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剂范文

2023-09-18

还原剂范文第1篇

1 成本还原的原因

逐步结转分步法就是为了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是按照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 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分步法。按照结转的半成品成本在下一生产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反映不同, 逐步结转分步法可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方法, 而综合结转法的特点是将上一步骤转入下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 不分成本项目, 以总的金额全部计入下一生产步骤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或“自制半成品”成本项目。综合反映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 在综合结转法下, 由于各个步骤的自制半成品都没有分成本项目, 而是以合计金额直接全部转入到下一生产步骤中的“直接材料”或“自制半成品”项目中, 而自制半成品的“制造费用”、“直接人工”等其他费用都计入了产成品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 而产成品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其他费用相对也在产成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 而产成品的“直接材料”的项目所占的比重很大, 这显然不符合产成品成本的实际构成, 不便于企业分析与考核产品成本的成本构成和水平。

2 成本还原的含义及种类

2.1 成本还原的含义

就是从最后一个生产步骤起, 把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还原为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即将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自制半成品成本, 按上一生产步骤所生产的自制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分解, 最后将各生产步骤同一成本项目的金额相加, 得到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

2.2 成本还原的方法

成本还原的具体方法有两种。它们分别是综合比率还原和半成品比重法。综合比率还原又称系数法。就是把各个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按照上一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的结构, 逐步分解还原, 算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

半成品比重法是按所产半成品各成本项目占全部成本结构的比重还原, 进行成本还原应计算所产半成品成本项目比例。

3 综合比率还原法。

3.1 综合比率还原法的程序

采用综合比率还原法的计算程序为:首先计算出成本还原分配率。成本还原分配率=本月产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本月所产该半成品成本合计;其次以还原分配率分别乘以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各个成本项目的费用, 即可将本月产成品所耗半成品的综合成本, 按照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分解还原, 直至“半成品”项目的综合费用全部分解, 还原为原始成本项目时为止;最后把还原出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按成本项目分别汇总, 这样就计算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还原后的产成品总成本。还原的次数=该产成品的生产步骤-1, 若生产产成品的生产步骤有3个生产步骤, 则需进行2次还原。

3.2 综合比率还原法的举例

例:假定甲产品由三个生产品步骤产成, 第一生产步骤生产的A半成品, 不通过半成品库收发, 而直接为第二生产步骤领用, 第二生产步骤生产的B半成品, 直接为第三生产步骤领用, 各步骤成本逐步结转情况如表1。

(1) 第一次还原。

还原分配率=3.320÷4.980=0.666667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费用中的A半成品费用=2.880×0.666667=1920 (元)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费用中的直接人工费用=1200×0.666667=800 (元)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费用中的制造费用=900×0.666667=600 (元)

(2) 第二次还原。

还原分配率=1920÷3840=0.5

B半成品所耗用A半成品费用的直接材料费用=1600×0.5=800 (元)

B半成品所耗用A半成品费用的直接人工费用=1280×0.5=640 (元)

B半成品所耗用A半成品费用的直接材料费用=960×0.5=480 (元)

(3) 甲产成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800 (元) 。

甲产成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费用合计=1040+800+640=248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用的制造费用合计=720+600+480=1800 (元)

4 半成品比重法

4.1 半成品比重法的计算程序

首先计算出所产半成品成品成本比重, 所产半成品成本比重=由上步骤半成品中某成本项目金额÷上步骤该半成品成本合计;其次, 将所产半成品比重分别乘以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 即可将产成品中半成品综合成本进行分解;最后, 将分解出的各成本项目汇总, 得到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

4.2 半成品比重法的实例仍以上例。

(1) 第一次还原。

第二步骤直接材料的比重=2880÷4980=0.578313

第二步骤直接人工所占比重=1200÷4980=0.240964

第二步骤制造费用所占比重=900÷4980=0.180723

甲产成品所耗B半成品成本构成。

A半成品=3320×0.578313=1920 (元)

直接人工=3320×0.240964=800 (元)

制造费用=3320×0.180723=600 (元)

