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2

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求职信。

入校以来,我坚持刻苦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拥有了作为一名跨世纪师范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注重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合作的能力,积极热情地开展工作,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同时,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全方位充实自己。四年中,我一直在ELIC工作,通过和他们的语言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我在东北师大附中实习期间,落落大方的教态,明晰清楚的讲解,认真负责的态度获得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深信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好!但我也明白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或许在贵校的求职者中我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相信自己的综合实力,更相信您的慧眼。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恳切盼望您详考、慎虑,使我与贵校共同发展,求至善、创辉煌!

我的过去正是为贵校的发展准备、积蓄;

我的未来正是为贵校奋斗、拼搏、奉献。

此致

敬礼!

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在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驱动因素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新常态对管理会计目标、主体、假设、工具和方法提出了挑战。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是企业应对新常态的重要工具,需要多方创新。更新管理会计理念,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迫在眉睫。

【关键词】 新常态; 管理会计; 创新; 价值增值

一、引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态”一词。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创新驱动”。企业要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会计作为对内报告会计,为企业预测、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企业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因此,新常态下,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创新已十分紧迫。

二、新常态的特征

(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图1列示了我国近30年来GDP年度增长速度,从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前,我国GDP增速波动较大,达到最高14.3%之后增速放缓。1999年后再持续增长,于2007年达到14.2%的高值。但是,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传统竞争优势变弱,增长率开始下降,再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GDP增速放缓。2015年中国全年GDP增速为6.9%,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7%。从图1也可以明显看到,2012年、2013年中国GDP增速相同,均为7.7%,之后的几年也是增速平稳,而这也正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处于新常态。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当前很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人力成本增加,人口红利消失。同时,过去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许多的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此时,只有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快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才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不断赶超第二产业(见图2),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逐年增加(见图3)。201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48.8%,赶超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46.9%。此外,我国环境污染、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逐年上升,2014年分别为9 575.50亿元、9 976 511亿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也不断下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更好,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三)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无论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是循环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催生的新的商业模式、经营模式也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潮流。从表1可知,2010年以来,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4年为13 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 169.0亿元,增长9.9%。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2%,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按R&D人员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三、新常态对管理会计的挑战

(一)对管理会计目标的挑战

关于管理会计的目标,许多西方管理会计教材表达为“帮助组织提供价值增值”,而我国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提出了“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之类的描述。如,李天民教授曾指出,企业管理会计的总目标似可改为总任务,即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张先治[1]指出,会计相关性一方面体现为会计信息满足外部决策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为会计信息满足内部决策者的需求。因此,前者成为财务会计的目标,而后者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还有些学者从其他角度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如胡玉明[2]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企業创建其核心竞争能力。刘运国[3]认为,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主要为企业(或组织)提供管理信息支持的信息系统,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这个观念适合任何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组织。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与西方观念相似,认为管理会计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如冯巧根[4]认为,管理会计就是借助于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以实现价值增值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总体来说,关于管理会计目标,过去主要是从企业层面来展开的,还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对管理会计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价值创造由传统的有形资产主导转向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重。管理会计体现的价值,既有可量化的,也有不可计量的;既有财务层面的,也有非财务层面的,而这些都需要一个目标,即管理会计的目标。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企业内部资源要素与外部资源要素的对接,利用社会资源将企业成本社会化,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难题,也应是新常态下管理会计所追求的目标。

(二)对管理会计主体的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管理会计的主体是企业。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管理的范畴也不断扩大,涵盖上下游企业、顾客以及竞争对手。同时,组织边界不断扩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组织边界更加模糊化,管理会计主体不断扩展,正从单一企业向企业集群方向发展。

(三)对管理会计假设的挑战

在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有着很多的理论假设。如成本性态分析中,存在着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不变与变动成本线性变动的假设。本量利分析法中,存在着模型线性、产销平衡等假设。新常态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会计原有的理论假设可能出现了释放其边界的必要。

(四)对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的挑战

目前,管理会计已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体系。战略目标方面,有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战略执行方面,有关键成功因素(CSF)、关键业绩指标(KPI)、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营计划方面,有全面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法等;成本核算方面,有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业绩评价方面,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等。

