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

2024-07-21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盛志佳(1982年-)男,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高校物资设备采购。

摘要: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指出了高校设备采购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几点加强高校设备采购管理和提高设备采购工作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仪器设备 设备采购 立项管理

Key words: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purchasing of equipment; established-project management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各高校也增加了对学校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以充实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改善实(试)验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各高校都在完善仪器设备前期购置立项和后期招标采购工作的规章制度。力争花最少的钱,办最好最多的事[1],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来源多渠道,采购计划分散,品种杂、数量少,不能形成整体规模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科专业设置越来越细,院(系)设置联系也比较紧密.在学校有限的经费投入中,各院(系)都希望争取较多的经费来改善本单位的教学、科研条件。湖南农业大学主要的设备采购资金来源包括:1)学校计财处每年做预算时从政府财政拨款、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学校的事业性收费这三项主要收入中划拨一定的经费来补充和更新教学设备;2)纵、横向的科研经费;3)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4)国内外贷款、捐赠款等等。由学校细分到各院(系)的设备采购经费由各院(系)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掌握,这一块的设备采购计划由各院(系)的中心实验室主任负责,所需设备的数量、设备的名称、型号、配置规格、技术指标、功能和用途等均由中心实验室主任提出来;纵、横向科研经费的设备采购计划由经费负责人申报并确定;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设备采购计划就由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申报和确定。而设备采购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因此在设备采购立项时存在下述问题:1)各单位都同时而少量购置同一种设备的情况,例如: 像恒温干燥箱,对于我校农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基础化学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动物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院的大部分专业、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食品微生物和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是必不可少的常用设备,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每年采购立项时各院(系 )都会考虑更新或新购,各专业都会报一台两台或几台,形成了同一种设备每个单位都有,数量都不多.较常见的情况还有:在每年的采购过程中各使用院(系)都是这种设备报几台,那种设备报几台,设备购置品种杂,数量少。2)因为资金投入不同,学校计财处的会计核算形式和管理不同,所以设备采购的计划性差,时效性强,经常是突发性的,要求马上就要实施采购。我校2010年除了进入政府采购的批量设备外,学校自行采购的设备也就1千万元多一点,自行采购的部分由资产处组织学校采购领导小组(采购领导小组由纪委、监察处、审计处、、计财处、资产处等相关处室的领导组成)以及直接用户开会集体决定,2010年召开的采购会议达50多次。综上所述情况导致了一是采购时不能形成价格竞争机制,购置价格不合理,二是因招投标会议多而加大了采购成本。

1.2 大型设备重复购置,造成资金重复投入

随着高校学科门类越来越多,相近的学科也逐渐增多.在设备购置时往往发生设备购置相似或相同的情况,特别是大型精密贵重设备.因为对大型设备的采购论证不充分,通常只是部分人员商量决定,人才引进时配套或个别研究项目需要等情况而一味的追求设备的高、精、尖。大型设备的使用率本来就低,加上分散和重复购置其使用率就更低了。而大型设备更新换代快,资金投入又大,重复购置造成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1.3 设备购置不当,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对设备是否需要采购、采购的数量、配置标准、型号等论证不足[2],在考虑设备

购置的时候,往往参照原有的设备型号,或者以网上查找的资料为依据,或者听信厂家的推荐,难免造成购置的设备比较单一并比较落后,还有些设备其功能达不到使用要求,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高校设备采购管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下面就上述采购过程存在的问题来讨论思考。

2.1 加强采购立项管理

采购立项管理是设备采购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加强设备采购立项审核论证,这是设备采购合理有效的基础;针对设备采购计划分散、品种杂、数量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理调配安排采购计划来解决。比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教学型农学院发展成为以农科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仪器设备基本就是土壤农化和生物化学类、电子电工类、机械类、计算机类、制冷设备类、(低温冰箱、空调等)等五大类。笔者考虑:在制定设备采购计划时可以不完全按照年度立项;不分教学院(系)立项;也不按专业学科立项。可以3—5年为一个采购周期,如:第一年采购土壤农化和生物化学类设备,第二年采购电子电工类设备,第三年采购机械类设备,第四年采购计算机类设备,第五年采购制冷类设备等等,从全校的角度来统一管理安排采购立项。这样设备采购管理部门的工作也许能做得更有效率,采购计划能做得趋于合理,采购价格会更加理想一些。

