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2024-07-22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当今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与进步。普通外科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诊治技术的发展需要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工科素养。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不能使医学生具有丰富的理工科理论知识,影响其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普通外科发展方向。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对高年级医学生进行理工科知识的强化,可有效提高其理工科素养,培养创造性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理工科;医学生;结合

新技术的出现不断推动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和变革,并正在改变其发展的科学基础。理科素质对当今外科医生愈显重要,其是医学发展的需求和诊治创新的需要。对医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适宜的环境、可行的措施,并根据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目标导向培养。我国医学生的理工科素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学科研的突破与创新[1]。理科教育,是以自然科學的基础性学科为主要内容的专科教育,同时也是医学教育和其他各科高等教育的基础[2],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当前我国医学院逐渐并入综合大学,理工科相关教育资源得到保障,但基本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西方医学教育的医学预科教育实际上是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育,预科阶段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保证了医学生具有较高的理工科理论知识素养[3]。高年级医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初步接触临床,同时了解临床诊治相关技术和器械,同期进行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再学习,可针对性地补足理工科素质的短板,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现代普通外科的发展需要提升医学生的理工科素质

现代医学已呈现高度综合与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渗入疾病诊治、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各个领域。医学生培养从单纯“学习—应用”模式,转变为“学习—创新发展”模式,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需促进其创新能力,因此强化医学生理工科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认识疾病的需要

医学本是科学的一个分支,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广义地说,疾病可认为是特定科学规律在人体这个特殊个体的具体体现;狭义地说,某些疾病可能伴发特征性的非生理的理学改变。如门脉高压,不同血管床的血管压力特征对调节门脉系统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对精确评估病情和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病生理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理学知识,对加深疾病的认识大有裨益。

(二)现代外科医学教育变革的需要

迅速发展的医学科学知识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医学教学已脱离传统言传身教的阶段,以计算机辅助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4]。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借助信息技术和AI技术可以高效地获取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技术知识[5],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可视化及仿真模拟等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医学教学方式的改变,而理工科素质的储备将有利于创新医学教学模式的推动。

(三)外科手术理念的进步的需要

在普通外科领域,精准手术理念的提出,使手术操作及切除的范围更加精确,术中副损伤的机会减少,出血量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例如,在精细影像检查的基础上,3D虚拟肝脏技术不仅可以清晰、准确地呈现出肝脏整体解剖结构、肝内管道系统的走形分布,进行肿瘤的精确定位,而且可以进行三维立体的可视化重现,让术者更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的特点,提供肝脏容量分析和虚拟手术操作。结合荧光腔镜技术,通过ICG注射,可实现肿瘤精准定位,显示肝脏段的分布,实现精准肝脏切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在胃肠手术中,吻合口张力是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7]。认识外科治疗中的问题,解决外科治疗中的问题,需要良好的理工科基础。同时,为创新性开展新的治疗和手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普通外科诊治技术进步的需要

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器械器材的进步促进了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外科已经进入微创外科时代,腹腔镜手术是微创外科的代表[8]。在普通外科领域,各亚专业的主要手术均可在腔镜下进行。腔镜器械已从普通腔镜,逐步发展为高清腔镜、3D腔镜[9]、机器人手术系统[10]等。新型手术系统的出现,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确,并使远程操作手术成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外科腔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腔镜技术的发展对器械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新型材料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手术器械、手术设备、辅助材料和手术技术的进步。3D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纳米技术、新型能量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普通外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例如,以磁吻合相关研究为代表的新型胃肠道重建技术的研究[11],将有可能根本改变胃肠手术重建方式,实现胃肠重建方式从缝线到吻合器,再到新型吻合方式的跨越。

二、医学生理工科素养培养不足影响医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以美国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教育模式,我国的医学生直接从高中录取,普遍理工科素质较低、知识面窄,无法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很难参与国际医学人才的竞争。我国医学院校在加强医学生理工科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目前仍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的5年制本科生,这些院校第一学期也开设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理科课程,但这些课程课时少,学生也只能简单涉猎相关内容,设置这些课程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培养效果[12]。

(一)理工科素养缺乏影响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为促进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应看到,医学生培养总体科学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尤为缺乏,在医学科研方面更显落后。虽受到机制、体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仍是重要原因。临床主要的诊断、治疗、手术器械,无不是直接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至多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和革新。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无不与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单一、知识结构单一有关。

