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

2024-02-10

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茗, 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 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 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 月转晚妆楼。

《夏日闲居》(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 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 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 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 不觉到山边。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史)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与赵莒茶宴》(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琴茶》(唐•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茶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唐•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题禅院》 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西陵道士茶歌》 唐•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咏 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回文诗二首 宋•苏东坡

之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之二

空花落尽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红;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茶》 宋•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

《茶》 宋•秦观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圆月探奁;

玉鼎注漫流,圆月探奁;

侵寻发美鬯,圆月探奁;

经时不销歇,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使我全芬馥。

《茶》 宋•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琼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雪煎茶》 元•谢宗可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蓝素轩遗茶谢之》 明•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

《武夷茶》 明•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茶烟》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武夷茶》 清·陆廷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

茶花二首 [宋]苏辙

(之一)

黄蘖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

久疑残◇阳和尽,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

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鉏。

(之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

稍经腊雪侵肌瘦,旋得春雷发地狂。

开落空山谁比数,烝烹来岁最先尝。

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磨二首 [宋]梅尧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茶灶 [宋]杨万里

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

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山寺喜道者至 佚名

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

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

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

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

晚天雨霁横雌霓 [宋]曹冠

晚天雨霁横雌霓,帘卷一轩月色。

纹簟坐苔茵,乘兴高歌饮琼液。

翠瓜冷浸冰壶碧,茶罢风生两腋。

四座沸欢声,喜我投壶全中的。

茶爽添诗句

夏日闲居 [宋]张籍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1125-1210)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北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回头诗 【清】曹雪芹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莫分茶 【北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竹枝词【明】袁宏道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青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又称对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技夺目鲜花。现将常见内容广泛,意义深刻,集录如下: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燮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贫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

悬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仅以杭州的(茶人之家)为例在正门上,就有这样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里既说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的感受。

北京前门,大茶馆门楼的茶联: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君山银针是著名的历史名茶,其茶联: 柳井有水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上海天然茶楼的对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吸引游客五岳山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走,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水泉。

成都望江楼茶联,作者清代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茶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浓。

成都早年间有家茶酒铺,联曰: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这副茶酒联,奇特、贴切,茶酒客人前往,结果经营日盛。

几种历史悠久名茶综合联:

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 茶叶 监管体系 标准化

引言:华茶动了谁的“蛋糕”

茶叶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品类齐全,茶树分布广泛。古往今来,茶叶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茶叶贸易就相当活跃[1],“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战略也为华茶经贸活动的开展创造出新的机遇。然而,随着华茶对外贸易量的加大,各国对华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华茶动了谁的“蛋糕”?为有效适应当前的华茶贸易国际形势,实现对外贸易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需要对我国茶文化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进行研究。

1 华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1.1 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说起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由于我國西南边陲属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此当地居民需要摄入高热量食物来获得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其中,奶类、牛羊肉等都是该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种类。由于高原地带蔬菜稀缺,摄入的主食又异常燥热,致使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被分解,进而造成便秘。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可以弥补当地人膳食中的不足。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我国西南地区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同一时期,欧洲人的膳食也以高热量食物为主,丝绸之路为他们带去了茶叶,缓解了摄入高热量食物带来的不适。如此一来,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换资源,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坚力量,华茶甚至一度垄断了世界茶叶贸易市场,各种名茶种类丰富程度堪称世界之最[2]。

1.2 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格局

如今,国际茶叶市场的供给由以往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提供茶叶的质量水平也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而提升。当前,国际茶行业工业化生产程度的大幅提高,致使相关茶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作为茶叶的最大原产地之一,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与肯尼亚等成为主要的茶原料出口国。随着茶制品的快速崛起,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选择在肯尼亚、斯里兰卡、马拉维、坦桑尼亚等国建立茶叶生产专业化基地[2-3]。然而,世界茶叶主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在茶叶出口市场中进行低价竞争。虽然发达国家在对外茶叶贸易中并不具有生产规模优势,但加工后却有着较为明显的质量优势,进而以较少的出口量获得更高的出口效益。

