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

2023-09-19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企业按照其对旅游者提供服务项目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四类: (1) 旅行社, 从事招揽、联系、接待、安排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 (2) 宾馆饭店、民宿、农家乐, 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饮食和其他服务; (3) 旅游车船公司 (队) , 为旅游者提供交通运输; (4) 旅游商店, 在游览点、旅游宾馆或其他地方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等。小微旅游企业主要是指从业人员极少, 营业收入较低的旅游企业。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旅游企业甚至少于10人, 年营业收入少于100万。

通过实地的调查了解, 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受到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者素质低下、可利用的资源 (比如信息, 资金, 人才技术) 缺乏等因素制约以及政府对小微旅游企业的重视扶持相对不够。以旅行社为例, 近年来, 为了吸引游客, 各旅行社纷纷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零团费”来骗取游客, 造成旅游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导致旅游企业收入和支出严重失衡, 不能保证良好的企业运作和合理的利润, 进一步使旅行社难以支付其重要人力资源之一导游的工资, 影响了导游的稳定性收入, 进而导致他们增加不合理的消费, 通过“小伎俩”吃“回扣”的方式来谋取个人的利益。

同时, 在经营发展模式上,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高度分散经营, 人力资源、资金、经营场所存在不足, 没有办法承受来自市场竞争的风险。目前四川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有多种:第一种, 最简单最传统的模式, 景区依托型, 靠近景区, 以景区本身吸引的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 在景区内或周围提供住宿、餐饮、旅游用品等;第二, 多方合作型, 是由政府指导, 企业投资和业主参与的多方合作模式, 比如山庄;第三种民宿观光村, 以当地民俗和文化为噱头, 如位于泸沽湖的摩梭村落、西昌彝族自治区的小渔村等

二、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小微旅游企业只提供传统的旅行住宿, 旅行社和其他服务。它们没有自身的特色, 在均质化和低价格方面具有很弱的竞争力。其次, 质量和诚信感相对较弱。一些旅行社, 旅游饭店, 农家院等都是小型和微型“夫妻型”企业, 其诚信经营观念不强。他们贪图短期小利润而缺乏法律意识。再次, 对于建设自己独特品牌的意识通常较薄弱。在品牌建设中许多小微旅游企业还有着很多误区, 比如认为“大中型企业才需要做品牌”, “小微企业品牌做不起来”, “打造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等。第四, 管理方法落后。许多小微旅游企业仍然处于过去的粗略管理方式, 缺乏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决策。

分析其问题发现, 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中, 影响因素很多。但事实上, 能够对其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因素还是体现在政府, 企业主和投资者的素质、产业链的利用程度等:

第一, 政府的扶持和重视程度。政府可以利用行政资源的优势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反对, 整合资源开展讲座或培训, 提高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素质。

第二, 企业主和投资者的素质。由于商业模式不同, 企业主和投资者的素质也不尽相同。比如以农家旅游为例, 作为个人分散的农家乐的经营者更可能是当地社区的居民, 而更大的农舍旅游的投资者可能是外来社会企业或个人, 他们的个人素质, 管理能力和个人的商业决策能力将直接影响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前景。

第三, 合作伙伴, 竞争对手和产业链的合理利用。合作和竞争是两个基本的市场关系。对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微旅游企业, 合作伙伴主要是那些积极促进自身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小微旅游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之间存在互惠互利。例如, 旅游产品企业, 农业生产和种植企业, 交通运输业都可以从小微旅游企业的业务发展中受益, 也为小微旅游企业的管理提供相应的帮助。而竞争者是与小微旅游企业有利益冲突的组织, 因此, 小微旅游企业应在经营发展模式上, 必须认清自己的合作者和竞争者, 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链条。

三、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小微旅游企业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也不断涌现并迅速成长。一方面小微旅游企业直接推动了所在地经济的发展, 在收入, 就业和再就业, 外来投资, 政府管理, 人民思想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从政策, 地理位置, 交通, 资源和客观需求以及当地人民主观的意愿等方面来看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具有相当的条件优势。因此创新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是有必要, 也是有条件的。

结合前文分析的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同时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这一大环境, 为小微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包括:新基础设施 (云网端) , 新生产要素 (数据资源) , 新分工体系 (大规模社会化协作) 。因此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可以从供应链、互联网、企业集群、创新技术四个角度设计, 形成一种“互联网+供应链”的经营模式。

比如“互联网+景区供应链”经营模式。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供应链, 吸引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的企业, 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从饮食, 生活, 旅游, 娱乐, 购物, 旅游等方面, 为游客创造多样性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模式下, 景区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服务信息中心, 而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则负责把游客组织进景区, 其他小型和微型旅游企业, 如风景区或周边地区的特色家庭旅馆和美食餐厅, 可以利用自己和景区的关系为游客创造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休闲项目, 或者将根据景区的需要承包一些景区服务, 比如长期提供柴米油盐、蔬菜水果或者为景区辐射范围内的酒店宾馆打扫清洁卫生等。

