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2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 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 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1 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的必要性

就近年的高考而言, 150分的试题, 单纯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这还不包括完形填空和阅读表达题。在整个试卷中, 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对阅读后的理解方面看: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地计算, 逐步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中, 你会很自然地碰到象“infer (揣测) 、imply (暗示) ”这一类的词,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段落揣磨出作者说话的目的、文中说话者的引深意、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有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 imagine (想象) 作者在下一个段落 (原文中并没有) 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 一般以交际环境为主, 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作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 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 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 (即素质) 提出了挑战。

因此, 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要靠自身临场的发挥, 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学习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素。教师如果靠时间一题一题的传授, 学生靠一题一题地记“会”, 那么在考场上最多是个中分低能的机器, 就不用说是将来适应社会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 普遍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真东西越来越多, “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掌握“渔”的人, 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2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

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 就应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 阅读量越大, 储存的信息越丰富, 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 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 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贪多求快,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 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 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是在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 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 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 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 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 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 减慢了阅读的速度, 因此, 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 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 一口气跳跃障碍看到底。

(3) 视幅小, 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 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 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 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 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 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4) 心译, 即一边读一边翻译, 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 用外语解决问题, 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

3 有效地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精读

精读是学生语言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教学和泛读的基础, 是教和学的手段。精读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并研讨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及其内容。教师要对课文中的词、短语和语言现象进行有重点地、深入细致地、分析性地讲解。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课文内容及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 要讲练结合, 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 使学生掌握其用法, 以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 意在形成能力。在每教一篇新课文时,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10~20分钟) 快速阅读, 接着做课文理解题, 以测验学生阅读理解情况, 然后评议答案, 这是泛读。

4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泛读, 以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 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发展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不管课堂教学效果有多高, 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 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的。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在选材上非常注重蕴含时代气息, 具有可读性, 但同时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只有正确理解该语言所属的社会及其文化, 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语言。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 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总之, 阅读训练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手段,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能促进写的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使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责任。而阅读能力则是学生语言能力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也是当前高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阅读不仅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当被重视起来。中学英语教学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启蒙教育, 阅读教学更应该被重视。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伟霞.基础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8 (128) .

[2] 于凤超.双语报, 2005 (2) .

[3] 宋金品.北京农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2 (17) .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对于教师来说,高中数学也具有很高的教学难度,因为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试能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更高难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一、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发布和实行,其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但是高中数学的学习可以极大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二、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一个比较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已经有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个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高中数学相较于语文、政治、英语等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比较高的学习能力。数学本身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和抽象性,需要严谨的思维性的学科。另外,因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身就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在学习时,离不开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学好数学。数学思维能力不只是为了解决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化学和物理时,也要求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中。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找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面,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挖掘学生的创造天赋;让学生勇于创新实践。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敢于突破。高中理科类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这个大前提,长久以来的实践证明,数学,化学以及物理这三门学科之间的成绩波动往往是处于一个正比的状态,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样也有助于物理、化学成绩的提高。让学生在高考时取得一定的优势。其次,它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最后,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具创造力,勇于去突破原有的设定,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成功。

三、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对学生做出鼓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某些知识产生疑惑,难以理解。有些学生想要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放弃了。这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高中数学的学习,仅依靠课堂上的这些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有些老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课后从不去管学生的学习进度。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从不去管学生听懂与否,也不与学生发生任何的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即使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愿意去找老师。一些老师,在学生去寻找帮助的时候,遇到简单的题目,常常会做出失望的表情或者是不耐烦的举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去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循循善诱的帮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还对他们的思维进行了诱导性的扩散和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利用变式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将一道题里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变换,將条件变成问题,将问题变成条件的一种模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把一道题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了解其发展过程和知识的本质,进而能发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发现其本质。在对数学规律及本质的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进行扩展。老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要留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能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同时能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开阔学生的思维。

