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2024-07-13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小型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支柱。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小型和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和管理制度,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有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已成为一种摆设。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从而提高内部控制和治理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指出其问题所在,并提出了针对其问题的相关具体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为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已成为独立的经济监督与评价活动和反腐倡廉的有效手段,对企业持续经营和提高资源运作效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部审计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在审计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审计资源和内部审计职能,这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中小企业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必须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上,做出突破性的改进。

如今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前以财务审计为主,有时,根据领导的要求,开展了一些专项审计。但审计工作的范围狭窄,不能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中,内部审计服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发挥。总之,目前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什么作为。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中小企业有一些审计部是由财务总监分管,对财务部门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独立性。而缺乏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只能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而财政部和其他部门的审计将变得非常困难,只能作为一个辅助上级单位审查的角色。

(二)内部审计范围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虽然有时会根据需要开展一些专项审计,但经济效益审计的内部控制,管理,评估和审计工作的许多其他方面无法进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也不能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发挥作用。这使得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无所作为的情况,内部审计需要寻找出路。

(三)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一般都配有较少的审计人员。随着中小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发展,显然,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此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内部审计融入进企业管理,而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管理知识的不足,对内部管理的不熟悉,都将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章程和其他规划文件,来指导审计工作,也没有制定如编制审计计划、审计现场工作管理规定、审计报告撰写等内部审计实务类文件,此外,审计质量的管理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组织、没有依据,审计人员工作不积极,审计质量不高。

三、改善中小企业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在旧体制和旧观念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管理层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监督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管理是没有作用的。因为这种定位和观念,使得难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职能的范围也难以扩大。因此,转变中小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是一个关键性的一步。

首先,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应该从监督转变到管理,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让监督结合管理,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审计的功能定位转移到管理审计之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绩效审计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工作的定期审计和评估,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与同行业的竞争力。其次,把内部审计部门从成本消耗部门向价值创造部门进行转型,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样内部审计部门也可以创造价值,并通过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审计和运营效率开展审计工作,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目前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应该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职责,考核标准等标准制定出详细的规定,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各项具体审计业务,如审计计划的编制,审核,审计报告的重点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遵守相同的准则和采用相同的模式。

中小企业以文件形式发表内部审计制度,形成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化体制。首先应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化细则,标明内部审计,权限,责任岗位职责;审计工作的基本范围可以规定审计工作、制度、单位类型和人民群众、审计工作的审计处罚。其次,我们应该制定内部审计业务的操作手册,应包括审计计划的规定、工作场所的控制规定、审计报告和控制措施等规定。针对内部审计的一般情况,制定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对内部审计程序和文件的管理,还可以制定采购设备的审计、专项监督审计系统、完善的核查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中小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以促进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对于内部审计来说非常重要。在内部审计质量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意见出具的审计报告,将不被重视,不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审计的结果将不会被认可。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其实是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审计系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服务质量,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程序是否标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

(四)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培訓

如果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或减少内部审计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必须有所保障。内部控制的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与之相匹配,才能保证在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其职能。因此,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高质量的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熟悉内部审计法规,精通财务,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合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素质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小企业可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相关内部审计制度的基本知识,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在内部审计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财政,税收,金融,工程,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新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持续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知识、审计系统、审计方法,以适应内部审计职业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主要包括分析企业准确判断审计风险的能力的财务和管理活动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是胜任内部审计这个职业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所有的专业技术培训都是为了最终提高专业能力,而不是掌握了知识就一定有审计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审计经验的积累,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研究,有助于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留平.企业内部审计前沿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6).

[2] 罗丽红.试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J].当代经济,2011(14).

