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价值范文

2023-09-17

股票市场价值范文第1篇

摘 要: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整合、促进功能,社会学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对道德社会化却少有论述。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道德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论等等。

关键词:道德;道德社会化;理论范式

道德社会化理论的研究源于西方,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整合、促进功能,社会学家从多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阐述了新教伦理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阐述,深刻揭示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法国经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论述了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方面的作用。社会学家虽然较早地认识并阐述了道德在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于道德社会化本身却少有论述,关于道德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和内在机制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其中主要有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论等等。

一、认知学派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看作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智力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认知过程,即从低层次发展到高层次的过程。他通过研究儿童对打弹子游戏规则的认知发展过程,来研究儿童道德推理发展。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提出了儿童道德推理发展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他律道德;第二阶段即自律阶段。皮亚杰的研究开启了一条从认知结构发展的角度探讨道德发展的途径,对后来的道德社会化研究有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皮亚杰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他把研究对象仅局限于少样本的男性少年,把女性排出局外,这些儿童的年龄在5~13岁,忽视了儿童以后的生命期道德判断的发展。其次,在研究中,他采用“临床访谈法”,访谈者向儿童提出问题,看他们怎样回答,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且研究者往往无法采用相对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以对道德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而著称,他提出的道德社会化理论及他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为美国中小学教师所认同和接受。科尔伯格经过深入研究,概括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特征,个体道德发展是向上的、按顺序进行的没有跳跃,虽然有时发展速度完全不一致,但是不会逆转,发展路径仍遵循这些阶段。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不仅使道德发展阶段系统化、理论化,还把道德发展阶段推广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理论的先进性是显而易见,该理论也激起了更多的研究和批评,并因此开拓了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新途径。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不完备的地方得到了他的同事莱斯特的重大修正和补充,他使用“复杂类型模式”代替科尔伯格的“简单阶段模式”,他用定义问题测验(DIT)的研究技术和四成架构的分析性模式,构建了他的道德判断阶段发展理论。通过他的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不一定是一步一步前进的,往往在发展早期就出现了较高级的道德判断倾向,有些儿童同时存在好几个阶段的表现特征。可见科尔伯格的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加以修正。

二、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价值澄清方法是西方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比较流行的一种道德社会化的方法。为适应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60年代美国的路易斯·拉恩斯、梅里尔·西蒙等人提出了“教授价值观念的方法”。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普遍公认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所以,价值澄清理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化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是致力于帮助人们澄清自身的价值观,并把分析澄清价值观的过程,作为价值观评价认同的过程。

在价值澄清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一般强调四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要接受现实;三是要求进一步思考、反省,并做出多种选择;四是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另外,他们还设计了很多活动,如课堂讨论、投票、游戏等,目的是吸引学生,在一种轻松、开放、愉快的气氛中确立价值观;价值澄清模式在70年代后的美国一度流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然,它引来的批评也很多,特别是它的伦理相对主义在一个价值观本来就很混乱的社会里导致更大的混乱。所以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人认为他们在“品格教育运动”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对价值澄清法的再澄清。

价值澄清的社会化方法不能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的理论学家就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价值分析模式即价值观的逻辑推理模式。在1971年美国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的第41号年报上,有人发表了《价值观教育:理论基础、策略与程序》,标志着价值观逻辑推理模式的产生。价值分析模式的最主要代表是加拿大的特罗尔德·库姆斯和美国的尔顿·缨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

库姆斯认为,把逻辑推理形式应用于道德价值判断形式之中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尤其适用于解决那些有大量事实而结论又可能非常不同的公共问题。他认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价值标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价值原则。他要求先确定公认的道德准则,以之为大前提,事实为小前提,再进行三段式推理。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判断道德现象,而且对于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也很有意义。

价值分析模式的优点是它提供了一個循序渐进的分析模式。但是,学生们把道德的价值判断当作一种课堂上的学术练习,而在课外仍可以随心所欲。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价值选择上的疑难问题时,不可能在图表、卡片上寻求答案,因为价值逻辑推理模式缺少情感成分。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人们的道德社会化一方面有社会教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内化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与助手于1961年曾做过有关侵犯行为的实验,发现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非常易于模仿,儿童只是观察榜样的侵犯性行为,便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依据人们直接经验的所有学习活动,都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而习得;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就能迅速地掌握大量整合的行为模式,而不必依据尝试错误,不断修正错误,一点一滴地去获取复杂行为的方法;观察学习不仅可以使习得过程缩短,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直接尝试的失败带来的重大损失。

班杜拉根据自己的研究,把观察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作用过程。

班氏指出,为了能够依靠观察进行学习,人们需要注意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加以正确的知觉。人经常置身于大量示范的影响之下,但是从中深入观察什么,能够吸取什么,是由注意过程决定的,这是道德社会化的最初阶段。

