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21

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农民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的发展不可或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培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存在不少困境,本文将针对农村地区的现实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律,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351页.]对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心聚气团结力量,巩固思想;对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铸就民族之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幅不小,农村作为社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占了全国人口的41.48%,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始终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指的是普遍人民群众能够接受、认可,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它为价值追求、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69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其培育效果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起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单连春,单俊宇.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维度——评黄明理教授《角度·视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讲》[J].经济问题,2019(11).]。扶贫先扶志,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农民创新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农民正确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除落后、封建的陈旧思想,树立科学思想,解除思想障碍,调动农民的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民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建设,能够加强农民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整体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在农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实现大众化,被农民理解、认同、接受,能够促进农民克服不良思想,转化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避免偏远地区的农民,因信息传播不流畅,文化素质不够,而受不良思想侵蚀,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所以,为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引导农民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

二、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困境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殊对象,是宣传教育的重点,农民的特殊性在于文化程度较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对于农民来说相对较抽象。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实现大众化建设仍存在较多困难。

(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首先,农村经济落后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需要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想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党和政府需设法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自然会认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经济落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与践行,制约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其次,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根据调查显示,近年以来,普遍农村很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农民文化生活体验较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农民文化生活内容有待丰富。因此,农村宣传教育载体的缺失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有效传播。此外,师资和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乡镇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经费不足,难以组织开展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单一,甚至是单向传播,忽视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播。最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力量不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有效传播。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力量,基层宣传班子理论水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宣传教育存在的困境之一是传播的形式过于形式主义,偏向理论灌输,仅凭说教,忽略农民群众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在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更需要基层组织宣传人员开展更大众化、更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主义还表现在,基层组织宣传教育脱离群众。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要责任,若脱离群众,没有和农村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建设是不利的。其次,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单向传播现象,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能设法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兴趣不大,尽管农民群众的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方向是一致的。最后,不良网络文化产生消极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间信息、资讯、知识等的传播方式”[ 张世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9.]。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斷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在农村越来越普及,农民群众的生活也日益离不开网络。相应会出现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复杂化,一些网络平台为吸取流量传播虚假信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都得不到保证,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误导。

三、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路径思考

(一)扩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任务,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上应扩大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发挥党的统筹作用,统筹协调各社会组织,通过多個渠道、多种方式,促进农村与市场的接轨,解决农村地区经济收入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确保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骨干队伍引导

农村地区干部队伍的来源乡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二者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更偏向了解农村地区的真实情况,引进人才相比乡土人才理论文化水平较高,更能把握国家发展大势,对国家相关政策理解更为透彻,因此,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离不开这两种人才,一方面,加大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政府须适时鼓励,引导优秀大学生及社会人才入乡,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培养专门的宣传队伍人才,重视相关基础理论、国家政策的学习,提高理论文化水平。

(三)完善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丰富宣传方式

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不管在何时,农民都是不容忽视、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根据农村现实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特点,创新丰富宣传教育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有效推广、落地生根。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与农村农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价值需求,有针对性地切入,向农民群众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化建设就是要把它的抽象内涵通俗化,日常化,能够被广大农民群众乐于接受。在宣传手段上也要丰富多彩,通过文艺活动的形式,例如文艺演出等,也可通过展览、粘贴文化宣传栏、漫画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广播向农民群众日常宣传传播,开展主题讲座,近距离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宣传内容需简短易懂,结合日常语言和农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便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践行。

(四)发挥大众传媒宣传平台舆论引导作用

当前社会,人们与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农民群众的生活离不开电子设备,娱乐方式也与网络息息相关,逐渐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是把双刃剑,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通过网络向广大农民群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党和政府应时刻关注网络舆论,注意各平台网络输出的内容,确保向农民群众传播正能量。总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网络信息中,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认可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文修叶(1993—) ,女,仫佬族,贵州麻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马永红(1996—),女,回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吴巍巍(199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名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创新研究——以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镇为例  项目编号:YCX21066

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大规模学生群体的远程、分散管控与实现高效率、全覆盖、无死角的防控目标之间的现实矛盾,给一线学生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本次大规模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就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辅导员职业技能与心理素质以及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实战检验。因此,要以抵御疫情为驱动,以防控目标为牵引,通过提升防控信息推送效率,整合防控信息传播平台,改进防控信息表达样态,建立防控信息发布优势,尽快完成信息化转型,化解当前远程分散管控的难题,有效保障学生安全与校园稳定。

[关键词] 疫情防控;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这场新时代的人民战争中,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只有以抵御疫情为驱动,以防控目标为牵引,尽快完成信息化转型,才能够有效保障学生安全与校园稳定。

