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案例范文

2024-07-10

石油化工案例范文第1篇

源自课本:化工企业火灾防护

一、化纤厂化纤布存放不当引起的火灾事故

1995年2月14日,新乡市某化纤纺织厂存放的约40万m化纤坯布突然起火,因为发现火情早,扑救

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

(一)事故经过

1995年春节前,新乡市某化纤纺织厂在停用的整经车间,临时存放两垛未打包的约40万m化纤坯布。一垛直接堆放在车间中间的地面上,另一垛约7万m堆放在车间东北角,由于怕墙角潮湿和遭鼠害,在地面上加设了20 cm高的垫木,又铺上一层塑料布,布堆上方盖了一层破化纤布。

2月14日13时20分左右,车间东北角的这堆化纤布突然起火,火焰顺着布堆南侧向西侧及平面盖布上蔓延,人们对此一无所知。一直到浓烟顺着排气扇孔窜到室外时才被人发现。由于正是上班工作时间,人们听到“救火”的喊声从四面八方赶来扑救,并向市消防队报警。14时10分左右火被扑灭。

(二)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市消防支队及该厂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调查分析。该临时仓库原是整经车间,电源和暖气管均被切断,不存在电火花和受热的自燃因素;库房周围无明火作业,事发前门窗关闭较严,不存在飘落火源;事故当日晴天无雷,化纤布吸湿性差,堆垛不大,下有垫木,通风良好,不存在雷击或其他自燃因素,而且也无人为纵火痕迹。调查组根据着火的迹象、存布时间、堆放方式和化纤布的特性等又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化纤本身吸潮性差,在纺织整个过程中由于设备工艺的高速摩擦,在纱支和布面上积累了很高的静电荷,很不易导除,职工在落布或推布时经常受到电击。经测试,有些布面的静电荷高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在存放这些带静电荷的布匹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为防霉烂和遭鼠害,在地板上加设了20 cm高的垫木,垫木上又铺了一层塑料布,致使布匹与地面形成绝缘,布匹上积存的静电荷无法导除。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所积累的静电能点燃布边和布面上吸附的细小飞絮和纤维绒毛。经现场调查分析和模拟试验,确认造成这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带静电荷布堆表面出现很高的电荷密度,又由于中午人静,老鼠出入活动频繁,接触布堆时发生强大的刷形放电,从而引燃布堆

浮层(由罩静电作用吸附)的细小短绒飞絮。

(三)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这起化纤布火灾事故,最后确认是由静电原因导致的。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静电。静电的特点,一是电压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量虽然不大,但由于带电体的电容变化很大,所以静电电压有时会达到很高的数值;二是静电能量不大,但足以引燃许多易燃物质,因为有些易燃物质的最小着火能量比静电的能量小得多,所以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很大;三是有静电感应,静电场中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表面感应起电;四是尖端放电,在带静电物体的尖端由于电场强度很高,使附近的气体电离而放电;五是静电屏蔽,空腔导体在静电场中,其空腔内的电场强度为零,或在外表面接地的空腔导体的空腔内有电荷时,外部电场强度为零。静电有三方面的危害:静电火花可引起火灾和爆炸;静电放电能使人受到电击而引发二次事故,如跌倒、坠落等;静电妨碍生产,影响产品质量,如使半导体组件破坏,造成使用这些组件的电子装置误动作、发生故障等。

为防止此类事故重复发生,该厂在化纤布的存放上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一是在织机和验布机上装设接地线,从工艺上消除静电的积累;二是储存中应在垫木上合理地设置接地装置,使布包和堆垛中积存的静电荷导除到地面;三是修好的坯布要及时打包入库,不要零存乱堆,以防不测。采取这些措施后,对保证化纤布储存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制药厂药渣管理不善引起的爆炸伤亡事故

1992年5月18日,湖北某制药厂皂素车间因药渣管理不善,发生重大燃烧爆炸事故,当场烧死10人,

重伤1人,轻伤2人。

(一)事故经过

某制药厂皂素车间生产的是避孕药中间体皂素,它以120﹟工业汽油作溶剂,提取黄山药、川地龙两种植物中的皂素并浓缩加工。为了去掉植物废渣中含有的残留汽油,将药渣放入蒸发罐中进行加压、加温处理,两小时后,将药渣排放到空地上自然挥发6-8小时,使药渣中残留汽油基本除净。由于药渣是用汽油浸泡过的木质纤维,很容易燃烧,为此,当地农民每天将该厂排出的约一吨半的药渣拉回家中做烧柴用。

5月18日7点30分,有14名农民随着上班的职工一起进入堆放废药渣处装运废渣。当班工人告诫农民,药渣刚从罐中排出,自然蒸发残留汽油时间太短,劝阻他们不要装运。但农民急于早装运完回家收麦子,就是不听劝阻,强行哄抢。在挖装药渣过程中,使现场空气中的汽油含量很快达到了爆炸极限。8点02分,一农民打火吸烟,当即引起爆炸和燃烧,导致火灾。经过工厂消防队和全厂职工的全力扑救,大火很快被扑灭,现场留下了死难者横七竖八的尸体,惨不忍睹。

(二)事故分析

造成这起爆炸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挖装药渣现场空气中的汽油含量达到爆炸极限,同时挖装药渣的农民打火吸烟,从而导致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制药厂对药渣处理管理不善,任凭农民任意挖装药渣,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

(三)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事故发生后,省、市政府及制药厂领导组成事故调查组,经调查认定,这起事故属于非生产性爆炸燃烧事故,但制药厂也负有一定责任。在妥善处理伤亡人员的同时,调查组对厂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进行

了检查,并提出建议和制定措施。

(1)改进药渣处理方法。1988年5月该制药厂曾发生过药渣燃烧爆炸事故,当场炸死农民1人。因为事故是由于农民将药渣拉回家的途中吸烟引起的,当地法院认定制药厂无责任。但制药厂并未重视事故教训,导致此类事故又一次发生。为杜绝类似悲剧的重演,必须对药渣处理工作进行彻底的整改:一是对药渣中残留汽油的蒸发处理要加强检验,达不到标准的药渣,决不允许从蒸发罐中排出:二是合格排放的药渣必须根据天气变化确定充足的时间,使残余汽油充分挥发。同时为消除隐患和有利于节约,药渣可作为工厂燃气锅炉的燃料,自行消化,不得再向农民处理。

(2)消除生产工艺中的不安全因素。使用120﹟工业汽油做溶剂对安全生产来说是一个大隐患,建议制药厂尽快研究开发一种不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代替汽油作溶剂提取剂,从生产工艺上彻底消除不安全的

因素。

(3)药渣排放处理与生产车间严格隔离。这起事故是在消防队和职工的及时扑救下,才免于使与火墙仅1 m之隔的两个汽油储罐产生连锁反应。为万无一失,必须严格执行防火标准,进一步妥善处理好排渣处

与汽油储罐的距离和位置。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皂素车间为一级防火防爆单位,但农民可以随便进出,甚至在现场随便吸烟,说明安全管理极为松懈。因此,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加强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动员全厂职工切实查隐患,促整改,堵漏洞,加强群防群治,确保生产安全。

三、吉林辽源中心医院特大火灾

(一)事故经过

辽源市中心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医院,其门诊部、住院部、办公楼连在一起,呈现“口”字型,总共四层,

一、二层是门诊,三四楼是住院处。辽源市中心医院是一所花园式医院,也是当地最大的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61630m,建筑面积26063m,分为5个区域和1处综合楼。其中1至3区始建于1962年,为3层砖木结构楼,建筑面积10323m;4区为住院部,始建于1987年,为4层砖混结构楼,建筑面积3600m

222

2,共有床位568张;5区为环廊园林门诊房,建于2002年,钢结构,面积53401m;综合楼9层,建筑面2。

2积6800m。2005年12月15日16时许,辽源市中心医院发生停电,恢复供电后,随即出现火情,而医院相关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报警、紧急疏散医患人员等有效措施,致使火情扩大。经过辽源市和从长春、四平等地赶到的消防官兵5个多小时的扑救,大火于15日22时左右被扑灭。此次火灾造成37人死亡、46人重伤、49人轻伤,烧毁建筑面积5714平方米,大楼北侧第四层(顶层)烧毁,三楼部分过火;南侧一至四