学习者通过注意过程吸取了榜样的示范行为,通过保持过程,把榜样的示范行为象征化。观察学习的保持过程,主要依存于映像和言语两种表象系统并以表象形态保存在记忆中。运动再现过程是社会化模式的实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是社会化模式的强化过程。

班氏把人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个人的内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并强调观察和模仿,强调代替过程、象征过程、自我调节过程的作用,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但这一理论对认知因素探讨不足,缺乏一定的实验依据。此外,对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点也重视不够,把所有儿童的行为都视为一个模式,这是不妥的。

社会学习理论不同于道德认知理论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方面来研究道德行为,而侧重于研究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社会因素,可以说独树一帜。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示范和观察学习的研究丰富了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因素的研究,这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重视环境影响,净化社会环境;要求师长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这样才能感化学生,才能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为人師表;还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行形成影响的正负效应研究,努力发挥其正确效应,克服其负面效应。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社会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如,不注意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阶段研究,不注重年龄特征,基本上建立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而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多变量研究。

四、心理社会发展学派的道德社会化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立克·埃里克森。他将人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著名的“人的八个阶段”学说,或“生命周期”学说,他以自我的发展为线索揭示了这一发展过程,并在其中阐述了自我统一性的形成过程。埃里克森指出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由八个阶段组成,这八个阶段遵循渐成原理,逐步发展,从而形成个人的品质和人格。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并且必须协调一致的某些周期性基本问题或矛盾。对这些问题或矛盾的解决有积极办法和消极办法两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危机以及用积极办法和消极办法解决而可能产生的相应人格品质见表1。

埃里克森指出,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主要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便会获得一种自我美德,同时为下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好的前景与可能。如果八个阶段所有的危机都获得积极的解决,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其人生就是和谐的,这个人也就获得了健全人格。

埃里克森的“人的八个阶段”学说,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启示,即一定要根据个体的个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可接受性进行道德教育,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分层次进行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埃里克森关于第五阶段青春期中的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启示我们要密切关注人生命中最复杂、危机最多的青春期,搞好青春期教育,使青年平稳度过青春期,否则将后患无穷,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我们也应注意到埃里克森理论的不足之处,如,理论体系不够严密,理论探讨中思辨性多于科学性,衡量同一性的标准不一致,主要观点的阐述含混不清等。

西方学者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很多,尽管一些理论还不尽成熟、完善、有失偏颇,但他们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是较深入、系统的、逻辑性较强的,对我们进行道德社会化理论的研究,进行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首先,要充分认识道德社会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合格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要德才兼备。其中“德”是基础是灵魂。培养的人才有社么样的道德素质,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而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高尚品德的获得离不开道德社会化的进行。只有通过道德社会化,才能使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道德规范,内化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的道德人格。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关注人们的道德教育,加强领导,健全法制,充分保证道德社会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其此,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社会化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人民道德社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但同时也为人们道德社会化的进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侵入,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道德社会化的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社会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抄照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通过挖掘我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理论资源,吸收借鉴国外道德社会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马克要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社会化理论体系。

最后,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社会化目标体系。道德社会化目标的建立,不仅可使道德社会化有明确的方向与评价标准,而且还起到激励作用,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们行动的自觉性,增强道德社会化的实效性。确立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对于卓有成效地实施道德社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外道德社会化实践表明,正确的道德社会化目标,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提高道德社会化的实效性,我国也必须确立相应的目标系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道德社会化的目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一个完整的目标系统相配套。即在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总目标下,制定出分层次、分阶段、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目标系统,以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强道德社会化理论的研究,提高道德社会化的水平,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道德社会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家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J].中国运程教育,1996(6).

作者简介:弓丽娜(198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马志娟)

股票市场价值范文第2篇

立足当下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我的理解是,价值投资成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应当是当前市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机构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自然成为我们分析和思考的一个参考。

乱象中的“新生”

我们现在常常把美国证券市场视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先者,实际上从其两百年的发展历史看,在差不多前一百年里,华尔街往往被冠以“操纵横行、赌博成风”的藏污纳垢之所。当时不少证券交易常常根据各种虚实难辨的消息传言,如同雾里看花,再加上监管不力而滋生的市场操纵等,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很难期望这样的资本市场能为实体经济的运行提供支撑和保障。

直至美国“大萧条”时期过后,资本市场痛定思痛,才开始逐步走上专业理性的道路。其中,在证券分析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也在这个时期涌现,那就是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在这本书中,格雷厄姆与多德首次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强调建立完整严谨的证券投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发现潜在的投资价值,《证券分析》一书也因此被尊为“投资圣经”。以此为标志,价值投资理念被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广泛接受,成为美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立足当下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我的理解是,价值投资成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应当是当前市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把经济发展史与证券分析的演变历史对照来看,可以发现《证券分析》这部经典著作和经济危机颇有渊源。1929年到1934年,美国的“大萧条”给华尔街带来重创,却也让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理论经受了危机的洗礼。格雷厄姆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过教授,又在华尔街创造过辉煌的投资业绩;既经历过让投资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经历过让投资者沮丧绝望的大萧条。泡沫膨胀时不得意忘形、危机肆虐时不放弃希望,市场锤炼了格雷厄姆,更坚定了他对价值投资的信心。正如本书献词页上所引用的贺拉斯的诗句:“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黯然失色。”

