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谈及如何战胜消费疲软,首当其冲的是先把当下的经济和营销环境、消费者分布及其行为特征分析清楚。正如毛泽东早期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整个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样,企业只有把环境分析透彻了,才有可能找到营销的破局之道。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1月~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2012年5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909亿元,比2011年同期同比下降5.3%。

消费疲软的根源

这组数据引发了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当下,经济下行压力渐趋加大,已经引起中央的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措施,如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鼓励民资参建铁路、电信等经济策略,确保经济增长。

消费为何疲软?实际上,当下的经济下行趋势更多的是中国经济中多年来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表现。

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多年来,依靠出口和投资,中国经济获得了多年的繁荣和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将其称之为“中国之谜”。中国经济多年来始终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内需始终是“三驾马车”之中最弱的一极。那么,中国人是不是真的不消费呢,为什么不消费?

恰恰相反,从消费绝对数值上看,中国人消费增长的速度实际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近年,消费增长速度都保持了两位数,消费增速已经超过GDP增速。

考虑到被低估的子女教育、购房、养老等方面的消费,中国人消费额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并不低。那么,除了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和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外,究竟还有什么限制了内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悬殊的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内需。这是因为,高收入阶层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却拥有全国大部分财富,这类消费群体通常是奢侈品的拥趸,但这部分消费群体热衷于高端消费(国内尚缺乏真正的奢侈品品牌)和国外消费(这等于拉动了外国的内需),相比之下,另外一极——低收入消费群体主要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本应当作为消费中流砥柱的中等收入阶层却在中国深深“塌陷”。

M型社会提前到来

人们曾经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中等收入阶层应当占总人群的比例最大。直到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他通过对日本社会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后发现:只有极少数人能跻身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人将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阶层,原本的中等收入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于是,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字。他将这种社会形态称之为“M型社会”。

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之下,中等收入阶层始终未能成为主流,M型社会很可能提前到来。

在一个M型社会中,当消费疲软到来时,对企业营销有怎样的影响呢:品牌定位处于高端的以及处于低端的品牌受到的影响都不大,受到冲击最大的中间型品牌。相比之下,经济疲软和通胀对高端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影响不大,而低端消费群体购买的多是生活必需品,一般是刚性需求,且他们购买产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因此,即使通胀或收入缩水也不会阻止他们消费。

以乘用车市场为例,2011年市场在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捷豹和路虎在中国销量却创出新高——全年销量42063辆,同比增长61%;当年前10个月,进口量前15位品牌中,有6个品牌同比增速超过50%,分别为奥迪、路虎、沃尔沃、雷诺、保时捷和凯迪拉克,其中5个为豪华品牌。2012年1月1日至今,豪华车销量增速依然保持了30%以上(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相比之下,定位中低端的车则普遍受到冲击 。

中间型品牌的营销困局

消费疲软时期,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中间型”品牌。这些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本应当是社会的中等收入阶层。实际上,笔者认为,中间型企业的目标消费群是摇摆不定的(比如李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

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最高端品牌的位置通常为那些世界500强榜单上的跨国公司所把持,比如运动服装行业,高端品牌是阿迪达斯、耐克,而李宁、安踏属于中端。在手机行业,苹果、三星为高端品牌,国产手机同样是中低端定位。

令中间型品牌困惑的是,中国没有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遑论这一阶层有稳定的品牌偏好抑或消费习惯,这为企业定位和营销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实际上,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当经济上行时,中等收入消费者对未来预期较好,因此,其消费水平通常比其收入水平而言通常高一个档次,即所谓的“跳高消费”。

当经济下行时,中等收入者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会大打折扣,甚至加入中低消费群体之列,完成了从品牌消费者到务实型消费者的转变。

中国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布对营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中低层消费者有消费意愿,却无消费能力;高端消费群体有消费能力,在国内却往往找不到符合其审美偏好的产品;而中间型品牌往往找不准目标消费群。内需市场的悲哀,恰在于此。

那么,如何才能拉动内需呢?有人认为,内需不足就是因为收入不足,政府发放的代金券可以解决这种状况。事实上,这种方式非但不会提升消费,反倒会加剧通胀,使得人们手中的货币更加不值钱,从而进一步令可支配收入缩水。

今天,在人民币升值、三大红利(货币红利、出口红利、成本红利)逐渐消弭的背景下我们该怎么办?继续依靠追加投资吗,这不啻为饮鸩止渴,单纯增加投资不的“挤出效应”不仅会挤压私人投资、内需无法提振,还势必造成过程产能,库存积压,令企业现金流枯竭。所以,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必须同步实现的。

供给方:营销创新时不我待

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市场除需求另外一个方向——供给方。在当下经济环境下,一味强调扩大内需是有益无害的,如前文所述,内需升级必须和产业升级同步,对企业而言,在劳动力成本重新估值的背景之下,基于消费需求重新考虑自身的产品研发、品牌定位、营销策略才是走出经济危机,也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二法门,企业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和价值创造,实际上就是营销创新。

从单点突破到价值链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谈营销创新,已经不只是过去的渠道、传播等层面的创新。中国营销的问题依靠单点突破已经很难有大的进步,我们今天更多需要从整个价值链条上创新。而要想在价值链上创新,必须化繁为简,回归营销的基本面,从产品创新开始。

营销创新肇始于产品,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工业生产大国,制造业的产出规模已占世界制造业产出总量的6%左右,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的0.3%。在中国,像华为这样的按照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的企业几乎仅此一家。当然,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需求政府企业多方合力,方能实现。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企业应当借此机会,对外千方百计保持增长,对内实现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矛盾往往意味着机会,而经济疲软本身也是一个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消费疲软固然给中国企业带来许多困难,但压力也是动力,它将推动中国企业真正实现营销创新和产业升级。消费疲软呼唤中国企业营销创新!

