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

2024-07-16

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第1篇

语文新课标教材主要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大板块,阅读教学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在语文考试中,阅读试题的分值几乎占了整个试卷的一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培养考试中的解题技巧同样重要。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全卷150分中的55分。从现在的教辅资料显示,阅读练习题非常丰富,但阅读试题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却显得十分薄弱。为此,笔者就十多年来在阅读教学和语文阅读试卷分析过程中的一点点启发, 略作梳理,与同行商榷,以求斧正。

一、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明确命题意图,确定阅读原文内容,能为学生赢得解题时间和解题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整体阅读、局部分析、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训练与培养。若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中,我觉得未免有些浪费时间,学生也会觉得非常盲目。我在阅读教学和试卷分析过程中尝试了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既为学生赢得了有限的时间,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1.首先阅读试卷问题,能够了解或掌握本阅读段落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说,明确考点,找准解题方向。在考场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只要找准了解题方向,无论是那类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去解题,否则,学生就会因无从下手而放弃答题。从阅读试卷问题入手,只要略作分析,就能明确命题者的意图,掌握要解决的问题,再不必去精读全文,只需浏览就会发现能够解决问题的内容,再去精读该内容,就会很快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也高,兴趣也会很浓。

2.试卷问题中本来就有些提示,明确告诉我们阅读第几段回答什么问题,我们何必去浪费时间呢?只要阅读了试卷问题,学生都能去考虑相关内容,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一些答案。

3.从试卷问题入手,结合文体知识可以获得解题灵感,得到启发,准确解决相关问题。

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合理取舍,有条不紊的解决现代文阅读语段中的有关问题。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从试卷的问题入手,我们可以合理取舍,决定解题先后顺序。对于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要求不是太高,实际上有很多试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来解答。阅读了试卷问题后,就可以立即回到原文相关内容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也可以直接根据有关提示悟出答案内容,不必过多的去探究原文,浪费时间。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再归纳综合相关内容,确定是否阅读全文,需要阅读全文也有基础了,不需阅读全文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务必对理解有十分的把握)。这样会快速高效的解决现代文阅读试题问题。

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第2篇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

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30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

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赏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人都能读有所获。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 ;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作为老师,切记:不论哪个层面的学生,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丰收的喜悦。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

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因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

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第3篇

1 加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有没有正确的认识, 认识的程度如何, 在阅读上就体现为不同的品质与状况。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课外阅读的特点与任务, 二是课外阅读的不同目的与方法。

1.1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的再认识,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不同与相互关系, 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各有不同的侧重, 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由于受课时与群体性的限制, 学习内容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而课外阅读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作延展性、相关性、广泛性、新进性的拓展和提高, 具有具体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学生如果不重视课外阅读, 掌握知识就容易陷入狭小、空洞, 不容易形成更多感性的和深入的认识。我曾听一位校长说过, 成才的人常常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 而是主要靠学生自己学出来的,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的成长与其课外阅读的结果是紧密相关的, 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 对学生成才非常重要, 课外阅读做好了, 也有利于课堂内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生发, 形成交流互动。

1.2 课外阅读不同目的与方法的认识

阅读是多样的, 根据不同的目的、方法、层级, 大致可分为三种, 欣赏的、学习的和探究的。而对阅读方法的选择, 应该成为每个阅读者的自觉行为。

欣赏的阅读。高职高专学生现在的阅读主要是这一种, 是延续中学时的阅读习惯, 是文选式的, 随意感性, 属享受型的。他们常常依据自己的个性, 凭兴趣进行阅读, 那种心情阅读、时尚阅读更受其青睐。这种阅读, 一般只管当下, 不问后来, 只有印象, 不问意义, 就像看电视, 读杂志。阅读是散漫的, 肤浅的, 当然也是轻松愉快的。这种阅读对引起人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中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给人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这在中小学阶段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形态, 在今后的闲暇生活中, 仍不失为好的阅读方式。然而这种阅读始终是感性的、被动的、低层次的, 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鲁迅在论读古文时说:“从周朝人的文章, 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 非常驳杂, 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 弄得乱七八遭, 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 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 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 所以自以为通文了, 其实却没有通, 自以为识字了, 其实也没有识。” (《人生识字糊涂始》)