再比如“互联网+旅行社供应链”经营模式。一条旅游线路有很多旅游景点, 这就要求旅行社合理安排游客的衣食住行和旅游消费。因此借鉴旅行社的强大纽带的关系, 可以借鉴互联网构建互联网加旅行社供应链的模式, 吸引大大小小的旅游企业进来, 最终共同创造价值, 形成一条资源充分优化配置的服务链。

“互联网+供应链”的经营模式具体路径设计上:

首先, 整个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小微旅游企业大数据产生于游客, 因此在平时经营过程中, 线上和线下都要有目的有规则地采集游客的购买习惯、消费需求、偏好以及消费能力等, 便于后期进行数据分析;

其次, 有了数据以后, 需要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抽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进一步构建出信息平台, 将供应链上的小微旅游企业进行信息共享, 战略合作, 不断优化从采购到生产到物流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再次, 搭建线上线下的异业联盟系统, 将线上线下所在景区旅游市场的吃住行相关行业进行整合, 包括餐饮店、酒店、旅行社、租车点、地方特色的手工店等, 形成异业联盟, 收集并储存客户信息, 为大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客户需求,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形成一个闭环。

最后, 小微旅游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以及创新技术不断创新升级, 分析市场走向, 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开发新产品, 使其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市场价值生存发展。

四、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发展建议

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实际出发, 小微旅游企业“互联网+供应链”经营发展模式要能实施并获得成功, 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一起努力创造条件, 形成一系列保障措施。

(一) 制定小微旅游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景区和小微旅游企业的激励机制方面, 保险税收方面, 以及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保险方面, 政府应提供政策依据和详细解释, 构建小微旅游企业的创业激励政策。特别是鼓励四川少数民族区域大学毕业生在旅游业开展自己的事业和就业, 并对小微旅游企业中的业主和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比如增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锻炼英语、少数民族语言和一些基本的商业经营培训。

(二) 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微旅游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宣传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官方的旅游网站或其他网站, 开设新的板块, 介绍小数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人才需求和市场信息, 发布相关景区或旅行社供应链的信息链接, 方便游客寻找景点酒店旅行社等的联系方式和地址, 合理安排行程, 同时也便于供应链中的小微旅游企业进行信息交流, 资源优化配置。

(三) 成立管理委员会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互联网+供应链”经营模式发展推行中, 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因此需要成立管理委员会。小微旅游企业仅仅靠自身的力量成立管理委员会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时就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 由政府在中间牵线搭桥, 进行行政指导规划, 成立管理委员会, 进行信息交流沟通, 资源共享, 同时发生矛盾纠纷是合理进行调节, 引领建设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供应链, 推动相关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进步。设立总负责人和各环节负责人, 负责用户管理, 对外异域联盟管理, 物流与库存管理, 资源管理, 进行有效沟通协调。

(四) 引入并持续开发资源管理系统

小微旅游企业自身也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 进行资源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搜集整合旅游旅客数据。比如开发手机APP, 利用“云”技术, 开发形成“云平台+小前端”, 解决自身的管理问题,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开发适合他们特色的资源管理系统。

(五) 持续学习培训

“互联网+供应链”的模式技术含量高, 对整个供应链的小微旅游企业知识和素质要求高。因此首先, 小微旅游企业管理者需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学习创新技术方法, 了解每个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各自的责任, 提高其管理技能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和效用。其次企业自身内部也应组织培训宣传, 向员工传达该模式的重要性和参与性, 培养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和系统运行方法等知识, 才提高整个企业的整体素质。最后, 一个新的经营模式的实施很难兼顾所有者的利益, 总有不赞成的声音, 这些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培训进行讲解, 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和误解。

(六) 加强风险控制

小微旅游企业经营发展中主要会遇到的风险有市场风险、人员流动风险、产品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要求小微旅游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在市场风险上, 需要创新企业盈利模式, 持续投入产品研发, 引领当地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潮流, 严格诚信经营, 树立品牌知名度和商誉。人员流动风险上,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薪酬激励机制, 合理辅导员工心理,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产品管理风险上, 严格存货管理制度, 控制产品的存量和结构, 利用互联网制定新颖的促销策略, 加强产品的销售。最后, 财务风险上, 可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资金借贷, 但同时需要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控制债务规模, 加强资金的合理利用, 加强资金管理, 降低认为财务风险, 尽量达到资金的有效配置。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资源丰富、旅游吸引力大, 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希望通过以景区或旅行社为核心来构建一条旅游供应链, 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 借此发展模式, 帮助小微旅游企业认准市场走向和目标, 借助互联网以及创新技术, 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开发新产品, 使其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市场价值生存发展, 积极努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当地小微旅游企业现有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提出“互联网+供应链”经营模式, 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经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许云斐.基于产业整合视角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生产力研究, 2012 (8) .

[2] 杨懋, 张海军.大数据时代小微旅游企业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6 (1) .

[3] 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11) .

