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2024-07-21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当前社会最富有朝气、富有思想的一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应该成为主力军和生力军,积极为构建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舔砖加瓦。本文将对如何发挥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论述,以期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作用;要求

纵观古今中外,无不把和谐的思想深刻的融合至社会的发展中,和:“禾+口”人人有饭吃,谐:“言+皆”人人能说话。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在追求社会和谐、政治和谐方面,进行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西方对和谐的美同样有所追求,从哲学的和谐到建筑的和谐再到政治经济的和谐,无不体现了西方人对和谐的追求,在西方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主义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理想和为其相匹配的社会制度的设计,更是具体的体现了西方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思想。和谐的思想虽不是西方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学者关于如何构建现代社会及实现社会转型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理念在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被明确提出,随后,我党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提升为执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这一的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和谐”的理念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取向之一。

一、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拥有更大的平台,进而要求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能力锻炼,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的思想行为素质以及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呢?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应当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现如今有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对社会主义缺乏一定的信心,社会主义思想有所动摇,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平台和手段,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使其坚定理想和信念,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道路扎根于心,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与到新时代的建设中来,成为社会建设大浪潮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人群中的一份子,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应当具有崇高的品质。思想品质是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事物,从而用来指导自身行为的基本素质。其中涵盖了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判断,应用,体现着一个人看待问题的道德层次,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行动。道德还体现着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心,道德风貌与水平,这对其社会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主义使命感和责任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的能力。在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现实条件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艰苦的实践中锻炼意志和信念,顺应时代的实际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择业,奋发创业。在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大学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比任何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都更加迫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广大的群众基础,而当代大学生正是社会各阶层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我们党和国家先进思想的追随者,是先进知识文化的掌握者,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来加强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活力源泉

当代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新的时代,身后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支持,脚下是先贤走过的道路,面前是高速发展的综合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比任何时代的人们更能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来面对一切机遇和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的特殊战线,发挥出各方面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创新活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前人思想的情况下,结合当代科学的认知,更能发现前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以先进知识和新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新的理论知识并加以实践的检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大学生在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的加持下,积极提升个人创新能力的内部环境,努力学习科学创新的精神,勇于创新,踊跃参与到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中,为我国各方面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思维及方法,推动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土壤

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 。”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习近平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文化人类思想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并自觉的去践行它。由此可知,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自信是时代的潮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先进思想的追随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为继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其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和知识领域的范围,将对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供给侧结构和方式改革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赋予党的伟大任务,现阶段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全民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尽可能地做出最大的贡献。当代大学要时时刻刻向着成功成才努力奋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当代大学生要注重全面发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身判断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紧跟时代的脚步,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担起社会建设的重任;加强身体锻炼,好的身体才是一切事业实施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壮的体魄,才不会被困难打到;随时随地从自然界中吸取美的精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用美的眼睛发现美的事物。劳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践检验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主张的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劳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践检验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主张的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青年论坛》: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2]人民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

[3]《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就业》来源《大学生就业》。

[4]新华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①《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新华网》2016年8月5日

作者简介:李一凡(1987-),女,湖南张家界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第2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工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工会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找准切入点,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法治观念,完善工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会和谐社会作用一、社会转型呼唤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桥梁作用

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依法治国做了重大部署。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完善各项法律制度,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工会组织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保证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经过多次修订,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好的法律保障。王兆国同志在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在实施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当中,通过法律的约束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追求劳动关系和谐,以“两促进”“两满意”,正是工会的出发点。所以,工会组织必须要在职工与单位领导之间发挥好桥梁作用,促使单位稳步和谐发展,依法维护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

二、工会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工会发挥其自身作用,为此,工会需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组织职工投身改革发展,完善工会制度,建立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制度,不断创新工会管理机制。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把工会工作放到全市乃至全国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积极发挥工会作用。工会要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队伍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会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从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的高度,充分发挥工会作用,把职工的凝聚力作用用在为国家、为单位多做贡献上。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职工投身改革,促进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

