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

3、关于新疆博州地区中职学校信息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分析

4、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5、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6、双子塔:漫步在云端的梦想

7、基于“钢筋混凝土”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8、后“营改增”时期设计咨询服务业税收筹划

9、一个土建人步入社会完成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10、产品仿生设计的绿色思想

11、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转型发展探索

12、建筑信息建模在空间结构中的开发与应用

13、“三通三融三证书”建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4、电厂烟囱腐蚀机理研究及玻璃钢烟囱

15、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析

16、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17、在“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引入Revit软件

18、盘锦辽滨新城科技馆外围钢网壳结构设计

19、小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20、某地下综合换乘服务中心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及应力实测研究

21、绿色环保新产品 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

22、基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研究

23、论提升技术部工程管理能力和水平

24、大型仓储冷库结构设计初探

25、面向工程问题的土木工程应用软件课程教学改革

26、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思考

27、执业资格制度下的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28、招标股份(301136) 申购代码301136 申购日期12.29

29、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30、探究EPC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1、建筑结构设计的不规则性问题研究

32、特高压工程项目经理人才培养路线图

33、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专业课与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35、楼市走热 开发商加速“圈地抢人”

36、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

37、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38、深基坑土方开挖工程安全控制

39、探析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管理

40、浅淡基坑工程事故的预防措施

4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42、突出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3、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44、坡地建筑的基础设计探讨

45、“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46、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47、玻璃幕墙的抗爆炸设计

48、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结构风工程》教学方法探索

49、从开发商角度看住宅工业化

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使得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得以升级优化,从而不断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是现代经济发展下一个极大的创新点。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也能够为教育带来相应的改革,那么各大高校以及教育研究者也要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研究,在深入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其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建筑工程类专业    信息化教学    有效性

引言:

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是非常高的,且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一直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教育硬件设施方面,国家都是力求为各类学校提供最好的资源。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互联网时代席卷全球,我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度也在不断加深,众所周知,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化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各类新兴企业也顺势兴起,教育业作为国家最为重视的行业之一,自然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学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利用这种形式的教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互联网的作用还没有被发挥到最大,因此我们针对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索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

1.1 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得到一定普及

从目前来看,高校信息化教学是得到良好普及的,这一点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中也得到了体现,这是值得肯定的,高校与教师以及学生都对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认可度较高,高校能够积极为教师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各类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从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来看,从思想上教师非常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为其节约更多课堂时间,在教学教学素材方面也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教师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且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教学信息是多样性的,其中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各种模拟实验都能够有效呈现出来,有力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枯燥的课堂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课堂形式的转化使其开阔了眼界,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调节,使其更乐于与教师进行课堂沟通,而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下学生总能够找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掌握到大量的知识,有利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因此,从目前来看,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中的基础应用是较为乐观的,无论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讲,对其的认可度较高,也乐于去应用多媒体教学来实现更高的教学要求。

1.2 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质量得不到突破性提升

虽然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普及率较高,且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其认可度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教学成果,但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还没有被发挥到最大水平,因此从目前来看,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突破性提升,又一次进入了一种相对静止的发展状态,这无论是对教育来讲还是对多媒体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来讲都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教师虽然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但是缺乏相应的创新思维,无法利用现有教学方式与所授专业有机融合起来,教育资源得不到及时更新,安于现状的教育态度在很多教师身上都能體现出来。

二、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明确建筑工程类专业教育需求的前提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建筑工程类专业所学知识是非常具体性的,对于技术的掌握要求较高,理科性的专业需要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原理,只有对所学知识的原理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在后期工作中极大发挥主观能动力,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发挥创新意识的作用。因此要改变目前建筑工程类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就要从教育的根本目标出发,明确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诉求、教师教育诉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而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说,学校的教育诉求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对于教师来讲,也是要通过自身对教育方法的不断调整来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掌握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获得进入社会企业的入场券是最为重要的。与学校、教师、学生不同的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在于专业能力,还要具有符合企业发展的职业道德,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我们综合考虑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教育诉求,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建筑工程类专业性人才,那么从这一角度出发,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设备要符合专业性,也就是要提供具有实操性、模拟性较强的教学设备,各种教学资源也足够充足,且课程设计过程中综合能力的考验也要列入教育重点范围。