第二次还原。

第一步骤直接材料所占比重=1600÷3840=0.416667

第一步骤直接人工所占比重=1280÷3840=0.333333

第一步骤直接材料所占比重=960÷3840=0.25

甲产成品所耗A半成品成本构成。

直接材料=1920×0.416667=800 (元)

直接人工=1920×0.333333=640 (元)

制造费用=1920×0.25=48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直接材料=80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直接人工=1040+800+640=2480 (元)

甲产成品所耗直接材料=720+600+480=1800 (元)

以上两种方法, 都是以所产半成品成本构成为标准进行成本还原的, 但没有考虑到以前月份所产半成品成本结构的影响, 在各月所产半成品的成本结构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采用半成品比重法进行还原会产生误差。

摘要:成本会计中, 成本计算的方法在采用逐步结转法中的综合结转方法时, 不能体现完工产品在生产中所耗用的直接材料, 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还原剂范文第2篇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设立和教材的变革,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它突出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合法决策权力,摆脱了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从这一点上看,能否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过程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刻地理解知识,理解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彻底地转变思想,将以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能够打破“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更注重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从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层面去理解化学反应。但从教材内容安排来看,仅仅从概念上明确了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知道各个概念与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仅处于“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阶段。这和在教师引领下由物质分类到化学反应分类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的强烈的探究兴趣,显然是不能成正比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笔者在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分成了三个阶段: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化还原反应;感悟氧化还原反应。前两个阶段安排在高一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教学时同步完成,第三阶段安排在选修课中完成。第一节课以化学反应分类为基础,结合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逐步引申到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上,使学生理清概念,从而达到“认识”的目的。而主要的合作、探究和创新就围绕“感受”展开。通过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应用和分析的一般方法,这不仅符合认识规律,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又为有理科倾向的学生在选修课中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运用其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即感悟氧化还原反应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在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准备

[1]1.对学生进行分组:2~3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按每小组设计):具支试管一支,试管二支,乳胶管,导管,止水夹、烧杯、磁铁、胶头滴管;

脱氧保鲜剂、水、84消毒液、FeSO4溶液、稀硫酸溶液。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主要呈现形式

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呈现规律,突出知识点的训练,这样一下将引燃的兴趣引入了枯燥的记忆和练习中,缺乏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容易使一些学生刚刚被激发的兴趣消失殆尽。有教育家说过:兴趣的延伸在于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要想将对一个事物的基本认识转化为较为深入的了解,必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创设合理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层递进地深入。

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中,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切合主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呢?可以考虑如下的解决途径。

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教学时正值中秋,我想到了月饼中的脱氧保鲜剂,并且将它安排在第一个实验,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来研究。实验在课前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不少学生课前主动地查阅了有关脱氧保鲜剂的资料,为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出月饼变质的原因,引发学生对脱氧保鲜剂作用的思考,然后设计实验证明它具有脱氧作用,再设计实验检测它的成分并思考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脱氧剂起到什么作用。这样通过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突出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认识。

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这里谈到两种分析方法:1.利用物质所含元素价态的变化,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2.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

对于第一点,设计的实验是“84消毒剂的氧化性检测”,但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对应关系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所以教师需要做一个铺垫。本来教师想用酒后驾车检测来铺垫,但考虑到重铬酸钾和酒精的性质学生都不熟悉,切入困难,最后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高锰酸钾检测学生生活中常见但性质不熟悉的葡萄糖,从而为学生用Fe检测84消毒剂具有氧化性打下基础。

对于第二点,教师则是从学生初三复习中很熟悉的一个知识──汽车尾气的处理入手,通过CO和NOx反应生成CO2和N2的过程中化合价的变化,体会元素所处的价态和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的关系。