[3] 卢柯.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企业内部冲突是一个重要的冲突形态, 是各类冲突在企业组织里的“显像”。企业内部冲突显现为在企业内部的个体成员、群体组织和部门之间等因互相冲突的利益诉求、绩效目标、价值认知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差异而引起的彼此作用的一种博弈状态。这种博弈状态存在于个体与个体内部、企业组织之间、部门群体之间等, 以至作用于企业内部总体冲突而产生特定的影响。

产生企业内部冲突有主体、客体和范围的差异。引起企业内部冲突的主体指企业内部的不同个体和群体组织。本文探讨的冲突个体不仅包括普通员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也包括具有管理决策权力的高层管理者。

二、企业内部冲突的具体成因

(一) 权力、地位存在危机感

各种竞争存在于企业组织里, 对权力和地位的竞争就是常见的一种主要的竞争。地位、权力、利益往往是相伴而生, 所谓权、责、利的一致性, 这也是众多管理者在企业组织中的价值追求。对于企业组织内的成员而言, 个人在企业组织中所争取的权力和地位非常重要。因此, 当个人地位面临威胁时, 保留住地位和维护面子的心理动机会使个人产生一种维持形象的强大力量。这种情况下, 制造威胁的一方和受到威胁的一方一定会发生冲突。

(二) 领导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

著名的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 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 一般存在着两种态度:第一种可以称之为“我与你”, 也就是对待对方很尊重, 将对方看成是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第二种可以称之为“我与它”, 也就是对待对方并不尊重, 将对方看成是与自己没有关系, 无关紧要, 就像是物品一样 (1) 。确实在某些企业中, 管理者对员工缺乏人关心, 不尊重员工的感受, 只想从员工那里榨取利益。当一位员工的家人因病重住院, 要请几天假, 但得不到管理层的批假, 还要这位员工准时上班。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工作, 既无效率, 也随时会爆发冲突。

(三) 企业员工利益分配不公平

企业组织内部利益博弈指物质利益, 也有晋升、表扬等非物质利益的博弈。组织成员利益矛盾是导致个体冲突的主要原因。个体间利益冲突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个人对所期望的报酬太低, 另一方面来自员工对薪酬制度的公平性的不认同。

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认为, 在企业组织中, 职工关心的不是报酬的绝对值大小, 而是报酬分配的合理性, 以及自己有没有受到公平地尊重。是否公平的标准来自于个体对所付代价与所得报酬的比较。员工如果感到分配不公平, 晋升机会不公平, 她们对工作的不满意程度就会提高, 个体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加。

三、企业内部冲突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 从冲突的成因、苗头去管理冲突

防患于未然, 一开始发现有冲突的苗头, 找出解决冲突的应对方案, 即早发现早解决, 主动去管理冲突。企业管理者切记从起初解决掉不必要的冲突比对已发生的冲突管理起来更主动也更有效。如, 对有不同意见的员工在安排工作时, 宜减少或回避彼此在工作流程中的相互依赖性, 从而免于激化矛盾。

在管理中, 不少管理者时常忽视企业内部成员客观存在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的差异性。一般来说, 在企业管理中越高级别的管理者, 对待和发现冲突的意识越强。因此, 他们愈加注重“预防强于治疗”, 在解决冲突的实践中也更加有实际效果, 而非表面处理, 留有余患。

(二) 建立员工不满情绪处理制度

它是处理企业内部组织成员 (包括资方和管理者) 与受雇者之间的处理关系的方法。所谓员工的不满情绪或牢骚抱怨的处理, 是指将公司员工在生产和经营第一线环境中日常所产生的不满和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围绕劳动合同、就业条例等发生的劳资纠纷, 交由在这共同组成的资助协调组织来处理, 以求得迅速合理解决的制度 (2) 。这个制度的组织构架通常也可称作员工抱怨处理机构, 它重在处理劳资双方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微观层次, 侧重对企业组织内部细节管理的适时管理, 它起着合理释放发泄不满情绪的出口, 能够有效地及时减少甚至避免企业负能量蔓延扩散的缓冲器, 从而稳定组织内部管理的关系系统, 维系企业内部组织的良性运行。

