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

2023-09-16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小论文;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一、科学小论文写作速度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需求

(一)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对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回归的需要

从理论上讲以学生为主体大家都接受,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这个主体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的作文训练已经习惯了大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动笔--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教学中我们依据大纲、教材,按照训练计划,从指导批改到讲评,一丝不苟,似乎无可挑剔。然而从学生这个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个体上来分析,教师以一对40,不管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问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因为有了教师的思路上的设计框架,哪有学生发挥的天地。试想若在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把作文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在快速作文中展现学生本性。快速作文让参训学生交流,具有多元化、多向性、互动性和互动式的特点,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得以体现。

(二)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开发学生快速作文潜能的需要

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未被开发的无法估量的潜能。采取强化,科学的措施,刺激学生的寫作欲望,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作文潜能,提高学生写作素养,使学生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

(三)提高科学小论文速度源于发挥教育德育功能重要途径的需要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再现,是感知的流露。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可以说德育是师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智慧与情感沟通的过程。通过作文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疾病,以自己的感化能力让受教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情感并通过情感的感性和迁移性功能激发情感反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科学小论文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科学小论文写作速度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

小论文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实践能力。听说是基础,写和实践是目标,是根本。小论文的写作在科学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科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认为: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身处的是一个一天小变化,十天大变化的花花世界,社会信息在不断的更新,但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沿用到现在,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停滞不前,其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网络语言乱搭,错字别字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最致命的一点是学生普遍产生“厌作” 、“怕作”心理,在时间上是一拖再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甚至是有逃避倾向。其实是很大部分的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当然写不快,无从下笔;不愿讲真话,只能东抄西抄,造成了作文的雷同与虚假等现象。所以为了改变现状,我们要做的努力还将有很多很多。

三、巧妙运用方法,提高科学小论文写作能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速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从何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写作兴趣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依赖于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

小学生由于自身还处在一个好动,贪玩的年龄,活泼的天性是他们的一大特征,最吸引他们的就是有趣的游戏。他们在游戏、兴奋、大叫、比拼、玩耍,他们很轻松。而当我们教师也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一起游戏时,学生在这一刻就喜欢上教师了,接下来让他们喜欢你上的作文课也变简单多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心理学家就曾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非常简单。所以将作文教学回归到兴趣,好玩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那么当学生体验过激情,就可以把这当中的感受留在作文本上,这样的作文不仅写作速度快,而且把原本枯燥的写作训练,变成一次有趣的游戏在头脑中的再现。慢慢的,因为一次次的游戏教学,学生渐渐学会了表达,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孩子们的写作速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词汇,提高写作速度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现实是有的小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量很少,写作时一提起笔来就觉得脑袋空空,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可写的东西也没有;有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了,也是空空洞洞,干干巴巴的,颠来倒去总是重复来,重复去的用那么几个词。其实写作文就像英语一样,没有多几个像样的单词,你就是一句完整通顺的话都很难完成,所以需要积累。教师平时就应要求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在平时作业中就可以布置一些,如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除了摘抄,我们还要注意到小学生的特性,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能力是很强的,而“阅读”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习惯阅读是一种轻松、无压力的学习,学生学的高兴、词汇、语句也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是学问,用起来就会思如泉涌,顺理成章。

(三)引导学生写作“讲真话、道真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提出:“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如今80多年过去了,再回过头看一看小学生的作文,最大的问题还是空话、假话、成人话。这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文的大问题,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成了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当代著名作家方方指出: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他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玩是他的天性,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和眼光探究观察这个世界,因此每个孩子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保护孩子们个性特征,不用成人眼光去评价孩子看待世界的错与对,那么就能够挖掘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把所感所想用他的语言描述,写出真话作文。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提高作文速度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了看着越来越多孩子的写作速度快起来了,科学小论文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季龙鸣.《谈科学小论文写作训练》[R].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91-92.期刊论文.

[2]王瑞金.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能力[EB/OL]. http://old.pep.com.cn/czyw/jszx/jxyj/xzjx/201405/t20140506_1204835.htm,2014-05-06.