[4] 梁峰.中小微旅行社生存现状和发展困境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 .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粤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粤东地区,是广东省(简称“粤”)东部地区的地理简称,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这四个地级市。粤东地区总面积1.5516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8.6%。粤东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前沿,毗邻港澳台,处于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的中部。对外经济往来十分便利,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台,经贸往来很多,发展机遇很多;它与闽西南、赣东南等地区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在各种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以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连续三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入境过夜游客总数、旅游外汇收入等长期保持全国第一。2019年,粤东地区旅游业收入占广东省旅游业收入的7.51%,而潮州市作为广东省粤东地区主要城市之一,其经济增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潮府函[2020]85号文件《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44号代表建议会办意见的函》中提出,潮州市这几年,紧紧围绕着全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战略和“1+1+9”的工作部署,积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着力推动区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充分利用潮州依山临海的地理环境和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独特文化,来全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

二、潮州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潮州市,别名凤城,主要由湘桥区、潮安区、枫溪区和饶平县组成,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146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潮州市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北部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山,西部拥有丰富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桑浦山,东南部有世界罕见的海上温泉———汛洲岛和西澳岛屿,东北部有潮汕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汤溪水库。同时,它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文物点700多处,包括古桥———广济桥、古牌坊———牌坊街等,旅游资源丰富。其独具特色的潮州菜和功夫茶,深受全球网民喜爱,被评选为“中国20强美食城市”之一。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1534.6万,同比增长30.2%;旅游收入234.76亿元,同比增长29.5%。与广东省相比,潮州旅游业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根据调研可知,潮州的民俗旅游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民俗景点开发不均衡

潮州市下辖湘桥区和潮安区两个市辖区,饶平县和一个县级管理区枫溪区,已开发的景点主要集中在湘桥区,譬如,广济桥、韩愈纪念馆、广济门城楼、牌坊街、开元寺、许驸马府等等,而其他地方的景点和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二)景区纪念品民俗特色不突出

民俗旅游强调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新颖的文化享受,享受不同地域的民俗所带来的新奇感,而纪念品具有承载纪念意义的作用。潮州民俗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却没有充分承载潮州民俗文化,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吸引游客二次旅游。

(三)传统手工艺传承遭遇挑战

潮州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四大名绣中的粤绣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广绣和潮绣。抽纱是在潮绣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品。潮州抽纱以其做工精致细腻,构图严谨巧妙,深受人们喜爱。而如今,传统手工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制作成本等方面很难与现代自动化、工业化纺织技术相媲美,导致原本从事潮州手工业抽纱工艺的从业者不得不考虑转行,抽纱面临传承和发展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旅游模式主要以观光为主,很少设置民俗主题

潮州旅游资源甚多,这是它的优势,同时,它也具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潮推动下,潮州加强了旅游项目建设,推出了古城文化旅游等特色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民俗旅游业的需求,从景点的游览转变为文化式旅游。而潮州目前仍停留在景点游览阶段,忽略了潮州独有的民俗特色和文化性。

(四)饮食品牌特色不够鲜明

近年来,潮州市的旅游业盲目追求非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逐渐弱化了其地方特色,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在潮州的餐饮企业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企业规模小,而且类型单一;市场定位不合理,经营分散,缺乏针对性;资金匮乏,财力单薄,竞争力弱,服务质量差,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以上问题构成了潮州餐饮企业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口碑的传播和品牌的建立。而在潮州的饮食方面,潮州菜越来越没有潮州的特色,越来越“西化”,尤其是早茶和茶点,基本与广州的相似,很少能见到潮州的本地特色。这样一来,潮州宝贵的特色旅游资源就被大大稀释了。很遗憾,来这里的游客不能品尝到名副其实的潮州美食。以上问题构成了潮州饮食企业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口碑的传播和品牌的树立。另外,潮州饮食行业缺乏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那样能够引导、协调行业扩大规模、形成集成效应的产业集群,未能在潮州饮食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的局面。

三、潮州民俗旅游开发探索

(一)开发乡村旅游景点

以饶平县为例,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首先,有来自蓝色大海的慷慨礼物。这里有世界罕见的海上温泉,世界罕见的自然杰作———海滩岩石,海洋侵蚀石窟,与自然、动物、人类和谐相处的海洋自然生态景观———西澳苍鹭的天堂。其次,还有与海洋密切相关的人文创作。它拥有一个体现当代海洋产业特色的海洋牧场———网箱鱼养殖;保存完好的海防抗日古城堡———大成所城南宋文物;古代和现代港口;寺庙、古塔、饮食文化、海产品、海涵好客[3]。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应与乡村特有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当地独特文化的旅游项目。

(二)将传统抽纱工艺与潮州旅游纪念品结合起来

潮州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除了木雕外,基本呈现空白状态,而抽纱作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纪念品开发市场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传统抽纱工艺做工针法细腻、需耗费大量工时才能完成,因此,虽然产品十分精美,但价格昂贵。在当下自动化、机械化生产环境下,这项民间手工艺逐渐被取代,传承人愈来愈少,面临失传的危机[4]。为了更好的将抽纱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可将它与旅游纪念品结合,改变抽纱原先的材料,运用多种粗犷线材绣制,使绣制过程更容易演示,让学徒更好的掌握。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技术人才的引进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为了更好地探索文化内涵建设,需寻找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引进熟知潮州民俗文化的人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寻找愿意深入基层研究的人才。同时,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成功的城市交流经验。