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数学的解题方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同一道题的不同解题方式找寻出来,进行罗列和对比。分析每种解题方式的优缺点,探索最合理有效的解题的方案,加以论证说明,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缜密的学科,需要对其不断的教学探寻和总结、回顾。总结解题方式、解题思路,数学问题是有类似性的,相类似的问题可以有相类似的解题方式,因此,总结解题经验,解题思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时,应该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基本上就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了。对于学过的知识,解答过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总结,探寻其中的规律,形成发散性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更多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时,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数学教材,让学生对于所讲授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门槛,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实例,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展开实践性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以思入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这样会降低教学难度,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学习,拥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会让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学,还易掌握,达到高效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主动思考,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高中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己的性格。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摒除原有的不适合教学的方式,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对于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加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题海战术是老师认可并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的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进行题海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存在,因此老师需要对这种方式加以改良,例如选择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锻炼。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适合学生的,老师也应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要求。

高中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和培养。高中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个性,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身上原有的特性,并针对这些特性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得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果,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学生层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任何地方都是正确的,对于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数学的学習难度大,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的情况发生后,学生很难有再坚持下去的动力,导致学生不愿意再学习数学,下意识的进行抵触。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提高。高中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取得有益的成绩,提供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一道桥梁。数学思维的培养会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辨识力。因此,应该寻求多种方式培养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视数学学习,积极的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提高自身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能仅靠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寻求解题思路,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同时,要善于归纳总计,对于学过的知识应该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同时要进行知识分类,便于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举一反三,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规律,便于掌握和理解。

(三)教师层面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老师自身也要加强培养。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老师没有有效的教学方式,自然难以对学生的高中数学的学习提供帮助。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也应该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培训和审核。学校之间可以开展联合学习,共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方式,定期的交流、探讨有关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探讨交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或合理的教学思路。同时,相应的高中数学教研组,可以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特点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能有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促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四、 结语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要认识到对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地去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氛围做出改变,创造适合学生学习、思考的环境氛围。同时老师还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到灵活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靳峰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才智,2017(15):28.

[2]李建富,徐双婷.谈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8(10):3-6.

[3]唐丽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5(26):134-135.

[4]甘宗怀.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4):64.

[5]杨远钟.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J].新课程,2017(8):204.

[6]刘勇华,毛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8):33-34.

作者简介:郭永国,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第八中学。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中学语文精读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五环模式结构。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高效课堂;五环;模式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教法单调,模式陈旧,“高耗低效”的困境一直没有得以改变。教师、学生在阅读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又总遭人诟病。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对阅读无所适从,无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给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注重知识获取思维过程比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质疑、探究释疑、再体悟质疑、点拨升华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五环”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五个阅读教学步骤去获取阅读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模式解读】

“五环”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精读课“五环”阅读教学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它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以结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为理论基础,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模式结构。

一、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理论是“五环”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议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必须要将阅读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的阅读体验中感悟、理解和构建,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的融合。

有效教学认为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问题教学要求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感知、体悟记叙文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加强合作交流,增强主体的阅读体验,提高自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教学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熟练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能深入感悟所学课文,积累语言材料,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是:1.进一步读准、读顺;2.思考问题。如写人叙事类文章,应思考文章写了几件事,有无中心事件,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叙事写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要注意两个操作要领:其一,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感知具有整体的特征,文章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感知时不是急于肢解课文,要感知文章的整体。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围绕课本的重点深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词句进行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密封的情怀,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当个别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掌握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第二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提供学生较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第三要有教师的恰当指导。总的要求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四)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要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即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归纳、提练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要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五)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借鉴多种语文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奠定基础。要注意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第二要注意学生差异,提出不同要求。第三要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

四、教学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

(一)调动学生的主体体验,在“五环”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体验,更不可能完成教学过程。

(二)充分尊重和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阅读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我们要充分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教学评价

“五环” 阅读教学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情感体验、交流合作,更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与生成质疑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同时评价也将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主体的参与度进行即时课堂评价,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不仅要运用得体的语言,更要通过表情、眼神、形体恣态鼓励学生扬起参与体验的愿望,获取自信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2] 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20. [3] 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主讲人:黄先平

之所以叫做“漫谈”,一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太多的专家学者谈过,我的观点、看法很肤浅,这里只是表达一下我的理解;二是我谈的是在生本理念下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而生本课堂我们都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我的观点、做法仅为一家之言,说得不一定准确,甚至可能还有错误。但胡老师交给了我这个任务,不能不完成,我就姑妄谈谈,期望能对大家在现代文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所帮助。

