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

2024-05-07

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对股骨骨折手术患者采取整体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骨折手术治疗患者采取整体护理,能够加快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增强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股骨骨折;手术治疗;整体护理;临床价值

股骨又被称作大腿骨,受到暴力直接打击、车辆撞击、碾压等,均易导致股骨骨折[1]。股骨骨折患者下肢不能活动,骨折部位伴有疼痛、肿胀现象。股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2]。整体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在手术护理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9例股骨骨折患者手术后给予整体护理,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58.4±4.6)岁;骨折类型:11例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6例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头坏死;合并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5例,脑血管意外3例,肺部感染2例,压疮1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59.1±4.7)岁;骨折类型:12例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7例粗隆间骨折,2例股骨头坏死;合并高血压病7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意外5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并发症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室整体护理,主要给予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随访。

1.2.1 术前护理 术前访视:术前,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携带访视记录本对患者进行访视,给予术前宣教;护理人员与病房责任护士沟通交流后,阅读患者病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是否发生并发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术前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室环境,使其知情进入手术室、麻醉以及开始手术的大致时间,并告知患者入室前禁食、水,不能携带首饰、手表、现金等贵重物品;讲解手术大致过程、治疗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另外,引导患者自我护理,如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则做深呼吸;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把握患者心理,回答患者疾病相关的疑问,缓解或者消除患者内心的紧张不安、恐惧情绪[3]。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所收集的患者资料,预测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全面、多角度给予评估,制定出详细、科学的护理计划。

1.2.2 术中护理 一般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依据术前1d的宣教结果对其进行认真核对和检查,确保准确无误后让患者取平卧位。麻醉护理:护理人员协助麻醉师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取患者侧卧位,防止骨折位置受压;使用18号或者20号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考虑到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减少患者疼痛[4]。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医师让患者取平卧位,保证放置手术体位的稳、轻、准、快,保护患者隐私;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状态。术中,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在不对手术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满足患者需求。心理支持:手术患者情绪较紧张,护理人员要给予术中心理支持,护理人员握住患者手,与其一同进行深呼吸。另外,帮助患者快速适应手术室环境,减少患者无助感。此外,运用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加强患者安全感,提高治疗自信心,提高手术配合度。

1.2.3 术后护理 术后,使用温水对患者皮肤进行擦洗,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告知患者手术顺利结束;转运患者时,动作轻盈,注意引流管、伤口以及留置针,避免出现脱落现象。和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使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5]。术后2~3d对患者进行随访,详细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认真、热情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另外,指导患者术后健康饮食,加强功能锻炼,避免发生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调查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1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股骨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逐渐发展为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创伤性疾病[6]。目前,股骨骨折患者主要给予手术治疗[7]。为了有效缓解患者骨折疼痛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加快患者身体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在对其治疗的同时给予整体护理。整体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人的护理关怀,注重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服务的连续性[8]。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2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1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接受股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能够加快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晓红.整体护理在骨科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2(16):765-766

[2] 徐林琴.浅议在整体护理中进行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26-127

[3] 张静.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5(3):221-222

[4] 常惠颖,刘智慧,张晓红.59例老年人股骨骨折手术护理[J].河南中医,2010,30(11):1140-1141

[5] 吴会平.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31-132

[6] 魏小芬,陈月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J].中国校医,2011,25(1):41-42

[7] 陈美金,丘雪梅,刘小珍,等.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骨折治疗康复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8,8(6):477-478

[8] 李洁琼.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7):608-609

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总结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再辅助以思想道德教育和选择适合自我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教学效果;改革探讨

