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4

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这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备考指南

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读懂。 2.认真审题,明确方向——审题。 3.联系教材,把握精髓——提要。4.联系现实,思考人生——联系。 5.组织答案,条理清晰——条理。 解题步骤:第一步 明确观点

第二步 阐述理由 扣文本 联现实

第三步 作出结论 真题体验——2011湖南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 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真题体验——2013湖南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 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 示例:我认为,学习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中的学习,贵在学思并进,思问同行,如此方能有大学问、大思想,然后方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远游中的学习,其实是实践书本理论的关键,将书本上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则始有大胸襟、大眼界。在无止远游中,学习方有了更高的升华,人心亦终得到天地的洗涤。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等)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真题体验——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随堂演练

材料: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 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 思路指导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方法指导:抓关键词、疑问点

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

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宋牼①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②,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改动)

【注】 ①宋牼,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牼音kēng。②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1)本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分)

答:【参考答案】 (1)孟子认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或仁政思想)(3分,因未能穿透文本和不了解孟子而答成“仁义”思想仅给1分。)

(2)请分别从人际交往和商业经营两个角度,联系实际,阐发本段文字内容的当代意义。(6分)

答:(2)答案示例:讲究仁义是与人交往的根本,事业成功的保证。(明确观点)

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紧扣文本)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联系现实)

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李嘉诚,连他的商业对手都非常信任他,他以其人格魅力获得了事业成功,而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扣文本,联现实)

总之,讲究仁义会让我们收获成功的人生(做结论) 课堂总结

• 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 • 3.掌握题型,语言表达流畅规范。 • 课后作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 、 、 。(3分) •

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

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 辨上的观点。(4分)

示例: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 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

示例: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

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①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②“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

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

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

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

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

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而且把“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地区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强调数学解决问题活动。”对此有两个具体要求:(1)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变成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态,做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解决问题历程在数学课程内应一再出现,使儿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2)当学生在数学课程内习惯于面对非常规问题进行解题活动时,他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调整适应,使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公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韩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吸收当代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视数学应用,提倡数学问题解决,引入开放性问题(实际问题、非常规问题等),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深感自己研究的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波利亚在这里不是降低了数学的重要性,而恰恰相反,表明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即数学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就整个民族或人类而言,就是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教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换言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

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

修课程。 (C)

A.知识水平B.思维能力C.思想品德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B )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 ①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

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D)

①成长中的我②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④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D. 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 C )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 A )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D. 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A )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D )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A )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 ①②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

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D. 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A)

①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

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 ①②④B.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 ①②④ B. ①②③C. ②③ D. 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 ②③B. ①②③C. ①②D. 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④D. 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B )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④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B )

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

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

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 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主义主旋律。(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

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

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A)

A.谈话法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A )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C )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A )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A )

①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

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④机关企事业单位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C. ①②D. 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 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②教师③邻居④社会人士

A. ①②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 √ )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

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 Χ)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

10、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

11、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

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

12、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 Χ )

13、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

14、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

程( √)

15、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Χ )

16、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18、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Χ )

19、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

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

20、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

育渠(√)

21、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

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

课程资源。( Χ)

2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

24、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

2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Χ )

26、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27、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2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

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0、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简答题:(8×3=24分)

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四、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倡导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明确研读教材的目的

研读教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对教材中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一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正确、深人地研读教材,教师才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及其在单元、整册教材中的地位,认真揣摩编排意图,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合理。二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材,是许多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编写,长期论证,最后发行的。教师只有深入细致的研读教材,才能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才能驾轻就熟、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三是通过研读教材,才能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教什么”,教师才可能围绕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讲授、提问等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把握研读教材的角度

研读教材的角度,就是指以谁的视角来解读教材,从语文文教学而言,无外乎从教师本身、从学生层面以及从旁观者或者者说普通人的角度来剖析教材。

2.1 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

有这样一句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和教师的阅读所得是不同的,而且,小学生尤其重直觉感受和感性体验。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不妨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解读,想一想:如果让我的学生来读,他们会怎样理解?哪些地方可能难懂? 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 如果理解不正确、不到位,我应该怎样去引导? 这样,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把握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时的疑难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方能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