2.2 形成整体规模 力争批量采购

首先在立项管理环节争取形成整体规模。对于计划分散的问题,我们在采购时,不要受院(系)的约束,可有效合并整理,力争批量采购。如1.1中提到的恒温干燥箱,我们就可以将其合并成一个项目来采购;又比如:在采购有些设备的时候,计算机是作为附件或者配件且必须采购,数量不是很大,但往往是某一台设备需要一台,而另几套实验装置需要几台,如果将其做为设备配件来采购,价格肯定不划算,我们就可以把全年全校所有购置设备中附带的计算机合并成一个项目,单独采购。这样就形成了批量,购置价格肯定会比较理想。

2.3 加强设备采购宏观管理

强化设备采购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高校资产管理处不能仅仅是一个采购会议中心或者登记中心。资产管理处应参与设备购置的立项、管理、调配使用等工作。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可以合并资金采购,集中管理,共同使用,要坚持“物有所用,物有所值”的原则[3]。比如:在采购决策上,建议对于单台价值不低于20万元的设备,需在校内征求意见,确定没有可共用的情况下方可采购,避免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

做好市场调研考察 掌握最新的产品信息

有效的市场调研和考察是设备采购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务必要加强仪

器设备知识的学习,了解产品的型号与功能,掌握最新的产品信息,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这样采购的设备才实用,所购置设备的价格才会理想。

结语

高校设备采购是一项繁杂琐碎而又重要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化设备采购的

立项论证、科学计划、合理安排、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加强采购程序管理,才能提高投资效益,购置能真正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的仪器设备,切实改善教学条件以推动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川镠,赵光旭.高校仪器设备购置中的问题及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11(2):178-179.

[2] 李岫辉.提高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 [J],高校财经教育研究,2011,14(1):78-80.

[3] 牛晓巍,采振祥,张红兵.香港高校物资设备采购管理体制解析与借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78-181.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1 基建任务繁重, 人员编制不足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 人员编制受到严格控制, 而且基建部门又需要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员。据统计平均一所高校有工程专业背景的在编基建人员不足3人, 有的甚至都是非专业人员。这些非专业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调整过来, 需要边工作边学习, 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高校新进人员门槛高, 如果聘用社会人员, 双方都存在不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 基建部门也存在轮岗问题, 项目管理的连续性和工作衔接如果未处理妥当, 甚至出现“后任不理前账”的尴尬局面。高校人事关系给基建事务带来了不小的工作阻力。

2 专业技术性强, 管理力量薄弱

高校基建项目涵盖土建工程、水电安装、装饰装修、设备采购等专项, 需要熟悉的专业人员承接办理。不仅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还有项目立项报批、工程招标、工程概预算、工程决算等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 要与教育主管部门、发改审批部门、规划部门、住建部门、环评节能等部门, 还有参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编制环节的中介咨询机构等单位打交道。一些新建项目还涉及到征迁交地工作, 项目推进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要求经办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基建工作人员数量少、专业技术性强, 造成管理力量薄弱。项目责任主体不明确、执行不力、沟通不畅, 政策把握不准, 工作难以推动, 使得项目完成质量差, 各方满意率低, 形成“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局面, 无心考虑如何做好的问题。

沟通协调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高校与主管部门、行政审批部门沟通会比较顺畅, 但与技术服务部门沟通会存在问题, 工作任务不明确, 时常出现漏项、返工。因此, 基建管理人员需要保持相对专业性和固定性。

3 投资估计不足, 出现“三超”现象

基建项目的大小由高校自身需求和财力决定, 应采取限额设计。但目前的项目设计费和有关咨询费用是按总投资计取, 设计单位通常会按最高价来设计。一旦有设计变更或漏项, 就会超过计划投资。按照基建程序, 项目投资过程有:匡算、估算、概算、预算、决算这五步, 主要控制点有概算、预算、决算。如果投资控制不当, 则会出现概算超估算, 预算超概算, 决算超预算、超概算的“三超”现象。

