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网站建设范文

2023-09-17

物流网站建设范文第1篇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

申请书编报说明

(撰写提纲)

一、申报企业基本信息

申报企业名称、联系人、通讯地址、电话、传真、邮箱。

二、联动企业简介

制造企业基本情况,如企业名称、规模、主要原材料及产品等 (不少于150字)。物流企业基本情况,如企业名称、主要服务功能、设施设备、服务网络、物流业务收入等(不少于150字)。

三、联动项目基本情况(不少于300字)

项目名称、起始时间、合同期限、投资总额、年物流业务额、组织管理架构、进展情况等。

四、制造企业整合分离外包模式(不少于500字)制造企业的物流流程再造、分离外包情况及现在的物流管理模式;外包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五、物流企业服务解决思路(不少于500宇)

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物流运作方式,如VMI,联合配送、委托采购等;采用的物流技术等。

六、举例其中一个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不少于300字)比如仓储管理服务流程和规范。

七、双方信息系统对接情况(不少于500字)

信息系统投资额、对接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八、联动成效(不少于500宇)

定性和定量说明为制造企业带来的竞争力提升情况和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情况,要有量化的绩效指标,如存货周转天数、单位产成品物流成本、订单完成率、订单完成周期、产品发货准时率、产品破损率、电子单证管理比例等。

九、联动项目的典型性(不少于300字)

项目运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业和技术特征等。

十、双方企业盖章

承诺意见:本企业同意申报并承诺所填内容属实

说明:申请书必须包含上述撰写提纲内容,克根据项目

物流网站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分析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讨论了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议及规划。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平台建设

现代物流已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中,信息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在信息平台上,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又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1]

一、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在由生产、流通、消费组成的经济社会中,流通界(由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4部分组成)将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代替商流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因为没有比物流更能消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时间与空间障碍的了。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跨国、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日趋繁忙,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大规模渗透,信息化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信息化的外延和支撑是信息平台,其应具备数据交换功能、信息发布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智能配送功能。[2]内涵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传输、信息集成库等,也包括诸如询价单、报价单、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还包括交易方的支付能力、支付信誉等。其中,各种单证在信息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信息网络支撑,无法实现单证的有效确认、传递、审办、复核等流程,就无法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因此,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对完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的战略目标是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代理公司。[3]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原则是: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可操作性强。因为物流流程信息平台规模大、使用周期长,所以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要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还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平台战略规划起点要高,不宜反复修改,避免投资损失,更不能朝三暮四,人云亦云。二是信息平台规划要力争纳入本市或本区域城市总体战略规划,要适应本市或本区域战略发展要求。三是建设信息平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不能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4]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构成

物流信息平台需要解决各种物流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种信息通道之间的互通互联问题;是一个综合、大型、统一的信息交换的枢纽,遵从相应的标准,提供各类物流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底层是公共通信基础设施,中层是提供物流信息的公共服务平台,顶层是各类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5]

四、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议及规划

(一)物流信息平台的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指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继续加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及省际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要分别达到10G和40G,本地城域干线传输和交换能力分别按照25G 和10G规划建设。重点物流基地及重要交通枢纽都要实现双路由,确保信息通信无阻断。继续提高通信网络业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高速公众互联网接入业务、高速数据中心、VPN(虚拟专网)服务、网络托管和设备租赁以及热线与呼叫中心。围绕实现上述业务功能,就近布局宽带网站。推进“三网合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要理顺三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关系,尽快打破三网分设,互不配合的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建立三网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开发和经营的一体化,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中层——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从功能设计上,可将其划分为两个平台: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1.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以口岸物流网为基础,将海关、检验检疫、铁路、航空、管道等物流信息整合集成起来,建立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与EDI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实现信息的联网共享。同时,也构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运作方式,实质上是由政府在规划和推进。事实已经证明,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是实现物流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也是实现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的前提,仅以某企业的力量来开发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不可能完全胜任的。

2.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该平台的建设,应与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同步进行。主要功能是对流经物流信息交换平台的信息,以及物流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业务信息(物流的载体、流量、流向、流程、方式等)进行提取、收集和综合加工,形成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跟踪服务提供可靠依据,为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既要建设大型的综合型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更应体现出成功运用复杂的物流管理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景气分析技术、运筹学模型、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的特点,力争讲求实效。

(三)物流信息平台的顶层——各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在上述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行业、企业、专业(集装箱、粮食、建材、汽车、石油及化工产品、水产品、木材等)、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这些信息系统与网站群,既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源泉,也是信息消费的主体。

