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

2024-06-26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第1篇

(一)

1. 求长7分米,宽和高都是2分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求棱长5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做一个长方形状的鱼缸,长8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把一块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1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体钢板,这钢板有多厚?(损耗不计)

5.一个长方体机油桶,长8分米,宽2分米,高6分米.如果每升机油重0.72千克,可装机油多少千克?

计算过关训练——应用篇

(二)

1.加工一个长方体铁皮油桶,长2.5分米,宽1.6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铁皮?

2.学校要挖一个长方形状沙坑,长4分米,宽2分米,深0.4米,需要多少立方分米的黄沙才能填满?

3. 一个正方体木块,它的棱长是5分米,已知每立方分米重0.4千克,这个木块重多少千克?

4. 每瓶鱼肝油滴剂10毫升,现在有鱼肝油0.4升,可以装多少瓶?

5. 一块砖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计算过关训练——应用篇

(三)

1.3个棱长都是8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2.在一个长20米,宽8米,深1.5米的长方体蓄水池里面贴瓷砖,瓷砖是边长为0.2米的正方形,贴完共需瓷砖多少块?

3. 用一种车箱是长方体的汽车运煤,从里面量长3米,宽2.5米,装煤高度是0.4米,每立方米煤重1.4吨,5辆同样的汽车共运煤多少吨?

4. 50本数学书摆成一个长18厘米,宽13厘米,高25厘米的长方体,平均每本书的体积是多少? 5. 木工做一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无盖木箱至少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

计算过关训练——应用篇

(四)

1. 一种水箱最多可装水120升,我们说这个水箱的(

)是120升. 2. 300厘米=(

)分米

450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 9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4. 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长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5.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6.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用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7. 加工厂要制作一批长方体的录音机套,现量得它的长是6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做2500个这样的录音机套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没有底面)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第2篇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平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4/5的分数单位是1/5。

4、分数与除法

A÷B=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 例如:4÷5=4/5

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

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

4、真分数<1≤假分数 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 如:

(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 如: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

(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如: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如:24/30=4/5

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如:2/5和1/4 可以化成8/20和5/20

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

0.3=3/10 0.03=3/100 0.003=3/1000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

10、100、1000…… 如:3/10=0.3 3/5=6/10=0.6 1/4=25/100=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12、比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2=0.5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20=0.05 1/25=0.04

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 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 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下)第79—81页。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和反馈交流,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沟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能初步应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初步应用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1)书上介绍了( )和( )两个数学概念。 (2)问:你认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什么知识有关? 生: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与因数有关?

(3)追问:那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生:先分别列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你会求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请大家试一试。

二、关键点拨

1、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你是怎样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的,谁来说说? (2)学生反馈:

18的因数有1,2,3,6,9,18。

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18和24的公因数有1,2,3,6。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6。

师:18和24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其他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生1:筛选法

先写出较大数的因数,24的因数有1,2,3,4,6,8,12,24。

从大到小找24的因数中谁是18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4、

12、8都不是18的因数,6是18的因数。

所以,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6。 生2:分解质因数法 18=2×3×3 24=2×2×2×3,把18和24的相同质因数相乘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2×3=6。

师问: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方法?

生介绍书上81页小知识: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学生沉默)你们看看我的方法可以吗?

师介绍缩倍法:把24缩小到它的2倍是12,12不是18的因数;把24缩小到它的3倍是8,8也不是18的因数;把24缩小到它的4倍是6,6是18的因数。所以,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6。

3、沟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仔细观察,静静思考,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生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因数中的一部分。

生2: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4、优化方法

仔细观察,静静思考,你更喜欢上面的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我更喜欢列举法,因为列举法简单易懂,不仅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可以求出它们的所有公因数。

生2:我更喜欢筛选法,因为筛选法能更简洁、更快的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很快求出它们的公因数,只要再写出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了。

生3:我更喜欢分解质因数法,……

5、集合表示法介绍

师:还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观察、发现、设问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求索方法。通过说思考过程、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活力。】

三、巩固练习

1、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第4篇

(一)

1. 求长7分米,宽和高都是2分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求棱长5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做一个长方形状的鱼缸,长8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把一块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1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体钢板,这钢板有多厚?(损耗不计)

5.一个长方体机油桶,长8分米,宽2分米,高6分米.如果每升机油重0.72千克,可装机油多少千克?

计算过关训练——应用篇

(二)

1.加工一个长方体铁皮油桶,长2.5分米,宽1.6分米,高3分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铁皮?

2.学校要挖一个长方形状沙坑,长4分米,宽2分米,深0.4米,需要多少立方分米的黄沙才能填满?

3. 一个正方体木块,它的棱长是5分米,已知每立方分米重0.4千克,这个木块重多少千克?