1.3 中国茶行业的优劣分析

我国可谓是老牌茶叶生产和贸易大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作为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我国拥有十分悠久的茶文化,而华茶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华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茶叶的种植、制作、器皿、烹饪、品评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独到的要求。与其说华茶是一类产品,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另一方面,华茶对茶叶的研究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唐朝时就有陆羽编撰的《茶经》流传至今。我国传统制茶手艺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其可以在世界茶业舞台上开辟一片不一样的“蓝海”。传统华茶从种植、采收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制茶人的经验和态度,即便是同一种原材料,不同的人制作也会产生不同的成品,难以量化。要想获得完整的华茶饮茶体验,只能依靠特有的生产和加工工艺,即只适宜以小农经济或小农经济为主的集体经济形式进行小规模运作,而这正是华茶的魅力所在。然而,一些学者不断鼓吹西方现代食品工业会完全替代传统食品工艺,并向现代化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这一言论不仅不能引领华茶文化复兴、振兴华茶产业,还会使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极大挑战——无论“硬实力”如何,任何脱离文化的“软实力”都将会失去竞争力。加之全球地区性冲突不断,单边主义横行,一些国家特别是主要的茶叶进口国出于自身贸易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会主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进而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针对我国茶叶检测特别是农残标准的检测日益严苛——检测项目大幅增加,准入要求逐渐严格,实施速度加快且变化频繁,导致华茶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阻碍,成为悬于华茶企业头上最锋利的一把剑。中国是茶叶大国,却并非茶叶强国,因此亟待增强华茶核心竞争力,从而引领产业发展。

2 悠久的中国茶文化

2.1 鲜有人细读《茶经》

现如今,华茶行业功利横行、心浮气躁,偏重于将茶作为商品,陷入无利不起早的循环;更多人热衷于卖茶的概念、口感等,而鲜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与传承真正的华茶文化。《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绍茶的专著之一,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可谓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并能够用于阐述茶的品质标准及其影响因素。《茶经》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4-5]。然而,国人中的“茶客”虽多,但认真品读过《茶经》的人并不多。对华茶的文化内涵、功效不甚了解,导致“茶客”对适合国人自身体质的传统工艺华茶并不重视,甚至存在偏见。几年前方舟子称“普洱茶致癌”,之后虽然被专家辟谣,但普洱茶的销量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2.2 华茶的地域文化

自古以来,华茶的生产就非常重视质量,在《茶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茶叶栽培特性、采摘适宜气候和制作工序的记载[6]。茶叶讲究“什么山出什么茶”,比如武夷山的岩茶、西湖的龙井、云南的普洱、黄山的猴魁……众多茶品因各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享誉全球,这就是茶叶核心产区的概念。传统华茶重视手工技艺、慢工细活、经验掌控,这与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工艺有着很大差异。

2.3 茶的好坏:一看茶、二看工艺、三看水

如何分辨茶的好坏呢?评判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看茶。好茶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美感,每种茶叶都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显毫、锋苗、匀整、挺直、弯曲、平伏、肥壮、壮实等,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外形,各有各的好坏,各有各的优劣。其二,看工艺。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制作工艺,无论是绿、红、白、黑、黄、青哪一种茶,其生产方式的差异将直接决定茶的口感。其三,看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什么土种什么茶自然要用什么水来沏,就如龙井茶要用虎跑泉水冲制以达到最佳效果一般。

2.4 喝茶首先要会沏,然后才会喝

《茶经》中论述了茶汤水质的选择、煮沸温度的测量等,详细列出了19种制茶工具与29种煮饮器皿[6]。中国人喝茶讲究一个“沏”,不同茶的沏法不尽相同。例如,碧螺春就必须先倒水再放茶,不然就会破坏其口感;又如普洱茶,讲究撬茶、投茶、洗茶、洗杯、再泡、出汤的手法;再如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流行的功夫茶,在沏茶的时候就讲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茶艺手法。不同手法沏出来的茶口感天差地别,所以要喝茶先要学会沏茶。

3 新型茶的畅销

华茶文化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既能“走出去”,又能“请进来”。中国学习其他国家在生物育种、茶叶产品多元化、茶叶功能研究的先进技术,并以此对茶叶“全价”开发利用,推陈出新[7]。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各式风味茶、功能茶、方便茶、科技茶等新型茶,且某些品类十分畅销,已形成一种流行消费风气。但是,此类产品改变了传统华茶的饮茶习惯和消费需求,淡化了原料茶叶品级的影响,并加入其他配料、添加剂等,使茶叶摇身一变成为快速消费品,主要是为了解渴和满足味蕾刺激,追求娱乐化的新奇感,属于开辟的新型消费市场。

4 喝的不是茶而是文化

4.1 喝茶的仪式感和用具

喝茶之所以被称为“喝”茶,是因为有茶艺的存在。喝茶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茶艺体现的便是一种对自然纯真的茶艺精神的尊重:一块方巾、一把茶壶、一枚茶漏,无一不精致;动作自然而流畅,在沏茶的瞬间赋予茶叶生命,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美感和心情,在闻、品、赏、悦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8-9]。