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这都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带来了一定挑战。比如,在评价指标方面,传统方法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评价,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资本经营、环境经营都能创造价值,而目前管理会计对这些要素的评价分析的指标与体系比较少,还需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新的工具方法。

(五)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挑战

新常态下,全球化战略、经营模式、技术革命等新环境的出现,使企业经营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巨变,对管理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经济新常态立足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这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国际化的理念与技术。其次,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注重可持续性,着力培育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战略管理思想广泛应用,这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具有战略发展观,能以战略的眼光审视环境,掌控全局。最后,新常态下,生产智能化的发展,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及新载体的出现,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更具复合型与创新型,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和模式,深入了解智能化、信息化对经济活动、会计工作的深远影响,认真掌握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管理工具。

新常态对管理会计人才新的要求也给现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比较缺乏,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也不健全。院校培养方面,大部分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还是集中在财务会计上,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偏少,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对学生管理会计能力的培养不足。企业培养方面,根据佟成生等[5]调查问卷显示,过半数的企业没有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描述,企业管理中的主观性、随意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要求,对胜任能力/技能界定不足。人才培养方面,培养计划不完善,管理会计人员对培养的满意度不高。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培养具备与经济新常态特征相吻合的能力与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迫在眉睫。

四、新常态下管理会计创新的思路

(一)变更管理会计理念,加强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的结合

如前文所分析,新常态对管理会计目标、主体、假设都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需要变更相关理念。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6]。

考虑到社会环境对管理会计的要求,考虑到资本经营、环境经营等因素的价值创造功能,进而设定管理会计的目标。考虑到企业管理范畴的扩展,考虑到组织边界的模糊化,进而实现管理会计的主体从单一企业向企业集群方向的扩展。考虑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地释放管理会计假设的边界。

理念的變更来源于环境的变化。经济新常态下,新兴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创新,企业竞争环境发生巨变,企业的战略也体现出显著的“动态性”特征。动态环境中应更注重企业战略管理,而它的运用离不开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公司预测、决策的信息支持与规划系统,必须同步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建立动态化管理的观念,将大量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实时地对企业内外部因素展开分析。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的全面结合,要求管理会计要参与企业战略定位的制定、帮助企业落实发展战略、协助研究行业发展周期、设法降低战略实现成本。

(二)推进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的创新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来源于企业实践,实践环境发生变化,管理会计的方法与工具也要相应改变。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出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化特征。新的环境要求新的工具与方法。

近年来,国内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海尔公司提出了“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即用户、企业、员工与合作方利益共赢和辩证统一)。海尔在“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依靠自主经营体,将价值链转化为“市场链”,构成全员网络化的企业组织平台,以其自主经营体的战略损益表、日清表和人单酬表作为会计管理与核算的技术工具,创新建立了一种以员工为主体、实行员工自主经营的利润中心的管理会计模式[7]。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结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有关继续教育和考试内容中,提升管理会计的关注度。

其次,高等院校要合理制定培养计划,提升管理会计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此外,还应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企业、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

最后,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设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明确管理会计岗位职责,强调管理会计的胜任能力或技能并作出相应的绩效考核,合理采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并对培养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进而相应做出调整。此外,企业要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主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已十分必要,财政部也正在大力推进。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企业也进行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并有了一定成效,但使用比较零散,总体上还是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关于如何构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有些学者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路。赵治纲[8]认为,企业管理会计核心内容包括战略规划管理、投资并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作业管理、现金与税务管理、绩效薪酬管理、内控与风险管理、内部报告管理。新常态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广泛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需要关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五、结语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具有新的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驱动机制改变,这使得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面临的技术、市场、资本等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生存压力加剧。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的提供者,在新常态下如何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合理决策、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就在于加快管理会计自身的创新。新常态下要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积极变更管理会计理念,推进管理会计方法与工具的创新,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传递,以满足管理会计应用需要[5-6]。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会计目标与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创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3):9-13.

[2] 胡玉明.21世纪管理會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42-48.

[3] 刘运国.关于现代管理会计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0(2):9-19.

[4] 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9):21-28.

[5] 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13-20.

[6] 财政部.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的通知[A].2016.

[7] 潘晓江.从员工自主经营体到员工增值共赢体——海尔集团以员工利润中心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创新[J].财务与会计,2014(11):73-74.