层基本烧毁,直接财产损失821万余元

(二)事故分析 这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起火部位为医院门诊楼东侧2层的配电室,初步调查认为与医院的电器设施安装质量以及当日值班电工的操作有关。这次火灾的起火原因是配电室电缆短路时高温电弧和金属喷溅粒子引发了电缆沟内的可燃物。铠装电缆的终端处没有按照电器安装的有关规定做好终端处理,终端施工工艺粗糙,降低了电缆绝缘强度,导致电缆漏电、放电甚至短路。电缆沟内剥去了铠装护套层的电缆芯线与多根铠装电缆混合交叉敷设,电缆、电线不设固定支架,直接交叉、重叠,电缆在挤压扭曲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绝缘强度降低。配电线路中的过流保护装置(熔丝、空开)设置不当,甚至采用铅导线替代熔丝,使保护作用降低。电缆存在质量问题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中心医院配电室及部分电器设备改造工程中存在施工质量不合格,没有组织检测验收就直接投入使用,特别是购置、敷设了质量不合格的电缆,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报警晚,延误了灭火时间;中心医院没有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措施;龙山区公安消防科对中心医院消防安全监管不力;市卫生局对中心医院消防安全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等。

在“12?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有的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无一伤亡,而有的科室则发生了严重的伤亡。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特大灾难事故,掌握紧急自救、互救知识的人,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对于医院、学校、剧场、体育馆等特殊场所或人员密集处,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便发现安全工作的盲区并加以重点改进,提高本质安全。同时,要将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安全责任制要做到细化到岗,责任到人,严格管理,严密防范。以人为本、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认识预防事故的重大意义,始终如一地把住防火关,不让一处隐患蔓延,不让一处失火,要做到这几点,就须做到时时防,天天防,处处防。

四、辽阳市庆阳化工厂爆炸

1991年2月9日19时30分,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化工厂二分厂TNT生产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17人死亡,重伤13人,轻伤94人,硝化房全部炸毁,附近其它厂房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达2000万元。

(一)事故经过

国营庆阳化工厂二分厂是生产TNT炸药的生产线。1991年2月9日,硝化工组当日一班(白班)的生产不正常,曾在上午8时10分停机修理,15时开机生产。开机后,硝化三段十一号机产品凝固点温度(74.60℃)低于工艺规定的温度(74.65℃) ,于16时10分停止投料,在本机内循环。

16时30分,二班接班。分厂生产调度就上述情况请示分厂领导同意后,转下道工序,并恢复投料。此间,硝化三段六号和七号机硝酸阀出现泄漏情况,致使二号至七号机硝酸含量高于工艺规定指标。仪表维修工姜某(已死亡)对泄漏的硝酸阀进行修理,并于17时修好,19时刚过,负责看管三段二号至五号机的机工牛某从各分离器中取样送分析室化验。这时,各硝化机温度均在规定范围内。19时15分左右,该名机工从分析室送样返回机台,发现硝化三段二号机分离器压盖冒烟,随即打开了分离器雨淋和硝化机冷却水旁路门进行降温,然后即去距工房30米远的仪表室找班长。班长张某告诉机工回去打开机前循环阀,并随即带领仪表工张某、焦某(二人均已死亡)来到工房南大门打开了备用水阀,同时告诉看管稀机的李某停止加料。此时,牛某返回机台打开了机前循环阀。在下机台时,班长张某又让牛某打开安全硫酸阀,牛某返身回去将安全硫酸阀打开一周,再下机台时,发现分离器压盖由冒烟变为喷火。这时张某也看到了火,火势迅速蔓延,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硝化机发生剧烈爆炸。

(二)事故分析

①事故的直接原因

a.设备和生产上的原因

2月9日,二班硝化组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硝化三段六号机、七号机硝酸加料阀泄漏,造成硝化系统硝酸含量增高和硝化物的最低凝固点前移(由四号机前移至一机),致使发生事故的二号机反应剧烈。从硝化机温度略高表明,机内的硝化反应并不充分。硝化物被提升到分离器之后,继续进行反应,而分离器内又没有搅拌和冷却装置,反应不均匀,局部过热,从而造成分离器硝化物分解冒烟。分离器压盖冒烟后,一种可能是由于继续进行剧烈的硝化反应,局部过热加剧,硝化物分解燃烧,分离器由冒烟变喷火。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高温、高浓度的硝硫混酸与使用了不符合工艺要求的石棉绳(也可能是油或其他可燃物)接

触成为火种,使分离器由冒烟变为喷火。

b.人为因素

这起爆炸事故是在生产出现异常情况,即硝化三段二号机分离器冒烟,而后变为喷火,火势扩大而引起的。对于在生产中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如何进行处置,应采取哪些措施、工厂《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中有明确规定。可是,二号机操作工牛某和当班班长张某,在处理二号机分离器冒烟到起火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的要求去做。虽然在分离器冒烟之后,先后采取了打开分离器雨淋、硝化机冷却水旁路水阀、机前循环阀、备用水阀和安全硫酸阀,以及停止加料等措施降温,但没有与仪表工共同检查进泄水阀是否好使,尤其是在分离器起火之后,没有采取切断该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联系,打开分离器废酸循环阀及硝化机安全开关往安全池放料的关键性措施,却撤离了现场,致使火势蔓延,导

致爆炸。

②事故的间接原因

a.设备老化、工艺落后

庆阳化工厂这条TNT生产线是国内惟一尚存的卧式生产线,存在搅拌不均匀,反应不完全,易产生局部高温过热等问题,在发生异常情况时,不易控制和处理,硝化机分离器没有自动放料装置。庆阳化工厂在1974~1988年间,曾先后8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但该问题一直

没有得到解决。

b.生产秩序不正常,劳动纪律涣散 二分厂于1990年年底停产,1991年2月1日恢复生产。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生产、工艺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停车和单机停料频繁。对此,企业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二分厂中断夜间干部值班制度。夜班生产的劳动纪律松弛,工人脱岗问题严重。事故发生当晚,一

工段工人7人脱岗(其中1人因病)。

c.企业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培训教育不够。工人技术素质低,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

熟练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五、新疆独山子10·28石化油罐特大爆炸事故

独山子区北距克拉玛依市约160公里,东距乌鲁木齐市260公里左右,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已有百年的石油开发史和71年石油加工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2006年10月28日19时16分左右,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对独山子在建原油储罐进行防腐作业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现场作业

人员13人死亡,6人受伤。

(一)事故经过

10月28日下午七时二十分,中哈原油管道末站新疆独山子在建“十万吨原油储罐”忽发闪爆,适时正值安徽某防腐队现场作业,二十余名漆工瞬时身碎肢离,无一全尸。有目击者称当时罐顶跃空过百米,数里外的门窗亦有嗡嗡响动之声。此罐为“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2号原油储罐,主体建设于月前刚刚完工,招标承建单位——中国石油吉林化建。目前事故原因初步确定为,防腐油

漆中的有机物挥发导致。

(二)事故分析

经“10·28”特大事故调查组调查,这起事故直接原因为: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对在建原油罐浮顶船舱内进行防腐作业时,使用非防爆照明灯具,电线严重老化,多处接头和绝缘损坏;作业时没有按规定安装机械通风设施,致使使用的防腐漆料和稀释剂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挥发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在舱内大量积聚,遇照明设备产生的电气火花发生爆炸。

六.江苏射阳化工厂爆炸事故

2006年7月28日8时45分,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工商核准拟用名)1号厂房(2400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发生一起爆炸事故,死亡22人,受伤29人,其中3人重伤。发生事故的1号生产厂房(投资约800万元)由硝化工段、氟化工段和氯化工段三部分组成,硝化工段是在原料氟苯中加入混酸二次硝化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氟化工段是在外购的2,4-二硝基氯苯原料中加入氟化钾,置换反应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氯化工段是在氯化反应塔中加入上述两个工段生产的2,4-二硝基氟苯,在一定温度下通入氯气反应生成最终产品2,4-二氯氟苯。

(一)事故经过

2006年7月27日15时10分,首次向氯化反应塔塔釜投料。17时20分通入导热油加热升温,19时10分,塔釜温度上升到130℃,此时开始向氯化反应塔塔釜通氯气,20时15分,操作工发现氯化反应塔塔顶冷凝器没有冷却水,于是停止向釜内通氯气,关闭导热油阀门。28日04时20分,在冷凝器仍然没有冷却水的情况下,又开始通氯气,并开导热油阀门继续加热升温,7时,停止加热;8时,塔釜温度为220℃,塔顶温度为43℃;8时40分,氯化反应塔发生爆炸。

据估算,氯化反应塔物料的爆炸当量相当于406 kg TNT,爆炸半径约为30 m,造成1号厂房全部倒

塌。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抢救伤员、疏散群众,市、县消防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灭火扑救,环保部门立即对现场周围大气、水和土壤进行连续监测。28日13时大火扑灭,由于对地面水采取了措施,据当地环保部门监测,没有造成大的污染。目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已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损失