长期以来,理工科课程在医学院校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医生由于具备扎实系统的理工科素质,他们在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临床需求研发了许多医疗新技术和医疗科研仪器。而我国的部分医生只是单纯致力于临床工作,虽在工作中发现些问题,可能有发明创造的想法,但因理工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付诸实施。医学生缺乏与医学相互渗透的自然科学学科知识,严重阻碍了医学的创新和发展,使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知识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二)医学生理工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其创新的思维方式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机生命体,临床工作的部分经验属性制约了医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工科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未来的医学人才面临着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难题的不断挑战,这些问题的解決除了应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外,也间接或直接地应用到理工科知识及理工科思维方式、方法。

理工科思维方式使医学工作者养成良好的思考、判断、推理、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为解决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制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最终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否则就有可能思维僵化、走弯路,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医学生除了应具有完备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理工科素质,才能胜任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要把不断提高创造力作为出发点,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理工科素质,以适应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的需要。

三、加强高年级医学生理工科素养培养的几点做法

高年级医学生逐渐接触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已逐步建立临床工作的初步印象,了解临床工作的基本需求。通过理工科基本素质的培养,可使其将医学实践知识和理工科知识结合,促进创新性思维,促发新的想法和思路,以期改变临床实践。

专题讲座:根据医学生的不同临床课程,设计针对性的理工科学术专题讲座。如医学生学习胃肠电活动部分内容时,安排“模拟电子技术”讲座,了解电信号采集和放大、记录等的基本知识;医学生接触到腔镜手术时,结合腔镜手术器械的改良和研发,安排“3D打印技术”专题讲座,使医学生了解最新的器械制造工艺,拓展器械研发思路。总之,结合高年级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安排针对性强,结合基础科学发展前沿的专题讲座,提高其基础科学知识的储备。

参观学习:西安交通大学在3D打印个性化内植入物、数字化齿科、形状记忆合金血管支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通过定期安排高年级医学生参观学习,了解材料、制备工艺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了解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可增加解决潜在临床问题的知识储备。

横向交流:建立医学生和理工科科研人员交流机制,医学生了解当前技术发展,理工科科研人员了解医学发展动态和潜在需求。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我们定期举办相关交叉学科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板块,解答医学生关心的相关问题。同时,安排医学生就某一领域的问题,通过理论再学习和文献复习,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并在临床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中,有条件地进行选用。

参与科研:安排医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特别是参与交叉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提高其结合临床问题进行医学创新的能力。对临床科研兴趣浓厚的医学生,可安排其参与项目实施,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实际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其理工科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医学教育资源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医学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在现有的医学教育框架和模式下进一步提升医学教育总体质量,提高医学生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其认识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医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强化医学生理工科素养的培养,提高创新性思维和工作能力,提高综合掌握和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面向新形势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匡宝平,苗丽华,李玉生,等.理科素质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0):775-776.

[2]宋浩,陈祖福.加强理科与医科教育的合作 共同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6):7-9.

[3]黄菊英,严华刚,郭学谦,等.中国与欧美国家医药类业物理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物理知识,2009,21(2):45-47.

[4]Letterie GS.Medical education as a science:the quality of evidence for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2003,188(3):849-53.

[5]李杨.现代观念下普通外科领域理念的转变和面临的挑战[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3,1(2):1-2.

[6]Nakaseko Y,Ishizawa T,Saiura A. 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 or liver tumors[J].J Surg Oncol,2018,118(2):324-331.

[7]Morse BC,Simpson JP,Jones YR,et al. Determination of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anastomotic leak:analysis of 682 in-testinalanastomoses[J].Am J Surg,2013,206(6):950-5.

[8]劉正.腹腔镜初学者如何缩短学习曲线[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3(6):433-435.

[9]Tanagho YS,Andriole G,Paradis AG,et al. 2D versus 3D vi-sualization:impact on laparoscopic proficiency using the fundamen-tal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skill set[J].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 part A,2012,22(9):865-870.

[10]Byrn JC,Schluender S,Divino CM,et al.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mproves surgical performance for both novice and experienced operators using the Da Vinci Robot System[J].Am J Surg,2007,30(7):519-522.

[11]刘仕琪,吕毅,严小鹏.恒磁场技术实现消化道无线吻合的现状和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4):374-376.