(四)打造特色民俗旅游主题

在潮州民俗旅游过程中,多数游客选择购买潮州三宝作为旅游文化的印记,由于特色礼品不多,游客往往是处于被动接受,无法起到文化传承的效果。通过游客自身体验、参与旅游纪念品制作等方式,将切身感受与情感写入实体,在购买纪念品的同时享受自身体验和动手制作的过程和乐趣。定期举行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当地民俗风情,品尝手工传统美食。游客也可以体验潮绣、抽纱等非遗项目,还可以品尝自己制作的功夫茶等,通过独特的文化参与方式让游客与潮州民俗产生互动,激发其浓厚兴趣[5]。

(五)有效规划潮州饮食品牌

餐饮企业在品牌建设之初,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清晰合理的餐饮企业品牌愿景。品牌愿景必须经过前瞻,具有相应的高度、宽度和广度,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例如,广州等大城市著名的潮汕牛肉火锅品牌“陈记顺和”,在品牌站稳脚跟后,展开了新一轮的品牌布局,创立了潮汕扒鸭“鹅派”。这种前瞻性的品牌规划值得潮州菜餐饮企业学习。相反,潮州著名的“镇记牛杂粿条”几年前在广州开了一家店,却放弃了“镇记”这个品牌,没有对这个品牌做出合理的规划,因此也没有实现相应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潮州应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一方面积极改善旅游设施,让游客有良好的体验,一方面将景点与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潮州民俗旅游的品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潮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经济结构,从而使粤东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摘要:长期以来,潮州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2017年潮州GDP总量排名广东省倒数第四、粤东地区倒数第二,远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潮州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分析潮州民俗旅游发展现状,探索发展思路,开发旅游资源,对于促进粤东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民俗旅游

参考文献

[1] 张进财,叶楠馨.以乡村特色旅游推进区域经济发展[J].农村发展,2019:49-51.

[2] 陈升忠,金利霞.潮州市旅游开发构想[J].热带地理,2008,28(2):177-181.

[3] 肖玲.对于县域旅游规划重点问题的探讨——以饶平县旅游规划为例[J].热带地理,2002,22(2):138-141.

[4] 张玉金.传统抽纱工艺与潮州旅游纪念品的开发[J].艺术生活,1994:78-80.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铜仁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铜仁名人辈出,是廖锡龙、戴秉国的故乡,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龙世昌等。铜仁还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大家,严寅亮题书的“颐和园”三字享誉中外。

铜仁物产丰富,美食众多。梵净山翠峰茶、铜仁珍珠花生闻名遐迩,乌江酸鱼、松桃卤鸭、石阡皮蛋、玉屏板栗、思南牛肉干、大关酒等系列食品备受游客青睐。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所以不仅要勇于探索学习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还要植根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自由、创造力、竞争力、良好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下,放胆创新出独具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创造力;革新度;生活质量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是指分布于四川的北川县、安县、平武县、松潘县、茂县、汶川县、理县等区域的处于川西丘陵与高海拔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汉羌山地村寨主要由汉族、羌族的村民,汉族与羌族的建筑以及实体环境构成,汉羌山地村寨文化是村民长期积累约定俗成的、自然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艺术、生活习性、生产方式、经济收益等规范准则,并透过这种独到的文化生态系统,反过来作用于生活在这个区域内的广大民众,以人本和谐的文化特色陶冶民众情操,教化塑造淳朴向上、宽容平和的民风,营造构建合乎生态自然规律的,适宜本地区资源环境特色的和谐环保循环持续、经济人文的民族村寨文化。由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长期的封闭和游离于社会发展主流,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质量不高,而近年来外界经济、文化、价值观的无序入侵,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已经面临消失的危害。

在全球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当地村落旧址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尚未过多地涉及“文化的可持续传承问题”,以及如何开发特色旅游产业,突出挖掘其旅游价值,存在“重发掘轻保护、重利用轻传承”的不良倾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就要走现在全球都在大力发展的方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路线了,因为“文化强,则转型成,汉羌山地村寨则文化兴”。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我国首个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文件,标志着发展设计服务促进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举措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活力、创造力、涵盖性和驱动力空前活跃,带动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如交通、通讯、物流、餐饮、住宿等几乎所有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通过汉羌山地村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来使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可以持续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当今,“创意经济”观念,已经成为全球在后工业时代继第三波产业、信息工业社会、网络经济和智能材产权生成应用的经济之后,时代发展下先进的思维。[1]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若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没有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不行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所以不仅要勇于探索学习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还要植根于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发展现状、经济自由、创造力、竞争力、良好生活质量社会背景下,放胆创新出独具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

一、创意核心吸引物(创造力模式)

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的基础,旅游核心吸引物是文化旅游产业生命力所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需整合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主线打造创意性旅游项目,聚集人气,引爆区域,形成对广域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可以把该地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元素和应用艺术类型产业结合,例如以羌笛为例,它可以和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影像与广播制作、游戏软件设计、微设计等结合,予以做成多样化展现。接下来以该创意核心物支持周边产业与上诉产业之相关部门,如展览设施经营、策展、专业展演经济活动规划、出版、营销、广告企划、流行文化包装等。将文化创意作品推广而致众所周知。以“我们汉羌村寨有文化”为核心理念,以多层次的合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加值,使创意能量更为丰富,衍生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创新产业模式。

