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生活范文

2024-09-22

有机生活范文第1篇

有机化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掌握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知识对我们提高环保意识,预防有毒侵害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我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几个与有机化学知识相关的现象。

一、为何要选择无氟冰箱

臭氧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只是用作漂白剂和消毒杀毒剂(如消毒碗柜中的消毒剂),更重要的是臭氧层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了一切生命。自然界中存在的臭氧有90%集中在距地面15 km~24 km的大气平流层中,这是氧气经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臭氧能吸收日光中波长2.0×10-7 m~3.0×10-7 m的电磁波,因此能滤掉日光中99%以上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如果没有臭氧层,大量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地球生态平衡将受到破坏,微生物被杀死,核酸与蛋白质受到破坏,平流层温度也将改变。有了臭氧层,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生存。

近半个世纪以来,大气中的许多有害气体,特别是作为电冰箱、空调机致冷剂的氯氟代烷大量排放,飘浮在高层大气中的氟氯代烷,在太阳紫外线高能辐射下,分解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迅速跟臭氧分子作用消灭掉臭氧,然后它又立即恢复原状,重新消灭臭氧分子(即发生上述反应),因而使臭氧层中的臭氧日益减少。1984年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面积与美国国土面积差不多。接着又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层臭氧也减少了15%。科学研究证明,大气中臭氧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则增加5%左右。臭氧层的恶化还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阻止植物的叶茎生长;还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使海平面升高;使肥沃的土地变成沙漠,最终导致人类及生物的消亡。

人们日常用的氟利昂冰箱中,致冷剂中的成份易破坏臭氧层,所以目前多推广无氟冰箱,如果掌握了氟利昂与臭氧这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成为无氟冰箱的拥护者,并尽量减少生活中的氟氯代烷的排放。

二、如何鉴别塑料袋是否有毒

塑料袋是用塑料薄膜做成的,常见塑料薄膜有两种:一种是聚乙烯薄膜;另一种是聚氯乙烯薄膜。用聚乙烯薄膜做成的食品袋是无毒的,可以用来装食物,只是强度差些,不能经受80? C以上的高温,并有一定的透气性,不宜长期用来装茶叶、香料、酒类等。由于在聚氯乙烯薄膜的添加剂中,一般含有铅及有机增塑剂等有害物质,因而不宜与食品直接接触,常用于做雨衣、床罩、窗帘、手提包等。但是聚氯乙烯薄膜也有加无毒添加剂制成的如专门用于装食品或药物的聚氯乙烯薄膜袋。

鉴别方法:一是触摸抖动法:薄膜袋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摸起来有润滑感,表面象涂了一层蜡,用手抖动,声音发脆,质轻易漂浮的这是聚乙烯薄膜袋,此袋无毒性,可用于装食品。而聚氯乙烯薄膜袋触摸有些发粘,用手抖动声音低沉。二是燃烧法:遇火易燃,火焰黄色,燃烧时有石蜡油滴落,并有蜡烛燃烧时的气味,此为无毒的聚乙烯薄膜袋。如不易燃烧,离火即熄,火焰呈绿色,一般为聚氯乙烯包装袋。

日常生活用品中有许多是塑料制品,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饮料瓶、饮水杯等,这些废弃物到处乱扔不仅影响市容,同时由于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很难降解,混入土壤中几十年不变,破坏了土壤结构及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營养成分的途径,而影响农业生产。我们把由塑料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为了防止白色污染继续蔓延,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同时还积极推广使用能迅速降解的淀粉塑料、水溶塑料、光解塑料等。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三、为何装修好的房子不要立即入住

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泡沫绝缘材料、化纤地毯、书报、油漆等不同程度释放的气体,该气体是甲醛HCHO。所以,刚装修好的房子不能立即住进去,否则对身体不利。应该经过通风透气或采取一些措施如放一些活性炭或某些植物等来吸收有害物质使其符合环保标准,才可入住。