一、关于新冠疫情下高校学生工作形势的几点判断

(一)高校辅导员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医院是为控制传染源,挽救众生而短兵相接、生死相搏的战疫火线,那么全国2000余所高校则是保护易感人群(3000余万在校大学生),稳固大后方(背后的3000余万个家庭)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大学生群体的疫情防控动员、信息传达、实时监控、教育引导以及舆情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应对,妥善处置,不容有失。值此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在抗击疫情中应责无旁贷,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使命感,承担起自己的岗位职责,一丝不苟地落实好特殊时期的各项具体部署安排,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维护好校园秩序。因此,最大程度地完成好疫情防控责任,是当前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是高校战“疫”的重要依托

新冠疫情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远程、分散管控与实现高效率、全覆盖、无死角防控目标之间的现实矛盾,给学生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由于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使得学生防控信息优势或主导权的确立与稳固无法得到保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次大规模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就是对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包含硬件与软件)、辅导员职业技能与心理素质(包含意识、技能与素质),以及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最有针对性的检验。它不仅有效地考量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真实地反映和提升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短期来看,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实战与日常模拟演练之间的差异所折射出的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快速推动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转型;从中远期来看,它还将校正高校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方向,细化其实施细则。因此,淘汰不合时宜的工作理念与方式,推进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精准的信息化手段是战“疫”的有力武器

防控疫情就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换而言之,是一场防控效率与疫情蔓延、谣言传播的赛跑。掌握信息先机,建立信息优势,从而赢得时间主动权尤为重要。在远程、分散管控的情况下,“人工摸排,逐个筛查,表格登记,一事一报”的方式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梳理并建立防控信息基本台账,把握工作的基本方向。但是,对于几何递增、一日千里的新冠病毒与生死攸关、不容有误的疫情防控而言,其传递效率、精准程度甚至可靠性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突发疫情之下,各类因地适宜、因时制宜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的快速研发测试与推广普及,初步解决了远程管控问题(统计、监测、分析、报告)。然而,其沟通的效率与温度无法同时兼顾的先天不足与缺乏大数据积累与支撑的后天欠缺正在逐渐浮出水面。同时,对于身处高校战“疫”前沿阵地的辅导员来说,精准辅导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概略辅导。在现阶段学生群体远程、分散的条件下,粗放的辅导方式的实际效果有限。而远程精准辅导(教育、引导、关爱、服务)的实现不仅取决于辅导员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深厚的知识储备,更高度依赖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硬件技术支撑。在疫情防控压力的倒逼之下,高校学生工作将朝着更节约、更高效、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在线咨询、在线辅导、远程会议、视频宣讲、大数据分析等等网络模式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学生工作的新常态与辅导员必须尽快攻克的业务难关。

二、新冠疫情下加快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转型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场域下信息渠道的权威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信息样态的严肃性以及信息本身的可靠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向。网络环境下,多源头、多节点、多线程的传播方式已经打破了原有的信息格局,高校的信息主导权已经被无数网民个体所分割、分化、分享,共享型的信息格局正在依托新媒体逐步确立。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只有果断采取有效的信息策略,才能够切实确立并掌控信息优势。

(一)提升防控信息推送效率:变概略供给为精准供给

提升疫情防控信息推送效率的关键在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搜集、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面的特性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终端平台的全面覆盖的优势,促进疫情防控信息由概略供给向精准供给的迅速转变。

1. 实时分析研判。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疫情防控需求与期待是实现信息精准供给的首要条件,也是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受众粘性的必要前提。高校应当把握时机,尽快建立数据库收集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乃至個人的实时“网络响应”与“网络痕迹”,并据此对其信息偏好、认知特征及心理需求进行持续的、及时的研判,从而保障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准确匹配。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疫情防控状态实时分析研判有利于突破将地域、阶层、家庭背景等传统学生群体认知特征作为判断目标学生群体需求主要依据的局限,而回归学生个体认知本身,从而更为精准地区分供给目标。

2. 实时准确推送。及时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防控信息需求并使其持续认同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确立防控信息主导权的关键。在以叠加散布网状传播为特征的网络环境下,传统播报式的信息推送不仅无法与层出不穷的自媒体平台兼容,而且也无法及时准确指向并服务于学生防控需求。其自上而下、单向推送且节点固定的传播方式仅是形式上保障了传播覆盖率,而无法保障学生的接受与认同程度。应当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打破时空的限制,变播报式推送为投递式推送,从而真正将疫情防控的现实需求作为信息推送的必要指针。

3. 实时跟踪反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精准化的信息供给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路径。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度、认同度理所应当成为疫情防控信息传播效率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学生对信息的网络反响与反馈则应当成为长期跟踪收集的重要数据。实时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掌握与评估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认知状态、认知偏好与特征,从而精准校正防控信息的传播方向与传播策略。

