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2023-09-20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基于审计理论并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情形,采用以下程序来研究内部控制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实务:计划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实施阶段对内部控制的进一步评价;报告阶段对内部控制的最终评价。

[关键词]控制评价;计划;实施;报告

[中图分类每]F239.47 [文献标识码]A [

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的直接目标是评价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无疑是企业领导人员一项至关重要的经济责任,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一、计划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

 (一)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  审计人员应从以下两个层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第一层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总体评价。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以及对控制的监督这5个要素组成的,于是内部控制整体评价就应从这5个方面出发,针对每个项目确定具体评价内容和重点。第二层次是对内部控制具体业务流程进行的评价。本文以工业制造业为例,从销售收款循环、采购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仓储循环、筹资投资循环等4个业务循环及货币资金控制来评价具体业务流程的控制。两个层次的评价不应割裂开来。前者是对内部控制综合水平的反映,后者是对内部控制具体作业循环的反映。内部控制可能既包括人工成分,又包括自动化成分,在了解内部控制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内部控制的人工特征和自动化特征及其影响。

(二)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

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和初步评价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查阅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检查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按新审计准则的理念在计划阶段针对被审计单位整体控制环境、监督要素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仅从认定层次上将该风险水平归结到相关账户中去,作为制订交易类别或账户余额实质性程序计划的依据,还应从整体层面上与企业管理目标、经营计划和财务报告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据以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为编制审计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对内部控制的初步评价——健全性评价

审计人员对了解的内容进行记录的主要方法有文字表述法、调查表法及流程图法等几种,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审计人员进行初步了解后,应当评估控制风险,对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及依赖的程度作出决策。本文认为,在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推行风险导向评价法有其必要性。风险导向评价法要求评价人员将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二、实施阶段对内部控制的进一步评价

 (一)测试内部控制的情形  在计划阶段,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调查和风险评价,确定了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方案。在实施阶段,通过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可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和有效程度,并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再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但控制测试并不是所有审计中都必须执行的程序,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一是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二是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审计人员应当从以下4个方面获取关于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一是控制在审计期间的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二是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三是控制由谁执行;四是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期间内的不同时期使用了不同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不同时期不同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二)测试内部控制

测试内部控制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过程的始终,需涵盖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各重要的账户与披露、重要或有特殊风险的领域。测试内部控制应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控制测试的性质是指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但两者采用审计程序的类型通常相同,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串行测试。此外,控制测试的程序还包括重新执行。控制测试的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何时实施控制测试;二是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如果测试特定时点的控制,审计人员仅得到该时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如果测试某一期间的控制,审计人员可获取控制在该期间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报告期间中越早期的测试提供的证据越少,越需要在年末补充样本进行追加测试,从而能够将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合理延伸到期末。控制测试的范围主要是指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审计人员应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并采用综合的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执行控制测试的范围要从最经济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总体需要出发,从测试范围的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控制测试的范围才更准确,才更具有操作性。测试范围因控制因素不同而不同。在自动化技术或计算机系统被证实有效的前提下,可对自动控制进行较小范围的测试,因为信息技术处理具有内在一贯性,除非系统发生变动,审计人员通常不需要增加自动化控制的测试范围。

(三)进一步评价内部控制——符合性评价

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测试盾,应当就相关事项形成审计工作记录,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测试结果,并据此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测试结果与计划阶段对控制风险水平的初步评估有出入,则需要对原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值得信赖,则使用抽样的方法开始实质性程序。此外,将内控测试中发现的控制弱点作为实质性程序的重点审计领域。在直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进行测评。