1.行业、专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优化大型码头综合作业、现代货运代理作业、面向第三方的仓储管理以及物流配送和运输管理的实际,采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解决中心数据交换、无纸化作业、多模式管理、自动化计费和仓位(堆场)图形动态模拟等关键问题为重点,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行业一流的管理系统。

2.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建设措施。一个物流管理成功的商家,如果能使企业在货物的可得性、交付的及时性和一贯性等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就会使企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而物流整个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物流管理策略的贯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仅仅理解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适的业务模式并在各个业务部门中贯彻执行,是现代物流解决方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措施有:加速建立并完善第三方物流公司现代化物流网络信息系统,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切入点,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即企业信息系统(如ERP, CIMS, CRM, SCM等)的建设,统一规划部署;建立完善的城市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使所有的物流信息用户都可以通过Internet接入,获取物流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包健民.物流现代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施先亮,周建勤.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3).

[3]彭亮,姜大立,王丰.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03,(3).

[4]郭令.浅谈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5,(24).

[5]张宗成.现代物流信息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冯靖(1986—),女,上海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网站建设范文第3篇

展望2019年,伴随着国家和地方工业互联网政策的落地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的组织实施,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进入从试验验证到规模化应用、从垂直深耕到横向拓展、从企业局部上云到全方位上云、从产业链单点突破到产业链图谱加速完善的新阶段。

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呈现出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协调纵深发展、融合应用创新活跃的良好局面。展望2019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向深层次拓展,迈向从中央顶层部署到部省联动推进、从试验验证到规模化应用、从垂直深耕到横向拓展、从企业局部上云到全方位上云、从产业链单点突破到产业链图谱加速完善的新阶段。

对2019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效应快速显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从中央顶层部署走向部省联动推进

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方案(2018-2020年)》。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湖南等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落实方案,通过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和发展现状,加快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特定区域和特定行业的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

展望2019年,伴随着工业互联网政策的落地实施,国家和地方的行业政策和财政支持有望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引导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中央部署、地方推进、企业响应的工业互联网全方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将基本形成。

(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工业互联网平台从试验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推广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工程,依托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在平台方向支持建设4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项目,其中包括跨行业跨领域、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验证,面向特定场景的测试床试验验证,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以测带建、以测促用”的方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项目总投资49.2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总补助12.81亿元,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推动平台培育。展望2019年,伴随着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示范带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管理能力、工业机理模型封装能力、应用服务开发能力以及跨平台服务调用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性能优化、兼容适配和规模应用,加速技术产业成熟、打造协同创新生态。

(三)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双轮驱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垂直深耕走向横向拓展阶段

2018年,领先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均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海尔、航天科工、徐工机械、三一重工、富士康等龙头制造企业基于工业知识和模型沉淀能力,阿里巴巴、东方国信、浪潮、用友、华为、清华紫光等大型ICT企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使能技术,纷纷打造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据统计,由制造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为30个,占比为40%,由信息技术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为45个,占比为60%,这些企业初步具备了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能力。展望2019年,领先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将进一步加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力度,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向跨行业跨领域拓展,同时领先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将加速跨界联合,合力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

(四)地方工业企业上云政策更加细化和落地,上云重点从核心业务系统向工业设备延伸

2018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提出要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推动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以及智能化设备上云。目前,已有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等19个省市出台了推动企业上云的政策文件,比如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服务券奖补工作方案(試行)》,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企业上云”工作指南和星级上云企业评定工作指南》,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深化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对企业上云的任务、内容、进度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工业设备上云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发放云服务券等方式推动企业上云。展望2019年,随着各地方企业上云政策的实施,企业上云的广度和深度将迈向更深层次,一方面上云企业数量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上云内容将从研发设计工具、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向工业设备上云不断演进。

(五)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企业蓬勃发展,覆盖边缘层、工业PaaS和应用服务的产业链图谱加速完善

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企业发展迅速。在边缘层领域,福建中海创、上海明匠智能、深圳华龙讯达等企业围绕数据采集、协议转换和边缘智能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在工业PaaS领域,上海宝信、石化盈科、北汽集团等企业围绕工业数据建模和分析、工业机理模型封装,加快建设行业级工业PaaS。在应用服务领域,寄云科技、云道智造、兰光创新等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运维服务等特定场景开发了一批工业APP。展望2019年,伴随着边缘层、工业PaaS和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涌现更多的解决方案企业,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图谱将加速完善,连接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构建。