纵观西方证券投资思想的变迁史,从不同的理论假定、分析视角和逻辑框架出发,市场在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与思想,与价值投资理论并行活跃的有技术分析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

从演变脉络来看,技术分析理论从道氏理论发展而来,旨在从证券价格本身的历史走势中探寻规律,最早采用的是直觉经验化的投资策略,而后发展到图形化的投资模式,再到指标与模型化的投资决策方式。《证券分析》中对技术分析有不少评价:“技术分析是一门艺术,需要特别的才能方可成功。”书中将证券分析和技术分析类比为律师和音乐家两种职业,有才能的律师能过上不错的生活,而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探寻成功的音乐生涯道路上,会遇到许多令其痛彻心扉的障碍。由此可见,遵循价值投资理论的证券分析师能从工作中获得满意的成果,而技术分析的持续成功却需要非同寻常的素质或运气。

价值投资的基本框架

大萧条之后,格雷厄姆初步提出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基本框架,其内涵和外延被价值投资的追随者不断扩充,成为证券投资实践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价值投资倡导的基本理念是:

(1)“价值远超过价格所带来的安全边际”,这也是《证券分析》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价值投资者所追寻的安全边际必须有足够的缓冲带,不是试图以20元的价格购买价值21元的证券。巴菲特曾将“安全边际”做过一个有趣的比方:“架设桥梁时,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驾驶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

(2)投资的理念。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为就被称为投机”。格雷厄姆引导市场逐渐理解到,投资股票不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不是投资者之间的零和博弈,“投资者不是从同伴手中赚钱,而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赚钱”。价值投资者在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时买入,当然这可能并不是价格的底部。

(3)寻求确定性的投资。在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多优质资产的价格处于明显的低位,格雷厄姆也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有形资产的价值。巴菲特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过精彩的阐述:“那些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分析的投资者有可能赚到真正的大钱,但是根据显而易见的定量分析更有可能赚到有把握的钱。”后来价值投资者将格雷厄姆的分析框架逐步应用到无形资产等领域,寻找企业的护城河等。

(4)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格雷厄姆曾告诫投资者:“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二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价值投资者寻求的是企业价值回归的过程,因此从长期看是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价值投资者的“运气”

进入20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开创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先河,随后现代金融理论迅速发展,MM 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都对金融市场的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推动了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现代金融理论中对收益与风险的衡量、均衡分析、资产配置、套利等的研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但这些理论上“优美”的模型在实践时往往暴露出程度不同的缺陷,受到较多批评的是“理性人”、“市场无摩擦”等假设并不符合现实的金融市场。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例,其主要的推论使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该假说认为巴菲特等投资者持续战胜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但如果我们进行分类研究,就会发现价值投资者这一群体持续战胜市场的概率会明显高一些。这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群体现象,因此不是运气原因使然,而是价值投资者这一群体确有符合市场实际运行规律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为金融理论推动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又一次突破,其放松了传统理论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强调参与人的认知缺陷,将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引入模型分析,更好地贴近了市场现实。但是总体上看,行为金融理论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综合对比上述不同的主流投资理论,我们便可发现,价值投资是经历了多次市场危机检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得相对较好的分析框架之一。价值投资的理念历经八十年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其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价值投资并不是一套刻板的操作守则,而是完整的投资原则与思想体系。这些原则与思想同证券市场的意义与运行规律有着良好的契合,因此能够“经受得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检验”。价值投资就像一套开源的系统,供投资者自由开发;而操作守则不同,如果一套很好的交易策略被市场所熟知,那它将立刻变得无效,这也是技术分析的缺陷之一。

我曾经与几位在国际市场从事多年交易的投资者分析比较上述不同投资理念,尽管在对不同分析方法的评价上有分歧,但有一点共同的看法是,价值投资是可以训练、积累、学习的,而技术分析和行为金融等应用到投资上更多的是一种艺术。

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已与格雷厄姆时代迥然不同,然而《证券分析》所传达的投资理念不仅没有被扔入历史的废纸堆,还在更广阔的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支持者与践行者。巴菲特就是价值投资忠实的追随者之一,他曾经这样分析过自己投资理论的成分:“我是15%的费雪加85%的格雷厄姆。”尤其在身处经济衰退、市场低潮时,价值投资者更有能力在市场寒冬中岿然不动,并最终获得成功。市场检验的结果显示,《证券分析》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巴菲特也强调:“对于刚刚起步学习投资的投资者来说,模仿那些已经被市场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但令人吃惊的是,这样做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历史不会重演,然而总是押着韵脚。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同样需要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在更为关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主线的金融发展背景下,以企业基本面为对象的证券分析方法与原则,对增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市场反复证明,《证券分析》是价值投资的经典之作。1934年以来,每一版《证券分析》都努力将当时的投资实践所得的宝贵经验补充进书稿中,细细品读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历代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心得与感悟。