中低层消费者有消费意愿,却无消费能力;高端消费群体有消费能力,在国内却往往找不到符合其审美偏好的产品;而中间型品牌往往找不准目标消费群。这正是内需市场疲软的根源。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从学校管理层到每一位教师,从学生的思想教育至后勤服务,教师教学环节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是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将围绕高校教师主导作用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师的媒介作用

任课教师是高校教育政策的执行者,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移植到学生观念中的载体。学生能直接从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路。因此任课教师在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这种媒介的主导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心理健康。

老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是在授课和课下指导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通过教师媒介作用所形成的亲和力,能增强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亲其师,信其道”或许正是这种亲和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对老师人格魅力、教学能力和学术修养的认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媒介作用能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切实保证教学质量。许多老师会根据自己授课知识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因势利导。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开端引趣,设法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启发思考,拨云见雾;通过提问,讨论和练习提升学生自主和创新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变革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且能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只有当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创新变革,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心理基础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师生互动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人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态度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我在任教《计算物理基础》时,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随时随地在课下接受指导,我在授课期间始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编程软件的Help功能。当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困难、不懂的指令、未学习过的函数等,程序语言自带的Help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一样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耐心指导学生。只要学生键入Help和不熟悉的指令和函数等,学生就能获得指令和函数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相应的语法,并且还配有许多详细的案例,从而消除学生学习的基础障碍。通过该种模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培养了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和措施能开辟学生新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计算物理基础》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机对话能力。在程序编写和编译的过程中,电脑会显示错误提示,告诉学生在哪个位置,出现什么样类型的错误。通过电脑的错误提示和人机对话,学生能正确地纠正程序编写中的各种错误,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人机对话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计算物理基础》创新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保证教学质量。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教学途径,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接受即时的指导,能实现师生间即时的互动与交流。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建立QQ群、微信及远程教育获取和帮助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在课下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难困惑时,学生可通过QQ留言、微信通知和远程协助发布自己的问题。当我看到问题时,会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给出合理而正确的解决方法,即时地消除学生学习的知识障碍。通过该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开辟学生对物理等学科的可视化学习模式。

简言之,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的变革在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思维变革,开辟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确保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引导的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在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培养的渴望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强烈渴望,将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关键,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为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我经常告诉学生:你犯错的地方,别人也曾犯过错;你跌倒的地方,别人也曾跌倒过,如何借助别人的错误、经验和成功使自己踏上成功之途呢?许多成功的人士会将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如何纠正错误的方法通过网络贴出来,以便警示后人少走弯路,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因此我经常指导学生将自己在物理问题分析、编程及程序调试和所犯的错误,粘贴到百度和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学生会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法中识别最佳答案。通过经常的训练和指导,学生能独立地处理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快速地纠正自己在学习种所犯的错误,提高了学习效率。

直观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经常借助于计算机编程引导学生实现物理定律和物理问题的可视化,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即物理问题的可视化。学生通过对物理定律和物理问题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利用Matlab和Python等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进而实现可视化。可视化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软件编程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中,教师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高校的管理层要极力地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高校管理层也要促进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渠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从而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社区多元化共治是在进一步完善社区警务基础之上的以社区为中心展开的群防群治,其目的是实现流动人口本身对于社区犯罪治理的积极参与。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社区治理应提倡“社区多元化共治”。在微观层面,从环境设计和防卫空间的意义上看,应修复社区中的“破窗”,倡导邻里守望;在宏观层面,应促进社会整合,改善社会认同局面,实现文化融合。

关 键 词:流动人口犯罪;社区治理;破窗理论

收稿日期:2016-03-05

作者简介:韩玲(1977—),女,辽宁辽阳人,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校级科研一般项目“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预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UFE2015Y21。

社区是以同质人口为主体,按照一定的制度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域和认同感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1]社区是社会的单元,社区建设是社会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预防犯罪提供基础性保障。当前,我国的社区建设还不够成熟,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社区在全国范围内还比较少,部分基层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社区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加快基层社会建设,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犯罪治理中的作用,迫在眉睫。

一、微观层面:“破窗理论”在流动

人口犯罪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一)“破窗理论”的主要观点

“破窗”理论对于社区犯罪的预防在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实效。20世纪80年代美国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凯林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论”,阐明了社区里无序的环境和犯罪之间的关系。其基本含义是指,一栋建筑物的窗户损坏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修缮,很快该建筑物的其他设施也会被毁坏。因为坏的窗户表明了该建筑物无人值守和管护,因而毁坏更多的设施也不会招致任何不利的后果。核心观点可分为四个层次:无序的社会环境——一般人对犯罪的恐惧——社会管控的失灵——犯罪的发生。一定区域内的不良社会环境就如同“破窗”一样,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修葺”,则必然会导致这种无序与混乱的进一步蔓延,使得该区域内的人们对这种无序和混乱呈现出恐惧,逐渐削弱社会的管控能力,最终形成犯罪的泛滥。威尔逊和凯林认为,无序的社会环境与犯罪滋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无序的社会环境诱发犯罪的可能性极大。“破窗理论”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应用到了警务实践中。美国的城市和地区基于“破窗理论”开展的警务活动,大多强调以社区为导向,主要借助社区警务活动来实现。在社区警务中,居民才是关键,而并非警察。社区居民协助警察维护社区秩序,建立符合社区居民要求的环境安全标准以强化社区的控制力。“开展社区导向警务,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美国传统警务范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和突出警务活动在犯罪预防方面的功能。”[2]