国家规定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 初步设计如果超过原项目可研批复估算投资的10%以上, 或者建设内容出现重大变更等主观原因, 原可行性研究报告则需要重新审批。工程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高标准, 一般不予调整概算。如果遇到不可抗力, 如重大自然灾害, 或者工程材料价格上涨超过一定幅度的, 造成项目投资发生重大偏离, 应事前申请概算调整。对未经批准而自行调整变更设计, 即调整建设内容、超规模、超标准建设等主观因素而导致超概算的, 投资主管则部门不予受理, 并追究建设单位责任。

因此项目投资要估足, 否则出现“三超”现象, 增加审批环节, 将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

4 工作关系复杂, 存在廉政风险

基建部门一直都处于敏感岗位, 从校内检查到上级部门检查, 基建处都是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因为基建项目资金量大, 涉及的社会单位和个人多, 关系复杂。有时候为了加快建设进度, 在各方压力下, 会出现“越级越位”现象, 程序上不规范, 难以把握“超常规、不违规”的说法。在选择支配权利的把握上, 容易忽视公平和效率,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感情用事、利益输送等,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违纪违规的问题。

因此, 基建工作人员一直在高压态势下工作, 经常做检讨, 很少受表扬。久而久之, 会产生负面情绪, 形成工作倦怠, 认为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 不利于学校基建事业发展。在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高校基建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 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技术性管理等措施, 优化资源配置, 或许能破解目前基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摘要:近年来,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日趋多样化, 但由于高校固有的管理体制, 基建管理与专业市场结合较低, 项目多以自建方式为主, 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弊端。如建筑使用功能定位模糊、建筑风格景观雷同, 质量、工期、投资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等。在招投标等环节, 对政策把握不准或插手干预, 影响公平效率, 出现违规违纪, 严重损害高校利益, 制约办学发展。将高校基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高高校基建管理水平。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1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系不健全, 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不进行固定资产清查, 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开展经常性对账工作, 使会计账面余额与管理台账余额不相符。此外, 高校内部有关部门配合、协调性较差, 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也不符。更为突出的是没有将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和退出各环节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有的固定资产购入后先交付使用, 后办理入账手续;有的已报废, 但未及时销账。这种种不规范的做法, 使固定资产存量不明, 家底不清。

1.2 管理制度不严, 设备管理混乱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高校合并办学后, 许多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出现管理松驰现象, 或者是有关的规章制度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或者是虽有制度但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尤其是一些合并高校, 合并前各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而合并后却没有对合并前各院校的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及时融合整理, 以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看似规章制度不少, 但却没有可供执行的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默许了设备管理的混乱。

1.3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低

一些高校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为了达到评估的指标要求, 完全不考虑实际能力和长远需求, 盲目追求仪器设备的现代化、高档化, 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贵, 不惜投入巨资无计划地购置国内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其次, 由于没有进行周到的论证以及调研工作, 某些设备的购置只为一时所需或者某一项目所需, 一旦项目结束或者研究方向改变, 某些特别而专一的设备几乎就被“打入冷宫”, 闲置不用。另外由于在购买时选型不当, 贪求高、精、尖、全, 形成过度建设, 但是购进后, 缺乏相关的维修技术, 耗材昂贵或者发生故障时配件获取难度大, 以及相关的运行费用缺乏等原因, 于是将一些贵重的仪器“束之高阁”。

1.4 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国有资产的高校的仪器设备, 只能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验、科研、信息服务等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活动。如要进行使用性质的转化, 也必须是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 且转化以后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然而有的学校并非如此, 在少数人的操纵下, 借着高校后勤、饮食、校企等社会化改革、改制的名义, 不顾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意将一些仪器设备转移、划拨给企业单位或转让给个人,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 强化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添置计划编制与专家论证制度、仪器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仪器设备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制度、仪器设备领用与保管及调配制度、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及其备案制度、仪器设备报废注消制度、废旧仪器设备再利用制度、仪器设备添置计划与招投标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等等方面, 并要随着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活动对仪器设备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要完善和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 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另外, 还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负责制, 一级抓一级, 人人有责, 各负其责。对于大宗、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 可推行项目化管理。从计划制定与论证、到市场调研、采购招标、分配使用、到售后服务与维护, 谁经手谁负责。力求避免因管理上的原因而产生重复购置、超需求购置、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后续服务不到位与维修困难而影响使用等问题。

