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名言范文

2023-09-22

老子的名言范文第1篇

一、老子“贵柔守雌”思想的基本内涵

老子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 认为柔能克刚, 弱能胜强。“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德经》四十三章, 以下注释省略《道德经》) 看似柔弱的东西, 实际上却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相反, 看起来很强大的世间万物, 反而没有持续性, 其生命力更弱。水是自然界中最柔顺的, 但也是最刚强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七十八章)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 具有生命活力的时候, 柔韧性很好, 一旦失去了生命, 就会变得僵硬,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事物发展到极盛阶段, 就意味着生命力开始走向衰竭,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五十五章) 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 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在“道”的指引下, 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思想。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包含“柔弱”、“处下”和“不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首先, 要表现得“柔弱”。相对于雄性的强势而言, 雌性就显得柔弱。但是, 柔弱可以胜过刚强。 (三十六章) 所以, 一定要“贵柔守雌”。善于“守柔”, 才算是真正的强者, “守柔曰强。” (五十二章) 圣人就是“守雌”的楷模,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二十八章) 事实上, 老子所谓的“柔弱”, 是一种独特的谦逊, 其目的是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和最终的强者。

其次, 要学会“处下”。不论是最宽阔的海洋, 还是最杰出的圣人, 都是因乐于“处下”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 而民不重;处前, 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六章) 这也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应有准则, “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六十一章) 用人之道要礼贤下士, “善用人者为之下。” (六十八章) 实际上, 老子提倡的“处下”, 是一种特别的尊重, 其用意在于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成功。

最后, 就是要勇于“不争”。天道如此,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婵然而善谋。” (七十三章) 水的品行是对此的最完美诠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八章) 人道亦然,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七十三章) 圣人是“为而不争”的典范,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圣人“不争”而胜,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其实, 老子主张的“不争”, 是一种特殊的合作, 旨在实现自己最大的愿望。

当然, “贵柔守雌”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把握柔弱的深刻含义, 反而能成功, 柔弱只是表象, 而强大的生机才是它的内核。”[2]“柔弱”、“处下”和“不争”是为了“胜刚强”、“能为百谷王”、“天下莫能与之争”, 最后成就个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存和天下的安宁。可见, 学会谦逊, 学会尊重, 学会合作, 是老子“贵柔守雌”思想的智慧之所在。

二、当代婚姻观的主要误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当代婚姻观大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三大误区。

(一) 择偶标准物质化的误区

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一些人变得浮躁起来, 甚至存在“一切向钱看”的现象, 拜金主义和拜物教更是层出不穷, 金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的全部标准。由此引发了许多人“物质化”的婚姻观, “干的话不如嫁得好”、“嫁入豪门”等错误的择偶观备受推崇, “房子”和“车子”成了婚姻的硬性标准。这就导致了骗婚、“傍大款”等社会问题, 否认了婚姻的爱情基础, 演变成了“长期的金钱交易”。物化的婚姻是走不远的, “物化的婚姻通常形成依附婚姻, 而当某一方失去当初的价值时, 就很容易陷入生活无助的困境。”[3]过于注重物质条件, 忽视情感基础的择偶误区, 婚姻悲剧很难避免。

(二) 婚姻关系理想化的误区

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 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 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从小受到较为保守的中式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在学校期间, 对于恋爱与婚姻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 同时也受到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影响, 从网络和电视等社会媒体中获得恋爱婚姻的知识, 往往是片面的、过分美化或低俗的, 这就导致一些青年对婚姻的理想化和浪漫化。除此之外, 社会竞争的激烈、个人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婚姻的理想憧憬等, 都导致了“剩男剩女”的现象。然而, 迫于家庭长辈以及中国社会的一些传统社会舆论的压力, 许多“剩男剩女”急于脱单, 仓促结婚或者盲目听从长辈的安排, 而导致许多婚姻的不幸或离婚现象。

