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2024-07-22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原始文献来源,检索词“主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时间为2000~2014年,在分析所获40篇文献的发表年份、期刊分布数据基础上,重点解析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特点等,归纳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A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业面临着高新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农业企业也势必将发展国际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作为其目标。如果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与外资企业的差距会更大[1]。因此亟须分析我国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文献来源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年”=“2000—2014”进行检索(最后检索日期2015年3月22日),获取文献49篇,剔除非学术性论文9篇,有效文献40篇。其中2000~2001年、2005年没有相关文献,40篇文献中经济与管理科学类39篇、农业科技类1篇。通过40篇文献的分析,重点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特点两个方面全面梳理,归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1.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目标文献的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等文献特征进行统计,揭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规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归纳分析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进行述评。

1.3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3.1年份分布情况。期刊论文的每年发文数量说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见表1。

表1显示有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文量在2002~2014年期间有增有减,数量不多,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关注,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

1.3.2期刊分布情况。文献期刊的分布情况说明研究的集中度,40篇论文发表在36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

表2显示,载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文献的期刊比较分散,其中前7种期刊载文量仅占全部文献量的25%,除《农业经济》载文3篇,《农业科技管理》载文2篇外,其他均发表在不同期刊各1篇,说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关注的期刊较分散,期刊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说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涉及的领域较集中。

中共中央连续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但从检索结果看来,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因此,学者们应充分研究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让理论研究跟上实践发展的脚步。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关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研究不多,他们多为在参考技术创新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表3)。

依据学者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概括为,农业企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结合新的生产方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取得市场增值的过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涵义:①创新的主体是农业企业;②新技术突出创新性,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③必须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④必须在市场中实现商业化,并取得增值效益[2]。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特殊性[3],学者们对其特征进行了研究,见表4。

由表4可知,学者关于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基本认识一致的主要是地域性、较长的周期性和较高的风险性。下面具体对这三个特征进行阐述。

3.1地域性农业企业生产以农产品资源为生产对象、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所以很多企业会建立在接近原材料产地的区域。但这些区域往往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不仅使得农业企业的运输成本增加,还导致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新技术、新产品等信息。此外,由于农产品对于光、温、水等条件具有严格的要求,导致某些农产品只能在一定地域推广应用,因此更加制约了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4]。

3.2较长的周期性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包括产品的构思、研制、试用、推广及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因此企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整个流程。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涉及到的技术研发不同于其他企业,会受到自然条件、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影响,而且创新的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这一特征也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3.3较高的风险性技术创新本身就具有较大的风险,不能保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承担非农企业的各种风险,还要承担由其自身特点带来的影响。首先周期长,是导致风险大的最基本原因;其次,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产品生长有很大的限制;最后,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技术开发不具有完全适应性。所以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所承受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企业[4]。

4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农业企业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已取得不斐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5],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表5)。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农业企业与外资农业企业相比,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6]。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合作进行,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7],由表5可知,学者们认识一致的问题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4.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制约农业企业科技制度的改革逐渐深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难,而且科技体制的改革没有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充足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激励机制问题阻碍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因为激励措施不当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8]。

4.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性不强由于技术模仿简单易行成本又低;而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农业企业又面临着高风险,于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即使重视创新能力,也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创新[3],他们便选择模仿技术,因此导致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过于依赖政府的支持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主导作用[6]。

4.3农业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由于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发人员的能力,而在农业企业的研发人员中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极低,缺乏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良好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农业企业采取的激励手段单一,且基本上是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来激励员工,很少采取进修深造、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所以难以从多方面满足研发人才的需求[6]。

4.4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科技、产业、人才等创新环境是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外在条件,不完善的创新环境会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虽然政府实施的优惠政策能推动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对政策评价也一般[6]。

5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体创新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要解决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就必须从技术、经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加以推进。学者们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表6)。

许多学者都针对我国农业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比较集中的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5.1完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技术人员、企业家和农民的积极性 [5]。最后,要鼓励创办研究机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5.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了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水平,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金融、税收、人才政策。在金融方面,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税收方面,完善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农业企业加大投入。在人才方面,鼓励研发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流动;帮助农业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9]。

5.3强化技术创新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为了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人才需求计划。企业要经常和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交流计划,这样不仅能够吸收外部人才,还能使自身员工得到进修学习的机会[6]。

5.4提升产学研协同水平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要积极鼓励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教育培训基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间建立起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6]。

6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受到学者的一定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内涵、特征、存在问题等理论层面,缺少实际可操作性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学者应追逐实践发展,更加关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研究成果。

43卷24期汤 滢等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4):91-93,96.