所谓系统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是研究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人体解剖学的一门分支。系统解剖学占据人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绝大部分,是关联其他几门基础学科及相关临床研究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扩招规模逐渐加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对系统解剖学的学时不断缩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更因为系统解剖学是大一新生的重要课程,若不能使其足够地重视该课程,无法完成学习目标,达到相关考核标准,将对后期的人体解剖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在系统解剖学中的教学体会,提出目前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改革措施,期望能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系统解剖学的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的,其面对的对象是刚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他们刚经历高中的艰苦环境,期待大学的美好生活。对这些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若开始就进行传统式教学,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要求强行记忆其中的重难点,结果将是徒劳无功,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多时,还无法掌握学习知识,致使学习效果降低,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排斥该课程的学习。同时,系统解剖学本身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内容本身较枯燥,多是一些比较生疏需要记忆的结构名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思考,系统解剖学中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强制记忆,该课程的关键之处究竟在哪里。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解剖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内容多,其中涵盖的医学名词占医学知识中的25%,其内容之间无一定的逻辑性,不易理解,也没有趣味性,不易使人产生兴趣。而且目前的高校制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不断减少,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却没有改变,故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该课时的讲解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求快速,而不求学生理解。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学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另外,新生对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十分陌生,部分专业词汇更是难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不破坏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是化解学时少与内容多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好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解剖学正如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说的,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比如系统解剖学中介绍结构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就十分抽象,仅依靠在课程中的理论式的讲解,很难彻底理解,只有在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此外,高校配置的实验室设备不齐全,比如,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差,在实验室教学时室内弥漫着福尔马林的气味,不仅致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产生畏惧,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观察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探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双管齐下,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我们可以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对该模式已经有多年的使用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系统解剖学内容庞大,要让新生明白仅仅依靠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摒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要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精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和次点,教师要熟悉系统解剖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学生能针对性地去学习。在课余时间内,学生也能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此学习既抓住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对于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在掌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实习课的实物观察去巩固知识。

2.提高教学环境,提升实验室设备

我们高校尽量提高实验室的设备质量,尽可能地排走实验室内挥发的刺激性气味。当然,我们也需要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来改善解剖实习课的学习环境。比如用保存液和冰柜冷冻保存来替换原有的固定液福尔马林,并尽可能地降低福尔马林的浓度,减少其刺激性气体的挥发。

此外,我们还应该监督实验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的卫生打扫和整理,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改善解剖实习课恶劣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我们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探讨,通过精简,优化教学大纲规定中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通过采用实际和理论结合的方式,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積极性,使得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敏麟,林海鸣.系统解剖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01):50-51.

[2]杨慧科,马晶,张雅芳.五年制本科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02):122-123.

[3]孙国刚,汤力.根据医学专业课特点进行学习指导的教学研究:系统解剖学的评论性思维合作教学法实验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03):158-165.

编辑 范昕欣

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局部解剖学作为医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之后认知人体构造的延续,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大桥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实验教学是学习局部解剖学的关键途径,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今时代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本文将讲解PBL结合TBL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流程,对其优势与短板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实践性强、科学有效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关键词:PBL;TBL;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以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为特点的形态学学科。局部解剖学具有学时少、课程紧、内容多、难理解等特点,加之医学生学业繁重、精力受限,对于学识尚浅的学生们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并熟知局部解剖学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局部解剖学教学由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组成,理论学习是基础,而实验操作是关键。常规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由教师主导的,通过多媒体投影仪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利用示教室、标本陈列室等场所讲解学科重点、考点,让学生自行理解消化、融会贯通。此传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方式的初衷是保证教师的教学权威性、科学性,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到学科知识,少走弯路、少踩坑。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中,学生几乎只是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缺乏自我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的意愿,学习主动性低下,知识遗忘率高,导致课程效果普遍不佳。因此,怎样把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与趣味性、生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增强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团队协作、牢记知识,是值得去研究的医学教学改革课题[1]。

医学知识与时俱进,新时期对医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将PBL与TBL教学法有机融合并试用于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跨越传统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障碍,是局部解剖学教学体系改革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此种教学方式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是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寄托、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和教师思维交汇,既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整体学习氛围和学生独自解决难题的能力[2]。

1 基本理念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其教学精髓是以问题为基础,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设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医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更好的衔接。学生在知晓课程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把不解与疑惑化为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TBL教学法,又称为团队导向学习,要求课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其可由学生分组、课程预习、问题导向、小组讨论、学习总结这五部分组成,各个小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成为学习的传播者和促进者。各个小组按照实际情况主动预习并提出、分析问题,拥有积极的预习和良好的小组合作能力,是局部解剖学教学目标达到效果的关键[4]。

