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结合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和探讨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以及具体实践应用中案例如何选取、教师的角色作用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 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中圖分类号】G642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师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教重在选择案例材料,组织引导学习活动,学生的学则重在领悟、分析讨论和分享大家的思想成果,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并不要求标准的答案,而是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获得启示和意义[1]。下面结合大学物理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法的提出、优势及实践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式教学法的提出

在西方,案例教学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创造的“问答法”教学就是案例教学的雏形。l9世纪后期,“苏格拉底方法”被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朗德尔引入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被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并迅速得到普及。

在我国,案例教学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学记》中就有“罕譬而喻”的教学思想,即通过讲解、分析几个例子而让学生明白事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采用民间事例来阐述事物的内在规律,以事论理,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上世纪70年代末,案例教学逐步从国外引入我国,最先在管理教学中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后渐渐拓展至整个教育领域[2]。案例教学以高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发挥了其他教学法所不能发挥的功能作用,为此,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2.大学物理中运用案例式教学的优点

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一般采取原理加例证讲授的方式。教师居于主要地位,是对学生单向灌输知识的沟通,而学生是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这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讲授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首先,授课方式上,是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第二,教学内容上,不拘泥于教材本身的知识内容,而是以大量鲜活案例构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关键点。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引导性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建构[3];第三,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学会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分析,学会和他人探讨、交流、促使学生思维深化,能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逐渐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第四,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将提高学生独立决策的能力,学生对复杂多变的案例情况独立做出判断,排除以往过分依赖教师的心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探究的自主性。

3.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应用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及适用性[3,4]。应围绕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2)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案例教学是否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要精心选择案例,并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以及所蕴含的原理,据此拟定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创新,善于抛砖引玉,打破僵局,使学生融入课堂,还要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3)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教学,成为会学、乐学、善学的“主体”。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参与,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强化互助合作意识,认真听取、评析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下面举两个案例教学的例子。如在讲解“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时,要让一学生两手举着哑铃站在可绕竖直轴转动的凳子上,在使凳子转起来的过程中,学生不时改变两胳膊与水平方向夹角,周围同学观察其转速变化,启发大家思考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舞蹈时如何控制自身旋转速度大小?跳水时为何要改变身体和四肢的姿势?“支奴干”直升机、水中鱼雷为什么要采用反向转动的双旋翼?由近及远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加深学生对角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再比如讲解“感生电场”内容时,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记载作为案例,书中记载,一内侍家中遭雷击,室内的金属银扣、宝刀等溶化成汁,而木质的漆器与刀鞘,却安然无恙,这显然是有违人们常识的神奇之事,如何解释呢?教师首先引导,雷击事件中有电场,也有磁场,所以要从电与磁的内在联系分析,雷电来袭时,高压放电,可达到数万安培的电流,从而产生强大的高频交变磁场,后面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步一步分析出,变化的磁场在金属银扣和钢刀中激发感生电场,进而形成涡电流,产生大量焦耳热,将其熔化,由于时间极短,木质漆器和刀鞘这类非导体尚未来得及烧焦,从而解决问题。后面,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来解释电磁炉工作原理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其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这样,通过设计案例、启发引导、组织讨论、分析解答等一系列工作,学生的认知中已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再上升到理论高度讲解,使同学们感觉到新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不再感觉抽象乏味,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结束语

案例式教学法可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并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比传统讲授法在传授系统知识方面效率相对较低,对于这点必须认识清楚。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学教学是一门需要艺术的教学活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点,教师可自主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在物理学教学探索中,还有非常多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类比分析法等等,不论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可以启迪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8-29.

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每个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为了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采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信息化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中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 “讲解知识点”、教师“变换条件布置新任务”、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与考核”。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来探索任务的完成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该教学法突出了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评价与考核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这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信息化建设的精辟论述,这充分表明国家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心。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每个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

财政部为了推广和普及会计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制定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而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现有企业4 200万家以上,因此,要达到财政部所制定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了“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强化会计信息化基础能力、核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学到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为了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信息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会计信息化教学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并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信心。

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和要求,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并进行有效的考核,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2. 会计信息化教学及其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与核心课程。如果将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划分为单项实训、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则该课程是单项实训、分岗实训的基础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具有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和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为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需要,应突出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实验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软件的基本操作,同时也要熟悉整个会计业务的来龙去脉,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岗位、部门协作沟通能力;在考试和考核体系上,应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考核和企业认证的考核等多种形式,满足全面考核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需要。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来探索任务的完成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该教学法突出了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 “讲解知识点”、教师“变换条件布置新任务”、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与考核”。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实现