另一方面,是切实为职工着想,当职工的贴心人。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扶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直接、具体的体现。工会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当职工的贴心人。对困难职工,要从工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济难救困。要办好职工劳动福利事业,增强工会为职工办实事的能力,把职工想的、想做的提前想到、做到,体现单位的人性化管理。

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党的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

要构建和谐社会,激发社会活力,必须把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贯彻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把握实现“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代工人运动的主题,更加广泛地把广大职工团结动员起来,发挥职工的作用,虚心听取职工的意见,组织好各种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意见箱等工作,真正把他们视为单位的主人,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工会要适应党执政方式的改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工会作为重要社会团体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要坚持组织、动员、依靠、服务职工群众,及时征求合理化建议,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的政府与职工群众的联系,为他们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单位的亲情所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践行“中国梦”的执政理念。

四、坚持以人为本,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职工所求,单位所谋,社会所需,是保持职工队伍先进性的关键所在,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工会要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创新活动的方法、方式,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做群众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耐心细致地解释群众提出的每一个小问题,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从思想深处做工作,为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多召开一些与广大职工群众有关的座谈会、联合会及文体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拉近领导与职工间的距离,增进职工与职工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化解矛盾,营造融洽气氛,增进团结。同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及生存综合素质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既充满发展活力又富有秩序、充满亲情的社会,而人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主体,能否充分发挥人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最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文明了,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加速“中国梦”的实现。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题,而我国的企业退休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做分析,并对企业退休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企业退休制度 问题及策略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国家对老年人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退休制度作为国家保证老年人物质生活而监理的基本制度,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质量,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1. 构建和谐社会角度下,我国企業退休制度存在不和谐因素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基本延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制度设计,除特殊工种外,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5周岁。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展开,现行的企业退休制度中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一些问题。

1.1企业退休年龄“歧视性”

男性退休年龄是60周岁,女性是55周岁,也就是说,相同的工作条件下,男职工具有比女职工长五年的工龄,这就使企业首先考虑解雇妇女,同时,退休年龄的歧视性,导致妇女的退休金大大低于男子,进一步削弱了妇女的经济地位。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公平正义,人人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赋予人们平等的权利,而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的歧视性,将女性的社会地位降低,减少了赋予女性的权利。

1.2退休年龄虚低,提前退休现象存在

近年来,提前退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退休后的老龄劳动人口众多,这就造成企业的职位空缺与老龄劳动者劳动得不到相应肯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提前退休的老人闲散在家,使自我能力得不到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不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表面化的职位空缺由与实际退休后仍旧从事一定职业,这就给社会就业造成一定压力,不利于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1.3退休制度基本格局滞后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规定是基于建国初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客观背景下而制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这就引起较低的法定退休年龄与较高人口寿命之间的反差,这直接加重了养老保险的负担,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加大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这就造成资金浪费。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知识型、技术型和能力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对于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调整并没有重视起来,使得退休制度基本格局滞后于时代经济的发展,这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巨大阻力。

2. 改革企业退休制度,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企业退休制度的滞后性、歧视性等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就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对改革企业退休制度的措施做一些探索。

2.1适度调整退休年龄

现行的职工退休年龄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调整企业退休年龄。

一方面,普遍提高企业退休年龄。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年龄提升,老龄化的年龄标准也提升,人的健康度以及思考度都有所提升,这就可以使老龄人口再发挥其作用,当然,这应基于我国地域广的情况,根据各地人口的实际老龄化程度以及年龄标准来进行地域化实施,以地区实验的方式展开退休年龄调整。另一方面,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将女性年龄与男性平等化,这不仅是消除性别歧视的要求,也是女性发挥其经济作用,提升经济地位的要求,利于公平、平等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研究表明,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这就是说,女性在年龄上面可以并应当享受同等于男性的退休权利。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女性专业人才走向社会,这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生动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说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具有可行性。