[12]刘婉华,王杰芳.医学院校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3(2):59-60.

◎编辑 郑晓燕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Basic Scientific Quality in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Surgery

BAO Guo-qiang,YANG Lin,HE Xian-li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患矛盾;沟通

美國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是生物学过程,而且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文精神的体现。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而且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目前我国的医学临床工作中医患矛盾突出,原因很多,其中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缺乏也是医患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他们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医生培养成为医术精湛而且有仁爱之心、服务之心及社会责任感医德高尚的医生。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医患之间失去基本的信任,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原因很多,其中有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当、医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患者或者家属从网络上得到的医学信息比较片面和狭隘;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加之一些舆论、媒体的非专业的、非真实的、缺乏客观性的,有偏差的报道等,也有社会道德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医院自身为了创收开大处方,做一些不该做的检查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医患沟通的难度,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暴力伤医案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再加之很多医生在学校期间因为专业课程任务重,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对于人文课程关注不够,有些医学院校开设的与人文关怀课程相对较少,就使得医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与患者沟通足够的能力,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时有些医生不能很好的面对矛盾进而化解矛盾,反而是激化矛盾等。医学教育能做的就是在医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愫,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培养学生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医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复;同时也能保证给医护人员一个良好的行医环境。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国家医药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起源于人类关怀的需要,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对人的服务的科学,而人都是社会性的人。医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纯粹的生物科学,而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医学与人文科学联系极其密切,医疗的根本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从患者身上谋利,“医术,仁术也”。与其他学科的就业者相比,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服务中将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而病人是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患者不但在躯体上有病痛而且很多躯体上有疾病的人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所谓身心疾病就是此类。还有一部分心理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竞争中也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疾病即所谓心身疾病。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有灵感有思想的人,因此对人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应该始终植根于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深处,由此而衍生出仁爱之心、同情之心,悲悯之心,服务之心及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医生从事临床工作最重要的人文情怀。同时每一个医学生都应该知道医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任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让人长生不老。但是面对每一个病痛中的患者我们都要竭尽全力为对他们服务。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美国特鲁多博士的那则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这里面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对“生物学的人”的生命健康维护,更要关注“社会性的人”在心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和提高相关人文教育的教师及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师素质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首先任何一个教师自身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界不应该提倡教师成为只知道为自身晋级晋升所谓个人发展而工作的精致的利己者,教师应该有自身的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现自身良好的修养和教学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派送教师外出进修,更要请一些在人文素质的教育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走进学校的课堂为教师们进行讲座、座谈、讨论,拓展教师人文素质的知识面并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除了讲座和出外学习,学校应该定期为教师制定一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所必读的书目,并且定期召开读书会让教师在读书会上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分享各自的读书经验,也交流如何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在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中提高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文课程的教师或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的进行一些读书交流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较厚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学生之间定期的读书活动又可以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一个非常好途径。

(二)加强以医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文课程的构建

医德是医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人文素质,也是衡量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将来从事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医生的职业是非常崇高的,从事这份职业一定要有奉献精神,在医学生的入学之际就要进行医德教育,要向入校新生讲述生动的医学先贤的奉献医学的事例,传递医学先行者们无怨无悔的奉献医学的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起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必要性教育,使医学生明了在医学院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政治思想课的教育,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教育;构建以高校“两课”为核心的,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关怀医德高尚的医术精湛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医生。

(三)关注医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医学生自身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有能力接受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人格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个体的人格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也就是说健康人格的一部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医学是一个对个体的道德、心理人文素质都具有极高要求的学科,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者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关怀的具有崇高医德的人,医学生在校期间健康人格培养不仅是医学从业者人文素质培养,更是为以后漫长的从医生涯医生职业自身的需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过多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的医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医学生课业重,压力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加之近年来学生手机成瘾,网络成瘾,更使某些学生沉溺其中,无心学习。学校对于这些现象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重视开展医学院校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课程,公选课,定期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同时制定明确的课堂制度,使医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而不是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总之,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教育,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医学生人文教育,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善医学生人格,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未来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教育模式,对医学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仅关系着十三亿人看病救治的需要,更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医学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