情况和事故责任展开调查。

(二)事故分析

①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停车,而是错误地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并最终导致其分解爆炸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②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a.该项目没有执行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在新建企业未经设立批准(正在后补设立批准手续)、生产工艺未经科学论证、建设项目未经设计审查和安全验收的情况下,擅自低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并组织试生产,而且违法试生产五个月后仍未取得项目设立批准。

石油化工案例范文第2篇

化工是一个高危行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烧伤等危害有害因素和时刻伴随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在化工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的事故总是时有发生,防不胜防。中新化工作为一个新企业,人员设备的磨合尚在早期事故多发期,稍不留意就会酿成事故,给企业和相关人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弥补的伤害。

吃一堑长一智不是真本事,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才显大智慧。通过对相关事故案例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少犯错误,避免事故的发生;使管理更合理、操作更规范;尤其能使我们变得更加明智、更加聪慧。鉴于安全事故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特意针对近期中新化工生产安全事故以及近年来相关企业安全事故,汇集成册以供大家学习。这些事故的责任者、受害者、当事者往往是因为一次小小的疏忽、一个简单的错误、一处不当的行为,就酿成一起事故,而每一起事故都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设备的损坏或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希望大家工作之余能够认真地学习每一个事故案例,要努力从每一起事故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对照自身的工作行为或习惯,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遵章守纪。您的安全将是您最大的福利,公司安全稳定的生产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石油化工案例范文第3篇

源自课本:化工企业火灾防护

一、化纤厂化纤布存放不当引起的火灾事故

1995年2月14日,新乡市某化纤纺织厂存放的约40万m化纤坯布突然起火,因为发现火情早,扑救

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

(一)事故经过

1995年春节前,新乡市某化纤纺织厂在停用的整经车间,临时存放两垛未打包的约40万m化纤坯布。一垛直接堆放在车间中间的地面上,另一垛约7万m堆放在车间东北角,由于怕墙角潮湿和遭鼠害,在地面上加设了20 cm高的垫木,又铺上一层塑料布,布堆上方盖了一层破化纤布。

2月14日13时20分左右,车间东北角的这堆化纤布突然起火,火焰顺着布堆南侧向西侧及平面盖布上蔓延,人们对此一无所知。一直到浓烟顺着排气扇孔窜到室外时才被人发现。由于正是上班工作时间,人们听到“救火”的喊声从四面八方赶来扑救,并向市消防队报警。14时10分左右火被扑灭。

(二)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市消防支队及该厂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调查分析。该临时仓库原是整经车间,电源和暖气管均被切断,不存在电火花和受热的自燃因素;库房周围无明火作业,事发前门窗关闭较严,不存在飘落火源;事故当日晴天无雷,化纤布吸湿性差,堆垛不大,下有垫木,通风良好,不存在雷击或其他自燃因素,而且也无人为纵火痕迹。调查组根据着火的迹象、存布时间、堆放方式和化纤布的特性等又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化纤本身吸潮性差,在纺织整个过程中由于设备工艺的高速摩擦,在纱支和布面上积累了很高的静电荷,很不易导除,职工在落布或推布时经常受到电击。经测试,有些布面的静电荷高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在存放这些带静电荷的布匹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为防霉烂和遭鼠害,在地板上加设了20 cm高的垫木,垫木上又铺了一层塑料布,致使布匹与地面形成绝缘,布匹上积存的静电荷无法导除。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所积累的静电能点燃布边和布面上吸附的细小飞絮和纤维绒毛。经现场调查分析和模拟试验,确认造成这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带静电荷布堆表面出现很高的电荷密度,又由于中午人静,老鼠出入活动频繁,接触布堆时发生强大的刷形放电,从而引燃布堆

浮层(由罩静电作用吸附)的细小短绒飞絮。

(三)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这起化纤布火灾事故,最后确认是由静电原因导致的。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静电。静电的特点,一是电压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量虽然不大,但由于带电体的电容变化很大,所以静电电压有时会达到很高的数值;二是静电能量不大,但足以引燃许多易燃物质,因为有些易燃物质的最小着火能量比静电的能量小得多,所以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很大;三是有静电感应,静电场中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表面感应起电;四是尖端放电,在带静电物体的尖端由于电场强度很高,使附近的气体电离而放电;五是静电屏蔽,空腔导体在静电场中,其空腔内的电场强度为零,或在外表面接地的空腔导体的空腔内有电荷时,外部电场强度为零。静电有三方面的危害:静电火花可引起火灾和爆炸;静电放电能使人受到电击而引发二次事故,如跌倒、坠落等;静电妨碍生产,影响产品质量,如使半导体组件破坏,造成使用这些组件的电子装置误动作、发生故障等。

为防止此类事故重复发生,该厂在化纤布的存放上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一是在织机和验布机上装设接地线,从工艺上消除静电的积累;二是储存中应在垫木上合理地设置接地装置,使布包和堆垛中积存的静电荷导除到地面;三是修好的坯布要及时打包入库,不要零存乱堆,以防不测。采取这些措施后,对保证化纤布储存的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制药厂药渣管理不善引起的爆炸伤亡事故

1992年5月18日,湖北某制药厂皂素车间因药渣管理不善,发生重大燃烧爆炸事故,当场烧死10人,

重伤1人,轻伤2人。

(一)事故经过

某制药厂皂素车间生产的是避孕药中间体皂素,它以120﹟工业汽油作溶剂,提取黄山药、川地龙两种植物中的皂素并浓缩加工。为了去掉植物废渣中含有的残留汽油,将药渣放入蒸发罐中进行加压、加温处理,两小时后,将药渣排放到空地上自然挥发6-8小时,使药渣中残留汽油基本除净。由于药渣是用汽油浸泡过的木质纤维,很容易燃烧,为此,当地农民每天将该厂排出的约一吨半的药渣拉回家中做烧柴用。

5月18日7点30分,有14名农民随着上班的职工一起进入堆放废药渣处装运废渣。当班工人告诫农民,药渣刚从罐中排出,自然蒸发残留汽油时间太短,劝阻他们不要装运。但农民急于早装运完回家收麦子,就是不听劝阻,强行哄抢。在挖装药渣过程中,使现场空气中的汽油含量很快达到了爆炸极限。8点02分,一农民打火吸烟,当即引起爆炸和燃烧,导致火灾。经过工厂消防队和全厂职工的全力扑救,大火很快被扑灭,现场留下了死难者横七竖八的尸体,惨不忍睹。

(二)事故分析

造成这起爆炸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挖装药渣现场空气中的汽油含量达到爆炸极限,同时挖装药渣的农民打火吸烟,从而导致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是,制药厂对药渣处理管理不善,任凭农民任意挖装药渣,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

(三)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事故发生后,省、市政府及制药厂领导组成事故调查组,经调查认定,这起事故属于非生产性爆炸燃烧事故,但制药厂也负有一定责任。在妥善处理伤亡人员的同时,调查组对厂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进行

了检查,并提出建议和制定措施。

(1)改进药渣处理方法。1988年5月该制药厂曾发生过药渣燃烧爆炸事故,当场炸死农民1人。因为事故是由于农民将药渣拉回家的途中吸烟引起的,当地法院认定制药厂无责任。但制药厂并未重视事故教训,导致此类事故又一次发生。为杜绝类似悲剧的重演,必须对药渣处理工作进行彻底的整改:一是对药渣中残留汽油的蒸发处理要加强检验,达不到标准的药渣,决不允许从蒸发罐中排出:二是合格排放的药渣必须根据天气变化确定充足的时间,使残余汽油充分挥发。同时为消除隐患和有利于节约,药渣可作为工厂燃气锅炉的燃料,自行消化,不得再向农民处理。

(2)消除生产工艺中的不安全因素。使用120﹟工业汽油做溶剂对安全生产来说是一个大隐患,建议制药厂尽快研究开发一种不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代替汽油作溶剂提取剂,从生产工艺上彻底消除不安全的

因素。

(3)药渣排放处理与生产车间严格隔离。这起事故是在消防队和职工的及时扑救下,才免于使与火墙仅1 m之隔的两个汽油储罐产生连锁反应。为万无一失,必须严格执行防火标准,进一步妥善处理好排渣处

与汽油储罐的距离和位置。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皂素车间为一级防火防爆单位,但农民可以随便进出,甚至在现场随便吸烟,说明安全管理极为松懈。因此,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加强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动员全厂职工切实查隐患,促整改,堵漏洞,加强群防群治,确保生产安全。

三、吉林辽源中心医院特大火灾

(一)事故经过

辽源市中心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医院,其门诊部、住院部、办公楼连在一起,呈现“口”字型,总共四层,