(三) 婚姻责任意识淡薄化的误区

在当今中国新旧道德交替的特殊时期, 旧的道德不再受到重视, 而新的道德尚未完善, 特别是婚姻道德受到一些前卫思想的误导, 随即产生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如婚姻责任意识降低, “部分未婚研究生的婚姻意识淡薄。在他们看来, 结婚后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以自我的价值实现来衡量。概括来讲, 就是其婚姻意识淡薄, 婚姻责任弱化。”[4]性观念的过分开放导致了婚姻的忠诚度减弱, “小三”“情妇”现象增多, 甚至部分当代人将“小三”作为自身能力的象征, 缺乏婚姻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这样的认识误区, 对婚姻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可见, 当代婚姻观的三大误区, 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日益凸显, 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三、老子“贵柔守雌”思想对当代婚姻观的启示

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 对于走出当代婚姻观的三大误区,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在择偶标准上学会“柔弱”

老子在阐释其“贵柔守雌”思想时, 特别推崇水“利万物而不争”与“故无尤”的品格。在老子看来, “水”之所以最接近“道”, 是因为其善于安身立命, 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发挥了自己的价值, 才不会出现过失与差错。所以, 当代人在开始婚姻关系之前, 要认清个人的价值, 学会自尊自爱, 不要一味地追求金钱,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婚姻。

在择偶标准上提出过分的物质化要求, 事实上是以自己的强势地位为前提。由于自恃过高, 于是对对方的要求很高, 特别是物质化要求十分强烈。对物质条件的过分强调, 实际上是在舍本逐末, 这种作法与老子的“柔弱”思想背道而驰, 其不幸和危险很难避免。如果在择偶时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 更多关注对方的内在素质, 对对方的物质条件考虑少一点, 也许就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对于谈恋爱的人来说, 老子的“柔弱”思想是值得借鉴的。

(二) 在婚姻关系上学会“处下”

在婚姻关系上过于理想化的期待, 也是由于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所产生的结果。于是, 对对方要求苛刻, 缺乏宽容, 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当对方与自己对婚姻的理想化状态不相符合时, 往往就以“闪离”的方式终结婚姻。这样的结局是不幸的, 与老子告诫的要善于“处下”, 才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是完全背离的。

事实上, 要使婚姻关系健康发展, 就要善于甚至是乐于“处下”, 学会尊重, 学会宽容。对于婚姻的幸福而言, 宽容是非常重要的, “婚姻可以是爱情的坟墓, 但它也可以成为爱情的天堂。问题在于如何用宽容去谅解对方, 在婚姻遇闲的时候, 别计较什么个人得失, 别怨恨什么不平。换一个话题去谈话, 别拉着一个话题不放;换一个角度去思想, 对别人多几分理解和宽容。这样做, 你的心情就会永远沐浴在阳光之中。”[5]宽容能够使婚姻变得更加美满, “婚姻如水, 宽容是杯。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才能使生活过得有滋有味!”[6]也能使婚姻持久保鲜, “唯有宽容, 才能给双方足够的空间和时问, 使婚姻能持久保鲜。婚姻如同蹒跚的幼儿, 也需要不断地长大成熟。而没有宽容, 就没有成长。”[7]因此, 在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过程中, 老子的“处下”智慧是应该吸取的。

(三) 在婚姻生活中学会“不争”

在婚姻生活中, 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面对婚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不少人往往总是争来争去, 非常伤害感情, 甚至导致婚姻破裂。这种作法与老子提出的“不争”思想是大相径庭的, 其婚姻失败也是自然而然的, 其中体现了婚姻责任感的严重缺失。对于婚姻的健康发展, 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婚姻靠责任和感情同时维系才是幸福。而对于男人来说, 担负的责任会更大。”[8]但是, 当今许多人的婚姻责任感较低, 在没有清醒的认识婚姻中责任与义务时, 就草率地踏入了婚姻的门槛, 当现实生活与之前想象的不一致的时候, 便会选择离婚。这种婚姻生活中责任感的缺失, 非常容易导致婚姻失败。因此, 在婚姻生活中, 一定要学会“不争”, 学会合作, 那么幸福的婚姻才会有所保障。

总之,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所包含的“柔弱”、“处下”和“不争”的基本内涵, 对于走出当代婚姻观中择偶标准物质化、婚姻关系理想化、婚姻责任意识淡薄化的三大误区, 促进婚姻观的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要:老子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 提出了“贵柔守雌”的思想, 其中包括“柔弱”、“处下”和“不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 对于走出当代婚姻观中择偶标准物质化、婚姻关系理想化、婚姻责任意识淡薄化三大误区, 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老子,贵柔守雌,道,当代,婚姻观

参考文献

[1] 赵明月.代际间婚姻观的差异与干涉[J].现代交际, 2015 (08) .