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由于这节课的定位是“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对电子转移这个反应实质的呈现就很重要。那么在这里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呢?电子转移是肉眼看不到的,原电池外电路中电流的产生是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在这里如果讲授原电池原理就无谓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超过了“感受”的范畴。教学中首先展现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体验反应分为两个过程:锌失电子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电子成为氢气。在明确了电流计指针的偏转与电子流动方向的关系后,再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使学生“看”到了电子的转移,这就足够了。而原电池的微观示意动画,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个装置并没有改变反应,而是把电子引到了外电路形成电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是探究的常见组织形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与他的环境所组成的生活空间就是‘心理场’。行为不是由刺激—反应调节的,而是由‘场’制约的。”小组合作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提供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机会。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安排邻座的学生组成小组,由学生推荐小组长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汇报。这种安排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活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作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安排

这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是脱氧保鲜剂的脱氧作用探究,一个是84消毒剂的氧化性探究。要知道学生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应用实例是不够的,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脱氧保鲜剂的脱氧作用并检验其成分,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看到脱氧保鲜剂的吸氧过程,理解吸氧反应原理,最终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而84消毒剂的氧化性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个尝试,是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过程。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安排使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主动地体验和研究。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失败正是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必须有的一环。比如不少学生在振荡试管使脱氧保鲜剂和氧气反应后,打开止水夹并未看到水柱的上升,而是过了一段时间才看到明显的上升。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原因是振荡时密封性不好,并不是反应速率的问题。这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一步。在84消毒剂的氧化性探究中,学生提出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方案甚至有点可笑,但正是在各种方案的比较中,学生最终发现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了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的效果是演示实验无法比拟的。

六、教学实录 2+【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经能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两个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我们借用一些实例从三个方面来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希望由此引领大家一起分析总结,为以后能感悟氧化还原反应做好准备。

【板书】

一、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师】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里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发言)

【教师】中秋刚过,吃月饼时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许多月饼中有一小包脱氧剂,为什么要放这么一包脱氧剂呢?

【板书】脱氧剂

【课件】月饼保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月饼中微生物指标超标。食品包装容器内的大量氧气,会引起好氧性细菌和霉菌的快速生长,导致食品霉变和腐败。

二是油脂酸败。月饼中的植物油脂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从而导致月饼的酸败,产生异味,影响月饼的品质。

【思考】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脱氧剂具有脱氧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并巡视,学生提交方案,简述理由。)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思考】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脱氧剂起到什么作用?推测它可能含有的主要成分?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原理】 4Fe+ 3O2 +6H2O

4Fe(OH)3

(学生分析反应的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师】在刚才的分析中,大家体会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分析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独特的反应类型。如果能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肯定能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 【板书】

二、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

【教师】方法1:利用物质所含元素价态的变化,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 【教师】我们在进行化学研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未知的物质,如何判断它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呢?这时我们往往从与它反应的物质入手,利用明显的化学现象所反映的价态变化,分析这个未知物质应具有的性质。(以把葡萄糖加入KMnO4酸性溶液的研究为例,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课件】84消毒液介绍

作用成分:为广谱杀菌类去污力很强的含氯消毒剂,主要含次氯酸钠等。

适用范围:对细菌芽孢、甲乙型肝炎病毒等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适用于饮食器具、瓜果蔬菜、家具、环境等的消毒。

注意事项:本品为外用洗消液,具有强氧化性,高浓度时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84消毒液具有氧化性?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并巡视,学生提交方案,简述理由。) (学生实验,验证结论。)

(学生分析所发生反应的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件】汽车尾气材料是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 NOx(如NO)的催化剂,它利用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板书】(教师强调C、N所处价态和性质关系。) COCO2 NO

N2

Mn〕,说明:葡萄糖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葡萄糖

2+(还原性)(氧化性)

【教师】方法2: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 【课件】S元素的常见化合价

从硫元素价态的角度,分析下列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H2S SO2 Na2SO3 S H2SO4

【教师】刚才主要从化合价入手,体验了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我们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它是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这就是我们要感受的第三个方面。

【板书】

三、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学生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课件】反应原理示意图

Zn+2H+Zn+H2↑ 2+【教师】能否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 (演示实验)

【课件】展示原电池反应微观过程 【教师】微观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件】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电子转移的过程。 体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在外电路形成电流,可以制得各种电池。 【结束语】氧化还原反应的魅力是无穷的,仅靠我们这一堂课,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希望大家多收集、多分析、多研究,最终能认识它、领悟它。 【课后作业】