三、报告阶段对内部控制的最终评价——综合性评价

在审计结束或者临近结束时,审计人员应当在了解内部控制并进行初步评价、控制测试并进一步评价及实施实质性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据此确定审计形成的结果是否与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相一致,如果识别出以前未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重新考虑以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否恰当,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重新评价之前计划并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实施审计程序,进而形成审计结论。此外,审计人员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与实质性程序的审计结果,逐项整理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财经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在思想认识,审计评价标准,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方式,审计环境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审计工作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审计署到各部门都引起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实施以来,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财经管理水平,以及提高高校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经济活动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从而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已引起人们关注,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意识淡薄,审计工作被动。经济责任审计是内审工作,高校从领导到教职工都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高校领导总是认为高校重点工作主要抓好教学科研就可以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经济方面的事,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抓;被审对象和单位对审计工作不配合,对审计并不当一回事,也不明确目的,不清楚审计的内容,没有责任感,审计意识差;审计人员怕得罪领导和同事,畏难情绪大,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审计工作相当被动。

2 没有科学评价标准,审计人员不易操作。1997年原國家教委颁布《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程序和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审计署还未制定出统一的具体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没有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做出审计评价报告时没有依据,难以操作。审计人员做出审计评价时,主观性较大,存在较大偏差,加大审计风险。

3 审计功能难以发挥,审计结果运用较差。由于传统的审计做法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着先离后审的做法,这种审计方式造成许多不利结果,一方面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事实上,审计对象已经到别的单位上任或基本离开原单位,对审计结果无法运用,也不可能运用,更谈不上如何实施整改,全面掌握本单位的财经状况,提高领导财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只是对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书,对审计结果并不重视,搞形式主义,有的连过问都没有,实际上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的不良现象,审计效能差。

,一

4 审计队伍薄弱,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有的把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或与其合署办公,甚至有的并人财务部门。专职审计人员较少,有的甚至只有一名副处长和一名审计员,对当前大量的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领导干部换届审计时工作量大,时间紧,不容易应对,就是完成了审计任务,也是走过场。此外,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知识不高,审计技能不强,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_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 力大审计宣传力度,强化干部审计意识。高校要积极宣传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了解履行经济责任的办法,提高审计意识,增强责任感。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重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待遇,并把审计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审计工作会议,积极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提高经济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制度去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氛围,使领导干部和教职工达成共识,理解审计行为,支持审计工作,提高思想意识。此外,审计人员要从政治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增强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审计工作中去,积极主动地做好审计工作。

2 科学量化评价指标,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衡量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准绳,是审计评价的依据。在目前国家审计机关未研究定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之前,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经济政策规定,科学运用审计方法,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对象,科学地分析讨论考核指标,研究确定评价标准,作为评价领导干部责任和政绩的依据。科学地制定评价标准,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就更应该有一个大家认可的行之有效的审计评价标准,来突出体现高校人性化的制度和科学精神。一般情况下,考核指标可以概括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从一级指标体系分析,定量指标主要有经济绩效指标、管理控制指标、回报贡献指标和遵纪守法指标等内容。定性指标主要有履行工作职责、财务收支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经济决策程序和效果,任期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及廉洁自律情况等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可以再细分量化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并规定相应的责任,确定各内容分值作为目标考核的依据,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审计评价标准。在领导干部上任时,组织人事可以用条文的形式在领导干部岗位职责中明确其经济职责。既便于被审人员和被审单位在工作中能明确履行职责的范围、内容,平时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注意学习财经管理知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又能深入了解单位经济状况,管理好单位财务工作。同时,有利于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审计人员在审计和评价过程中要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干部责任和绩效,确保审计评价的公平性和正确性。

3 开拓创新审计方式,正确把握审计评价。科学的审计方法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一是建立先审计后离任的制度。对领导干部调任之前先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有足够时间让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二是实行届中审计。平时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使领导干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三是创新审计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把握审计内容,明确审计重点。四是要重视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干部切身利益。因此,审计人员要用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地对被审对象进行界定,写好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审计问题及绩效作出科学评价,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避免存有成见的思想,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4 科学利用审计结果,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和对存在问题应负