[2]杜治政.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

[3]邱秀華,杨棉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0).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康复专业本科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培养高素质康复医疗人才的重要方面。基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康复医学;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课题项目] 2017年度四川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基于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康复专业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SCUSZ2017110);2018年度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和践行康复专业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谢苏杭(1995—),男,云南腾冲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物理治疗、膝骨关节炎远程康复;王 谦(1984—),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主治医师,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肌肉骨骼疾患康复医学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在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一次强调,社会各层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培养一支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和先天发育障碍患者服务的专业技术团队。因此,培育和践行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康复课堂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思考新时代康复专业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参考路径。

二、康复医学高等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医学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传授学生医学知识,还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素质教育,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4]。康复医学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5]。首先,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残疾人以及老年病、慢性病和先天发育障碍等患者。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不同程度的受限,患者表现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学习、工作和社交等参与能力受限。因此,康复医疗人员不仅在专业上具有扎实的技术知识,而且在医德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同情心。其次,病损的康复过程较长,涉及医学、人文、社会等问题,康复医疗人员必须更加的耐心细致,与患者一起树立长期康复的信念。再次,康复医学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疾病诊治、功能康复和重返社会三大部分,每部分中又有许多不同方面的组合。因此,协同合作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康复医学团队内部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的工作协同、执行与反馈。最后,面对广大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人群,康复医疗人员需要宣传与普及科学、规范的康复医学知识,为患者培养战胜疾患、恢复功能、重返家庭与社会的信心;協助培养和指导更多的康复技术人才,服务社会。综上所述,康复医学具有社会属性强、协同性高、覆盖性广的特点,在讲授这门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对加强医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国康复医学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医患矛盾呈现不断激化的态势,暴力伤医案件频发,这对医患双方、整个医疗职业环境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新时代各种高新技术、科技产业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促进整个康复产业智能化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中,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德医风,塑造疾患康复的同理心;提高康复医学教育水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康复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影响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校医学院校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医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精神;然而,部分医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但表现出功利性增强、通识知识匮乏、人文底蕴浅薄、缺乏整体临床观念和医患沟通技巧等问题。结合文献,笔者总结了影响当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原因[6-9],上述问题在康复医学本科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首先,社会医疗环境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冲击和资本运作充斥并渗透在医学的各个方面,评价医院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在于治病救人的成功率,而在于引进了哪些先进设备和创收多少利润。由此导致医疗行业过度市场化,也使功利主义渗透整个医疗行业,非正常医疗的市场导向使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非正常医疗现象层出不穷。同时,部分社会媒体的报道往往断章取义,使在校的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受到影响,从而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不能够统一思想。

其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使用的教材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基本上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的阶段。然而,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或见习阶段,真正接触临床患者时,则很少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人文知识实践往往需要在临床实习阶段才能实现,比如进行医患沟通。尽管在学校学习时通过考试的形式证明了医学生能够掌握医患沟通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医患矛盾都是来自没有成效的医患沟通。不只注重书本,不要把基础知识作为一次性教育,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康复医学作为需要长时间和病患相处的学科,让康复专业学生掌握医学人文内容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康复医学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很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进行思考和沟通,此时必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学生个体的消极因素导致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视程度不足。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是导致医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的影响因素[4]。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尽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是其以公共课形式进行教学,采用均一式教学方法,导致课程内容枯燥,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师因难以得到真实反馈也无法着实改革,以此形成恶性循环。现代社会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也影响了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与方法

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平等公正、诚实守信、富强文明、爱岗敬业、和谐友善、仁心仁术、尊重患者等价值观教育,是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对策与方法,有效提高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康复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康复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应重视康复医学人文教育,合理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授过程中要尽可能与康复内容相结合,摆脱公共课形式,以生动形象的临床案例进行授课。目前也有学校在探究将康复专业内容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比如在讲授“传统康复技术”时提出了“渗透、契合、适度”三原则,将两学科结合进行教授,丰富课堂厚度,优化教学资源[ 10 ]。研究报道,在“康复治疗基础”教学中联系康复医疗行业实际热点问题内化医德教育,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以及教学现实感[ 11 ]。

其次,充分开发现有技术资源与科技的融合,开创虚拟化康复教学场景[ 12 ]。针对康复医学专业特色,借助虚拟现实增强技术,打造线上医患沟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的模拟,将医患沟通的内容与方法,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康复医学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上,创新课程形式,切实感受与体会康复医疗人员工作的真实场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同时,针对康复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环境熏陶。引导校园广播台、学校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方式,渗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二)教学实践协同