2.2创建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操性较强,学生对图纸、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性能的全方位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创建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具体来讲,兴趣化教学效果较高,而这种教学模式也符合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学生往往对具有趣味性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中 ,趣味性较强的习题或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其次实践教学很重要,在实践类教学中,可以专门设置供本专业实践的信息化设备,利用一些工程设计软件让学生自主参与工程施工的设计、施工、评估等各个流程,教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加以思维引导,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懂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别,也让其认识到自身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而在后期学习中加以弥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大程度上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2.3提供专业教育所需要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学校的教学设备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对所学专业技能的掌握还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实现,而这种实践平台则需要学校来提供。具体来讲,学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现代化信息教学环境:第一,引进先进的与建筑工程类专业相匹配的教学设施,提供专门的教学场所来承载这些教学设备,并购买相应的教学软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来进行专业技能锻炼,使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专业素养。第二,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这样的平台来进行锻炼,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双向实践来协调学生的课程,利用企业实际的工程施工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让企业相关人员来带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实践,例如绘制一份当前项目所需的施工图纸,组内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绘制图纸,也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来进行设计,而这部分的工作是可以依靠信息化设备来辅助完成的,这就在更大意义上实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融合。

2.4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内涵的认知以及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力量,也是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操作者,那么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内涵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提供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工作,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使得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教育辅助工具与方法,能够发挥最大的教育辅助作用。

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过于依赖,甚至出现有些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偷懒”的现象,这不仅仅体现了教师教学态度的严重问题,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因此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要有明确且正确的认知,要时刻认清教师才是教育的主体之一,才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便捷性就丧失了自身的教育判断。其次,很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欠缺,其对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学软件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其在学习阶段未能接触到现代化教育软件,因此相比于年轻教师,其在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这就造成教师对对媒体教学的排斥,从而影响了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度于应用质量,对此学校应该担负起技能培训责任,而教师自身也要提高自身接受与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行业的发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行业也深受其影响,而信息化教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是提高其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郭飞城. 基于”互联网+”BIM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1166.

[2]王琳. 论”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 环球市场,2020(4):276.

[3]趙琦. “互联网+”基于建筑工程的物资管理信息化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2):1208,1211.

[4]徐希鹏. OBE教育理念与”互联网+”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1,12(11):100-101.

项目来源:1.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工程中心框架设计研究》(2017A64);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治理现代化视阈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研究》(18G189); 3.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建筑专业“工程中心”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586)

梅清(1983-12),男,汉族,湖北武汉,公共管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1 轿车前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

利用ADAMS/View模块, 创建某款汽车的双横臂式独立悬架模型。当建立汽车悬架模型时, 为了建模和分析的方便, 作以下假设:整个悬架系统模型包括:上横臂、下横臂、转向节总成 (由轮毂轴, 制动底板等组成) 、转向节臂、车轮总成、转向横拉杆、减振弹簧、测试平台共8个物体组成 (单边1/2悬架) 。减振弹簧上半部分通过万向节铰与车身相接;转向节总成通过固定副与转向节臂及球销杆相接;上下横臂一端分别通过转动副与车身相连, 可相对车身上下摆动。另一端通过万向节铰与车身相连, 可相对车身左右移动;车轮总成和转向节总成通过转动铰连接;在运动学分析时, 认为车身与地面通过固定铰链固定。前悬架系统有三个自由度, 分别是悬架上下摆动、车轮绕车轴转动和车轮绕主销的转动。某款微型汽车的前悬架结构参数为:轮距1360mm, 上横臂长350mm, 主销长330mm, 下横臂长500mm, 轮胎半径375mm, 上横臂XY面角度11°, 主销后倾角2.5°, 下横臂XY面角度9.5°, 轮胎宽度215mm, 上横臂XZ面角度-5°, 主销内倾角10°, 下横臂XZ面角度10°, 前束0.2°。根据以上参数对前悬架进行建模, 所建立的前悬架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

1、车轮;2、主销;3、减振器;4、上横臂;5、转向横拉杆;6、下横臂;7、测试平台

2 轿车前悬架运动学模拟仿真与分析

2.1 前悬架运动学模拟仿真与分析

在建模的基础上, 通过给测试平台的移动副加一激励来模拟前悬架运动过程, 并通过前轮定位参数在ADAMS/View中的函数表达式来测量各定位参数的变化情况。在车轮下的测试平台上加Z方向的直线运动, 模仿地面激励, 输入正弦型驱动函数, 仿真得出前轮侧向滑移量的运动学特性曲线, 如图2所示。