企业退休年龄以及男女年龄的差异性,辩证的说明了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终止度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受保护的力度。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只有各个因素协调起来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有序的发展。

2.2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提前退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延长,人处于四五十岁时仍活力十足,而且此阶段正是一个人工作的黄金时间,无论是个人的社会阅历还是工作经验的积累都是很丰富的,再就是,随着教育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后才步入社会,这就无形的缩短了他们的工龄,减少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度,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抑制企业职工提前退休。

一方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对新人的要求量增加,这就刺激一些企业采取企业内退或是强迫老龄职工退休的现象,要改变其状况,社会以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济制度等社会保证制度来保证企业老龄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建立专项基金,给企业老龄职工提供专项援助,对于失业5年以上,而又临近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帮助其渡过退休前的缓冲区。

抑制职工提前退休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社会对老龄人口的资金投入,同时对建立稳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3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弹性退休政策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上具有某种弹性,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

一方面,立足全貌,分地域分层次实行退休政策。我国具有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我国在构建弹性退休制度时应以我国的实际为标准。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水平以及人口分布上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标准实行不同的退休政策。再就是,企业不同行业设置弹性退休门槛,根据行业特征选择性的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对于那些劳动力供给趋于饱和的的行业,如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应减少弹性退休的准入机会,对于高技能行业,科研行业、教育行业等,应增加弹性退休的准入机会,以促进企业之间人员协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在确保不影响年轻劳动力就业、保持劳动力市场需求平衡的情况下,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吸纳老年人,以退休发展新模式,加强退休保障。首先,我国要积极学习国外就业弹性制度,根据我国实际提高劳动法律的规范化程度,保证就业方式弹性化,对老年劳动力适度放宽法定雇用标准,其次,鼓励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吸纳老年劳动者,提高老年劳动者的就业灵活度,以短期合同、非全日制工作的方式促进就业,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再就是,建立相关老年劳动力的社会机构,积极组织老年人自身学习、终身学习,加强新知识的注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最后,将养老保险弹性化原则作为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根本,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继续工作或者退休,也可以根据自身对工作和闲暇的偏好做出自己的选择。

企业实行弹性退休政策,从宏观上看,要基于我国地域实际,以地域化、层次化、行业化的不同标准来具体实施退休政策,面向市场化的要求为老年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使老年劳动者价值延续,增强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从微观上看,是处于老年劳动者自身的需要,是发展自我与追求生活的要求。企业推行弹性退休政策既可以减轻劳动者退休综合症的压力,又能有效地配合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结:

我国现行的企业退休制度存在退休年龄虚低,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化,以及退休制度体系的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因素相互作用,所以,要建设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等要求的和谐社会必须关注企业退休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林义. 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 财经科学, 2008,(05).

[2] 徐爱荣.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J]. 统计与决策, 2009,(21) .

[3] 范帆, 王敏.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J]. 商场现代化, 2008,(24).

[4] 马正飞.我国退休制度改革之我见[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3).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社保中心)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今的高职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进行,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为核心,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职德育的和谐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持学生的身心和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等,均是高职德育工作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和谐社会理念 高职德育工作 应对措施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高职德育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对于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为新形势下高职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所指出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高职德育工作的回应

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人们不仅注重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更注重他们的道德水准,他们在工作中的道德修养反映出他们在高职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水平。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提高高职德育的和谐度。

德育工作者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的和谐,因为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所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高职德育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以个体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使其各项素质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思想道德等方面获得极大提高。由此可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各项素质均衡发展,而不能弱化甚至忽略其中任何一项素质的培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个性,而不是压抑甚至扼杀个性,限制人才的发展;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唯师是从的旧观念,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和谐度,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持学生的身心和谐。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和谐发展之人,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善于处理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家庭环境和社会语境的影响、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在这些大学生身上,高知识的光环与不健康的心理并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试点工作。