4.2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喝法

不同的茶在不同人手中有着不同的味道,不同种类的茶喝茶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花茶在东北、华北地区比较受欢迎,人们喜欢用瓷壶泡茶;龙井、碧螺春适合使用无色透明玻璃杯冲泡;红茶多用紫砂壶泡制。此外,盛放不同茶叶所使用的器皿也有所差异,用于冲泡的水的温度也不同——绿茶多用85℃开水,普洱则需要小火慢煮。正是因为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使得不同茶叶各有不同,也各具特色。

4.3 眼球里的茶叶艺术

喝茶是一种生活,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生存而活着。喝茶不单单是喝,更是一种视觉享受——用玻璃杯泡茶,看着茶叶在水中或起或沉,慢慢伸展变化;或是喝功夫茶时看着沏茶人一气呵成的肢体动作,每次喝茶就是一次感官的享受,艺术的洗礼。

4.4 由茶入道

我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曾记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在华茶文化中,茶和禅本就是一体,两者相互交织。如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法”有著孕育的意思,法备故礼仪在。以茶为媒,修身养性,而其中蕴藏的道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融化于生活,落实于当下,茶叶就因为这些礼仪和文化成就了以茶入道的哲学思维[6,10-11]。

5 华茶监管体系的补充

5.1 华茶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产业走出去,标准需先行”,我国实质性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突破国外贸易技术壁垒,提升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认可,推动产品走出国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某项标准体系如果能够得到国际公认,也预示着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目前,我国在诸如5G通信、高铁、汽车、化肥、数字电视、中医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拥有较强话语权,令世界瞩目。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没有任何话语权,华茶国际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以前国际上通行直接检测干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方式,而我国茶学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提出“喝茶不吃茶叶”,而且不同农药溶解到水中的比例并不相同——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陈院士终于用数据改变了美国、欧盟等制定的6项国际标准[12]。2019年10月29~3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技术委员会(TC34)茶叶分技术委员会(SC8)第二十七次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召开,我国成为参会的7个国家代表团之一。大会最终以决议形式达成共识:由我国牵头起草的《绿茶术语》国际标准制定项目将进入国际标准草案(DIS)投票阶段,《茶叶分类》《乌龙茶》工作得到持续推进,我国提出的《茶多酚规格》《茉莉花茶》等两个新项目将作为前期预研项目得到推进[13]。由此可见,我国正努力在茶叶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凸显产业优势。同时,各国应主动适应国际消费市场的变化,通过定期对话促进磋商,求同存异,平衡好国内外标准,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茶叶生产、加工、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进而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5.2 茶文化标准化领域的空白

曾经有老茶客说起过,他第一次喝碧螺春的时候搞不清与其它绿茶的区别,硬是将碧螺春泡成了“炒青”;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开始喝普洱茶,并花费大价钱购买了一把紫砂壶,但用其泡茶总觉得口感不适,经过询问后才得知紫砂壶还需要“开壶”。经验丰富的老茶客都难免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更何况是刚接触茶叶的人呢?

由于我国茶叶的部分标准在茶文化领域尚属空白,且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喝茶的方式方法,包括推荐使用什么茶具、如何泡茶、用多少度水冲泡以及茶叶相关产地背景介绍等一系列的具体说明。由于产品标准中缺乏如何标注在包装上的规范,只能少标,甚至不标,导致各类茶及茶制品虽种类繁多,但包装千篇一律,无法将其优势与特点展现出来。若依靠茶商和茶客们口口相传的经验,个人喜好太浓;若依靠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则商业意味太重;若饮茶缺乏引导和拓展,华茶的优势将被硬生生“抹杀”,沦为倒水解渴。茶为国饮,坊间有“七万茶厂不敌一家立顿”的说法,可见国人对华茶文化的了解尚显不足。

5.3 茶文化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

综上,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茶行业监管体系,将以《茶经》为代表所著述的茶文化一同纳入其中,且特别需要在茶产品的标准中就将纯手工制茶和机械化制茶、纯茶叶和茶叶制品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

在日本,豆腐行业的工业化水平极高,产品琳琅满目,而手工生产的豆腐制品已走入高端市场——坐落于东京最高大楼MIDTOWN中的名为“京乃豆腐屋藤野”的豆腐店因手工生产高品质稀有豆腐而闻名[14]。对于我国传统的纯手工制茶而言,不能忽视手工生产者的智慧和技艺,不能仅仅局限在如今标准中简单的数字化品控指标,也不能局限在“名茶”“品级”等单一的评价之中,而应从更为立体的角度制定标准规范来展现产品特色。就像法国人在葡萄酒标签上标明酒庄、产区、年份、装瓶信息等,体现对葡萄酒文化的传承及品质的追求。建议在我国传统纯手工制茶的包装上添加对该茶产品的外观、工艺的介绍等,标注该茶的产地,由什么人制作,推荐如何饮用等,以引导消费者的茶叶消费习惯,让他们不只是为了解渴而喝茶,而是品情调、品文化,实现从“饮”到“品”的跨越,才能有效打响华茶的知名度,进而从国内走向国外。