一、二层是门诊,三四楼是住院处。辽源市中心医院是一所花园式医院,也是当地最大的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61630m,建筑面积26063m,分为5个区域和1处综合楼。其中1至3区始建于1962年,为3层砖木结构楼,建筑面积10323m;4区为住院部,始建于1987年,为4层砖混结构楼,建筑面积3600m

222

2,共有床位568张;5区为环廊园林门诊房,建于2002年,钢结构,面积53401m;综合楼9层,建筑面2。

2积6800m。2005年12月15日16时许,辽源市中心医院发生停电,恢复供电后,随即出现火情,而医院相关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报警、紧急疏散医患人员等有效措施,致使火情扩大。经过辽源市和从长春、四平等地赶到的消防官兵5个多小时的扑救,大火于15日22时左右被扑灭。此次火灾造成37人死亡、46人重伤、49人轻伤,烧毁建筑面积5714平方米,大楼北侧第四层(顶层)烧毁,三楼部分过火;南侧一至四

层基本烧毁,直接财产损失821万余元

(二)事故分析 这起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起火部位为医院门诊楼东侧2层的配电室,初步调查认为与医院的电器设施安装质量以及当日值班电工的操作有关。这次火灾的起火原因是配电室电缆短路时高温电弧和金属喷溅粒子引发了电缆沟内的可燃物。铠装电缆的终端处没有按照电器安装的有关规定做好终端处理,终端施工工艺粗糙,降低了电缆绝缘强度,导致电缆漏电、放电甚至短路。电缆沟内剥去了铠装护套层的电缆芯线与多根铠装电缆混合交叉敷设,电缆、电线不设固定支架,直接交叉、重叠,电缆在挤压扭曲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绝缘强度降低。配电线路中的过流保护装置(熔丝、空开)设置不当,甚至采用铅导线替代熔丝,使保护作用降低。电缆存在质量问题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中心医院配电室及部分电器设备改造工程中存在施工质量不合格,没有组织检测验收就直接投入使用,特别是购置、敷设了质量不合格的电缆,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报警晚,延误了灭火时间;中心医院没有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措施;龙山区公安消防科对中心医院消防安全监管不力;市卫生局对中心医院消防安全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等。

在“12?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有的科室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无一伤亡,而有的科室则发生了严重的伤亡。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普及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特大灾难事故,掌握紧急自救、互救知识的人,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对于医院、学校、剧场、体育馆等特殊场所或人员密集处,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以便发现安全工作的盲区并加以重点改进,提高本质安全。同时,要将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安全责任制要做到细化到岗,责任到人,严格管理,严密防范。以人为本、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认识预防事故的重大意义,始终如一地把住防火关,不让一处隐患蔓延,不让一处失火,要做到这几点,就须做到时时防,天天防,处处防。

四、辽阳市庆阳化工厂爆炸

1991年2月9日19时30分,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化工厂二分厂TNT生产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17人死亡,重伤13人,轻伤94人,硝化房全部炸毁,附近其它厂房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达2000万元。

(一)事故经过

国营庆阳化工厂二分厂是生产TNT炸药的生产线。1991年2月9日,硝化工组当日一班(白班)的生产不正常,曾在上午8时10分停机修理,15时开机生产。开机后,硝化三段十一号机产品凝固点温度(74.60℃)低于工艺规定的温度(74.65℃) ,于16时10分停止投料,在本机内循环。

16时30分,二班接班。分厂生产调度就上述情况请示分厂领导同意后,转下道工序,并恢复投料。此间,硝化三段六号和七号机硝酸阀出现泄漏情况,致使二号至七号机硝酸含量高于工艺规定指标。仪表维修工姜某(已死亡)对泄漏的硝酸阀进行修理,并于17时修好,19时刚过,负责看管三段二号至五号机的机工牛某从各分离器中取样送分析室化验。这时,各硝化机温度均在规定范围内。19时15分左右,该名机工从分析室送样返回机台,发现硝化三段二号机分离器压盖冒烟,随即打开了分离器雨淋和硝化机冷却水旁路门进行降温,然后即去距工房30米远的仪表室找班长。班长张某告诉机工回去打开机前循环阀,并随即带领仪表工张某、焦某(二人均已死亡)来到工房南大门打开了备用水阀,同时告诉看管稀机的李某停止加料。此时,牛某返回机台打开了机前循环阀。在下机台时,班长张某又让牛某打开安全硫酸阀,牛某返身回去将安全硫酸阀打开一周,再下机台时,发现分离器压盖由冒烟变为喷火。这时张某也看到了火,火势迅速蔓延,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硝化机发生剧烈爆炸。

(二)事故分析

①事故的直接原因

a.设备和生产上的原因

2月9日,二班硝化组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硝化三段六号机、七号机硝酸加料阀泄漏,造成硝化系统硝酸含量增高和硝化物的最低凝固点前移(由四号机前移至一机),致使发生事故的二号机反应剧烈。从硝化机温度略高表明,机内的硝化反应并不充分。硝化物被提升到分离器之后,继续进行反应,而分离器内又没有搅拌和冷却装置,反应不均匀,局部过热,从而造成分离器硝化物分解冒烟。分离器压盖冒烟后,一种可能是由于继续进行剧烈的硝化反应,局部过热加剧,硝化物分解燃烧,分离器由冒烟变喷火。另一种可能是,由于高温、高浓度的硝硫混酸与使用了不符合工艺要求的石棉绳(也可能是油或其他可燃物)接

触成为火种,使分离器由冒烟变为喷火。

b.人为因素

这起爆炸事故是在生产出现异常情况,即硝化三段二号机分离器冒烟,而后变为喷火,火势扩大而引起的。对于在生产中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如何进行处置,应采取哪些措施、工厂《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中有明确规定。可是,二号机操作工牛某和当班班长张某,在处理二号机分离器冒烟到起火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岗位操作与技安防火守则》的要求去做。虽然在分离器冒烟之后,先后采取了打开分离器雨淋、硝化机冷却水旁路水阀、机前循环阀、备用水阀和安全硫酸阀,以及停止加料等措施降温,但没有与仪表工共同检查进泄水阀是否好使,尤其是在分离器起火之后,没有采取切断该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联系,打开分离器废酸循环阀及硝化机安全开关往安全池放料的关键性措施,却撤离了现场,致使火势蔓延,导

致爆炸。

②事故的间接原因

a.设备老化、工艺落后

庆阳化工厂这条TNT生产线是国内惟一尚存的卧式生产线,存在搅拌不均匀,反应不完全,易产生局部高温过热等问题,在发生异常情况时,不易控制和处理,硝化机分离器没有自动放料装置。庆阳化工厂在1974~1988年间,曾先后8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但该问题一直

没有得到解决。

b.生产秩序不正常,劳动纪律涣散 二分厂于1990年年底停产,1991年2月1日恢复生产。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生产、工艺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停车和单机停料频繁。对此,企业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认真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二分厂中断夜间干部值班制度。夜班生产的劳动纪律松弛,工人脱岗问题严重。事故发生当晚,一

工段工人7人脱岗(其中1人因病)。

c.企业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培训教育不够。工人技术素质低,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

熟练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五、新疆独山子10·28石化油罐特大爆炸事故

独山子区北距克拉玛依市约160公里,东距乌鲁木齐市260公里左右,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已有百年的石油开发史和71年石油加工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2006年10月28日19时16分左右,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对独山子在建原油储罐进行防腐作业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现场作业

人员13人死亡,6人受伤。

(一)事故经过

10月28日下午七时二十分,中哈原油管道末站新疆独山子在建“十万吨原油储罐”忽发闪爆,适时正值安徽某防腐队现场作业,二十余名漆工瞬时身碎肢离,无一全尸。有目击者称当时罐顶跃空过百米,数里外的门窗亦有嗡嗡响动之声。此罐为“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2号原油储罐,主体建设于月前刚刚完工,招标承建单位——中国石油吉林化建。目前事故原因初步确定为,防腐油

漆中的有机物挥发导致。

(二)事故分析

经“10·28”特大事故调查组调查,这起事故直接原因为: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对在建原油罐浮顶船舱内进行防腐作业时,使用非防爆照明灯具,电线严重老化,多处接头和绝缘损坏;作业时没有按规定安装机械通风设施,致使使用的防腐漆料和稀释剂中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挥发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在舱内大量积聚,遇照明设备产生的电气火花发生爆炸。

六.江苏射阳化工厂爆炸事故

2006年7月28日8时45分,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盐城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工商核准拟用名)1号厂房(2400平方米,钢框架结构)发生一起爆炸事故,死亡22人,受伤29人,其中3人重伤。发生事故的1号生产厂房(投资约800万元)由硝化工段、氟化工段和氯化工段三部分组成,硝化工段是在原料氟苯中加入混酸二次硝化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氟化工段是在外购的2,4-二硝基氯苯原料中加入氟化钾,置换反应生成2,4-二硝基氟苯;氯化工段是在氯化反应塔中加入上述两个工段生产的2,4-二硝基氟苯,在一定温度下通入氯气反应生成最终产品2,4-二氯氟苯。