的责任,为其主管部门提供考察干部和使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加强领导干部管理,提高领导干部财经管理水平。能否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效能,主要是看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和被审责任人的利用程度和运用效果。(1)组织部门要充分运用审计评价。高校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领导管理的轨道,以审计评价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有效依据。对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要大力表扬,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对一些政绩一般的领导干部,特别喜欢热衷于搞劳民伤财政绩工程的领导干部,要区别对待,不能重用的就要坚决不用,保证领导干部有纯洁性、先进性和模范性,真正体现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重要性。(2)纪检部门对负经济责任问题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严肃处理,该行政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认为不能任用或不能调用的,要向上级反馈意见,提出建议书。有违法行为的,要追究法律责任。(3)被审单位和责任人要重视审计意见与建议。针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认真讨论,深入研究,做出整改方案,进行整改落实,促进干部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履行职责,全面掌握本单位的财经情况,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5 加强部门协调工作,创建良好审计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保证。因此,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协调工作。一要按2001年中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和审计署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资产、审计等部门协调工作,促进内审工作顺利开展;二要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依法审计,按审计程序办事,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积极性,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三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各部门所提供的被审单位和被审责任人的审计资料一定要真实、全面,不得漏报、错报或其它原因造成误报。被审责任人对审计资料的真实性要做出承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审计人员按审计程度操作,善于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工作,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6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高校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是采取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审计专业人才,包括校外调入和校内调剂,充实审计人员缺少的状况,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二是加强审计人员政治理论培训。组织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审计法》、《会计法》《高等教育法》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依法审计意识,严格审计程序;三是组织审计人员专业培训。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业务培训和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更好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使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参加学术交流,论坛讲座,开展学术研究,开拓审计技术视野,提高审计操作技能。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高校要从政治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方法,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提高领导干部财经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财经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士宏,新形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浅谈[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 宋丽,李佳孝,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4(2)。

3 李留浩,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分级模块化评价指标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4 孙怀业,任正军。李东寅时深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讨[J],山东经济,2006(5)。

5 王中俊,推進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J],现代审计,2006(3)。

6 吴丽芬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视角[J]决策与信息,2007(6)。

(作者简介:刘宏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经济师,主要从事高校经济与管理研究广东广州510000)

(责 编:贾 伟)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理论政策依据、现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选择外包的形式及控制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探析

近年来,在高校审计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委托完成审计项目。高校的内部审计外包通常是指高校将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或任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第三方实施。通常第三方一般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造价咨询公司等。

1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依据

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中没有强调实施审计的审计主体,即只要能为组织实现改善管理、增加价值的目标,内部审计服务也可以由第三方提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九条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上述理论和政策为高校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依据。

2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需求

(1)有限的审计资源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审计需求。学校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需要跟进到哪里,需要监督的范围增加,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却没有实现同步的增长。统计资料表明:教育部直属高校财政补助收入从2005年的320.51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715.59亿元;江西省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由2005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8亿元,5年内已经增长了一倍多;王青逯(2007)指出,2005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属46所普通高校,设有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有24所,有内部审计职能的有22所;李学岚 等(2011)调查的辽宁省20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是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处级建制;有12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纪委等机构合署办公。可见审计部门在高校中属于较为精简的部门,审计人员较少。仅仅依靠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完成日益增长的审计任务,即使完成也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审计人员的单一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需求。高校审计原来主要是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随着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上述传统审计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内部审计提供更多的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防范发展中的风险。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初期基本都是财会专业出身,专业单一,后期因高校建设的需要,增加了工程审计人员,但基本都属于单一专业的人才,而缺乏适应上述新的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员,短时间内高校难以培养出上述人员,由于编制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可能通过全面引进上述人员来满足需求。

3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选择

一是主要考虑高校自身规模、审计机构的情况:在单位规模较小、未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很少或是兼职人员的情况下,宜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审职能;在设立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配备较为齐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以提高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二是考虑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对于常规性的、开展较为成熟的项目,如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可以采用全部外包的方式;对于涉及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项目,比如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可以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发挥内审与外包的协同效应。