2.2 建立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成立校级仪器设备管理监管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负责检查有关的管理人员对国家及学校、部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审计监督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编制、价格与数量的确定, 参与相关的设备招投标采购活动;审查资产清查、评估和产权变动、报废、闲置设备处置情况;审计监督设备保值、增值、流失和设备利用率、使用效益情况等。通过日常和定期审查, 促使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 达到仪器设备投资方案更合理, 购置的仪器设备更优质、性价比更高, 利用率和完好率更高, 维修和使用效果更好, 损坏与流失的最少。同时也要切实强化规范管理, 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活动和工作。

2.3 改进高校政府采购工作

2.3.1 完善法规制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规规章及政策文件近40个。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制定法规时没充分考虑是否与国际惯例接轨、相关问题制度不配套、对同一问题上下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所以, 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总结政府采购工作中的经验, 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实施办法, 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2.3.2 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购方式

学校要与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多沟通, 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对采购数量大、时间要求不高, 且通用性强, 技术指标简单的教学仪器设备, 由政府采购完成, 以便充分发挥政府批量采购的优势, 节约资金;对教学、科研急需, 且价值较高的教学仪器设备, 可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完成, 以便节省时间;对数量较小, 来源单一的教学仪器设备可由学校自主采购, 以缩短供应链, 减少采购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政府采购周期长与学校对所需商品和服务使用时间要求紧的矛盾, 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能顺利进行。

2.4 把好调研、招标、验收三关, 做好设备购置工作

仪器设备的购置是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仪器设备的购置, 特别是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 在购置之前, 首先必须对全校乃至本地区的同类设备做全面的调查分析, 并通过网上咨询, 甚至派人实地考察, 提出多个方案, 经各方讨论认可, 择优报领导批准后执行, 清除一些部门的本位主义行为。其次, 采用设备购置公开招标制度, 应遵循“透明、公开和择优”的原则, 充分发挥买方资金的最大效益。其三, 组织好设备的验收工作是保证设备质量的关键。仪器设备到校安装、调试完毕后, 要对每台仪器设备包括技术资料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并逐台建立档案, 从而避免了投资失误和资源浪费, 确保了设备的长期安全运转, 满足了教学任务的需要。

2.5 以产权登记为突破口, 摸清家底

学校要借助每年财政部门进行的产权登记为突破口, 通过全面彻底的清理工作, 界定产权, 摸清家底, 切实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清查盘点工作, 对盘盈的资产要全部估价入账, 对盘亏和报废资产, 在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处理并做相应的的财务调整。这项工作可以分块进行, 如可按房屋、建筑物块、仪器设备块、库存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块分别清查。以物对账, 对账查物, 查清资产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 做到见物就点, 是账就清, 不重不漏, 使资产清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2.6 加强高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严肃财经纪律, 规范校内财经秩序, 保障学校权益和国有资产完整, 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在购置固定资产时, 应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 资产管理处会同财务、监察、审计及使用单位共同参与论证、招标等环节的工作。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 保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稳健运行。

2.7 更新管理手段, 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仪器设备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的实施, 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和群体化。校级分管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上设备信息的自动采集, 对设备经费的使用、仪器设备的购置、分布、使用频率、运行状态等情况进行随时随地查询, 掌握“家底”, 为设备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有效依托。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实验室及有关设备使用者保持适时联系, 随时获取各处仪器设备的拥有量、使用时段、使用效益等信息, 实现对全校的仪器设备动态管理。同时还可开发闲置或待报废设备的再利用价值, 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程度也会因信息的及时获取与交流而得以大大提高。

2.8 改善人员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高尚人格, 爱岗敬业, 廉洁奉公, 不谋私利,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这样才能保证仪器设备的采购与维修过程公开透明、质优价廉, 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无失。其次, 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 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业务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外语阅读能力, 以便向仪器设备的使用者讲解各学科诸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类型、性能、特点和用途等,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对仪器设备的需求。另外, 还要有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 高校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 经常开展有目的的调查研究, 注重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总结。

摘要:仪器设备是高校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管好高校的仪器设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家底不清、设备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 提出了强化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叶可辉, 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6 (3) .