(二)“破窗理论”在防控社区犯罪中的优势

由于大多数犯罪都是在社区内发生的,因此,加强对于犯罪的社区治理至关重要。从当前我国犯罪态势来看,社区违法犯罪活动比照其他犯罪尤为常见、多发,其社会危害性也日益严重。因此,在犯罪的社区防控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社区建设至关重要。

社区的外部空间环境对于防控犯罪非常关键。环境设计与防卫空间的理念早已为西方犯罪学家接受和认同。特定的空间环境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以租住为主,居住地以城乡结合部和某些“城市死角”为主。城乡结合部与“城市死角”都具有空间狭窄、基础设施简陋、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等特点。物理空间上的无序带有强烈的破坏性气息,对人的越轨乃至于犯罪行为具有强烈的暗示。潜在的犯罪者会认为该地区管理松懈、秩序失控,使得已经摆脱了熟人社会的流动人口更加容易走向犯罪。

有研究表明,人口流动性每提高1%,犯罪率就会上升3.6%。[3]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又有其自身特点,人口流动性大带来的必然是社会控制力的减弱,流动人口的经济环境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居住在环境和物业管理较好的所谓“高尚”社区。这样,一方面,社区外的潜在犯罪人根据环境判断该社区社会控制力薄弱,是对自己有利的犯罪场所,进而选取该社区作为犯罪目标实施侵财等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在该社区居住的居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果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也将该社区作为于己有利的藏匿之所。因此,从环境设计与防卫空间的意义上,对于城乡结合部与“城市死角”应进行适当治理,将这类地区纳入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例如:对于照明不足的区域应加装路灯,安装监控设施,补强易引发犯罪的弱势情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很多人担心将来的建筑空间布局会给社会综合治理带来更大压力。实际上,社区化管理与封闭式管理并不是同一概念。封闭式管理重点强调的是物理空间上的封闭,并不影响在街区制的框架下开展社区化管理。如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市区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街区制,这并没有阻碍以社区为导向的犯罪治理模式的展开。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必须通过加强对社区的多元化共治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法律对于犯罪的惩治不仅仅在于施用刑罚来打击犯罪,同样在于通过执法等过程向公众传达“社会控制力良好”的信号,使得公民一方面自觉遵守法律,另一方面相信其他人也会遵守法律,弥补“破窗”,形成张弛有度的社会控制,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破窗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倡导邻里守望,

当然,所谓的“破窗”并不仅仅意味着物理空间上的无序。因背井离乡来到流入地,流动人口大多对其居住的社区没有归属感和所有权意识。一旦社区内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他们大多认为“事不关己”,进而“高高挂起”。非正式的社会监督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处于缺失状态。邻里守望因非正式社会监督的缺失而无法落到实处。邻里守望在西方国家一直被视为社区警务的有益补充,邻里之间形成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相互之间守望相助,对于社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具体的了解,将社区之事作为自家之事来对待,将社区作为家外的“大家”,遇有违法犯罪嫌疑情况及时报告,能够有效增强社区对于犯罪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将犯罪消灭于萌芽。西方国家对于邻里守望已经进行了很多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域倡导邻里守望还存在很大的障碍。笔者认为,如何增强地域归属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往往具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特点,即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往往相互之间具有亲戚关系或来自同一地域,因此,应充分发挥血缘性和同地域性的优势,建立相互之间的互望互助关系。同时,流动人口应当超越以血缘、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传统型社交圈,在流入地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交圈,将社交圈从封闭型向开放型逐渐转变。一方面,由各地政府组织各种行业的职业培训,流动人口可以通过培训结识同业人员,拓展社交群体;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流动人口又普遍提升了技术水平,能够有效地充实到技术工人队伍中,打破以前因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而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僵局。

二、宏观层面:社会整合

——改善社会认同局面

预防流动人口犯罪主要是通过社会整合来实现的。社会整合包括结构整合和价值整合两个部分:一方面应通过社会制度改革,缓解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压力,从政策上减少易导致矛盾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应促进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遵守法律和价值规范。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各阶层间的生活条件差距增大,促使某些社会成员相对剥夺感油然而生。在社会转型期,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并且通过人口流动这一过程使得矛盾进一步浮现出来。当通过正常手段难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或者希冀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或精神生活的时候,实施越轨甚至犯罪行为似乎成为了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忽视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乃至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个环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现有户籍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障碍。受限于户籍制度壁垒,加之在户籍制度上附着着各种差别性社会福利,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流动人口没有充分享受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必须改变户籍制度作为社会公共福利制度载体的地位,才能真正取消城乡人口之间在享受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别。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国务院颁布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也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居住证制度的核心是在不改变户籍制度的前提下,使一些虽然在城市常住却没有户籍的人享受和当地户籍居民一样的待遇。目的是让常住居民享有应有的待遇,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现社会融合。“经由居住证制度,逐步缩小户籍和非户籍人口的权益差距。在一定阶段保留户籍制度的‘体制内’和‘体制外’共存的‘双轨制’特征,在维持现有户籍居民的规模及福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和改善对居住证持有者的公共资源与福利的供给水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户口突然无条件放开可能引发的财政供给和城市承载力问题。”[4]