4 高校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

一要把好社会中介机构的“入门关”。社会中介机构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在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时,尽量采用招标的方式,邀请更多的机构前来投标,扩大选择面。在考察中介机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别要避免在选择时一味注重事务所的规模,认为规模越大越好。要重点关注相关的行业审计经验、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于中介机构对企业审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体系,目前对于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审计理论和操作体系还不完善,未做过此类业务的中介机构往往套用、借鉴企业审计经验,不能切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还要特别关注审计项目经理及团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审计项目经理和团队完成审计项目现场实施,是审计质量的第一保障。在实践中建议高校根据所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规模分类招标不同的中介机构,形成中介机构库。

二要把好项目实施中的“过程关”。确定实施审计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后,要及时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审计目的、范围、质量要求等关键指标,对于合作内审的项目,要明确内审、外审各自的任务、职责。在审计准备阶段要搞好审前调查,共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合同签订后实施项目过程中,即使是全部委托内部审计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项目的进展,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及时进行社会中介机构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沟通、协调,把握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三要把好项目的结果——“报告关”。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审计外包中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审人员更应注重复核是否抓住主要问题,发现的问题是否事实清楚、证据可靠;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另外,对于审计报告撰写的格式、语言也要严把质量关,中介机构往往按照标准格式出具报告,但内部审计报告往往需要向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报告,要使审计报告既让领导、专家看懂,又便于负责具体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按照报告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

[2]吴海华.高校内部审计外包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8).

[3]孙燕东.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07(7).

[4]于筠,林宏信,等.制约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基于辽宁省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状况的调查[J].中国内部审计,2011(6).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4篇

【摘要】 正确评价经济责任是提高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基于准确的经济责任界定、恰当的评价内容、科学的评价原则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对策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以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所做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工作和表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的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被审计对象包括实体会计资料和抽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它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对干部使用的引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的正确界定,这一前提同时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经济责任的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基本都有正职和副职行政干部各一名。一般来说,正职干部要承担直接经济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所有事项都负有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由正职干部主管或直接签署意见经济事项,应该由其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经济事项正职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2、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由个人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由集体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集体负责。但在集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在做出表决时个人明确提出异议而未被采纳的,其个人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个人负责。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职能部门、院系等教学单位,又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负责人、后勤集团,并且这些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期内的资产状况。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材料。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仪器采购程序的合规性、使用的效率性和维护的完整性。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评价还应包括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等。第二,任期内的经济决策情况。高校行政、教学部门的经济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预算经费的收支方面,因此内部的经济民主程度是经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而言,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经济决策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它的审计评价应从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合规性与充分性,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效果等方面考察。第三,任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高等学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预算经学校审核批准,各部门按此核定的预算开展年度收支计划。各部门在批准的预算内有审批权。因此,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包括预算编制的合理、可行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预算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则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第四,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评级工作主要从遵纪守法、个人有无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无偿占用公物等以权谋私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根据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级的内容,为正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执行,审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评价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审计评级工作要在法定职权或授权的范围进行;审计评价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第二,重要性原则。因被审计对象经常涉及较多经济事项,因此评价时要有所侧重,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详细评价。第三,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审计人员实地调查取证为基础,经济责任的认定不能脱离客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更不能受其他非审计人员意见的影响。第四,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内容应是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凡是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第五,规范性原则。一是指审计评价用语要恰当、规范,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和客观性;二是指对同一类的被审计对象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应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评价。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法律规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种种现实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模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的内容。这对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为这一原因,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全面。表现为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纳人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和审计的风险。

2、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和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给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扰。在大多数高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较为复杂。新上任的领导往往不清楚自己的经济责任,有些院长、系主任是学术型人员,他们可能不直接分管所属部门的财务和行政工作,这使得被审计对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很大困难。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报告文本格式不标准。没有评价指标和标准是评价工作最大的困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仍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评级指标最大的不便在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判断标准的不一致往往导致对审计责任的评判缺乏公信力。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报告并没有采用标准的格式。评价格式及语言的不规范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或歧义。