(一)设计与布置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驱动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在设计任务时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在具有明确要求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接受任务时就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该任务的具体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例如,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有哪些,掌握凭证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记账的方法和了解账簿查询的方法。在这样总的教学目标下,再分解为不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可以分解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记账、查账等。配合相应的任务即可完成全部的教学目标。

2. 任务要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单一的任务构成“任务链”,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例如,“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记账、查询凭证、查询账表、查询辅助账。学生在完成这8个任务后即可熟练地进行总账会计的日常业务处理的全部工作。

3. 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会计信息化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绝不能纸上谈兵,应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设计出可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任务可操作性的需要,可以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操作内容,由教师做好数据的准备,设置基于该任务的基础账套数据,并由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进行反复的测试,以确保任务操作的顺利进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确保任务的应用性,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的应用,设计出仿真的案例,并以中小型企业一般会计业务和典型会计业务为主线,强化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满足会计信息化岗位要求的基础专业技能。

例如,“总账”日常业务处理中填制凭证的任务内容如下:

【做中学】

任务1:填制凭证

2008年1月15日共发生3笔业务。销售给达远公司和阳光公司产品各20件,每件售价2 000元,货款及税款均未收到;向一品公司购买材料一批已验收入库,货款10 000元和税款1 700元尚未支付。

【操作员及工作内容】

由会计赵莉(编号:CW002;密码:001234)在【总账】|【凭证】|【填制凭证】功能中填制转账凭证。

(1)销售给达远公司产品,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达远公司)46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主营业务收入 40 000

(2)销售给阳光公司产品,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阳光公司)46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主营业务收入 40 000

(3)向一品公司购买材料,款未付

借:原材料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应付账款(一品公司)11 700

在这个任务中既给出了工作内容,也给出了操作员,还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软件操作的位置及完成该任务所做出的数据准备。因而,该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4. 任务要具有再学习的可延伸性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会计专业其他核心课程与会计岗位综合模拟课程的基础和衔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利用软件为工具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熟练地以会计软件为工具去解决一般典型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水平,如一般会计业务处理、工资核算、报表编制等,为后续的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尤其是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课程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增加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不仅能解决一般的软件问题,还能举一反三。例如,我们在每个任务后面都要加上一个“想一想 练一练”的内容,就是要力求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延伸。在完成“总账”的填制凭证任务后的“想一想 练一练”的内容主要有:

(1) 哪些业务可以通过调用常用摘要或常用凭证的方式填制凭证?

(2) 在填制凭证时【F2】、【F5】、“=”、“-”及“空格”键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 如果在填制凭证时发现并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应该怎么办?

(4) 在填制凭证时为什么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提示?应该怎么办?

(5)在填制凭证时为什么会出现如图2所示的提示?是什么意思?怎么办?

学生在顺利完成任务的操作时很有可能并未注意到以上这些问题,而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对全面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答案,教师还应该在学生找到答案时再继续扩展一些知识内容,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为学好其他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只有任务设计得好,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方式的可以分为独立完成和协作完成两种。独立完成的方式就是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后,所有的学生都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为完成任务的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在此期间,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作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或者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任务,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任务探究的效率。一个班级可以按5~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任务布置后,由组长牵头进行分工,然后制订计划并进行实施。分组设计方案、分工操作、学生汇报并演示、教师总结,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体学生所共享。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学生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后则要就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进行点评、讲解和示范性操作,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体系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得到启发后,对于不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行改正和创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进行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应用的经验,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独立完成任务还是协作完成任务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评价与考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目标,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各种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评价与考核可以分别采用过程评价与考核、结果评价与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等方法。其中过程评价与考核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操作速度、帮助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次数和效果给予评价,算作平时的成绩;结果评价与考核则是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正确性进行评价,既有要求独立完成的任务,又有要求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其考核方法有时是只看操作结果,有时则是在看操作结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讲解其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设计方案等;无纸化考试系统则是采用考试系统,在真实的软件操作环境下进行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考试,大大地减轻了教师评价的负担,提高了学生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总之,实践证明,这种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型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使之不断完善、进步,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 2006.

[2] 曾希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18).