[2] 徐艳芳.评析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6 (06) .

[3] 苗翠环, 李龙海.做“二奶”的婚姻观:现代中国转型期女性价值观的迷失[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09) .

[4] 马丽萍.对未婚研究生婚姻观特点的分析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01) .

[5] 卢一鸣编.罗素的幸福之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3:158.

[6] 张旭编.选择力[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4:169.

[7] 李智艳编.做像林徽因一样的完美女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3:200.

老子的名言范文第2篇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余字, 流传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这是涵盖了人生观、社会政治观和宇宙观的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著作。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政治、军事, 道德等问题。《道德经》中的“道”是指指物质世界的实体, 即宇宙本体, 也可以指支配物质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一般性普遍规律。“道”的宇宙观是认为宇宙是物质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两个方, 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于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说:“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这说明“道”是“德”的哲学“本体”, 反之“德”是“道”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在这里, “德”可以理解为得道之得, 意思是说要按照道的规律和原则去办事。老子理想中的人格是虚怀若谷, 大智若愚, 胸怀开阔, 宁静淡泊, 谨言慎行, 与人为善, 待人以诚。含蔫不露, 微妙不可识, 温和庄重。《道德经》有云:“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老子把道德修养放在做人的首位,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教化人们不断学习, 改正错误, 强调通过自我的不断修养从而达到做一个完善的人。

索洛维约夫 (1853-1900) 是现代俄罗斯哲学史上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和哲学的奠基人, 其思想被认为是俄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体系, 他是俄国哲学历史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代表性人物。索洛维约夫开创了独特的俄罗斯哲学时代。索洛维约夫使俄罗斯哲学在世界哲学界拥有了独立的表达形式和地位, 从而结束了俄罗斯哲学在19世纪以前仅仅依靠札记、散文、随笔等方式表达本民族思想的时代。索洛维约夫的道德哲学是俄国思想家的第一个伦理学体系。他站在时代的高度, 把握俄罗斯哲学融入世界哲学史的历史使命。索洛维约夫为俄国哲学塑造了鲜明的性格, 突出强调生活的精神基础, 同时渴望恢复精神世界的完整性。

二、对比分析二者对道德认识的不同理解

中俄两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道德哲学观点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一) 二者产生的方式不同

老子的《道德经》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著作。道教产生于东汉中叶, 沿袭了历史中的黄老道和方仙道等某些修持方法逐步发展而来的。

道士们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能长生不死, 成为神仙。奉《道德经》为道教经典同时还赋予了阐释。索洛维约夫的道德哲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的, 俄罗斯哲学是在东正教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 是俄罗斯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的完整表达, 也是我们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世界的钥匙。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本质与东正教融合在了一起:东正教改变并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俄罗斯民族本性也在东正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3]通过二者对比可以看出, 索洛维约夫的道德哲学是在俄罗斯东正教影响下产生的, 而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的道教。