对于机械化制茶而言,应该严格明确标注其不同于纯手工工艺,茶叶制品则要清晰标明人工添加的香精、色素等其它具体成分。深入细分规范化市场之后,让有特色的、高端定位的手工制作的纯茶叶,与工业化、产量大、食用方便、价格經济的机械化制茶区分开来。让茶叶制品凭借各自的优势灵活经营,能有效遏制以次充好、恶性竞价等扰乱茶叶市场的行为,让消费者一眼就能了解并明辨各种产品的不同,以便根据不同饮茶习惯、口味和消费需求做出自己的选择,促进华茶行业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

结语

华茶传统工艺的历史悠久,天生就拥有较强的文化底蕴,所欠缺的只是如何转化这种优势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议在国际标准化过程中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挖掘,深耕细作,用开放共享、文明互鉴的方式传承创新华茶文化,并将其纳入茶行业监管体系。期待华茶重回世界之巅的这一天。

参考文献:

[1] 陈倩.“一带一路”下茶叶对外贸易争端案例中的共性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12):1-2.

[2] 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 尹迪,焦博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5):41-42.

[4] 孙忠焕.陆羽及其《茶经》给我们的启示[J].农业考古,2016(02):188-192.

[5] 宋宇.略论陆羽《茶经》的科学性[J].农业考古,2016(02):193-197.

[6] 刘垚瑶.《茶经》饮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 凯亚.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写在《关于现代茶业发展思路的探讨》读后[J].农业考古,2006(05):121-123.

[8] 朱飞云.茶俗、茶艺、茶道谈[J].中国文化遗产,2010(04):90.

[9] 范增平.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3):13-20+3.

[10] 范国荣.陆羽茶道初探[J].农业考古,2019(05):163-166.

[11] 陈宗荣.中国茶道与文化自信的探讨[J].福建茶叶,2018,40(08):4-5.

[12] 创新中国丨“当代茶圣”改写6项国际标准,为中国茶叶争夺话语权![EB/OL].[2019-01-07].https://mp.weixin.qq.com/s/ebzHXQQADAmwosgrc94Uog.

[13] 杭茶院:牵头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N].人民日报,2019-11-13(019).

[14] 谢玲.改革?沿袭?手工豆制品作坊向何处去[N].中国食品报,2012-08-28(004).

基金项目:上海市2019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领域项目,检测报告的解读及运用(项目编号:19DZ2305200)。

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纵观近年国内产茶地区的发展,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茶旅一体化”逐渐形成热点。依靠茶资源、围绕茶主题,以旅游为内容,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以产业化为导向形成经济链,促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局面,最终实现茶乡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型。各地区都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茶旅之路,湖南也将整合地区优势,打造出大湘西地区“潇湘茶”品牌,更期待走出“潇湘茶旅”特色之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文立足于现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探索“潇湘茶旅”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創意产业;潇湘茶;茶旅一体化

1大湘西地区“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积极探索“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最早提出这一发展理念的是贵州凤冈县。早在2006年,该县紧抓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机遇,在建设“茶海之心”景区中摸索出了这条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茶旅文化提升了凤冈的知名度,使其成为了黔北东部生态旅游的新秀,推动了区域产业持续性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在2009年第五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进一步深化了“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提出实施茶产业、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体化发展的新模式。2012年贵州省将“茶旅一体化”列入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标志着这已上升为省级发展战咯的层面,2012年10月,“茶旅一体化”成为第九届中国茶叶博览会高峰论坛的主题。就在2015年第三届中国湖南·黑茶文化节中提出的“茶旅文一体化”的地域性发展战略成为了热点话题。这对茶旅文化的多元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湖南,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娄底5市州所辖的42个县市区,扩展到武陵山片区的安化、石门、桃源三县,共45个县市区。该地区处于我国绿茶产业黄金带,茶农占农业人口13.9%,其茶叶年均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由于大湘西地区茶叶品牌较多,市场上普遍呈现乱、杂,地区茶业结构单一,品牌文化建设较被动,产品包装及推广投入有限,虽然拥有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石门银峰等国家代表性茶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但大湘西地区仍处于“有好茶,无大品牌”的发展阶段。

不难看出,大湘西地区并不缺少优良的生态环境与茶叶产品,茶产地的文化积淀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发展“茶旅之路”的重要基础。可是,在“以文兴茶、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整个过程中,唤起消费者共鸣、串起消费者体验、传播文化品牌的重点是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如丝如线,是“茶”与“旅”可否结合发展的关键。2茶文化创意产业在“茶旅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为茶业与旅游业提供紧密串联的纽带,而且有助于解决大湘西地区茶业所暴露出的文化无序化、产业偏单薄、创新缺动力等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以此作为“潇湘茶旅”文化结构创新的重要方向,进一步探索地域性、民族性、创新性相统一的茶旅文化发展模式。