[3]童真.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研究——作文速度研究[EB/OL].http://www.doc88.com/p-9671676920057.html,2013-02-10.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科学教学;科学小故事;教学策略及评价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渐次提高,国民对教育改善的欲望越来越强,尤其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而近几年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科学小故事在科学教学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也吸引了大批教育研究者的青睐。文献研究表明,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解读有效教学的相关知识,丰富了教育理论也拓宽了教育实践,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石。本文以有效教学为切点,以科学小故事为抓手对如何促进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以及有效科学教学的衡量标准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当时也受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引起了各国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和好奇。从近几年的文献看,对有效教学的阐述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发展,师生双方的配合以及有效教学内在的结构等。从相关的资料中了解到,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与他们的知识背景、研究兴趣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目前普遍认为有效教学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其次,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率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第三,从主体发展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即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也就是注重社会性,体现个人的主体价值;第四,从教学的实用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用的,即知识的迁移能够达到学以致用,为个人自身发展带来益处。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解读,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都着眼于教学的有效性,并凸显出教学的本质和价值应用性。

基于有效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有效教学主要有五个评价标准:

1.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目标,以促进学习。

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虽然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在科学教学中除遵循以上五个基本的标准外,还有它自己领域的规律和特征,因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充分彰显科学本质的学科。因此科学教学是否能够达到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活动,强调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对于有效科学教学的衡量标准,不仅要从横向和纵向方面上分析,还要从它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解读,尽量全面、客观、公平地诠释它。

二、科学小故事的解读及其应用

1.科学小故事及教育功能。科学小故事是指经过精心选取,符合逻辑,合乎史实,约3~5分钟的小故事。故事内容可以是涉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事件或事件的片段。例如“牛顿眼中的苹果”、“好奇的瓦特”、“爱迪生与电灯”、“阿基米德浮力奥秘”等等。也可以是与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蕴含教学知识的事件。如凸透镜成像与照相机的原理,再如杠杆原理与金字塔的建造等。科学小故事不仅能清晰地展现科学家的精神和灵魂,还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因此,科学小故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必须富有哲理,且与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便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而完整的了解;二是必须以人性化的、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以便使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科学的本质;三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小故事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正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体现了科学课程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STSE”的落实,起到了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教学质量趋向最佳化。具体表现在:改善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科学课堂中愉快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利于德育的贯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操;拓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人文、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整体上来说,学生可以从科学小故事中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又能体会到科学家为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继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洗礼。正是因为科学小故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深地引导和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2.科学小故事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一种表达形式,在科学教学中,巧妙地将科学小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为使科学小故事在教学中发挥最好的功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必须掌握技巧把握好分寸,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悲剧。

(1)故事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事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讲述方法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导入时要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2)要有启迪开智的效果。故事的引用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讲述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实际出发,运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等方法,让学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到里,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3)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故事的引用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趣味性。科学与否要看它是否从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语言上讲究生动性和幽默性才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

(4)把握恰当时机,灵活运用。导入时故事的引用要有弹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故事的有效性,又能对时间的把握比较到位,谨防学生只图一时的热度。

总之,不是每一节科学课都适用故事情境,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适用故事,故事的引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知识来安排,所以故事的引用要注重合理性、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三、利用科学小故事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及评价

1.有效教学的策略。

(1)将科学小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一是问题情境故事化。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造者,让学生自己在感受故事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获取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有效掌握相关的学习目标。

二是概念情景故事化。科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通过创设故事化的概念情景,可以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更贴近生活,且形象、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三是应用情景故事化。学了会用,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创设故事化的应用情景,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内部的生长点,培养其在生活中的知识再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观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2)将科学小故事作为相关科学资料。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着由科学探索、科学应用而积累起来的教学思想、科学认识观、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史实,从而使学生能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乃至科学论理方面的教育。同时,科学发展史本身又是现代科学发展、变革的源泉,是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扩充的基因。因此,教学中可以收集有关科学史,科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内容,以故事形式充实课堂。

(3)将科学中的励志故事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在科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批杰出又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学生在听故事或阅读故事时,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的精神而吸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毅力。

(4)将科学小故事作为课外的扩展性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科学知识的积累,利用课后的时间推荐几本富有科学寓意的书,丰富他们的大脑,提高科学认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相关科技信息,使之切身感受到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科技意识。