形成统一的社区文化对于实现社会整合具有重大作用。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之间存在的文化冲突以及流动人口无法融入主流文化进而形成了亚文化形式,这些都成为流动人口实施犯罪的文化原因。消灭流动人口犯罪的文化原因,是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关键一环。形成统一的社区文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流动人口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很少有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对于所居住社区开展的文体活动等更是无暇顾及。针对这样的现状,有必要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巨大作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为流动人口参加文化生活提供方便,提高业余文化生活质量。社区要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活动场所,让流动人口在其所居住社区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社区中邻里之间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和文化模式都对流动人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印象,使得身处其中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因此,应当以净化社区休闲娱乐场所为重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综合环境整治。

美国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认为,“犯罪的原因主要存在于当地社区内的个人群体中。犯罪行为主要是因为与犯罪行为模式的接触超过了与反犯罪行为模式的接触。对犯罪的控制应存在于当地社区之中,当地社区是减少本地犯罪的重要机构。……在人口流动性强的社区建立这种反犯罪的公共舆论,显然是困难的,这些地区主要由与主流社会联系较少的人组成。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这些地区变成主流社会。”[5]萨瑟兰的论断毫无疑问是建立在“社区必须是由具有相同价值观念的同质的人所构成”这一前提之下的。这些人必须赞同守法行为,形成赞同守法行为的公共舆论,这一点在非同质的人组成的群体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萨瑟兰的观点实则是将问题又引入了“社会整合”这一视角。只有实现社会整合,将流动人口同化为“同质的人”,将其纳入主流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才可能真正实现。

三、流动人口居住社区治理的总体

构想:社区多元化共治

笔者提出的流动人口犯罪社区治理的总体构想是构建以社区、基层以及公民个人为主体的“社区多元化共治”犯罪治理模式,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其目的在于减少促成犯罪的各种条件。

(一)提倡以社区为中心的基层群防群治

长久以来,我国的犯罪预防都是以国家为本位的。近年来,公民个人参与犯罪预防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倡。在很多场合,犯罪预防都强调基层组织的参与。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公民日常活动的场所,社区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预防犯罪的水平,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加强基层治理也能够有效改善社会风气,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样一来,促成犯罪的各种犯罪情境会随着社区外部空间环境和内部人文环境的改善而得以消除。与国家本位的犯罪预防模式相伴随的是以常住人口为中心的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常住人口为中心的城市治安管理模式必须做出适时的变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到,要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以社区为中心的基层群防群治在一些人口流动性大的特大型城市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如北京市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都是警方会同相关部门推出的、为网友广泛认知的首都群防群治的品牌,不仅开创了城市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也是对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城市治理体系的有效探索。首都警方也曾多次以“朝阳群众”的字样向社会通报案情,有意识强调“朝阳群众”的重要作用。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犯罪控制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公安司法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广泛依靠社会力量,培养和提升社会公众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防控意识。转型时期的犯罪治理模式必须适时地从国家主导模式向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转变。强调公权力在治理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自身在维护个体安全和推动公共管理方面无所作为。社会本身所具有的自我维护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不仅能够有效节省公共资源,维护社会治安,甚至还具有针对犯罪防患于未然等巨大优势。因此,应该鼓励社会成员在社区之内开展互助协作,提高社区对各种风险的自我监测和防控能力。

国家主导的犯罪治理模式以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基础,具有强制性和自上而下的管理特点,基本是将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作为被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地位不利于发挥流动人口在犯罪治理中的能动作用,缺乏管理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参与式犯罪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克服单纯采用国家主导的犯罪治理模式的弊端。因为国家治理模式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出被动性,刑罚预防体现为对已经发生的犯罪施用刑罚以实现刑法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但此时犯罪已经发生,法益已经遭到侵害,即便动用刑罚也不可能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恢复到未被侵害时的状态;社会预防并非针对预防犯罪所采用的专门性措施,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尚待实践检验,但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参与式犯罪治理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将犯罪迹象和可能引发犯罪的各种问题都纳入到犯罪控制的视野之中,注重对于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巩固,往往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即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

(二)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其社区犯罪的治理

流动人口本身也要参与其社区犯罪治理,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使得流动人口在此过程中产生归属感。通过参与的过程,能够转变流入地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不良观感,在不同群体间形成一致判断,相互之间由不相干甚至对立的关系转变成相互合作的融洽的伙伴关系。流动人口可以在参与其社区犯罪治理的过程中熟悉所居住的社区环境,学习城市社区生活的各种规范,培养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改变“过客”心理,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增强社会认同感,变外在的强制管理为内在的自我约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完善社区警务