作为特色,随着“茶旅一体化”的兴起,茶文化创意产业以多元形式丰富人们的感受。“茶旅—体化”产业重在进茶园、赏茶景、采茶叶、制茶饮、品茶风、学茶道等一系列的体验。茶园依旧,要做到“一景一故事、一茶一传奇”。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化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魅力的关键。

作为缩影,依托山水生态和民俗风情,茶文化创意产业是地域性文化和品牌的重要符号。无论是一包小茶,还是一盏茶器,都是串起文化与情感的线索,带游客入茶境,引文化向各地。紧紧围绕“养生、闲情、学道”等要素,开发各类茶旅主题产品,推动地方茶旅品牌有实体、有产品、有特色、有市场。

作为机会,借助茶业的人文积淀,茶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茶旅产业结构转型的转折点,作为生态复合型旅游产业,许多地方的“茶旅—体化”不仅开发以茶叶、水果、苗木、中药、鲜鱼等产品为主的多层次观光农业,还积极推进农、林、牧、渔与旅游业对接。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可结合当地特色历史人文,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联营互补,将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品牌优势。

探索适合大湘西地区的“潇湘茶旅”的文创产业发展之路,重点需探讨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关系,基于已有的设计实践,分析总结出以下两种融合方式:

第一,地域产业重组式融合。以地区特色产业为基础,整合重组相关产品产业。以“安化黑茶”为例,黑茶外销历史悠远,近年,相关品牌产品发展飞速,成果斐然,但相关茶文化创意产品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茶业品牌的拓展。通过跨专业研究挖掘,发现安化占据了整个地球85%的冰碛岩,因其石材的稀缺且有益养生,而以代表性的冰碛岩为材料创作茶器,既能强化地区特色,也可创新产业合作,值得探索。

第二,特色文化延伸式融合。从茶礼茶道、茶俗茶戏、地区手工艺等方面探索同根文化间的融合开发。以“湘西茶俗”为例,土家族茶俗茶礼绝大部分保留原始人文情怀,以茶为礼,以茶为敬,例如在盛夏时节于门前主路边放上一缸茶,让过路行人自由取用,此习俗名为“施茶”,传统美德,流于习俗细节中。同时,世代在长期劳作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原始质朴的茶品和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场合祈福或待客,例如青花大碗待客的鸡蛋茶、葛粉茶、米子茶等,用于三伏天降暑的凉粉茶、糊米凉茶等,颇有自然风味。以茶为载体衍生出的民俗文化正是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与“潇湘茶旅”延展融合的重要途径。

3探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发展新思路

大湘西茶旅文化品牌的构建与探索刻不容缓。迎着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结合当地茶乡地域特色,融于自然情景之中,继而实现本土特色化、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文创开发。

第一,基于茶园采摘,结合相关茶风茶境,立体茶文化的个人体验。真正的好茶来自优越的生态环境,在人们享受茶园旅行之时,可参与采摘鲜茶,将最后获得的茶制作成个人茶包、香包、礼品等文化产品,一方面亲身感受到了茶的品质,另一方面,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保留着旅行记忆中多重感觉,让品茶的味觉享受融入立体享受,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第二,基于制茶泡茶,整合相关工具器皿,传承茶文化的器具产品。《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一文曾提出基于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等理论,对已有的茶文化创意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构建了三个新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其中关于茶具研发设计与茶具工艺品交易的产业化设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茶叶加工和茶器制作是茶文化中最具匠心的部分,提取其中代表性的器具作为延续特色技艺的重要载体,注重挖掘各种制茶、茶艺特色,传承相关工艺品、生活用品,通过适度创新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

第三,基于茶史茶俗,延续相关民俗故事,打造茶文化的文艺节事。大湘西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节事和民间故事,一方面可结合本土节庆、民俗活动开发茶礼品,另一方面整合力量创作一批茶歌茶戏、歌舞剧目、民间故事、微电影等反映地区茶文化的文艺作品,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推介活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茶旅活动的联动效应,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实现双向促进,

第四,基于功效保健,引入相关保健知识,普及茶文化的养生之道。在茶园清新自然的空气和风光中修身养性,是当下各地“茶旅一体化”的重要亮点。利用茶叶减肥、排毒、抗氧化、延年益寿的各类功效,可开发适合不同养生诉求的茶产品、品牌,全方面展现茶文化中的博大精深。