(三) 岗位轮换制度控制冲突

岗位轮换制是指确保在没有较大影响工作流程和管理绩效的情况下, 让企业员工互换工作岗位的制度。在企业组织里, 员工在同一个岗位重复操作同一个程序, 时间久了会感到厌烦枯燥, 也不利于员工之间和部门间较多的沟通交流, 而轮换岗位则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渗透, 促进彼此的感情培养, 改变双方的认知和态度。岗位轮换制度在解决部门之间的领导冲突方面效果尤为明显, 因为通过让不同的部门领导进行互换岗位, 领导在新的岗位上也能体会到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和辛苦, 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认知, 也逐步不断地换位思考, 学会了配合, 因此最终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

摘要:当前, 在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 和谐与冲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冲突管理的处理不当所引起的“蝴蝶效应”不仅会发生在企业内部, 还必然会引起严重的企业外部负效应, 也即企业内部冲突成本外部化。本文关于企业内部冲突的一些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内部,冲突,内涵,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 刘炜.企业内部冲突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3] 万涛.冲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和可靠, 保证国家财经纪律和本企业所定的各项内部制度的贯彻执行, 提高经营效率,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等相关机构就开始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 大力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009年,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该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 在实践中,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并不理想, 仍存在着重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风险意识淡薄, 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

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对风险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经营决策者往往根据个人的偏好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而几乎不用个人为企业“决策失误”承担任何成本, 这就造成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作用缺乏清晰的认识,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 或是会计监督, 或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 或者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这种认识上存在的偏差, 导致企业认识不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

(2)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与公司内部控制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目前,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善, 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限和责任, 内部责任分配不当, 缺乏对权力的监督, 激励约束不到位, 内部治理通道不顺畅, 在实际工作中, 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 很多公司或者没有内部审计机构, 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无形中就会产生大量无为的内耗, 就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 内部审计监督乏力。

保证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执行, 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 企业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可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 对内部控制缺乏监督, 这与内部审计监督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内部审计监督乏力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和职能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 从而影响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在组织结构上, 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企业的经营者负责, 造成内审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很多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缺少行使监督职能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在职能设置上, 强调查错纠弊, 忽视防错防弊, 强调监督, 忽视服务, 强调事后监督, 忽略事前、事中监督。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如何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可持续经营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以上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内部控制的成败, 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要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 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 加强沟通和交流, 减少隔阂,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 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 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2)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 企业管理者应当树立风险意识, 强化对风险的重视, 积极宣传和推介内部控制制度, 改变企业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一项制度性建设的错误观念, 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并且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带头自觉执行内控措施, 积极实施内控政策, 带头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推进企业跃上新台阶。

(3)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克服经营管理层的不当行为,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控制环境。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再次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加强对董事、高管层的监督, 使其设立、运行和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最后应强化经营者、董事及董事会的诚信和责任教育。

(4) 加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 内部审计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从内部控制的组成上来看, 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内部审计的作用上看, 它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 所以, 加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首先要加强独立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独立审计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给予应有的重视, 对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次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坚持定期培训, 定期考核, 严格上岗证的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知识;最后强调审计的防错防弊职能, 加强事前监督。

(5) 加强信息沟通,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执行。

在信息沟通方面, 企业应当采取互联网络、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信息快报、例行会议、员工手册和内部刊物等多种方式, 使每位员工都要了解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以及其在内部控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地位、职责、权利。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或内部矛盾, 促进各部门的统一协调, 并且企业领导者必须将企业目标融入每个部门主管意识之中, 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对我国企业目前发展中内部控制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论述,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邓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4) :36~37.