(一)事故经过

2006年7月27日15时10分,首次向氯化反应塔塔釜投料。17时20分通入导热油加热升温,19时10分,塔釜温度上升到130℃,此时开始向氯化反应塔塔釜通氯气,20时15分,操作工发现氯化反应塔塔顶冷凝器没有冷却水,于是停止向釜内通氯气,关闭导热油阀门。28日04时20分,在冷凝器仍然没有冷却水的情况下,又开始通氯气,并开导热油阀门继续加热升温,7时,停止加热;8时,塔釜温度为220℃,塔顶温度为43℃;8时40分,氯化反应塔发生爆炸。

据估算,氯化反应塔物料的爆炸当量相当于406 kg TNT,爆炸半径约为30 m,造成1号厂房全部倒

塌。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抢救伤员、疏散群众,市、县消防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灭火扑救,环保部门立即对现场周围大气、水和土壤进行连续监测。28日13时大火扑灭,由于对地面水采取了措施,据当地环保部门监测,没有造成大的污染。目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已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损失

情况和事故责任展开调查。

(二)事故分析

①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立即停车,而是错误地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2,4-二硝基氟苯)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并最终导致其分解爆炸是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②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a.该项目没有执行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在新建企业未经设立批准(正在后补设立批准手续)、生产工艺未经科学论证、建设项目未经设计审查和安全验收的情况下,擅自低标准进行项目建设并组织试生产,而且违法试生产五个月后仍未取得项目设立批准。

石油化工案例范文第4篇

柳州化肥厂车间在检修碳化尾气二次分离器时,因胶管上楼用的麻绳被拉断,胶管掉下将一名参加检修的操作工打死。

事故经过:该车间的碳化尾气二次分离器母液回收胶管被堵塞。当天下午,趁合成临时停车的机会,车间安排当班操作工陈某等二人将胶管卸下楼进行疏通,至11时许,车间工艺员找来一根约直径8毫米旧三股麻绳给陈某吊胶管上四楼用(胶管直径50毫米,长29米,胶管的一端待有一个直径50毫米*12毫米的小法兰)。吊胶管时,值班长和另一名操作工在四楼拉绳子,陈在一楼用手托着胶管往上送,当胶管拉到12米高时(离地面约

1.5米),因胶管较重,麻绳被拉断,胶管掉下,陈因躲闪不及被打中右前额,当即钟起一个3公厘的血泡,但陈仍坚持工作,到下午感到不舒服才送厂职工医院,后出现呕吐、四肢冰冷抽蓄,昏迷,厂即转送柳州地区医院,诊断为继发性脑挫伤,硬模外出血,即施行手术抢救,到12月10日,因伤情恶化死亡。

主要原因分析:此事故主要是思想麻痹造成的,布置任务时没有同时布置安全,旧麻绳经过四人之手,竟无一人检查其是否安全可靠,同时,当胶管吊离地面后,陈仍然展在其正下方,被掉下的胶管打中。 防范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在布置任务时要同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2)吊装作业,事先应所需用具绳索进行检查,消除隐患。

2. 物体打击伤害事故:

临桂氮肥厂造气车间拉煤工赵某,被掉下的吊车滑轮打死。

晚上十时十三分,值班维修钳工胡某到造气三楼准备试开刚维修好的1#电动葫芦,胡站在平台上用手拉吊车钢丝绳往上提滑轮时,因滑轮自行倒转,偏心锁卡张开,滑轮脱开钢丝绳掉下,砸中正在一楼坑内清灰的拉煤工赵某的左太阳穴至重伤经抢救无效于六月四日死亡。同时工作的另一拉煤工也被砸中背部受轻伤。 由于吊车修理平台正对坑上方,因此,在事故前,厂值班调度员曾告诉赵某等人:三楼上有人在修理吊车葫芦,在没有修好以前,不准到煤坑边张望或下煤坑清灰,以免出事伤人。但仅隔一小时后,赵等两人在没有得到三楼通知的情况下,就下煤坑清灰。

主要原因分析:一是现场安全管理不落实;二是赵某等人违反现场纪律。

防范措施: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凡有高处作业有落物伤人危险时,应在危险区域悬挂临时警示牌或设置障碍,防止人员进入,防止事故发生。

3、螺旋输送机伤害事故:

鹿寨化肥厂型焦车间女工朱某被螺旋输送机绞死。

事故经过:螺旋输送机操作工朱某上零点班时迟到,没有赶上交接班。朱到车间后,副班长告诉朱:中班交班时说螺旋输送机堵了两次料。朱上岗位立即开机,并手持一节园钢去清理机槽内的堵煤。在清理时,园钢被绞龙叶片卡住变形并随绞龙旋转,朱用力抽不出反被拉倒跌在机槽上,右臂被绞龙轧断两节,全身随绞龙往前移动了1.5米,颈部动脉被割破8cm而当场死亡。

原因分析:此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朱违章作业,未停机就去清理料槽,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防范措施:加强安全教育,严格安全操作规程,在未停机情况下,严禁对转动部位进行任何维修和清理工作,同时应在岗位的显要部位悬挂相应的安全警示牌,随时提醒工人注意,防止事故发生。

4、电焊机触电事故

玉林地区化肥厂电焊工刘某在作业中触电死亡。

事故经过:某年九月十六日下午,厂生活开水锅炉漏水,行政科安排电焊工麦某带徒弟刘某及水电工、司炉工等四人在中班加班抢修。准备工作就绪后,十七日零时三十分,由刘一人钻到炉底焊补,过了不久,麦等三人便离开岗位到食堂看炊事员做包子。至凌晨一时许,刘出来找麦,但麦已回家拿开水,刘又独自继续工作。麦拿开水回来后、即到食堂帮做包子,至一时二十分,水电工李某听不到电焊机声、就走到开水炉看,发现刘躺在炉底呼叫不应,即告诉麦,麦出来先拉下焊机开关,然后把刘玖出,但因触电时间过久而死亡。 原因分析:电焊机使用时间过久,线圈绝缘老化破坏,输出电压达155V,(正常空载电压60-80V,工作电压30V),同时焊把电缆绝缘也因老化多处剥落,铜芯裸露,因当时天气较热,刘未穿戴劳保用品,造成触电死亡。 防范措施:

1、对焊机应妥善保管,并定期检查和测试,凡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及时维修或更新。

2、为防止机壳带电和变压器高压窜低压造成触电事故,焊机外壳及二次侧应接地(或接零)。

3、移动式电焊机的电源线应按临时线进行管理。在危险环境中(锅炉房、化工生产车间、容器、管道内和金属构架),焊接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做好个人防护。

5、违章焊接着火事故

贵县氮肥厂煤球车间配料工蒙某用电焊机焊接压球岗位铁架时,焊渣溅到旁边操作台上一个盛有半盆洗零件用汽油的脸盆内,引起着火,在场的车间指导员见状,急将脸盆捧起拿走,但因手被烫,盆子掉了下来,汽油泼在蒙的身上燃烧,蒙惊慌急跑,又踢翻了另一个盛有汽油的脸盆,火越烧越大,蒙仍边跑边拍身上的火,此时,一位工人急跑上去将蒙绊倒,用一个装石棉的麻袋压在蒙身上将火扑灭,蒙被烧成重伤。

事故教训:

1、这是一起违章作业事故。在非固定动火区动火,都应办理动火手续,动火前,应将场地周围的易燃可燃杂物清理干净,并配备消防器材,动火结束后,应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没有余火后方可离开。

2、不准用汽油清洗设备和零件。

6、炉膛喷爆事故

融水氮肥厂司炉工韦某在处理沸腾锅炉炉膛结疤时,发生炉膛喷爆被烧成重伤。

事故经过:上一班因炉膛高温结疤没有处理,停炉交班。鼓风机,引风机都已停下,炉门关闭。韦接班后,为了抢时间开炉,就打开炉门用钢钎撬疤块,引起炉膛喷爆,气浪将韦冲出六米远,因韦只穿一条短内裤工作,被烫重伤。