四、食用油的作用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我们日常食用的猪油、牛油、羊油、花生油、豆油、等都是油脂。在通常的温度下,油脂有呈固态的——油,也有呈液态的——脂肪。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跟甘油生成的酯。高级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前者如硬脂酸、软脂酸,后者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在这些脂肪酸中,某些是人体所必需的,称为必需脂肪酸,它们是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食物中,如果含有这三种必需脂肪酸中的任何一种,人体就能合成一组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前列腺素,它是一组十多个相关的化合物,它们对于血压、平滑肌的松弛和收缩、胃酸的分泌、体温、进食量、血小板凝聚等生理活动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在这三种必需脂肪酸中,亚油酸是关键化合物,如果有了亚油酸,人体就能够合成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亚油酸的学名是顺-9,12-十八(碳)烯酸,在植物油中,亚油酸的含量比较高,动物脂肪中亚油酸含量比较少。亚油酸在室温时是液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不溶于水,它是人和动物营养中必需的脂肪酸,缺乏亚油酸,会使动物发育不良,皮肤和肾损伤,以及产生不育症。亚油酸在医药上用于治疗血脂过高和动脉硬化。

油酸的学名是顺-9-十八(碳)烯酸。油酸为无色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存在于一切动植物油脂中,由于油酸中含有双键,在空气中长期放置能被氧化,局部转变为含羰基的物质,而使油脂具有腐败的哈喇味,这也是油脂变质的原因之一。所以食用油要密封保存且多吃植物油好处多。

通过以上实例可知,掌握有机化学知识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帮助我们做出最优选择,能让我们更科学地生活。

有机生活范文第2篇

科学发展, 带给人们生活进步的同时, 带来有害气体的破坏, 以牺牲人们健康和环境破坏为代价, 在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之后, 获得的对于教训的认知。

1.1 汽车尾气VOC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健康危害和环境破坏

早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从而对人们的各个器官造成危害, 像“雾都伦敦”, 除了与其半海洋性气候和纬度高有关外, 其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我国也正在走工业化革命的老路子。

正常的汽车尾气, 无色透明无怪味, 汽车尾气VOC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例如机动车尾气是由汽油等燃料燃烧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会有CO2、CO、SO2、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固体颗粒等物质。不达标的汽车尾气包括“排放量超标, 有害气体超标, 自身污染物超标”等, 其主要成分又固体悬浮颗粒物, 一氧化碳、苯、铅等有害气体, 大气自身的自净能力不具备这种净化能力的时候, 多余的有害气体就通过人体进行代谢, 从而导致人体的各种疾病, 并且带来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气体, 除了对人体造成危害外, 更主要就是导致环境的破坏和温室效应。

据调查, 英国在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出了自身正常死亡的人数,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由于汽车尾气超出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净化能力, 所以空气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而且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

1.2 从可挥发性有机物中看北京雾霾背后的调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

最近几年北京持续雾霾, 而且自从大气预警制度制定以来, 启动了红色预警机制。北京雾霾的最本质原因, 在于大气中可挥发性有机物中悬浮颗粒物增多, 而且有害气体弥漫在大气周围不易消散, 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增加和空气污染的加剧。除了大气悬浮颗粒物之外, 还有碳性气体, 氯性气体和氮性气体, 并且这种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 导致了雾霾现象的加剧, 冬天北京气压高, 高空中气压的增高无法将有害气体扩散出去, 所以导致了雾霾现象加剧, 其中的气体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等器官有着潜在的危害。

采取混搭车或者单双号限行的制度,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尾气的排放, 而且对于超标排放的汽车进行二次审查和处理, 北京市也启动应急预案, 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雾霾问题。

2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刺激性和毒性——保护环境保护自我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当中有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 这些气体除了生活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之外, 更主是来源于化工长排放和石油化工排放, 导致了空气成分的改变。

2.1 生活中化工VOC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和危害

生活中的化工气体排放, 就是从化工制作原料当中或是制作过程中排放出来的, 例如化工排放气体中的硫化氢气体当中, 含有硫化物和酸, 这种材料被应用与制造业当中, 其剩余的排放物会排放到大气中, 而且也会污染到水源, 这种气体就是一种光化学烟雾的成分, 对于人体以及器官皮肤造成刺激性, 导致身体的不适, 而这些可挥发性的有害气体就是通过制作过程中融入空气中的。