教学实践是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转化的最佳途径[ 13 ]。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是要不断与人打交道,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管是医学专业技能还是职业素养,都需要在具体的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反复磨砺才会最终由知识、习惯内化为行为方式。教学实践的方式有康复临床实习、社区康复医疗、康复义诊、医疗法规政策宣讲、康复知识宣教、扶困敬老志愿者活动等。在课程教学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协同,促进医学生掌握康复专业技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社区康复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人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在联合国组织的持续推动下,社区康复已逐渐成为多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也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基础[ 14,15 ]。在新时代的医疗环境下,国家提出在疾病治疗时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指导意见[ 16 ]。社区康复作为连接医院与家庭的桥梁,是康复医疗人员帮助患者回归家庭、迈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为老年疾患、慢性病的预防与早期康复提供重要的就诊平台[ 17 ]。因此,在社区康复教育与培训基地的建设可作为促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载体。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社区康复义诊,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患者人群,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切实体会患者的真实康复需求;实践医患之间的沟通技能;帮助社区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训练;为社区医务人员及广大居民进行康复科普培训;为孤寡老人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志愿活动。学校也可建立社区“导师负责制”,将社区康复负责人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社区工作,亲身传授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社区康复建设,提高了康復专业学生对社区康复的理念意识,切实将“康复回社区”落实到位;亦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并让康复专业学生在活动参与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社会生活现实,体验价值冲突,做出价值选择,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社区康复建设作为一个潜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载体,拓展专业技术能力,培育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文明、和谐、友善、敬业的职业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18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培养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康复医学高等教育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影响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基础上,结合我国康复发展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协同、社区康复建设三个方面,加深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康复需求及实践的认知,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与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寄语青年 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EB/OL]. [2021-01-30](2019-04-30).

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30/c64094-31058510.html.

[2]杜楚源,王小林.醫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12):93-95.

[3]纪元,张桓,周翠.医学人文素养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25):244-245.

[4]白波,程刚.重视医学人文教育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5-8.

[5]赵一瑾,余彬,刘锐芬,邹积华,黄国志.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5):576-578.

[6]曲海英,刘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学生伦理价值观的内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1):65-68.

[7]王群林,孙基梁,白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教育全过程实效性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7(20):179-181.

[8]苏伟,曹伟.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37(5):350-352.

[9]谢孝东,杜冬杰,麦锦城,张婷婷,方向颖.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探析——基于广东省9所医学高校的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106-109.

[10]蒋宗伦.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96.

[11]李杨.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3):174-175.

[12]Rose T,Chang SN,Chen KB.Immersion of virtual reality for rehabilitation - Review. Applied Ergonomics,2018,69(1):153-161.

[13]陈镭.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5):46-47.

[14]Mason C,Weber J,Atasoy S,Sabariego C,Cieza A.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Plos One,2017,12(6):e0178418.

[15]Cleaver S,Nixon S.A scoping review of 10 years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4,36(17):1385-1394.

[16]何成奇.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94-496.

[17]Liu Q,Wang S,Lin J et al.The burden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mong Chinese elderly:estimates from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tudy.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8,26(12):1636-1642.

[18]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EB/OL]. (2018-12-11)[2021-01-3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211/c385474-30457713.htm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XIE Su-hang1,2,3,WANG Qian1,2,3

(1. Center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Rehabilitation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3.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Key words: core values;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医疗事业的改革,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培养任务的落实,有赖于大学班主任职能的行使。因此,班主任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素养;医学生;青年教师;人生观

一、引言

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班主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班主任作为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致力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班主任应该完成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青年教师特别是高等医学院的青年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高等医学院医学生是国家未来医疗事业的主力军,因此,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除了让医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及其临床应用,提升其职业能力等外,越来越注重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医学生来说,职业素养是其在所处社会环境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职业世界观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担任高等医学院校的班主任时,又将如何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班主任应当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明确自身职责

班主任是医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指引人。医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能够与其直接地、长期地进行面对面接触。因此,班主任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直接影响到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建立。就班主任而言,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高等学校组织的针对教师师德及教学能力的培训,虚心向学校榜样教师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升个人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1]。班主任应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处事态度、行为准则,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班主任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引医学生“三观”的建立

班主任是医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不限于面对面这种单一形式。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随之在学生间流行。这也是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之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融入学生的交流圈。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班主任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动态,在学生遇到困惑或者难题时,能够以老师或朋友的身份,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或决策,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当然,青年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不能忽视面对面交流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班主任与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班主任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四、班主任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指导