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工科类学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素质,该项能力的养成也有赖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刻意引导和强化训练。笔者结合所在独立学院工科类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在该类课程中融入计算思维能力训练的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和实践过程。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案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分析问题;通过对简单案例改造升级,提升难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综合型应用案例,加强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体性思维锻炼。实践表明:教师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案例、强调计算思维训练,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及运用编程思维求解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程序设计;案例式教学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这一概念进行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并基于这一定义给出了一系列详细观点。一些学者结合计算机学科对周教授的观点进行简化,提炼为“问题分解、算法、抽象和自动化”,进一步凸显了计算机学科中“计算思维”的特点。

21世纪初,我国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专家开始倡导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教育。不少教学研究者也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学科的一些课程中,重点研究计算思维在計算机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教材编写中,《新编计算机导论:基于计算思维》(郑阿奇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 Server2012)——基于计算思维》(刘征海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等教材,充分展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材建设的新思路;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并将计算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和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牟琴老师《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1]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系列成果;姚天昉老师的《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2];叶军老师《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资源设计》[3]等。可见,在计算机教育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与课程教学”“计算思维与教学改革”等一直是计算思维研究的关注热点[4]。

1独立学院程序设计课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不同层次的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工科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信息素质教育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计算思维中的抽象、递归、复用等思维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程序设计,进一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工作或工程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计算思维训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的整体性思维,能够“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并“运用”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等相关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应作为该类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

在程序设计学习中,如果将学生的编程行为分为两个阶段,则“知道与理解”构成编程行为的基础性认知(属于低阶思维层次),“分析与应用”是编程行为的核心(属于高阶思维层次)[5]。笔者结合所在独立学院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观察发现:在编程课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知道与理解”编程语言本身的语法、语句结构,具备较为简单的算法思维,而在“分析与应用”的高阶思维层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求解,对一些较复杂或有些许难度的问题可能表现得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部分通识课程压缩学时,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充分训练和强化;而另一方面,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非常关键。目前,多数学生在编程学习上属零基础,对于编程语言本身的学习和运用有一个适应过程,而教师在授课中若着力于编程语言本身、按照一般教材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则会感觉课时更加不够用,而学生则会感觉细节太多、造成“编程真复杂”的不良印象,从而降低学习课程的兴趣,有些学生则因课程学习后不能解决问题、参加编程竞赛与奖项无缘、连考级也难以过关等种种困难,吐槽“编程课难学”“学了没用”……教学相长无从谈起,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编程教学经历及学院的课程教学现状,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研究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分析、过程设计和编码求解各环节的训练,在案例求解中加强对语言本身运用的同时,重点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

2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教学案例设计

在程序设计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思维,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有多种。笔者以学院开设的“计算机语言C”课程为例,以案例式教学法为基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在案例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2.1深入浅出,创设情境化案例,使待解决的问题易于理解、便于分析

创设情境化案例的目的,是将编程问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场景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应用场景模拟再现及分析,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梳理组织为求解步骤,形成案例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然后,再编制程序代码进行验证。在案例求解过程中,若遇到需用的新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则可顺势引入学习并及时运用。

例如,在学到“选择结构”及“循环结构”这两个模块时,笔者联系到生活中可两人一起玩的小游戏:从一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让对方猜是哪张牌?假设出牌人是甲,猜牌人是乙,将游戏设置为4种场景,最终目标是用程序来模拟游戏过程:

(1)由甲从一组牌中随机抽一张,乙来猜测,仅给乙一次机会;

(2)甲抽牌,乙猜牌,可给3次机会,乙猜对或机会用尽为止;

(3)甲抽牌,乙猜牌,不限猜测次数,乙猜对或不想再猜为止。

(4)将“甲出牌、乙来猜”升级为多轮游戏。

首先,第(1)种场景的关键信息:甲出牌、乙猜测、一次机会。在这个游戏中,乙只能猜一次,可能猜对或猜不对,这是需要判断的,则使用分支结构即可解决。学生在分支结构学习基础上能顺利解决。

第(2)种场景:甲出牌、乙猜测、最多可猜3次,此时乙每猜一次则需判断是否猜对并作相应的处理。此种场景,让学生自行分析选择使用何种结构进行求解?显然,需要处理乙可能多次猜测及判断,循环结构是最佳处理方式,且需要进行有限次循环控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次猜测过程中的需要进行的操作,将第(1)种场景的分支处理步骤引入,进而设計求解步骤编制程序并验证。

第(3)种场景下,关键信息提取:甲出牌、乙猜测、无限次机会。此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两个问题:一次猜数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哪些情形,分析不同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处理?无限次机会情况下,游戏怎样结束?比如:在用户猜对的时候,进行提示并中断循环;在用户猜错的时候提示“是否再猜一次?”并需要用户选择,如果继续猜,则进入下一次循环,如果不继续猜则中断循环。并启发学生进行求解步骤的设计并编制程序验证。