(二) 二者具体的精神指向不同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 以“道法自然”作为道家学说的最高原则;“德”则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道德”融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里“道德”可进一步理解“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下德为之, 而有以为。”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 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 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2]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里有云:“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 明德如辱, 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 质德如渝。”说的是真正理解彻悟了大道的人, 他们做起事来常常显得大智若愚, 机巧全无, 好像很愚昧的样子;可以践行大道的人, 他们总能不逞劳力, 不敢为天下先, 莲花出污泥一样, 像明月当空;内在修养高尚洁净的人, 常常好像受辱的样子, 不计较得失;而那些拥有德行广大之人, 他们却总是很谦虚卑下, 好像很微不足道的样子, 不自夸有德;那些建立了广大功德的人, 却常常好像小偷一样, 谨小慎微, 而不敢在人面前夸耀他的功绩, 不想让别人知道而偷偷摸摸地去做善事。[1]在倡导修身养性的道德标准上, 老子崇尚水的人性品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夫唯不争, 故无尤。”老子认为, 水在最底下的地方, 水是有容、有德、最善的事物。水滋润养育着万物, 却不去争名争利, 这是它最接近道的作为了。老子在《道德经》中常把人的品德看作是水, 希望人们以水融合天与地, 修养人心品德, 默默地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去除私欲而不求取回报。如果做到这一点, 那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哲学家, 对上帝的信仰是其哲学的核心和理论底线。在他的专著《善的证明》中善有三层含义: (1) 人性之善。索洛维约夫认为人的三种内在感受:怜悯, 羞耻, 崇敬是人社会生存的道德本性, 乃至是全人类道德的本原, 此外人的其他道德品质都被视为是这三种道德的变形; (2) 上帝之善。索洛维约夫认为上帝之善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 即:上帝是完善的, 人类是不完善的。索洛维约夫把未来寄予人的信仰, 一个人类得以道德永生的依据。在他看来, 上帝之善绝不仅仅是人性道德内在追求的最高目标, 而恰恰体现在人类追求至善的具体过程之中; (3) 贯穿于人类历史中的善。索洛维约夫认为最高道德目标的实现, 绝不是个人独善其身的结果, 因为个人道德永远不能脱离社会道德。这就使个人道德修养自觉地融入进了追求社会历史善的进程当中。[4]

索洛维约夫哲学的核心是“理性和良心的体现”。是人内心对上帝的崇敬之心。基于这种“崇敬感”的基础使上帝的意志高于人的一切行为而使人产生一种心理需求, 这样就构成了道德的基础。

这样一来, “道德”就是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 是人的行为准则。索洛维约夫肯定上帝之善的存在, 并随历史长河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并相信人类终将实现至善之境。索洛维约夫的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东正教对其道德哲学的影响。

(三) 二者对各自社会的影响不同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最早的唯物主义著作。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和道德观的形成以及中国人的做人, 做事基本方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含伦理学、哲学、军事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 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哲学、科学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体现了公元前中国社会哲学的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中国历代文人政客修身、齐家、治国的经典。

索洛维约夫是20世纪初的一位职业哲学家, 他的哲学思想被后人称作是俄罗斯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体系。索洛维约夫哲学成为俄罗斯“哲学复兴”的思想源泉, 他是系统的和完全独立的考查道德哲学基本原理的第一次尝试, 是俄罗斯思想家的第一个伦理学体系。索洛维约夫在他对社会的理解是基于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世界的真正哲学的、神圣的态度以及哲学的唯心主义, 这个唯心主义最重要的核心是人的道德问题。这个道德作为人和社会的最高理想需要进行无私的、勇敢的斗争, 这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当代俄罗斯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 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血脉和根基, 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载体和依托。它直接关涉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关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因此, 对中俄两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对比分析也是当今时代的世界性课题。通过对比分析老子和索洛维约夫对道德的认识,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 从时间维度上看, 老子对中国的影响有2000多年, 要远远长于索洛维约夫对俄罗斯100多年历史的影响;

(2) 从空间影响范围来看, 老子的思想, 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 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到上个世纪的中叶, 在欧洲共有六十多种《道德经》译文。其中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以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老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为世界文化名人。据统计, 世界上被翻译成外国语言文字并且在世界各国出版印刷量最多、仅次于基督教《圣经》的要数老子《道德经》。由此可见, 老子的影响具有世界性, 而索洛维约夫的影响力主要在俄罗斯;

(3)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索洛维约夫是俄罗斯哲学史上跨时代的人物。将二者关于人性中的道德问题加以对比分析, 可以促进中俄两国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都是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两国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促进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 以求共同进步是维护欧亚大陆稳定、防止“文明冲突”的必由之路, 是促进中俄两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促进中俄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

【相关链接】

俄罗斯联邦 (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 英语:The Russian Federation) , 通称俄罗斯或俄国, 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 地跨欧亚两大洲, 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 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建立沙皇俄国, 并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称俄罗斯帝国, 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 领土不断扩张, 19世纪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库页岛、海参崴等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二战时期促使外蒙古从中国独立, 导致中国再度失去173万平方公里领土, 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伤害。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冷战期间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 最大加盟国俄罗斯正式独立, 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军事力量, 综合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二, 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 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 其军工实力雄厚, 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 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除此以外, 俄罗斯还是五个金砖国家之一。