[2] 朱卫鸿.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探析[J].农业经济,2007(6):46-48.

[3] 张利庠.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7(4(:127-133.

[4] 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基于虚拟组织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9248-9249,9277.

[5] 邵法焕,刘钦,郭为民.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6.

[6] 赵倩倩,魏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21-22.

[7] 林友华.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4(3):68-71.

[8] 郭改英.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2(4):101-102.

[9] 戴川.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与提升战略[J].农业经济,2012(9):42-43.

[10] 刘同山.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3):48-50.

[11] 陈奇榕,翁伯琦,黄华弟.增强福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4):50-54.

[12] 乔忠,贾敬敦,邝焕弟.工厂化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5):11-15.

[13] 赵海民.河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14] 姚琼,刘震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与营销风险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70-77.

[15] 余庆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提升安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2010(4):22-23.

[16] 丛远平,薛晨霞.增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J].南京农专学报,2002(4):137-139.

[17] 曾翠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18] 王世菊.安徽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与创新能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19] 袁海滨,顾洪君.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J].北方经贸,2014(7):89.

[20] 黄伟群.闽台农业科技差异及今后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14-15,22.

[21] 郭卫香.新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22] 余庆来,徐秀娟.安徽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356-5358.

[23] 赵倩倩.杨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4] 鲁柏祥.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5] 黄钢.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6] 丁中文,陈奇榕,黄华弟,等.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策[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宁波市政府.第三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宁波市政府,2004:19.

[27] 黄钢,徐玖平,李颖等.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C]//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2007:13.

[28] 姜岩.南京市农业企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29] 余庆来,肖扬书.农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52-55.

[30] 黄钢,李颖,刘晓刚,等.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9(10):65-68.

[31] 孟枫平,尹云松.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J].商业时代,2008(31):89-90.

[32] 刘超纲,吴庆,熊立东.农业企业创新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OE研究框架[J].中国农学通报,2006(9):551-554.

[33] 蒋月萌.仿生视角下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4] 刘波,丁中文,唐建阳等.论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主体属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2(10):1125-1129.

[35] 唐丽娟,袁芸.论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农村经济,2014(2):31-34.

[36] 邢美华,陈杰,潘峰等.加快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以湖南隆平高科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为借鉴[J].湖北农业科学,2013(23):5950-5953.

[37] 郝丽霞,委玉奇,赵娟.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同化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6):1258-1259.

[38] 王进,赵言涛,李广海等.农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7(4):53-55.

[39] 刘清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有限性[J].未来与发展,2012(6):65-69.

[40] 高建普.农业企业技术入股经营模式选择与优化[J].北京农业,2013(36):300-301.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十分迫切。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深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的理解,有利于使农业技术获得长足的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相关工作者要让农业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为实现农村生产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如此对于推动农业耕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术推广;农业;作用分析

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品质和效益已经成为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应用。因此,利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种植的品質和效益,符合当下人民对于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
1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1.1 可以促进农业种植的水平

在传统栽培经验中,栽培者大多依靠气象预报来对天气和气候因素进行预判。一旦预报不准确,就可能给农业耕作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此外,一些栽培者不了解科学农业,不了解相关政策,缺乏对政府政策的足够理解,这使得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得十分困难。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分析不同情况的农业土地,引入农业技术,通过技术推广人员,分析不同情况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效率的优良影响。另一方面,农业技术除了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质量管理水平。了解当下人们对于绿色、有机产品的需求,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物多样化的需求,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一致。

1.2 提高栽培者的科学意识

农民缺少科学栽培意识是阻碍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问题。因此,推广农业技术时,树立农民对科学栽培的正确认知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农业技术的解读,使农民了解现阶段农业栽培技术的先进性,使其系统地认识到农业技术在实际栽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讲解时,可以通过树立农民典型,宣传其先锋模范作用。也可以成立示范园区,让农民亲身感受到先进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必要性,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3 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

农业种植的提高不仅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且还能有效改善传统农业种植的生产布局。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已经不仅仅只是生产农业产品,而是构成了十分完善的“产—销—运”生产方式,以“系列化”服务的形式打造品牌。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打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的生产布局,而且可以满足人民逐渐增长的多元化要求。此外,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反季节农作物高品质高效率的生产,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1.4 实现农业种植现代化