2.2 前悬架结构参数的优化

2.2.1 定义目标函数与确定设计变量

把汽车的轮胎和测试平台 (相当于地面) 的接触点的相对位移的绝对值, 即车轮接地点的侧向滑移量, 作为优化目标, 设计变量为:主销长度DV_1, 主销内倾角DV_2, 主销后倾角DV_3, 上横臂长度DV_4, 上横臂横向平面角度DV_5, 上横臂轴的水平斜置角DV_6, 下横臂长度DV_7, 下横臂横向平面角度D V_8, 下横臂轴的水平斜置角DV_9, 设计变量范围见表1。

2.2.2 优化结果

从优化结果可以看出, 这款汽车的最初前悬架设计参数并不符合最优设计, 轮胎接地点的侧向滑移量由优化前的15.461mm下降到优化后的2.2968mm, 其下降量还是相当大的, 所以此款汽车的前悬需要改进了, 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可作为前悬架改进的参考数据。

3 结语

本文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轿车前悬架仿真模型, 以车轮接地点的侧向滑移量为目标函数, 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前轮侧向滑移量随车轮跳动量的结构运动学特性曲线;并优化了前悬架的各结构参数, 优化前后侧向滑移量的绝对值由原来15.461mm下降到2.2968mm。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轿车前悬架仿真模型, 接着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加地面激励, 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前轮侧向滑移量随车轮跳动量的结构运动学特性曲线。最后对前悬架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把前轮接地点的侧向滑移量作为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 对所建立的设计变量进行了分析计算, 最终的优化结果使各结构参数变得更加合理, 侧向滑移量的绝对值得到降低。

关键词:轿车前悬架,建模,运动学特性曲线,优化

参考文献

[1] 于海峰, 于学兵.基于ADAMS的双横臂独立悬架优化仿真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7, 10.

[2] 尤瑞金.ADAMS软件在汽车前悬架-转向系统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美国MDI论文集, 2001.

[3] 郭孔辉.汽车前轮定位及其影响因素[J].SAE-China第八界年会论文集, 1991.

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高层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是确保建筑稳定、安全的重要前提。剪力墙结构在高层及多层建筑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其设计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结构形式特点,根据高层及多层建筑建设标准要求,結合设计原则进行合理设计。论文阐述了高层及多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特点、缺陷、类型,分析了高层及多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情况。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剪力墙

引言

剪力墙在建筑中的作用是承受水平荷载,主要包括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因此剪力墙也被叫作抗震墙或抗风墙。剪力墙可以有效防止水平剪力对建筑产生的破坏,并可以对建筑坚固性提供有效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剪力墙是通过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的。

1结构分类

剪力墙主要是根据墙体开洞的数量与洞口的尺寸来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结构,为实体墙、多肢剪力墙、壁式框架剪力墙、小开口剪力墙。实体墙不需要开洞,其他三种墙体都需要进行开洞,但开洞的尺寸不同。实体墙是墙面不需要开洞的一种剪力墙,该剪力墙在变形时一般为曲形,实体墙弯矩图不会出现反弯与突变情况,结构稳定性较高,不会产生异常情况,墙体本身的强度也较高;多肢剪力墙,该剪力墙要在墙体进行开洞,开洞的面积较大,开洞成列状。该剪力墙弯矩图不会出现异常情况,墙体的整体强度与小开口剪力墙相似;壁式框架剪力墙,该剪力墙需要开洞,且开洞尺寸大。

2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情况分析

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剪力墙有着独有的设计原理与设计原则,剪力墙与普通墙相比具备更厚的厚度与宽度,因此其特征比较像板,但与板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区别。剪力墙是应用压弯构件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而板是应用弯曲构件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具体存在的设计差异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考虑。除此之外,剪力墙的墙肢长度与壁厚都具备着独有的特征。该结构主要是由纵向剪力墙、横向剪力墙与梁板三者组成。两种负荷主要为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竖向荷载来源主要是地震作用和墙体的自重,水平荷载主要是横向地震作用与风力作用产生的。剪力墙的内力与变形分形主要包括承载力极限与正常使用极限两种状态的分析,在极限承载力的状态下,剪力墙处于各个工况下也不会损坏。处于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之下,结构的变形要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耐用性。