(六)工业互联网平台融资规模和融资活动快速增长,产业、科技、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加快建立

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投融资活动十分活跃。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证监会于8月联合召开工业互联网产融结合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履行资本市场使命和职责服务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在产业界,中国船舶投资5000万元成立了中船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与长沙市投资20亿元成立了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融资271亿元。一些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项目也获得了风投界的青睐:树根互联获得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寄云科技获得了1亿元的B轮融资。同时,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积极运作企业重组和上市事宜。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仍然是以建设主体的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补助资金为主,部分优秀工业互联网创业创新项目通过股权融资来运营发展正在不断增多。展望2019年,随着工业互联网产融结合政策的落实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设立和IPO注册制的实行,资本市场对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活动和投资力度将会逐渐加大,平台融资规模和融资活动将会同步增长,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形成产融结合、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空心化问题亟待突破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空心化问题比较突出,国内领先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国外基础产业体系之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所依赖的智能装备、自动控制、工业协议、通用PaaS、高端工业软件等产业链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一是95%以上的高端PLC和工业网络协议被国外厂商垄断,工业数据采集能力薄弱。由于国外厂商设备数据不开放、接口不统一,因此设备的数据兼容性差、采集门槛高、采集难度大,导致设备上云难,从而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二是50%左右的工业PaaS平台采用国外开源架构,缺乏开源开放的本土通用PaaS平台。和国外开源架构相对成熟的开源生态相比,我国平台自主研发架构尚未建立开源生态,对开发者的“粘性”不强,这会影响到第三方开发者在平台上的快速汇聚,导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者社区建设缓慢。三是90%以上的高端工业软件被国外厂商垄断,杀手级工业APP匮乏。高端工业软件是工业经验、技术、原理等工业知识的模块化、代码化、软件化,是杀手级工业APP的重要来源,我国高端工业软件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APP的培育。

(二)跨行业跨领域生态体系构建能力薄弱

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下整合上万种类型的装备,向上承载海量工业应用开发,只有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主导,才有可能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综合性产业生态。国内缺乏产业巨头,一方面尚不具备整合控制系统、通信协议、生产装备、执行系统、管理工具、专业软件、平台建设等各类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具备集业务流程咨询、软件部署实施、平台二次开发、功能上线调试、人才管理培训、系统运行维护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业务仍主要局限于垂直细分领域,工业PaaS搭建、开发者社区建设、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仍严重不足。

(三)开源社区和工业APP开发队伍建设滞后

当今时代,软件开源和硬件开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OpenStack、Cloud Foundry、Docker、Kubernetes等开源软件全球盛行,并成为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通用开源软件。然而这些开源社区基本上由国外企业主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参与度和掌控度不高。同时,国外领先平台企业均已建立为开发者提供开源代码、开发工具、微服务组件的开发者社区,平台拥有上万名开发者。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者社区建设处于空白,开发者规模和能力与国外工业互联网平台相比差距显著,严重制约了工业APP的培育。

(四)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对行业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研究制定工业数据产权确认、交易、保护、治理及跨境流动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许可准入、新型网间互联设备入网许可等监管政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化信息安全设计、防护工具、监测手段缺失,亟需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安全防护指南等政策规范和信息安全测试、验证、审查等关键标准。加快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互联互通互操作、安全可信服务、质量保障评价等方面的通用标准和规范。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政策合力,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双创”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双创”、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互促共进,加快研发、制造、管理、商务、物流、孵化等创业创新资源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双创”新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制造业“双创”加速升级。二是组织实施百万企业上云,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推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二)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制定一批规范,重点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接入、运行监测、评估评价等规范。二是加强监测分析服务平台与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对接,为监测分析服务提供平台运行、工业APP、上云设备、上云企业、相关产业运行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三是构建工业运行数字地图,实时动态展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情况,分行业、分区域展示工业企业上云进展和百万工业APP培育进展,形成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和重点行业运行指数。

(三)聚焦产业集聚区和龙头制造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

一是建议地方部门围绕“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共性需求,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地方落地,开展基于平台的异构设备接入、软件工具共享、业务在線协同等服务,带动重点行业和集聚产业整体提升。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围绕重点行业主机厂等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提升需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定制化、易部署的工业APP,推动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与主机厂实现计划、技术、采购和质量的协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融通发展。