[2] 李瑞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8) :234~235.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江苏教育学院 财务处,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特殊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可控性特征,其形成原因包括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要防范内部审计风险,需要从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更新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改善微观环境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质量;内审人员素质;内审机构设置

作者简介:张伟(1974— ),女,江苏丰县人,江苏教育学院财务处管理科科长,会计师,兼职审计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审计风险也日益增加。我国内部审计已走过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正向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发展【sup】[1-5]【/sup】。如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合理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成了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 内部审计风险特征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特殊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可控性五个方面。

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由固有风险的客观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固有风险是客观的,那么,审计风险也就是客观的。 所以说,只要被审计部门环境以及自身的驾驭能力等固有风险存在,导致被审计部门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各种可能因素就存在,内部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存在。出于审计成本的考虑,内部审计规范中设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也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风险也具有特殊性。与社会审计机构不同,内部审计部门几乎不能主动选择审计项目,即使被审计部门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及方式、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对会计报表所持的态度、做法以及诚信度等等都不尽如人意,内部审计部门依然要按照要求完成审计任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无法因可能存在较大风险而拒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职能机构,审计范围通常被要求围绕实现单位的管理目标来进行。这样一来,其监督与评价的范围往往会因管理者人为要求而随意扩大,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经常会超出内部审计规定的范围,由此也会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内部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由于内部审计处于基层单位之内,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内审人员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沟通较顺利,各类信息对等,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状况良好,不需要内审人员对审计意见与客观事实的背离负多少责任,那么,即使审计过程中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只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和损失,或者应承担的责任及遭受的损失没有成为现实,风险就处在隐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就不会出现,所以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以责任存在为前提的,审计责任决定了审计风险是隐蔽的。

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准备、实施、报告等各个阶段。外部审计当审计项目完成并整理归档后,即告结束。而内部审计仍要开展后续工作,对被审计部门执行审计意见或决定的情况进行后续审计,督促被审计部门及时纠正错误。同时还要了解审计意见被采纳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内部审计效果。与外部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较长的时间跨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虽然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持久的且具有隐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审人员在审计风险面前无计可施,事实证明,内部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对内控制度强弱的测试,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取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实施方案,采取合理的审计程序、方法,帮助被审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改变审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sup】[6-7]【/sup】。

二、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可以分成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大类。

(一)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 由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引发的风险

内审人员是内审工作的实施者,其职业道德、把握政策法规的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职业谨慎性、高度的责任感与积极的心态等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内部审计人员道德因素会影响审计风险。如果内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项目不能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操作不够规范,或者是不能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对一些重大、异常事项关注不够,就有可能遗漏重大事项。甚至还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违背独立、客观、正直原则,徇私情、害怕打击报复或者经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故意放弃对重大事项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客观事实偏差较大的审计结论等等。以上种种,不仅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有可能直接造成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因素会影响审计风险。一是内审机构缺乏审计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造成内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存在重任务、轻风险的错误认识,不能适应审计风险管理的需要。二是内审人员把握政策法规的能力和审计经验不足,影响审计责任的履行,容易出现判断错误。三是内审人员专业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法律、管理、经济、建筑等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审计等高新技能,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2. 由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局限性引发的风险

从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局限性方面来看,抽样审计误差的影响、审计技术方法落后、内审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等也是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抽样审计误差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确性。当前内部审计广泛运用的技术仍是抽样审计技术。抽样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查错防弊,特点是注重对凭证、账簿、报表的详细审查。在运用这项审计技术时,基本上是凭人的主观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再以样本的局部特征推断出总体特征,并据此得出审计结论。显然,在经济业务规模扩大、业务复杂、会计信息数量多、范围也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容易遗漏重大事项。抽样审计的这种客观局限性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内部审计模式滞后会影响影响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理论上说,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已走过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正向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发展。但实际上,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尚未被广大内审人员所接受。内审人员不能驾驭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和技术会导致审计技术风险的出现。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力和管理欠规范也会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根据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我国内审机构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审计质量控制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混乱无序,导致审计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审计管理风险的出现。

(二)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 由内审机构设置不当引发的风险

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第三条中明确指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见,独立设置内审机构并没有作为必要条件列入《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内部审计机构要想真正发挥监督作用,保持其高地位性和高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内审机构在设置时就在独立性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弱化。例如,有的单位不设置内审机构,只在财会部门中设内审岗位,由会计人员兼任内审工作;有的内审机构是设置了,但不独立,和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等等。因此,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审人员的自主性无法保证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2. 由内部审计微观环境不良引发的风险