2.2 从教师的角度研读教材

站在教师的视角研读教材,就是要从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意图出发,从教学的角度解读文本,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的问题。

一是要搞清楚教材中有什么。这要求教师能无遗漏地读取取教材所呈现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文字,或是插图;不论是正文,还是图画、课后题,甚至课文中的“泡泡”提示……每一处信息,都不容忽视,教学中都应恰当地运用。

二是要明白教材编写的目的。这要求教师深人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要通过通览教材,从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整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去思考作者表达这一情感的方法。在教学时,就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去感受这一情感,把读书与表达、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要清楚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明确“教什么”, 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把准教学重难点,定准教学着眼点、训练点。教师必须深人领会教材思想, 准确洞察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的主题,并对教材的结构、语言了然于心,对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确定教学内容。

四是要设计教学方法。通过研读教材, 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怎样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在研读教材时,要仔细品味,把握文章脉络,挖掘那些便于学生理解感悟教材的“点”,想象如何使学生体会感悟文章的内涵,进而找准教学的重点,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2.3 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研读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童话、诗歌等体裁为主,篇幅虽短,但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进行教材研读之初,不妨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徜徉于文字海洋,以教材为媒介,用心与作者“对话”,从而了解课文相应的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点,获取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因为只有当教师深人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 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3找准研读教材的重点

研读教材的过程,就是带着教学目标潜心会文,感受语言的魅力,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确立教学的思路。那么,我们应该抓住教材的哪些要素作为研读的重点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文 章标 题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研读教材的着落点。抓住题目,步步深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将相和》一课,由课题之“和”,可推测曾经有过“不和”,抓住“不和”到“和”,深人研读教材 ,可使教学 设计清晰 ,课程目标 得到整合。

3.2 文章体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神话等体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教学中的策略自然也有所不同。

3.3 结构

所谓结构,也就是文章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之间的段式结构。从结构上,可以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譬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的段落,结构相似,都采用“_的_真啊, _得_”的句式概括特点,而后再描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则含有因果、并列、总分等多种句群结构。

3.4 文章语言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研读教材,不应该只停留在感悟思想内容的层面上,而是要更加关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学习和积累,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不容忽视。好的语言,往往能传递作者独特的感受,展现作者不凡的表现力。如《桥》,文章内容简短,语言凝练。作者运用短语来渲染情势危急,如“像泼。像倒。”两句话,四个字,非常个性化地写出雨下得猛,下得急。文中人物的语言也同样是简短的,如“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简短有力的话语体现出老汉坚毅果敢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值得反复朗读,深人品味。

3.5 文章写法

人们常说:“写法决定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许多写作方法,从表达方法上说,有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从表现手法上说,有想象、联想、类比、象征、对比等;从修辞手法上说,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比如,《西门豹》中反语的运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夸张地写道:“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再见了,亲人》最突出的则是第二人称的表达。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关注。教师一定要有“咬文嚼字”的意识,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多关注文章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而“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却容易“视而不见”。

3.6 文章创作的背景

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我认真收看了“平语近人”,这是一部深得民心的教育片。《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推出第四集《国之本在家》,本集集中阐释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

没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建设修身为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个人修养,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续,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魏征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我们应将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烙入脑海,淡化个人得失,在为民务实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家风建设重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修养的映射。在家风建设上,古语说,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优秀的个人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感染下一代的。

家风正,影响给孩子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面对歪风邪气乃至破坏党风政纪的贪腐投机行为,便有一种本能的拒斥。

家风的形成,靠家庭世代沿袭,靠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才能形成。家风好,受世人称赞,家庭成员也感到自豪,家庭的社会地位自然也高。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课堂研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信息技术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检索、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在我国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合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