(四)聚焦开源社区和工业APP开发队伍培育,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培育两类开源社区,引导有关企业建设设备协议兼容的开源社区,开放各类标准兼容、协议转换的技术,实现工业数据在多源设备、异构系统之间的有序流动,确保设备“联得上”,培育行业共性知识开放的开源社区,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开发工具、知识组件、算法组件,构建开放共享、资源富集、创新活跃的工业APP开发生态,确保行业机理模型“跟得上”。二是加快工业APP开发者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联盟、协会等组织举办工业互联网“双创”开发者大赛,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 “双创”新生态,推动工业APP“上数量”。

(五)坚持超前部署,加快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应用推广

一是推动边云协同。加快边缘侧智能传感、实时操作系统、智能网关、边缘智能模块等软硬件开发部署,实现基于工业现场数据实时智能分析和基于云端数据的批量大数据分析协同。二是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围绕工业大数据建模分析,突破多元异构数据处理、时序数据分析、海量数据挖掘等基础技术和机理建模、流程建模、业务建模、可视化建模等核心应用。三是推进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人工智能算法在工业微服务模块和工业APP的融合应用,发挥机器学习强大的特征表征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增强模型的可靠性、解释性和自我成长性。四是加快区块链应用探索。引导平台企业布局区块链技术,促进分布式合约在平台中的应用,支持数字化模型和工业APP的流转,基于区块链技术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联盟链,推动平台间互联互通。

物流网站建设范文第4篇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各类企业物流需求分析、物流运作方案制定、物流过程控制、物流经营管理实践的能力,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物流运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适用对象:

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物流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以及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对本专业感兴趣的人员。

入学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 入学水平测试:

由省级电大组织实施,在学生注册前进行。

主修课程:

物流管理基础、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系统设计、 企业战略管理等。(仅供参考)

修业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最短毕业年限不低于两年半。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 学位取得:

符合学位申请相关条件:必修课平均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其它各科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学位课程考试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通过学位英语相关考试(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毕业论文(设计)达到良及以上等。

符合以上条件者,可申请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具体要求参见中

央电大与学位授予高校共同制定的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毕业可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2.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物流管理应用程序操作能力,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5.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

物流网站建设范文第5篇

一、《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很多高校都开展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当中, 《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涨, 学生们并不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们更好的去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下面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一) 课程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传统化和机械化

很多高校的老师在开展《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过程中, 一味的运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和激发不起来, 课堂的教学氛围也活跃不起来, 学生们参与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涨, 这使得高校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效果和建设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 由于一些物流成本教学老师的教学思维还比较保守, 教学理念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 因而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物流成本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各项物流活动的所有成本进行管理和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建设方面要包含成本预算、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和分析等, 这样才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成本管理系统。但是在具体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方面, 老师们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进行一个全面且系统的把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案例的辅助教学, 这使得《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得不到更好的提升。

(三)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的结合和运用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是一项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 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老师们的物流成本教学多是照本宣科式教学, 过分重视物流成本的理论性教学, 没有重视物流成本的实践性教学, 这使得高校的大学生们不能够更好的将物流成本的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巧妙地结合和运用起来, 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航空物流背景下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方略探究

(一) 《物流成本管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在航空物流背景下, 高校的老师要让学生们在掌握好航空物流基础课程的同时, 不断深入学习物流成本的计算与管理。老师们也要不断解放思维、与时俱进, 充分认知当前《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不断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创新《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方法, 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们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技巧, 提升《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 重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建设

高校老师在航空物流背景下, 要不断完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建设内容, 强化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将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程设置完整, 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系统观的掌握航空物流成本的相关教学内容, 更好的运用给航空物流成本知识来管理物流成本。

(三) 重视《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

在航空物流的背景下, 老师们要让学生们先掌握《航空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综合运输》等教学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物流成本, 强化学生们对物流成本的分析、控制和决策。与此同时,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创造实践条件和空间, 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企业的物流成本运作, 从而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物流成本实践中掌握物流成本理论知识, 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真正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航空物流的背景下, 高校老师要想更好的开展《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建设, 要让学生们掌握好《航空物流管理概论》、《民航货物运输》等基础性课程,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丰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们的成本实践, 促进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民航物流成本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高校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要进行有效的革新。《物流成本管理》专业的老师们要不断解放思想, 基于航空物流的背景, 分析当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建设现状和问题, 不断创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建设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对航空物流背景下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旨在提升《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的效果和质量, 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知识和内容。

关键词:航空物流,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嫣.航空物流背景下的《国际物流》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8) :253-254.

[2] 秦建玲.《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 2018, 37 (10) :157-160.