生活中除了自身远离不良气体之外, 更主要的就是要做到生产过程中的有效防止和排放, 如果出现身体不适, 像眼睛流泪怕光, 呼吸困难等症状, 我们更要有效的去组织和保护。

2.2 有效预防,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三级治理

目前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且破坏环境的因素越来越多, 特别是有害的VOC可挥发性有机物为甚, 相对于液体和固体污染物的可视化处理, 气体往往不可控制, 而且蔓延性强, 并且能够产生结构的变化, 发生二次污染, 成为治理的重难点, 而VOC可挥发性有机物的使用越来越多, 并且蔓延的面积越来越大, 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而且探究环保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希望我们生活中尽力从自身做起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保护大气的自净能力。

对于此种气体的来源, 有来自于生产当中, 有来自于生活排放, 归根到底, 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的相互矛盾, 是人们对于发展的需求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等, 对于可挥发性的气体要从源头, 排放过程和排放结束之后进行三级治理, 而且我们要有效的进行预防, 做到预防和治理相互结合, 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 个人要提升自身素养, 生产单位要做好相关的预防, 规范生产流程。

3 结语

随着国际条例对有害废气的限制的加强, 以及各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 目前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研究重点。目前从生产和生活中来源的可挥发性有机物, 是危害环境的主要因素, 就目前的工业水平而言, 无法避免这些气体相污, 所以我们必须更加迫切的去寻找相关的治理方式和理念。

摘要:VOC可挥发性有机物中的有害物质, 对空气造成污染, 对人体造成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自身出发保护环境, 涉及到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 按照有害气体的排量、种类和标准, 像生活一级有害有机物排放, 二级有害有机物排放, 都是需要关注的方面。我们要有效的进行预防, 做到预防和治理相互结合, 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 个人要提升自身素养, 生产单位要做好相关的预防, 规范生产流程。

关键词:生活,环保,VOC,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参考文献

[1] 章重慈.VOC可挥发性有机物对周围地区污染影响的预测计算[J].上海冶金设计, 2010-10:25-47.

[2] 孙燕君.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有毒有害气体泄漏事故风险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有机生活范文第3篇

自2014年4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业内的共识是,经过本轮修订,中国的有机产品监管制度堪称最为严格。为规范市场,那些实力较弱的小农场将被挡在有机食品门外。

而有机农业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真正的有机农业公司规模都不会太大,有机农业并非资本通吃。

“大规模的地块不适合进行有机生产。”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说,有机农业的生产单元需要适度的规模,从管理成本、经营效益和尽量符合有机规范角度看,种植蔬菜500亩就是一个坎儿,大田作物是5000亩,茶园则不应超过1000亩。

原因在于,当有机种植的面积过大时,发生病虫害的风险也会放大,一旦病虫害蔓延起来,根本无法按有机种植的操作方法来对付和控制虫害;而且,也难以做到完全按照有机种植规范来管理。

欧洲的有机农场都不大。美国虽有一些大型有机农场,但采取的是粗放化种植管理,不讲究精耕细作,一个地块种植一年,休耕三年,给土壤足够的修复期。这种模式在耕地紧张的中国根本无法实行。

最严监管

从外观看,无法分辨一棵白菜是否为有机蔬菜,也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能加以区分。这就需要由独立于交易双方之外的机构对有机产品进行认定。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的有机认证都是第三方认证。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有机产品基本都外销。初期是欧盟、美国的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中国进行检查,并颁发国外有机证书。199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牵头建立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并批准一些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2004年,有机产品认证管理职责移交给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年,全国经批准可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共有36家,代行认证权力。认证机构主要来自部委下属机构、挂靠大学或科研单位名下的公司和民营企业。

随着有机理念升温,在2008年-2010年期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高速增长,产业亦乱象丛生。

2009年在北京开始经营有机农庄的孙德玮称,当时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中,大多数都不符合有机技术体系的要求。相当多的认证机构在审批上过于宽松,甚至只要花几万元,就可以买到有机认证,“这个行业从根儿上在溃烂。”孙德玮说。