2 实践流程

2.1 课前准备

以八人为单位,按照个人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学习小组成员分配合理,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才可以使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顺利推进;每个学习小组均设立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且讨论,需将组内的初步意见归纳整理并在课堂中汇报;教师提前发布学习任务,以个人为单位开始课前预习,利用课余时间在中国大学MOOC、人卫慕课等平台学习局部解剖学,各个组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由组长统一收集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讨论。

2.2 课程进行

以學生为中心,要求教师集中讲解重点、考点知识,依托视频、标本、模型等,化抽象为易懂,化无趣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对理解能力稍弱的同学要重点关注,耐心讲解。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由组长引领,教师辅导,结合书籍、标本、互联网等,针对课前预习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组内讨论,集中头脑风暴,从而得出相应的满意答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大体标本操作,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组内思考讨论后,对于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不明白的操作可以及时请示教师,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知识传递,促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学”转变成了“主动学”。当次课程结束之前,每组选派一位负责人对本组遇见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今后的学习启示进行分享,最后由教师点评、汇总。

2.3 课后安排

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为目的,要求教师按照重点在雨课堂发布选择题练习、案例分析讨论、制作实验操作视频等任务,让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局部解剖学,使实验操作铭记于心;组长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衔接者,遇到问题要积极和教师说明反馈,推动小组学习朝着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3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3.1 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驱动性问题开始,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学习、共同探讨,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PBL结合TBL教学法的背景下,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学习的动机更强,目标更明确。

3.2 缩短学习过程,加深知识理解

《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团队合作,分部位、分层次地在大体老师上进行局部解剖操作,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单独学习的迷茫感,有利于缩短学习过程和验证并巩固人体大体结构的知识。

3.3 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的应用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临床思维的能力等,满足当今时代对执业医师的要求。

3.4 改进教学方法,督促教师进步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局部解剖学发展要求的问题日益凸显,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局部解剖学的一项重要使命与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PBL结合TBL教学模式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4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4.1 教学投入多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提出既典型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还要在课上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掌握课堂节奏,及时调节课堂氛围等。

4.2 对学生要求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系统的讲解及总结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而在PBL教学中,重点突出了对单一问题解决的能力,难免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5],若学生在课下缺乏系统的知识回顾和复习,则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5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方法

5.1 促成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连接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桥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要积极围绕《局部解剖学》的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学科互补优势。

5.2 灵活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均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可以采取PBL和TBL教学模式,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又能巩固知识;而对于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应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5.3 适配合理的教学评估系统

在PBL和TBL的课堂上,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评价内容还应该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在团队中的贡献程度,从不同方面客观、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建立与PBL结合TBL教学模式成套的评估系统。

6 结语

PBL结合TBL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既改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论是对教师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此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各类医学院校的关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黃昌盛,浦洪琴,周庆辉,等.讨论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04):721-722.

[2]谢高宇,宋华,唐中生,等.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综合性实验设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2):116.

[3]卢小敏,郝瑞峰.网络教学平台对PBL教学法优势互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59-160.

[4]刘洋,刘耀阳,郑勇军,等.翻转课堂联合TBL教学法在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7):1-5.

[5]张运生.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轻工科技,2020,36(10):211-212.

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第五届教学名师(右医院字[2019]114号);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98)

作者简介:黎慧玲(2000—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杨园园(1982—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及体质人类学。

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上肢骨;上肢骨的连结

《运动解剖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等有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繁杂,名词概念术语多,记忆难度大。部分体育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对人体科学课程认识不足,认为这类课程理论性强,没有球类等技术课程实用,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运动解剖学》教师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如何与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抗衡争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本文结合上肢骨及其连结内容探讨《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选用教材《运动解剖学》第五版(徐国栋,袁琼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其内容精炼,图文清晰,重难点突出,有知识与应用扩展。运动系统是该课程的重难点,其中上肢骨及其连结部分,教学目标是熟悉上肢骨的数量,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肩、肘、腕关节的组成、结构与运动,熟悉上肢带的运动;能在自身触摸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了解上肢骨及其连结易伤部位等。课时安排为4学时,授课时可把教学内容稍作调整,不按教材上的顺序,而是把相应的骨及其连结一起讲,即:上肢带骨及其连结,肱骨及肩关节,前臂骨及肘关节,手骨及腕关节。