(1)已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请设计实验证明。 (2)查阅资料,收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3)完成相关练习。

(4)有兴趣的学生可尝试制作水果电池,并分析其原理。

七、点评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新课。它首先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在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其次,这样的课堂设计在化学原理教学上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不仅抓住了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各要点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顺利地理清知识结构,萌发对新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还原剂范文第3篇

我叫谢三玲,系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城东乡五里牌村民,身份证号是430511197904200020。

2012年8月,我的丈夫陈文海与胡后军合伙购买湘EB1252号重型半挂牵引车跑长途运输业务。因两人都是司机,经常交替驾驶该车辆,2012年10月29日下午4时9分,由胡后军驾驶的该车辆在广西河池六河高速公路侧岭隧道内,由西向东行驶,由于路面积水湿滑,当时的车速是108km/h左右,已经超过该隧道限速80km/h,导致该车辆右轮猛烈撞击隧道南侧下水道水泥墙体,将躺在驾驶楼卧铺上的陈文海抛出车外,同时挂车与拖车分离,拖车左轮继续运动,右轮几乎不动,导致拖车尾部旋转,在极短的时间内,挂车撞击拖车驾驶室,将发动机和驾驶楼撞开,同时拖车将正准备爬起来的陈文海撞向隧道北侧下水道水泥墙体,陈文海因头部撞击水泥墙体又被墙体弹回1米左右,因颅脑内出血过多,当场死亡。

事发后,河池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卢明、蒙卫德对现场拍照,调取当时监控录像,进行现场勘测、问话笔录等相关处理,认定事故发生时肇事车辆是由陈文海驾驶的,陈文海应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我作为当事人的妻子,在收到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二大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第二天,向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提出复核申请,理由是:①事故发生后第二天,胡后军妻子打电话告诉我事发时是胡后军驾驶该车辆

②从事故现场陈文海双脚未穿鞋子的尸体,棉被与事故车辆驾驶楼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证明,当时陈文海是睡在卧铺上。

③从河公(交)行授法技伤鉴字2012号第058号法医鉴定书可知。胡后军:①T12及l3骨折并脊髓损伤。②肋骨骨折并肺挫伤。③头皮挫裂伤。从这些伤情完全可以判断,当时胡后军是受到方向盘的挤压才造成的,可见胡后军是发生事故时的驾驶员。

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在收到我的申请后,于2012年12月24日寄给我河公交复字【2012】第102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结论认为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二大队在此起交通事故认定中,认定车辆驾驶人证据,不够确定充分,责令二大队在规定期限内对该事故重新调查认定。

2013年元月7日,我只收到了二大队河公交证字【2012】第2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二大队重新调查后认为,在该案中,既无充分确实的证据证实事故发生时肇事车辆是陈文海驾驶的,也无充分确实的证据证实事故发生时肇事车辆是由胡后军所驾驶的,对于这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我认为对于乘车人陈文海还是不公平的。

从河池市交警支队第二大队给我的三个洞内摄像视频和图片可以清楚知道一下内容:

(1) 胡后军在洞内的行驶速度是108km/h左右,理由是该车进

入侧岭隧道YK1709+734m处摄像头的时间是下午4时9分

05秒,进入侧岭隧道YK1710+34m处摄像头的时间是下午

4时9分14秒,见截面图。在这300m的路程,用的时间约

为10秒,所以当时车速约为108km/h。

(2) 如果陈文海在拖车第一次猛烈撞击南侧隧道壁当场死亡,他

的尸体应该抛在隧道的南侧,会被拖挂车扎碎,现场图片证

实陈文海的尸体在隧道的北侧,且他的头部撞击北侧水泥墙

体并被弹回,请看下面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明显可以看到死者左右手上有水泥灰,证明陈文海被

抛出车外时,手心接触过地面碰碎的水泥灰,他第一次被抛出车外试图爬起来,不料接着第二次碰撞,将他从南侧摔向北侧,由于第一次落地时是裹着被子,被子与地面摩擦大,所以被子离驾驶楼位置近,陈文海与被子的摩擦力小,所以陈文海尸体距驾驶楼的距离远。如果陈文海不是因撞击北侧水泥墙而弹回,陈文海的衣服不会是向上翻的,不会暴露肚皮。

