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6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案例材料概况

张某, 女, 13岁, 顺德某中学初一级学生。张某是独生子女, 自小受到父母的宠爱, 父母是个体户, 家庭幸福美满。但是, 张某读四年级时, 父母离异, 张某跟随父亲生活, 其父对她要求很严格, 但因其父平时忙于生意, 很少时间在家。

小学四年级前成绩一直较好, 但自从父母离异后, 上课经常走神, 注意力不集中, 成绩一落千丈, 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丧失信心, 脾气古怪, 意志消沉, 不愿与同学交往, 在班里很孤立。平时, 张某表情僵木在班里她几乎不说话, 也没笑过, 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孤立、封闭。

2 分析理论依据

自卑就是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已, 或只看到自已的缺陷忽视自已的长处。持这般心态的人惯于以别人为参照系罗列理由也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 背上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丧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进而影响个人的能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张某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就是自卑心理, 其实就是这种心理自卑感, 并影响了其日常的学习情绪和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自卑虽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 但它也能使人认识到自已的不足, 认识到自已与别人的差距。因而, 这种对待自卑的态度可以作为克服自卑感的心理基础。

3 青少年学生自卑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要克服张某的自卑心理就要使张某悦纳自已。也就是能够愉快地接纳自已, 包括自已的某些缺陷, 并能不断地自我激励, 使自已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而能否悦纳自已是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是否积极和健康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笔者从几点来帮助张某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重新悦纳自己。

3.1 家庭与学校合力, 探寻心理健康维护方案

张某因为家庭成员的变化, 亲人与其属于沟通, 和同学回避交流, 加重了她的思想负担。逐渐张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张某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有着必然的关系。所以笔者首先与父亲取得联系, 深入了解情况, 相互沟通, 对张某进行了多方的肯定, 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 明确提出家庭应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惟有这样才有做好转变工作。同时指出其父亲以往的“骂、罚”等不良教育方法, 帮助其父总结和反省, 寻求最佳转化方案。家校形成合力:“以先让孩子开心起来”为突破口, 用“情、理、导、引”等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树立和增强信心。

3.2 助力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 树立自信

针对张某觉得自已一无是处的自卑心理, 首先帮助她正确地评价自已也就是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已, 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已, 充分认识自已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 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已的短处, 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已的长处。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已, 才有助于肯定自已, 才可能克服自卑感。

张某身上其实有许多优点, 比如劳动很主动, 安排下去的值日卫生总能认真地完成;喜欢画画, 而且画得很不错;上课遵守纪律, 作业也按时完成;生活简朴, 不乱花零用钱。笔者利用主题班会课, 要求同学们在班会上提出别人的优点、长处, 大家互助学习。我故意点了张某的名字, 并表扬了她的一些优点, 同学们在我的带动下七嘴八舌地说出她的不少优点, 张某的脸上第一次绽开了笑容。

3.3 强化日常行为的正面肯定, 培育受挫能力

要帮助张某走出挫折的阴影, 就要教会她正确面对挫折, 从而克服自卑心理。我采用了榜样示范, 榜样具有示范和鼓励性, 学习榜样, 建立自信, 通过自卑成功的案例, 强化“我能行”的意识。我跟张某讲屈原放逐后所赋《离骚》, 司马迁受宫刑与成就《史记》, 耳聋的贝多芬创作了优美的交响曲, 经常失败的爱迪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发明, 我又对张某晓之以理:善待失败和不足, 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已能力不行。殊不知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 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别期望一帆风顺。“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失败是获得成功的一种经验, 缺陷是激人奋发的一笔财富。要学会乐观坦然, 以名人为榜样, 战胜自卑, 自强不息。

再有, 为了进一步促进该生的自我肯定, 我有意识地给她创造了一些锻炼能力, 培养她自信的机会。我让她做值日卫生小组长, 负责安排和检查本组同学的值日卫生。刚开始张某说“我不行”, 告诉我没有信心, 我鼓励她“肯定行”, 让她试试看, 告诉她无论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难, 老师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 一定全力支援帮助她。我让她的组员同学协助她, 并适当地对她的辛勤工作给予表扬, 通过做值日组长的工作, 她展示了自已的能力,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逐步变得开朗起来, 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3.4 效果

张某已从过去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 克服了自卑, 提升了自信, 并在班里担任小组长。学习也突飞猛进, 考试成绩已进入全班前列。经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学们一起说笑、玩耍, 眼睛也明亮多了, 变得活泼开朗。

4 结语

总之, 青少年因为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作为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 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可以借助学校, 家庭, 社会, 个人的共同努力帮助其克服和转变的。只要教师对学生付出真心, 爱心和信心, 就一定能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 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摘要:自卑感在青少年中最为常见, 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自卑, 建立自信,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基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 结合产生自卑心理的个案分析, 探讨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从家校合理, 教师助力, 学生主动和日常行为肯定等途径探寻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学,自卑心理,心理健康维护

参考文献

[1] 刘金明.青少年自卑心理的发现与辅导[J].天津教育, 1999, 9.

