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提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成为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不断受到关注与重视的今天,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也成为很多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没有高水平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高效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生态化教学环境。回顾过去,我们在课堂管理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影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很多种,它们通常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每一个因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现状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各有不同,造成各地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素养差异很大。“多起点问题”以及信息技术课程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上的不合理,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认同的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多以斥责、停课等方式为主。缺少合理的更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是非高考考试科目,所以普通高中对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不规范甚至随意,评价形式普遍以考试为主。存在的问题是双方面的,有教师方面也有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完课后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甚至有的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这使得“教”与“学”严重脱节。学生方面,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占的百分率极低。教师只是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未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反馈机会。

二、 提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一) 刚性管理——立规矩,注重习惯养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课是在专用教室上的,相比较其他主课科目而言学生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偷吃零食、玩游戏等现象较为明显,对于这种特殊的学习环境,要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课堂学习秩序,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执行。在课堂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不应该做什么,同时规定必要的奖惩制度。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制度执行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如果制度变成了摆设,反而就适得其反。其次,执行要体现人性化,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执行过程中要有灵活性,不要拘泥机械呆板。最后,在执行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完善,进而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 柔性管理——多交流,培养自主管理

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保证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同的学习设想,一起探讨学习的策略,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动手操作。其中,实施“轮换班长制”的课程管理模式就非常有效。“轮换班长制”顾名思义就是每一节课派一名轮换班长管理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真正体现了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的新课改理念。

(三) 区别管理,覆盖每名学生

根据男女差异的特点,在课堂管理上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区分管理。因此,在课堂管理中,首先在安排学生的座位上进行区别管理,比如让男生和女生交替而坐,这样不仅可以使得男女生有良好的互动也能极大改善课堂纪律。其次可以利用男学生竞争性强,女学生合作性强的特点将他们分成小组管理,让他们在竞争中促进合作,用合作促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同于其他学科管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管理来加强课堂管理,比如纪律方面可以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中的“签到”功能来约束学生迟到行为,这样不用班长点名,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果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可以用软件使其电脑暂时“黑屏”,以免点名管理时让其难堪,尊重了学生体现了人文关怀。

(四) 时刻关注效果的反馈,完善教学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学评价标准不能过于机械和死板,要具有灵活性,符合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无论从评价的内容还是评价的形式,无論是理论评价还是技术创新评价,都要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仅仅只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当然,对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尽可能体现出发展性,追求评价过程的完美,避免评价的虎头蛇尾,即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避免过多的终结性评价。调查中发现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多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采用课后评价的方式,教师更应该加强技能性的评价,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教师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对知识与技能方面,还要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

总之,课堂管理是否有效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才能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雪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对策研究——以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 王静,杨平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3] 次旺卓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学苑教育,2016.

[4] 廖通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师博览,2014.

[5] 王秀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师,2014.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4]郭夕梅.信息技术教学,应带领学生走进信息的世界[J].新课程导学,2014(20):32-35.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工程造价人员从传统的纸笔,计算器和翻定额转变为借助软件及网络平台来完成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介绍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及组成,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的和传统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不同特点,并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信息系流

在中国内地,从事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多数认为,计算工程量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而在香港,工料测量师大部分的精力及资源是占用于工程合同管理,算量花费并不多,但他们算得很准,几乎不漏项。为了保证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香港工料测量师有一套防止工程量清单编制出差错的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造价管理中技巧的发挥,而不注重管理技术的革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精确和实时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加快了建筑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一、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及组成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CMIS)是指由人和计算机组成,能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传输、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充分积累和分析工程造价管理资料,并能有效利用已有的数据来预测未来造价发展趋势,以达到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有效控制。

一般来说,一个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有工程造价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分组成。

2003年,中国开始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发展来看,国际上已经经历了单项应用、综合应用和系统应用,软件也从单一功能发展到集成化功能。目前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了第二、第三阶段,而中国还处于第一阶段。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一)传统概预算编制过程的缺点

1.预算的编制过程要求编制人员必须掌握相关概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各种图纸和地区有关取费规定。但是,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上述内容全面了解,容易出现偏差。

2.传统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耗用人力多、计算时间长、人工计算慢、计算容易出错、工作效率低。