4. 每瓶鱼肝油滴剂10毫升,现在有鱼肝油0.4升,可以装多少瓶?

5. 一块砖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计算过关训练——应用篇

(三)

1.3个棱长都是8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2.在一个长20米,宽8米,深1.5米的长方体蓄水池里面贴瓷砖,瓷砖是边长为0.2米的正方形,贴完共需瓷砖多少块?

3. 用一种车箱是长方体的汽车运煤,从里面量长3米,宽2.5米,装煤高度是0.4米,每立方米煤重1.4吨,5辆同样的汽车共运煤多少吨?

4. 50本数学书摆成一个长18厘米,宽13厘米,高25厘米的长方体,平均每本书的体积是多少? 5. 木工做一只棱长是5分米的正方体无盖木箱至少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

计算过关训练——应用篇

(四)

1. 一种水箱最多可装水120升,我们说这个水箱的(

)是120升. 2. 300厘米=(

)分米

450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 9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4. 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长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5.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6.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用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7. 加工厂要制作一批长方体的录音机套,现量得它的长是6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做2500个这样的录音机套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没有底面)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第5篇

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这么多内容如何在40分钟得到落实;都是值得深思的。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我以课题提问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什么是次品?怎样找次品?等等一些问题。)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过程注重循序渐进

然后,我让学生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少了2粒的口香糖,在学生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过度到从5个,9个、12个。这样首先是一次验证,其次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了解决概括需要例子的充分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本节课我还提供部分典型的数据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矛盾,即节省了时间,有很好的提供了归纳优化的数据。其次,充分的动手操作和幻灯片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

三、结论注重猜测与验证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波利亚认为:“参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猜测与验证来实现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常常从自由猜测入手(在得出从9个物品中找次品得出结论,把9平均分成3份后,所称的次数是最少的。然后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是不是所有的3的倍数的数都把它平均分成3份后,所称得的次数是最少的呢?然后学生就会想到拿一个是3的倍数的数去验证。从而得出了结论。在课结尾时,我也让学生大胆猜测不是3的倍数的数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呢?这样学生有了刚才是3的倍数的数的分法的经验,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继而利用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验证猜测,从而理解概念,把握规律,知晓原理;最后设计延伸猜测活动,启迪思维,鼓励创新。

四、拓展开启学生思维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当待测物品是27个、81个、243个、729个、2187个,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范文第6篇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题

1.把下面的数量关系写完整。

(

)○(

)=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

)○(

)=五年级平均每人种树多少棵

(

)○(

)=汽车每小时平均行的千米数

(

)○(

)=平均每天节约用水的吨数

2.写出综合算式,不要计算。

(1)五(2)班有男生18人,共种树100棵;女生20人,共种树80棵。这个班平均每个学生种树多少棵?

(2)五(2)班有男生18人,平均每人种树5棵;女生20人,平均每人种树4棵。这个班平均每个学生种树多少棵?

(3)敬老院有老爷爷8人,平均年龄74.5岁;有老奶奶12人,平均年龄82.5岁。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几岁?

(4)李明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8页;后6天共看了58页。李明平均每天看书多少页?

二、应用题

1.果园工人分两组摘苹果。第一组12人,共摘苹果4800千克;第二组13人,共摘苹果5850千克。平均每人摘苹果多少千克?

2.果园工人分两组摘苹果。每一组12人,平均每人摘苹果400千克;第二组13人,平均每人摘苹果450千克。这些工人平均每人摘苹果多少千克?

3.茶场工人分两组采茶,第一组11人,平均每人采茶8千克;第二组9人,共采茶82千克。平均每组采茶多少千克?平均每人采茶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1.把下面的数量关系写完整。

用心

爱心

专心

(全班学生总体重)÷(学生总人数)=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

(种树总棵数)÷(五年级总人数)=五年级平均每人种树多少棵

(汽车行的总路程)÷(汽车行驶时间)=汽车每小时平均行的千米数

(节水总吨数)÷(总天数)=平均每天节约用水的吨数

2.写出综合算式,不要计算。

(1)(100+80)÷(18+20)

(2)(5×18+4×20)÷(18+20)

(3)(74.5×8+82.5×12)÷(8+12)

(4)(8×4+58)÷(4+6)

二、1.(4800+5850)÷(12+13)=10650÷25=426(千克)

答:平均每人摘苹果426千克。

2.(400×12+450×13)÷(12+13)=10650÷25=426(千克)

答:平均每人摘苹果426千克。

3.(8×11+82)÷2=85(千克)

(8×11+82)÷(11+9)=170÷20=8.5(千克)

答:平均每组采茶85千克,平均每人采茶8.5千克。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文明礼貌国旗下讲话范文下一篇:文明示范村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