[2] 陈丽莉, 李海平.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解决措施[J].心理健康, 2010, 1.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代中学生正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不良心理。那么,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广大教师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分析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诸多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害怕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异性心理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害怕心理,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体育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如此种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能力往和文化课的学业成绩。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所以体育教师稍加留意,就会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成人意识逐步加强,他们的内心需要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应以教育者自居,不应采用强制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意志,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倾注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相当的关注,跟学生交朋友,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都会得到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会逐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会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体育活动是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体育活动能在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体育活动可分为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不同的体育活动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效果,如竞争性体育活动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而且是心理水平的较量,是参与者智慧、意志、情感和技术水平的全面体现与较量。在集体竞争活动中,还要求参与者协调一致,思想意志和感情高度统一。竞争性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非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与焦虑,让学生获得轻

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善待学生,培养自信

很多研究资料与日常生活体验可以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比平日缺少体育活动的学生要高得多。本文在上述分析中提及的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心理,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如过度肥胖、运动能力偏差、残疾,还个别学生遭遇某些失败而丧失信心的,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以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正确的心理输导。如:心理放松操、个别谈话、榜样教育等,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调整好心态,从而消除心理压力。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健康的心理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此外,教师要设计科学的教学场地、合理使用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组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在教学中,还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虽然高中学生在初中有的已经学过排球,但是他们并没有打排球基础。因此,我在给高二学生教排球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她们就会不满足,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技术。并且经常以小组友谊赛对抗的形式,如在高三教排球扣球以后,有些同学就不满足四号位扣球,要求进行快球进攻学习,而且兴趣很大。通过这样的教学,易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三)创设宽松环境,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学生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还克服了孤独心理和自卑心理,同时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总之,体育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分析、正确引导,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体育教学特有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校本研究制度,为体育教师构建了学校体育研究的平台,为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研究能力、读书学习能力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 校本 教研

所谓体育校本教研: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学校体育设施的情况、学生的自身需要和体育教师各自专业的特长,贯彻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把具体的精神落在了实处,体现了“新大纲”、“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体育组是一个教研、科研的集体、协作集体和高素质的集体。校本体育教研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发展和推进。

一、探索校本体育教学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研。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个人、小组、集体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养成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后的反思习惯,增强研究意识,善于总结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研究着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二、体育学科的校本教研内容就是“基于学校,改进教学,服务于学校”。意味着改进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解决在体育教学中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特性,进行体育教学的特色性研究。

学习研究“新大纲”、“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理解其精神实质,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操作保持一致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体育设施等,进行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班级与班级的场地合理分配、器材的合理应用等,提高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与设施的使用率,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

转变教学方法与学习的方式的研究。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切实加强教法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师生互动。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会感知、自悟、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创新,发挥体育教师专业特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开发利用的教学研究。进行现有运动项目改造的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研究,加强课外、校外、社会上体育资源的研究。开发、改造、改变体育游戏、体育艺术的研究。

体育学科的校本体育教研是一项崭新的科研活动,他依赖的是体育教师个体、体育组和集体。教研的课题来自体育教师个体、体育组的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为目的。

四、通过实践得到可喜成果,使育人环境,师生精神面貌和健康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目标是:以校本体育教材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眼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实践中做到了,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统体育活动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学生互助与教师、体育运动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五、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要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点。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具有较强驾驭课堂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力;初步具备开发与应用教材资源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具备主动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以及敬岗爱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创造性的做好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作到:

1.建立校本体育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育组组长是第一的组织、实施者。

2.每一学期建立好校本体育教研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和时间等。

3.建立好活动档案、活动记录、收集保存好活动资料以利于

本教研工作的总结和反思。

4.体育学科的校本体育教研要与专业的有关人员或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取得办法,促进体育教师与教研人员实行互动。