二、创新旅游体验(革新度模式)

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人对于文化旅游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文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文化与世界级品牌、科技和资本的高效对接,引进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特色商品、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将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活化,呈献给游客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

创新旅游体验就是把“旅客”带到创意产业跟前。以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为例,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为体验旅游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也带来更高的挑战。例如:可以利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中羌绣的独特性,针对喜欢这种工艺的旅客进行体验旅游产品创新性开发设计,先细分目标市场、确立鲜明有创意的主题,再以羌绣技法结合创新性图形设计运用在产品包装上。加强市场调查能推动旅游者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例如:把汉羌山地村寨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时下流行元素结合进行创新开发。创新开发时需特别注意传统和现代所占的革新度,革新度失衡创新开发模式就会失败,所以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的革新度。

三、吃、住、行(生活质量创新模式)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以生活质量为创新模式时,主要体现在吃、住、行的创意开发上。汉羌山地村寨地区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饮食,可以打造创新与传统并存的本地区特有美食文化。比如土豆宴、腊肉宴、核桃宴、樱桃宴、苹果宴等特色餐饮的打造。汉羌山地村寨地区也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住宿文化,可以打造羌楼风格的村房特色住宿文化,住宿建筑设计外观上以传统羌族建筑外观为主,内部以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为主来开发。这样能既能满足旅客对汉羌山地村寨地区建筑文化的体验的需求,也能满足他们对舒适住宿服务的需求。汉羌山地村寨地区也应该开发自己的特色交通文化,例如可以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穿云云鞋云中漫步”的主题活动策划,来推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有强烈的诉求,并且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灵魂。在进行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研究时,要将当地的文化和现代的休闲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开发模式才是“接地气”的创新,从而产生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使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带动其他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消费上起到了乘数效应。

汉羌山地村寨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模式的创新,意在讲求“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生成与应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下,其所仰赖倚附的正是重视经济自由、充满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具备良好生活质量,所谓多样、变化、学习和适应的“创业生态”(创意产业生存状态),亦需要居住在一个多元开放、有变化、居民可充分学习的社会。[2]

参考文献:

[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赏》编委会编.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大赏[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7.

作者简介:

姚伊,女,本科学历,学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文化推广。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滨海体育旅游是指在海岛、海岸带和海洋各种自然景色、人文景观的基础上,用体育活动作为主要载体,集休闲、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广西北部湾滨海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字: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开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品质以及健康生活的追求加在,更多人将选择积极的健康的活动方式来消磨自己的闲暇时间。滨海休闲体育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形态转型中新生的一种旅游度假产品,广西北部湾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其优越的民族民俗、沿海景观、地理环境对发展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具有行天独厚的条件。本课题组对于以上各市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客观了解其资源情况并提出开发广西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广西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概况

1.旅游业发展大北景下的滨海体育休闲旅游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数字上看“2004年滨海休闲旅游占总体旅游业的5%,但增速在30%-40%,而2013年滨海体育休闲旅游已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51%以上,说明了人们正在由“上山”的选择向“下海”,滨海体育休闲旅游正在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旅游方式”[1]。工作压力的缓解不仅通过平时下班后的娱乐来放松,更体现在与家人、朋友参与到大自然于健身、娱乐、沟通交流、休闲放松为一体的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中。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大通道,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人口承载量大,开发密度低,发展潜力大,更好地利用当地滨海资源,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游客。

2.广西北部湾滨海地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滨海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靠人们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配套和开发资源作为前提基础。广西北部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坐拥北海“天下第一滩”的银滩,还开辟了天涯海角、亚龙湾、七十二泾、三娘湾、金滩、大平坡、越南段的万柱和下龙湾等景区,还有其依靠广西喀斯特地貌而开发的山区资源景观等等。这些都是众多开展于自然、沙滩和体育想结合的休闲运动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3.广西北部湾滨海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民族体统体育项目也是滨海体育休闲运动开发的独特优质资源,加上北部湾各地市近年以来加大经济类场馆的开发和建设,更为滨海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除此之外,以银滩、涠洲岛等地为基础开发的海水浴场项目和出海捕鱼项目,更是北部湾滨海体育体验项目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与体验,让人更为亲近大海,增加刺激感和成就感,是一种较好的休闲活动。

二、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滨海体育旅游能吸引广大旅客

顾客之所以选择滨海休闲旅游方式,就在于其项目有益于身心健康。首先,通过滨海体育休闲旅游能使人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开阔眼界,在广西还可以参与到各种新奇的民俗活动中,增加见识,了解人文趣事。其次,宜人的气候更是很多北方游客避暑、避寒的可选之地,北部湾地区属于沿海港口城市,海水影响气温变化幅度小,空气洁净,阳光充足,享受“日光浴”的紫外线应有尽有,加之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人们运动休闲、观光旅游的首先之地。第三是海上运动能促进人的健康。海是理想的海水浴场,但丰富多彩的海边运动如海水冲浪、帆板、赛艇、潜水、垂钓、捕鱼以及沙滩上的很多附属排球、足球运动都是团体性强、体验感好的最佳运动选择,深受人们喜爱。第四是人们无法抗拒的海鲜美味也是人们喜爱滨海体育旅游的原因之一,广西北部湾地区盛产海鲜美食,是人们旅行结束后来一顿海鲜美餐的好去处。