农业是第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这就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标识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可以生产出更加优质高产的农产品,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农产品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正常需求,还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农业生产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缺点,加速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已刻不容缓。

1.5 农业技术推广反作用于技术的提高

一项农业技术的好坏,只有通过在生产的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才能看出,因此只有通过应用实践才能为这一技术提供数据基础,才能实现农业耕作技术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的需要。所以,通过农民的实践操作才可以更好地验证技术,达到科学化操作,为后续技术的提高提供关键的实践基础。此外,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也使得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在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局面。
2 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2.1 改变农民思想,提高重视度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和技术指导以及相关咨询服务水平,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实行,政府的宣传类型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之外,还要开展其他途径,如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实际生产,并在整个的种植过程中竭力解决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不断更新农民理念,使农民接受并依赖先进的种植技术,自发地使用到农作物种植方面,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和应用。

2.2 对推广机制进行创新

农业技术传播机制的创新是增加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影响的有效路径,农业技术传播体系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基本方面,创新管理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部门责任制,适度处理和惩罚散漫的人员,进行多元化推广,在改革农业技术传播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调整简单的传统传播模式,大力推进农业耕作发展。

2.3 增加对农民的培训,提高种植效率

大力推进对农民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进度和效率,对农民相关专业技术进行培训时,必须确保培训内容的创新和先进性,也要适合农村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从而促进农业种植业向现代化发展。技术推广职员工作应该围绕农业结构开展。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开展种植示范试验,培育基地科技推广,构建多维度、多方面的农业科技推广基地。技术推广人员要积极推动农民合作。让农村整体状况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对提高农业耕作效率具有重大作用,可以提高农业耕作的发展程度、可以有效推进农业耕作发展、有利于农民获得新型认知、更好地实现农村建设标准。必须认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不断探索相关方法,确保技术的应用性,逐步实现农村发展和工作的相结合。

2.4 加大国家支持力量,完善技术推广职工奖励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不能脱离政府有关机构的援助和扶持。政府应确保农业推广工作不会因为缺乏资本、技术和技术人员而中断。相关部门应为确保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供应更有力的支持。为了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流于形式,还应增加相关的奖惩机制,设置相关的检查监督机构,通过改善奖惩办法来调动技术推广职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技术的传播效率。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技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电、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符合标准的农业技术服务站。严格控制农业推广资金的执行和使用,严肃处理擅自挪用农业推广资金、举报私囊、滥用职权等流氓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或刑事处分。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只是强调效率和产量,而是应该把农业种植作为基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实现农业供应链的建设,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多层次、多结构的农业耕作体系的现代化。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对设施农业技术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了解岗位能力要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论述校企合作共建设施农业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校企合作 设施农业技术 课程开发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共建设施农业技术课程的思路

(一)对设施农业技术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广泛深入对与设施农业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了解岗位的任职要求、职业能力要求,为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核心内容體系建设提供依据。

(二)课程设计。在明确岗位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熟悉岗位工作过程后,结合实际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

(三)制订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标准。根据调研结果,明确设施农业技术生产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完善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核心内容体系建设。

(四)编写特色教材,建设教学资源。通过课程调研,进行课程定位,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编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施农业技术校本教材。完成设施农业技术课程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南、学期授课计划、教案、习题与答案、授课录像、学习信息等教学资源建设。

(五)课程改革实施。具体如下:

1.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引入学习任务,合理地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情景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做到“做中教、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2.教学方法手段方面。通过灵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专题研讨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效果评价。制定一套可行的项目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方案。由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做出评价结果。由社会用人企业或各类组织评价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弱,包括实训、实习产品或服务的应用价值,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等。

(七)师资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名以上,争取教授1名,副高级以上达到1名。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每年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实践,兼职教师(企业)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同时每年邀请兼职教师(企业)为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讲座。除了课程教学外,加强校企科研交流与合作。

二、校企合作共建设施农业技术课程的设计

设施农业技术主要讲授农业设施种类结构、基本设计、建造及安装,农业设施环境调控,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植物设施栽培技术要点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的总结和集成。开设和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设施农业的理论和技术,把握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学生以后能够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一)设定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1)了解设施农业及农业设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设施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及作用,了解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概况和趋势。(2)了解主要栽培设施的结构与性能。(3)了解覆盖材料的种类与性能。(4)了解设施环境调控主要措施。(5)熟知设施生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6)熟知常见作物设施生产的设施和设备。(7)认知常见作物设施生产过程。(8)了解作物设施生产过程的环保知识。