原因分析:锅炉停炉后,炉门关闭,使炉膛煤气不能完全燃烧而聚集,当韦打开炉门时,大量空气进入炉膛与煤气混合发生爆炸。

防范措施:锅炉停炉后,应停止加煤并打开炉门,当要重新开炉或清理炉膛时应先开启引风机引凤输分钟,将聚集在炉膛和烟道中的煤气排出后才能工作。

7、违章动火甲醇储槽爆炸事故

宾阳农药厂要把甲醇储槽改装硫酸,派焊工陈某把出料管改大,由于没有清洗就动火,储槽内的残存甲醇发生爆炸,一端封头环焊缝被炸断,封头飞出,将陈打死。

防范措施:甲醇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因此动火前应将储槽清洗干净并做动火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8、煤气中毒事故

东兰氮肥厂造气车间副主任黄某进入一号煤气发生炉扒渣时中毒死亡。

事故经过:上午运行中的3号造气炉因空气考克转不动车出理,下午四时许,黄上班后,厂领导通知开一号炉生产,因1号炉很久没有使用,黄就带工人做点火准备工作,先拉来了一车柴火,随后将灰门,灰屏、打扒孔等全部关好,拿了一架铁梯架在炉口上,黄接着把1号抽空阀打开用蒸汽抽空,这时,当班班长知道黄要下炉清理炉渣,就对黄说不要下去了,用工具把炉渣扒平就行了,但黄未置科否,至五时十七分,黄没告诉任何人就独自拿电筒、铁钩下到炉底,五时二十五分,炊事员送饭到车间,新进厂的造气工杨某叫黄上来吃饭,没听到黄答应,以为黄从炉底出去了,杨就下一楼去看,发现炉底出不来,即上二楼告诉另一操作工周某,二人即到三楼炉口,没见炉内有电筒亮,因炉底很暗看不清是否有人,周就拿了一片小纸点火丢进炉内,见黄倒在炉底,而与此同时,炉内发生爆炸,气浪夹着炉渣从炉口喷出,杨即去喊人,周则下到二楼把二号炉停下,往1号炉水封加水并把灰门、灰屏、打扒孔全部打开,几分钟后黄被救出,但因中毒时间过长【30分钟】,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1、1号炉很久没有使用,水封没有水,煤气考克漏,黄进炉前,把原开启着的灰门、灰屏、打疤孔全部关上,并开抽空阀用蒸汽抽空,造成煤气从洗涤塔通过水封倒窜到1号炉。

2、黄违章作业,进炉前没往水封加水,不带防毒面具,也不派人监护。

3、周某已意识到黄是煤气中毒,但仍点火丢入炉内造成爆炸。

防范措施:(1)进炉之前,应查水封是否有水,无水时应加水以切断气源,同时要加强炉内通风。作业人员要带防毒面具并派专人监护,防止事故发生。(2)易燃易爆的有毒气体中毒时,在抢救过程中严禁用明火照明。

通过学习以上事故案例,在我们的工作中应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根据事故案例每人写一份感想。

安 全 部

石油化工案例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

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 定义:

炼厂气、天然气中的轻质烃类在常温、常压下呈气体状态,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可凝成液体状态,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能源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生产方面,液化石油气经过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用来生产合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生产医药、炸药、染料等产品。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由于其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操作使用方便,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此外,液化石油气还用于切割金属,用于农产品的烘烤和工业窑炉的焙烧等。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液化石油气

英文名称: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中文名称2:压凝汽油

英文名称2:Compressed petroleum gas

法语名称:Gaz de pétrole liquides GPL

理化特性

成分:较多:“丙烷、丁烷”。较少:“乙烯、丙烯、乙烷丁烯”等。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密度:液态液化石油气580kg/立方米,气态密度为:2.35kg每立方米

闪点(℃):-74

引燃温度(℃):426~537

爆炸上限%(V/V):33

爆炸下限%(V/V):5

主要用途: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 也可用作燃料。

液化石油气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或蒸气转化制合成气,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为蒸发残余物和硫含量等,有时也控制烯烃含量。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物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即爆炸。

主要成分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

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1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2~3。这些碳氢化合物都容易液化,将它们压缩到只占原体积的1/250~l/33,贮存于耐高压的钢罐中,使用时拧开液化气罐的阀门,可

燃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就会通过管道进入燃烧器。点燃后形成淡蓝色火焰,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热(发热值约为92100kJ/m3~121400kJ/m3)。并可根据需要,调整火力,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液化石油气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不安全的隐患。万一管道漏气或阀门未关严,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量达到爆炸极限(1.7%~10%)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提醒人们及时发现液化气是否泄漏,加工厂常向液化气中混入少量有恶臭味的硫醇或硫醚类化合物。一旦有液化气泄漏,立即闻到这种气味。而采取应急措施。

加工工艺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

专用软管 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5-12。热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氢气12.甲烷5-7.乙烷5-7.乙烯16-8.丙烷0.5.丙烯7-8.丁烷0.2.丁烯4-5,含5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类2~3。这些碳氢化合物都容易液化,将它们压缩到只占原体积的1/250-l/33,贮存于耐高压的钢罐中,使用时拧开液化气罐的阀门,可燃性的碳氢化合物气体就会通过管道进入燃烧器。点燃后形成淡蓝色火焰,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热(发热值约为92 100 kJ/m3-121 400 kJ/m3)。

发展情况

2005年,中国LPG总产量、商品产量、商品消费量、总消费量比2004年有所增长;而进口量、出口量则有所下降。其中LPG总产量为1473.36万吨,比2004年增长5.4%;商品产量为1353.4万吨,比2004年增长5.9%;商品消费量为1964.93万吨,比2004年增长2.7%;总消费量为2084.81万吨,比2004年增长2.5%;进口量为614.12万吨,比2004年减少3.8%;出口量为2.67万吨,比2004年减少16.3%。

2006年,中国LPG总消费量与商品消费量分别为2133.69万吨和2019.12万吨,成为世界上第二大LPG消费大国。同时,国内LPG产量稳定增加,2006年总产量为1613.7万吨,位居世界第三。国内市场需求的减少与自主产量的增加,使中国LPG进口市场遭受进一步挤压,出口量大幅增加。

编辑本段特点

LPG是指经高压或低温液化的石油气,简称“液化石油气”或“液化气”。其组成是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及少量的乙烷、大于碳5的有机化合物、不饱和烃等。LPG的具有易燃易爆性、气化性、受热膨胀性、滞留性、带电性、腐蚀性及窒息性等特点。

LPG主要是由丙烷(C3H8)、丁烷(C4H10)组成的,有些LPG还含有丙烯(C3H6)和丁烯(C4H8)。LPG一般是从油气田、炼油厂或乙烯厂石油气中获得。LPG与其他燃料比较,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污染少

LPG是由C3(碳三)、C4(碳四)组成的碳氢化合物, 可以全部燃烧,无粉尘。在现代化城市中应用,可大大减少过去以煤、柴为燃料造成的污染。

发热量高

同样重量LPG的发热量LPG的发热量相当于煤的2倍,液态发热量为45 185~45 980kJ/kg。

易于运输

LPG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或冷冻到一定温度可以液化为液体,可用火车(或汽车)槽车、LPG船在陆上和水上运输。

压力稳定

LPG管道用户灶前压力不变,用户使用方便。

储存设备简单,供应方式灵活

与城市煤气的生产、储存、供应情况相比,LPG的储存设备比较简单,气站用LPG储罐储存,又可装在气瓶里供用户使用,也可通过配气站和供应管网,实行管道供气;甚至可用小瓶装上丁烷气,用作餐桌上的火锅燃料,使用方便。

由于LPG有上述优点,所以被广泛用作工业、商业和民用燃料。同时,它的化学成分决定了LPG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化工原材料,因而也广泛用于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气态的液化石油比空气重约1.5倍,该气体的空气混合物爆炸范围是1.7%~9.7%,遇明火即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时一定要防止泄漏,不可麻痹大意,以免造成危害。

编辑本段使用领域 有色金属冶炼

有色金属冶炼中要求燃料热质稳定,无燃炉产物,无污染,而液化石油气都具备了这些条件。液化石油气被加热气化后,可以方便地引入冶炼炉燃烧。山东金升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已将液化石油气成功地用于德国克虏伯熔炼炉的铜冶炼工艺,代替了原煤气燃烧工艺,减少了硫、磷等杂质的危害,提高了铜材质量。

窑炉焙烧

我国的各种工业窑炉和加热炉历来以烧煤为主,这不仅造成能源的浪费,排出的烟气也严重污染着环境。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我国能源今后发展任务是:优化能源结

相关器械

构,建立世界级清洁、安全、高效的能量供应体系,建立能源技术发展促进机制等。为适应这一任务的要求,许多工业窑炉和加热炉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如用液化石油气来烧瓷制瓷砖;用液化石油气烘焙轧制薄板等,既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烧制质量。