2.滨海体育旅游良好的市场前景

当前人们追求时尚的方式越来越贴近健康和快乐的本质。假期结伴同行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如每年的小长假时各地都会迎来不小的旅游高峰。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国内的旅游接待总人数在小长假中都会逐年有突破,旅游项目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滨海体育旅游的项目开发。人们在这些节假日中抓紧机会体验民族体统体育项目的运动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运动的参与性和运动后的锻炼效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滨海体育旅游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正是由于它迎合了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和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3.滨海体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脚步的放慢,要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平衡健康的过度,更应该将经济发展的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上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在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时,体育旅游也是重要扶持对象,如瑞士的滑雪旅游在每年接待外国体育旅客高达1500万人次,创外汇收入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发展足球旅游业已成为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产业支柱之一”[2]滨海体育旅游为旅游产业集群之一,在开发中能明显地带经当地经济发展。

4.滨海体育旅游提供岗位需求

发展滨海体育旅游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带动就业岗位需求,缓解就业压力。滨海体育旅游产业通过带动不发餐饮业、交通、娱乐等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能提供连带的经济收益,更为深层次的是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地就业岗位,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此外,滨海体育旅游是一种综合性效高的一项产业,它所提供的很多項目都是对于不同的需求来开发与设计,因此作为载体的滨海体育旅游可以吸纳各式各类的不同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策略

1.产品开发的可持续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次崛起之载体,要利用目前的政策优势、资源条件等定位发展、更新观念,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的过程中要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关注最大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兼顾,各相关部门要联合研究和制定政策,形成北部湾经济区自己的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规划路线。时刻注重环境保护,充分协调各地区、各市在工作和宣传过程中注意培养旅客的环境意识。因此在开发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旅游开发建设、产品整合的环境问题,为滨海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

2.产品开发的品牌性

一个项目的开发必须注重品牌意识才能将自身推向更高的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开发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特色问题,注重品牌效应。“近年来,很多地区对滨海旅游进行了开发,但这些开发项目不仅存在着开发规模小、也存在着开发过于分散的现象,当然也避免不了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雷同、资源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3]”。因此要有区域开发的品牌思想,要对旅游质量、数量及规模等方面进行综合因素分析与数字评价,筛选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品牌,如在北部湾经济区自身自然人文资源的特色中,选取捕鱼、垂钓、登山、游泳、沙滩足球、沙难排球、帆船等,结合具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的项目进行设计,开发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滨海地区体育休闲旅游的品牌出来。

3.产品开发的宣传意识

宣传是扩大影响,促进销售的最大推动手段,在国内外双重竞争的环境下发展,不仅要凭优质的旅游资源、过硬的产品本身以及服务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来打开自身在社会中的认知度与知名度,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和市场营销。在广西北部湾滨海地区体育休闲旅游开发中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通过各种途径如组织区域的竞赛等方式来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打出自己的品牌形象。

4.产品开发的安全保障机制

在滨海体育旅游项目中,顾客的参与体验度关键,但这些项目活动如攀岩、摩托艇、皮划艇、划水、帆船、潜水等带有竞技性的旅游产品往往刺激和挑战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随着国家第一批高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的出台后,运动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的重视。因此,在这些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配套地考虑到安全应急方案,建立安全监督机制,在项目推广的前提必须是确保顾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对旅游产品销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5.产品开发的人才推动力

人是第一资源,与是每个产品或项目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和困难,如规划设计问题、安全问题、资源保护问题、产业管理问题等,均需要多领域、专技能人才来进行科学开发和管理。特别是国家加大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后,人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只有配备了各类人才资源,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广西北部湾滨海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

注释:

[1]杨涛,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党报,2012.13(20).

[2]司宏言,全球体育旅游收入的增加[J].国外游泳动态.2014,10(19).

[3]李喜来.陕西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机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参考文献:

[1]杨涛,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党报,2012.13(20).

[2]司宏言,全球体育旅游收入的增加[J].国外游泳动态,2014.10(19).

[3]李喜来.陕西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机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4]张广海.我国滨海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5]李崇蓉.对广西滨海旅游开发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12.13(9).

作者简介:郭媛媛(1985-),女,廣西南宁人,任职于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广西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研究”(2011tzkyzd02)。

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第6篇

【摘要】近年来,多数贫困地区选择旅游扶贫来替代传统扶贫方式,以加大扶贫力度和加快脱贫速度,从而推动贫困地区和人口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扶贫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当前处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时期,政府部门、帮扶企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环境管理方面也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因此,本文以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为出发点,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精准扶贫原则为理论基础,发现旅游扶贫过程中与正确发展理念相背离的问题,构建执行机制、监管机制和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体系,从而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消除贫困提出思路。

【关键词】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 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扶贫与精准扶贫理论结合

2013年,习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會议上指出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工程,以提高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内生动力为基本原则,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和贫困人口的生活,同时杜绝返贫。