学习的阅读。在高职高专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 应该更上一个台阶。年龄增长了, 理性力也应得到催化。三年后他们将面对复杂的社会, 独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要走好路, 各种能力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外阅读中各种能力的获得, 尤其是学习能力的获得, 就能为将来进入社会作好准备。能力的学习不仅是专业技能, 还有自我推销的能力, 人文素养的能力。对专业技能的提高, 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中可以看到, 许多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专业的、外语计算机类的书籍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 但对其它能力学习类的书则借阅较少。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培养是一专多能, 除了技能学习, 还应学习一些为社会赏识、乐于接受的能力, 如书画、技艺、演讲、写作等, 还应读些像《怎样洞察人心》、《如何使人喜欢你》、《社交的艺术》之类的书。越能融入社会, 也就越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励志修身类书籍, 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 读一些处世明理的书, 增强自己的阅历与见识。成才阅读与成人阅读都是需要的。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很多, 阅读的书也很多, 重要的是学一样是一样, 学会一种技能, 学会推销自己, 学会解决一个问题, 学有专长。

探究性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解决一些问题, 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究, 就得进入更高层级的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不像前两种主要是接受性的阅读, 而是带着问题, 探求事物, 作深入的阅读。研究一个人, 认识一种事物, 精研一种技能, 这种探究性阅读更具挑战性, 是个人阅读品质的提高, 是对人意志力与理性力的考验。要读哪些书刊, 应怎样组织阅读, 需要自己摸索解决。这类书刊也往往具有专门性, 比较深入, 是作为研究问题来阅读的。这种探究性阅读更具有立体性, 表、谱、典, 各种工具书的查阅, 文本作品的理解, 理论书籍的参阅, 不同论述的了解, 相关资料的收集等, 是围绕问题或课题作的综合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帮助学生对某一事物作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它不再是博览式的泛读, 而是由专而博的阅读, 而博是专提出的必然要求。对理性能力较强, 对探究事物有兴趣的学生, 我们也要告诉他们, 有这样的一种阅读, 给予他们阅读上的指导与帮助, 这也为学生最后撰写有质量的毕业论文作好阅读能力上的准备。

2 让学生学会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控制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控制, 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采取何种阅读方式;二是如何选择读物。当阅读的目的和方式确定后, 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选择能力与阅读效率, 实现对阅读目的、阅读过程的控制。

2.1 了解书籍, 懂得选择与搜索

书籍是丰富的, 如何选择就至关重要。阅读是事倍功半, 还是事半功倍, 选择的能力影响着阅读的结果, 而阅读的结果又反过来对学生的阅读态度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许多学生阅读盲目随意, 短时间的热度, 很大的原因是不会选择书籍。因此, 老师要给予指导, 图书馆要积极配合, 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图书资源, 学会收集与检索。图书馆与书店不一样, 在图书馆能做到按类索书, 按质选书, 而书店不能。我们不能让学生跑图书馆就像跑书店一样, 只是找两本感兴趣的、好看的书来读。我们要告诉学生, 让学生学会定向阅读。在我们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 有个项目是进行学生专题研讨会。在辅导中, 我们进行了材料收集与定向阅读的训练。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增强很高兴, 学生是愿意了解和掌握这种定向的阅读方法的。那么, 如何帮助更多的学生学习图书的选择与搜索呢?积极有效的途径是图书馆开辟多种专栏, 老师进行系统的指导。了解图书分类, 了解各种工具书和相关的指导书, 学会检索、阅读目录与提要。总之, 能真正地利用好图书, 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与能力。