第五,基于知识科普,提升相关茶道智慧,发展茶文化的研学产业。各地针对寒暑假推出生态游、科普游,基于自然环境和茶道文化,可开展茶文化主题的研学旅游,打造相关科普类、历史类、文学类的文创产品,以茶文化中的礼、禅、道等内涵吸引更多人品茶、爱茶、懂茶。

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茶旅一体化”理念不断成熟,但在文化创新产业背景下的“潇湘茶旅”文化发展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与被动。以“文化创意产品”作为点,串起“潇湘茶旅”这根线,织出“区域性品牌”一张网,推动产业间的多维度联动、复合型发展、一体化传播,呼之而出,正当其时。

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2、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4、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5、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6、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7、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8、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9、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10、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11、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12、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13、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14、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15、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16、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17、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18、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19、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关于茶的唯美诗句

2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21、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22、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23、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24、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25、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26、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27、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28、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29、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关于茶的唯美诗句

30、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

31、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32、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33、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34、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35、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36、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37、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38、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里香。

39、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40、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41、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42、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43、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44、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

45、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46、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47、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48、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49、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50、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51、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52、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上清凉。

53、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54、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55、龙井茶香飘宇高,虎跑水溢满寰瀛。

56、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57、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58、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

59、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60、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61、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62、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63、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64、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65、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66、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国古代茶诗词由来简述

据相关记载, 神农尝百草, 发现茶的药用功能。而公元前1115年, 周武王吊民伐罪, 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之后, 将巴蜀所产茶列为贡品。此后, 漫长的历史中, 茶叶发展演变过程缓慢。关于茶,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记载道:“茶之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茶最初为药用, 继而食用, 至西汉开始成为宫廷贵族士大夫的专有享用品。自此, 有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官府为满足宫廷对名茶的需求, 督造贡茶, 竞制佳茗。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之后, 张又新《煎茶水记》相继问世。“茶”字也由于唐玄宗御批, 代替了以往的“荼”、“槚”、“茗”、“荈”别称等正式。此外, 佛门崇茶, 自僧及俗, 转相仿效, 饮茶也借佛而风行全国。禅茶一味, 形成了唐代茶道大行, 风俗贵茶的局面。到了宋朝, 朝廷更加重视茶品的推陈出新, 前丁后蔡, 争新买宠。举国上下饮茶成风。而为了鉴别名茶品质高下, 自京城到产茶地区盛行“斗茶”。例如“灵芽动是连城价, 妙处人间一水争。”借茶抒情, 以茶言志。文人视饮茶为高雅之事, 论水品茗, 作赋咏诗, 著书立说。于唐代之前, 咏茶涉茶的诗作寥若星辰。宋代茶诗约一千余首, 爱国诗人陆游留存的九千余首诗作中, 茶诗便有三百二十多首。此后至近代, 茶诗约有二千多首。

二、影响古茶诗词英译整体特征分析

进行古茶诗词英译目的是助力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 以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而,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当充分考量我国的茶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 尽量保留其独特的茶文化魅力。

(一) 意象特征

译者在古茶诗词英译的过程中, 需要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 将其意象清楚地呈现给读者, 让其感受不同诗境、语境之中的文化底蕴, 感受其中的茶文化审美意境。如唐代你皇甫曾所作的茶诗《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千峰待逋客, 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 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 野饭石泉清。”, 描绘出陆羽于高山丛林、烟霞深处负筐独行, 辛苦采茶, 野饭石泉边, 夜宿山寺田家, 与茶农、禅师们在灯下研讨制茶工艺的田园诗境, 流露出纯朴自然的本色, 蕴含有无尽的诗情和画意。译者要做的工作并非是单纯翻译“采茶”的过程, 而是将其“诗化”, 使“烟霞下采茶, 深山出制茶成为一种茶文化的审美意象, 准确地传达原诗的审美意境。

(二) 语境深意

翻译是一项注重细节和创造的活动。[3]古茶诗词富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审美内涵。翻译古茶诗词不仅是因为其承载我国传统茶文化, 当中还蕴含了文化精神与价值启迪。[4]在进行中国传统古茶诗词的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不但要使读者理解原诗所表达的意思, 而且还要让其体味茶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语境深意, 即能对茶诗中的弦外之音有所体悟。唐代诗人司空图所作的《红茶花》茶诗之中, “景物诗人见即夸, 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 开得方知不是花。”再如查慎行所写的《武夷采茶词四首》之一“时节初过谷雨天, 家家小灶起新烟。山中一月闲人少, 不种沙田种石田。”对于古茶诗词翻译活动而言, 译者必须对其所承载的语境深意予以深入认识。又如, 唐代诗人卢㒰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这首茶诗生动地描写了饮用七碗茶后的不同感觉, 或休闲烂漫、或与世无争、或以茶修德, 面对古茶诗词你大量的模因复合体和翻译指涉, 在进行英译时应考虑其多重翻译关系, 即依据具体的语境去正确地剖析解读。