5.校本体育教研要实行“校际互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虚心向他校学习或为他校的困惑提供帮助,促进校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科研化的组织。

参考文献:

1、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惠志东刘卫东主编,《影响体育教学的几种因素》,中国学校体育,1995年

3.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5.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6.柳冰总主编《创新教育案例全书》《创新教育模式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1.1体育教学与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体育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体运动的过程, 它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由于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使学生产生愉快、乐观、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使情感变得丰富。其次,由于运动项目的合作性、竞技性,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努力进取的积极心理。

1.2 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其意志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 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意志发展有关。如在中长跑锻炼中, 在极点到来时, 没有坚强的意志学生就会退却;在跨栏、单双杠、支撑跳跃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勇敢、果断、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成为旁观者。所以,体育教学中应通过说理、示范、榜样激励等方式,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1.3 体育教学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教学首先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由于体育教学中的许多活动,都是很直观地进行的,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正确地估价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其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服从集体利益,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了竞争的胜利,就会有意识的发展优点,改正缺点,从而在各方面取得进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教育和引导学生摆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正确的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2体育教学与学生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对客观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教学与各个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学生身心的各种表现将表露无遗,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学生的这种身心特点,加以有意识地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在体育对规则的学习与运用规则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塑造学生遵守规则, 讲求原则的性格。再例如:通过支撑跳跃、障碍跑等教学活动, 可以塑造学生坚毅、果敢、向上等性格特征。

因为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脱离了客观事物和现象,什么情感也不会发生,同时,情感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而体育教学中, 运动项目的多样性与运动环境的复杂性是学生情感变得丰富的物质前提, 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运动项目)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学习, 认真地进行训练,听老师的讲课也认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批评意见, 从而促进运动技术的掌握。相反,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不喜欢的项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体育课毫无兴趣,无心听取老师的讲解与意见,练习无积极性,组织散漫等,这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相当不利。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好学生所好,合理选择运动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锻炼。此外,体育教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如球类教学、体操教学、形体教学等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 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其次,由于运动的集体性,可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情感。再次,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乐观主义情感,并使这种积极情感具有一定的效能性,最终成为比赛胜利的推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或沉静、或激奋或悲观消极,或乐观开朗。有的学生对于成功与胜利表情淡漠,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 有的则喜形于色,急于表露,唯恐他人不知。同样对于失败,有的不以为然,觉得无所谓,有的则暗自伤心,默不作声,还有的冷静分析,寻找获胜途径,负重拼搏,努力赶超。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是大有裨益的。

3体育教学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谁在竞争中的节奏更快, 竞争意识更强,谁就可以获得发展先机。而体育比赛正是促进竞争的最好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得到好坏优劣、成败荣辱等各种情感体验,增强竞争意识。因而,体育能够促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首先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意义, 制定个人努力的目标,以激励他们参与竞争的欲望。其次,要向学生说明竞赛的规则是公正的,谁都有机会赢得比赛,关键是谁有实力,谁有信心,谁更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再次,要向学生说明竞赛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让学生在比赛中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通过多次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身体练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和身我意识的发展,而且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竞争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学生性格的形成、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 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 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流动变化的特点。心理气氛形成后, 会成为一种团体的环境压力, 对每个成员产生影响, 并持续一段时间。强烈、浓厚的集体情绪状态有时会持续一堂课,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 个体之间的情绪情感相互交流、相互感染, 造成了心理上的共鸣, 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进行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多方面注重学生的心理气氛的调控。

1 和谐师生关系, 创设合作情境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 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 教师要关爱学生, 主动与学生坦诚交流。体育课教学, 最能体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应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流畅的语言表达, 优美的示范动作, 再加上细致入微的关怀, 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合作情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 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学习成功与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领悟意图, 在课堂上, 当学生对某些练习不敢做或犹豫不前时, 用期待的目光加以适当的提示和鼓励;当一些同学完成动作非常漂亮时, 给予赞许的鼓励。给学生们创设宽松、民主、自由、向上的课堂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理解, 以达到集体心理气氛相对稳定, 保持良好的积极状态, 优化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交往, 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和谐稳定的课堂心理气氛, 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优化心理环境,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提出质疑, 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 通过交流, 获得成功体验, 可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开展与整合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 是调控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兴趣, 让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活动, 让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快乐, 形成“乐意学”的心理气氛, 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 养成良好的习惯, 使之终身受益。只有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号召力, 学生们才能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才能跃跃欲试, 有兴奋的感觉, 有强烈的运动欲望, 课堂教学才能良好运行, 形成一种稳定、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3 注重情感效应, 排除学生情绪障碍

