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6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试卷有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从卷面来看,题型较灵活,包含内容较广而多。主要考查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 存在问题:

1. 从学生来看,学生层次不同,一部分是学优和和中等生,另一部分是学困生。平时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考试基本考出了好成绩,而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惰性强,不及时进行复习和预习。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学习没有兴趣,单词掌握不牢,语言信息不足等等。

2.其次,从试卷上分析,由于试卷难度不一样,因而各年级学生及格率,优生率和平均分都不同,如何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将是今后的教学重点。 三. 改进措施:

1.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殾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2.注重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

3.加强课后辅导工作,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加强学习困难生的及格率。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朗读吟诵入境,与美共鸣

用字凝练传神的诗歌,句式优美多样的散文,对话富有个性的小说,都需要士师并茂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朗读吟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然于心,它可以使枯燥干巴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验佳作的内容和意境。教室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随文情的起伏,语调的变化,可以读出名篇佳作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读活那些传神的字眼和诗眼,领会到许多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韵。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专家吟诵的录音磁带,其和谐的音韵,音美的旋律,铿锵的声调,烘托出浓郁的美的氛围,学生会在这美的氛围的感染下,情不自禁的进入美的意境。

二、引导学生联想美,扩展美域

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教师们需要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式美,更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内容美。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借助电影、动画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柔和生动的形象语言,真正的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从心灵深处感受与领悟美。比如说,“不同的文学大家对春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闻名全国的于漪老师在讲解《春》时,他是这样理解的,春就是春光明媚,和风细雨,绿色盎然;谈到春,我们都能够想象到万物复苏的情景,是令人心情非常愉悦的。那么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又是怎样讲述春的呢?”通过老师轻声细语的朗读,希望把大家带入优美的画面中,从内心深处体会作者的难绘之景、难摹之声、难描之形、难传之神,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还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引导学生品味美,挖掘美感

欣赏美是指人们在感受美好事物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品鉴。学生如何学会欣赏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引导,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欣赏文学作品就是将文学作品的审美对象进行分析。而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对象,或许是真实的人物,或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或质朴的语言,或精致的结构等等。作为语文老师,要懂得运用审美对象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首先要学会欣赏文章的结构美,在开头部分设置悬念,引出文章主题背影;中间部分叙事,刻画背影;结尾部分抒情,深化背影。其次,欣赏特定角度所表现的独特美。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就是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护之情以及儿子对于父亲的敬爱之情,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作为特定的角度。将父亲对儿子的爱真真切切的表达出来,非常令人感动;最后欣赏文章的内容美。通过朴实的内容的描述,让大家感受到充满爱意的父子之情。文章运用这样简单清晰的文字,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学会了欣赏。

四、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创造美

创造美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用心去感受美以及欣赏美为基础,并且采用不同的修饰方法,自然的将事物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针对学生开展创造美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扩展审美教育范围。那么对学生进行创造美的培养该如何展开呢?第一,通过语文课程内容去培养。以魏巍《我的老师》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就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护之情以及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爱之情,这样的情感比较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们从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美好,那么,在他们的习作中将会非常自然的表达美好的事物。第二,通过社会实践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校园课堂,也要注重课外实践,要让学生尝试课外實践,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美好,自然的用语言来表达美好。

美育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能够帮助他们发现美好的人事物。因此,我们要发展美育教育,让他们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使得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语与汉语并重的双语教学,目的是希望少数民族教师能够用流畅的国家通用语言为少数民族学生授课,从而让少数民族学生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方便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培训应该怎样开展?针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应建立一套怎样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与研究文献,旨在建构科学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一、相关理论研究

本文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评价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能承担起相应的双语教学任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力、语文双语教学能力等概念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一词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使之能同时在本民族语和汉语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汉语为主),通过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提高汉语能力的教学活动。