二、根据ARCS 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根据美国Keller 教授提出的ARCS 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力( Attention)、关联性( Relevance)、自信心( Confidence) 和满足感( Satisfaction) 。

教学设计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Attention),就上肢骨而言,教学前可以抛出小问题,采用PB 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教学法,列出一些问题和案例给学生做预习参考,针对每次课,提供系列习题,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找出答案,并且做小测验,以强化学习效率。课堂上穿插小故事,把答案留待讲课时一步步揭晓,以抓住学生注意力,比如武打小说中犯人在行刑前被用铁索穿过琵琶骨而动弹不得,琵琶骨是指什么骨?(是指锁骨或肩胛骨)。肩胛下窝朝前为何叫肩胛下窝而不叫肩胛前窝?(进化过程中,人类是从四肢着地进化到直立行走,肩胛下窝由朝下进化成朝前)。肩部运动有哪些形式?是上肢带绕哪个关节运动?肩关节为什么最灵活?警察押送犯人时为何一手下压其肩部另一手往后上抬其上肢?教师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适当引进CBL (Case-Based Learning) 案例教学法,比如我院自行车队成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慎摔倒,锁骨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处骨折,为何此处易骨折?我校篮球队成员上肢较长、指距较大有何优势?互动教学法,设计课堂互动小游戏,增加趣味性。

再使学生感觉自己与所学内容有关联性( Relevance),运动解剖学知识应用性很强,与体育实践密切相关。某些项目运动员科学选材时为何要考虑上肢长度和构造?投掷、举重、体操、射击射箭类运动员上肢有何特征?运动员选材时哪些项目要求指距长?哪些项目容易导致上肢运动性疾病?网球肘和外侧高尔夫球肘分别是什么部位病变?摔倒时为何容易尺骨鹰嘴和手舟骨骨折?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解剖学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解剖学可为后续课程打下厚实基础,也可提升自己对体育动作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有用的一门专业课程。

接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Confidence),克服畏难情绪。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前在学习通中或者微信群中明确告知学生课堂上要解答哪些问题,答案可以从哪些来源获得,需要学生预习哪些资料。一定注意难易适度,不占用过多时间,学生“跳一跳就可摘下这桃子”,让学生从心理上放下抵抗情绪,并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去带着问题预习,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还可以利用团队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分解任务,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分组查阅资料、组织讨论,通过合作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个学习任务,组间相互学习,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做PPT、讲解、做示范。

最后,积极参与的学生,课堂得分高,他会感到满意,获得满足感( Satisfaction)。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明确目的、针对性很强地进行课堂强化训练,认真完成任务,没有时间玩手机,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测验成绩,而这成绩又被计入平时成绩算到课程总成绩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学生会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应用于体育实践。

三、利用学习通APP“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运动解剖学》在体育相关专业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0学时开设一学年到现在缩减为64学时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几乎减半,教学内容不减反增,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美国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等提出的“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概念以及重难点,课堂用于师生交流沟通,教师为学生解惑答疑。在体育院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课堂上要踊跃完成任务,多说、多写、多动,课后也要多多预习,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去解决。实施翻转课堂时,体育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务必做好主导工作,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依然要幫助学生做好教学计划,每次课都要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堂上教师需要精讲和强化这次课的内容,也需要指点下次课的预习提纲。

学生课余时间的预习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在学习通APP上给学生提供预习资源、预习提纲和有关习题。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除教师提供的资源外,学生还可以查看纸质教材、习题册、网络精品课程、超星学习通系统、微信订阅号中搜索“上肢骨及其连结”获得更丰富信息。

四、充分利用小游戏强化记忆

互动游戏一(辨识骨):学生上台快速辨识如下骨: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让每位学生都至少参与一次,具体可以操作如下:学生排好队,依次走到一堆散骨标本前,教师随机说出一块骨的名称,学生在10秒内找到对应的标本。

互动游戏二(辨识骨性标志):同时找4位学生上台,分别找出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面向同学,站成一排,各用左手举起骨标本,右手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教师或台下学生随机说相关骨性标志如:关节盂、肱骨头、盂上结节、肱骨滑车、肱骨小头、环状关节面、滑车切迹、关节凹、肩关节关节面、肘关节关节面等等,在哪个学生手拿的骨标本上,那个学生就用右手指出,其他学生保持不动。这个游戏很容易让学生兴奋起来,台上的学生紧张,会出现不自主地摸鼻子、摸头发等动作,会指错,会出现该动的学生没动,不该动的学生动了,台下的学生也会跟着激动,强化记忆效果较好。每组游戏控制在4分钟左右。