强调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区警务的作用。“根据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犯罪的思想,社区警务活动的主要职责,就是支持社区自身非正式的自我控制,但这种警务又不能代替社区在安全上的自我非正式的控制,……基于社区安全的警务活动,就是要通过警察的权威性强化共同体防御犯罪的能力。”[6]基层公安机关仍应发挥其作为打击犯罪中坚力量的重要作用,为多元化共治的其他主体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帮助,并进行必要的引导、协调和监督。这样既体现出基层公安机关在流动人口犯罪社区多元化共治模式中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其他主体对于群防群治的主动参与。尤其是在将来对居民小区的规划采用街区制的背景之下,开展社区导向的警务巡逻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能够高效率地惩罚违法犯罪,也向人们直观地传递了执法力量无处不在的信息,给公众形成社会秩序良好的整体印象,进而使得欲实施犯罪的人即时打消了犯罪欲念,也使得更多的公众敢于站出来谴责越矩者,起到控制犯罪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刑法体系是以违法性本质的“结果无价值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采用的是以结果为取向的犯罪认定模式。这从形式上似乎符合了刑法的谦抑性,但在人口加速流动、犯罪率一路攀升的态势下不利于发挥刑法的行为规制功能,不利于实现刑法的防卫社会的目的。虽然《刑法修正案(八)》《刑法修正案(九)》中均体现出了很多刑法干预的早期化的意味,如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对恐怖主义犯罪增加抽象危险犯的规定等等,但也局限于个别容易发生危险的领域。因而,必须倡导对于犯罪的积极预防,即“防患于未然”。针对流动人口这个犯罪原因多样化的群体,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犯罪原因归咎于犯罪人个人,而应该更多地从社会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现状,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其实施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董士昙.犯罪学教程[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339.

[2][6]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控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0,(05).

[3]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对犯罪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04).

[4]许传玺,张真理.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8.

[5][美]埃德温·萨瑟兰,唐纳德·克雷西.犯罪学原理(第11版)[M].(美)戴维·卢肯比尔,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90-692.

(责任编辑:徐 虹)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加强对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核算的严格控制、降低建设成本、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建筑施工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款;结算支付方式

工程项目的投资核算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的出包核算主要是建施双方基于工程价款结算的核算。笔者认为加强和完善对工程建设投资核算的控制,规范工程价款结算的核算流程,把握细节,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的关键。

一、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核算中工程价款结算的一般形式

实行旬末或月中预支,月终结算,竣工后清算的方式即月结算。上半月(或上、中旬)分别按当月施工计划工作量价值的1/2或1/3,由建设单位预付工程款,月末结算时,再在“应付工程款”中扣减已经预付的部分。跨年度施工的工程,在年终进行工程盘点,办理年终结算。

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工程实行段结算。即将一个单位的工程按照计划进度划分为几个阶段,按完成段落分次预支工程价款。

分次预支,竣工后一次结算方式。标准为一是施工期限;二是金额。对施工期限一年以内,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100万元以下的小型项目,实行分次分月预支,竣工后一次结算。预支工程价款时,施工单位编制“工程价款预支账单”,经建设单位审查签证后,送建设银行办理预支手续。

二、预付备料款拨付与扣回的结算

(一)预付备料款的拨付

预付备料款的拨付不得超过规定的额度。凡是实行全包料的建设单位在工程承(发)包合同签订后的一个月内,将预付备料款一次全部拨给施工单位;凡是实行半包料或包部分材料的,应按施工单位的包料比重,相应地减少预付备料款的数额;包工不包料的,则不应拨付备料款。

预付材料款数额=出包工程年度建筑安装工作量×预付备料款额度

举例说明:某工程实行按月结算,合同价款总额为300万元,主要材料所占比重为工程价款的62.5%,预付备料款为合同价款的25%。当累计结算工程款为[]时,开始抵扣备料款。

A.75万元 B.120万元 C.180万元 D.187.5万元

答案选C

预付备料款=合同总价×预付备料款比重=300×25%=75(万元)

起扣点=合同总价-预付备料款/主材比重=300-75/62.5%

=180(万元)

(二)预付备料款的扣回

预付备料款的起扣点随着施工的生产不断进行,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和结构件的储备量将逐渐减少。因此,当工程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建设单位就应以抵充工程价款的方式,陆续扣回预付的备料款,到工程竣工时全部扣清。预付备料款开始扣回的时间就是预付备料款的起扣点。

因为未完工程材料费需要量=未完工程价值×材料费比重=预付备料款,所以未完工程价值=预付备料款/材料费比重,当公式成立时,建设单位就开始扣回预付备料款。起扣点为便于计算,一般用已完工价值表示。

起扣点(预付备料款起扣时已完工价值)=年度出包工程总值

-未完工程价值=年度出包工程总值-预付备料款/材料费比重

在预付备料款起扣点之后,建设单位在每次支付工程价款时,应按材料费所占的比重陆续扣回相应的预付备料款,到工程竣工时全部扣清。

某建设项目当年出包工程总值为200万元,材料费比重为60%,预付备料款额度为24%,则预付备料款=出包工程年度建筑安装工作量×预付备料款额度=2 000 000×24%=480 000元。

起扣点=年度出包工程总值-预付备料款/材料费比重

=2 000 000-480 000/60%=1 200 000(元)

即当已完工工程价值达到1 200 000元,就可开始扣回备料款了。

三、几种日常业务的正确处理

(一)关于一套账还是几套账的问题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不同,建筑企业的财务核算及管理分为本部集中管理和项目单独管理制。采用本部集中管理的公司就只有一个账套,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各项目只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并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单独开设账套。每个独立的项目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公司总部汇总各项目的财务报表。