3剪力墙结构设计

3.1厚度设计

在对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我国的相关规定,对于剪力墙厚度要根据震级来进行选择,对于抗震等级处于一级、二级的建筑物,剪力墙的底部加强范围的剪力墙厚度不能低于200mm,并且不应小于无支长度1/16或层高,其余部位的墙体厚度也不能小于160mm,且不能低于层高或无支长度1/20。抗震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建筑物,剪力墙的厚度不能小于160mm,且不能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1/20,其余墙体的厚度不能小于140mm。无端柱和无翼墙的情况下,一级和二级建筑物不能低于层高,不能小于1/12的无支长度,三级和四级建筑物不能低于层高,不能小于1/16的无支长度。此外,对剪力墙的厚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相关设计人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墙肢的轴压比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保证施工过程中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流程质量,对建筑结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控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强度。

3.2延性设计

对剪力墙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以下方面加大重视程度:保证墙体底部能具备良好的耗能能力与延性,保证在一定高度范围下,结构在底部不会出现屈服现象,提高墙体底部的受剪承载力,构建有效的抗震构造,保证建筑物的底部具备较高的弹性与变形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此外,在强震情况下,结构出现损坏后是连梁先出现问题,随后是墙肢的底部出现塑性铰。

3.3结构参数

建筑物所承受的荷载力较大,因此在剪力墙设计过程中,要对各项的结构参数进行全面考虑,实现对参数的有效控制,保证建筑物荷载力能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对结构参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物比例与位移方面要进行全方位分析,随后开展设计工作,使建筑物的各项参数都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保证建筑结构设计具备较高的规范性。

3.4工艺方案设计

剪力墙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复杂的施工工艺,因此在设计环节,相关设计人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准确的分析,提高施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对混凝土浇筑环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来对工艺实施情况进行设计,对于设计方向要进行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展之后,工作人员要保证可以一次浇筑完成,设计人员在浇筑流程、设备与材料方面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此外,前期的输送环节及混凝土的配制环节也会对混凝土浇筑产生影响。最好是在使用的时候当场配制混凝土,配制后的混凝土不应存放太久,在混凝土的输送上,输送时间不可以太长,需要选择运输距离合理的混凝土搅拌工厂。对于混凝土浇筑的速度,设计人员要根据浇筑要求来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在施工设计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浇筑的温度、后期的养护都要当作设计要点来进行设计。针对相关要求采取具体的控制措施,保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可以保持稳固性,进一步提高设计的严谨性。

3.5防止出现轴向变形

建筑物竖向自重会产生较大的荷载,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防止出现轴向变形,否则甚至可能对梁弯矩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还可能制约其他构件出现的侧移问题,对高层建筑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导致高层建筑出现安全隐患,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3.6结构的平面布局

在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结构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复杂性与不规则性,同时部分建筑在结构布置方面也不够对称,结构的平面布局设计要经过多次验算之后,才能进行布置。除此之外,在进行布局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剪力墙的布置要严格遵循设计规范来开展,在布置过程中,要对其均匀性、分散性与扭矩进行详细分析,保证结构的竖向构件出现水平位移的数值与层间位移数值间的比值低于1.4,从而进一步提高剪力墙结构的抗扭性能。

3.7抗震设计

在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用机构控制可以实现总体屈服。在特定位置上设置塑性铰可以对出现次序形变的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也能形成良好的耗能机构。水平方向构件先于竖向结构出现屈服。对结构高度与抗剪能力要进行平衡,剪力墙结构中如果增加墙数量,结构体积也就会进一步增加,结构高度也会随着提高,结构自身的自振周期就会降低,反之,结构自身高度也会降低。在实际的设计环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对于高层建筑抗震性与内部装饰都要考虑在内,从而对剪力墙数量与整体体积进行合理的确定,保证建筑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框架结构的延展性与刚度达到协调与统一,剪力墙结构的黏性系数与高度存在差异,导致难以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环节要对各个构件进行有效的连接,使其可以进行充分的协调,实现高度与延展性的良好统一,保证剪力墙结构具备较高的抗震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人员要遵循设计原则来对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保证结构荷载具备较高的合理性,进而保证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军.高层住宅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重点探寻[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3):23-24.