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科学分析群众经济、生活、健康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化的贫困标准,精确识别出每一个贫困群众,建卡立档,为制定精准帮扶策略打下基础。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在了解每个贫困群众的情况之后,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出合理的扶贫方式,使群众的参与度达到最大化。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保障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中受益,同时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进行监管,确保扶贫本质目的的达成。

随着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展,传统化的旅游扶贫方式的弊端逐步出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扶贫目的发生了变化,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扶贫效果盲目对等,导致贫困群众实际生活状况没有本质改变,反而导致贫富差距变大。加上旅游开发中可能会带来的物价上涨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制约着贫困地区的未来发展,所以旅游扶贫必须同“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相结合,针对传统扶贫方式带来的问题与精准扶贫所提供的理论指导,打造出新型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

二、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贫困地区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特色自然景观和配套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旅游区内旅游环境的优劣程度会对旅游者的观光体验和旅游业的收入产生影响。因此要改变原有破坏环境谋取短期利益的发展方式。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区及周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法规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倡导“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增强居民环保意识;科学分析地区内的生态环境容纳量、环境自净能力和污染物排放量等环境因素,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旅游自然环境无污染,做到新时代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旅游业长效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从而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精准扶贫中的“以人为本”有相通之处,即通过扶贫项目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培养贫困群众保护旅游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意识,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系统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升级,达到贫困人口发展推动地区发展,满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创业的条件,从而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需明确的是,旅游扶贫往往是连片地区的扶贫,因此会牵扯到地区中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需杜绝因技术和知识的缺失或不匹配而导致全部人口贫困或返贫的风险。

同时,应落实习总书记“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必扶智”的扶贫观,将旅游扶贫与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结合利用,提高贫困人群旅游扶贫项目参与能力和参与度,增强内生动力,最大化的消除贫困人口返贫的可能性。旅游扶贫社会可持续发展需理清贫困群众、政府、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坚持彻底消除贫困为战略总目标,保障贫困群众受益;居民素质、旅游发展、扶贫效益的关系,加强在初级教育培训和旅游业专业技术培训,提升贫困人群发展观念和技术水平,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促使扶贫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步发展的基础上,转变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与利益分配方式,达到消除贫困和减少返贫的总目标。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对于扶贫目标把握不准,以短期效益高速增长换取长期效益持续增长,在生产和开发中所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将会由同代人和下代人来共同承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而一旦环境资源恶化或自然灾害形成,失去旅游资源依托,会导致贫困地区和居民返贫现象出现。因此,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和社会的发展不可分割,同时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要做好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地区长期发展的旅游项目开发;合理分配旅游业发展资金和扶贫基金,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改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向旅游企业和参与旅游的居民长期实施财税优惠政策和提供扶贫补助,促使旅游业长期稳定发展。

三、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人口能否长期从旅游扶贫获益,即贫困人口能否确实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并实现脱贫,并且在不再享有各类扶贫优惠政策后不重新返贫。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存在产业发展效果大于扶贫效果、“旅游飞地”现象、群众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在本文中,将影响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度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别论述。

(一)外部因素

1.旅游扶贫发展存在误区。一是部分贫困地区混淆了旅游扶贫和旅游开发的概念。认为通过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可以使贫困群众脱贫,所以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地区内的重要目的,缺少切实可行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展规划,对贫困群众参与旅游项目的能力和参与度没有激励作用,贫困群众反而被旅游扶贫项目挤出。

二是盲目进行旅游扶贫项目开发。贫困地区处于生态较脆弱区域,必须进行周密的实地考察,以保护地区生态持续为原则来发展旅游扶贫项目。而部分地区在旅游开发时缺乏对区域内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认识,盲目进行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一方面,粗放的开发方式致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损害了当地群众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开发出的旅游项目存在单一化和低质化问题,缺乏游客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以致景区负品牌效应高和游客重游率低。同时,贫困群众可广泛参与的饮食、住宿等服务,因档次不高无法带来可观效益。从而影响到旅游扶贫效果,就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

2.各组织间联动能力差。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运行的有机系统,其正常运作的关键在于各主体持续性的调整旅游扶贫措施以及内部系统性的联系与合作。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旅游精准扶贫系统内各主体间联系復杂,互相协调发展的机制并不能满足各方的要求,主体间的矛盾导致旅游扶贫效果无法持续。具体表现在:

(1)政府内部多头化管理,权责不明,扶贫效率低;在企业和群众利益分配中,降低了群众的经济效益,制约了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精准识别贫困群众时没有严格的程序,导致部分贫困群众失去资金补助。

(2)某些企业占用当地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却与当地文化和民风不符,有恶意排斥当地群众参与的情况出现;未能在当地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中找到平衡点,未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自身的责任;对贫困人口专业技能和服务没有信心,从外地输入贫困地区的各类资源过多,“旅游飞地”现象依然存在。

(3)贫困群众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过于急切,出现未经过政府规划和企业合同的批准的发展方式;将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将环境保护、旅游区持续发展、群众间和谐等抛到脑后,影响旅游扶贫的长效发展;部分群众仍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不够理解,参与意识淡薄。