情感因素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基本特征, 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中所引起的意识波动程度及感染力。情感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调节强化认知活动, 而且具有形成学生个性及行为品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功能, 组织教学时, 可以开展合作和竞争性的练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竞争者或异性在场, 会提高和力, 有利于课堂积极情绪的传播, 创造课堂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氛围, 是学生增强克服挫折, 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学生情绪障碍, 对基础差的学生, 应及时加强指导, 多给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 要有准备、有重点地做好帮助与保护, 加强学习中的安全措施, 特别是那些缺乏勇敢和顽强意志品质的学生, 教师要亲自做好他们的保护与帮助, 消除学生害怕心理, 达到学生心理环境的稳定性, 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控。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现代教学观中, 在教学评价上主张全面、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评价要有针对性,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从不同侧面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因素, 每一个学生在做完一个动作后, 几乎都有一种愿望, 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尊重,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 鼓励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不断改进。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达到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随着课改的深入, 教学评价机制也日趋完善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 教学评价的完善从不同侧面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 体现合理、公平的特点,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安全、自由的, 真正展现自我, 达到一种积极、稳定的集体状态, 有利于学生心理气氛的稳定发展。

5 运用心理效应, 调控课堂心理气氛

心理效应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 避免消极作用, 对教师调控好课堂心理气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登曾写过一则寓言,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 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冷风凛凛, 寒风刺骨, 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 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 轻柔温暖, 使行人不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 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使人行为自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时机运用这种心理效应, 对于个别性格自卑、内向、偏激的学生, 教师要用“南风”般的温暖感化他, 让他敞开心扉, 走进班级大家庭, 与同学们融为一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教学方法, 管理措施要人性化,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 在情感上尊重人, 关心人, 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 容忍学生的缺点, 给学生积极向上的鼓励, 达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形成稳定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选择其他的心理效应进行课堂教学管理,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气氛的稳定和谐, 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手段, 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 每个学生在情感上相溶, 心理上互动,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摘要:课堂心理气氛的相对稳定是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之一, 本文主要从合作情景、合作交往、情感效应、评价机制、心理效应五个方面对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 有利于对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管理。

体育心理阴影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与学生除了语言交流外,身体接触最近、最直接,体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高低,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运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从中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

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们不但要有强健的身体,广博精深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精湛的技术,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自身的客观要求。

1.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是按照生理——心理——社会的顺序发展的。这三类素质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在整体素质中生理素质处于基层,心理素质居中,社会文化素质处于上层。它们的性质不同,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心理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社会文化素质则是后天的。三者在素质结构中的作用也不同,生理素质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是素质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素质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的发展方向,表现人的本质特征;心理素质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中介、桥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能动性,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和生理健康,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

以上三类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稳定角度看,结构越完善,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整体的发展,又要求全方位地实施素质教育。生理素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社会文化素质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完成,人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都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态正在发生着变化,各种诱惑影响、困扰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教育跟不上,学生的心理素质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就会损害人的素质结构。体育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因此,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师新的任务和研究课题。

2.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是时代和体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我国现代教育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只重视升学率,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滞后。调查表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与当代学生的各项素质、技能等相比,前者尽管受当时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但是总体比后者在个人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更为全面,且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高于后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有些地方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让学生打扫卫生、参加劳动或者学习乐器等,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创造力、竞争意识、个性等,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是大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除肩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教育外,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要素

1.扎实的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要多读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育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要通过学生的身体语言等行为,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师的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要及时作出判断,体育教师就需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善于对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3.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以动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积极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品格。

4.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

学生的想象力普遍都很丰富,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方向、趋势等有预见能力,善于规划学生心理发展的未来,通过体育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体育教学面向全校学生,信息量大,因此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记忆能力,一方面便于随时提取体育教学改革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建立深厚的友谊。

5.较强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

人的心理活动是最复杂、最多变的活动,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阅历、教育等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要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如果体育教师深受学生喜欢,那么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品德、着装、语言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结论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内容的主导,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体育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等“对症下药”,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生理、心理、教育学、医学等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胜任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王元华.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其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

责编:明 月

收稿日期:2007-11-27

作者简介:张原(1965- ),男,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上一篇: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