2.双语教学能力

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指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唐玉光提出教学能力有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1]。本文中教学能力即第三个层次,指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具体能力。由此,双语教学能力即指教师从事本学科双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构,美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基本素养:(1)语言水平,两种语言均要达到听、说、读、写和顺畅交流的程度,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2)语言学知识;(3)文化知识;(4)教学方法;(5)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6)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和双语教师自我评价;(7)处理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8)教学实践能力。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2]。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3]。吐尔地·买买提认为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达到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处理双语和双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双语和学科知识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4]。

鉴于本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的界定,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材处理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3.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既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学科,又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5]。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心灵成长。所以小学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仅是用双语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用双语来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同时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增强智慧。那么,进行双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对译和硬译。

4.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指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汉语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语文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二、评价指标构成解析

鉴于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把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见表1)。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水平要求较高,不仅应该具有汉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正确的汉语发音能力和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能用汉语讲出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句子;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能区别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连贯、正确,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具有启发性。

现在流行的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对汉语能力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无论HSK考试还是MHK考试,均为一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专业的普适性语言培训标准,对于双语教师的汉语考核都有不足之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授课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交集。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综合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文体学基础知识、修辞学、逻辑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和修养;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学段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课文、背景材料、教材结构体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一般教学法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含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汉语教学设计是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组织等。双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分析、对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文书设计(如教案、学案、教学设计等)进行考评。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包括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其中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汉语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指教师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多媒体演示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节教学的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实施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6):43.

[2][3]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4]吐尔地·买买提.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5]田本娜.小语教学论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楠)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1.1“互动”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

“互动”促使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抛开教参所限制的条条框框,摘下了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俯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发掘学习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无奈的听众、教师的配角,而是地位相同、人格相等的对话者、学习的伙伴。

1.2“互动”使师生情感的交流通道畅通

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等特点。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感染着教师。师生心意相通,互帮互学,投入了热情,投入了个性,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们一起赏美景、同陶醉,与英雄共悲欢,为美文齐击节。教师、学生、文本的思想感情在互动中彼此交融。

1.3“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的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的转变。如此以来,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教师营造的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中,主动动脑、动口、动手,探究自然的奥秘,思考人生的真谛,感悟事物的本质,认识生活的道路。

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透视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在对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代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阻碍了教学中互动的运用,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和新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片面

古代教育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叶圣陶为代表,提出语文为本的语文教学观,这在当时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义理还是语文为本的讨论,始终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后来又提出了“语文工具论”,更有人提出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基础性、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创造性等学科性质的思想。但是,这些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并未从学科的具体特性和教学价值两个方面做出深刻的思考,而是简单地从内容中引申出学科性质。

2.2机械教条的思維方式

正是由于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认识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机械教条的思维方式。如将一篇文章简单地分解为几个段落,甚至分解为词语,导致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一些具体事物的教学,将词语解释、语法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

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殊不知,语文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消失殆尽。

2.3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经常在一些专业性杂志上看到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某某模式研究的文章,甚至一些硕士论文也用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模式化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成为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模式化确实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也能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开展教学;但是却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丧失。就整体的教学设计看,我们往往看到,模式化促使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主题和课时中,都有固有的模式操作。

3 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3.1轻松平等:互动式语文教学的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都有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要善于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沟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3.2课外阅读:互动式语文教学的基础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互动教学话题的形成与产生,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学生也是互动话题形成的基本来源和主体。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基本的文学感受能力。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形成互动话题的先决条件。

3.3合作交流:互动式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

3.4整体——部分——整体: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现代教学论则“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过程的结构可以是多样的,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一致的结构: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与现实,我们从互动教学的角度提出“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生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而问题链勾连则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重点对问题链勾连的应用作用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链;生本理念;教学对策

在新课标下,生本理念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时,教师需打破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尤其要打破知识灌输式授课模式,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思考,使其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问题链勾连的应用作用