罗斯历史起源于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 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 东正教 (基督教的东部分支) 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 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 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 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 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 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摘要:道德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研究道德的学者比比皆是。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老子的《道德经》并流传至今。俄罗斯在19世纪出现了索洛维约夫的道德哲学。本文对二者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 揭示了中俄两国文化对道德认识的异同。这有利于尊重文化差异, 促进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老子,索洛维约夫,道德

参考文献

[1] 李俊华.上德若谷上善若水[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111.

[2] 吴星辰.道德与《道德经》浅议[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1) :55.

[3] 孙雄.东正教传统及其对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8 (5) :13.

老子的名言范文第3篇

摘要:2020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全省要加快构建“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其中“五区”中的重要一区即是:以太昊陵、老子故里、庄子故里等为依托,建设对话先贤圣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老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作为道教始祖老子的故里和老子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河南鹿邑县拥有丰富且极具特色的老子文化资源,发展以老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明显,文化资源发掘潜力巨大。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旅游;

一、鹿邑在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建设中的优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河南文化强省战略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推进,老子文化资源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老庄元典文化旅游区的建设,老子文化将发挥龙头作用。

1.老子在诸子中的历史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广泛

老子思想文化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在被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除《圣经》外,就是《道德经》;从19世 纪开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老子本人被教科文组织评选为“百位世界名人”之一。在中国,老子学说对历代人文学派如儒学、法学等影响极深,“黄老学说”在战国时代和西汉时期成为“显学”,在一些朝代被统治者奉为治国方略;在民间对普通人生活中的个人行为都产生过极大影响,至今很多思想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老子遗迹历史悠久,规格和价值极高

鹿邑老子故里都被历代帝王、学者和民众视为神圣之地,留下了众多的古迹。自汉代以来,历代典籍都有皇帝亲临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2001年老君台、太清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前来祭祀老子或亲撰赞文的帝王有汉桓帝、魏明帝、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宋真宗、元世祖等,特别是李唐时期,对老子一再加封,大修其宫殿;宋真宗除亲制三御碑外,还三次作老子赞文,使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规模达到鼎盛。此外,历代学者名人在鹿邑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太清宫内保存有大量碑文诗赋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历代的皇家及民间活动不断增加老子故里的文化内涵,这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历史遗迹极大地提升了鹿邑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

3.以老子为主题的四大文化品牌建设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老子故里旅游开发已具规模,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到此玩赏,是周口旅游发展中创立的较早的4A级景区。2006 年恢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子庙会,使得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鹿邑唱响“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老子国际文化旅游节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期间举办,是国家级节会,主要活动有学术交流、旅游推介、商贸洽谈等。近年来,鹿邑打出了“李姓之根”的口号,开展了一系列寻根拜祖活动, 2011 年李氏宗祠始祖殿建成,坐落于太清宫景区东侧,在老子生辰纪念日和庙会期间,世界各地李氏宗亲庞大代表团祭祀寻根,成为鹿邑旅游的又一张名片。

二、鹿邑文旅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来鹿邑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除一般景区都会遇到的资金、人才等瓶颈外,限于地理位置,鹿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缺乏龙头景区带动

周口市目前只有两个4A级景区,一个是老子故里景区,另一个是淮阳太昊陵景区,这两个景区都在县里,景区规模都不大,都是人文景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从旅游的视角看,除“游”之外,“吃、住、行、购、娱”方面的短板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周边的景区都是小景点,如袁世凯故居、关帝庙等,且都分布在不同县区,相距较远。

2.交通制约因素短期内难以解决

鹿邑到目前还没有通高铁,空中交通也不便利。一个景区不在高铁线路上,很难纳入到外省游客的出行计划中。而且,交通不便,景区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很小,打造5A景区难度极大。