最后,我乐意以格雷厄姆的名言与各位读者共勉:“很显然,价值投资需要坚定的信念,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思考做事,而且需要耐心等待遥遥无期的机遇。”

股票市场价值范文第3篇

二:股票分析

一、宏观分析 (一)经济形势分析:

1、经济周期分析:自2007年经济危机以来,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股市也开始拉升,经济呈现明显好转的趋势。2009年十二月中央经济会议在京召开,基本确定2010年中国经济基调,将“保增长、扩内需、抑通胀”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同时会议还部署了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将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放在了重要地位。受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股市也呈现与政策相关的情形,新能源、低碳板块、消费等内需板块、金融板块增长较为显著。电信业作为消费行业的一员,各公司股票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货币政策分析::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 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9年,国内新增信贷总量创下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 到9.59万亿元。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股票市场有所波动。

3、财政政策分析: (二)证券市场形势分析

二、行业分析

(一)行业发展优势及前景分析

1、行业概况:中国的电信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国内较大的电信运营商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之前还有中国网通和铁通,而中国网通、铁通等都分别被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收购,其规模更大,服务种类更全。特别是2009年三大运营商又分别开通3G业务,竞争更为激烈。

2、行业前景分析:我国未来选定的发展道路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电信行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领头羊,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电信网络的高速覆盖,再加上越来越多电信增值业务的创新,电信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的不利面。首先,一般业务发展潜力较小,例如手机通信;其次,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三家运营商的高度垄断令小企业无法生存;最后,电信行业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垃圾短信、手机病毒等层出不穷。总体来说,电信行业发展潜力一般。近十年来,在电信运营商经历了拆分、重组、上市等一系列变迁之后,中国电信运营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竞争推动了电信业务的高速增长。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电信市场中移动话音占据的份额最大,超过了50% ,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增长率为82.7% ,2005年至 2007年移动业务收入将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电信市场主流收入。移动数据收入将占到整体收入的18%-20% ,甚至更多。故电信行业前景仍可乐观期待。

(二)行业发展难点分析:3G业务对整个移动通信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机会,但对中国联通来讲却有可能意味着新的挑战。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中国联通将面临更多竞争对手的冲击,所以对中国联通业务未来的成长性,特别是对其业务的成长性,难以给出积极的评价。在另一方面,国内电信运营业还存在重组的可能性,政府也有可能向中国联通提供新的政策支持,联通以后的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三、公司分析

(一)公司竞争地位分析:在电信产业重组之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出于竞争寡头地位。 对于这三家通信公司来说,评价其竞争能力的关键性指标就是 ARPU,即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 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的用户越多,ARPU 越高。 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ARPU是给股东的,投资商不仅要看企业现在的赢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投资可行性。此外,市场占有率,EBITDA,客户总数,业务营运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自由现金流量MOU也可以用来评价这三家公司的竞争和经营能力。 例如09年,通过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这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上,中国联通处于劣势地位。这就需要中国联通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打开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

1、市场占有率及市场覆盖率:在移动用户领域,中国移动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而电信和联通的市场份额远不如移动。 其中电信所占份额最少,为中国移动的 1/15,中国联通的 1/4。但在宽带用户和固定用户市场上,联 通和电信所占的市场份额之比大约都是 1:2。可见公司的经营范围较广,服务领域多元化。 中国联通的主要竞争者有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总用户是最少的,且主要集中在G网与固话。但联通3G、2G网、固网比较占优势,但联通综合实力比较差。

股票市场价值范文第4篇

摘要:面对新经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全方位的挑战。价值链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领域崭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许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得到广泛使用,但仍需要不断创新。将价值链分析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中来,以价值为导向,以价值源泉为切入点来实现其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以期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的战略地位、整体价值的延伸和增值及其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的系统带来启发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价值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一、引言

面对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传统的工业企业被物资的刚性束缚住了手脚,当今理论界和实践界为了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不断地进行积极探索。信息化和新经济的发展必将孕育新的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VCM,ValueChainManagement)作为企业管理领域崭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许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来源。但仍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笔者尝试将将价值链分析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中来,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价值为导向,实现其价值链的增值。