蔬菜、水果成了重灾区,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销售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农企在获得有机认证后,将普通蔬菜进行加工包装,贴上有机产品标志售卖,其成本远低于从源头开始种植的有机蔬菜。

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度大为下降。形势所逼,监管机构自2011年起,陆续修订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一系列新规。一批造假的有机企业被淘汰出局,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也减少到目前的23家。

杜相革称,2012年部分新规实施后,“有机认证证书数量一度从1万多张掉到7500多张”。

“一品一码”,是新规的一项重要改进:有机食品在销售时不但需要有机标志,还要有与其唯一对应的有机编码,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而且有机标志要按量核发。

比如,认证8000斤有机黄瓜,最小商品包装是1斤装的,就发8000个有机标志。“这让企业手里没有多余的标志,可以堵住鱼目混珠的漏洞。”有机食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永江称。

行业的逐渐规范,吸引了新的企业和投资进入,有机认证证书的数量再次上涨,目前恢复到整顿前。

原计划在2012年配套推出新版《管理办法》,但拖延至2014年4月1日才正式实施。杜相革分析主要原因是其中关于停止使用有机转换标识的条款,在业界引起很大争议。

所谓转换条款,即从开始有机管理到获得有机认证之前,企业所生产的食品称为有机转换食品,可以在商品包装上贴有机转换标识。

国外没有有机转换标识,因为这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本来想买有机食品却选了处于转换期的食品。然而,彻底取消有机转换标识,会打击国内产业发展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管理办法》讨论不休,最终,处于转化期的产品只能按普通产品销售。

这轮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的升级,也抬高了有机认证费。以前是基于一个生产基地整体进行认证,按面积收取认证费。

现在的程序不再是追溯到一块地上,而是要追溯到每一个品种。比如,一块地种植西红柿,要认证一次,下次再种植其他作物,还要再认证一次。这样下来,多利农庄创始人、总裁张同贵测算,多利农庄每年的有机认证成本大约占销售成本的2%。

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的看法是,国内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已经成为全球最严格的,一些地方甚至过于苛刻。一位出口型有机农业公司的經理说:“国内制定标准的人缺乏从事有机生产的经验,新标准过于严格,不切实际,不接地气。”

比如,在允许使用的投入品方面,中国比欧洲、美国、日本都要少。以前的有机产品标准规定,有机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限值的5%;现在的规定是干脆不得检出。

一位接近联想控股的人士称,联想控股对农业定位是保证安全、放心的农业产品战略。现有情况下,真正做到有机标准,难度很大,所以联想并未突出有机的概念。

即使在如此严苛的标准下,中国的有机认证仍未达成国际互认。

目前,只有欧盟和美国之间签署了有机农产品互认协议,欧盟或美国认证的大部分有机产品在对方市场上销售时,可以不再经过当地认证机构的进一步检查和认证,但是,这不包括根据欧盟标准或者美国标准认证的其他地区的农产品。

由于国家之间没有等效性协议,因此,生产者和出口者的有机产品还必须付出高昂的重复认证费,以获得他国认证。

小农庄的突围

小农庄的烦恼是,被关在有机认证门外,又缺乏渠道和品牌。

孙德玮经营的小农庄,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龙湾屯镇大北坞村,50亩地按有机体系耕作,每年出产约20种蔬菜。如果进行有机认证,新规实施前的费用是四五万元,现在每年的费用飙升至近15万元。这使很多小农庄干脆不去申请认证。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也认可“非认证有机农业”的存在,要求农户能够尽量按照有机标准生产,并公开生产方式,和消费者公平及时地交流。但所有产品都应遵守法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注。

这样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其实一直有雏形:很多菜农都有两块地,一块地里的蔬菜卖给市场,另一块地自家吃间或送亲戚朋友。前一块地为了产量和卖相,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另一块地的种植未必能达到国家的有机标准,但产出相对有保证。

从“另一块地”的种植模式出发,小农庄想出了一条出路——让农民按照自己吃的“标准”种植、养殖,再向消费者提供这些农产品,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由此,两条途径应运而生:一是把菜拉到城市里,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下称农夫市集)就是这样的平台;二是把城市里的人拉到乡村来,让消费者就地了解、体验有机种植的不易。