3.为适应工程招标投标需要,要及时、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项目的预算价格,确定标底或报价策略,这样就加重了造价人员的工作强度。建筑施工企业急需改革原来的预算管理体制,造价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应用,而计算机技术的广为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

(二)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管理的优点:

1.精确度高。采用计算机进行的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较之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精确度大为提高。例如,在工程量列式计算、套价计算、对数据精度的取舍等方面,手工操作精度要远低于计算机。而利用计算机及预算程序,只需将工程初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确认无误,就可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

2.编制速度快、工作效率高,能适应快节奏的市场要求。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大大提高效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工作效率更显重要,应用计算机也势在必行。

3.易修改,调整。应用造价软件后,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调整、修改,套取定额、换算,工程变更的修改都很方便。

4.计价成果项目完整,数据齐全。应用计算机编制工程造价文件,除完成工程造价文件本身的编制外,还可以提供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料分析、单位建筑面积工料消耗指标、各项费用的组成比例等丰富的技术经济资料,为备料、施工计划、经济核算等提供大量有用的数据。

5.人机对话,使用方便,有利于培训新的造价技术人员。只要对电脑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如能够合适地选用定额和根据要求输入工程初始数据,就能独立地完成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6.科学的数据积累。通过工程计价过程中可利用数据的持续积累,提高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快速报价效率。

三、目前中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编码、系统分类,信息系统开发与资源拥有之间处于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状态。其结果是无法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多的管理者满足于目前的表面信息,缺乏信息深加工。

2.采集技术落后,信息分类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和存取方法不一致,导致对信息的远程传播,加工处理变得困难,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很难提高,信息维护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信息市场的需求。

3.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现有工程造价网多为定额站或咨询公司所建,网站内容多为定额发布、价格信息、相关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发布、企业或公司介绍等;网站只是对已有信息显示,缺乏对这些数据整理与分析。

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和工程造价行业的不断发展,面向将来的工程造价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将不断向着网络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方向迅速展开。

1.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化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包括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发布、获取全部网络化;建筑市场交易的网络化;资源有效利用的网络化;信息网和软件的相互整合。

2.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在造价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收集和有目的的分析整理,并将分析得出的数据用于形成使用者自己的企业的实际消耗标准,并在后续的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强调的是动态管理。只有充分收集各方面的相关技术,把握全过程造价的各个环节,并且对历史数据和新的工程数据进行动态提取和分析,形成经验性的积累,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积累的平台性全过程造价管理软件。这样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用户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从而获得巨大竞争力。

3.利用信息技术的全方位管理。随着网络化和全过程的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行业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只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或者某一类具体的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工程造价行业都将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上工作,不论是行业协会,还是甲方、乙方、中介等相关企业和单位,都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重建自己的工作模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从工作内容上,行业信息发布、收集、获取、企业商务交流、工程计算及分析以及企业的全面内部管理都将全面借助信息技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必将迎来网络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时代。

参考文献:

[1]劉元芳.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郭婧娟.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尹贻林.工程造价新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建峰.工程计价与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科目之一,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使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有效的策略,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达到高效高质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一、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创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难度客观存在,受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影响,需要教师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引导才能掌握各项知识点。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好奇心进行探索,这样的身心特点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边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任务繁重起来,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教学,学校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要文化课程上进行教育,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加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和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入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知识点,在课后缺乏实践操作,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其次,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分离的情况,没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关注,导致问题不断扩大,最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二)教学准备不够充分

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导致课程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引,进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教学思路僵化,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论思考,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差。也有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讲到底,没有将知识点紧凑地统一起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打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才能在今后学习中掌握更加深厚的理论知识。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安排的内容相对浅显,一些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这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活动,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能力成长,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学生通过学习难以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也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 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加之课程教学边缘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在这种枯燥且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基于此,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实践操作掌握各项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与内容。