“生本理念”的核心是“生”,即以學生为教学的主体,由他们自身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链勾连则是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为学生设置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考和学习。相较于传统知识讲授式教学模式,问题链勾连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学生记忆,所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与体会语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与魅力。

二、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链勾连的应用对策

1.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引起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问题链勾连期间,首先要做的是要明确其切入点,这是保障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设计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时,教师需始终树立和贯彻生本理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及符合他们思维认知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力求有效地借助所设置的问题链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因此,在确定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过程中,教师需深入实际,仔细调查与了解全体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与语文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经建构的语文知识体系及日常生活经验,自主探寻、思考与学习新的语文知识,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尤其是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切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外,同样要注意深入研读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用内容,力求所设置的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可以切实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与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前,可首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对“朋友”关系的认识与感受。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可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可以体现或展现“朋友”关系的语句。然后教师可相应地为学生设置下述两个启发性问题让他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研究:问题1,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思考下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外祖母当成了自己童年的朋友,并且是“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朋友。该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比文中作者外祖母和自己的外祖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与感受文中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且经过讨论会,学生会意识到作者外祖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的童年。问题2,为了凸显外祖母的形象品质,作者运用了哪些经典的描述语句?在该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外祖母的人物形象。此外,在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性问题,如问题3,回想下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社戏》,鲁迅先生对外祖母的形象描写和高尔基描写的外祖母形象有何异同?问题4,在你们的生活情境中,是否遇见过像高尔基外祖母这样的忘年交好友?通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层次性,开展有效思考

在问题链勾连教学方案设计期间,教师需要在把握问题链切入点的基础上,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层次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从初中生的思维认知角度来讲,由于不同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水平和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注意开展分层设计,同时要注意采用点名回答、独立回答及自主发言等方式,力求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与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初中生的认知角度来讲,语文知识的学习呈螺旋上升趋势,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注意从知识层面逐步向应用层面勾连,最终向综合评价层面勾连,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开展有效思考。

例如,教师在执教课文《济南的冬天》时,可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地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链,引导他们展开深入思考,具体问题链如下:问题1,通读全文,并画出文中你认为描述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并说明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原因。问题2,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本文中对济南冬天描述的主要特征,并归纳、整理文中每节的具体描述内容。问题3,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情感,并找出贯穿全文的主线。问题4,作者在描述济南冬天的时候采取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之后采取替换法,对比分析使用修辞手法与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异同性。问题5,联系《春》这篇文章,对比分析作者在写景上有何异同点。针对上述层次性问题链的设计,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3.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提高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问题链勾连教学推进过程中的要点外,还要注意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具体是要确保问题链设计中需时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增强相关问题链设计的层次性,掌握提问的着力点,借此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进而使学生可以轻松确定教学的核心要素,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需兼顾正论和反论,同时,在提问学生时,可灵活采取温和引导和“步步紧逼,穷追猛打”的引导方式,力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通过思考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篇文本语言,使他们可以切实体会和感受到文本语言描述的优美和精妙。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期间,要注意将文本语言分析的有效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仔细品位和揣摩阅读文本,期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情况,实时加以点拨和启发。比如,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识,教师可相应地结合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为学生设置有效的问题链,如问题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试举例分析。问题2,你觉得好的文本语言需具备何种特征?该如何仔细揣摩文本语言的精妙性?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什么?通过这些问题链的设计,可使学生把握问题链勾连的着力点,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问题链设计是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法,可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思考,对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将问题链勾连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切实把握问题链勾连的切入点、层次性和着力点,力求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對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其中,“℃阶段”为“工作评价与控制”阶段,主要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教学反思档案”,将目标执行过程与教学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梳理,将实际完成目标与原定教学目标进行对照评价,找出成绩和不足,并形成教学反思结论。\"A阶段”是一个对教学反思持续提升的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上一阶段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改进举措,为下一阶段(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整体“校本建设”及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诉求,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导人管理学中的工具“PDCA循环”,实现“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实践者”。

上一篇: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