这两种方式,都是种植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

2009年,小毛驴市民农园在北京市西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开展“社区支持农业”实验的农庄。所谓“社区支持农业”,是由一群消费者共同支持农庄运作的生产模式。这种有机小农发展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日本,随后开枝散叶于欧美。

在小毛驴市民农园,消费者要提前支付一年或半年的菜金,然后每周获得两次蔬菜配送;消费者也可以选择租种菜地。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助理钟芳告诉《财经》记者,农园雇佣当地村民,采用传统的自然农法进行生产,并且承诺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

消费者分担了农业生产者的风险,获得了自觉安心的果蔬。目前,以租种方式一共包出去400多块地,每块约半分田,而小毛驴市民农园的产出并没有申请有机产品认证,主要是靠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来增进信任感。

常天乐走的是另一条路,她和朋友们以志愿者身份创立了农夫市集,把北京周边的一些农户汇聚到市集的平台上,介绍给城市里的消费者,让双方面对面交易。虽然名为“有机”农夫市集,但来赶集的农户几乎都没有得到有机认证。

常天乐说,农夫市集会谨慎地挑选可以参与的商户,甚至到了“挺官僚的”地步,“有时经过半年的接触、了解,我们才会考虑去他的农场考察,还要看农户的人品怎样”。

农户进入市集后,也要遵守相应的制度。每年年初,市集会让农户提交一年的生产计划;每周开集前,农户还要申报所销售的产品情况,开集时,会有志愿者拿着单子到摊位核对。

农夫市集目前的收入来源有三个:一是,从2013年5月起,参与农夫市集的农户们开始按照经营规模付费,不会超过其在市集销售额的5%;二是,设立了一个固定的售卖点,代售农户的农产品;三是,市集有多个提供场地的合作者,市集利用其既有的影响力,给场地提供方带来客流,从而收取一定的费用。

农夫市集参与的农户有40余家,常天乐也辞掉工作,专心运营市集。她想把市集做成一个社会企业,不同于纯公益组织,市集要能够自我造血,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些有机食品从业者的奋斗与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相差甚远,2013年美国有机食品零售销售额已达350亿美元,其83%的有机产品是经由大型销售渠道,直接銷售只占10.6%。

而且,尽管坚持有机生产理念,这些农庄的不规范之处还是不少。比如,在农夫市集的推介材料中,一位有机农户介绍自己浇灌蔬菜用的是“自家人的大粪”。

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规定,有机食品生产不应在叶菜类、块茎类以及根块类植物上施用人的粪尿;在其他植物上需要使用时,应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与植物食用部分接触。

孙德玮对小农庄的无证经营模式也表示质疑,没有获得有机认证标识,却打着“有机”招牌,“这是对民间信任的滥用”。有机农场走向灰色地带,无疑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面临更大的考验。

现在,与常规农业一样,有机农产品也纠结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只有解决了信任问题,中国的有机产业才能逐渐成熟。

有机生活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有机农业的概念及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了有机食品

在我国推广的屏障及展望.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论文正文:

1. 有机农业概念: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 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农业生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 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2.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但2002年以前由于标准不统一,管理部门多,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发展速度。2003年后,随着《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划归认监委统一管理以及有机认证工作的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发展。到2005年底,中国约有1600个企业,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转换)食品认证,有机认证面积169.4万公顷(包括捕捞水域、放牧区域),产量307万吨,转换认证面积61万公顷,产量181万吨。野生采集208万公顷,产量5万吨。有效认证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最近几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应运而得到蓬勃的发展,不断的有新的基地及新

的有机产品通过认证走向市场,走向我们的餐桌。虽然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A.有机农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消费人口纵多,但是我国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B.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0.1%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C.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与科研开发缺少经费,国内鲜有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特别是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D.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公共认识与诚信体系的缺乏,无序竞争的问题相当严重,有机认证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以上是我国有机农业在推广过程存在的一些小瓶颈,为了解决这些,我们应该科学把握定位,发展有机食品需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加强对有机食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 ,切实加强监管,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用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使有机农业在我国不断的发展。