二、企业价值链理论及启示

价值链(ValueChain)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理论,波特等人将内部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如图1)。并且将企业的价值作业分为两类:基础作业和辅助作业。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波特是从用户角度来定义价值的,他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认定的并愿意接受的价值,如果用货币来表示,就是用户愿意支付的货币值。如果用户愿意接受的价值超过了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代价,这个差额就是企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约翰·沙思克(Johnshank)和菲·哥芬达(V.Gowindarajan)等人将价值链拓展到竞争对手与行业范围,将价值链分成内部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与行业价值链三种类型,同时开发出了各种定量的方法考察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贡献,用以分析企业的战略成本控制与竞争优势的提升[1]。

价值链理论旨在解决企业如何在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使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

三、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机理及其价值导向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基于价值链的理念重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定位,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整合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种资源,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机理及其价值导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组织价值传递模型

根据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组织是任务、目标与价值三条链在组织、部门与职位三个层次之间的分布,组织正是通过这三条链在三个层次之间完成价值传递的(如图2所示)。

1.价值链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创造价值。组织具备的价值有其组织内部来源,组织价值其按照一定的数量结构分布在组织结构的各个层面,即组织层次的总体价值、部门价值以及职位价值,构成企业内部价值分布的价值链,这是波特价值链思想的延伸[2]。

2.目标链

组织价值的大小直接地隐含于其特定的组织使命和具体的战略目标组合中(如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等),组织内部按照目标分解的形式分布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即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以及职位目标,由此而形成组织的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是一条由上而下的目标链。组织的战略目标组合具备可以量化的价值内涵(如股票市值),是组织价值的载体,组织内部的目标链是组织价值链的载体。

3.任务链

企业为了完成这此目标组合继而创造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或作业安排来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创造每一份价值,都是通过一系列任务实体来完成,纵向上看,组织以职能分解的方式将组织整体的战略任务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层面,由此而形成由上而下的任务链。组织正是通过这目标与任务这两条链将组织价值传递到组织内部的各个层面上,完成组织的价值传递。

(二)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导向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及其知识资本的价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资本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然而人员素质和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做法却是极难模仿的。人力资源的战略要和企业的价值链结合起来,要为价值链的增值承坦责任。企业的价值源泉来自于全体员工的价值创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从而激励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使客户增值,公司增值,员工增值,亦即价值链的增值。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通常发生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的边界范围现在变得更模糊,更具可渗透性,导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摆脱封闭的管理模式,其服务对象应该顺着价值链进行延伸。现代竞争不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且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价值链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价值链的竞争。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而且要着眼于整个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提升人力资源。

如果整个价值链上只有单个企业员工素质高,还不能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例如,我国一些行业虽然设计方面的人才能够达到一流,但制造方面的人才、原材料供应方面的人才却跟不上,价值链的竞争能力就会降低。企业应围绕客户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并作用于整个价值链,把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客户等组成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团队,使同个价值链上的企业在人事、培训、团队工作和管理流程上进行合作,促使整个价值链各环节效率的提高。同时,企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客户等已越来越多地介入传统的人事、培训和报酬程序,而且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如,摩托罗拉大学的学员50%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迪斯尼已经开始共享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3]。

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必须以企业的价值链为核心,通过提出共同愿景,激发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激发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员工的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为价值分配提供客观的依据,使员工的贡献与其回报建立有机的联系,对下一周期的工作进行激励。同时必须改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组织氛围和管理风格的改善、员工素质的提高、合理任职资格体系的形成等,以充分发挥和挖掘员工的能力和潜力,持续提高工作效率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图4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关系图

四、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模型

(一)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模型

新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应从粗放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向具有系统效应的精细化的流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此模式更强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现为从人力资源的招聘到薪酬管理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这里笔者借鉴价值链管理的思想,侧重从人力资源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两个层次来分析人力资源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如图3)。以期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的战略地位及其整体价值的延伸和增值带来启发和现实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属于整个企业管理的,而对于企业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不同的企业,其整体目标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创造价值以满足相关利益群体的需要。在最终目标之下,人力资源管理还要达成一系列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包括:保证价值源泉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保证员工价值评价的准确有效;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与价值链的运作是密切相关的,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就是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为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整个价值链中,价值源泉是源头和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资源,价值创造才有可能进行。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为了保证价值创造的正常进行,企业就必须拥有满足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人力资源,否则企业的价值创造就无法实现,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录用等职能活动来实现。在价值链中,价值创造是最关键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价值才能够被创造出来,而价值创造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以人力资源为中心来整合和运用其他的资源,因此就必须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以实现价值的创造,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二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于工作分析和设计、员工调配、培训开发以及员工激励等职能活动来实现。价值分配可以说是价值链运作的目的,通过价值分配,企业各相关利益群体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价值创造主体的角度来看,只有他们得到了公平合理的价值分配,那么价值创造才有可能继续发生,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薪酬管理等职能活动来实现。企业的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必须以价值链为导向,使薪酬与员工对价值链的贡献度及其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为了进行价值分配,就必须对价值创造主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做出准确的评价,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三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绩效管理等职能活动来实现[4]。