3.老子庙会的现代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

老子庙会历史悠久,起源于汉,兴盛于唐,李唐王朝把老子李耳当作自家祖宗,多次到鹿邑拜谒老子,率百官到老子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庙会持续时间长,每年从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日到三月十五。但是,目前老子庙会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太昊陵庙会、大伾山庙会和中岳庙庙会,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每年庙会的相关报道很少,吸引的外地游客有限;与太昊陵庙会相比,参加的人数相差甚远。

三、推进老子故里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河南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老子故里以及整个老庄文化元典区的开发和建设,鹿邑县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打造文旅知名品牌和精品线路,把老子故里打造成与曲阜孔子故里齐名的文旅品牌。

1.高质量举办老子庙会节和李姓姓氏文化节,传承弘扬中原根亲文化

始祖文化和姓氏文化是中原根亲文化的代表。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老子是李姓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老子庙会作为传统庙会,随历经千年,但中断时间长,2006年才恢复,还需要一个宣传和打造提升的过程,要学习太昊陵的经验,增加非遗表演等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庙会知名度,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发掘道教休闲养生方面的文化资源,打造高质量的养生基地

在鹿邑,和道教有关的人物除老子外,还有在民间极富盛名的陈抟,后世道教徒尊奉他为“陈抟老祖”,与老子齐名,他们在道教的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抟(871 年—989 年)是北宋著名的隐士和易学家,也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老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养生方面并没有留下相关的著作,只是在理念上影响了后世的道家学派。从道家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角度看,被称为“老祖”的陈抟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道家养生做出了榜样和贡献。因此,鹿邑老子故里可以依托陈抟养生文化资源,建设一个以休闲养生、健身长寿、消遣娱乐为目的园区或特色小镇。

3.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周口作为豫东平原,缺乏山水旅游资源,虽然有不少人文资源,但是都处于“小、散、虚”的状态,有些是神话传说、有些是单个的庙宇,开发难度比较大。而且从各地名人资源的开发来看,影响力大的不多,如杜甫故里、二程故里等,都需要和区域的其它旅游资源合作,拓展区域旅游的发展空間,促进精品旅游线路的联合开发。 鹿邑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名人故里和历史古迹景区居多,比较知名的有淮阳太昊陵、西华女娲庙、商丘民权庄周故里、项城袁世凯故居等。此外,可以与其它道教圣地如王屋山、嵩山、道教老君山、老子著经地函谷关等整合开发经典道教文化专题旅游线路。

4.以创意和科技的融入为手段,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

通过创意和科技来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实现旅游业从过度依赖自然和历史资源到依靠创意和科技转变。围绕传承弘扬老子和道家文化这一主题,对文化遗址、神话传说等利用科技手段将其活化起来。历史文化遗产很多是有听头、没看头,老子文化尤其如此,《道德经》晦涩难懂,普通游客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将其“激活”必须依靠创意和 VR、AR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其生动地展示出来。此外,要搭建智慧文旅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接省、市智慧文旅平台,解决交通、住宿、购票等问题。

结束语

总之,推进老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在把握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既要推进文化旅游,也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实现老子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春晓, 胡婷. 大湘西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力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8(5)

[2]陈瑞霞, 周志民. 文化旅游真实性感知对旅游者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旅游者幸福感的中介效应[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1)

作者简介:宋艳琴,(1971.6-),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哲学。

老子的名言范文第4篇

《道德经》总共只有五千字,但是要完完整整地看完理解透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其中凝结了老子一生的思想和智慧,并用最朴素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传统文化的深遂性和思辨性。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魅力所在: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老子在中国思想历史中的地位不容置喙,正如儒家圣贤孔子所言:“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作了高度概括,他揭示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即“道”。

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巧拙,辨讷,祸福等等是相反相成的,揭示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他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的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步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点滴中的积累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途径。老子的辩证思想在军事战争中也广为运用,比如他的“愚能圣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孙子兵法》中不也有“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句话就灵活的运用了虚实的关系。

《道德经》中我最喜欢的句子当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才是善的最高境界,这启迪人们为人处事时居处停留要懂得地利,做事要存仁爱之心,谈话要说诚信之语,组织或者国家都需要善于调理,做事情要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能力,行动要知道时节的安排。做事要有宽容之心,不争名利。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应该减少自己的私心,远离欲望,不能沉迷于毫无益处的东西,找不到自己,看不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而还应常怀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即所谓的赤子之心。