4. 发展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发展顺利,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

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3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 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5.0%,也就是50-60亿美元的规模甚至更高,毫无疑问,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已经具备开发有机食品的很多有利条件,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事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既要积极推动她的发展,又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如何同时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要想使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切实解决有机生产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严格,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把中国的有机食品牌子做大、做响、做强。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孟凡乔.《绿色食品》.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世界农业,2004,

有机生活范文第5篇

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全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概况

生产方面。根据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最新调查的来自18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目前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农地面積共计6985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20%,达到了历史新高。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两个洲为大洋洲(约占实际有机农地的50%)和欧洲(21%)。有机农地面积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50%)、阿根廷(4.9%)和中国(4.3%)。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市场约90%的销售额来自北美和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近四年三国均位列前三,销售额占比依次为43%、11%和9%),中国位列第四(8%)。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销售持续稳步增长,销售额达到近1000亿美元,然而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挑战是全球有机行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认证的复杂性;第二个挑战是需求集中,北美和欧洲的有机食品销售占据了总额的近90%,亚非拉地区都需要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第三个挑战是供应短缺,有机食品销售额在2003-2017年间增长了近3倍,然而有机农地面积的增加则相对较少,未来有机食品很可能发生供应不足的情况;第四个挑战来自贸易协定,全球有机食品行业受到了贸易战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美贸易战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农业出口,英国大多数有机食品的原料和产品出口目的地是其他欧洲国家,脱欧也将对欧洲有机食品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原国家认监委)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底,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增加到了64家,中国境内共有12226家企业获得了中国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8955张,按照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作物种植生产面积达到313.5万公顷。2017年是中国有机农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长超70万公顷,增幅逾32%,为有机农地的全球性增长做出了贡献(全球增幅近20%),是2017年有机农地增长量第二位的国家。

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是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最多的两大区域。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域资源优势,聚集了较多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以2018年为例,黑龙江省有机产品获证企业数量占全国的9.5%;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比较活跃,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加工企业较为集中。近年来,四川、贵州等地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上看,我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量依然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从行业分布看,中国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行业,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3—2018年种植类证书的发放量占证书发放总量的比例均超过了60%,加工次之,占比在25%?30%,畜禽类占比5%左右,水产类3%左右。

市场方面,有机产品供大于求,存在生产者生产出来销售不畅、消费者虽有需求但对有机产品信任度不高、购买力不足等问题。2015—2018三年的有机产品消费额逐年上升,且每年消费额所占产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18年估算的有机产品消费额占当年产值的45.4%。中国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总出口贸易额的80%,其次为加工产品,没有动物产品出口。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土地单产的要求,有机农业显然无法满足我国粮食总量需求,这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无法全面发展有机农业,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适度规模发展战略。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质量安全检测监控力度较弱;二是现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不够先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三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四是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不足,有机生产与有机消费市场之间脱节,缺少有效的产品流通渠道,导致有机农业市场发展滞后,受到其他农业产品的制约。

1. 有机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我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已基本形成,但认证标准和执行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有机法规和标准均由部委制定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国际上缺乏信用认可度。2016年底,中国与新西兰签署双边有机互认协议,这是我国对外签署的首个有机产品认证政府间互认协议。为实现与更多国家的等效性互认,需要进一步完善认证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提升中国有机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有机产品、标准及认证走向世界主流市场。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量不合格有机产品得以上市流通,影响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对有机农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有机认证机构和企业的监管主要依靠由原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成的市场监管部门,对更加熟悉农产品生产理论、技术、经验的农业部门的职责未进行明确界定。市场监管部门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也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难以立足,在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2. 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现代生产技术较为缺乏、防治病虫害能力较为低下、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较为稀少等问题。目前,有机农业生产理论、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有机农业生产中可使用的有效替代投入品缺乏,符合标准要求的有机食品加工工艺、可替代的加工配料少,缺乏专门进行有机农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规范有较强的需求,有待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增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3. 有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劳动者、技术人员、农村基层管理者是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一方面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认证、追踪体系,使得有机农业产业有许多空子可钻,有机农业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以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报道屡见不鲜,使得消费者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信赖度下降,更加挤压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有效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精英人物。