内部审计微观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条件,是内审机构履行职能的基础。不良的内部审计微观环境可以形成和增加审计风险。

基层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待审计的错误认识和态度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单位管理层不重视内审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够健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致使内审队伍不稳定,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单位对内控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控制度不健全或不严密,内控制度不能被有效执行,会为违规现象留下缺口。

3. 由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审计署依据《审计法》修订出台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年),中国内审协会也发布了多项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与实务指南,这对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明确责任、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推动内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并没有出台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内部审计受重视度依然偏低。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和评价时,缺乏权威的法律依据,这直接影响到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因而也将影响审计风险。

三、 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五方面着手。

(一) 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审计人才,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职业审慎度,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

其次,建立、完善和严格实行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引进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相关考试,持证上岗,并创设一个审计人才的培养平台,达到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目的。

再次,要加大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后续教育。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使内审人员在审计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掌握和运用现代审计技术的能力。通过培训,调整、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相关法规制度、管理、信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最后,要通过审计实际工作的磨炼积累经验,提高执业水平。只有在干中学,才能提高政策水平、应变能力和执业能力,才能提升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 采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风险基础审计取代制度基础审计是大势所趋。

首先,要大力推广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是以风险识别、分析、控制为基础,以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为目的,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结合审计证据,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一种审计模式。它是根据单位目标、规划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对已识别的风险性质、强弱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以便管理层采取相应对策,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正是因为它自始至终都注意规避、控制审计风险,所以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

其次,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利用网络传递会计信息已成为可能,以往的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正在逐步转为在线审计。所以,内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必须学习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最后,采用数据挖掘最新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内审人员可以利用其对海量数据进行审计并控制审计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将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得到更广泛更全面的应用。

(三) 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就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并尽量避免高层管理者一个人同时分管财会和审计工作,确保内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时,能够围绕单位规划、目标需要,自主选择审计项目,确立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

(四) 改善内部审计微观环境

良好的微观环境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各级组织都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支持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管理层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尽可能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审计,经常听取内部审计的工作汇报,审阅审计报告,并对审计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不仅如此,高层管理者还应该要求各下属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要求被审计部门认真落实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对内审查出的问题,坚决依法处理,对屡查屡犯、不认真纠正存在问题的,或者是对内审工作设置障碍、出具虚假会计资料误导内审人员的,要查处并追究其责任。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顺利开展,内审风险才能相应降低。

其次,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高层管理者要把加强内审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建立和健全内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根据内审机构人员配备情况和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一支专兼职审计人员相结合队伍,借助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专业人才进行专项服务,主动引进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且具备审计、财务、法律、基建、计算机等多种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最后,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基层单位要提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发展需要的各种内控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以此避免发生互相推诿和出现差错、舞弊事件。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设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五) 继续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不仅能够保障审计任务的顺利执行,而且还能够促进内审风险的降低。因此,必须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步伐。

首先,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一工作要从全面质量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也就是说,不仅要从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责任、执业行为准则、分级督导等方面构建控制体系,而且还要从建立主审负责、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与审计报告的规范、复核、审计质量的检查、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把内部审计的质量和风险关,特别要建立以奖惩为导向、以考评为基础的内审工作质量控制和监督制度,并根据监督结果,对审计工作质量和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背职业道德、玩忽职守、出现重大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造成损失或影响的审计人员予以责任追究,损失或影响特别重大的,要根据过失性质和程度决定其去留。

其次,尽早确立内部审计在国家层面上的法律地位。一是尽快制定《内部审计师法》、《内部审计条例》,要从法律角度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对内审机构、人员的职能、权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促使其走上法制化的道路。二是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要出台从国家到基层组织多个层面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促使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三是要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要严格执行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使内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使其走上依法审计的道路。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可控的,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此,作为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防范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更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风险意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在改善单位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慧敏.现代内部审计的新态势:风险导向[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60-62.