2.2 在老师的推介与指导中获得更多的帮助

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是要有书可读, 二是要有书能读。有书可读, 依赖于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条件。图书馆应积极配合, 组织提供各种图书资源, 系统地介绍推荐给学生, 尤其是能够提供便捷的网络查询阅读条件, 逐步开放网络图书资源, 介绍网络图书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 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图书。有书能读, 则主要是教师应提供的服务, 指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阅读。要告诉他们, 阅读要有自觉意识和自主精神, 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 是在什么目的下进行阅读, 应该怎样阅读。要读好书, 先要读“读书的书”, 如《关于书的书》系列等。还要告诉他们, 阅读中要学会评价, 评价书籍、评价自己的阅读, 这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多开关于阅读的讲座, 多搞专题阅读交流, 举办阅读评讲活动, 也可以开设阅读指导选修课。推荐书刊, 介绍阅读, 示范评价, 广泛参与, 总结提高。授之以渔, 导之以行, 使学生熟悉阅读, 把握阅读, 学会阅读, 读有所成, 从而形成自觉主动的行为品质。

3 告诉学生阅读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3.1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在英美等国, 阅读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个文明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得益的人, 就会喜欢阅读。读书不仅在书, 而且在读。读需要宁静的心境, 宁静能起到修心养性的作用, 增强涵养, 和谐明理, 使人变得有教养。宁静也能使人丰厚, 宁静致远, 澹泊明志, 不仅能读书, 还能读人, 读世。读书也具有平燥败火、从善改良的作用, 是抵御现实世界诱惑的很好抗体, 使人在精神上能超越现实, 崇尚文化和理想。阅读也能让人产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与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在校的课外阅读如果培养了阅读的习惯, 在今后的生活中就比较容易形成对阅读的倾向性, 形成藏书、爱书、读书的文化兴趣。就会比较容易走进地方的图书馆, 延续其阅读的精神之梦。有的人认为, 现在的阅读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电视、流行、网络、动漫、快餐文学, 正充满诱惑地重重包围着我们, 但我们要告诉学生, 这些作品由于受到传媒与市场的制约, 只能帮助我们直观形象地感受事物, 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却不能帮助我们获得关于事物真正的知识, 懂得深刻的道理。我们要坚信, 当学生学会了阅读, 习惯于阅读, 提升了阅读的品质后,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的。

3.2 迎接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的到来

一个阅读时代是否将要到来,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的条件来看, 一是社会经济状况;二是大众受教育程度;三是知识信息的开放程度;四是阅读方式的便捷状况。而现在这四个方面的条件, 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人们普遍进入了小康生活, 物质生活的扩张欲望与急功近利的焦躁心态已大大改变。“衣食足而知礼节”, 对新知识的学习, 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经济发展了, 国家更是加大力度, 发展教育事业, 提倡教育公平, 大学教育不断扩大, 学校办学能力提升, 肋学金、奖学金、教育贷款制度落实到位, 真正实现了人人有书读的社会目标, 这就普遍提高了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人人有书读, 更体现在许多部门与机构, 开放资源, 社会共享, 开辟途径, 方便利用。还有许多学者做着推介的工作, 学术平民化、文言白话化、科学普及化、思想多元化, 人们可以各取所需, 各投所好。现在阅读的载体也是便捷多样, 除了种类丰富的传统纸质书, 还有信息海量的网络电子书。网络上可以阅读, 手机也可以阅读, 将要推出的平价手提电脑, 无疑将为这即将到来的阅读时代带来革命性的推动。宽裕的生活, 平静的心态, 对文化的崇尚, 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书籍的富有, 阅读的便捷, 这将预示着一个新的阅读时代将会到来。我们应如何迎接这一大众阅读的新时代的到来呢?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才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也是老师责无旁贷的工作和使命。

摘要:对高职高专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从认识入手, 阅读明确了, 做起来就容易有结果。对阅读过程要加以控制, 学会控制, 懂得阅读, 就能保证阅读的效率。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会阅读, 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第4篇