除了个人的善,老子的治国理念也相当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老子的治国之“道”其实是为迎合当时的统治者而提出的,换一种角度,其实就是教当时的统治者如何去领导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老子认为人民百姓可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中运用颇为广泛:汉惠帝询问曹参治国之道,并说他认为现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曹参就问汉惠帝:陛下您比汉高祖如何?汉惠帝承认比不了高祖,曹参也比不上萧何于是曹参就说既然他们在去世之前,把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法度都给定下来了,我们后头的人守着他们的制度就可以了,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个例子就是历史上说的“萧规曹随”,也是无为而治的做法。但是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也是辩证的,过多的改革可能会是邯郸学步,并造成社会的疲惫,但一味的抱残守缺是不合适的,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时我们就需要改革,正如七十年代邓主席的改革开放,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中治国的重要的概念。老子研究学者陈鼓应这样说:自然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一种不被外在力量所干扰的存在与运动的状态,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而无为则是这种运动状态对人类社会的要求,简言之就是不妄为。因此“自然”是针对天,地,宇宙,万物而言的,而“无为”是针对人类社会活动状况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没有生态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从亚特兰蒂斯古国的灭亡,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造污与治污,再到如今各类气候协定,环境条约层出不穷,人们对于自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保护环境的呐喊也愈演愈烈,而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不可不感叹他的预见性。

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家,其一是道家,另一个便是儒家。儒道之争在中国古代持续了一千多年。出世入世问题可能是两家最大的分歧所在上,儒家主张实行王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而道家则希望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们蔬食而遨游,过着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生活,高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语)就足矣。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由上面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对于仁义大道的理解有很大偏差。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儒道也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和“善”这样的标准是不能被人为规定死的,“仁义”亦是如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言之美是谓大美,无为之善是谓大善。看待万物都是如一,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才是真正的大仁。而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一种有层次、有差别的爱。樊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是“爱人”;而孔子又主张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已及人,再去爱其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道家所倡之不仁其实就是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同等看待的,而真正的圣人亦是如此,对待百姓庶人,任其自身发展,不以人为的“仁”来横加干预。

天才的社会理想不会自行实现,因而儒家拘泥于做好一件件小时也并非无用,与老子相比,建立和明确一个个道德规范的儒家诸贤更近于庸人。但我们推崇天才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这些,“不够哲学”的“庸人”虽不可提供许多被称为辩证法的高深而终极的理论,却在显示生活层面是那个完善一种发展人格的生活方式。老子为社会提供理想,而普通的行动者提供了通向理想的唯一可能性,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同时也不能忽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老子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认为自己的说法容易实践,但是天下人却没有办法了解,也没有办法实践。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来阅读《道德经》,不能主观臆断,台大的傅佩荣教授曾说过:“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是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你跨过去,觉悟了,自然就会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由此看来,大概只要我们跨过了老子智慧的那道门槛便觉得它可亲可近了。

老子的名言范文第5篇

好课之所以成功, 不仅在于老师逻辑缜密、语言凝练, 也不仅在于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点, 而是在于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节课上下来, 学生感觉单调乏味、苦不堪言、对所讲内容大倒胃口, 这节课肯定是失败的。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所有一线老师都对此体会颇深。往往语文教学中现代文的讲授格外重视这一点, 但古诗文的讲授, 大量时间会停留在语词句子的理解上了, 对此就少有顾及了, 以致于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晦涩艰深, 对它望而生畏。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古诗文同样是鲜活的!语文直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 古人的精神世界足以动人!在教学中, 笔者认为让文史挂钩, 给学生适当渗透古人的思想观念, 对古诗文恰到好处地发微, 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不错的效果。

比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十五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中, 选择了《老子》七十八章的名句:“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教材把这一句翻译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他。”如果仅让学生从字面理解, 点到为止, 很多学生就似懂非懂:“水”的话题与“德”有什么具体关系呢?其中奥妙学生比较难理解, 就需要教师仔细解答了。