4、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审计评价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审计工作长时期不被重视,导致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需求。

四、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质量的对策

1、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是为了使评价与目标一致,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其经济方面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上应负的责任。在审计调查中,被审计对象会强调一些非经济行为。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在干部监督机制中的职能。审计机构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从经济角度紧紧扣住经济责任这一问题,公正、客观、谨慎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必须是被审计对象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

2、建立经济责任交接制度。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交接制度,有利于正确界定交接双方的经济责任,避免审计评价工作的模糊不清,同时对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具有正面作用。

3、建立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内部有独立核算与非独立核单位。独立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较多,相应的单位负责人承担较多的经济责任。反之,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较少,负责人承担较少的经济责任。因此,应对不同的审计评价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方便实用和层次清晰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对推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把握评价尺度和方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方法。审计评价应根据评价的重点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定适当的尺度。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四种:定量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对比评价法、分析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不廉洁自律、存在违法违纪情况和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值的情况。定性评级法的关键是要将审计内容量化同时与所评定经济行为的性质一一对应。对比评价法适用于评价被审计对象在其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性质的指标完成情况。在评价某些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情形下适用于分析性评价法。

5、重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能够增加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加我加强学习,为审计人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提供便利。集中讨论和分析审计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和技能;三是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恪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审计专职人员的作用,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阎银泉: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J].财会月刊,2005(24).

[2] 段兴民、张海成: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与方法[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4(4).

[3] 高景波: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8).

[4] 成法民: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1(16).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5篇

1.1 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 这是审计机关构建, 以及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包括相关的审查、测试、调查以及报告的动态过程, 关系到组织的三大目标的具体实现情况。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 则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下, 相关的内部设计机构和人员对于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和监督行为。

1.2 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分析

(1) 内部控制方法能够在经济责任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借鉴, 而经济责任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 这两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工具就是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来说, 主要包括内控制度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三方面, 其中,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包括文件检查、询问、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缺陷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来说, 主要包括重点强调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在相关的经济责任设计过程中, 可以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 充分参考内部控制的优势, 进行相关审前、审中以及审后的相似探讨, 利用好这种内部控制评价的有力工具, 使得经济责任设计的力度和深度能够得以进一步加强。

(2)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活动, 其中, 经济责任审计的七个主要内容就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以及相关的执行情况。另外, 在相关的规定的要求下, 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能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 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探索

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着手尝试基于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使审计工作的集约效应得以发挥, 有机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力求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1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内部控制

在这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相关的风险收集、识别以及相关的制定审计方案的活动。在收集相关的内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对于重点的审计环节进行有效设计, 并且制定相关具体的审计计划, 以及包括相关的分派审计资源和相关的实施措施等。具体包括建立年度机关内外部的风险库;收集相关的日常财务以及业务等内控相关信息;通过相关的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的发放活动, 初步测试内部控制的总体情况,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确立好相关的审计重点问题。

2.2 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此过程中, 主要强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效益性测试与评价等问题。这个过程则是把内控评价对于具体的审计实施进行相互衔接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对经济责任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 可以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逐步的深入评测。只有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相关的流程以后, 才能进行深入调查, 以及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

2.3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后期

在此过程中, 应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是, 充分利用好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本身。内部控制情况则是经济责任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审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机关应该坚持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 应该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整改跟踪, 以及相关的更为深层次的评价, 使得被审单位的内控薄弱环节得以关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纳入所有的评价结果以及建议。二是,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来说, 可以有效借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能够有效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中相关对于缺陷的判断, 进行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处理。

3. 下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探讨

第一,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相关的内部评价进行统一考虑, 处理好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于内控评价来说, 这不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部内容, 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辩证关系, 尽量使得重复审计得以避免, 合理分配审计内容;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进行客观定论。

第二,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能够更加体现出科学性和成熟性。今后应该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先进性上努力, 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两个方面思考:一是, 不断提高内控自身评价体系水平, 积极从信息、沟通和监督、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以及控制活动去探索, 进一步评价好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 把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 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 应该多多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子系统的适应性评审、控制制衡机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核心控制职能评价等多个方面。