[2] 李跃英, 李雪梅.高校设备管理效益与投资效益分析[J].实验室科学, 2005 (2) .

[3] 刘毅, 王定基.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特点及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5) .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重大科研建设项目是指国家或有关部门为实现某种战略目标而设立的, 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2-3年, 个别重大项目因种种原因延期至5-6年的情况也属常见。项目建设期间科研人员采购了大量贵重仪器设备用于科研项目的研制, 但由于缺乏档案意识, 不明确仪器设备的建档要求, 往往忽视了对仪器设备在调研、采购、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形成资料的保管。例如:设备负责人在设备到货时未按要求进行查验和索要随机资料, 造成仪器设备资料收集不全, 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未留存相关资料或因建设项目周期较长资料保管人员变更, 移交手续不完善等原因造成设备资料丢失。而一旦面临重大科研项目验收, 档案部门要求设备负责人提供归档资料时缺失情况十分突出, 由于仪器设备已使用多年, 采购资金已全额支付, 有些早已过了保修期, 再和供方或厂家联系索要相关资料就会十分困难。也是历次项目档案验收整改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贵重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措施和设想

要保证仪器设备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必须从加强规范化管理入手, 从源头介入, 对整个过程的管理提出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要求。

(一) 开展档案业务培训, 加大档案宣传力度。每年档案馆会派出档案人员参加各种档案业务培训, 探讨工作方法, 学习档案业务相关的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组织档案人员和相关部处人员开展工作交流、梳理工作流程, 例如学院通过实设处采购一台贵重设备档案人员需对前期论证、调研、设备购置申请、招投标、签署合同、采购等过程, 以及进口设备委托代理协议、进口设备报关、商检记录、减免税单如何形成等要有大致的了解, 如此方能知道采购过程中应该形成哪些文件资料, 在指导和收集归档材料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档案馆每年聘请校外专家开展1-2次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对全校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档案馆网站宣传, 普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的相关规定, 明确标准仪器设备、非标设备、特种设备、软件产品这四类仪器设备档案的归档要求, 增强设备使用人员的归档意识。利用国际档案日等活动向各级领导和人员阐明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其重视程度。

(二) 建立贵重仪器设备履历书的必要性。贵重仪器设备履历书相当于为贵重仪器设备建立的户口本, 我校的贵重仪器设备履历书是由档案馆和实验室设备处共同协商制定的, 10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都要建立履历书, 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基本情况、照片说明、设备到货开箱记录、随机资料明细表、安装调试验收报告及维修记录等。设备负责人、安装检测人员、资料保管员、档案人员和实设处人员都要签字各负其责。

(三) 档案馆和实验室设备处人员参加开箱验收。我校规定40万元以上贵重仪器设备到货后, 档案馆和实验室设备处人员应到现场参加开箱验收, 指导设备使用部门的老师依据合同和技术协议清点随机资料是否齐全并提出设备资料预归档要求。现场填写开箱记录单双方签字, 如缺少相关随机资料当面向供方提出整改要求, 从而避免了随机资料不全情况的发生。

(四) 建立贵重仪器设备预归档制度。设备使用部门在完成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后会按照合同要求向供方付款, 在此之前需根据四类仪器设备的归档要求持履历书、采购记录单、仪器设备验收单、采购合同、技术协议及设备随机资料等到档案馆进行预归档审查, 如缺少必要资料档案馆可拒绝在履历书上签字, 财务付款就需拖延, 这也是促使厂家按要求提供归档资料的必要手段。预归档制度的建立是考虑到新的仪器设备在使用阶段说明书、安装盘等不宜立即移交档案馆保存, 在明确了设备资料保管人员后, 如设备资料齐全, 在档案馆的指导下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档案, 双方签定预归档资料移交清单和设备档案保管责任书后, 暂由设备负责人自行保管设备档案, 待科研项目结题需进行档案验收时按照移交清单交付设备档案。如此即明确保管责任, 防止设备资料丢失又不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五) 利用校园网大数据平台与实设处、财务处等部门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针对仪器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具有点多、面广、收集时间长、整理难度大等特点, 实现从收集、整理、归档、建档全过程在线指导和跟踪监控的网络化管理, 设备只有通过档案馆预归档审核后方可在实设处建立固定资产和完成财务报销环节, 促使设备使用部门重视设备档案。加强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建立档案目录检索库, 实施设备档案的全文数字化, 为科研人员在线查阅利用设备档案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高校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任务。近年来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对我校的教学、科研加大了建设资金的投入, 用于采购大量贵重仪器设备, 在保障我校重大科研项目研制的同时也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的改进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飞速发展。管好用好这些贵重的仪器设备, 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时也为了保证重大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必须对贵重仪器设备建立档案加强管理。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措施,设想