“水”是老子最崇拜的东西。《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故无尤。”这些话是对“水”与“德”关系最好的解释。没什么比水再好的了, 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来利处但与人不争, 居处在众人厌恶的低处, 就接近“道”了。只有与人不争, 所以才能没有过失。老子主张“无为”, 在他看来, 做人正应当像“水”一样, 看似柔弱, 滋润万物的同时与世无争, 不居功自傲, 这就是“无为”;但万物都离不开“水”, 它不仅是万物之源, 而且“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就是“无不为”。做到这一点, 一切都完美了。老子歌颂“水”, 实际上肯定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态度、以柔克刚的处事原则。

结合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活生生的例子。比如西汉初年, 社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 民生凋敝不堪, 即使皇帝都找不到颜色一样的四匹马, 将相往往要乘坐牛车。这个时候, 汉文帝、景帝采用了尊崇黄帝老子、崇信“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观念的道家学说, 推行“无为”而治, 出台了休养生息政策。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不妄为”, 秦始皇那样浪费民力、好大喜功、严刑酷法就是“妄为”。秦统治者表面上的强悍,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是人民所厌恶的;汉初统治者相信, 只有与民休息, 发展生产才能稳定社会。这种政策, 貌似柔弱, 但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为汉武帝刚健有为的大一统时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道理就在这儿。不仅是老子, 孔子也曾礼赞“水”, 《荀子·宥坐》记载,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他的学生子贡问:君子见到大水为什么要驻足观看呢?孔子回答:那流水普遍滋润万物而无所作为, 好像德;向下流淌, 弯弯曲曲遵行着自己的规律, 好像义;浩荡无尽, 好像道;有人清除堵塞物, 它随即回应, 涌流向前, 登上百仞的深谷也不害怕, 好像勇;注入容器时一定很平, 好像法度;注满容器不需要用刮板刮平, 好像公正;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轻柔地到达, 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洗净, 好像善于教化;纵然千曲万折也向东流去, 好像意志。所以君子一定要瞻仰它。在孔子看, 貌似柔弱的水有着宏大坚韧的特性。

可以再阐发。“上善若水”的观念, 对于初谙世事、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讲, 很有教育意义。人生不是一条直线, 不可能一步比一步好, 一味的执着往往会收效微小甚至四处碰壁, 刚劲的做法在许多事情上都难随人愿。但往往像水一样貌似柔弱的事务实际并不柔弱, 于是智者就应该从中汲取智慧, 效法它学会以柔克刚, 以退为进, 从长远着眼把一时的得失看淡些, 才能做出大事业。

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奇葩, 也是中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们已经认识到它们的魅力, 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古诗文篇目不在少数。但是这些作品距离现代社会非常遥远, 如何让学生消除距离感、晦涩感,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它们的瑰丽呢?在教学中, 笔者认为除了精心地咬文嚼字、文读百遍、设身处地去理解作者生平经历之外, 这种适当地发微是必要的。老师补充一定的背景知识, 这会让学生深化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举一反三, 学会思考, 能把古诗文学活。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古人的思想观念, 包括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就是一种“历史主义”的做法, 即把人物事件放置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理解:“评论一个历史人物, 当然不是要求我们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历史人物, 而是严格联系到这个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这要求老师广泛收集资料, 精心备课;也得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如画龙点睛般恰到好处, 不可过于深奥, 否则就是画蛇添足。这不仅能对“语文大课堂”的教学实践有所推动, 也对学生为人处世有益。

经过教师对教材的发微, 一节课的内容大大丰富了, 学生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是“活”的。补充的这些内容, 应并不影响整个教学的框架结构, 却可以恰到好处地感动学生, 甚至是让他们大有所悟。较其他科目而言, 语文有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育学生的巨大作用。也许多年之后, 学生可能会忘记中学语文课中照本宣科的知识点, 但会对教师这些有益的阐发会留有很深刻的印象。这些古圣先贤的人生哲理, 往往只是只言片语, 或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整个人生。

摘要: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 引入古人的思想观念是可行的。以《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的教学为例, 说明课堂上适当的发微, 让文史挂钩,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胃口, 还能对学生在做人原则上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发微,天下莫柔弱于水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书法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