随着国家医疗事业改革,医学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在以后的医疗岗位上一展抱负,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医疗、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各高等学校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改革医学生专业课程教育体系,进一步加深校内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较為完善的医学生职业素质评估体系等[2]。

班主任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组织医学生系统地学习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需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从理论入手,让医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对医学生乃至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哪些重要意义等问题。班主任要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掌握医学生学习后的反应,并为医学生解答疑惑。

第二,通过组织职业素养相关竞赛活动或课题讨论活动,让医学生进一步掌握职业素养相关内容和要求。可通过邀请医务相关人员现身说法,向医学生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医患问题,让医学生深刻感受到自身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组织医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文献,扩展医学生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自身所处的小环境,提高医学生的竞争力,紧跟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第四,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规划指导。职业规划有利于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进行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这将为医学生的就业以及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班主任注重医学生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

班主任在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督促医学生加强学习临床专业知识与提高临床技能。医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是他们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只有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医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岗位上更有竞争力,遇到困难时,才能更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处理医患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因此,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医学生各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掌握医学生各门课程成绩,对成绩不理想的医学生,及时沟通,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状态以及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为学生解决问题。

总之,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随之提高。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医学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其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力,提升职业道德的思想高度。班主任作为医学生教育阶段密不可分的一员,应从自身和医学生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思宇.浅析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19-20.

[2]常海波,赵海艳.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14-15.

[3]郑亚楠,龚茜,刘民.医学职业素养构成及各阶段教学目标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7,38(09):84-86.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护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担,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护理礼仪与形体”课程紧扣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仅贴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的道德品行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要求,还包含了护生的形象塑造、举止礼仪、沟通礼仪和规范礼仪,有效提高了中职护生德育的时效性。

一、“护理礼仪与形体”课对中职护生德育时效性提高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护理礼仪与形体”对中职护理专业有效达到德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护生礼仪文化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姿态

“护士礼仪与形体”教育中的礼仪属于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如《三字经》勾绷脚的训练,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的礼仪文化素质。而形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如 “站立有相”“落座有姿”“行走有态”“交往有礼”,能够使护生的仪表更加端庄、姿态更加优雅,塑造出良好的护士职业姿态。

2.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把“护理礼仪與形体”教育作为加强培养中职护生职业道德的切入点,使学生真正学到礼仪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并通过将礼仪与形体教育所培养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有效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引导护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3.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适应现代护理之需

与患者有效沟通是护理学生未来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护理礼仪与形体”课程内容不但包含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礼仪,而且还包含了护士与患者家属、探视人员以及各种工作人员的沟通礼仪。护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各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并学会营造出融洽与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护理礼仪与形体”有利于加强德育实效性

按照现代社会医学和护理模式的需求,充实“护理礼仪与形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出“2(课堂)+2(校内)+1(社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中职护生德育的时效性,实施内容如下。

1.(课堂)=课程学习+角色扮演

学校“护理礼仪与形体”课程内容包含形象塑造、护士的举止礼仪、护士的工作礼仪三大模块。从护士礼仪的基础理论“道德美、语言美、气质美、形体美”学起,然后训练护士的举止与工作礼仪。在传统理论学习与形体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根据临床实际设置不同情景,护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共同探讨护理礼仪问题,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不断揣摩在临床模拟中的护理礼仪,让护生更好地诠释护士礼仪要求。

2.(校内)=礼仪竞赛+舞台展示

学生会专门成立礼仪社团,组织开展“护理礼仪与形体”大赛,选拔出优秀的班级及个人进行集中训练,包括“护士礼仪操”“情景模拟剧”“经典诵读”等,并在学校每届“5.12护士节暨护理礼仪技能实训成果展示大会”上表演。同时在护士技能大赛上,通过设置场景展示护士的仪容仪表、形象气质、言行举止等护理职业礼仪与工作礼仪。