[8] 赵治纲.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核心内容及应用挑战[J].会计之友,2015(8):19-21.

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市场日益活跃,尤其是我国汽车工业,不论产销量及进出口量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时间中心点,从政府政策和企业行为两方面,比较分析前后两个“五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变化,并结合现今国内汽车工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汽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政策;企业行为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中国汽车市场状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汽车的销量和产量基本保持均衡,其总趋势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两者增长缓慢,2011年后增长速度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两年,情况颠倒过来,但2004年、2005年又回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两年的状态。仅就2011年前后的六年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一项政策性因素短期内起到了刺激国内汽车生产作用,但在20世纪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汽车市场本应进入卖方市场,但中国汽车生产能力未能依据市场需求提高,这反映了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中国汽车进口量处于4万—8万辆,2011年后,我国汽车进口数量保持了两年的迅猛增长势头,在2003—2005年间逐渐稳定下来,且有小幅下降。毫无疑问,政策因素是重要的推动力,参与世界市场交换满足了人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相比较进口量的增长,入世对刺激汽车企业生产的影响在3—4年之后显露出来:2002—2004年增长较平稳,到2005年出口量大幅度提升,并超过进口量,这当然有赖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刺激出口需求的政策,但汽车企业数量增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尚需一定时间。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分析

1.关税减让。长期以来,高关税一直是我国政府保护国内汽车工业的重要手段。虽然自1994年起我国多次大幅度降低汽车关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依照承诺,中国政府将汽车进口关税逐年下调10%,到2006年时,整车进口关税平均下降25%,导致进口汽车完成海关各项税收后的价格大约是到岸价的1.54~1.6倍,平均价格水平下,降30%左右,与国内同种轿车相比,价格优势明显。而且档次越高,优势越突出,加之国产车质量的短板,导致国内市场对进口车的需求大增,2002年我国进口汽车数量增长率高达78.5%,较2001年不足20%的增长率,有了质的提高。

2.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方面的逐步取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我国政府对整车进口实施进口配额,配额目录的汽车产品多达85个税目,约占国家机电产品配额产品目录总税目的60%。国内汽车产销量虽然在逐年递增,但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1996—2001年五年时间,我国汽车产量平均增长率为9.7%,不足10%,且1998年产量仅增长3%;我国汽车销量同样如此,1996—2001年之间,其平均增长率也仅为10.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普遍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限定时间内,可以有限度地保留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限制性措施,但必须符合“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具体来说,进口配额须在2005年前逐步取消。2005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了汽车进口配额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对汽车及关键件实施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的就是汽车的进口量,2001年汽车的进口量还不足80 000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仅第一年增长到将近130 000辆,增长率高达78.6%。

3.投资管理措施的缓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投资管理措施的实施缓和了外资汽车企业在我国的经营环境,尤其是在2002年中期取消了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执行了十余年的40%国产化率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国产化率优惠级差税率政策,促进了我国汽车进口量,放开了国内外资汽车企业的产能限制。中国还取消了外汇平衡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当地含量要求和出口实绩要求;并逐步放开了地方审批汽车类合资企业的权限以及统一适用国民待遇,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强制性认证制度(3C标志)中规定,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采用统一标准。这些投资管理措施的逐步实施,使得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短期内,不论是产量还是进口量均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国产汽车产业创新与转变发展分析

1.轿车行业再掀合资高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市场环境良好,但竞争也日益白热化,跨国公司为抢占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内汽车企业为了在短短的“保护器”内迅速做大做强,双方都有合资合作的强烈意愿和要求。因此,合资合作在2001—2005年再次掀起一轮高潮,且合资项目也扩展为全系列车型、全方位的合作,其中,一汽与丰田的联合最为全面、突出。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汽与丰田汽车公司便有所交往,但丰田公司并没有把战略重点放在中国市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伴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一汽与丰田合资合作迎来了新契机。2002年8月29日,一汽与丰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資合作框架协议,一汽与丰田开启广泛的战略合作。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书,合资合作工作分别在天津、成都、长春三个城市展开。并且,一汽与丰田的“强强联手”合作的项目是全系列产品,而不是单一的轿车;合作的领域又是跨越长春、天津、成都南北三个城市,全方位促进了企业发展。