汽车燃料

据2000年我国城市环境状况公告显示,监测的338个城市中,超过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到63。5%,其中超过三级的有112个,我国大气污染已由工业废物、煤烟气型向光化学烟雾型转变,大城市中汽车排放尾气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城市空气污染源中约有70%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世纪末,我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建起了汽车加气站,用液化石油气替代汽油作汽车燃料,这一燃料品种的改变,极大地净化了城市空气质量,也是液化石油气利用的又一大发展方向。

居民生活

居民生活燃用液化石油气主要有管道输送和瓶装供给两种方式。1.通输送:管道输送方式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进行,它是由城市燃气公司把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液化石油气与煤气或液化石油气与化肥厂排放的空气等混合后,通过管理直接输送到居民家中使用,目前,许多城市都实现了这种供应形式。2.装供给:瓶装供给是通过一个密封钢瓶将液化石油气由储配站分配到各家各户,作为家 庭灶具的供气源,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是在炼油厂和几个工业城市使用,现已发展到乡镇农村。在民用部地区就建有从事钢瓶供气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一万多个,有的个别乡镇平均建有2个以上。

由此可见,液化石油气的使用范围愈来愈广,使用量愈来愈大,发展愈来愈快。因此,加强对液化石油气知识的宣传学习,保证液化石油气的安全使用,是非常必要和迫切需要的。

供应方式

通常有瓶装、管道和分配槽车三种供应方式。

瓶装供应

将液化石油气灌入钢瓶向用户供应。液化石油气钢瓶是薄壁压力容器各国规格不一,家庭使用的钢瓶容量有10.12.15.20公斤等;公共建筑和小型工业用户使用的钢瓶容量有45.50公斤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用专用灌装机具将液化石油气灌装到钢瓶里,并经供应站或直接销售给用户。

液化石油气应按规定的灌装量进行灌装,瓶内气相、液相共存,压力为当时环境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例如20°C时丙烷饱和蒸气压约为800千帕,正丁烷约为200千帕)。

使用时气态液化石油气经减压器减压后送至燃具,瓶内液态液化石油气吸收环境热量而连续自然气化。当用户用量较大靠自然气化方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采用强制气化方式供气。强制气化是在专用气化装置中利用外部热源使液化石油气连续气化。一般家庭用户多采用单瓶供气或双瓶切换供气,公共建筑、商业和小型工业用户多采用瓶组供气。

管道供应

通过管道将气化后的液化石油气供给用户使用。这种供应方式适用于居民住宅小区、高层建筑和小型工业用户。液化石油气管道供应系统由气化站和管道组成。气化站内设有储气罐、气化器和调压器等。液化石油气从储气罐连续进入气化器,气化后经降低压力,通过管道送至用户。为防止液化石油气在管道中再液化,必须正确地确定调压器出口压力。气化后的液化石油气还可利用专用装置使之与空气或低发热量燃气掺混并通过管道供应用户。

分配槽车供应

利用汽车槽车向用户供应液化石油气。这种槽车称为分配槽车,其结构与运输槽车(见液化石油气运输)大体相同,容量一般为2~5吨,车上装有灌装泵。分配槽车的供应对象主要是距离其他燃气来源较远的各类用户。用户自备小型固定储气罐(容量半吨至数吨)接收液化石油气。分配槽车也可作为流动的灌瓶站,向远离供气中心区的居住小区的用户钢瓶灌装液化石油气。

危害污染物质含较多 健康危害

本品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麻醉性。

相关器械 危险特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专业名词解释

CP(contract price)

指沙特合同价。因沙特阿拉伯LPG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4,故很多国家与地区LPG的出口都参沙特的CP来作为其贸易出口的定价。CP的定价是参照前一个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Aramco)月初、月中、月底3次招标的中标价,并参考现货价格趋势而制定的价格,于每月底对外正式公布下一个月的CP。此种定价方式于1994年10月后开始使用,沿用至今。1994年10月前曾采用过SP(Saudi Price),即沙特价,SP采用90%与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销价关联,10%与现货LPG价格相关联的计价公式。

贴水(premium)

行业用语。对CIF贸易来说,通常贴水是指运费+管理费+利润。而对FOB贸易来说,则不包括运费及随运输过程所发生的管理费。一般贸易商会给其客户报出何时何地交货的贴水。CP+贴水则为实际成本价。由于CP仅为一挂牌参考价,而现货价往往是根据货源的充裕或紧缺有时低呈高于CP,为体现CP+贴水中CP不变,故贴水价经常浮动,在货源充裕时,有时会出现零贴水或负贴水的现象。

浮仓(floating vessel)

行业用语。一般指用大型LPG冷冻船作为一流动LPG储库,漂浮于海面或大江上,再将其船上的LPG用特制的胶管驳到小型的LPG压力船上,使用此办法来销售LPG。国外早期已有使用,在中国大型LPG储库建成前,在华南、华东沿海及其附近公海也常有使用。

靠岸浮仓(floating storage)

行业用语。指将LPG浮仓固定靠泊在岸边码头上,长期销售LPG。因为靠岸操作风浪较小,操作周期长;另外既可将LPG过驳到小型LPG压力船销售,也可直接将船上的LPG卸到岸上的压力库,再装载到汽车槽车销售,可大幅度降低其销售成本。

一级库(terminal)

中国LPG行业用语。一般指直接用大型LPG冷冻船从国外进货后,可以用船运或陆运直接出货的大型LPG冷冻库、地下库、压力库。

二级库(pressurized depot)

中国LPG行业用语。一般指有LPG货源可供LPG汽车槽车或火车槽车接货的中型LPG压力库。这种类型的储库,如位于江海边的对外开放口岸,则既可用小型LPG压力船从海外直接进口LPG,又可从一级库进货。

三级库(distributor)

中国LPG行业用语。一般指用汽车槽车从一级库或二级库进货后,只装LPG钢瓶销售或直接用管线供用户使用的小型LPG储库。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安全使用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许多城镇已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

液化石油气虽然使用方便,但也有不安全的隐患。万一管道漏气或阀门未关严,液化石油气向室内扩散,当含量达到爆炸极限(1.7%~10%)时,遇到火星或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为了提醒人们及时发现液化气是否泄漏,加工厂常向液化气中混入少量有恶臭味的硫醇或硫醚类化合物。一旦有液化气泄漏,立即闻到这种气味。而采取应急措施。

一、使用液化石油气前应注意什么? 使用液化石油气必须注意是否有臭味,确认无漏气时再开火使用,并注意通风要良好。

二、使用液化石油气钢瓶应注意什么?

1.钢瓶请注意检验期限,并附有检验合格标。

2.放置于通风良好且避免日晒场所。

3.不可将钢瓶放倒使用。

4.钢瓶上不可放置物品,以免引燃。

三、液化石油气管线是否漏气如何查知?

怀疑家中液化石油气管(管线)有漏气时,不可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火测试,应以肥皂泡检查有无泄漏。

四、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应装何处最安全?

应装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地方,可避免产生一氧化碳中毒之意外。

液化石油气

五、液化石油气烟火呈现红色火焰状是什么现象?有何危险性?应如何处理?液化石油气火焰正常呈淡蓝色,如发现呈红色,即表示不完全燃烧现象。会产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危险,应立即请煤气专业人员检修、调整炉具。

六、你如何知道液化石油气外泄吗?

1.嗅觉——家用液化石油气中掺有臭剂,漏出时会有臭味。

2.视觉——液化石油气外泄,会造成空气中形成雾状白烟。

3.听觉——会有“嘶嘶”的声音。

4.触觉——手接近外泄的漏洞,会有凉凉的感觉。

七、液化石油气漏气时应如何处置?

1.立即关闭液化石油气开关。

2.千万不可开启或关闭任何电器开关。

3.轻轻的打开所有门窗并迅速逃出户外。

4.打报警处理。

八、液化石油气会使人丧命吗?

1.液化石油气本身并无毒性,但有麻醉及窒息性,使生物反应能力降低。

2.液化石油气使用不当时,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之血红素结合,而造成缺氧状态(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死亡)。

九、使用液化石油气空气不足,而产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关闭液化石油气开关。

2.打开门窗通风。

3.提供伤者新鲜空气。

4.解开束缚、畅通呼吸道。

5.视情况需要施行人工呼吸或心肺腹压术。

6.液化石油气异味散去之前,勿开启或关闭任何电源开关,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十、一氧化碳中毒有那些症状?

1.会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2.会强烈虚脱感、呼吸及脉搏加速、意识模糊,身体无法自主移动。

3.脸色潮红、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痉挛,导致心跳停止而死。

十一、如因污水管线施工不慎挖断液化石油气管线时,怎么办?