一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个体对信息技术工具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来引导。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由于对信息技术接触的程度不一,各地区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一)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选择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认识的中介,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根据多年来教学教研经验,总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能保证教师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主动性与连贯性,有利于教师掌控全局、控制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时间。但不足之处是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练法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练法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课堂练习。第二种形式:上机实践。上机实践若想达到理想效果,除了学生的认真态度,对老师还有几点要求:

(1)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上机前,教师必须事先布置好上机内容、说明目的和要求。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2)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习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练习。(3)正确的上机方法。上机练习要按照明确的步骤进行。教师要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表上应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骤”、“达到效果”等,要求学生上机操作的同时及时填写。(4)加强指导。上机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对于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问题,可由老师示范操作。(5)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和互相协作精神的教育。上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机房、关闭电源,教师要做好机房安全检查工作。

3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4 探究式学习教学法

探究式学习教学法也叫研究型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也称为协作学习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信息技术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乃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很适合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老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6 基于信息资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效果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如果教师能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的意义建构。教学软件中内容的组织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专业公司针对某一模块内容专门制作的学科教学软件,如打字练习软件、单词学习软件、益智游戏等;还有教材出版社制作的与教师用书配套的教学软件等。

信息技术课本身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因此备受教师关注,是这一门课程常用的教学法之一。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所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地为教学服务。

(二)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

1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选择的起始点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把总的教学目标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虽然教学目标是综合性的,但就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内容来说,它的目标则更为具体,可能是一项具体知识的学习,一种技能或者方法的掌握等,因此教学方法就有选择的必要。

2 对学情的分析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关键

对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分析和认知结构不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与应急措施。同时,学生过去学习的方式是否过于单调,决定了是否需要采取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对教学实施条件的适应性分析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

教学实施条件包括课堂学习的条件与课时条件。例如,合作学习法必须有网上交流的条件;此外,课时条件也要充分考虑,一些探究式学习必须要有较充分的课时。

我们如果能根据教学方法的各项选择原则合理、精心地选择教学方法,我们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作为老师,在上课以前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日常应该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良好地控制课堂秩序?怎样营造出令人满意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得以表现自我?

(一) 导课开讲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对如何开讲多下工夫,认真琢磨。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开讲”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特点、本节课特点、结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导课开讲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效的导课方式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 教学语言艺术

讲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必须全力以赴把课讲好。要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有条有理、生动形象,讲课的艺术突显在语言艺术上,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语言表达和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要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讲究一定的上课艺术或策略,尽量让语言准确和精炼,发出的信息十分明确,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要怎么做;表达要清晰简练、富有节奏,能够正确运用不同的抑扬顿挫和高低强弱音调的技能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要善于以表情、姿态、手势来作为辅助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听起来如沐春风。

(三) 善加利用提问功能

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备课时把每节课的相关问题没计得多姿多彩,有反馈学生们对教学内容课堂掌握情况的,也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们创造性思考的,或者让学生弄清楚教师所讲授过的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教师只要在问题上精心准备,就能始终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四) 有清晰而易明的对策去应付紧急情况

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根据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是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中学生,而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是灵活多变的,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学计划之外的突发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作为教师不能回避,而要解决,这就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在瞬间做出判断,并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在精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也要谙熟教材教法。

(五) 作业提交与及时的评价反馈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反馈,注意展示学生的作品,注意点评学生的作品。信息技术学科的作业通常是电子文稿,又由于往往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任教多个班级,这都为批改作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们往往采用下课前几分钟巡视学生上机操作,检查本课作业情况或抽取几个学生的作品点评的做法。这样做,虽然省事,但容易让不自觉的学生钻空子,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马虎应付。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花点心思,做出特色,让学生的作业每节课都有保留价值,也让学生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重视且感兴趣。

总之,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问题是教师整体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教师乐意并有决心,就一定能驾驭这方面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教学中的乐趣与回报就会随之而来。唯有师生双方都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怀有激情,而且彼此尊敬、彼此理解,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的学习和创造性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上一篇:公路桥梁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情感声乐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