2.加快联合重组步伐,增大产业整合力度。2001年,国家明确提出到2005年形成两三家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这一时期,汽车行业资产重组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市场化的特点,资产重组以三大集团为中心,以国外企业为重要依托,重组动力不是计划性的,而是市场化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一汽集团与天汽集团的联合重组。2002年6月14日,一汽与天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联合重组协议,协议规定:天汽集团将其持有的天津汽车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84.97%股权中的60%,即夏利公司总股本的50.98%股份转让给一汽。重组后,夏利逐步实现扭亏,由5万多量的产销量,突破20万辆的销量。与此同时,天汽集团还将其下属华利公司拥有的70%中方控股权全部一次转给一汽。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求生存、求发展,在兼并、重组方面做出的一次改革性尝试,也是政府支持下一次成功的市场运作,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重组”。

3.中国汽车开始大步走向海外市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汽车企业面临更加开放的海外市场,国家对汽车出口给予鼓励,中国汽车出口出现大幅增长,出口整车数量由2001年的2.6万辆,增加到2005年将近17万辆。特别是以前出口较少的轿车,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当吉利汽车开始行销国内市场后,就在探索出口海外途径,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好为吉利产品走出国门提供了时机。2003年,来自叙利亚的马洛克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吉利位于上海负责出口业务的美嘉峰国际贸易公司,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敲定了“比较适合叙利亚市场的车型,价格也能为消费者接受”的吉利订单。同年8月2日,首批吉利豪情轿车驶向叙利亚,吉利首次走出国门,也实现了中国本土的民营汽车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四、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从政府政策和国内汽车企业行为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对策:首先,政府可以针对国内企业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内容,颁布优惠政策或直接给予补贴;对外资企业的产销行为进行适当限制,给予国产企业更大空间去创新研发;加强国家科研机构与国产汽车企业的联合开发工作。其次,对国内汽车企业要积极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加大培养研发人才力度,将国内汽车研发力量向国际投资规模比例贴近;强强联合,不仅是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更加需要合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汽车工业史(1991—201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  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5)[K].1995.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5)[K].2005.

[4]  许进禄.中国汽车市场年鉴(2002)[K].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此前,阿里巴巴在杭州召开了首届复杂科学前沿论坛,邀请了包括罗马大学教授、2008年费米奖获得者Luciano Pietrone等一千在复杂科学(复杂网络、复杂系统)领域顶尖的专家学者,就复杂性与网络、经济、科学、社会与哲学进行了高端研讨。

无独有偶,11月8日,腾讯也召开2014WE大会,邀请了12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互联网思想家和技术专家,讲述对未来的畅想,包括从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到外太空旅行探索等多领域的创新和行业趋势,其中还包括邀请到了Nowak(继达尔文之后为进化论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巨星)、Robert Riehards(奇点大学的联合创始人)。

或许很多人感到困惑,因为上述事件似乎与大众所认知的网络公司业务并不相关,很难搞明白腾讯、阿里为什么会召开这种会议。

简单讲,综观以联想、海尔为第一代代表的中国制造创新,到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创新,再到以BAT为代表的中国生态创新,不难发现一个值得瞩目的点,即以复杂性为基本形态和基本认知的“近未来世界”的形成。

例如.互联网带给中国的变化是深刻的,资讯相对自由的产生和传播、新个体与自组织的形成和治理、新经济商业平台出现与生态化生长,这些不但推动了人们日常看到的网络媒体、电子商务和社会化交往,实质上也在改变中国社会整个生态。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倒也罢了,关键是“技术一旦出现,便具备了自我意识和自我生长的特性,并强制性地、不可逆地改变世界与世界观。”

因此,我们看到在上述公司日益成熟强大的同时,其内在生长原则(Logic)推动着他们不断扩展边界和改变能力(grammar)。

百度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腾讯的社会化网络、阿里的复杂网络与系统等不同角度的探索,都是由其逻辑决定的。

尽管他们都是“互联网公司”,却不断揭示出部分实现或即将实现的世界图景:超智能机器与超能人的出现、民主化与非中心化、简单二元论与还原论的破产、新的人化的全球商业文明。