一、故事诱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 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每天中午或课间, 我总是选取精彩生动的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孩子们一听老师要讲故事, 个个都会挺直身子, 睁大双眼、竖起耳朵, 听得津津有味。但我却故弄玄虚, 在他们听得入迷时却戛然而止了, 每天的故事不是讲不完整, 就是讲头留尾……一个个悬念, 吊起了学生的“胃口”。看着他们那焦急的眼神, 急于了解全局的样子, 心中不由得为自己的小“计谋”而得意。没有多久, 班中就出现了一部分“嗜书如命”的小书迷, 他们往往在听了故事后, 迫不及待地向我打听故事的出处, 回家后央求父母买书, 利用刚学会的拼音一字一字地读着, 第二天, 他们会神气活现地告诉我故事的全部内容, 并给同学们讲述故事的结局……看着孩子们得意的样子, 我心中暗自高兴。就这样, 由点到面, 班上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 小书迷越来越多, 逐步地把孩子引入到知识的海洋。

二、选择合适的读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低年级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 对于课本以外的读物很感兴趣,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们大多喜欢脑筋急转弯、迷宫书、漫画书之类的读物。这类读物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读物。如绘本《母鸡罗丝去散步》、《不要再笑了裘裘》, 《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影响孩子一生的108个故事》、经典名著《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等。还有, 孩子的性别不同, 喜欢的书籍也不一样, 例如男孩子喜欢军事故事、科幻故事、历史故事等, 女孩子则喜欢童话故事等。只有让学生真正阅读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 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 我读, 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 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 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壁等把一些儿歌、谜语打印成小纸条让学生阅读, 并定期更换。其次是建立班级图书角, 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伙伴, 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开展阅读活动。

四、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

有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又有了好的读物, 该怎么读呢?作为老师和父母, 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师生共读。

(1) 教师要以身示范, 与生同读

“亲其师, 信其道”。老师爱读书, 学生也会因敬佩老师而爱上读书。凡是我要推荐给学生的书, 我必先自读, 共同与作者对话。每天晨读和午读时间, 我必到教室, 与学生各捧一本书入神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 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 学生爱上读书是必然的。

(2) 常读书给学生听

由于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少, 有意注意的时间短, 而且, 让他们读书很容易疲倦, 因此应该提倡教师读书给学生听, 这样做, 不仅可以延续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2、亲子阅读。父母最好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朗读故事。这样既能保证阅读时间, 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五、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 总有收获, 需要交流和分享。要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增加兴趣, 提高能力。活动是激发兴趣的土壤,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在活动中催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1、读一读, 唱一唱。

每周的读书汇报课上, 开展讲故事、儿歌诵读比赛。听着孩子稚气的朗读、动情的演讲, 会不由得感叹“阅读就该这样快乐, 读书的孩子真的很美。”

2、猜一猜。

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书上积累的谜语说出来, 请别的小朋友猜。有的学生一下子能说出好多个谜语。除此之外,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段落读给大家听, 然后老师来猜猜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 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吧。

3、画一画。

让学生为童书创作精美的插图。这不是简单地绘画, 而融入了学生对故事情节个性化的理解和再创造, 它们让文字变得灵动起来, 也让阅读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4、写一写。

记下自己一周的阅读收获。可以是好词佳句, 可以是为自己喜欢的画配上一段话……形式多样, 学生很有兴趣。。

5、演一演。低年级的孩子对角色扮演十分感兴趣, 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当演员, 可乐了。

6、辩一辩。对书中人物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评价, 也可让学生自己出阅读题在小组间开展竞赛。

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第5篇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成人” (在教育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人) 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正因为如此, 人们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但是, 对于加强什么样的人文教育, 我们却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来说, 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 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 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 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 二是人文学科教育, 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下面我谈谈这三种表达的基本含义。

1、所谓人文主义教育, 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性论出发, 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的统治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 提倡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为教育理想并据此进行教育革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其基本精神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有益的启示。

2、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 系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

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和希腊的“七艺”教育传统中就已有体现。早期的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其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 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然而,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 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 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 脱离了它的初衷。

3、关于“成人”的教育。

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 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 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 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 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 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 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近代以来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