多轮模式的游戏,则需要再加入外循环控制,问题可交给学生讨论分析和设计。

情境化案例法的策略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在生活化场景化案例模拟中强化问题分析与设计思路,联系课程的知识点并加以运用,也能快速促进学生对所运用的知识模块及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运用。

2.2以简单案例为基础,改造案例升级难度,实现抽象思维训练螺旋式上升

素数判断问题是编程中的典型案例,素数问题本质上是物质的几何学问题,如著名的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均涉及素数,这些问题既有趣也值得探讨,运用编程方法验证或求解,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笔者以最基本的素数判断案例为基础,将案例升级改造成不同版本,做了系列素数问题的探讨,从简单到复杂,举例如下:

(初级版)案例1:找出[m,n]范围的所有素数。

(初级版)案例2:找出[m,n]范围的孪生素数对。

(中级版)案例3:在[m,n]范围中,找出长度为3的连续素数等差序列。

(高级版)案例4:在[m,n]范围中,找出最长的连续素数等差数列。

案例1重点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在指定的整数范围内循环取数,并判断取到的数是否素数,是则输出”的求解思路。

案例2的目标是要找“孪生素数对”,若整数x和x+2均是素数,则这两整数即构成孪生素数对,这也是该问题的切入点。可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并设计求解过程,在[m,n]范围内取数置于变量i中,判断条件isPrime(i) &&isPrime(i+2)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输出孪生素数对(i, i+2);否则,继续取下一个数置于变量i进行判断;直至该范围的数全部判断完为止。

案例3的目标是:在指定整数范围内,要找连续素数等差数列,且数列中素数的个数为3。分析该问题,在[m,n]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个素数,而形成“长度为3的连续素数等差序列”的前提是:连续的3个素数每相邻两个的差相等(将该差称为“步长”)。假设这3个素数中的第一个是x,步长是step,则后续的2个素数也应满足每相邻两个的差值等于step,这便是问题的切入点。Step的值通过计算前两个相邻素数的差求得。考虑是在一个素数列中找寻连续等差数列,找出[m, n]范围内的素数列并存入数组空间,更便于后续判断。

案例4属于面向算法竞赛类型的问题,由于分析过程和设计较复杂一些,且篇幅所限,在此不展开叙述。

综上,针对较为抽象的问题,如何设计问题求解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强化思维训练?可参考以下步骤:(1)分析问题,明确结果;(2)思考需求的知识或搜索新知识;(3)思考切入点;(4)尝试解决问题的一部分;(5)重复前4步。

当然,许多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非只有一种,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倡多种解决办法,并通过比较找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2.3用综合型案例加强知识综合应用,强化问题抽象、分解及复用思维

随着知识的积累、思维训练的循序推进,学生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求解,新的问题可能更抽象和需求更多。如何思考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呢?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问题分析与拆解能力。在程序设计课中,我们可借助综合型案例来强化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分解和设计等能力的训练,逐步建立软件工程的思维。编程中综合性应用案例如“学生成绩管理”“通讯录管理”“银行排队叫号系统”等,均可对基础知识梳理和应用、问题分解思想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在综合型案例中,更强调问题的分解抽象及模块复用思想,将学过的知识模块进行串联应用,既巩固前期所学,也充分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与拆解能力,建立工科类学生需具备的工程性思维。

3结语

笔者认为,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训练强化,是对现有课程的优化,且完全可以融入课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经过持续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笔者发现,使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对学生不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较之传统教学法有更快的提升,在面对模糊的、复杂的或开放性的问题时也不再畏惧恐慌,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运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牟琴,谭良.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40-45.

[2] 姚天昉.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1-62,76.

[3] 叶军,汪一心,王磊.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资源设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0(4):82-87.

[4] 罗力强,王冬青,方远豪,等.我国计算思维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1-6.

[5] 姜强,王利思,赵蔚,等.认知水平与计算思维间的隐含关系挖掘——基于编程行为表征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2):94-103.

【通联编辑:张薇】

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整个一节课下来,我的教学目标达成之处挺多的,接下来谈谈我的授课后的体会:

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教学思路清晰,整节课能够围绕目标进行。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为了体现高效课堂,把原本两课时的内容集中到一课时来完成,显得有些仓促。从导入课题,解题,介绍作者到检查预习字词朗读就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难点第二层的处理仅用了十几分钟,学得不充分,老师的引导也欠缺,老师的导的作用发挥的不好。后半部分没有很好地凸显主题,感觉就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因为时间关系,朗读也不充分,课堂气氛沉闷。读应该是阅读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语文课上也应该是书声琅琅的,不同形式的朗读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这一点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在随堂测试卷中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少年中国的象征意义。看来对学生估计过高,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律。鉴于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我又进行了一课时的教学,重新对第二层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扎实地进行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明确主题与教学的关系。确立主题,研究主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主题是为课堂服务的,是要充分发挥主题的作用,或围绕主题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学服务。不是为了主题而教学。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也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 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 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 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 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丁国英. 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 教学月刊社, 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案例式教学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含义