(二)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系统思考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应当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割裂、孤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见图4。其中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是一个平台,其他各项职能的实施基本上都要以此为基础;绩效管理在整个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他职能或多或少都要与它发生联系。

五、结论

笔者受到波特的企业价值链模型的启示,尝试将内部价值链分析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及其相关职能活动的分析中,对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活动的有机系统流程,以一条价值主线“串起”,并搭建起了从人力资源的招聘到薪酬管理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运作流程。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的战略地位、人力资源的整体价值的延伸和增值及其创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系统思考,具有一定启发和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不仅能够提供:“附加价值”,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边界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参与企业战略制定、业务经营、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战略性活动,支持企业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竞争力。今天的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一个价值链同另一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管理要基于三个效率:一是点效率,就是价值创造上的效率,要找到关键的成功点。二是线效率,即各个价值点之间的链衔接。三是价值链的几个板块之间的协调问题。综观整个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价值为导向,以价值源泉为切入点来实现其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从而激励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使客户增值,公司增值,员工增值,亦即价值链的增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股票市场价值范文第5篇

[摘 要] 公允價值在会计计量上的应用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但由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本质及其定位问题存在误解,引起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诸多争论,也对会计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本质,揭示了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理念,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理念;计量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2 . 007

现行会计准则中财务报告的目标表述为:“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因此,能否正确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是否有助于决策是会计信息基本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更真实地、客观地反映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真实价值,正确地衡量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实现会计的目标服务。由于我国当前的会计计量体系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计量模式体系,虽然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金融资产、债务重组等方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但这个体系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把各种计量属性的内在联系割裂开来的松散型计量体系,特别是孤立地把公允价值看成是一种独立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上仅应用于金融资产计量等5个方面。我国会计界在公允价值计量理论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论,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公允价值的本质和定位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动态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关于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定义,国内外有各种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157号公告(FAS 157)par.5中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2]该定义表达了公允价值的以下特征:(1)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定价,是市场整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一般认定。(2)是假定在信息对称和有序交易中形成的公平交易价格。会计学家认为资产价值就是其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价格是对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之后达成的共识,而公允价值正是基于有序交易和信息对称的市场定价,因此可以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会计要素的交换价值,公允价值是对交换价值的反映,并且围绕着交换价值变化。交换价值主要由物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因此,公允价值也主要由会计要素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

1.有用性。商品本身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作为物的有用性,是价值的实体,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人类的各种具体劳动所创造,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由凝聚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商品要具有交换价值,首先商品本身要具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性,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们对这种有用性的评价即为效用,效用主要取决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即具有使用价值;二是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即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企业的资产是商品资本的具体形式,企业取得资产的目的在于取得资产的效能,即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效用大小与资产持有目的有关。如衍生金融工具,其本身价值极低或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行使金融工具的约定权力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流入,对企业来说它具有用性,因此,也具有交换价值。由于它符合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需要对其进行计量,其公允价值一般根据活跃金融市场的报价确定。例如,权证江铜CWB1(580026),行权比例为4∶1、行权价为15.33元,意味着持有人每持有4份权证,就有权利在指定期间内以15.33元向发行人买入1股江西铜业(600362)股票,2010年7月30日正股市价29.43元与权证行权15.33元价之间的差额除以行权比例为3.53元,这个金额可以认为是权证的“内在交换价值”,而同日收盘价3.29元为该权证的公允价值。

2.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物的有限性,是表述人和物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物的绝对数量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的耗用其总量不断减少,直至衰竭;二是物的再生或恢复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速度以及人口增长速度,产生的相对短缺。资源稀缺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种资源总量有限并且为不断绝对地减少,即总量有限性,如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依据《BP世界能源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13 331亿桶,以2009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可开采45.7年。相对稀缺是指针对单个市场而言,指单个市场主体可用于交换的资源的有效性,表现为市场供求关系,它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对中东地区产油大国来说水资源相对于石油来说显得更稀缺。会计学上的资源稀缺性是指会计主体在特定价格条件下对于要素的需求和特定市场上能够提供资源有效性之间的非协调状态,这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特定市场上表现为一种资源和另一种资源的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有些物品虽然有用,但并不稀缺,随处可取,或不用花费代价,因此,也就没有交换价值。经济决策解决的是各种资源在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利用问题,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在对各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应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公允决策价值是信息对称和有序交易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评价,是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到资源稀缺性的定价。

通过上述分析,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影响交换价值,也是影响公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这两者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引起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当稀缺程度同等情况下,对于需方来说越有用的物品,他所愿意出的买价也越高;另一方面,当有用程度相当,相对某一市场来说越稀缺的物品,供方所要求的售价也越高。在供求规律作用下,供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且没有导致不公平交易外在因素情况下的“均衡价格”就是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上的定位