对上述三种人文教育概念的表达, 基于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 这里, 试将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位于第三种, 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如果我们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性, 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并在价值观上确立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观, 强调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而不是分离性, 并吸收前两种人文教育表达的基本精神, 那么, 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观点则更显示出教育的意义与现代的高度。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实质是人性教育, 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给人文教育作如下尝试性界定: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 归根结底, 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首先, 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 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实上, 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 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 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 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而孔子所说的则是一种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本来,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 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 人的教育被忽略, 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 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 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 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 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 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其次, 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确定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 而不是培养专业工作者, 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 而不是停留于获得有关的人文知识。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此, 我们今天讲人的教育, 人性的教育, 还不只是要求人们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善待社会, 还要善待自然, 善待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 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其三, 这一界定是用整体文化的视野与知行统一观来看待人文教育的, 而不是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 也不仅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的。基于此, 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达成过程, 它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 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 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通过人文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化成的过程, 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内在生长过程, 也不是纯粹的文化化成的过程, 当然, 更不是一个知行脱节或者知而不行的过程。

摘要:人性既有恶的一面, 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 也许正因为有前者, 人, 才需要教育, 需要不断改造自己;也因为有后者, 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 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教育抑恶扬善, 以至于“止于至善”, 一直是教育的一种追求。

快乐阅读之我见范文第6篇

1 具有的四个特点

1.1 目标明确

每节课都由一个个循序渐进,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的任务链构成, 让学生自始至终为了特定的目的实施特定的学习行动, 完成具体任务, 达到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1.2 情景真实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一定的生活情景, 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它在设计时会尽量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 能使学生在一种比较自然、比较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和学习。

1.3 富有活力

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任务, 使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能够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务的形式则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地探索、讨论、总结, 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完成任务目标, 并在完成任务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1.4 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化的活动,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任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大量地听、说、读、写练习的机会, 而且是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有助于因材施教, 弥补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 真正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2 遵循的两条原则

原则一, 确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任务包含多项技能的训练,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情景或语境, 有重点的进行一项技能的训练。同时教学的语言材料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情景、设置要丰富多彩, 教学的语言材料要真实, 实用。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 学用结合。

原则二, 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译等绕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 保证输入量。“习得”与“学得”结合, 语言功能、结构、话题与任务结合。

3 实现的两个目标

“趣”为“实”服务。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 只有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力才会很好地发挥出来, 并且保持住。“趣”是实现教学目的、保证教学效果“实”的有效途径。

“实”为“活”奠基。现在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同伴的共同努力, 确定目标, 制定方案, 收集信息资料, 并进行分析处理, 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序地研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不同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包括:角色扮演, 组内采访, 个人成果综合, 探索式等不同形式。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学生不同分工, 相互帮助, 并且互相检查帮助对方学习情况, 丰富学习内容,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这个学习的过程, 学生既牢牢掌握了所学知识, 又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这就是提高, 就是课堂教学中“活”的体现。

“趣、实、活”这三方面是互相联系, 相辅相成。其中“趣”是手段, “实”是目的, “活”是提高。所以, “趣”是手段, 不是目的, “实”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停留在“实”还不行, 还必须提高到活跃学生的思维, 把打好基础同追求创新结合起来, 才能创新。

4 实施的五个途径

直接、明晰。课堂教学开始后, 教师应该以巧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明晰了学习目标, 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学习有了注意方向,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活跃。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 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活动形式。只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尝试、创新。针对疑问, 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研讨、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尝试可以克服学生思维受到教师讲解的固定模式的束缚, 这就为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问、拓展。发问,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对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进而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问题情境创设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难度的控制。只有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 最后才能起到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效果。

分层、个性。学生存在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 实施分层教学, 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 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优秀生多做一点, 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 难度适当低上些。这样, 使优生吃得饱, 学困生吃得了, 做到“培优辅困”, 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从而真正做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学习, 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摘要: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上一篇:考试学前教育学范文下一篇:科目三考试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