案例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以案例或问题为中心展开分析、讨论、讲授新知识、总结知识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创造条件, 更符合时代对人才选择的需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而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实践性等教学特点, 目前很多的专业课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并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

2 实施数学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受生源因素的影响, 数学课教学遭遇空前尴尬

中技教育的生源由于质量偏低,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感到困难, 没有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应试教学在中技学校受到学生的排斥, 数学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数学课教学遭遇空前尴尬的境地。

2.2 数学教育应贴近生活, 学生要学有用的数学

目前, 中技学校的教育重点是中技技能的训练, 也是中技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技学校的学生素质随着普教的扩招, 越来越差, 理论学习对于他们吸引力不大, 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采取适当的方法,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数学课教学必须顺应社会需要, 贴近生活实际。因此, 数学的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有用的数学。此外, 数学教学也要和专业知识相关联, 使数学能为专业课服务, 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因此, 数学课程的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案例式教学正好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 这种教学方法必将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思路。

3 数学案例式教学基本过程

数学实施案例式教学, 其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划分教学单元

实施案例式教学前, 首先要收集数学案例, 案例可以来自现代生活实际, 也可以来自专业实例。然后根据案例特点把一些相关案例进行整合, 并将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划分为一个教学单元。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由多个具体案例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师要依据总体教学目标选择确定若干个具体的案例, 这些案例必须能为数学的某个教学点服务。一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个案例为主线, 也可以用多个案例进行教学, 但案例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数学知识点。

3.2 选取案例

案例式教学能否实施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准备案例或问题。教师课前要事先选择好案例, 主要是根据数学教学单元优化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当然, 实施教学前要了解和评估学生的特点, 这是我们选择案例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因为案例式教学方法包含着与学生的不断交流, 学生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最终效果。归纳起来选择教学案例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选择的案例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是否与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 (2) 是否与具体教学的数学知识相一致; (3) 案例的长、短和复杂程度要与分配给案例使用的教学时间相对应; (4) 案例的难度和讨论潜力要与学生的经验、能力水平及所学专业相适应。如讲正弦型函数图像时可用电工基础中的正弦交流电规律作为案例;在讲授解析几何中直线和圆的方程时, 对数控专业可以使用数控编程中一些零件的节点计算实例作为案例;指数函数可以应用贷款利率计算作为案例等等。

3.3 案例的分析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对案例广泛地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启发学生寻找案例的疑点知识, 让学生明确要解决案例及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 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作出分析之后, 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 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 阐明案例分析和处理的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探究案例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唤起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 从而进入数学知识课堂教学。在探究数学知识, 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 可适当地展开知识点, 但尽量不要离开教学单元, 并适当地联系案例进行分析。要在理论知识讲授后运用案例进一步分析数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并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数学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 而要结合案例进行实践性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4 数学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基础

4.1 教师队伍的教研转型

实施案例式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研要求,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教师, 教师不仅要精通数学的理论知识, 还要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掌握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更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老师, 数学教师不仅能上好数学课, 还应能上好一两门相近的专业基础课, 实施案例式教学才能更加顺畅。

4.2 引进、编写数学案例式教材

案例式教学也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我们的教材还以纯理论体系为出发点, 将无法实施案例式教学。我们可以根据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进行文理分科, 再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编制相应的案例式配套教材, 即编写“数学案例式教材”。因为“数学来源于实践”, 所以对编写“数学案例式教材”应该是可行的。教材要突出案例式教学结构。要以案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数学知识及知识如何解决案例为过程, 强调数学的运用和数学思维的训练, 突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突出数学的实用性。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数学知识的讲述, 案例要具有时代气息, 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特别是学生比较感兴趣问题。此外, 教材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专业特色是中技教育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也应有专业特色。在案例问题设计时,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 贴近专业水平, 多设计一些案例供教师教学中选择。

总之, 案例式教学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很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应用到中技数学教学中, 必将给中技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摘要:本文从中技学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出发, 探讨了中技学校教育中数学的案例式教学方法, 以及案例式教学得以实施的支撑环境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技教育,数学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2]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技中学数学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肖红.数学教育学教材编写探究[Z].西南师范大学, 2003.

上一篇:成品油销售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美术教学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