(3) 从挂车货箱上的油布位置,可以判断事发当时一定是雨天,

油布从低于前节20cm的货台抛上前节,是由于挂车再次撞

击拖车驾驶楼,油布由于惯性被抛上前节货台的,因此陈文

海的死亡原因是,拖车猛烈撞击南墙时陈文海被抛出驾驶

楼,陈文海准备爬起时,挂车撞拖车,拖车再次撞击陈文海,

陈文海头部撞击北墙,因颅脑大出血而死亡。

(4) 河池市交警支队二大队,重新调查认为陈文海不是事故发生

时肇事车辆的驾驶人,车辆上只有两名驾驶员陈文海和胡后

军,所以可以确认胡后军是事故发生时的驾驶员,陈文海是

乘车人。

为此特向广西省交警总队提出申请,还原该起交通事故的真相,以慰死者的在天之灵,我代表我的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深深的感激你们。

申请人:谢三玲

还原剂范文第4篇

我叫谢三玲,系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城东乡五里牌村民,身份证号是430511197904200020。

2012年8月,我的丈夫陈文海与胡后军合伙购买湘EB1252号重型半挂牵引车跑长途运输业务。因两人都是司机,经常交替驾驶该车辆,2012年10月29日下午4时9分,由胡后军驾驶的该车辆在广西河池六河高速公路侧岭隧道内,由西向东行驶,由于路面积水湿滑,当时的车速是108km/h左右,已经超过该隧道限速80km/h,导致该车辆右轮猛烈撞击隧道南侧下水道水泥墙体,将躺在驾驶楼卧铺上的陈文海抛出车外,同时挂车与拖车分离,拖车左轮继续运动,右轮几乎不动,导致拖车尾部旋转,在极短的时间内,挂车撞击拖车驾驶室,将发动机和驾驶楼撞开,同时拖车将正准备爬起来的陈文海撞向隧道北侧下水道水泥墙体,陈文海因头部撞击水泥墙体又被墙体弹回1米左右,因颅脑内出血过多,当场死亡。

事发后,河池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卢明、蒙卫德对现场拍照,调取当时监控录像,进行现场勘测、问话笔录等相关处理,认定事故发生时肇事车辆是由陈文海驾驶的,陈文海应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我作为当事人的妻子,在收到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二大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第二天,向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提出复核申请,理由是:①事故发生后第二天,胡后军妻子打电话告诉我事发时是胡后军驾驶该车辆

②从事故现场陈文海双脚未穿鞋子的尸体,棉被与事故车辆驾驶楼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证明,当时陈文海是睡在卧铺上。

③从河公(交)行授法技伤鉴字2012号第058号法医鉴定书可知。胡后军:①T12及l3骨折并脊髓损伤。②肋骨骨折并肺挫伤。③头皮挫裂伤。从这些伤情完全可以判断,当时胡后军是受到方向盘的挤压才造成的,可见胡后军是发生事故时的驾驶员。

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在收到我的申请后,于2012年12月24日寄给我河公交复字【2012】第102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复核结论认为河池市交通警察支队二大队在此起交通事故认定中,认定车辆驾驶人证据,不够确定充分,责令二大队在规定期限内对该事故重新调查认定。

2013年元月7日,我只收到了二大队河公交证字【2012】第2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二大队重新调查后认为,在该案中,既无充分确实的证据证实事故发生时肇事车辆是陈文海驾驶的,也无充分确实的证据证实事故发生时肇事车辆是由胡后军所驾驶的,对于这样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我认为对于乘车人陈文海还是不公平的。

从河池市交警支队第二大队给我的三个洞内摄像视频和图片可以清楚知道一下内容:

(1) 胡后军在洞内的行驶速度是108km/h左右,理由是该车进

入侧岭隧道YK1709+734m处摄像头的时间是下午4时9分

05秒,进入侧岭隧道YK1710+34m处摄像头的时间是下午

4时9分14秒,见截面图。在这300m的路程,用的时间约

为10秒,所以当时车速约为108km/h。

(2) 如果陈文海在拖车第一次猛烈撞击南侧隧道壁当场死亡,他

的尸体应该抛在隧道的南侧,会被拖挂车扎碎,现场图片证

实陈文海的尸体在隧道的北侧,且他的头部撞击北侧水泥墙

体并被弹回,请看下面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明显可以看到死者左右手上有水泥灰,证明陈文海被

抛出车外时,手心接触过地面碰碎的水泥灰,他第一次被抛出车外试图爬起来,不料接着第二次碰撞,将他从南侧摔向北侧,由于第一次落地时是裹着被子,被子与地面摩擦大,所以被子离驾驶楼位置近,陈文海与被子的摩擦力小,所以陈文海尸体距驾驶楼的距离远。如果陈文海不是因撞击北侧水泥墙而弹回,陈文海的衣服不会是向上翻的,不会暴露肚皮。

(3) 从挂车货箱上的油布位置,可以判断事发当时一定是雨天,

油布从低于前节20cm的货台抛上前节,是由于挂车再次撞

击拖车驾驶楼,油布由于惯性被抛上前节货台的,因此陈文

海的死亡原因是,拖车猛烈撞击南墙时陈文海被抛出驾驶

楼,陈文海准备爬起时,挂车撞拖车,拖车再次撞击陈文海,

陈文海头部撞击北墙,因颅脑大出血而死亡。

(4) 河池市交警支队二大队,重新调查认为陈文海不是事故发生

时肇事车辆的驾驶人,车辆上只有两名驾驶员陈文海和胡后

军,所以可以确认胡后军是事故发生时的驾驶员,陈文海是

乘车人。

为此特向广西省交警总队提出申请,还原该起交通事故的真相,以慰死者的在天之灵,我代表我的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深深的感激你们。

申请人:谢三玲

还原剂范文第5篇

上、右、上、左、上、左、上、右,下,右,上,上。(上下指右边的部分上下转动,左右指的是上面的部分左右转动。) 凹面还原:

右上、后右,右上,前右,前右,右下,后左,右上,前右,前右,右上,右上。 顶面还原:

上、左、下、左、上、左、左、下。(上下指右边的部分上下转动,左右指的是上面的部分左右转动。) 顶面十字:

还原剂范文第6篇

1、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知识、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识。

2、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设疑、比较、讨论、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举例 表示式 化合反应 C+O2===CO2 A+B====AB 分解反应``` CaCO3====CaO+CO2↑ AB====A+B 置换反应 C+CuO====Cu+CO↑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gNO3+NaCl====AgCl↓+NaNO3 AB+CD====AD+CB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Fe2O3+3CO=== 2Fe+3CO

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

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根据上面二个反应可以知道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不能包括所

有反应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也没有反映反应的本质。

练习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2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3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4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反应。

[讲述]化学反应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例如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分类我们还学习了氧 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讨论后完成下表

反应类型 反应实例 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与氧化还原反的关系 化合反应3Fe+2O2 ====Fe3O4 是 相关 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非

分解反应2H2O=====2H2↑+O2↑ 是 相关 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 ↑ 非

置换反应 Fe+CuSO4 ====Cu+FeSO4 是 从属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 非 对立

--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从反应物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 还原剂”的内联系

2、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得e —→ 降价 —→ 被还原 —→ 氧化剂 —→ 氧化性 例 根据下列反应

2H2S+O2 === 2S+2H2O 4NaI + O2 +2H2O === 5NaOH + 2I2 Na2S + I2 === 2NaI + S

判断以上反应中氧化剂氧化性由大至小的排列顺序。 解析此类试题应首先根据概念判断出各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然后根据“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的规律比较得出结论。 由此可知

反应(1)中氧化性氧化剂O2>氧化产物S 反应(2)中氧化性氧化剂O2>氧化产物I2

上一篇:学校的教学管理范文下一篇:图书馆网站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