1.公允价值计量能更有效地实现会计计量目标。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会计计量的目标是真实公允地反映出(再现)经济业务的实质和特有的数量关系,以便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会计计量的理想状态是无偏会计,它能够实现会计计量的定性与定量的一致,即企业价值等于净资产账面价值,但这种最优状态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次优状态是在可选择计量方法中找出最接近企业价值的方法,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公允价值会计为此提供了有利的选择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会计计量的目标:一是追求真实公允基础上的相关性。即公允价值是在有序或公允的交易环境和交易信息的对称情况下基于市场的定价,其所追求的计量的结果是真实公允基础上的相关性,满足了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二是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新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各种资源”。会计应对会计主体符合资产定义的所有资产进行计量,并且提供至少包含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和大小的会计信息,以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按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学定义,特别是解决了传统成本模式无法计量的而又符合资产定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难题,较好地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实质,使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更接近企业价值,满足了反映受托责任的要求。三是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资本保全原则,是指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的资本补偿机制,关键是实物资本的保全,特别是在持续通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所提供的是现行成本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充分考虑到物价变化因素对实物补偿能力的影响,从而满足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

2.公允价值是一种会计计量理念。在对待公允价值的问题上理论界存在两种主流的观点:葛家澍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理由是任何可以进行初始计量的计量属性都是独立的计量属性;常勋则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不仅仅是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一项计量属性,理由是人们在强调其与历史成本的对立关系时,忽视了公允价值本身涵盖多种计量属性的广泛内涵”。笔者则认为把公允价值与其他4种计量属性并列相提的观点在概念依据上是混淆不清的,判断是否是公允价值的两个条件是市场参与者权利对等和信息对称,它反映了一种计量理念,是一个抽象概念。因为“公允价值”定义是基于一系列的会计假设的,在充分有效的理想市场状态下,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的价格就等同于“公允价值”。一方面,它无法与其他计量属性明确区分,公允价值不是局限于某单一计量属性,与其他4种计量属性也不是并列关系,它提供了选择计量方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公允价值理念贯穿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及现值的计量模式当中,换言之,就是只要是符合公允的交易环境条件下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都被认为是特定条件下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按照公允价值定义在会计计量实务中不具可操作性。因为供需均衡总是动态的,现实市场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在不同市场情形下以及在缺乏公平市价的情形下,只有通过现有的计量属性和恰当的计量估值技术的选择与替代来表现公允价值。另外影响公允价值的物的效用大小因人而异,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计量属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有关减值的规定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公允价值”的理念。而在英国,真实公允的要求是至高无上的,它是财务报告的指导思想,也是财务报表的最后的测试标准。会计计量是在特定的计量环境和计量阶段条件下,坚持一定计量理念,按照特定的程序,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是对会计要素交换价值的反映,公允价值是与特定市场环境相关,并且其实际结果的公允性还受到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制约。

三、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的几点建议

1.以“公允价值”理念构建动态的会计计量体系。当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复杂,对时效性的要求也加强。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经济决策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实现“决策有用”和“反映受托责任”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最少应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与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二是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及其变动信息。公允价值能够较好地选择接近企业真实价值的计量方法,更好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会计目标。根据黄世忠教授的观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大革命”,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会计计量发展必然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动态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提高会计计量水平。首先,要创新计量观念,打破传统计量观念的束缚,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在该体系中以“公允价值”理念作为具体运用各种计量属性的选择判断和标准,各种计量属性作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具体形式,用“公允价值”理念统领其他计量属性形式,其他计量属性形式体现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公允价值”理念具体表现为真实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的一致程度,会计计量应如实反映要素的特定量的规定性,这要求应保证计量结果是在权利对等和信息对称的环境下的交易价格(或假定交易价格)。公允性是指会计人员立场的“中立性”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即会计人员应站在中间人立场上,不偏不倚,完整地反映会计事项的本来面目,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次,综合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的优点,构成一个在公允价值基础上各种模式相互配合会计计量体系。在计量实务中要以“公允价值”为统一的质量标准约束会计计量活动,衡量计量结果的质量水平,要根据计量环境和阶段选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形式,对会计要素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以提供动态、立体和全面的会计信息。

2.要构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框架体系,将公允价值计量理念融入到具体条款中。首先,要按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要求,修改基本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的条款。一是在会计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融入“市场价格假设”观念,因为,企业大多数活动都表现为市场交易,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定价,其数据大多是直接来源于市场交易价格或参照市场交易价格估计;二是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应增加“公允性”的要求,对谨慎性原则做适当修正,增加对低估资产、收益和高估负债或费用的限制规定;三是将“公允价值原则”列为会计计量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其次,要建立《會计计量准则》,将“公允价值”理念体现在相关条款当中,作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方法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对各种会计计量模式应用的环境和阶段进行约定,对计量过程和程序进行做出明确规定,并以真实性和公允性为衡量计量结果的核心质量标准。再次,对具体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条款进行修改,使具体准则中各条款全面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要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是初始计量选择各种计量属性的取舍标准,也就是说,在初始计量时,哪种计量属性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更接近公允价值,就应以哪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在资产负债日,要素的公允价值发生重大变动,应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对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要按规定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具体准则规定的计量对象要明确规定取得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程序。要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和方法。