(二)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不断发现计算机的新功能,并且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创造,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学生维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会驱使自己不断深入学习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天赋,通过后阶段的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受身心发展影响,尚未形成完善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并且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也容易被其他因素吸引注意力。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来说,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具象化,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加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用键盘符号构图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会利用键盘输入符号,能够熟练使用上档键,能用键盘字符组成有趣的图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键盘上的相应符号,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迅速在键盘上找到对应的键,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熟悉键盘,以这种方式指导学生教学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强,在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相应的操作技术,还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也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氛围活跃起来。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分步骤进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等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案例探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进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统一起来,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效率,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击同一个键输入不同字母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认识“Caps Lock”键以及指示灯,大小写状态;通过学习会输入有大小写的英文字母文稿;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培养信息技术操作实践能力,教师在课程教学采用了案例教学:我们之前学习了英文歌曲Apple round,apple red。同学们很喜欢听这首英文歌曲,大家也都会唱,但是你们能在计算机上输入英文歌词吗?在这样的案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切入,然后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學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而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互动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差距,这样学生才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首先要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在互动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教学策略,通过问题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看图片输文字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用shift键切换字母大小写输入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键盘上找到两个shift键,并让学生探究这两个键的使用方法,再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制作中英文对照词汇表,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或利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这种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强化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够培养良好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微课,以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没有来得及掌握的操作内容,可以借助微课反复播放,帮助学生记忆各项操作的具体步骤。同时,互联网资源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个性化,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吸引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不断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积累计算机基础知识。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仕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25-126.

[2]陈志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24.

[3]朱怡.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2019(2):217.

[4]林亚峰.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引”与“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64.

作者简介:郑雅玲,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蔡前小学。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作者立足课程理念,在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从重构教学内容、学科深度融合、精设项目化任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探索,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生为本;项目;核心素养

● 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内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经历了三个阶段,学科核心素养是第三阶段目标。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

●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教学实践。

1.重构教材内容,以主题设计活动

以教材为基础,是指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校以及新科技发展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深或者融入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知识点的适当加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信息技术并进行探究和展望。

例如,在讲授《用仿制图章工具修饰图片》一课时,教师不仅应明确教材中用仿制图章工具直接设置仿点,进行图片合成的教学目标,还可深挖教材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鼓励创新。所以,笔者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为:①掌握仿制图章的使用方法;②能够使用自定形状工具创建选区;③了解图层的基本用法。同时,笔者结合2021年暑假中的热点事件(东京奥运会、新冠疫情防控、河南郑州暴雨),以“不同的赛场,中国人都在拼”为主题,设计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用仿制图章工具合成图片表达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深度学科融合,创设真实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科的融合还可以贴近真实的生活,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意识,在任务探索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在不断思考、改进、交流以及探究过程中迸发新思维,培养计算思维。这种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有效融合的教学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

例如,在讲解《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一课时,笔者将演示文稿与古诗结合,融合“诗意”设计“想一想”“试一试”等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意境,设置古诗在演示文稿中的动画效果,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通过信息技术让古诗更加有趣、生动、丰富,在技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

3.精设项目化任务,用任务驱动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通过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三大理念来实施和应用。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使用项目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因为项目化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感悟、理解、内化,最终形成自身的能力;同时,项目化教学在项目的策划和分工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树立了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捕获相关信息,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设计与制作应用文档》这一章时,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将本章知识与作文教学相融合,确定项目名称为“钟萃集”,计划5课时,并将制作应用文档这个总任务分解为5个子任务:①分类并整理素材;②编辑美化正文;③设计与制作封面;④设计与制作目录;⑤整合与美化。通过将知识点融合在子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并最终完成项目目标。

4.搭建网络平台,跨时空界限学习

网络教学不仅是教学素材的网络发布,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实现,这种依托网络平台的教学能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互动。信息技术教师搭建和開发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不仅能有效地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且能有力地推动如项目化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养成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笔者基于Moodle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Moodle平台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具有快速安装、界面简单、功能强大等特点,平台提供了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和学习管理三大功能管理模块,其中包含资源管理、聊天室、论坛、投票、问卷调查、测试和作业管理等模块。课前,教师上传资源和素材包至教学平台的资源中心,在课程管理模块建立新课程,将项目上传至课程中心,做好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讨论区、问卷调查、测试等),设置分组。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任务。这个跨时空界限的网络平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数字化学习培养了其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信息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规则,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信息社会责任感。

● 结语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校情和学情需要,创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注重学科的深度融合,运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聪聪.项目化教学中面向绩效的教学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周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1(21):2.