(二)建筑企业税收政策特别说明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是营业税的问题:建设单位资金运动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资金运动特点,缴纳营业税确认收入时,其收入分以下两类;一类是基建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前的试运营收入;另一类是自营基建工程施工现场制作的预制件、非标准设备,直接用于本建设项目。所以,基建单位营业收入确认范围小于一般企业营业收入确认的范围。二是所得税问题:建设单位发生资金运动时不发生增值。所以,基本建设单位一般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核算量的技巧与经验

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应用是重点,各专业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是难点;安装工程费用组成和预算造价的计算是重点,费用组成的计算,特别是用子目系数、综合系数计算费用的计算是难点;计价材料和未计价材料的划分是重点,其价差调整是难点。 材料与设备的划分: 凡是经过加工制造,由多种材料和部件按各自用途组成独特结构,具有功能、容量及能量传递或转换性能的机器、容器和其他机械、成套装置等均为设备。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具有很强的地区性,除了掌握《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系统性、规律性外,还必须掌握定额招待地区造价计算的规定和特点,如地区的补充定额,地区的造价计算程序,工程费用划分和取费标准等。定额执行与工程造价计算是个政策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所以不能不顾国家规定和科学依据,随意计算。

安装工程定额中未计价材料只计“量”不计“价”,只是在定额编制过程中没有合适的价格或者在一般该子目的编制中不一定出现的部分。而当前提出的定额“量”、“价”分离是指在工程实体中出现的每一项都要按照市场化计价的,是不相同也不矛盾的。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编的定额“量”“价”合一,是整个投资主体造成的,计划经济的投资主题基本上是国家,而且施工单位大部分也是国家的,量价合一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计算投资的费用。

进行量价的分开也是由于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承包者也更加多元化,量价合一可以更好地反映成本、控制成本。

(四)其他典型个例

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在没有合并前,基本建设单位应执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而不是《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单位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类科目和资金来源类科目,这与《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按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有所不同。建设单位会计报表分为: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借款情况表、投资包干情况表五种报表,与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权益变动表不同。建设单位一般应设置的会计科目有: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交付使用资产、基建拨款等,这与企业会计科目完全不同。

如果原有企业搞基本建设,在企业会计科目设置上,可把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设在在建工程下,作为在建工程的二级科目。

建设单位在建设期间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要提折旧,但折旧要进入基本项目成本,会计处理:

借: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

贷:累计折旧

四、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成本控制的根本措施

(一)以确保合同履约为前提,搞好工程质量目标策划和定位

根据建筑安装工程的具体特点,在建筑单位要求的基础上,以确保合同履约为前提,同时衡量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优势,结合项目部住宅类施工经验丰富、管理力量比较强的特点,为了做到一次成优,控制成本创优。项目部事先作了详细的策划,基坑围护整体策划,综合考虑住宅楼和地下车库之间的高差处理,确保基础施工质量。

(二)以贯标为抓手,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从创市优质结构目标出发,以贯标为抓手,坚持以建立健全Q-HS-E一体化管理体系为保证,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推进工程质量创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组织落实:组建精明强干的项目管理班子,设立现场质量管理小组,提高工程项目自控能力,达到质量持续受控的目标。2.加强责任制:在项目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框架下,项目部明确质量职责与权限,签订岗位职责经济责任状,并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3.优化要素配置:按公司合格分包商、合格供应商管理办法选择劳务分包队伍、专业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规定了质量创优方面的奖罚办法并严格考核执行。如对于一结构队伍,规定达到市优质结构,奖励3元/工,达到区优质,奖励2元/工。

(三)以制度为保证,认真贯彻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

项目体结合新版质量验收标准,验评分离,加强过程控制,建立和完善现场质量保证体系,注重结构实体质量。严格按照新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进行质量验收检验批的划分和确认,认真做好现场同条件养护和拆模早强试块的留置工作,各种现场资料保持整洁齐全。结合新标准的要求,制定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针对检验批、分项和分部工程的验收要求,确定质量控制点,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全面动态受控状态。

(四)突出重点,抓好工程质量通病预防

项目部针对在进行方案策划时,结合建筑安装工程作为高层住宅工程的特点,重点研究和解决了该工程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通病的预防问题,例如:窗台防水、圆弧形阳台、外墙梁底裂缝控制、安装工程防渗漏。

(五)加强过程监管,控制成本创优

严格计量、验收、盘点制度:一切物资财产的收、发、领、退都必须按规定进行计量、验收、办理领退手续,对库存物资、财产都要定期盘点,做到工完场清,余料退库,健全原始记录。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工程日志,工日考勤,材料收、发、领、退,船机台班耗用,已完、未完工程和在产品盘点、产量、质量、安全等业务统计资料,为工程结算,成本核算和分析及定额的测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健全内部结算价格:施工企业应根据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体制和业务核算的需要,根据稳健性原则掌握市场信息,制订统一的内部估算价格,作为内部核算的依据。公司质量部门全面覆盖抽查、工程管理部监督整改、现场项目体自查自纠的三级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责任体系,严格规定质量问题不过夜。