互动游戏三(辨识骨的体表标志):识别自身上肢骨可以在体表触摸到的标志。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触摸各自上肢骨:锁骨全长;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肩胛冈、肩峰、喙突;肱骨大结节、内上髁、外上髁;尺骨从鹰嘴到茎突全长;桡骨茎突;手骨的大多角骨、豌豆骨;各掌骨及指骨。大约2分钟后,找4位学生上台,两人一组,按教师的指示相互触摸骨性标志,如:教师说“测量肩宽的骨性标志”,学生互相触摸“肩峰”,教师说“测量胸围的骨性标志”,学生触摸彼此的“肩胛下角”。

互动游戏四(熟悉关节的运动形式):每次2位学生上台,一位演示关节的运动,另一位说明是什么运动,如上肢带的上提、下降、前伸、后缩、上回旋、下回旋,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环转、水平屈伸,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环转,腕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环转。

5.运用课堂小测验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测验约10分钟:如果具备网络和每位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可以直接在学习通上完成。不具备条件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答题纸,上面印有题号,学生看PPT投影,在相应题号后写出正确答案,测验PPT包含一张测验说明和20道题目共21张幻灯片,每张自动放映25秒,答题结束即收回,教师课后评分,计入平时成绩。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上肢骨及其连结小测验PPT内容可以是: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及其骨性标志,肩、肘、腕关节组成的主要结构,上肢带、肩、肘、腕关节的运动。

总之,《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机会,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需要结合科技的发展和新时代体育生的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2]王洪彬.转动课堂视域下的多模块立体式教学法研究——以《运动解剖学》课程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2):39-41.

[3]闻剑飞.基于知识内化理论的《运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8,40(03):223-22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B类研究项目(2005B139湖北高校健康教育现状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08213高校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袁春平(1971—),女,湖北,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健康教育学。

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论述了外生菌根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外生菌根在林木育苗、造林、逆境生长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同时阐述了外生菌根的实用技术及应用展望。

关键词外生菌根;应用效果;实用技术;应用展望

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3]06);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2012]TK28号)。

作者简介鲍瑾(1989-),女,安徽砀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学。*通讯作者,研究员,从事薄壳山核桃等干果育种栽培方面的研究。

菌根是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1]。菌根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2]。根据菌根形态和解剖学特征,将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3种主要类型。外生菌根的特征是真菌不能侵染到根皮层细胞内,只在营养根表面形成菌套,同时侵入根的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3]。

1 外生菌根的作用機理

1.1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 外生菌根可提高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效率,显著改善土壤[4]。由于外生菌根的外生菌丝、菌丝套、菌索及其数量、长度、体积均远远超过根毛,显著扩大植物根对土壤的接触面积和吸收面积,提高土壤磷的吸收和有效性,吸收土壤中的氮,将有机态氮转换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

1.2增强寄主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植物的逆境生长环境主要有土壤盐碱化、有毒物质含量高、干旱、寒冷、高温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在不良条件下与外生菌根形成共生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对不良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5]。外生菌根通过扩大植物根系吸收表面积,增加寄主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元素平衡,产生生长调节物质,改善植物细胞生理代谢,降解储存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等途径,改善植物体内营养状况,调节根部微生物环境,提高寄主的抗逆能力[6]。

1.3增强寄主植物抗病力外生菌根抵抗病害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生菌根真菌的阻隔作用、菌根周围微生物群落的保护作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等[7]。外生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以后可以形成一些保护植物根系的结构[8]。外生菌根真菌对病原物具有重寄生作用,可通过侵入锥穿入病原菌菌丝行寄生生活[9]。外生菌根的特殊结构对病原菌的侵染起机械阻挡作用,同时外生菌根共生体在受到病原物侵染时可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化学抑制剂和与抗病相关的酶类[10]。