参考文献

[1] 周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质量控制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 2007 (1) :5.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贾申利教授作了题为《大型设备开放共享规划及实施》的报告,介绍了学校985三期建设思路,985三期大型设备购置方案,校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下一步的思考。

西安交大985三期建设要突出重点,分四个层次建设学科,拟建世界一流学科3~5个,同时建设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国际电解质研究中心两个学术特区。经费总体预算是24.6亿,其中中央专项是12.3亿,主要用于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等,改善学科的硬件装备和环境。各学科根据自身建设规划提出经费使用计划,主要用于设备购置。2011年设备购置约1亿元,其中,分析测试类设备约3000万元,主要为电镜、谱分析、热分析、高速摄影等。

西安交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是:成立大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建立运行效益评价体系。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依托各重点科研基地,重点设备重点跟踪,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调动机组积极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化购前论证、整合资源,完善机构设置、探索运行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重点跟踪,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效益评价与激励,保障运行经费,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等。下一步工作要把设备共享的推进必须与科研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与科研基地共建共赢,首先满足自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否则,背离购买大型设备的初衷。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化,分层次、分学科管理网格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科学化,队伍建设与岗位管理长效化。尽量创造有利于推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平台和条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共享平台。

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山东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马传峰处长作了题为《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报告,向大家阐述了如何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如何提高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循环,及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是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与设施创造出一种或多种条件或环境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研究日益复杂,愈来愈要求用较多的仪器设备、多种学科协作、多类人员配合来完成。实验室中不仅有利用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而且应该有创造和维护这种条件或环境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不仅是仪器平台,而且还应成为技术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山东大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设备全面管理模式,优化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从设备购置论证到使用、维护、管理、处置的一体化机制,既注重以设备完好率为中心的实物形态管理,又重视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中心的资源管理;探索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推进开放共享。2)分类管理,重点建设。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开放。4)设立实验室建设软件项目,鼓励自制仪器设备研制与实验室技术开发,开展实验室认证。5)明确定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塑料电子学中心夏瑞东教授作了题为《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科研中心的理念,设备费来源及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采购流程,管理、维护及共享,使用培训及安全控制等内容。

科研中心来自课题组,服务课题组。要能吸引学生,利于学习,增大课题申请成功率,便于经费管理和设备共享,利于发展对外合作。设备费来源:大型专用设备的费用在课题申报预算上要列出,大型常规或常用设备的更新由几个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协商解决,消耗品及大型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由各使用者的项目以年费形式平摊,专用消耗品由使用者的项目经费解决,新加入的员工带来的设备和资金,与工业界合作收到免费使用的设备。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学校的设备供应商信息库,专业设备展,国际学术会议,校内外的合作伙伴推荐,同行发表的学术论文,供应商的产品介绍会等。

大型设备的购买,使用者要找来几家供应商报价,与项目负责人讨论决定,通过学校购买,使用者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协商安排设备安装调试,主要管理者/使用者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及使用说明,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向学校注册,以便保险及安全管理,其他人如想使用,参加月前培训后,缴纳年费。另外,有些项目规定,在结题前两个月内不得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而且有些项目剩余资金要退还。随后,夏教授又介绍了公用消耗品、专用消耗品及小型设备的购买流程。仪器买回来之后,要有专人管理、维护及协调设备共享,并进行使用培训和安全控制。总之,科研中心的宗旨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所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卢晨教授作了题为《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学校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总体规划和管理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拥有71个实验室,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139723平方米。截至2010年12月31日,校本部共有仪器设备111946台(套),价值21.804亿元;其中,10万以上仪器设备有2539台(套),价值11.338亿元。截止2011年5月25日,学校已论证985/211三期、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余台,约折合人民币1.3亿元,其中100万以上设备26台0.64亿元,约占已论证设备的一半。在985工程三期中,学校引导性投入7000万元,专门用于建设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加强校院两级公共实验支撑能力的建设。