(六)安装工程成本考核是经济责任制事后监督的主要内容

要定期考核成本费用目标实现情况和成本费用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全面评价成本费用管理工作的实绩。定期考核各项影响成本费用降低的技术经济指标。对上级下达的成本费用指标,企业应按要求加以考核,同时还应建立一整套具有自我约束机制的成本费用指标体系并进行考核;对上级未下达成本指标的附营生产单位,应自行制定成本费用考核指标。 要求责任者对其所负责控制的成本费用承担责任,同时与奖惩制度挂钩,根据考核的结果确定奖惩,以调动职工降低成本费用的积极性。

总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核算的关键,在于成本费用计划、成本费用控制、成本费用核算、成本费用分析、成本费用考核。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要选取工程价款结算一般形式,预付备料款的拨付要严格控制备料款的预付额度一般不超过当年工作量的30%,预付备料款的扣回要遵循起扣点的规定,严格监督和落实,目的就是保证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核算科学化、规范化、正规化建设,而实务的列举旨在对工程投资核算的合法性把关提供启示。●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程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也开始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级体系进行研究,深入剖析政府投资代建效果的度量和评价问题,细致分析评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相关原则,重点探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的特征和原理,构建一套有关政府投资代建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评价体系;效果度量

政府投资项目采用代建制后,如何对代建单位完成项目进行评价,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有段来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从进度、质量等多方面对项目情况进行跟踪。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

一、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监督手段和方式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的必要性日渐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一)有利于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

目前,国际较先进的项目管理体系,一般应构成完整的循环周期图(如下图所示),项目后评价实质上是项目的信息反馈环节,在项目循环周期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事前管理和事中管理,还要进行事后管理。只有重视项目后评价,才能及时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使整个项目管理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对完善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推动投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開展项目后评价工作,能够有利于项目决策主体与责任主体定位的明确,能够降低决策人员决策的随意性,有效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降低决策失误发生的概率。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可以增强公众的参政意识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监督,从而督促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其决策行为,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有利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对于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体系。项目后评价是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投资管理和项目监管的一项重要工具。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能够有效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制约项目涉及各方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问责制的推进,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提升政府形象。

(四)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政府投资项目重点是为了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投资项目往往具备较强的辐射力,因此项目的有效实施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正面带动效果,并能够提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因此,应构建较为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及时总结项目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有效避免政府投资项目的失误,并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设立原则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不仅要考虑政府投资项目自身的特殊性,而且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管理体系内部的职责划分要明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顺利开展工作。

(一)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首要原则。政府投资项目涉及的部门较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工作受到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也较大。只有严格遵循独立性原则,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才能避免受到外部干扰,确保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要求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和结果做出客观性的评价,要求评价参与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在该领域具备广泛的阅历和丰富的经验,通过选取完善的项目信息,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报告能够充分反映出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因此,结合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现状,必须从人员素质、信息收集及方法选择这三方面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三)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报告能够在充分揭示现有项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未来项目代建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通过评价报告能够启发未来项目代建工作中的参与各方,能够有效提升未来项目实施的成效。同时,需要注意评价报告的可读性,不需要面面俱到。

(四)透明性原则

透明性原则是要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报告能够有足够的透明度。作为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只有公开透明的评价,才能够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而且,也只有透明度足够高,才能让更多的参与主体关注到效果评价报告,并能够从评价报告中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

(五)可行性原则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要具备可行性,即建立的管理体系必须能够正常地运转,这要求管理体系具备相关的法律保障、合理的组织架构、高素质的后评价人才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等。只有这样,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才能稳定、高效地运转,完成后评价任务。

(六)权威性原则

权威性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这是项目后评价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存在的基础。严谨科学的评价报告能够成为未来实施项目追责的权威依据,能够成为追究政府代建项目参与各方行政、经济、法律等责任的依据。

(七)协调性原则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自身的特点,其涉及的部门较多,如使用单位、建设单位、财政部门、发改委、审计部门、环保部门等,所以在项目后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这些部门的大力协助。同时,后评价结论中有关的内容也要及时地反馈到这些部门,督促这些部门追究相关的责任,并且为今后的投资决策和管理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良好的协调性是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高效运行的保证。

(八)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是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最大的特点。代建项目评价报告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决策部门,为新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为政府投资项目的规划提供依据。对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评价的关键,不仅是对现有项目的梳理,更是对未来项目的指引,因此只有通过对项目全周期实施效果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才能够系统地为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

三、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的评价体系

构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需要选定有效指标。对于代建效果的测度,需要能够反应出在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绩效约束下完成该项目的相关度量指标,即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提炼归纳,结合项目参与各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主要涉及项目成本、质量与进度。因此,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效果评价体系的测度指标有成本变化率、进度变化率、质量损失成本率、项目既定功能的实现程度和项目实施满意度这五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一)成本变化率

成本变化率是项目代建效果评价的一个常规指标,项目过程中的成本变化率计算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项目成本计划,然后规定起始日和结算日。而项目竣工决算后的总成本变化率,是用最终合同价减去原始合同价作为变化成本,除以原始合同价,以百分率表示。成本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进度变化率

进度变化率反映的是与计划相比,进度加快或延迟的变化率。当进度变化率为负,代表工期提前;当进度变化率为正时,代表工期推迟,前者项目绩效优于后者。在不同的合同中,对工期的约定可能有所不同。此外,不可预见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等,也可能影响到工期的变化,此时工期变化率对项目绩效的指示作用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验证后的项目整体进度变化率,是使用实际的工期变化与原始合同工期之比来计算。进度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三)质量损失成本率