摘要:目前, 内部控制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还不成熟, 还不能体现出相应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实务问题进行分析, 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工具, 一方面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水平, 一方面促进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铁鹏, 殷俊明, 任洪云.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难点与改进[J].企业经济, 2005 (4)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6篇

一、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总体来说,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主导之下或是在高校的审计机构的安排之下, 与高校的主管部门如高校的组织部、纪检部以及人事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 在参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前提下, 对于高校校长在职期间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的合理性、真实性以及效益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审核和查对。在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高校校长任期内的经历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评价和界定。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在领导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深恶痛绝, 采取既打苍蝇, 也抓老虎的反复倡廉工作方式对于领导干部中的腐败分子进行惩处。高校校长在任期内, 应该注重学校的发展工作, 一方面在办学规模方式进行适当扩大, 但同时更有注重学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国的质量优化, 对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精力, 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 注重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全面促进学校工作的稳健发展。

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高校校长的责任审计的界限和规定都较为具体, 但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全面的范围划定。作者结合当前的学者们对于高校校长任职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高校校长的责任审计制度的范围做出一些简单界定, 以便于后续的讨论和研究。具体如下:

(1)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之下,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应该是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的相关部门负责, 但是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可以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之下, 由学校内部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审计部门来负责展开, 并且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注意遵循回避原则。这样的审计方式,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一些营私舞弊情况的出现, 也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 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应该以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进行的各个领域的项目活动、经营事务、学校重大项目的审批、学校的资金经费等的使用和划拨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参照国家相关的政策内容和一些具体要求指标, 另外对于高校校长在任期内, 高校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要求标准进行核对, 审查学校内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情况等方面的事务也要进行审查;

(3) 在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 除了充分利用较为传统的一些核对法、罗列法等审计方法之外, 还可以借鉴一些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一些审计方式, 如数理统计方法、分类管理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专业方法, 并且可以使用现代的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设备, 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

二、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国家政策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工作的相关要求之下, 结合一定的分类标准, 对于将要进行审计的内容进行合理、透明的审计标准的组合。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校长任期内履行的学校的经济责任履行的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较为积极的作用, 也是对于审计工作的一个具体参照指标, 有利于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和进行。一般来说,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 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 定性指标

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包含的内容较广, 这些指标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改革与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情况都有涉及, 是评价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校的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的评价:对于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的健全率是对于高校校长在任期内对于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情况的一项衡量标准, 这是高校校长在任期内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一个重要表征。一般来说, 学校内部的控制率的计算公式为:控制制度的健全率= (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

根据不同的计算结果对比参照标准对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做出分析, 在这一方面的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不健全、基本健全和内部控制健全三个指标, 若是根据上述公式所计算得到学校内部的控制率在90%以上, 则说明高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健全;若是所得的结果在60%-90%这个阶段, 则说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部分健全;若是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在60%以下, 就认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需要加以改进。

(2) 财务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主要就是在参照审计单位所掌握的基本指标的前提之下, 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往来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于这一数据的评价与学习内部空置率的评价基本相同, 主要有不真实、基本真实和完全真实三个层次。

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进行更加细致的介绍, 就是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收支情况与参照标准的误差在5%以内的, 则可以说这些财务资料能够真实反映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 而且这一情况符合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速度;若是这个误差在5%-10%之间, 则可以认定这些资料基本能够反映财务收支情况;若是这个误差进一步加大, 增加到10%以上, 就认定这些财务资料不具有真实性, 对于所需要的财务情况的评价没有参考价值。

(3)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是反应高校校长任期内所建立的学习内部的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计算公式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 (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率相对应, 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的评价指标也主要分为有效执行、部分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三种评价标准。若是内部的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较高, 执行率能够达到100%, 则说明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内部的控制执行制度得到了高效执行;若是执行率在60%之上, 可以认定这一控制制度部分得到了有效执行;但若是这一结果在60%以下, 则说明控制制度执行的无效性。