2.能力目标。(1)能根据设施环境采用合适方法调控。(2)能运用设施栽培的基本理论,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设施类型和覆盖材料。(3)会制定设施作物周年生产计划。(4)会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调节设施环境。(5)能对主要设施作物进行生产。

3.素质目标。(1)学会自主学习,具有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2)具有环境保护意识、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3)学会团队合作、沟通和语言表达。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以项目为单元,重构课程内容,探索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表1。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课程教学模式。设施农业技术课程实施“生产过程式”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方案,教学模式为“真实生产,模拟经营,学教相辅”。以典型的设施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将课堂设在实训室、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优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现在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使相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合理科学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如表2。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具体如下:

1.课程考核。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其平时成绩、技能成绩注重过程考核。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按百分制计分,总评成绩(百分制计分)由四部分构成(考勤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10%、技能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40%)。其中技能成绩部分由企业指导老师评定,具体评定标准如表3。

2.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评价:由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做出评价结果。社会评价: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弱,实训、实习产品或服务的应用价值,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重视专业课程开发与企业合作,课程设计和定位必须根据工作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结合企业对工作岗位能力的不断变化和要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艺术与技巧,将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保证课程教学不与社会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脱节。

【参考文献】

[1]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J].教研理论,2010(9)

【作者简介】梁运波(1977— ),男,广西南宁人,农学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教学;何元强(1973— ),男,广西富川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教学。

(责编 丁 梦)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生物技术产业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其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基础上,建立有关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对其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权重最高的五个指标分别为:产业盈利水平、技术成果转化率、R&D经费支出、产业就业水平和单位产值能耗。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最后,本文针对评价结论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AHP;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超循环演化与融合拓展机制研究”(批准号:71203172);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武汉市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模式研究”(批准号:20115043109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的绩效评价与模式优选”(批准号:2012-IB-094)

[作者简介]汪芳,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技术产业经济与产业优化;

吴肖丽,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技术产业经济。(湖北武汉430070)

一、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相继受到各国的关注。生物技术产业的成长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为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例如,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以基因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为标志的生物技术的研究,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今美国生物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欧洲国家也相继将目光投向了生物技术产业,通过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不仅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激发了市场潜能,并促进了国家的技术创新。可见,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一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86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其中生物技术是包括信息技术等在内的7个高技术领域之一。2009年,我国又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重要战略,生物技术等产业被列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至此,生物技术产业已经逐渐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衡量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其对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在未来几十年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培育生物技术产业朝着系统化、高端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基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进行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未来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然而,目前我国学界关于其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较为缺乏,已有研究主要针对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及评价指标建立、潜力及演化分析等,而对具体产业诸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评价研究较为少见。彭熠等认为科学技术基础、投入力度与投融资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产业布局与结构这5个因素主要影响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陈衍泰等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两阶段分析框架,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四维度”影响因素,即新技术维度、市场需求维度、产业生态系统主体维度、制度环境维度。熊勇清等则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基础性因子、激励性因子、创新性因子、政府战略导向性因子4个维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此外,还有学者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评价。胡振华等构建了“AHP-IE-PCA”组合赋权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并将其应用于N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中。刘嘉宁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具有发展性、战略性、新兴性、资源环境匹配性、产业体系完整性五方面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霍影进一步运用AHP方法为基本评价方式,以科技实力、金融环境及政策环境为评价准则,对东北三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作出评价。贺正楚等构建了以“產业全局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动态性”为一级指标,共13个二级指标的战略新兴产业评估指标体系,最后依据AHP确立了指标权重。此外,国外学者多集中于对生物技术产业某个细分领域的研究。Pietro A.S.Mendes等运用AHP技术对巴西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分析。Jui-Kuei Chen和I-Shuo Chen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中国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为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保持世界市场份额提供了思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评价对于研究七大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指标的选择对于本文所要研究的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上述学者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技术因素居于重要地位。刘嘉宁提出了发展性即产业的盈利能力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环境和政府因素均是众多学者必不可少的考虑对象。从现有文献看,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逐渐成熟,但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展开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