3.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允价值实现的计量环境。公允价值受到计量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垄断市场的大量存在,市价有时也不能代表公允价值。许多资产并不存在活跃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由于没有统一的市场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披露不规范,企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很大。因此,有必要加快改革步伐,打破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商品、资本、技术和信息市场,形成活跃的市场体系,改进市场价格等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市场交易监督机制和法律机制,确保能够以较低成本及时取得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是区别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一种计量的理念,要使公允价值的理念被会计界广泛接受,将“公允价值”理念融入会计计量实务中,构建动态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和完善会计计量准则框架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允价值实现的计量环境,根据计量客体所处的计量环境,按照“公允价值”的理念正确地选用具体的计量模式,使计量的结果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决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王志亮.论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J].财会月刊,2010(1,上).

[3]尹倩,毛远淑,冯文滔.历史发展、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的运用[J].价值工程,2008(11).

[4]徐国君,仝德良,于卫兵.论公允价值与在用价值、交换价值、历史成本的关系[J].天津财会,2002(3).

[5]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

股票市场价值范文第6篇

一、客户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价值

所谓客户价值,是指客户从企业的产品、服务中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是企业从与企业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并愿意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承担合适价格的客户群体中获取利润。简而言之,即客户愿意为企业实现利润做贡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企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为了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必须管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客户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价值。

市场营销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活动,通过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帮助企业进行产品优化升级,调整营销策略。企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对客户群体及其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在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同时,增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依赖度,形成长期的客户关系。与此同时,客户满足度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便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在同类产品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新的发展要求下,通过加强对企业客户的管理,有利于企业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增强企业客户的黏性,通过客户之间的口碑相传,扩大产品的宣传范围,形成巨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二、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类型

客户价值是客户分类管理的基本依据,企业管理者通过对客户价值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真正理解客户价值的内涵,进而充分做好客户分类,促进企业和客户之间实现双赢。由于客户价值是强调客户对企业实现利润的贡献程度,企业通常按照这一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便于对客户关系的维护。

金质客户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主要来源。其一般占企业客户的十分之一,帮助企业实现近一半的利润。金质客户相较于其它的类型的客户而言,具有流动性小、忠诚度高的特点,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长久。这类型的客户大多直接与企业之间形成业务往来,通过企业为其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发展资金。正是基于以上因素,金质客户对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

次于金质客户的则是银质客户,其相对于金质客户而言,在对企业的利润贡献要低,但对于企业发展也发挥重要作用。银质客户通过实现自身的发展也能够成为企业的金质客户,受银质客户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其更注重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价格,并期望以最小的报价实现最大化的产品、服务。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银质客户也是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的重要部分。

铜质客户与其他两类客户比较而言,对企业实现利润发展没有较大的贡献率,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利润获取。但由于铜质客户的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经过长期发展能够上升为企业的银质客户或金质客户,进而实现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此外,铜质客户的业务量相对较少,企业为实现发展,往往会对其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因而会出现成本浪费的现象,降低企业利润。

三、不同类型客户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以上不同的客户类型,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要针对客户群体的不同,维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以最大程度实现客户在企业实现利润目标中的价值,推动客户类型转化,形成长效的客户资源。

企业在基于客户价值进行市场营销时,要注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金质客户对于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这一类客户,企业要加强个性化、高质量的营销管理,优化升级服务管理体系,为客户服务体验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大对产品服务的科研投入,加强对产品服务的优化升级,通过对企业和客户双赢体系的构建,提升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要积极维护客户关系,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银质客户相较于金质客户而言,流动性强,忠诚度低,其更注重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成本。因而对于这类客户,企业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减少客户流失。通过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情况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便于在与客户进行协商时提供参考依据,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企业要组建有丰富经验的营销队伍,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氛围,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合作。

企业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充分运用品牌营销战略,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对于铜质客户而言,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比提供的产品、服务吸引力要大,能够吸引客户对其的关注,提升客户与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同时,对于这类客户,企业要加强之间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企业还要注意挖掘铜质客户的价值潜力,增强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更加注重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深入挖掘客户价值,通过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营销策略制定,以建立和完善客户关系,提升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充分发挥客户对企业实现利润目标的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环境中赢得主导地位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客户价值是企业盈利的核心力量。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要充分挖掘客户价值,基于客户价值理论,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文通过对客户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客户价值将客户分为不同类型,进而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提出对应的营销策略,推动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提高市场营销效果,实现企业长效发展。

关键词:客户价值,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庚淼,陈媛媛.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05)

上一篇:国优复查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教育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