2 外生菌根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效果

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之后,可增加苗木根系的吸水面积,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分泌多种酶,扩大土壤有效利用空间等方式提高苗木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外生菌根通过增强苗木的适应性、抗逆性,帮助苗木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外生菌根可促进苗木生长,改善苗木质量,提高圃地生长力,其应用效果较明显。

2.1提高苗木育苗成林效果在苗木培育过程中,利用菌根生物技术培育菌根化苗木,不但可以提高苗木质量,使苗木提早出圃,增强苗木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幼林的早期生长。有关试验表明,采用菌根化苗木造林成活率可提高2~3倍,苗木各项生长指标提高3~4倍。

宋瑞清等[11]对樟子松苗木进行外生菌根菌野外单接种试验,发现试验的9种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均有一定的促生长效果,苗木的苗高、地径、过氧化氢酶活性、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王艺等[12]在对马尾松苗木接种4种外生菌根后,苗高、地径、侧根长、侧根数显著增加,苗木体内水分增加,根吸收能力加强,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降低,苗木对磷、钾养分的吸收增加。

2.2增强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盐对植物的毒害机理主要是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营养亏缺。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势,造成植物生长的水分缺乏,导致植物生理性缺水。改善植物吸水能力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能间接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13]。

黄艺等[14]以油松为试材,在自然盐碱土上接种外生菌根,发现外生菌根真菌具有缓解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量增长的抑制作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后,菌根通过增强油松苗木细胞质膜的稳定性,提高植物根系活力,增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油松幼苗的耐盐能力。

2.3增强植物抗旱能力植物在形成外生菌根共生体后,可以增加附近土壤中的碳汇[15]。外生菌根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以及土壤有机层的厚度增加,增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有效率和效率,提高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16]。外生菌根还可以改善植物体内生长物质合成过程,促进生长,提高植物自身的抗旱能力[17-18]。宋微等[19]对3种松树实生苗进行外生菌根菌接种试验,对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表明优良菌根真菌在促生的同时可以提高共生植物对干旱的耐受性;促生效果越好的菌根真菌,其接种的松苗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越强。

2.4增强植物抗病能力菌根对林木的病害有防治或减轻的作用。接种菌根菌作为生物防治林木幼苗根部病害的一种手段,具有显著效果。郭秀珍等[20]利用外生菌根接种油松幼苗,在田间接种试验中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16.3%~25.8%。在接种和未接种的杨树苗中,同时接种溃疡病菌,结果表明菌根苗木中溃疡病发病率为20%,病情指数为0.05,非菌根苗木发病率为60%,病情指数为3.17,可知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得到明显提高[21]。

3外生菌根的实用技术

菌根化技术是人工接种菌根真菌,使苗木菌根化的方法,可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外生菌根在农林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实生苗,可在苗床或营养钵育苗播种的同时接种菌根菌剂;对于组培苗,可在生根后移出容器外,直接给幼苗根系接种;对于大田作物,可对种子进行菌剂丸衣化、菌剂拌种或条播菌根真菌生物肥料。外生菌根菌剂的类型主要有液体菌剂、固体菌剂和胶囊菌剂3种。常见的接种方法有播种苗接种方法和移植苗接种方法[22]。

3.1播種苗接种方法

3.1.1菌块接种。播种时将菌剂撒入比正常播种沟深约5 cm沟内,菌剂用量为每米播种沟约25 g,上覆一层5 cm土,再按常规播种。

3.1.2菌土拌种。用培养的菌土按菌土∶种子2∶1比例拌种,采用常规法播种。

3.1.3 沟施。在生长季苗木大量生侧根时,距苗根5~10 cm处开沟,沟深3~5 cm,将菌剂掺土均匀施入沟内,用菌剂约150 g/hm2,覆土,常规管理幼苗。