[2]阮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态势——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3):44-47.

[3]郭伟昌,刘金凤.企业风险审计模型研究与应用[J].审计研究,2008(6):27-33.

[4]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27-30.

[5]剧杰,施建军,时现.后萨班斯法案时代的内部审计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32-36.

[6]魏蔚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 2009 (5下):138-139.

[7]李明辉,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38-47.

(责任编辑:杨凤春)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Internal Auditing Risk

ZHANG Wei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 确保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

在中小企业中, 经常应用过程控制、正式监督和证书编号等手段, 可以使业务和会计处理能够充分沟通和合作, 并且使内部监督的效果明显提高。即使存在问题, 也可以通过自动检测对其进行清晰识别和处理, 以确保中小企业运营和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二) 保证中小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工作监控、核实和登记公司资产, 从根本上减少大规模占用金融资产、滥用职权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保护中小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 保障中小企业运营发展的合理性

合法性要求中小企业结合相关的国家法律规范, 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依法规范,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使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授权、核查、内部管理等手段, 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A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A企业概况

A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27日, 主要从事3D打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 A公司拥有专标准的办公环境、综合的仓库管理、强大的研发技术、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强大的资金支持。A公司将坚持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理念, 努力成为行业中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企业。

(二) 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内部环境控制比较薄。企业要想进行任何活动, 必须要有一个和谐和稳定的环境为基础, 因为环境将会决定企业活动的质量和结果。即使企业拥有再好的发展战略, 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作为协调和支撑, 也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通过调查发现, A企业的内部环境控制并不理想, 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

(2) 内部环境的监管措施比较薄弱。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动态的, 也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鉴于其这一特点, A公司目前还没有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进行应对, 是企业环境监控的一处缺失。

(3) 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知识是内部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场, A公司面临很多风险, 包括: (1) 经营过程中存在波动, 当存在风险时, 没有办法克服它。 (2) 市场风险评估不充分, 对市场风险没有正确认识。 (3)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A企业的发展。

三、A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目前, A公司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一个有限责任制度, 其中一些是股权制度。这表明A公司也适应了组织形式的发展。但是, 公司的内部环境仍然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他们只遵循时间的形式, 不参与公司的发展活动, 这不利于对企业的管理。

(二) 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职能

A公司内部审计相对薄弱, 往往分离产权和管理, 所以所有权集中度高度集中,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公司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企业只是盲目追求利益。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没有进行很好地规划和管理。

(三) 没有重视风险管理

A公司非常重视风险管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风险管理对企业非常重要。其次, 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由于中国最近对风险管理的关注, 系统管理系统严重不足, 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对于公司本身而言, 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管理的质量会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质量。任何类型和任何规模的企业都需要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措施, 从而规范企业的内部员工的行为, 保障企业的高效发展。可以从建立人性化的制度着手, 其中包括薪酬制度等员工最关注的项目, 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

(二) 建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制衡机制

A公司应将产权和管理分开, 使董事会具有绝对的决策权, 公司必须增加董事职责, 以避免非法利益关系的产生。企业所有权分离和企业管理应引入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平衡, 提高企业效率, 促进企业发展。

(三) 发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要提高中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如果内部审计的作用最大化, 公司必须纠正传统的商业模式, 公司A需要改变其审计模式, 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中国商业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不断地创新。因此, A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安排专业的人员负责和管理, 提升内部审计的效果。

五、结语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因此, 在这种局面下, 中小企业在工作时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从加强监督的角度出发, 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控制和违法行为问题的处罚制度。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促进中国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有必要为中小企业引入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通过阐述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以A企业为例, 分析了A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翟岚.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中国商论, 2017 (6) .

[2] 凌翔.完善国有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10) .