高职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提高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选修课程,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同时搞好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强化心理素质。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教育思想的因材施教,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性格迥异,这需要以因材施教的思路关注。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表现为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非智力因索的差异表现在情商方面的差异和兴趣、理想、动机、意志、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此外,大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差异的存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三)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的德育机制。

高职必须对“两课”教学、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加大投入,优选载体,协调运作。构建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育体系。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和保证体系两个方面。高职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重要补充。所以,在德育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必须加强“两课”教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学生工作,把日常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教育主要载体的功能;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延伸,使德育认知和德育实践很好地统一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领导重视、环境优良、队伍精干是德育教学全面展开、德育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德育教育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这需要高职完善有效的领导体制,确保“两课”教学的有力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确保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确保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当前高职德育工作效果差强人意,德育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从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和谐的德育机制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德育机制,应该是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关心、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并坚持个性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德育机制。和谐的德育机制可以表述为:组织—主题—载体—评价。就组织而言,成立一个能够使德育教育的各种载体相互衔接、补充、协同、配套的指导性组织机构,起到协同、指导、检查的作用。主题应包括永恒主题和阶段主题两类,学风、诚信、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是我国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阶段主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要求进行制定。德育载体包括“两课”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辅导员思政活动、党团组织、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众多形式,各种载体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但均是品德教育和养成的工具和手段,共同承担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任务。任何工作机制都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德育机制的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在启动评价机制时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中注重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同时对于评价结论仅作为参考性依据。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德育过程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大师、大楼外,主要就是其文化环境,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尊重,能够使置身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环境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把每一堵墙都说活。”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校园制度文化在构建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和和谐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师生行为、塑造高尚人格、培养高雅文化三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外的所有精神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师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和谐宽松的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要求内化为对学校师生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无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学校的凝聚力得到最好的体现。所以高职必须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唱响和谐主旋律,创造适宜师生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职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在高职德育工作上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使之成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技能基础和思想保证。高职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应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探索高职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和长效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林海.把握高职德育特点 推进高职德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5(1).

[2]冯玉梓.有关高职德育教学模式建构之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加强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申的积极作用,一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如何从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的发展现状出发,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有特色的群团组织建设工作,是摆在每一个群团组织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立足于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的现状,认真分析了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期望能为企业群团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群团组织;工青妇;和谐社会;途径

一、引言

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必须常抓不懈。世纪之初,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求真务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社会主题开展有特色的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如何从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的发展现状出发,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有特色的群团组织建设工作,是摆在每一个群团组织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必须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开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选择有效载体,创新工青妇群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进一步提高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要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大局,不断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传统的思维模式,用战略眼光重新审视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并在这场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是新时期、新形势对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提出的新的要求。只有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開拓创新,永立潮头,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不但要时时处处把所有工作融入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建国方略,而且要对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重新定位,对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的社会功能进行再认识。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深刻理解历史赋予工青妇组织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使命,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珍惜大好形势,增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投身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2.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

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是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发挥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发挥社会职能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首先,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自身优势,深入、广泛地构建和谐社会的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全社会形成关注和谐社会构建、积极投身和谐社会构建的良好氛围;其次,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家庭和社区,从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做起,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己任,在全社会弘扬正气。构建和谐社会并不代表一团和气,放纵歪风邪气的发展,而是要在积极同歪风邪气基础上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健康、科学发展之风。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这就要求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对敌我矛盾,要支持人民群众积极斗争,以维护得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对待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答疑解惑,积极化解,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

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能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面前充分发挥作用,能不能取得这项工作的最后胜利,关键在于能不能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必须切实将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工青妇群团组织建设机制,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人员保障;第三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思想保障。

多元阶层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重视起来。众所周知,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是我们在进行具体群众基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以具体群众自身为主要文化建设主体,娱乐内容则是群众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其活动主旨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即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娱活动的基础上以达到真正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探讨