(三) 茶情雅韵

古茶诗词的翻译不单单是中西方字符二者间的转换, 同时还是文化的再创作过程, 需要将古茶诗词中的茶情雅韵充分呈现出来。[4]换而言之, 需要译者化繁为简, 破译出茶诗中的纷繁茶事, 将其中内蕴的茶诗意境之美烘托而出, 使读者能够更为深入地体悟中国茶诗中的古典雅韵。如:在《普洱茶》中“洗尽炎州草木烟, 制成贡茗味芳鲜。筠笼蜡纸封初启, 凤饼龙团样并圆。赐出俨分瓯面月, 瀹时先试道旁泉。侍臣岂有相如渴, 长是身依瀣露边。”译者若采用纯粹的直译方式无法使读者体悟其中的茶情雅趣, 而应采用化解茶事的翻译方法, 则可以使读者深刻领悟其中的茶情雅韵。

三、古茶诗词中数词模糊性及英译实践方法

翻译家毛荣贵先生于《翻译美学》中指出:美学思想对于翻译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之上又提出了“三美”, 即“词美, 句美, 意象美”。[1]翻译中国古代茶诗词亦存在这样的特点。在对古代茶诗词英译这一过程, 需要应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使其能够体会不同诗境和语境之中的茶文化底蕴与审美意境。

(一) 数词的模糊性

茶诗词之美, 在于诗词中各种形象营造出来的意境之美。而意境以意蕴、情趣取胜, 展现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美。诗词的模糊美使诗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增加和扩大了诗意的深度和广度,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审美空间。诗词营造模糊美的手法多种多样,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借助模糊数字语言, 以简胜繁, 使诗情趣横溢、回味无穷。在唐诗中, 用精确数字来修辞, 表达模糊效果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

芳茶冠六清, 溢味播九区。 (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

万畦新稻傍山村, 数里深松到寺门。幸有茶香留稚子, 不堪秋草送王孙。 (唐朝李嘉祐《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 送内弟阎伯钧归江州》)

一汲清泠水, 高风味有余。 (唐朝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千峰待逋客, 春茗复丛生。 (唐朝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红纸一封书后信, 绿芽十片火前春。 (唐朝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茶》)

三线蓬莱始一尝, 自调金鼎阅芳香。 (唐朝卢纶《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四舅》)

以上诗句中的“六”、“九”、“万”、“一”、“千”、“十”及“三”等, 均是精确语言, 而于原诗中均为虚指, 具有模糊性。即是数词模糊语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具体数字是否正确, 读者并不需刨根究底, 却能从这些精确数字中体会出一种朦胧之美。

(二) 古茶诗词的数词英译实践方法探析

1. 数词具体化

模糊数词在古诗词中大多用于修辞, 基本已不用来表达“数”。也有译者将古茶诗中的模糊数词替换为一具体或模糊形象而略去数词。例如宋代苏轼所著的《望江南》: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Spring is not yet old,

Its breezes gentle, blowing the willow twigs aslant.

I ascend, tentatively, the Transcendence Terrace,

And see half-filled moats and a city of flowers,

While, at times, a misty drizzle darkens the houses.

Cold Food Day over,

Now I’m sober, but it brings heaves and sighs.

Do not reminisce over the old country with old acquaintance;

Instead, build a new fire to brew new tea.

To enjoy poetry and wine, take advantage of your prime.

(龚景浩译)

原诗中的数词“一”和“千”都为模糊用法, 在译文中分别代之以其所修饰之模糊形象“flowers”, 和“houses”。即使夸张效果不及原诗, 也同样将原诗模糊、朦胧的意境呈现出来。译文看似“不对”, 却体现了功能对等的真正内涵, 能给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基本相近的感受。

2. 数词模糊化

数词语义虽然具有模糊性, 且不同的语言数词的模糊性也有所不同, 但这不妨碍不同语言之间的对等。[1]美国翻译家奈达指出翻译不单单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涵语义、风格与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文化信息, 且“意义是最很重要的, 形式其次”。[2]一般情况下, 译者均是采用模糊对等译法, 即用一种语言的模糊词去翻译另一种语言的模糊词。对于古茶诗词中的有些模糊词语, 则是采用了这一译法。数词作为语言中的一个词类, 于语言的实际应用中具有模糊性。[3]古茶诗词中大量使用数词, 而其中大部分数词都具有语义模糊性, 用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而不再指精确的数量概念。例如陆游的《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 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 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涯真老矣。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译文:I gaze eastward:where is my native land?