如因污水管线施工不慎挖断液化石油气管线时,请市民立即关闭家里火源,如管线起火勿冒然灭火,划定警戒线,并尽速报警,管线挖断处附近居民或经过行人应避免吸烟、或发动汽、机车引擎及各种电源开关以免产生爆炸或燃烧,人员则尽可能远离现场,在处理人员未达现场前,请市民先以绳子将现场圈围,并写上煤气外泄等标语,以提醒过往之人员及车辆。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卤素(氟、氯、溴)、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编辑本段液化石油气 - 物理特性

液化石油气气体的密度其单位是以kg/m3表示,它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表示液化石油气气体的密度时,必须规定温度和压力的条件.

液化石油气液体的密度以单位体积的质量表示,即kg/m3.它的密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上升密度变小,同时体积膨胀.由于液体压缩性很小,因此压力对密度的影响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对密度由于在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中,同时存在气态和液态两种状态,所以应该了解它的液态相对密度和气态的相对密度.

石油化工案例范文第6篇

石油化工火灾燃烧速度快,爆炸危险性大,易形成立体火灾,造成重大污染。如吉林石化2005 年发生的“11?13”火灾,先后发生15次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7 000余万元,并引起松花江流域的重大污染。

2015年上半年,石油化工企业火灾频频发生:4月6日,福建漳州古雷的腾龙芳烃二甲苯装置发生漏油着火事故,引起两次爆炸;4月21日,南京扬子石化厂区发生爆炸;6月12日,南京化工园区德纳化工厂发生火灾,引起连续爆炸。

3起事故虽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却再一次给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结合以往火灾事故案例,笔者就石油化工企业火灾事故应对谈几点看法。

火灾危险性分析

设计不完善、基建施工时存在重大缺陷

2015年4月6日,福建漳州腾龙芳烃公司二甲苯装置,在停产检修后开车时,41单元加热炉区域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事故直接原因是:芳烃联合装置41单元开车引料操作过程中出现压力波动,引发二甲苯塔底至邻二甲苯塔的排料管线产生液击振动,该管线一有焊接缺陷的焊口断开,高温物料呈雾状喷出,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通过空气鼓风机进入加热炉风道后,遇高温爆炸,并引爆加热炉周边空间区域,爆炸冲击波撕裂西侧中间罐区储罐,相继引燃同一防火堤内4个储罐内的物料。

误操作或违章操作

石油化工企业误操作或违章操作主要表现在:关键参数未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未及时开(关)或错开(关)阀门,未有效隔离或未加盲板,容器管道未置换或置换不彻底,违规摘除报警、联锁或报警未正确处置,未按规定控制物料流速,物料卸错储罐,未按工序或比例操作,未按规定速度升温升压或降温降压,未达条件就将空气引入容器或将物料排出容器等。

石油化工装置的物料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性,一旦错误操作或违章操作,往往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如1997年6月27日发生在北京东方化工厂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罐区收油时,操作工开错阀门,致使石脑油大量外溢,遇明火引发爆炸及两次后续爆炸。此次事故共有9人死亡、39人受伤,直接损失1.17亿元人民币,造成该厂几乎全部主要装置停产10个月。

设备设施不完好

泄漏的高温易燃易爆物料和空气接触、遇点火源就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设备设施不完好,容易发生泄漏:设备管道腐蚀泄漏,设备管道阀门缺陷或断裂造成泄漏,设备的动静密封处泄漏,操作压力的波动、机械振动引起的设备疲劳性损坏,以及高温深冷等压力容器的破损引起泄漏。

另外,防雷设施失效,也会造成雷击火灾事故。如2006年8月7日,某公司管道局15万m3外浮顶油罐,因雷击起火,及时扑救,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

直接作业环节管理不到位

石油化工装置内进行施工、设备检修,往往需要进行焊接、切割、临时用电用火等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就会导致火灾事故发生。如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10万 t/a苯乙烯装置“6?2”闪爆事故,直接原因是动火作业管理严重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落实。事故发生时,939号罐顶上的2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气焊切割动火作业,掉落的焊渣,引起泡沫发生器处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闪爆,闪爆能量通过泡沫发生器与939号罐体之间的联通管线进入939号罐内,引发939号罐内已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气体爆炸。

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

分析所有火灾爆炸事故,几乎都可以找到管理上的原因,都能发现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不落实。

火灾预防措施

抓好安全“三同时”管理,把好源头关,做到本质安全

“三同时”管理,即建设项目中的安全设施设备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以确保相关生产经营场所安全设施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及时到位,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石油化工企业在选择工艺路线时,要尽可能选择火灾危险性小的工艺。设计时,厂址选择、装置的平面布局、防火安全间距的设置等应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设备材料的选型,耐压、耐高温或耐低温、耐腐蚀等级,消防安全设施的配置,应满足物料和工艺条件的需要、遵循有关规范。要严格装置的施工质量管理,不能在建造过程中留有缺陷,装置投产时,消防安全设施要全部验收合格后同步投用。

加强设备设施管理

一是抓好防腐管理,定期监测设备管道壁厚,及时消除腐蚀隐患;二是抓好装置完好管理,杜绝装置现场“跑冒滴漏”现象;三是抓好设备的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等安全附件管理,确保其处于完整、灵敏、可靠、好用状态,随着技术进步,用先进的、可靠性更好的进行替代;四是抓好特种设备管理,加强检测和监察;五是加强报警、联锁管理,使报警、联锁设施处于精确、投用状态;六是抓好安全阀、防爆膜、防爆门等防爆泄压设施管理,保证灵活好用。

严格执行工艺操作制度

石油化工装置具有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易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等特点,必须严格执行工艺操作制度(规程),精心操作、正确操作,杜绝误操作和违章操作。

严格用火作业管理

要坚持能不用火则不用火的原则和用火作业审批原则。用火作业前,必须对用火设备管线有效隔离,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检测合格;落实好用火监护人的责任。

认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整改消防隐患

要定期开展各种消防安全检查,检查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是否按要求配置到位,检查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防火间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能否满足消防规范要求,检查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和可燃气检测系统是否运行正常,检查消防设施定期检查测试保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能现场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按照四定原则(定整改方案、定整改期限、定资金、定责任人)积极落实整改。对不能现场整改或短期内无法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编制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演练

企业要按照GB/T 2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火灾爆炸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及时修改预案,提高应急预案实战性;通过演练提高职工处置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火灾扑救

火灾事故扑救原则

当油气储存设施发生火灾时,按以下原则开展工作:

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组织医疗专家,保障治疗药物和器材的供应。

采取防泄漏、防扩散控制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根据油气储存设施的特点及风向,合理布置消防和救援力量。

立即切断危险区域与外界装置、设施的连通。经识别分析具备条件情况下,对可能导致火灾扩大的储存设施进行物料转移作业、注水作业或充氮(蒸汽)作业。

对火灾附近受威胁的油气储存设施,应及时采取冷却、退料、泄压等措施,防止升温、升压而引起次生或衍生火灾爆炸。

在扑救火灾过程中,应有足够数量的灭火用水、泡沫液、消防车辆,以应对沸溢和喷溅等突发情况。

当火灾失控时,应密切关注油气储存设施燃烧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征兆,应及时采取紧急撤离危险区等应变措施。

灭火完毕,立即清理火灾现场,组织力量对泄漏点进行抢修。

当油气输送管道泄漏发生火灾爆炸时,按以下原则开展工作:

应立即停输,关闭管道泄漏点两侧的截断阀,对泄漏管道附近其他管道或电缆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全力救助伤员。采取隔离、警戒和疏散措施,必要时采取交通管制,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危险区域。

当气体输送管道发生火灾爆炸,应及时疏散受影响区域附近的居民,并通知停用一切明火。

根据地形地貌、风向、天气等因素采取有效的围堵措施,控制着火区域。

充分考虑着火区域地形地貌、风向、天气等因素,制定灭火方案,并合理布置消防和救援力量。

灭火完毕,立即清理火灾现场,组织力量对泄漏点进行抢修。

当电气设备、线路着火时,要遵循及时切断着火处的供电电源,同时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则。

火灾扑救注意事项

一是石油化工装置一旦发生火灾,会迅速蔓延,并可能形成立体火灾,火势很难控制。要非常重视初期火灾的扑救。

二是扑救液化气体或气体火灾切忌盲目扑灭,在没有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对周边设施及着火部位进行冷却。

三是火灾扑救过程中要注意爆炸风险,一旦出现爆炸先兆,要及时果断撤离。

四是火灾扑救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人员防护措施要到位。

五是火灾扑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要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水体污染事故。

石油化工装置的固有火灾危险性较大,抓好消防安全管理是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消防安全管理的重心在预防,要落实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确保不发生火灾事故,即使发生了火灾,也要及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施组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数字电路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