显然,人类文明、文化与社会制度进化,进入了一个新循环阶段。

在20世纪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人类创新探索的主旋律逐渐消散的同时,科技的力量在复苏,并重新扮演引导型角色。

上世纪后期以来,在商业、金融、战争等多个领域,科技引领人类思想、思考和思维的现象称为常态,借助于这些力量我们已经生活在了一个50年前无法想象的世界中。

在19、20世纪之交的那些年,代表着人类智慧的伟大科学家们认为已经几近终极真理,世界再无新意。

他们肯定料想不到此后的一个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话题和主题是如此的不确定、不可解和不可终极。

正如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全球航运,导致“新世界文明”的产生。无线电发明带来的通讯全球化,导致地缘政治博弈的变化。

而今智能网络、生物科学与宇航工程的进展,是否及如何让人类面对“近未来”的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所以,将视野提升至从当今三大前沿学科(网络科学、生物科学与宇航科学)的技术驱动性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未来前景,便会容易理解腾讯、阿里的举动。

事实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在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和运营管理之外,中国企业乃至商业社会更欠缺的正是对这类“元问题、元动力”的热衷和认识,而这也是中国企业作为社会生态一员的重要责任。

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我们这里说的“昨天的故事”,是指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受到人们猛烈抨击和强烈反对的语文标准化考试,主要表现在:语文测试惟教参、命题者拟定的标准答案是从,如:“雪化了是 ”,只能填“水”或“水蒸气”,填“春天”就不行。根据句子“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意思写成语,只能写“同心协力”和“惟妙惟肖”,若写成“齐心协力”和“栩栩如生”就只能判错。“进”的反义词只能是“出”,而不能是“退”。又如作文命题学生根本不用思想,只需编造一个故事或找一些论据来证明命题者的思想就行了。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战胜脆弱》,只有编造父母双亡,父母下岗或自己身残志坚的故事,才能得一个好分数。写《春天》,只能跟着古往今来的文人们赞美春天好,若说春天不好,老师就指责你胡思乱想、动错了脑筋。从理论上说,在语文教育大讨论距今已十个年头,《语文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所列举的这些,应早已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这些不该发生的故事,在今年11月的某市小学二年级语文考试中,居然堂而皇之地又走进了语文试卷。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把相关联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凉爽的 蓝天 认真地 点头

高远的 花香 使劲地 叫喊

淡淡的 空气 紧紧地 观察

清清的 阳光 慌张地 拉住

金黄的 河水 微微地 推开

试卷发下后,同事领着他的孩子找到我,说孩子不服,理由是老师判错了,扣了他的分。我仔细看了试卷,其中,孩子是这样连接相关联的词语的:

淡淡的河水清清的花香使劲地叫喊慌张地推开

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反复推敲,实在找不出孩子这样连接何错之有。评卷教师、也是课任教师一定判错了。为慎重起见,我让孩子说说他的理由,他说:“可以造句呀!”“说来听听”,我鼓励他道。

“小明被绑架了,他使劲地叫喊。”

“狗在追小红,小红慌张地推开门。”

对这些需要连接的词语,学生懂了,会用了,也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还要苛求他们什么呢?我不能找不是理由的理由让孩子与命题者、与教师的想法一致;出于成人世故,我不敢鼓励学生去找老师讨回公道。因为我实在不敢想像学生这样做的后果。

据调查,这份试卷不是出现在一所小学,而是该市所辖的所有小学。这样说来,应该是全市小学的统一语文考试。

两年前的夏天,某县一小学期末考试,其中五年级的语文试卷有这样一道习作题:

夏天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喜欢?请你仔细观察夏天的人、景、物等有什么变化,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

客观地说,这道习作题贴近学生实际,能让学生有话可写。因为考试之时正是夏天,学生只要看看室内,望望窗外,回忆刚刚过去的春天,联想即将到来的秋天,都能十分轻易写出夏天人、景、物等的变化。但是就是那刺眼的“为什么喜欢”一句话,给人以被强迫思想的感觉。我不知道命题者为什么要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夏天,而且要说出喜欢的理由。那不喜欢夏天的学生又写什么,如何写呢?惟一的办法只能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言不由衷地说谎。据了解,这套试卷是用于全州小学语文统一考试,涉及面颇宽的。这与2002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第五版披露的武汉市荆州区某小学老师强迫学生都写“春天好”如出一辙。其实,在作文中,喜欢或不喜欢夏天,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多大关联。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学生喜欢或不喜欢夏天,都有他们各自特殊的缘故,命题者和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情感自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说,无论是要求学生赞美春天好,还是强制学生喜欢夏天,都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剥夺了学生言说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言语生命,严重违反了语文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语文测评还重复昨天的故事,发生不该发生的严重教育事故,这很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深入探究。