笔者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阅读科学小故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问题。对此可借助科学小故事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转变传统的科学课的教学观念,通过科学小故事的学习,让同学体验到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有效教学的评价。科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基于科学小故事的有效教学评价也是以这四个维度为基线。

在科学探究方面,教师要通过提问和交流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能对小故事中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的本质有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如是否能够对周边的某个自然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基于条件设计实验,并检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科学小故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科学概念和事实,在评价时,更加侧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习得,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更看重综合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故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浮力的科学概念,也可用来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浮力”以及音响因素的理解和计算浮力的技能。

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根据学生对故事的关注程度和具体表现,如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加深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学生的表现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摩等多元进行。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方面,有效科学教学中,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具体要结合典型的科学史问题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评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的看待科学的发展,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是否领悟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理念。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追求教学的效益。科学小故事运用的最终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任何教学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因此,科学小故事的运用效果的体现和评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赖华荣.有效教学“六部曲”[J].中国学校体育,2008,(9).

[2]胡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1,(10):17-18.

[3]盖立春,郑长龙.用“互动式科学小故事”改善学生的本质观[J].化学教育,2008,(7).

(编辑:杨迪)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课题;题目表述;规范

在实际的普及小课题研究工作中,教师对小课题的题目表述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是没有体现小课题的特点,有的受“问题即课题”的误导,还有的将小课题的题目写成论文式题目等。

一、 “问题即课题”的小课题题目表述误区

小课题研究之所以非常容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问题即课题”的核心理念所致。一线教师天天接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成课题来研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在课题的表述中,教师很容易走到一个误区: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直接表述成课题。如如何快速理解文言文、面对中考,如何减少语文中的失分现象,等等。所有问题式题目或带有疑问词的题目,都不是课题的准确规范的表述方式。如使用“如何”“怎样”等字眼,在课题申报中,这类问题出现的最多。

教育科研课题一定是教育问题,而教育中的问题不一定成为科研课题,如果把教育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研究价值;2.可操作性;3.没有明确的结论或规律。因此,小课题题目的表述中一般都没有“如何”“怎样” 等疑问词。

二、课题实施中,课题表述的不规范现象

1.选题偏颇造成课题表述不规范

(1)选题偏大。小课题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即研究范围小、周期短、见效快、可操作性强。小课题的研究过程简便,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

根据小课题的特点,选择小课题时必须克服贪大求全毛病,最好选取一个“点”来研究,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小课题题目的表述也要突出这些特征,在研究的范围表述中,尽量限制,尽量“小”。如:“初中英语单词教学研究”是一个不错的课题,但如果从研究限制范围上来说,至少涉及初中三年的内容,时间较长,内容偏多,而且“单词教学”的指向是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还是教师教的策略,很难确定。如若改成“八年级英语单词记忆策略研究”就比较合适了。

(2)偏向理论研究。理论的研究不适合一线教师,更不能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小课题研究要求操作性强一些,更贴近教学实践。在选择课题时,如果该课题的研究过程或者研究成果中大量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都不适宜一线教师。

2.课题表述不准确或不规范

(1)研究对象不明确。课题的表述中,必须明确研究对象,使人一目了然。虽然教师都清楚自己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但在表述中往往含混不清。如“中考生物复习的关键”这一课题中,教师想研究总结近几年的生物中考情况,抓住关键问题,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但中考生物复习的“关键”太多:就学生而言,有理解的、记忆的、实验的、综合的关键,还有答题技巧、书写规范、思维方式、情绪特点等都是复习的关键;就教师来说,教学风格、习惯特征、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也是复习的关键,学校的教育环境、学习氛围也是关键问题。所以课题表述必须明确研究对象。

(2)研究范围限制不清。小课题的“小”即研究范围小,在课题的表述中必然将研究范围进行限制,修饰限制词语越多,研究的范围就越具体,课题就越小。但在教师的课题表述中很多题目的研究范围没能确定清楚,如“做中考语文题如何多得分”,内容大而多,研究范围限制不清指向不明。

(3)口号式或标语式的表述。有些教师的课题题目表述成“口号式”语句,不能从题目中看出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不能使读者清楚地了解研究者的意图。从题目上看容易使人感觉是口号、标语,这也是课题表述不规范的现象。如“改变哑巴英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