教研室在前期生本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调研,再加上胡老师的提炼,总结出了语文生本课堂不同课型的“三环六步”模式。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整理反馈、总结提升——整合训练、巩固提高”这六个环节。结合我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觉得难以处理的是“自主学习”,“任务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引领”三个环节,而且这也是生本课堂的核心,所以我今天重点谈谈这三个环节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称为前臵性学习,不管怎样称呼,其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正式的课堂学习(或者说在合作探究)之前,学生对文本的自读、感知,完成一些基础的准备,为课堂学习(合作学习)做准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问题,我谈两点:

(一)前臵性学习学些什么

1、读书。现代文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离开读书,就什么都不用谈。新课标“课程目标与内容”(7——9年级),关于阅读共列出了12条内容,其中前三条(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都是关于如何读的。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生本课堂当然应将读书作为重要的内容。反复地朗读、默读应是前臵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悟,在悟中求知。

2、识字、正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在现代文教学的前臵性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积累词汇,读准字音,形成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朗读的能力

3、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文学常识积累;搜集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4、整体感知文意。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层次结构写作思路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思考。就文体而言:记叙文,写了那些事,通过这些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思路、方法是怎样的;议论文,针对什么问题或现象展开议论,观点是什么,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

(二)前臵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因人而异,尊重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能力与习惯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制订难易不同的自主学习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有所收获。

首先,从学生的年龄差异来看,七年级学生与

八、九年级学生不同。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肯定不如八九年级学生,所以在前臵性学习中应尽可能的布臵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而随着年级升高,阅读能力的不断培养,生活阅历的增加等,八九年级学生前臵性学习应增加相应的难度。

其次,就同一个班级而言,对于学困生、中等生、优生也应有所区分,分层布臵不同难度的自学任务。

2、因“材”而异,讲求多样性。

“材”就是教材,即阅读文本。除了读书、识字正音、整体感知等这些环节相同外,不同的文本前臵性学习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奇妙的克隆》如果侧重于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克隆的知识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春》这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应侧重于朗读,听录音、个人读、齐读、比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应是前臵性学习的重点。

3、因“地位”而异,讲求灵活性。 这里所说的“地位”是指课文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前臵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的地位,灵活的布臵前臵性学习任务。比如《中国石拱桥》、《生物入侵者》都是说明文,但它们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所承载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石拱桥》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还没有,所以前臵性学习中就不应该出现说明对象、顺序、方法这些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学习任务,而《生物入侵者》则是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完全可以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内容都作为前臵性学习的内容。

二、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作用?本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适可选材,内容相宜

有的教师有一种担心:如果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就不是生本课堂,就不是合作探究学习,所以,即使独立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一番。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探究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具体来说,合作探究的任务设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谈生命》一文,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喻示了生命的哪些不同状态与历程?这个问题就适合合作探究学习,因为在组内可以把同学分成两部分,分别讨论探究一江春水喻示的内容和一棵小树喻示的内容,然后汇总各自探究的结果。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每个同学都有任务,不会造成简单的重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奇妙的克隆》课文结尾:“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我设臵合作探究的问题:你支持克隆人还是反对克隆人?请谈谈你的理由。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设臵了一个中心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掉他那又脏又破的长衫?比比哪个小组思考探究的最全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合作探究,然后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当他们把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的时候,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二)、营造氛围,乐于参与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臵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

(三)、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互助性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延伸。一般来讲独立完成不了的问题,先要进行小范围的合作,比如同桌合作,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就应进入小组内的合作,有的问题还要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这是大合作。即遵循独学、互学、群学这样一个过程。采用哪种形式合作学习,要迎合需要,有效组合。

三、关于交流展示与教师点拨引领

在生本课堂中,交流展示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是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提升,它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课堂上的“交流展示”环节绝不能是预习的重复,而应是学生预习之后的延续和发展。

我曾赴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我发现他们的学生展示环节很有特色。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学习新课前教师编好导学案,把一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习题化,然后,学生课外或预习课上通过合作学习、查找资料等形式完善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或者自由组合选择一定的展示形式,在正式的课上,学生汇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你说我说他说,教师基本不讲什么。