(二)内部因素

1.贫困地区缺乏人才资源。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人才缺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贫困地区当地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环境差,极大部分青壮年群众赶赴外地打工,导致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难以开展。不过,近年来,由于全国各地旅游扶贫发展的如火如荼,更多的异地务工人员有意愿回到家乡来发展旅游产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正在逐步改观。二是贫困地区缺少专业性人才。贫困地区群众以第一产业为经济来源,而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对服务业的运作管理不熟悉,导致群众不得要领。所以旅游扶贫整体项目缺乏的不仅仅是高端专业人才,还包括基础服务的人员,甚至部分地区连导游人员也要从外招聘。

2.旅游扶贫项目参与度低。贫困人口由于受到资金、观念、信息、素质、发展机遇等约束因素的影响,所能参与的旅游项目十分有限,贫困群众在旅游扶贫规划、决策和管理等高等级活动中,话语权缺失而导致经济利益分配不均等和参与扶贫积极性减少,以及当地居民与外来投资者和务工人员的利益分配矛盾,“旅游飞地”对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的负面效应,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群众旅游扶贫项目参与度。根本问题是政府并没有为贫困群众制定出合理的扶贫收益机制和就业能力培训,以致贫困群众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脱贫意识不强,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积极性缺失,旅游扶贫项目失去贫困群众这一主体,根本无法持续发展。

四、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

(一)旅游精准扶贫执行机制

一是精准识别。政府部门首先需精准识别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缺点,明确贫困地区是否具有旅游扶贫开发条件。然后,精准识别出有能力或有意愿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群众,根据贫困群众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等因素,将贫困群众精准识别和分类。最后,通过对众多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准识别,选择适合贫困地区和适合大多贫困群众的旅游扶贫项目。

二是精准帮扶。在甄别贫困群众和确定扶贫项目之后,需要对贫困地区和群众进行精确帮扶。一方面需改善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针对贫困地区自身优劣情况,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新模式,具体需要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现状和基础设施、制定旅游扶贫政策法规、打造旅游业发展环境和融资平台和动态调整旅游扶贫政策等。另一方面,需对贫困人群的“精准扶志”,通过经济援助、技能培训、观念引导等措施,提升贫困群众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参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于旅游扶贫项目。

三是完善贫困群众扶贫退出机制。一方面,对于贫困人口脱贫应给予奖励,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引导其主动退出扶贫帮扶对象身份。另一方面,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二次精准识别,确保其达到脱贫标准。特别的,要为脱贫的群众建立适合的保障措施,比如逐步减少帮扶的资金量,直到群众旅游收益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杜绝脱贫群众返贫。

(二)旅游精准扶贫监管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监管机制主要为保障旅游精准扶贫内各个环节和过程良好运作和旅游扶贫项目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保证“阳光扶贫”的有效实施以及动态的组织协调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全部活动。

一是需要对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中各类资源和项目节点。如旅游扶贫资金的使用、旅游企业人员配置、贫困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监管,确保精准识别中旅游扶贫项目的可行性和贫困人群的分类状况,以及保证精准帮扶中的项目具有针对性。

二是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机制。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多数是由于决策和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运用政策和规范来监督旅游扶贫项目是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是建立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体系和可持续性能力评价体系。以经济、社会、环境为评价层次,加入旅游业发展收入及收入增长率、贫困地区内居民生活质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贫困人口收益情况、贫困人口数量占比以及减少程度、环境资源损耗等评价因子,评价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和贫困群众在旅游扶贫中所获得的效益,以及两类效益的可持续性,从而反映出旅游精准扶贫进展情况。

(三)旅游精准扶贫合作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合作机制是由旅游扶贫项目中政府部门、旅游企业、贫困群众等参与者共同构成,其目的是为保障各参与者之间利益分配合理,发挥参与者自身优势和协调作用,从而实现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

政府需明确在扶贫合作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内部财政、金融、旅游、扶贫、教育、交通等部门的共同协作。同时,引导旅游企业遵循旅游精准扶贫原则,确保其坚持提高贫困群众收益不动摇的大方向发展,给予一定财税政策的优惠,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发展。并积极探索旅游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相结合的扶贫模式,以异地搬迁、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快扶贫项目的进程,明确贫困群众是旅游扶贫项目的重要主体,保证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中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就业机会,保证贫困群众在旅游扶贫项目中获得最大收益。

旅游企業应树立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优势。一是在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积极与当地居民互相协作,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技术培训。二是提供优质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区知名度,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为吸引资金提供渠道。从而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积极性,实现旅游经济的长效发展,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

贫困群众需认清自身扶贫主体地位,并在扶贫规划制定和扶贫具体事务中行使话语权,发挥其对于地区内旅游资源的细致了解,展现出地区自身特色文化旅游优势,开发提供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科学技术和旅游专业技能,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理念,以多样化方式参与旅游扶贫项目。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邓小海,曾亮,云建辉.旅游扶贫精准管理探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56-63.

[3]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02):265-269.

[4]龙江智,段浩然.旅游扶贫的优势、困境和策略[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04):364-369.

[5]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196-200.

[6]薛定刚.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01):36-38.

[7]刘蕊.清江流域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根(199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刘贝(1992-),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

上一篇:楚门的世界经典台词范文下一篇:财务管理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