3.2 移植苗接种方法

3.2.1菌块接种。将菌剂搓碎,每个容器从底向上1/3处装约7 g菌剂,按常规方法移植苗木。

3.2.2 菌土浆蘸根。用灭菌土或心土加菌剂按2∶1的比例混匀,盖上农膜,在室温下培养7 d得菌土,将菌土加水适量搅拌得菌土浆,苗木蘸根后装容器袋。

4 外生菌根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的菌根化植株生产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栽植的需要。通过直接施用菌根真菌制剂进行接种是菌根化苗木的重要方法。要实现大面积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菌剂的大量生产、运输和保存[6]。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发菌根生物制剂,90年代发展迅速,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3]。近20年来,我国在外生菌根应用技术上取得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已赶上美国的水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中心研制开发成功了Pt(彩色豆马勃)菌根制剂,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性地提出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技术,应用于国家造林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对于外生菌根在农林业上的应用,应更加注重加强树种与菌根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菌根育苗的容器化和工厂化研究,大面积生产应用研究,菌肥的研究与应用及菌根化育苗造林的配套技术研究[24]。针对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和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优良菌种和菌株筛选,侧重研究主要造林树种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的新技术,才能逐渐克服外生菌根应用的局限性,使其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揣泽尧,王冬梅. 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10,25(S1):254-258.

[2] 宋福强,高长启,徐程杨,等. 菌根生物技术与林业生产[J].吉林林业科技,2001,30(5):10-14.

[3] KOTTKE I,OBERWINKLER F. Mycorrhiza of forest 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J]. Trees,1986,1(1):1-24.

[4] 蒋家淡,林延生,詹正宜,等.菌根生物技术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23(2):216-219.

[5] 朱教君,徐慧,许美玲,等.外生菌根菌与森林树木的相互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3,22(6):70-76.

[6] 王曙光,林先贵. 菌根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6-59.

[7] 赵平娟,安峰,丁明明.菌根提高植物抗病机理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93-97.

[8] 唐明.陕西林木菌根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9] 雷增普,金均然,王昌温.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根部病害病原菌诘抗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9,25(6):502-507.

[10] 栾庆书,吴元华,白慧敏. 外生菌根共生体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机制[J]. 辽宁林业科技,2009(6):42-44.

[11] 宋瑞清,鞠洪波,祁金玉,等.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 菌物研究,2007(5):142-145.

[12] 王艺,丁贵杰. 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理特征和养分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7(2):97-102.

[13] DUAN X, NEUMAN D,REIBER J,et al. Mycorrhizal influence on hydraulic and hormonal factors implicated in the control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during drought[J]. J Exp Bot,1996,4(7):1541-1550.

[14] 黄艺,姜雪艳,梁振春,等. 盐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6):1475-1480.

[15] HEINONSALO J,PUMPANEN J,RASILO T,et al. Carbon partitioning in ectomycorrhizal Scots pine seedling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0,42(9):1614-1623.

[16] NEHLS U,GOHRINGER F,WITTULSKY S,et al. Fungal carbohydrate support in the ectomycorrhizal symbiosis:a review[J]. Plant Biology,2010,12(2):292-301.

[17] 韩秀丽,贾桂霞,牛颖. 外生菌根提高树木抗旱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42-44.

[18] 袁思安,贺玉祥,刘丹一,等. 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机制[J].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5):31-36.

[19] 宋微,吴小芹.13种菌根真菌对松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J].学术园地,2009(4):6-8.

[20] 郭秀珍,谭菲.松树某些外生菌根真菌对防治油松猝倒病的作用[J].云南植物研究,1981,3(3):359-366.

[21] 陈辉,唐明.外生菌根对杨树抗溃疡病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7,26.

[22] 张建国. 林木育苗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3] 王淼炎,王洪娴,刘润进,等. 菌根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J]. 山东科学,2006,19(6):94-97.

[24] 郭秀珍. 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4):974-975

股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医者仁心、崇高理想是医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性,医学教育中要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德为先,全面引领学生,增强学生道德素养,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类课程的基础,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医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植入到学生意识中,增强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团结互助的良好职业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体解剖学教学;应用

1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途径帮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人格因素,从而不断从心理层面、伦理层面完善自身。对于解剖学这一特殊且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而言,实施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医生,所接收或者说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都来源于许多逝者的无私奉献,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受到感化并产生思考,从而形成人性的概念,如此一来,学生自身人文修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此外,人体解剖学作为帮助学生成为医生的重要知识桥梁,在解剖学知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有效结合人文教育则是稳固这座知识桥梁的重要因素。