3.(社会)=成立卫校礼仪服务队,深入社会开展服务

培养积极优秀的护生,成立卫校礼仪服务队,始终服务于笔者学校青年志愿者的各项活动。不但巩固了课程内容,而且增强了护生的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和岗位意识,为以后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护理礼仪与形体”课程“2(课堂)+2(校内)+1(社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广泛开展和应用,创新了卫校护生的道德与礼仪培养,塑造了护生良好的职业姿态,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朝着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断地前进和努力。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卫生学校)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教学;当代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近年来随着德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的大力实施,各类各级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有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了极大助力。但就卫生教育本身而言,医学生德育教育一直以来仍缺乏其特色理论和具有实效的教育模式,而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有关的研究和应用则近于空白,亟需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对于当代德育教育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生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着医疗行业的风气,更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教育必须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注重医学生德育教育,形成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和有效的道德培养体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下,需要通过对中医教学教书育人方面的研究,充分认识和定位中医教学在当代德育工作中重要地位,确定中医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角色,使中医教学与医学生德育工作做到充分的有机结合,发挥中医教学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以进一步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 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我国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现有德育概念模糊、德育理论系统性逻辑性欠缺、德育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德育效果评价的不准确性、德育工作教育目标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等多个方面。

1.1现有德育概念的模糊性

有关德育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大相径庭,国内教育界对学校德育教育也有多种阐述不一而足,而教育主管部门只是进行了文字上的简单界定,卫生类学校的德育概念则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空洞、空泛缺乏自身的特色,缺乏应有的实际指导价值。

1.2德育理论系统性逻辑性欠缺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德育教学的内容亦在不断扩充、变化与发展,现有内容庞杂琐碎、牵强附会造成了其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欠缺,即使是在同一本德育教材中甚至存前后矛盾之处,给教学实践带来了极大困扰。

1.3德育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现有德育教育可谓名目繁多、形式种种,但整体上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说服性教育一种是说理性教育,究其本质都是强制性的灌输,很难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书本内容和社会人们所作所为不完全相符,学校德育教育在现实中缺少支持,收效甚微。

1.4德育效果评价的不准确性

德育教育短期内效果具有不可见的特殊性决定其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价机制。现有的德育体系对于德育教育系统的组成、德育教育实施者的工作质量均有较系统的评估方式,而对于教育实施对象的教育效果无法做出准确客观评价。

1.5德育工作教育目标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

现有的教育目标更多的是反映了教育实施者自身的意图或愿望,部分德育内容过于机械、教条化和理想化,"高、大、空"完全脱离了生活和学校教学实际,无法真正起到育人育德的效果。

2.传统中医哲学思想的优势和价值

2.1传统中医哲学思想的优势

作为仁术,传统中医在行医过程中坚持"惠民济世"的思想,注重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提高,强调先做人后行医。认为学医者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和道德要求,同时也对学医者心智开发、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提出了要求。中医医德自中医初成即开始孕生,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传承与演进,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尚、术业求精、仁爱救人"的基本医德精神,并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2.2传统中医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历经数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统医学在育人育才、医德培养、综合修养提升等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对于丰富当代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和形式,提高当代医学生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理想乃至医德行为和习惯的形成、提升综合素养均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充分挖掘传统医学哲学思想优势和长处,将中医教学与当代医学生德育工作做到有机结合,作为当代德育教育教学研究实现突破的重点。

3.中医教学与当代医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3.1中医教师自身的定位

应认识到教师角色兼具教学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双重职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密不可分。在实施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自身优势,竭力将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魅力运用淋漓尽致,增加德育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和深度,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密切结合生活、临床实际和个人感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对中医教师的培养

学校应确立"学生为本、发展为先、体验为主"的德育理念,把握当代德育发展趋势,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德育政工队伍,将传统医学哲学思想贯穿于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积极探索当代德育工作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将中医专职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突破口,开展深层次的培训,进一步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调整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多方位育人,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制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目标和基本指导思想

依据本校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可行的德育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构筑贯穿传统医学哲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给予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在古往今来中医大家的生平事迹中学会去感受、感知和感悟什么是道德,通过社会实践来丰富学生道德生活经验。

3.4中医教学与当代医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機结合

培育医学生良好的医学道德是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医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有机结合。自始至终将医德教育的内容恰当地溶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绷紧医德这根弦,在医学知识学习、医务实践和医疗行为中自觉主动地培养医德,增强修养和自警意识。教师授课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开展德育教育,注重学生心智开发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诚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形式的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均需要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要量变积累到一程度才能出现质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江萍.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2期

[2]袁冰,石东平.论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2002年01期

[3]陈建伟,张万方.《大医精诚》的医学伦理学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年05期

上一篇: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