(4)“手段+目的”的语句的表达方式。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其课题题目的表述与一般的论文的题目表述方式有所区别。“手段+目的”的语句像是介绍经验的论文题目。如“阅读名篇名著,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语文能力培养” “辅导英语学困生,提高英语成绩”,既是“手段+目的”式的语句,又属于研究内容过大而指向不明的表述。

三、小课题题目的规范表述

科研课题的表述一般是20字以内的复杂的偏正词组,表述中应明确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等。小课题题目的表述应该突出一个“小”字,也就是要求研究对象尽量少——一个班或者一个年级,研究范围尽量小——具体、明确,研究内容尽量好——实用、可操作,研究方法可以单一也可以综合运用。“中考生物复习的关键” 可以规范为“中考生物复习中实验操作的方法研究”,“做中考语文题如何多得分” 可以规范为“中考语文阅读题目中学生失分原因探析” ,“改变哑巴英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规范为“七年级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阅读名篇名著,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语文能力培养” 可以规范为“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研究”, “辅导英语学困生,提高英语成绩” 可以规范为“八年级英语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研究”。

责任编辑 一 觉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科学》课程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教学思考

笔者于2015年6月从凯里学院物电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考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新民小学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几个月教学,以及对部分農村小学科学课程的调查研究发现,锦屏县农村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老师没有注重自身的科学素养。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忽视,科教设施的缺乏及科技氛围的淡薄等,都限制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促使家长、学校改变陈旧观念,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及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1995年开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政策和文件,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普及法》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1]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习的原动力。”[2]虽然相继颁布了各种政策和文件,但在偏僻的乡镇、农村并没有切切实实地落实好,也没有受到重视。通过分析,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课程教师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现在民族地区农村科学课程师资的基本情况是中年教师多,年轻师资较少。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不了解,对科学事物的接触不多,很多科学现象自己不能说清楚,更不能向学生做出科学的解答。教师不会使用科学仪器,科学实验就没法进行。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无法做到以身作则,正确教导,再加上对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做到正确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还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没有深刻领会到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性,以至于根本不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发展与培养。由于地处偏远,信息交流滞后,对科技信息的接收较少,对于现今的科技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读完学校所开的一般课程即可,只要会读书写字就可以,对于孩子们科学教育方面的发展不重视,不在乎,甚者不认同,认为是浪费精力、时间等,正是他们的这种看法与理解严重影响学生们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农村科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的现状,农村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育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的原始状态,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费劲,严重影响学生接受学习。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应让学生深入自然,贴近自然。此外,增强农村师资力量,农村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学科不全,农村教师学习和职称相对于县城要偏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大,生活环境差。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模板,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他们本身与外界接触就少,信息量很少,很多时候都是听老师介绍,按老师说的去做,同时对老师说的确信不疑。如果老师的科学素养不高,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缺少科学性,那么影响是不可想象的。老师要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答。要想教会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老师自身就要做好学科学、用科学的榜样。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很重要,这样教师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科教信息,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科学思想、科学做事的好习惯。

二、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中小学教师开发课程,提倡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大课程、小教学,因此新时代的科学课程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农村地区有很多科学课程资源,而且拥有一些独特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虽然农村小学科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盲目使用其他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当地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教学资源,为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基础。通过对本地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充分挖掘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利用,可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加深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同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对促进他们技能的发展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都有好处。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询问,了解随着工厂的大量兴建、植被的肆意破坏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学生通过参与调查,积极参与讨论,借助那些看得见、听得到的材料,便会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教师只要用心挖掘,就可以比较容易找出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环境知识,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上五年级科学课“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雨如何影响土地,然后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土地现状,让学生清楚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给我国带来的危险,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我国的土地资源。

三、引起各种教育力量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目前,部分学校、学生家长还认为科学课程是“副科”,平时教学期间个别教师向《科学》课程老师“要课”上数学、语文等课程。科学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是个人重视,而是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共同重视,特别是教师,他们是培养青少年具备良好科学素质的主力军。除课堂教学外,他们可以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就是阅读科学文本,包括科学普及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进行辅导或教学来促进的科学学习。通过科学阅读对儿童的科学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成效:通过故事身人性化、可亲近性的特征,使学生可以更接受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课程的学习,更利于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养成;透过科学读物中文字与图画内容,学生以先前科学概念,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再建构及不断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科学概念,这就是一个概念重构的过程。这种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统整的科学阅读之上的。学校与家长是学生学习的坚实后盾,只有得到学校与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才会放开手去做。很多物质上的条件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满足才能实现,老师才有条件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精神方面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不限制学生的科教发展。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让学校家长正确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学生科学素养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生的发展关乎着农村的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今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个人教学质量的高低、国家未来科技的兴衰等都与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科学课程改革中明确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从小加强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普及法[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四川省宣汉县