质量损失成本是由于项目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返修、停工等带来的材料、人力等增加的成本。引入质量损失成本的优势在于使用可以计量的成本来反映损失,而质量损失成本率则使得投资规模不同的项目,在质量损失上更具有可比性。质量损失成本律的计算公式如下:

(四)项目功能实现度

指项目从建成投产之日起达到设计功能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把这一指标值与前评估中(可研和概算文件中预测,下同)的“达到设计能力的年限”值相减的结果,正值表示实际达产年限长于设计达产年限,负值则表示其短于设计达产年限。

指项目实际投资完成额与投入使用后实际营运能力之比值。把该比值与前评估中预期的相应指标值加以对比,若结果大于100%,说明实际项目营运能力高于设计能力投资;反之,则低于设计能力投资。

(五)项目实施满意度

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满意度评价是相对主观的指标。重点关注在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效益评价,包括项目所体现的科技进步效益(如科技成果、人才培养、技术提高等)、公共支撐效益(如交通项目对于招商引资的作用等)。应与预期目的相比较,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项目所属部门(采购人)的满意度。同时,考虑到项目对公众的影响,可在项目周围进行民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价公众对于政府采购的该项目的效果,也可根据公众对于本项目的实施或后果影响等的抱怨数及抱怨程度来评定。

上述指标涵盖了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效果及满意度这五个非常重要的项目管理要素,也成为政府投资项目委托代建效果的衡量指标。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从评价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入手,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八项评价原则,最终构建出包含成本变化率、进度变化率、质量损失成本率、项目既定功能的实现程度和项目实施满意度五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效果,有效支持项目管理闭环的获得“正反馈”,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通,任登魁,朱玲玲.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新机制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5,(4):178-179.

[2]  刘启雷,张鹏.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治理结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4-57.

[3]  宋金波,李文宗,富怡雯,戴大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人选择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10):1548-1553.

[4]  吴淑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100-101.

Key words: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agent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evaluation system;incentive-restraint mechanism

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升温,由此带来的建筑工程施工随之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这对社会效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有助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准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安全隐患;分析;必要性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不太健全。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指导下,我国深化对法律方面的改革,加大立法规范和执法力,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法》、《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标准》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管理,但尽管如此,我国与 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体系还是不够健全,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和施工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而且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被漠视,而无法落实到位,缺乏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这将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落实。

1.2 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对资源的分配和调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来年,国家一直简政放权,下放给企业更多的管理权限,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有的企业偏偏喜欢挑战政府及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只为追求公司或企业的发展利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更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这就有悖于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企业负责人没有把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重视起来,弱化了在这其中的责任地位,没有有效地规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的不确定的安全因素。

1.3 建筑安全管理人员不太到位。在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公司,他们在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是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比较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要不就是他们的部门相互交叉,没有相对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有些企业名义上是有安全管理部门,事实上,这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部门就好像齐同虚设,根本没有实权,也没有承担一定义务的责任人意义,这就导致很多相关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缺失,很多安全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虽然在岗,但是却不想了解安全管理的专业相关知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很多不明显得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一定的威胁,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2 建筑工程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法律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使下,我国很多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满足,却忽视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施工安全管理也是空喊口号,搞形式主义,成为口头要求,并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施工材料和施工时间上做一些所谓的精简,这看似不起眼的精简或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蕴含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2.2 建筑施工监管存在极大漏洞。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它的主体大都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农民工,他们在日常的施工过程建筑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绝大多数劳务工人都是农民工,他们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施工習惯来进行施工程序,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度较差,因此不太方便管理,对施工的执行力就相对较差。

2.3 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安全管理问题。企业的最终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自然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就会自然相对来讲就会少一点的,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关注,甚至有些企业都没有专业相关的人员来负责,建筑施工现场没有分配专门人员进行监管,显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4 建筑安全监管资金没有一定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从别的部分来缩减自身的开支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部分企业想尽力缩减的一项制度,主要表现在企业不会定期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或者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一些用一些成本较低的材料,完全没有考虑其质量的优劣,这便在今后的施工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3.1 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针对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严格规范和执行,创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管理环境,进而进一步提升建筑安全管理的质量水平。

3.2 加强安全管理方面教育。企业应定期做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设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使其更加制度化,加大安全投入,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采用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

3.3 加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企业也应该完成相关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设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同时也应该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的作用,对忽视安全管理建设的企业加大安全事故责任的问责和追究力度,每个地区和施工项目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都大不相同,企业管理者应该视情况而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推进建筑工程施工地顺利进行。

3.4 增强思想文化教育。企业应努力宣传企业文化,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生命安全,严格防范,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知识的培训,营造安全的建筑生产环境,提高施工质量水平,这样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质水准。

4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而且也是和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因此要想保证建筑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就要建立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体制,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形成一定的安全管理系统,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引导,提供大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社会上人们也应该积极 配合企业的宣传,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财产安全,企业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将安全生产切实落实到位,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春君.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探究[J].江西建材, 2015,10(8):65-87.

[2] 陈显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分析[J].科技展望,2015, 13(5):27-43.

[3] 邹斌.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10):54-67.

[4] 廖威,何贵明.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与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4):45-57.

上一篇:学生阅读需求图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营销团队产险销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