近年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不平稳的发展态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涉及企业、产业、资源等各个层次,研究内容逐渐扩展与延伸,应用研究也十分广泛。骆玲和唐志红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侯合银和王浣尘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并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孙艳玲构建了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魏龙和潘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稀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此外,李琳等、张思锋和沈志江等分别运用AHP法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进行评价。

综上,可以发现诸如生物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并不多见。这既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在,也将是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应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伸与扩展。此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研究中,层次分析法主要应用于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将为本文的研究所采用。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生物技术推动着当今国际科技的发展,也是世界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过去10年,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论文总数已占全球自然科学论文的50%以上;近10年来,《Science》评选的年度10项科技进展中,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占50%以上;2008年评出的SCI影响因子前20名期刊有16种属于生命科学类。由此可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重点。纵观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一些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产业基础薄弱

近5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约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1%,比2007年比重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的快速发展,使得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我国对于生物技术产业目标明确,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其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现状并不乐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估计,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还有部分省市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忽视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区位优势等,造成产业趋同、恶性竞争、产业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問题,未能形成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从我国的战略角度和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基础来看,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薄弱以及发展不均衡等方面。

(二)技术创新新模式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生物技术企业受专利保护驱使,产品的技术创新多在企业内部进行,外部资源借助较少。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太过疏远,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而技术又主要来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从而导致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2012年2月,在四川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研讨会上,启动了全国首个“校企地协同创新”联盟,即由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形成的联盟,旨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这种创新模式的启动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启发,我国生物技术企业要打破“脱节”状态,探索技术创新新模式是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创新模式对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拥有核心技术、专业化分工等将促使产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三)投资体系尚未完善

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日趋活跃,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快了产业发展的步伐。2010年,我国创投市场所发起的投资案例分布于23个一级行业共817起投资案例。其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名列前茅,位居第三位(见表1和2)。生物技术/医疗保健领域全年共发生77起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共计4.57亿美元,较2009年全年46起投资案例及1.9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涨幅分别为140.5%和67.4%。《“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物技术领域创业投资。但是,我国至今仍未建立创业投资统计体系,不能为引导和管理创业投资发展等提供依据。生物技术产业具有产品开发周期长的特点,需要长期、巨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投融资体系不完善制约着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商业化。

的确,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但相比较发达国家来看,整个投融资体系的建设要走的路还很长,而诸多因素影响着投融资体系的完善。因此,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不仅要体现在保持创业投资的活跃势头方面,还在于整个资金体系能够得到保障和可持续的推进。

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一)评价方法

现阶段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中,主要是将层次分析法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其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获得权重值。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将根据研究需要,在刘嘉宁、霍影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维持它自身的稳定持续发展,必须有可以使产业长远发展的核心技术作支撑,同时可以和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本文认为,要衡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和政府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和政府因素四个方面,且每一个因素将包括多个指标,整体16个指标就成为了对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3)。本文将在魏龙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AHP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进行研究,以确定各指标对于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权重。

(二)建立递阶层次

将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分为若干个元素进行研究,并按照一定属性自下而上地将这些元素分为若干个组,每一组构成一个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对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根据以上框架和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建立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递阶层次关系,具体见表3。

(三)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本文将根据上述建立的递阶层次,自上而下地构建判断矩阵。将A作为准则层,其对下一层次元素Cn具有支配关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Ci和Cj之间的重要程度用数量表示,以此类推到下一层次元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关系。具体而言,重要程度关系的取值为1~9,1表示Ci与Cj一样重要,3表示Ci比Cj稍微重要,5表示Ct比Cj重要,7表示Ci比Cj重要得多,9表示Ci比Cj特别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两个标准之间折中的标度。此外,Ci比Ci的判断系数是Ci比Cj判断系数的倒

(四)层次单排序

本文利用和积法来计算最大特征向量,并最终得到层次单排序,具体可见表9。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C.I.为判断矩阵,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具体而言,C.I.的计算式为:

C.I.=(λmax-n)/(n-1)

当C.I.=0时,表明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亦然。C.R.的计算式为:C.R.=C.I./R.I.,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五)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反映的是每一层次的所有元素对于总目标层的影响权重,本文得到的层次总排序见表10。此外,本文还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当C.R.<0.10时,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此时认为AHP方法有效。一致性检验的结果为,C.I.=0.040,R.I.=0.90,C.R.=0.044<0.10。可见,该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反映出本文运用AHP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结构较为合理。