1 小微型水利工程及管理概念

小微型水利工程通常是指蓄水小于100万m3,灌溉面积小于666.67 hm?、渠道流量小于1.0 m3/s以下的水利工程,主要指小型水库、山(平)塘、蓄水池、小水渠、石河埝、小泵站、堤防等蓄、引、提输水和防洪及生活供水设施。小微型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建设周期短、民生性强等优势。但由于工程数量大,种类多、分布散、交通不便、受自然因素制约等,管理难度大。

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是指建立运行制度、落实管理职责和维修养护,开展综合经营,使工程运行安全,发挥水资源更大效益,促进人水和谐等进行的科学规范化活动。

2 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注重工程建设,忽视了工程,“重建轻管”现象突出。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有属于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依然沿用过去集体负责管理模式,与农村分户经营的管理方式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小(1)型水库(蓄水100万m?以上)和部分国有小(2)型水库管理基本到位,但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微水利工程还是粗放管理,致使大部分水利工程处于建、管、用脱节,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忽视了群众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更没有注重工程维护。

3 强化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宣汉县已建小微水利工程15 927处,占全县水利工程总数的96.71%;小微水利工程有效灌面3.334万hm?,占全县有效灌面的77.48%,小微型水利工程担负着全县大部分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功能。绝大多数靠20世纪六七年代发动群众投劳兴建的小微型水利工程,遍布全县4 271 km?范围内,大部分属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 “三边”工程,工程运行至今,老化病险严重,严重影响工程安全。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要确保粮食安全,现代农业要增产增收,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而总产量的提高对水需求就更高,就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最大限度地盘活工程资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4 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坚持的原则

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综合性工作,其管理的方式不能 “一刀切”,必须加强管理,慎重行事,总的原则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明晰水利工程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以切实发挥好小微型水利工程综合效益为目的,积极稳妥让出资产权、转换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组合,充分调动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小微水利工程管理。

4.1 坚持集体资产不流失原则

对小微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切实保护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坚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建立起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法人经营,保值增值的运行机制。

4.2 坚持“一事一议”原则

要以保值增值和提高工程效益为目的,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股则股。通过群众“一事一议”决定用哪种形式。

4.3 坚持“三公”原则

不同类型的工程,应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选择和采用何种方式应实际情况而定,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有序推进。

4.4 坚持依法管理原则

随着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的完善,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小微型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和实行委托管理的都要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5 探讨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积极推动所有权、使用权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和委托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

5.1 股份合作制

通过资产评估,将工程资产划分为若干股,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由2个或2个以上股东按照章程或协议参与经营管理。股东可用资金、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作为股份参股,共同拥有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按股分配,并留出一定比例的公共积累,用于工程维修养护。这种形式把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适宜在新建工程和改造原有工程的中采用。

5.2 拍卖

根据小微型水利工程的资产结构和规模大小,可拍卖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也可只出售经营权,是对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实行公开竞价出售,由多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按照国家拍卖的有关规定,最终拍卖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小(2)水库不得拍卖。一般来说,对规模小的工程拍卖所有权,对规模大的工程拍卖使用权,这种形式适宜在山(平)塘、蓄水池、石河埝、小泵站等长期无人管,不能发挥应有效益的小微工程推广。

5.3 承包

在工程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签订承包管理合同,由工程所有者将工程委托给承包者进行经营管理。同时,约定双方权利、责任、义务,按合同约定向产权者缴纳承包费。这种形式适用于小微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值得在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中推广使用。

5.4 租赁

租赁是承包的继续和发展,偏重于经营和开发。通过招标的办法与承租人签订工程租赁管理合同,由承租人在合同期限内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按期缴纳租金。经营管理权可以继承和转让。承租者在不违背合同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资产经营方向。承租期满时应保证重新核定的资产达到合同规定值。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配套差,管理不善,开发潜力大的水利工程。