4. 有机产业市场影响力小

有机产业相关企业没能够很好地宣传有机农业,没能与市场中间商有效合作或者发现适合有机产品销售的方式,使其与消费者市场衔接不紧密,缺少有效的产品输出渠道,使得大众大多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消费易受价格影响,甚至对于产业的成熟度与安全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产生忽视或拒绝的心理,这大大降低了有机农产品的销量,影响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加强有机农产品标准和规范建设

标准化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也是发展有机农业和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应在《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及有机产品认证相关技术法规体系框架下,着力加强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尽快填补我国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与技术规范空白。有机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有關于有机农业专门性的法律,我国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目前并不完善,所以,我国要发展有机农业、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监管,就必须加强立法、建立有机农产品独立的法律体系。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惩罚机制,才能在后续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

2. 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科研机构、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产业的稳步发展。

3.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增加农业人才投资,开展新型农民和“三农”人才培训,充分发掘培养农村精英人物,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留住农业人才,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人,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 提高有机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英国和美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得益于零售商对有机产品的大力推广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应该率先推动市场发展,对民众进行正确的有机产品科普和宣传工作,通过沟通支持和宣传活动刺激需求,让“有机”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对民间组织可以进行一定的鼓励与扶持,民间组织不仅可以增强相关管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更贴近民众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有机市场的潜在需求,通过宣传和普及有机农业相关知识,增大有机农业的受众面。

有机生活范文第6篇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健康的食品逐渐成为公众首选的消费目标,有机产品恰好可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健康的需求。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有机产品的消费国,作为与我们隔海相望的临国日本,他们的有机农业和管理是怎样的呢?

有机农业概况

日本是世界上有机农业发展地区和有机食品消费地区之一。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日本就本着兼顾“食”与“绿”,即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致力于发展有机农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的有机农业实际经历了从“无机栽培”到“化学栽培”再到“有机农业”的发展道路。

从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各大城市农村相继以一般民众活动的形式开始了有机农业运动。1971年,日本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1971年到1985年,这一时期是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日本的有机农业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政府对有机农产品开始实行监管。1996年以来,日本有机农业发展一直处于无序徘徊阶段,直到2000年日本的农林水产省(MAFF)制定了《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简称JAS法,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JAS法规对农场、加工厂、包装以及进口商都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只有符合JAS法规要求的产品,才允许使用JAS标志,否则将处以高额罚款,严重者还会判刑。同时法规也明确未经认证认可,不许有类似“有机农产物”、“有机栽培”、“有机”等容易引起误解的用语,此外,日本政府还重新对认证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截止到2005年,日本已有4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的产品数量是47428吨。政府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购买自己本国生产的产品。但是,日本政府对有机农业并没有支持政策或特殊基金。

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关于有机农产品的法规和标准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和实施。根据JAS法律关于认证和标签的规定,对进入到日本市场的有机产品必需有在MAFF注册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这些认证机构都是非官方的,主要有日本有机和绿色食品协会、日本ICS有限公司、AFAS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等。

日本有机产品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目前日本采用的是《日本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简称JAS法)包括下面的多个法规:《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适用范围:除制药法规定的药用溶液、准药和化妆品的农林产品;《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执行条例》,适用范围同上;《农林产品标准化和正确加贴标签法执行规章》,适用范围同上;《日本有机农业产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农业产品(限于食品和饮料);《日本有机加工食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加工食品;《日本有机种子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加工种子;《日本有机畜产品农业标准》,适用范围:有机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种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选的)国内或国外生产加工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和有机种子(限于精制和挑选的)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有机加工食品和有机加工种子(限于精制的和挑选的)国内或国外生产加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加工食品和有机加工种子(限于精制和挑选的)的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国内和国外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者;《认证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再包装商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国内和国外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再包装商;《认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进口商通告技术标准》,适用范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进口商;《生产加工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检验方法》,适用范围:生产加工有机农产品、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种子和有机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问答》,适用范围: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有机畜产品和有机种子问答》,适用范围:有机畜产品和有机种子。