[2]张颖,肖帆.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门窗,2019(23):156.

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银发时代——老年人居室装饰装修设计要素研究

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相关问题探讨

4、探析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

5、国内外铁路客站室内环境热舒适性研究进展综述

6、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7、室内环境中有害有机物污染现状及标准研究

8、如何规范室内环境监测

9、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

10、影响室内环境检测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11、绿色建筑中的暖通空调技术

12、建筑室内给排水管道噪声的控制研究

13、浅谈建筑室内环境检测的现状及改善建议

14、住宅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分析

1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6、从生态室内设计谈室内环境的创造

17、小议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监测问题

18、老年服务体系创新设计支持与实现

19、与居住环境和谐发展的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分析探讨与居住环境和谐发展的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分析探讨

20、室内艺术设计中危害元素苯的控制措施浅谈

21、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

22、谈建筑装饰环境形式与艺术美术分析

23、如何规范室内环境检测

24、可持续住宅建筑发展中新风系统的思考

25、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6、室内环境污染物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7、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28、以建筑物理学角度提出家居环境健康对策

29、地下和地上民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标准的比较分析

30、绿色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若干思考因素

31、病态建筑综合症研究进展

32、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与研究

33、浅析我国建筑节能设备与产品的发展

34、建筑节能中暖通空调节能系统现状和技术措施

35、绿色环保理念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应用分析

3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空气污染及其质量控制

37、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

38、走向新住宅 : 从“致病宅”到“理想家”

39、我国室内环境检测的发展现状和优化策略

40、对于高层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风格及其发展的趋势分析

41、浅谈室内空间设计中精神功能的表现

42、“室内环境”改造计划

4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光线的运用探讨

44、浅谈西安外事学院新图书馆体现的环境美

45、绿色建筑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46、浅析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验收

47、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室内环境的思考

48、土木工程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技术探究

49、生态绿化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建筑力学与结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简图;教学方法;实用性

为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将力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将施工中的各种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力学问题来进行求解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责任,《建筑力学》更是其他后续课程如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等的基础课程,因此《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理清教学原则

在教学原则方面,应强调基本概念、弱化公式推理、注重工程应用。

首先,应该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比如在课堂上,举完一个力学例子后,写几个相仿的题目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踊跃到黑板前做这些题目。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次,应注意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在教学时尽量采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感知和学习。像一些立体杆件,可以预先做好幻灯片,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看得更加形象些。

最后,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多举一些施工现场跟力学紧密联系的例子。

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教育部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高职教育重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建筑力学》也不例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教学服务,更要培养学生解决施工中力学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

1.在绪论中,增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教学内容,强化结构的计算简图。

2.减少静力学公理的教学课时,加大受力图的教学课时,平面任意力系比较普遍,所以删减了空间任意力系这一章节的内容。

3.扭转现象在建筑上比较少见,所以减少扭转轴的内力及内力图教学课时。把弯矩和剪力的教学课时加大。

4.增加杆件设计、杆件截面选择的教学内容。我们对现行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精简,同时引入相关的工程问题作为例题、习题或者思考题,将施工中遇到的力学问题放入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改革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方法很重要。对建筑类专业《建筑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强调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宗旨。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很多专业课程有很强的教学背景,《建筑力学》课程也是如此,它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它不仅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也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例如在采取去掉多余约束法判断平面体系几何组成时,要保证每去掉一个多余约束后,剩余部分必须保证是几何不变体系,为什么不能同时去掉多个多余约束?同时去掉多个多余约束后,再来分析剩余部分的几何组成分析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加深了记忆,增强了理解,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施工现场教学法。这种方法需要有合理的教学场地,现场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工程分析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桁架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参观钢屋架、桁架式吊篮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哪些杆件是拉杆、哪些杆件是压杆,参观完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的对象进行力学分析;这样,同学们上课兴致很高,积极思考,理论和工程实践为一体,教学效果好。

综上所述,《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一直在强调改革,注重实用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去创新和探索,才能够把比较枯燥的《建筑力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王龙.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6).

上一篇:财经应用文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指导青年教师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