(六)评价研究结果

从表10的层次总排序中可以看出,在准则层面中,经济因素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权重最大,其次是技术因素,政府因素影响权重最小。从P层次总排序结果来看,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权重最高的5个指标分别为:产业盈利能力、技术成果转化率、R&D经费支出、产业就业比重和单位产值能耗。其中,产业盈利能力反映了该产业的发展潜力,产业盈利能力体现在市场需求上,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永久动力;技术成果转化率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较低的技术转化率使产业演进受到影响,不利于进一步的R&D投入以及扩大再生產,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产业就业情况反映了这一产业的社会效益,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企业人员的生存为支柱;单位产业能耗影响权重位于第四位,体现了生物技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因素中研发补贴影响权重位居此层次前列,表明政府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对于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在如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中得到了体现。产业融资水平影响权重为0.035,其作用在评价体系中并未显现出来,这也体现了我国产业投融资体系不甚乐观的现状。可见,本文的评价结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前文所综述的文献中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基本吻合。

根据评价结果,本文认为实现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同时也要弥补各项不足,探索产业创新新模式,加强产业关联程度,继续完善投融资体系,来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对上述产业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盈利水平和技术成果转化率两个指标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权重最大。本文认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原因在于现阶段其发展仍受制于企业自身的生产、研发、经营等相关环节,虽然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显现并不明显。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将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积极为生物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竞争环境

应适当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以提高其整体竞争力。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生物技术产业,较高盈利能力将成为相关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将严重制约企业及产业发展,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所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将有力地改善相关企业的资金实力,为投入新的研发并转化为实际成果提供帮助。

(二)重视技术成果转化水平

应积极配合企业相关研发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大力引进专家学者,为产业内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形成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技术方面的支持将成为相关企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性保障,这是诸多高技术产业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生物技术产业也不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我国要逐步建立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风险投资体系,在多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私人投资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生物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与此同时,要加大政府金融支持。在发展进程中尽量杜绝各个环节资金缺口的状况出现,对于部分企业,必要时政府可进行干预,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四)继续推进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

应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前文所提到的863计划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认为,这些科研计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将是政府部门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力量来源,应该成为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内容。

参考文献:

[1]彭熠,黄祖辉,郭红东.中国生物技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6,(2).

[2]陈衍泰,程鹏,梁正.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四维度因素分析——以中国风机制造业为例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8).

[3]熊勇清,曾铁铮,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J].软科学,2012,(8).

[4]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5]刘嘉宁.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3,(1).

[6]霍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东北3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2,(1).

[7]贺正楚,吴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8]Pietro A.S.Mendes,Allan Kardec Barros,Luiz Antonio d’Avila.Multicriteria Mapping of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for theSustainability of the Brazilian Program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and Use[J].Environmental Progress&Sustainable Energy,2010,(3):1-9.

[9]Jui-Kuei Chen,I-Shuo Chen.TQM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J].Expea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8789-8798.

[10]骆玲,唐志红.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11]侯合银,王浣尘.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8).

[12]孙艳玲.基于DEA方法的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软科学,2008,(6).

[13]魏龙,潘安.中国稀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2,(11).

[14]李琳,杨婕,杨田,徐烈辉.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

[15]张思锋,沈志江.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责任编辑:李小玉]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回良玉要求,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机制。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各有关方面要分工負责,密切配合,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大思路上形成共识,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关键环节上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二要完善投入支持机制,坚持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引导鼓励各方面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三要健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四要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摘自《农民日报》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方案》

方案的具体内容为:

一、规模化种植。在全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创建县,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选择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开展创建活动,推动规模化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设施蔬菜集中连片面积(设施内面积)200亩以上,露地蔬菜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避雨栽培、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高温闷棚等10项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使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蔬菜标准园100%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三、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蔬菜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运保鲜。蔬菜标准园的产品100%实行商品化处理,有条件地区建立冷链系统,实行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

四、品牌化销售。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加大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扩大影响,开拓市场,提高效益,蔬菜标准园的产品做到100%品牌销售。

五、产业化经营。蔬菜标准园创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为载体,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

农业部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改革有关工作

近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改革有关工作。农业部决定以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为主题,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充实完善试验内容,推进农村改革进程。按照“超前探索、制度创新,重点突破、配套推进,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地方为主、省部共建,先行先试、封闭运行”的要求,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试验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体制机制,二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制度,三是创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创新国有农场体制机制,五是创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我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我国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后燕泉副司长。

