是令人胆战心惊。亏得我们及时制止,才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让我们费解的是,听村里人说,这种危险的事情经常发生,却得不到爷爷奶奶的阻止,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别人,他说,是爷爷教的,爷爷曾经用一把铁叉把他和姐姐扎得浑身是伤,他说:“不这样就会遭别人欺负,包括我爷爷!”说着说着,指着头上的伤疤说:“看,这就是我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留下的。”二婶告诉我们说,日火拉达今年数学考了48.5分,爸爸认为这样子与他的名字出入太大,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准备让他辍学回家,放牛放羊,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一方面,祖父母岁数大了,生活很拮据,舍不得花钱买菜吃,甚至连油也舍不得放;另一方

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项永久性工作,人民群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才会安居,才能推进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2010年在解决就业、带动创业、转移劳动力等方面,我州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着重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不断完善教育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健全相应的配套机构,就业再就业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

2010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57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组织劳务输出1921人;就业型企业新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36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安置1158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975人;组织创业培训623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50069人,新增扩面3023人;征收失业保险费2809.99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努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我州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州劳动保障信息网、州就业网等网站,采取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省、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加强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谐中国民生行”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宣传和创业典型宣传,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知晓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努力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招用人才和劳动者求职服务,根据我州当前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了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宣传及现场招募等活动。

(1)开展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

为切实贯彻州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州工业工作暨园区建设座谈会的精神,认真落实阿坝州灾后工业“北上”战略,举办“阿坝州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共收集提供3000余个岗位,涉及电工、钳工、焊工、统计、管理、机械操作、自动控制等26个工种。有36户企业发布用工信息,22家企业到现场开展招聘活动,吸引6400余人到现场求职。通过企业与求职者的现场对接,有1700余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

(2)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以“富民、惠民、为民办实事”为主线,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重点帮扶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就业援助月期间,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发放如何申报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宣传资料共2万余份,使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知晓新一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3)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

组织开展以“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和谐”为主题的“服务进城务工,促进就近就业,鼓励返乡创业”的春风送岗位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我

州农村富余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活动期间,全州共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3.5万余份,组织专场招聘会14场次,为7658人提供了免费服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226人,本地企业吸纳1082名农村劳动者就业,22人自主创业成功,组织393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94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

(4)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共组织140余家州内外民营企业参加招聘周活动,提供岗位信息12300余个,涉及营销、技术、管理、普工、旅游、会计等多个行业、30余个工种。共有1340余名求职者通过现场、网络求职。包括高校毕业生330余人,进城和返乡农民工78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220人,其中,有1160余人签订了就业意向,317人签订了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4647份,为1600余人次提供维权及法律援助。

(5)组织开展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活动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宣传、街头设点等方式开展招募工作,共组织报名284人,经初审合格258人,面试合格95人,成功输送95人到富士康集团。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 (1)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工作的通知》,帮助受“双重冲击”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了就业岗位,全州有264户企业制定了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措施,为336户困难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638.86万元,涉及20830名职工;为36户企业办理了缓缴失业保险费手续,缓缴失业保险费25.93万元,涉及2090名

职工;为264户困难企业办理了岗位补贴,补贴金额2439.13万元,涉及17261名职工。

(2)通过比选确定培训机构,着力开展职业培训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比选,把州内外11家信誉好、培训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州委、州政府“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以打造“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为抓手,举办乡村旅游和厨师培训班,大力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效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全州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9011人,培训合格率达95%。

(3)建立健全基金内控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坚持基金要情报告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工作,及时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全州失业保险基金无违规违纪、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加大失业保险审计稽核力度,对全州41053名参保职工的缴费基数进行了稽核,稽核面达82%,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制定了《失业保险内部控制办法》和《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使用程序,规范了失业保险征缴、使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为全州失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保障工作,为130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6.2万元。

(4)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认真研究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竭力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了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全州新设县级担保基金530万元。大力宣传国家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规范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小额

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SIYB创业培训,帮助学员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本领,加强贷后跟踪服务,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发展,形成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良好局面,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直接扶持228人创业,带动603人就业。

(5)重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着力开展就业援助

认真贯彻落实《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为重点,严格执行《阿坝州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标准,摒弃思想上的顾虑,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条件和程序,全面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全州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920人,其中,“4050”人员434人,残疾人员59人,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304人,征地和因灾失地且农转非人员18人,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105人。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政策,帮助498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6)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管好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效益。全年支付社保补贴3075.6万元,帮助7778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8.89万元,帮助112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1941.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5128个;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54.25万元;支付职介补贴48.62万元,帮助3322人成功就业。在全州就业系统开展就业资金使用管理自查,拟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做到阳光作业,透明操作,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大部分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拈轻怕重,小富即安,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影响了就业现状;部分大中专高校毕生就业眼光高,他们只盯着事业单位等好的岗位,对于就业部门提供的民营企业等就业岗位不应聘。加之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高,从而导致岗位多,成交量小,求职成交率低的现状。

(二)各项管理有待规范

全州职介手段及行为不规范,劳动监察力度不足,私招乱雇时有发生,用工单位和企业不反馈用人信息、不办理用工备案手续,更谈不上签订劳动合和办理社会保险。

(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不力

贯彻执行援企稳岗政策全州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事业单位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对失业保险重视不够,应纳入财政预算的保险费迟迟不纳入,造成失业保险产生新的欠费。