(4) 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

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进行评价, 不但包含对于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 还包括高校校长个人的收支情况的调查, 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包含四个方面, 也就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和严重违反这四个阶段的评判。在高校校长的任期内, 若是校长个人或是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能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没有出现任何的违法危机的事实, 则说明在高校校长任期内的财物收支情况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若是发现校长在任期内出现了违纪行为, 但情节较轻, 违规违纪所得的, 或是所占用的资金在5%以内, 则认为基本符合相关的规定;若是违纪资金数进一步增加, 在5%-10%以内, 认为高校校长违反了相关法规;如果高校校长在任期内挪用或是侵吞的资金在10%以上的, 或是存在一些其他较为严重的违纪行为, 则认定高校校长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的行为。

(二) 定量指标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定量指标涵盖的内容较多, 简单可以分为基本指标、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三类。其中的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多个细小的指标。如基本指标中包括学校的收支预算的完成率、任期内学校的收入负债率等;绩效指标中又包括任期内年平均科研收入总额、任期内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任期内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任期内年平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任期内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有效对外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使用额、任期内年平均教职工人均年收入额等十项指标;而对于修正指标来说, 则主要包括任职内的消费情况、违规违纪资金量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资金量等。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 这里对于定量指标中之处预算的完成率进行简单介绍。

支出预算的完成率这一指标主要是对于在高校校长任期内学习的年度财务支出情况的完成指标, 这一指标的评判是学校在执行之处预算方面的执行力标准的重要体现, 而且是对于学校内部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等方面的业绩情况, 也表明了这一时期内学校对于自身的支出预算能力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学校的支出预算的完成率进行计算的公式为:支出预算完成率= (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 ×100%。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支出情况进行预算一样, 当所得的计算值大于100%时, 说明这一时期的支出较多, 超出了预算值;而若是计算结果在100%以下时, 就说明支出较少, 低于原本的预算值。但是这一指标需要综合这一时期内的学校的建设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若是在原本的预算范围内, 学校的各项建设活动都已经基本完成, 且相关的事项完成有质量保证, 则认为这是节约行为, 否则就不能得到这一认定;反之, 若是学校的各项事务没有增加, 且所得的计算指标在100%以上, 则视为预算超支, 但是在学校事务的完成过程中若是存在一定的增加量, 而支出预算没有发生改变, 则不认为是预算超支。

三、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 首先需要注意所审计的相关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当前的许多高校来说, 存在一些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一些高校校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会利用手里的职权对于高校内部的会计资料、财务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粉饰, 甚至是造假。因而为了能够保证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的经济责任审查评价工作客观、公正, 就首先需要确保所核对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一方面来说, 在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的时候,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于其中的一些参考指标进行适当地调整。一方面来说,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的一些事务工作开展范围和方向在发生着变化, 这就使得学校的实际发展与相关的标准之间可能出现差距, 从而超出了相关标准的评定范围;另外一方面来说, 国家的相关正常标准在进行改进和变化时, 需要充分考虑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同, 对于一些界限范围的划定, 赋予一定的弹性和变化范围。最后, 在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之前, 需要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 选择正确、可靠、有效的评价指标, 是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公正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审计工作能够顺利、正确实施的必备条件之一。

摘要:对于高校校长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加强对于高校校长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的监查和审计, 能够促进清正廉洁之风在高校校长之间的流传, 让高校校长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树立积极向上的政绩观念。建立科学的、有效的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也就成为反映高校校长经济责任的重要参照依据, 也是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高校校长进行经济审计的重要量化标准。研究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 对于促进高校校长的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 以及我国高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长,经济责任,指标,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艳妮, 李海生.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J].财务与金融, 2003 (5) .

[2] 丁有根, 章坤, 宋桂娥, 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 2007 (6) .

[3] 武东萍.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上一篇:安全管理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春满乾坤福满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