I see but 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stand.

I’ve written letter on letter but in vain

Having shed tear on tear,

I can receive no reply till next year.

I ask the running water under the bridge red

When my boat can go to find you at river’s head.

I’m growing old by roaming to the end of the sky,

Sleepless I sigh,

Amid the tea and smoke only grey hairs remain.

(许渊冲、许明译)

汉语中数词“万”和“千”往往表达的数量之多, 范围之广, 程度之深等模糊语义。[1]英语中没有“万”一词, 而用“ten thousand”来表达。换而言之, 英语中很少用“万”来喻指模糊语义, 而汉语中“千”和“万”常是一起使用, 以强化语言所表达的修辞效果。以上翻译中, 译者采用了英语中表达模糊语义的“thousands of”来译原诗中的模糊数词“一万三千”, 即采用语用对等的原则改变了数词, 译出了原诗模糊的意境。

3. 数词整体化

谈到模糊数词英译, 常常有一个容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译的问题——修辞用法。虽然古汉语中很大部分的数词用法都沿用至今, 但同时古代汉语数词的表述方法又有很多特殊的地方。在古茶诗词中的修辞用法主要见于借代、夸张以及对比等。众所周知, 数词具备构词功能, 能够与其他词或词素一起构成新词。在古茶诗词中也常常用数词构词用作借代, 以指其他。如“九星坛下煎茶别, 五花峰头觅寺居。” (唐朝张籍《茶岭》) 中的“九星坛”代指朝廷中枢机构。换言之, 此处的“九”不能用前两种英译方法, 而因将“九”与“星坛”整体化来进行英译。

分析古茶诗词中数词如何英译就是通过描述事物的表象来对事物进行特征阐释。换言之, 译者一定要对具体语言环境, 即上下文关系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 准确判断数词模糊性的运用情况。唯有如此, 方能使用适当译法, 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及得体。

四、结语

古诗文中的表数方法与现代汉语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其特色。把握好古茶诗词中数词的模糊性是数词翻译的前提, 对我们研究中国茶诗词文化, 以及从事茶文化英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古茶诗词英译的实践中, 一定要了解古茶诗词中蕴含的茶事活动及相关文化, 力求语内翻译准确无误。同时, 要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转换, 尽量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由于篇幅与笔者水平的限制, 本文阐述内容并未面面俱到, 如数词在古茶诗词中的语用功能等很多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摘要:我国为茶的原产地国家, 其茶文化底蕴深厚,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具有竞争力。从最早的《茶经》开始, 古诗中关于茶的诗句频出。而古诗词也因为有了茶文化的浸润而更加浓郁醇厚。进行古茶诗词英译目的是助力中国传统茶文化传播, 以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而古茶诗词英译不单单是中西方字符二者间的转换, 同时还是文化的再创作过程。本文通过影响古茶诗词英译整体特征分析, 阐释了古茶诗词数词模糊性, 并就中国古茶诗词中的数词翻译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茶诗词,数词,翻译,英译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增韬, 刘立壹.古代茶叶诗词英汉/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及翻译难点[J].福建茶叶.2017:386.

[2] 王敏.中国古诗词中茶文化的英文翻译浅析[J].福建茶叶, 2017, 39 (11) :239.

[3] 秦小红.唐诗中数词的语义模糊性及其英译[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5 (6) :83-86.

[4] 李程.我国古代茶诗的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 2018, v.40;No.198 (06) :407.

茶诗词旅游茶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在我国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有的认为起源于周,起源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堂代的说法也都有。

1. 神农说: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锐志”为佐证。在《茶

经》“六之饮”中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又在”七之事”中进一步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而在《神农百草经》中写“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为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茶时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掉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如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常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由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身农有个水晶肚子,有外观可见食物在肠胃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子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食物为“查”,后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

年),巴蜀(即今四川东起奉节县,西至宜宾市宜宾县境,南极凌,北接陕西汉中地区)部落首领,已经将“丹漆茶蜜”联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作为供品晋献西周王室。文中还特别记载:“其果实之真者„„园有芳蒻香茗”.这说明茶叶在当时不仅被人们所关注,并且作为进贡的珍品而栽培种植。这大概是历史文献里最早关于种植茶叶的记录了。

3. 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

王褒所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15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反正状况。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圆中拔蒜。”“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烹茶尽具”意为烹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这正好对应了前面的《华阳国际》所提到的“南安,武阳都出名茶。”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茶叶已经成为一种货物商品可以再市场上进行买卖。这也说明茶叶当是已经在中产阶级开始流行,足见西汉是饮茶已经相当的盛行。茶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有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口一笃”竹简文和木刻文,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经有饮茶习俗。

上一篇:医院职工思想政治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教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