广义而言,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的侧重环节,同时建设并且培育群众基层文化,以至使其能够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行列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理念。随着党中央和相关部门颁布的一号文件和三农政策的实施,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强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进行群众基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探究

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是使得人们满足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其表现形式以文娱活动为主。加强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和建设策略的顺利实施,也可使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愈加密切。在当今社会进行适时文化宣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群众基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因为群众基层文化归属于大众文化范畴且群众基层文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阶层社会群体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之中,群众基层文化素养和群众文化水平都代表着我国民族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应加倍重视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一)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是促进当前我国社会民众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础

现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构建阶段,二者建设理念均以人民大众利益为主体。成功提高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有效加强群众基层文化活动运行力,可对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政治建设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契机。

(二)合理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可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

群众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可以活跃群众主体的内在气氛,使得广大基层群众能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能使群接触到新型社会主义文化和新型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提高对爱国主义理念和法治社会建设理念等知识的认知,在提高广大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所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可以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较大发展空间。

二、当前我国社会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进程中主要诟病和现状分析

应该了解到,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进度与乡村文化建设进度相差较大,其中还在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群众基层文化建设问题,因为在群众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因素是根据保障,由于城乡在经济发展上的两级分化,使得文化工作的城乡分化也较大。也促使当前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建设任务。

(一)群众基层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活动举办次数相对较少

基层群众居住地的文化建设力度明显不足,一些基层群众乐于赌博和闲聊,在务工闲暇和农忙闲暇时通常都无所事事。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宣传,同时群众基层的文化活动开展次数也是少之又少,且群众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又受到区域性限制,况且其活动还带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活动受关注的程度也较低。

(二)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且建设投资成本较低

当前我国对政府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以硬件条件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视度普遍高于文化建设,群众基层文化建设事业是精神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具体群众基层文化考核时其主要考核方式不及经济建设,且群众基层文化考核伸展度较小。需要了解到,群众基层文化建设难以产生直接社会经济效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往往会将精力放在当地财政收入方面以及当地工农业产值方面上。

(三)群众基层文化服务运转较为困难且服务性质技能相对弱化

群众基层文化骨干是开展好群众基层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中的核心,但文化服务骨干人才外流却给群众基层文化建设进程造成一定阻碍,此时群众基层自行组织的基层文化团队就会自动解散,经济利益的驱使让很多有文娱特长的普通群众放弃了精神追求和享受,全身心涌入打工潮流。负责群众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也会因人才的奇缺,难以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群众基层文化服务和建设的力度也相对薄弱化。

三、加强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方法研究

(一)实施群众基层文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策略

此条重点就是要求基层群众应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精神和文化娱乐欲望,当地政府应加大群众基层文化培训力度和加强群众基层文化引导力度,以此为前提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基层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丰富群众基层文化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出台相应群众基层文化活动激励政,以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更积极、更全面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来。

(二)提高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服务机能并使文化建设服务结构体系得以优化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在进行群众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担起文化建设重任,且要对此项事务高度负责,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群众基层人口现状和群众基层地域特点现状以及相应群众基层经济条件现状等进行后续文化设施建设策略实施,也要加强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文化设施改造力度和更新力度,利用计算机网络操作平台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便利文化服务。

(三)推动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力度

群众基层文化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此时我们应将文化推向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使文化宣传范围和传播空间得以扩大,注意群众基层生活状态与群众基层增长现状间的契合度,从群众基层文化建设类型和群众基层文化形式上进行文化建设依赖性消除,摒弃传统消极文化建设思想和保守习惯,开发多样化文化产品和多层次文化产品以及相应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产品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进度和乡村文化建设进度相差较大,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以群众自身为主要文化建设主体,但其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群众基层文化建设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群众基层活动建设现状,对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群众基层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锋.河南省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张硕.东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陈锋.河南省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乔改霞.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火灾预防的文物古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小学数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