5.5 委托管理

工程所有者将工程委托给村民小组、用水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

6 保障措施

6.1 成立领导小组

加强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该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工作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分级负责,负责管理指导监督工作。

6.2 落实管护经费

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稳定长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管护经费由工程产权所有者或者工程运行管理者负责筹集,财政部门对其中公益性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经费适当给予补助。产权已明确归属个人的管护经费原则上由其自行解决。

6.3 准确评估资产

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对资进行评估确认资产价值。科学测定承包、租赁基数和拍卖底价,做到即不使集体资产流失,又充分考虑到农户的承受能力。

6.4 保证公平竞争

要事先公告拍卖、承包、租赁的小微型水利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按照自愿、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组织好拍卖会。

6.5 签订合法合同

工程管理的拍卖、承包、租赁必须签订合法合同,并进行司法公证,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保存好历史资料和文字依据。

6.6 定期监督检查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定期对合同双方履职尽责情况,工程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回收资金原则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按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粗放管理和掠夺性经营短期行为。

6.7 搞好技术培训

从目前情况看,小微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已难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保障业务技术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新科学、新技术。

(责任编辑:赵中正)

初中科学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科本质;活动与实验教学;初中科学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简介:方剑宾(1975.8-),男,浙江省开化人,本科,中学中级教师,从事初中科学教学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科的本质在于认识自然界,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而活动与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可以说科学是一门建立在活动与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当下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违背了活动与实验教学的本质,能不做实验最好就不做,能不开展活动就不开展,甚至连演示实验也不做,更别说让学生分组开展各种活动.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地利用PPT来讲一讲实验,或者看看实验的视频,也就是所谓的“PPT实验”或“视频实验”,最后让学生死记实验现象、原理、结论,来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已经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又如何来提高新时代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好在近几年的中考試卷正在引导初中科学教学回归实验室,回归实验活动教学的本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看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科学试题中一道说理题:

图1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题是华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空气的存在”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材中设计本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实验来更好地认识和感受大气压,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将大气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实验能够很好的进行自然规律的探究,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也能够得到培养,此外,学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会真正的提高.

本题在今年的中考当中得分率较低,笔者由此对本题引发的一些活动与实验教学实践问题展开了研究分析和理性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活动与实验教学意识缺乏,参与活动与实验教学的热情不高.笔者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本堂课教学中都是以讲代做,别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连演示实验也没做过,所以学生到中考结束也还不知道教材中还有这样一个活动.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无法直接体验本活动的教学内涵,在中考中只能凭感觉做题故而失分.

2.一部分教师做了演示实验,但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对本活动没有深入研究,如:加热时间太短,没有等罐口有大量水汽逸出就把易拉罐扣在冷水中,又或者将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时扣入得太深等原因导致易拉罐没有被压瘪或变形不明显.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预期的现象,教师们也没有对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就直接告诉了学生本实验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本就是一个看客,几乎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作为主体没有深刻的直观感受,在中考中也就无法准确描述现象并进一步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了.3.少数教师在课堂中成功演示了本活动,甚至有的教师还让学生进行了分组活动实验,实验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但教师在分析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由于自己对教材把握不够,对本实验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比如有教师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热胀冷缩”,是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时遇冷收缩被压瘪而严重变形.正确的解释是:进行易拉罐加热的时候,易拉罐中的空气受热会膨胀,部分空气会逸出.等到灌口出现较多水汽的时候,罐中充满了高温空气以及高温水蒸气.若是这个时候把易拉罐倒扣入水中,易拉罐内的高温水蒸气会遇冷液化,罐内温度会下降.罐内气压会出现明显降低.罐外大气压远大于罐内气压,大气压把易拉罐压瘪而产生严重变形.

从当代科学本质观出发,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教学活动本身以及探究过程,不应该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将科学史更好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活动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科知识逻辑,设计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确保设计出来的内容和学生心理规律活动相符.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更好地利用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进行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将学生主体作用真正突出出来.

随着新程课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活动与实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也更加突出.科学活动与实验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对科学活动与实验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科学活动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回归科学学科本质.

  参考文献:

[1]吴利文.“初中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季春阳]

上一篇:中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本科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