学习回来后,我也曾尝试运用这种方法组织生本课堂。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对这种形式又有了一些反思:一是学生的阅历有限,有一些问题学生是无法自己独立解决的,即使他们说出了答案,那也不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而是从资料上得来的(比如他们的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册《教材完全解读》);二是没有教师引导,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深入思考吗?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培养起来?离开了网络、资料他们什么也没学到。“阅读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的生本课堂依然有这种形式,他们把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展示,而所谓的合作探究只是走走小组讨论的形式。

这当然是交流展示的一种形式,但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观察和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比如教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等等),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二是对文本重难点的解读还是应放在课堂上进行,应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选择的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不能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或在自习课上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学习,那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至于什么样的问题应交给学生在前臵性学习中完成,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应放在课堂上合作探究,可以适用前面我谈过的前臵性学习的原则。比如:《中国石拱桥》、《生物入侵者》都是说明文,但它们在教材编排体例中的位臵、所承载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石拱桥》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还没有,所以关于此文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这些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学习任务就应放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而《生物入侵者》则是学习了两个单元说明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完全可以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者生生合作完成。。

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点拨是一个相生相成的过程。下面我谈谈教师点拨引领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一)点拨的时机

教师点拨引领,时机很重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时机选择恰当,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我觉得点拨引领时机可以分为随时和延后两种情况。随时就是学生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延后,就是等学生完整地表达他的见解之后,教师再指出他的问题,对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点拨。这两种情况各有优劣,随时点拨能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但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延后点拨不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但对于错误的纠正又显得滞后。适用哪种情况要灵活处理。比如:学生读错了音,就适合随时点拨,而学生完整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中间有某些错误,就适合延后,即等学生表达完成后,再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点拨或矫正。

(二)点拨的方式

1、肯定式的点拨。 就是学生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如果理解正确,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与表扬,话不在多,比如“回答正确”、“好”、“见解独到”等等。这样的点拨或者说叫点评,不仅对交流展示的同学是一种肯定与激励,而且也让其他同学明白: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时,或者在展示交流时明心不明口,这些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

(三)点拨引领的原则

教师点拨要把握住“准”、“巧”、“精”三字原则。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后进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巧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三是“精”,就是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要一语中的,不要啰嗦,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三字原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吕渭源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的共性、规范性,是教学程序的提炼与固化。”建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整体上看,这个过程表现为:建构——超越——再建构——再超越。模式的构建过程就是对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总结、深化的过程。生本课堂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对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如果说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形式,那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研究的内容、是研究的核心。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没有内容,再好的形式也是虚空的;没有形式,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得到落实。我们提倡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现代素读观的指导下,返璞归真,超越发展,形成一条朴素的阅读教学思路——沉浸阅读、积极积累;个性阅读,创造思维;多元解读,碰撞火花。在守根与发展的融合过程中,激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素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近年来,素读之风兴起,引起语文学界的兴趣与重视。传统素读在日本《广辞苑·第五版》中定义如下,“暂且不管对于文章意义的理解,首先只是放声读出文字,它被视作是学习汉文学的入门”。即素读是在学习时,着眼于学习文本,旨在不求甚解、多习得,自然而成自身的学问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伴随着现代多元文化发展及对现代型人才批判性思维的高需求的时代到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渐渐迷失。全盘西化或遵循传统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是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前提条件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汉文化的传承、内化、创造与升华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淀民族情感、建构民族精神。现代素读观便由此而生,即以一种朴素、不带任何杂质的心态亲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方式,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并批判性接受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此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和精神世界的读书方法。很明显,以这样的视角进行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质在于: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指引学生直接指向阅读文本,深入文本领会原旨,朴素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本的真实意境,积累并生成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文识,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真实的语文核心价值素养。

一、探求文本的原始本质意义

素读一直秉持一种真实的阅读态度,怀揣谦恭的态度,老老实实地阅读钻研。而反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风迅猛,极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语文课堂上大肆出现的是毫无文本认知基础的个性阅读,并且刻意追求新奇的阅读理解。这种猎奇的阅读教学只会引导学生走向浮躁与功利,毫无民族文化底蕴。

勿庸置疑,小学生阅读,没有过多的阅读经验和丰富的原始积累而产生的情感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介入阅读,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方向与质量。个性阅读要基于“准确理解作者的话语方式与话语意图”,这是现代素读必须秉持的方向。这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持续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静心地直面文本,进而沉浸到文本的原初意义里,去看看作者透过文本给学生传达的文化信息与理念。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便在于指引学生去凝心静神地把握好文本外化出的知识,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理解传统美学的审美。