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其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素质,但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人文教育的理念常被忽视。许多院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常以选修课程、讲座等方式开展,难以保障医学生接受充分的人文教育,同时,因课程性质不同,医学生难以深入体会人文教育的意义。同时,人文教育内容在学生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学生的人文教育课时占比也较低,且课程常以应试考查方式进行,学生缺乏投入性。在医学院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难以将人文教育与实践操作良好结合,导致人文教育未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中,也难以将实践与人文素质问题融汇学习。因此,应当重视人体解剖学中的人文教育运用,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2医学人文实践融入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路径与方法

2.1以经典誓言拉开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序幕

在第一次上课讲解绪论时,将经典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引入课堂。大约五百多个字简短而精炼的的誓言,向世人公示了五条戒律:尊师重道,知恩图报;服务病人,患者至上;谦虚态度,诚实精神;尊重生命,一视同仁;不谋私利,严守秘密。誓言内容虽短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希望学生学习和感悟对医学道德修养的提倡。

2.2以经典活动的形式开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大门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今天,一直弘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学生在第一次上人体解剖学实验时,负责人会带领整个班级的学生进入遗体捐赠室,教师和学生开展悼念已故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他们对教学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学生代表将鲜花摆放在照片前,并深深地鞠躬以表达内心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类活动的意义深远,遗体器官捐献是生命的延续、社会的善举,向学生们传递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大爱、博爱精神,相信生命在奉献中延续,希望学生们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2.3以经典语录来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在我们解剖实验室墙壁上到处可见与解剖相关的一些古代名人的至理名言和一些图画,例如:达芬奇的名言———只有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才能认识到人体的美,只有直接研究人体,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恩格斯———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4]。这些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感悟意境及提升艺术与文化的内涵,消除对解剖的误解与恐惧心理等。

2.4以经典医学史人物故事引领学生学习人体系统

2.4.1将达芬奇图谱引用到第四章运动系统中

达?芬奇,一生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并画下18张解剖图手稿包含了240幅图和超过13000字的笔记。其作品包含了比现代医学设备所产生的图像更生动、更清晰的信息,不仅画出了他所看到的人体构造,更了解人体功能。真正的将艺术与解剖联系起来。将其解剖手稿引入到人体解剖学第四章运动系统中。学生可以全方位观看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同时还可将艺术与解剖联系起来,既提高了艺术涵养,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入解剖实验室面对解剖标本前起到了一个心理暗示的作用,消除学生对解剖学标本的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保证了解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4.2将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引用到第七章循环系统中

在讲解循环系统时,以哈维为切入点,他于1628年发表了《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本短短几十页的名作里,哈维粉碎了前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谬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嘲笑和打击以及不被认可。但是真理终究是会被发现证实的,他的血液循环学说标志着生理学的开端。

2.5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人体解剖学教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学习好人体解剖学需要与标本打交道。人体解剖学具有特殊性,身为刚刚入学的学生,会对尸体的味道形成厌恶心理,影响到学生对人体解剖学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渗透德育教育,从学生心理给予学生一定的鼓舞,坚定学生信念,鼓励学生不怕味道、不怕脏,让学生与标本多接触,消除学生不良反应,进而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明晰“道具”与“尸体”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学生敬畏生命心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该课程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促进案例的运用,以案例为导向,实现课程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相融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明晰其中的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实践,以正能量知识,丰富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培育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2.6以维萨里的批判精神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学最后一堂课的题材

夜半盗尸人说的就是维萨里,他的主要贡献是在1543年發表了《人体构造》一书,该书包含了许多杂乱而又详细的人体解剖图,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后来维萨里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引用其事例是为了教育学生们,不要盲目崇拜古人的风气,委之于仆人,对知识要有批判精神和革新实践的精神,追求真理。这种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人文教育走进人体解剖学课堂后,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对医学事业的情感得到提纯,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者,更是兼具技术与人文的服务型医生。在医学教育中普及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对医学生的期待、要求,通过展开医学人文教育,打造人性化医疗队伍,能够解决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深刻的、棘手的医患问题。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建立起更完善的体系,学校将以培养医学素质水平高、人文素养强的医学人才为教育目标,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有责任感的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必然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为患者带去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性治疗,这样能使医患冲突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何祖江,王湘军.人体解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J].2016,23(3):144-150.

[2]孙新红.医科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研究[J].2017,10(9):1-291.

上一篇:设计美学课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语文人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