接下来,卢教授以医学院分子细胞学公共实验平台为例,具体阐述了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上海市高校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依托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提供细胞生物学大型仪器和核心技术集中服务的公共平台。定位是依托系内,服务全院,面向社会。主要设备是由电子显微镜室、流式细胞室、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室、图像分析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蛋白质化学室(筹建中)构成。平台内部设立由系内PI组成的仪器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提出和评审仪器添置计划,投票选择型号;提出和评审新设备的服务项目;对平台服务进行年度评估。逐年提高学历层次,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学科,加强实验方法研究。

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冯建跃教授作了题为《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大型仪器及平台管理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的新发展,及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内容。

截止2011年6月30日,浙江大学仪器设备总数17.98万台(套),总值32.17亿元。其中,40-200万元仪器936台,价值68036.88万元;200-500万元仪器66台,价值18947.37万元;500万元以上仪器12台,价值9548.68万元。但是,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分散、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不理想。为此,浙大开发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网络系统,鼓励院系建立大型仪器平台,建立维修基金,实行大型仪器走访制度,建立有偿服务平台和收费机制,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浙江大学在985二期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管理分散,大型仪器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不够等。建设6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包括4大公共服务平台(农生环、理学、医学3大科技创新平台 电镜中心)。2010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和“985三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紧密结合理学部、农生环学部和材料系的发展,建设3个学科群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测试中心由学校引进的张泽院士担任主任,形成了与学科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化的分布式管理体制。随着学校的发展、“985三期”的投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心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冯教授对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如何使大型仪器论证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引导通用型大仪开放共享,如何培养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如何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提倡自研自制大型仪器设备等,值得广大实验室工作者深思。

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

中山大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陈敬德教授作了题为《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大的相关情况和政策,原有共享管理系统情况,新共享平台的优化建设等内容。

中山大学10万元以上仪器共有1550多台(套),总值6.98亿元,其中,40-100万元280多台(套),100万元以上120多台(套)。仪器共享实行有偿使用机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仪器管理单位与学校定期结算,学校不提取管理费。学校设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专项基金”,返还的测试费,按比例切块、分设账户和专款专用。

原先的校级共享系统主要基于“测试中心”模式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功能较复杂,流程较繁琐,在院系平台推广应用困难;校、院两级系统并存,管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新共享平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现普适、统

一、高效、实时和智能五大目标,而且统一仪器共享和收费管理。最后,陈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的制定,相关硬件的发展,共享技术发展要求,计量认证的问题和人才从哪里来等,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届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评出了《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等9篇一等奖论文,《多赢的高校设备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构建》等23篇二等奖论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建设的研究》等32篇三等奖论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展出了墙报,与业内人士共同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以吉首大学生物类专业为例,进行了《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旨在实现《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大幅提升其现代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并全面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为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教改和拓展奠定基础,为新从事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所裨益的经验交流。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现代仪器分析是生物、环境、化学、医学、药物、材料、食品等领域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双明亮“眼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性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的新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然而,生物类《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上不重视而实验流于过场;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时俱进等。本研究结合吉首大学生物类专业的课程实际,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验教学水平

教师运用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来有效开展《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首先教师自身要高度重视,积极锤炼内功;主动参加院系听评课及交流学习活动,从资深教授和老教师处汲取教学经验。其次,要增强《现代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课程以及相邻实验课程之间(如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动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及相关教师之间的契合。在课程之间形成联系,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体系来学习新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广泛关注各领域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技能培训和教学比武等,在不同维度拓展能力和视野,提高素质和水平。