法规演变

1992年,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发布了一个关于持续农业的自愿性指南,不需要单独的有机认证。该指南直到2000年还适用。90年代,MAFF做了一项调查表明:1459家所谓的有机农场主,只有32%的是真正没有化学品的农场,剩余的68%被定义为减少使用农药的农场。

2000年4月,日本颁布了新的有机农业标准(JAS)。修订的JAS标准包括了对易腐农产品的标签要求,于2000年6月1日生效。另外关于加工产品的标签要求于2001年4月1日生效。此项立法的通过主要是保护消费者区分出现在日本市场上很多错误使用“有机”名称的产品。2001年4月1日起新实施的有机产品标签要求由MAFF管理。可以说日本的有机标准经历了从自愿规则到立法的过程。

这项法规的演变过程大概是:1992年4月MAFF制定有机标签指南,由于它不是法规,因此违反该指南也不会受到处罚;1998年,MAFF决定在JAF法规中制定有机认证条例;1999年7月国会通过修改JAS法规的概念;2000年6月,修改的JAS法规生效,不遵守该规定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将受到处罚;2001年4月,管理有机标签的法规生效。

JAS法规关于有机农业的规定都是基于CODEX关于有机农业的指南制定的。根据新的法规,有机认证机构需要在MAFF注册(认可),也就是现在的注册认证组织。

JAS项目有一位项目管理人和三位工作人员负责。MAFF的网页是http://www.maff.go.jp,在该网页上可以找到JAS法规的信息。想要了解有关认证程序方面的信息,就要浏览MAFF的网页或者与任何一家日本的注册认证机构联系。这些机构可以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被认可的国外认证机构的信息。

根据JAS法律(2001年4月),所有标注有机的产品必须经过RCO认证,同时必需加贴JAS标志(见图2)以及认证机构的名称。在该法规执行初期,就有38家组织注册为RCO。尽管海外机构也可以注册,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RCOS都是日本的。

对国外有机出口者到日本市场,使用JAS标志有三种途径获得许可。

(1)申请获取批准的国家状况:对与日本有机法律规定有同等效力的认证系统进行认可。MAFF负责该批准程序,与JAS法规规定的认证系统不同的国家,在申请认可之前对该国的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进行审议。为了证明生产者应用JAS法律,获得认可的国外的认证机构需要在MAFF注册。一经注册,国外的有机生产者就可在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包装上加贴JAS标志。

(2)上面说的是对申请认可具有等效认证系统的国家的基本要求。不过,国外认证机构(不需要在MAFF注册)根据本国的有机标准认证的有机产品的情况有所不同。此产品加贴原产国有机标志而非JAS标志可以进口到日本。进口商在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之前加贴JAS标志。

(3)如果某个国家的认证体系没有被MAFF认可为等同与JAS法规,可以通过JAPAN-BASED或MAFFSX可的在原产国监察生产和种植的有机认证机构(RCO)或与MAFF注册的RCO有互惠政策的当地的认证机构获得认证。

新的标签要求给有机加工食品带来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使用进口产品的加工者必需有符合JAS法规规定的ROC证书。本法规于2002年3月31日生效。因此,所有的加工者有一年的时间去适用RCO,为他们的原材料获得等效的证书(2001年5月,有机标准)。

对每种产品的检疫要求可以通过进口商或MAFF的CROP—BY—CROP BASIS检疫部门(见MAFF的网页)获得。

1999年日本进口的“YUKI”产品(绿色标签或有机)达80亿日元。

日本于2000fg4月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具体内容95%以上与欧盟标准相似,该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其农产品分常规农产品(施用化肥农药)、环境保护型农产品(农药、化肥用量分为3种类型,即为常规农业的50%、30%和10%)以及过渡期有机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等不同级别。

准备生产和向日本市场投入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与日本的进口商密切合作,确保自己产品的包装、标签和检疫条件符合日本的规定。对于新的产品来说,产品的名称十分重要,要注意避免使用日本法规规定禁止使用的名称。对进入日本市场的新产品需要做充分的市场研究。对于了解具体市场要求的进口商和销售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上一篇:心系百姓范文下一篇:学文学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