作者简介:朱云(1983.03—)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森林的可持续运营已经成为了国际上普遍赞同的林业经营方向,它不但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再次定向与定位,并且涉及了生物种类性的保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以及改良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本文针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新趋势。高度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综观社会发展历程,林业科学技术历经了从产量型转换为效益型的蜕变,目前已经迈入了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崭新时期。

1 林业技术的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1 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广泛运用,森林的资源统计、监测以及管理办法逐步走向了现代化与信息化。与此同时,森林的资源监测以及评价机制也在向更高一层次的地区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森林经理学已经渗透了规范化的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以及仿真理论还有信息技术理论等的一系列的现代化决策理论和技术,借助计算机以及地理的信息技术等手段,兴许能够从数量以及空间的分布方面创建起多资源、多目标以及土地统一使用的优质方案,推动生态资源的发展管理,完成从以往的粗放型形式向现代的集约型形式的转变。

1.2 林木遗传改良与无性系林业的技术创新

这些年以来,由于生物科学技术手段在林业的广泛运用,我国林木的育种形式已经开始由常规方法过渡为遗传工程,并且基因转移技术也逐渐运用到树木的改良區域和林业生产方面。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更是取得了新的突破,不仅可以有效构建树种的遗传图谱,还可借助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出高质量的工业性用材的新品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无性系林业的理论研究以及生产实践获得了重大进展,让桉树以及辐射松等一系列品种的无性系造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现今的林木遗传改良和无性系林木的技术突破,让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第一次真正完成了对生态林业资源实施快速生长、丰产、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定向发展与工业使用。

1.3 森林集约栽培及管理技术

目前,人工林业集约培育手段进程的关键体现在: 林木的培育走向了定向化方式,也就是说人工林业集约培育开始根据工业生产的要求来开展工作。建立专项用途的生态森林让管理手段模型化,即在不同的栽培方法、森林生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等相关元素对人工林业产量、产品质量以及经营成果等的影响前提之下,构建起体现多个方面对我国营林效应的影响关系的计算机信息模拟系统。如各种不同的栽培区域、各种不同的立地种类、各种不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各种不同的作业用工和投入资金、各种不同层次的木材规格与价格等采用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以及培育方案,正确评估我国人工林的生产力和发展潜力,进而实现我国人工林经营方式优质化、栽培作业方式机械化和苗木生产与培育工厂化。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2.1 发展林业高新技术

目前我国林业中,对于生物技术的创新这一方面,应该着重处理好林木产量低下、森林的质量相对较差以及抗逆性较低下等相关技术难题。此外,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应该重点增强3S高新技术在林业资源经营中的运用水平,全面促进数字化林业的发展,增强林业生态与灾害管理水平,构建起林业经营信息管理体系。还可以将常规的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筛选培养品质好的林业品种。在对荒漠的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天然林木的保护上,应该通过提升林业资源以及发展森林产业来获取突破,由培护、监管以及保护林业资源转换到加工使用实施统一性机制,全面增强科技质量,用技术上的创新来推动林业的发展,使产业建设能够再上一个新阶梯。

2.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第一步是调整林产业的结构,构建起林业研究新体系。此举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科的结构、研究的结构与布局以及组织的结构,并且在学科的结构之上提高对森林环境的改良,增强原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植被恢复手段,推动人工林各种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加强高新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的创新应用能力,增强学科的整体水平。建立起现代的科学研究院所,促进建立社会性、网络性、国际性的科学研究新形式,形成开放性、竞争性、协作性的新体系。

2.3 健全和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建立起林业科技服务中心、示范服务中心,以及集林业咨询与林业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功能于一体的林业组织。林业机构、产业界以及科技研究院校应该强强联合,积极探索林业产业中核心技术与通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国外先进适用绿色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及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成立林业技术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等。我国的林业机构不但要全面增强林业法规、林业标准的执行力度与监督力度,同时还应该发挥中介、调节与服务的作用,借助已有的林业生产力推动中心与林业部门网络技术的创新,以不断增强林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3 结语

技术的创新是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日益发展的新科技已经为林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与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想进一步深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从林业内在的体系改革、林业的高新技术、林业的产权以及一条龙服务系统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要努力增强林业科研工作人员的水平,以全面推动林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混麦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王九龄.我国混麦林营造的研究现状[J].林业科技通讯,2012.

[3]祝列克.林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4]牛婷.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5(04).

[5]沈满洪.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高职护理教育基础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