[3] 雷小芳.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中国市场, 2016 (10) .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及科技现代化,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企业面临着高风险的外部环境。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将成为企业防范风险的有效组成部分,只有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才能帮助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鉴于此,本文对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 会计

一、前言

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经济业务的性质日益复杂,数量急剧增加,会计账目越来越多。为了适应管理的需要,企业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自此在公司治理和揭露财务造假中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易仁萍介绍说,2008年内部审计规避的损失浪费达到60多个亿,增加效益2000多个亿。根据普华永道2007年10月12日发布的 “内部审计2012”及“内部审计2012-亚太地区补充篇”等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部分企业都正朝着全球化的目标努力,随之而来的是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形成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提升自己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审计负责人需要对其职能和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并采纳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审计方式与理念。

二、完善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1.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当前,修订后的《审计法》将原《审计法》第二十九条修改为“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实际上扩大了内部审计部门建立的范围。然而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刚刚提上议事日程,还在导向和宣传的阶段,企业风险管理相当薄弱。国资委166家中央企业三分之一没有建立审计机构,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该制度的大概有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内部人员来控制风险。我们一般把内部审计说成是企业管理者延长的手臂,或者企业管理者的眼睛。实际上内部审计是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堵塞了漏洞,减少了损失浪费,帮助企业加强了管理,就是帮助企业增加了价值。国外先进的理念推崇风险导向审计,就是要在审计的过程中,关注企业的风险。企业容易发生风险的问题,内部控制薄弱的地方,内部审计都要进行监督,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现在我们有些企业也提出内部审计无禁区,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决策都可以参与,搞事前、事中审计就可以规避很多风险。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所以现在还要关注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情。但是审计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而且更多的要有风险导向审计。

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仅二十多年,从起步到今天每一步都很艰难。外部不能强迫、命令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而且搞这项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很高。作为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还要具有管理、金融、统计、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企业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判断能力和预测观察能力等;要加强申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纪律观,培养审计人员具有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3. 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从1991年开始,世界许多大公司开始了兼并、重组和公司治理的过程,企业面临的风险普遍增大。其主要原因是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得企业的控制链大大延长;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导致计算机犯罪增加。因此,作为企业要充分利用单位信息化资源,连接各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审计;利用单位网络平台,实现内部审计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享;开发推广应用经济实用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软件、模块、模型,逐步使计算机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手段;基本建立健全适应内审业务和内审管理需要的信息数据资料库;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核心业务参数管理、信息安全进行审计监督;基本建立起一支既精通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新型内审队伍。

4. 加强多部门之间的配合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检测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能否生效的最基本要素。在所有影响控制的要素中,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机制,导致少数管理者权力过分集中;CFO和管理层缺乏诚信或带头逾越内部控制,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与管理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等几个阶段。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控制适当,风险减少;控制过度,效率降低;缺乏控制或控制无效到处都可能出现风险。内控的效率和有效性是决定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公司内控体系框架设计中,CFO、内控部和各职能部门应实行‘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职责分离。对此,内控的任务是监控业务和财务风险,特别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可靠性,而内审的职能则是审计内控的有效性,无论是内审还是内控都有许多工作是要和CFO的职责紧密相关的,因此三方之间的携手合作非常重要。

5. 明确审计中的任务分工

首先应该明确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层、董事会和内部审计人员各自的职责分工。管理层应对风险管理负责,其职责是制定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负责实施并使之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判断本企业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适当性,监督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效果,发现和分析风险控制缺陷,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风险管理战略伙伴的关系。 内部审计部門需要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共同处理和解决风险管理所要求的相应技术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风险管理、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监控外部审计的质量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五个领域帮助审计委员会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传统的内部审计角色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警察’;而在新形势下,要求内审部门除了继续扮演传统角色外,还要扮演内部咨询师、制度设计师和风险控制专家的多重角色。从而对内部审计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战略感知、行业了解等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也引发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功能的重新定位。

三、结语

总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国的内部审计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还没有到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环境等问题都有待改善。因此,借鉴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将是我国内部审计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蔡春 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张红英 陈东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

上一篇:严格审查救济人员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优惠政策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