二、改进和完善《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专业和地方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决定了在《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最想学什么”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及课前交流等方式,笔者对本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由之前的“了解和掌握相关实验现代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操作规程”,明确为“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仪器分析的原理,正确掌握常用仪器的结构及基本操作技能,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及正确进行数据处理等,以期夯实其专业基础、增强其专业素质、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创新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教材通常无法及时有效更新,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实验教学要求。同时,吉首大学是一所民族地区高校,处于武陵山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核心地带,这为实验课程的取材方面提供了丰富天然和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同时结合在研的一些特色项目与《现代仪器分析》相关的成熟部分及时转化成教学资源。在综合考虑新颖性与经典性、专业性与趣味性、民族地方特色与普遍性等特点之后,笔者选取了杜仲、蛇足石杉、青蒿等天然生物资源为实验材料,结合这些优势编写了《〈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指导书及仪器操作规程》。

三、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过程

1.讲好第一课,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科研探索的兴趣。《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对社会进步尤其是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极大影响,笔者主要从现代仪器的发展前沿及趋势、教研室教师风采及科研成就、精英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大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学习的方法论等方面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所举的身边实例使学生明显感觉到课程“有用”,生活中能用得上,毕业论文及以后工作和创业中都用得上。

2.实验教学中充分准备,做到条理清晰。首先发挥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包括试剂配置、样品制备、检测条件优化、仪器操作技能的前期培训等。其次是做好应急预案,加强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应对与处置。比如,有一位同学好奇心较强,在GC-MS检测前更换了样品,导致检测结果截然不同。笔者通过逐级排查,很快找到了原因。该同学对于老师在实验中的准确分析很是惊讶,事后学生们对本实验课程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3.增加良性互动环节和建立灵活的评分体系。其主要原则为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设中来,包括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建议栏,公开表扬同学的好建议及增加其考评分;在开学前,课间及期末,进行学生知识基础、实验课程建设等随堂调研,增加良性互动。同时,在基本评分体系基础上,增加加分项——实行实验过程中亮点加分原则(主要有精确快捷的结果运算能力、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踏實勤恳的实验善后、主动参与的志愿者精神等),使得评分体系更加灵活。这样,同学们都平等地获得了更多肯定的机会,积极性就更强了。

四、以“三结合”方式实现课程的强化和延伸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虽已独立设课,其课时也增至36节课,而对于本课程相关能力的掌握实则远远不够。以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例,课堂上仅6~8课时进行实践操作,而众所周知,真正要掌握并达到能及时初步维护,则至少需要1~3个月及以上的实践操作,因而学生们常常反映实验时间紧,信息量大,要点抽象。如何来巩固《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掌握的基础实践技能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与实验导师科研项目结合”、“与学生专业需求结合”、“与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结合”的“三结合”,使实验课程“接地气”,同时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课外的有效延伸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随着本实验教改项目的创新性推进,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得到大大积累,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主动到课率和学习热情明显上升,对该理论课程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上机操作时间成倍增加,操作技能、综合设计实验自主完成等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及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较全面提高。这为其投入毕业论文实验、开展学生创新项目和院系科研导师的研究及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等夯实了坚强基础。在本实验教改项目中,调研问卷的制作、统计分析及反馈,课程实验志愿者的培训等,均要求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如何在下一步的实验教改中将整体实验分环节进行,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率;分环节培训后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综上,本项目为《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教改和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新从事本实验课程教学的年青教师提供了有所裨益的经验分享与交流。

參考文献:

[1]张馨如.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118-119.

[2]吕玉光,王旭,江欣,等.大学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J].分析仪器,2014,(3):100-102.

[3]刘海学,王瑞,王海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4,21(2):62-65.

[4]杨小秋.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4,42(4):154-156.

[5]张晓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首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3,(9):149-151.

[6]龙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56-257.

[7]刘志霄,张佑祥,刘世彪,等.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五结合两转化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82-85.

[8]王菊凤.地方高校生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122-123.

[9]熊利芝,袁志忠,吴玉先,等.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J].科技视界,2016,(18):88,94.

[10]易浪波,彭清忠,周强.地方性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96-98.

[11]张丽,彭小列,刘祝祥,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234-236.

Preliminary Stud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ourse of Modern Instrument Analysis

LI Gui1,2,WEI Hua1,LONG Hua1,HE Jian-wu1,ZHANG Xiao-rong1,YI Lang-bo1,XIONG Li-zhi1

(1.College of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78,China)

Key words:Biology;analysis of modern instruments;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上一篇:二维动画制作教学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广告创意现实平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