(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我州部分县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重视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破难题,攻难关的信念和精神。还未形成有效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部门之间协调、衔接配合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我州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8]5号、川府发[2009]13号、川办发[2010]10号、阿府发[2009]15号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四类群体人员”就业再就业。一是进一步做好援助对象、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工作。二是做好灵活

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三是进一步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四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力度,分轻重缓急,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对失业人员而言,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州当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深入分析陈旧观念存在的危害并说明目前就业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在推荐就业过程中不断宣传和灌输新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再就业;坚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群众”,积极树立和宣传就业典型,促进失业人员转变陈旧就业观念,尽快实现再就业。

对大中专毕业生而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州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农村基层作出贡献的毕业生奋斗成才、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上。确立“只要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机关、事业或民营企业,照样能成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

(三)着重开展职业介绍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制度和用工报告制度。组织力量、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深入辖区内各企业开展调查摸底,详细填写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表,并逐步建立动态机制,健全空岗报告制度,为招用工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与信息。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导作用,规范企业招工行为,要求企业招工通过州、县人力资源市场,州、县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为缺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将辖区企业用工

需求信息在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阿坝州就业服务网上长期发布。三是配合劳动监察及相关部门,规范我州人力资源市场。

(四)健全职业培训管理体制和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尽快制定《阿坝州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注重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积极检查教材、落实培训质量。依托我州确定的培训机构对州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加强劳务合作,完善服务、培训、维权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促进异地转移就业;结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返乡创业。

(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民就业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综合金融危机对服装行业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以及对策思考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解决危机下服装行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Abstract: The article veviews the influence that financial crisis has on the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in apparel industry, the reason of this influence and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this way, we can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apparel industry under financial crisis.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行业;农民工;就业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apparel industry;migrant workers;employment

0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被迫倒闭、停产或外迁,大量农民工失业,成为金融危机中的最大受害者,农民工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张莉(2009)指出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失业的基本路径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外部需求萎缩产生企业经营困境——企业经营困境造成农民工失业。

1金融危机与服装行业农民工就业问题概述

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还是高度依赖主要发达国家,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经济衰退,消费支出缩减、

贸易额下降,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也处于衰退中。

外部需求萎缩使企业获得的订单减少,甚至陷入经营困境。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等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它们的限产或停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岗位的减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因此失去就业岗位(张莉,2009)。

2金融危机对服装行业农民工的具体影响

2.1 金融危机使服装行业农民工收入减少甚至下岗失业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企业中一半以上是农民工,经济衰退的直接影响就是失业冲击,而农民工则成为金融危机中遭遇冲击最严重的群体。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农民工失业、农民工收入水平下降。经济危机下外向型的纺织服装企业不景气,劳动力需求降低,导致农民工失业。而这又对在岗农民工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他们时刻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商品价格被明显压低,由于我国企业深加工程度较低,在应对国际价格竞争中没有优势,企业将价格下行压力转移到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工资下降。(苏发金,2010)。

2.2 金融危机引发农民工返乡潮2009年春节前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农民工就业冲击的直接体现。被淘汰出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劳动技能,或重新务农(鲍永娟,2009)。李梅(2009)对河南省劳动力输出地信阳市四个乡镇的400户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下回流者主要是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从事电子、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的农民工。由于国际经济的波动首先波及这些产业,进而影响农民工回流的行业结构。

3服装业农民工就业受危机影响的原因解析

3.1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自身参保意识薄弱唐踔(2010)在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思考中指出在全国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的只是单一化的社会保障项目,缺少针对农民工多样性需求的社保政策。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他们受二元用工制度“规则”的限制,缺乏单位福利、社会福利等等,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薄弱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3.2 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技术培训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返乡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主要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的农民工分别占2.4%、14.8%、65.8%、11.1%、4%和2%。这说明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工越容易回流,加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陆林等,2010)。

4解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思考

4.1 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王丽君等(2009)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探讨中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按需培训,注意培训实效。加强农村劳动力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法律法规和维权意识。

4.2 构建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调整的体制和机制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议对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进行联动调整,在管理体制上由政府主

导并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同时,完善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救助工作的联动机制,建立特殊条件下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联动调整的应急机制(张艳萍,2009)。

4.3 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韩凯等(2009)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百村调查中指出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继续外出务工,因此提供就业服务当前的重点。负责管理农民工就业的政府部门应增加就业指导信息,提供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工合理流动就业。李珂等(2009)认为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家乡自主创业。同时,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及时掌握失业农民工的最新动态,对农民工提供再就业服务,通过用工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实现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莉,冷崇总.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9,(03).

[2]鲍永娟.金融危机:农民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07).

[3]苏发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收入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0,(08).

[4]李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回流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

[5]唐踔.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度思考[J].特区经济,2010,(09).

[6]陆林,杨睿.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返乡农民工失业救助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2010,(05).

[7]王丽君,鲍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9,(35).

[8]张艳萍.金融危机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影响及其策略[J].学术交流,2009,(06).

[9]韩凯,王宾.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百村调查[J].经济纵横,2009,(08).

上一篇:征管改革税收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校德育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