物流网站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建设工作的经验体会,对申请或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技能人才培训也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工作重心。培训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培训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唯有高质量的培训基地,唯有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基地,才能体现国家对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要求。

2012年4月,国家启动了第二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笔者学院收到文件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立即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牵头,相关专业系部负责人及教学骨干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小组,通过10天左右的精心准备,完成了浙江公路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材料,上报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经过省级专家初审,国家人社部、财政部等部委复审,批准了我院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之后在院相关部门的齐心努力及相关企业的全力协助下,完成了申报书中的各项建设目标,2014年11月顺利通过了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专家验收。

此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践,不仅强化了我院的行政办事效率,还提升了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为了再接再厉,发挥好基地的作用,我们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在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理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及要求是建设工作的基础

为了做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工作小组首先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进行了认真学习,对我院的管理、教学、培训、设施设备、场地、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基础申报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我院建校三十多年来,为我省交通公路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组织完成了多批次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鉴定工作,所涉及专业与我省的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符合我省交通建设、养护发展规划战略的需要,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项目建成后会为我省的交通建设、养护事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的交通服务,发挥引领示范效应。大家认为我院基本符合申报条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决定集中精力开展申报工作。

二、形成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要紧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文件要求及本省、行业、学校的实际。大量的资料表明:2011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提出交通公路建设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交通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各行各业,联系千家万户”,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离不开交通。浙江交通坚持率先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另外,浙江为全国首个交通物流业发展试验先行区,随着浙江交通事业的大发展,浙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公路施工与养护、公路工程检测等专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任务,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当然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高技能人才。但是我省在交通公路工程建设与养护、工程机械设备管、用、养、修等专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紧缺。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中已认识到公路行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远远低于需求的比例,数量也严重短缺。

我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工程机械类专业、公路施工与养护类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是我省培养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公路施工与养护技师的唯一一所技师学院。同时我院也是浙江省公路工程机械施工与管理、使用与维护、公路养护、公路施工等行业技能培训考核站,是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我省唯一一家拥有强大的工程机械、公路施工与养护师资力量并且直接服务于工程一线施工单位的培训机构,在交通系统在职职工培训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培训经验,为浙江省的交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

基于以上情况,并考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及《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的要求,我们明确了立足浙江省交通类高技能人才急需的实际,面向行业、企业培训的建设目标,以培养工程机械化施工、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公路施工与养护类、公路工程检测类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我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涵和培训能力。

三、申报材料中写到的一定要做到,做到的一定都要有记录

申报材料中的建设任务明确后,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交通类职业资格标准,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完善、形成了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了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培训课程标准,规范了培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把培训质量、培训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核心。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坚持了实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综合性、先进性、共享性、社会性的建设原则,形成了培训课程标准共16套,校本培训教材、大纲共16部,高技能人才培训技能评价体系共5套,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份,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案、培训项目题库共16套,8本培训教材已列入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年的出版计划并正式出版;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教师聘请、校企合作、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培训管理等20项管理办法、制度;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共5名、骨干教师6名、引进教师9名,聘期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培训教师10名。完善了与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相适应的实训室建设,实训场地超过13000平方米。

四、强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两年的时间里要完成培训体系、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场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为了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我们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分工、要求及完成时间、质量标准,切实做到层层落实;工作过程中围绕产出这个重点,对完成时间均留有余地,并尽可能做到前期工作安排的稍微紧一些,以便为后期的成果整理及完善工作留有余地。

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定期召开工作碰头会,对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研讨,遇到分歧时能及时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小组的重点是围绕推进工作出发,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工作小组,从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似情况开展小范围的沟通,以解决小范围的问题。

我们比较重视对兄弟院校的学习、取经,借鉴他们的建设经验,以便少走弯路走捷径,提高建设工作的效能。

经费使用管理方面,我们能严格按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执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用于差旅费、劳务费等禁止使用的范围,严格实行项目管理,落实项目申报时制定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单独建账,实行专款专用。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的质量、深度对其今后在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质量及效益发挥方面影响很大。但繁重的项目的建设过程与有限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一线技术负责人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教学与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企业技术负责人经常为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在奔波,工作非常辛苦,尤其是现在的学校、企业岗位人员都相对紧张。如何克服这些矛盾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成败。为保障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建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要在项目建设一开始就建立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行业要建立保障企业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建设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要对建设过程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形成有利于建设工作的政策、制度。组织建设单位与主管部门开展定期的交流、研讨,保障项目建设能够按照实施办法稳步推进并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公路技师学院)

上一篇:梦幻好名字范文下一篇:房地产市场价格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