二、建构文本的自我精神世界

课标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后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探究阅读文本的原初意义的基础上,有了原始积累,学生方能进行个性阅读。“阅读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的过程,而是读者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建构文本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意义和自我世界的重新建构。阅读教学除了要知晓“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还应追问“通过阅读文本收获了什么”。这就是对文本原始意义的一种发展,也是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必经之路。

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原意后,凭借自身知识水平、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用一种传承的态度重新诠释文本的原有价值和现代意蕴,有选择性地筛选审视文本存在的价值,不断提高自身对文学的鉴赏水平,从而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的个性化解读并非盲人摸象,而是基于对文本呈现出的历史、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个体感悟,是不同的学生用自身经验对同一个文本表达做不同小角度的解读过程。

三、融合文本的批判多维体系

大部分学者认为将前两者结合起来便是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绝佳指向,而就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发现的,学生不缺乏个性的发表,缺乏的是傾听分析他人的想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个体的学生,他身边还有两种角色——教师和同学,还在生成其他的个性文本解读,甚至于学界对于此文本还有更加多元的解读。课堂的生成不应仅仅止步于这一篇文本带给学生个人的体验,而更应该追求读者群以及文本群的批判性融合。

学生在个性思考之后,与周围学术环境进行探讨,批判地汲取他人的养分,全面完善个人初始建构的体系,使之更加多元立体。素读作为古代的读书方法,重视原始式的积累,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记住了多少。剔除糟粕之后,现代素读观的读书思想和理念同样重视积累,在第一步重视对文本的阅读积累,最后一步重视对环境尽可能的批判性积累。这正是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给予学生的学术氛围,教师作为特殊的阅读者,应尽其所能做好引导者,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善全面的批判性体系。

传统素读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环境下的理念更新,催生了现代素读观,这是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回家之路——沉浸阅读、积极积累;个性阅读,创造思维;多元解读,碰撞火花。现代素读摒弃原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浮躁与花哨,还原其本质,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与阅读习惯,同时积累建构个人的民族文化体系。这也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与“量”提供了一种真诚的思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我们既要坚持文化的根,又要紧随时代发展做好语文课堂的改革,使之焕发属于民族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沛.语文“素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吴亚西,张国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中学语文精读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五环模式结构。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高效课堂;五环;模式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教法单调,模式陈旧,“高耗低效”的困境一直没有得以改变。教师、学生在阅读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又总遭人诟病。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对阅读无所适从,无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给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注重知识获取思维过程比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质疑、探究释疑、再体悟质疑、点拨升华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五环”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五个阅读教学步骤去获取阅读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模式解读】

“五环”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精读课“五环”阅读教学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它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以结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为理论基础,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模式结构。

一、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理论是“五环”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议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必须要将阅读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的阅读体验中感悟、理解和构建,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的融合。

有效教学认为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问题教学要求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感知、体悟记叙文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加强合作交流,增强主体的阅读体验,提高自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教学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熟练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能深入感悟所学课文,积累语言材料,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是:1.进一步读准、读顺;2.思考问题。如写人叙事类文章,应思考文章写了几件事,有无中心事件,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叙事写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要注意两个操作要领:其一,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感知具有整体的特征,文章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感知时不是急于肢解课文,要感知文章的整体。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围绕课本的重点深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词句进行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密封的情怀,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当个别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掌握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第二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提供学生较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第三要有教师的恰当指导。总的要求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四)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要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即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归纳、提练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要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五)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借鉴多种语文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奠定基础。要注意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第二要注意学生差异,提出不同要求。第三要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

四、教学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

(一)调动学生的主体体验,在“五环”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体验,更不可能完成教学过程。

(二)充分尊重和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阅读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我们要充分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教学评价

“五环” 阅读教学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情感体验、交流合作,更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与生成质疑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同时评价也将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主体的参与度进行即时课堂评价,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不仅要运用得体的语言,更要通过表情、眼神、形体恣态鼓励学生扬起参与体验的愿望,获取自信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2] 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20. [3] 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上一篇: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