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吗?不是!这些年,不少人把语文教育的低效简单地归罪于应试教育,这可以说是大错特错。因为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的今天,小学阶段的教育基本不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完全可以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愿学、乐学。

是语文教材质量有问题吗?也不是!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语文教材也曾是屡遭诟病的对象,且言之凿凿,但当我们打开新世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可谓“新”风拂面。如教材编者把像《雪化了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上不止一个》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文章编人语文教材,并没有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赞美春天好或都喜欢夏天呀!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有一篇叫《四季》的课文: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课文后面还有一道很有意思的《说说画画》的练习:“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在这里,课文并没有说哪个季节美或哪个季节不美,而是四季都美,四季都可爱。课文后面的练习只是问“你喜欢哪个季节?”并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喜欢或不喜欢哪个季节。这才是正确、全面、健康的语文教育,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的个性教育。如果说是语文教材让我们命题者和评卷教师这样做的,那语文教材何罪之有。只能说语文命题者、评卷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语文标准化考试时代,他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是语文教学参考书吗?更沾不上边。顾名思义,语文教参,仅供参考,并没有让命题者和教师照抄照搬。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何况是语文教学参考书呢。

语文测评重复昨天的故事,既不能归因于应试教育,也不能怪罪语文教材,更非语文教参。那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一是命题者缺乏编制语文试题的资质和考试管理部门缺乏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命题者只要略有一点语文常识,略知语文教育规律,决不会犯在今

天看来已是最低级的常识错误。连小学二年级学生都知道“使劲地叫喊”“慌张地推开”可以造句,命题者的智商总不至于不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吧。而作为考试管理部门,倘若认真审查命题者的资质,并对其编制试题,聘请真正的语文教育专家予以审查,这样的低级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须知,在考试“指挥棒”功能仍显著的今天,违反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教育的考试,对语文教学的误导是显而易见的。现今,我们中小学生作文仍充斥假话、空话、套话,选材雷同、立意趋同,词汇贫乏,语言表现乏力,缺乏个性,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语文测评,难辞其咎!

二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凡语文教材、语文教参、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一切都照单全收,缺乏基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立场的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我所在城市的所有小学,都要求学生购买某出版社编写的语文习题集——《英才考评》和《英才教程》,且老师都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一题不漏地完成。像抗日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只有求助家长才能完成教师交给的光荣任务。不少语文教师之所以形成惟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是从,照单全收的思维定势,其深层原因是缺乏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素质。近些年,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各县市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班。我曾先后为近千名语文老师面授过写作课。在授课结束考试时,我先将一道题为《伞》的儿歌改成散文排列形式:“公路边的大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然后编了两道小题,要求学员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归纳这节文字的主题。指出这节文字属于什么文体。结果,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员不能分析归纳主题,多数学员说这节文字是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我实在不敢想像,这些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要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老师,自己竟然不能独立分析归纳中心思想,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知为何物的语文教师,居然去教语文。因而,省事而保险的做法,只能照搬教参和标准答案。或许,这样的推测有些以偏概全,然数百人竟是这样一种状况,又能“偏”到哪里去,岂不让人怵目惊心。

但是,若把语文教学低效的“板子”完全打在语文教师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地教育部门每个假期都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班;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学历,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班,小学教师大专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包括曾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职前教育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一份责任,也该挨一点“板子”呢?

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不少学者曾不无偏激地说语文教育“误尽苍生”“人神共愤”。某大学中文系教授说得更具体:在完成识字教学后,哪怕所有语文课都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强。

看来,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消逝,还不时在我们耳边回响。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 彭建德

校 对 蒋丽萍

上一篇:电子技术档案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胸腰椎骨折影像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