记者:石副司长您好,我们知道,技术创新对龙头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此前农业部也组织了关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抽样调查,那么,我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石燕泉:我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是好的。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二是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出现明显的层次分化。调查表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已产生了显著的企业层次分化现象,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增长动力的领先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是技术创新成为龙头企业绩效增长的关键要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龙头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中,技术创新要素的增值作用已大于资金和劳动力的增值作用,其中,研发经费投入的相关性居第一,专利数、技术人员数和研发人员数的增效作用也十分显著。

四是龙头企业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型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技术创新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技术层面看,国家级龙头企业已进入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初创阶段向自主创新的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记者:事实上,我国龙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石燕泉:近年来,国家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企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适应新阶段国内外贸易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迫切要求,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还受到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从调研的情况看,现阶段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技术供应方与技术需求方供需错位的矛盾。由于我国龙头企业发展的历史短,总体来讲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尚不强,大量的创新技术需从科研机构、大学获取。然而,创新技术供应方与创新技术需求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供需错位,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率低,这种技术供需错位成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又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二是科技投入单一化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单一化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科技项目的投入更多地关注公益类项目,企业需求的技术项目相对较少。由于企业投入的功利性和要求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受到多种要素制约,致使龙头企业不愿意,也不敢轻易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而龙头企业作为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成果的形成和应用代表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关注。

三是技术成果的对接需求与交流平台建设滞后的矛盾。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少能为企业所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阶段缺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

记者:刚才您提到技术供应方与技术需求方供需错位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那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石燕泉:技术供需错位首先表现为技术供需比例失衡。如农产品加工类技术占创新技术需求的38.1%,而在创新技术供给中仅占8.6%,远远供不应求;其次,这种技术供需错位表现在技术供需双方可直接对接上的技术成果并不多。例如,在企业提出的种植业技术需求中加工类技术占83.6%,而在科研单位推出的种植业技术供给中却以作物新品种为主,加工类技术比例很小。从技术层面对企业提出的具体的技术创新需求名单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中的80%依靠我国科研机构和大学现有的科研力量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技术供需双方信息链接度和创新协同度差。

记者:在您看来,造成技术供需错位的原因是什么呢?

石燕泉:造成技术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性障碍。技术供需错位首先源于供需双方技术创新选题立项机制不同。科研院所、大学选题多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型,并非单纯的技术创新,创新源一般为技术推动型,往往从某一专业领域选择前沿性课题,立足于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对企业的创新需求考虑较少。而企业以市场导向为目标,创新源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侧重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所涉及的领域往往是综合性的、集成性的,多数技术创新问题属于渐进性创新范畴。这类课题如果企业不投资,科研机构和大学很少选择。

我国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主要投向科研机构、大学,项目实行专家推荐制,项目指南、投标、评标都是专家评审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专家意见得到了相对较多的体现,而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在立项中反应较少。同时,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不重视技术创新,很少向科研教学单位委托研究投资。这就形成了多年来专家主导型的政府科技项目选题立项机制。

技术供需错位的第二个原因是供需双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估体系不同。科研机构和大学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侧重于“学术价值”,以论文和获奖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近年来增加了专利数量。品种权等指标。至于“成果转化率”以及能否通过企业创造效益等应用性指标则以涉及因素复杂等理由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技术供需错位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供需双方在产学研脱节的条件下各自都能独自生存,还可以长期不相往来。科研机构、大学不与企业紧密联合,也能过得去,甚至一些单位日子照样过得很滋润。而多数企业依靠粗放型增长的方式,通过搞活流通也可以赚到较多的钱.还没有被逼到必须依靠科技这条路上。

记者: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提升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呢?

石燕泉: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五方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把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升国家农业创新能力,龙头企业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之一和经营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的主体,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龙头企业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创新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源、投入源之一。因此,政府要在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密切关注。鼓励企业自建、联建研发机构,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加快建设技术交流和成果交易的信息平台。应抓住农业科技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并使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技术的网络信息交流,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在企业建设中试孵化基地等方式,加强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信息对接和技术对接,加快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

四是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集群。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扶持技术高、效益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五是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根据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发展趋势,以加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为目标,按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制定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加强有利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立法工作,尤其应健全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长期性、地域性和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积极为企业争取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