(二)整合防控信息传播平台:变各自为战为整体协同

整合高校信息传播平台的关键在于统筹各防控信息平台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的相互支撑和整体发力,通过高校防控工作指挥部统一调度指挥以实现平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 协同布局谋划。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格局完成整合并走向成熟之前, 传统媒体与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之间,以及信息渠道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布局与协同运作,往往存在功能重复、内容同质、甚至相互掣肘的弊端,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这种弊端极为明显。应当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顶层设计层面做好全局的部署与谋划,整合新老媒体平台,充分协调各信息平台在渠道、信息、数据、模式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信息互补。统筹建立各平台间无缝对接、有机联动的工作机制,努力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渠道,链接不同介质和终端,在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等方面协同运作和彼此印证,构筑协调一致的立体防控信息网。

2. 协同整体发力。整合高校疫情防控信息平台资源的重点在于协调辐射力、传播力、影响力之间的差异,实现平台介质之间的高效聚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微博、公众号、抖音号等七大平台之间往往各自为战,各有侧重,而缺乏整体化的集中发力、持续发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防控信息传播效率。应当打破现有各信息平台间封闭经营、粗放管理的低效模式,统筹不同媒介业态的特性与专长,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搭建平台,统一规范,集中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提升防控疫情信息的传播影响力。

3. 协同资源配置。高校各信息平台缺乏统筹的分散运营造成了资源的配置分散与重复投入。防控信息优势的建立依赖于主导权的确立。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防控信息主导权的生成则依赖于信息平台集群的支撑,更依赖于各平台间的深度融合。其融合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网络技术平台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集成过程。其关键在于各信息平台相互关联并且功能优势互补,业务范围趋于一体,网络互联互通盘活资源,以实现互相关联的疫情防控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三)改进防控信息表达样态:变先入为主为以生为本

改进学生疫情防控信息表现形式的关键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网络认知特征、现实需求与表达习惯,将防控信息资源进行以移动化、互动化、共享化为导向的包装与改造,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良性体验。

1. 優化信息形式。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力乃至学生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学生习以为常的具象化、生动化、鲜活化的信息表现形式正在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流。传统的纯文字、图片等简单的信息表现形式与新媒体平台力求生动、鲜活的表现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应当认真分析学生所认可的沟通方式与信息表现形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多维融合的功能特性,广泛采用视频、语音、动画、数据和广播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鲜活化、立体化的疫情防控信息样态。

2. 共享信息数据。打破新老媒体间以及新媒体间条块分割的信息壁垒,实现各平台间的防控信息互通、防控数据共享是提高防控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等方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使全体学生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从而提升疫情防控工作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不同网络平台之间信息产品与数据资源的交流与共用,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平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防控数据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提升防控成效,有效节约社会成本,也有利于改善学生体验。

3. 保障信息交互。较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推动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代际更替的主要因素之一。广大新媒体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需求正在被日益凸显。特别是以90后、00后为骨干的网络“原住民”群体正在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力量,其乐于互动、善于参与、敢于表达的群体性沟通习惯应当得到更为人性化的考量。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应当立足于坚持交互性建设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与互动性,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顺畅沟通,从而保障疫情防控教育渠道的畅通。

(四)建立防控信息发布优势:变适时反应为主动营造

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分散、精准辅导与管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高度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升级。牢固掌握信息主导权,并据此建立防控信息发布优势对于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提升信息质量。信息质量是评价信息平台与渠道优劣强弱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学生工作网络平台发展潜力与空间的重要依据;而不断提升信息质量则是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巩固与提升新媒体受众忠实度的关键环节。应当建立学生防控信息质量评价机制,从影响力、公信力与利用率等多方面对学生疫情防控信息质量进行审核与评价,并不断完善以目标化、精细化、规范化为要点的信息管理措施,划定底线、矫正方向、提升质量,从信息源头巩固与提升疫情防控工作实效性。

2. 掌握信息先機。随着网络体系的日益膨胀、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一个以信息和网络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信息优势的确立即意味着远程分散精准辅导与管控模式的确立。对于疫情防控时期的学生工作而言,信息优势的确立不仅依赖于成本低、传播快、覆盖广等诸多网络固有优势,更依赖于抢占并控制信息先机。掌握信息先机即意味着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掌握,率先掌握;即意味着对学生需求及心理的准确掌握;即意味着对疫情防控信息渠道及其传播样态的精准设计与把控;即意味着对防控信息的优先发布与权威解读。

3. 增强信息粘性。实践证明在疫情暴发的特殊时期,与学生个人利益关联度更高、具有更强延续性的信息往往对学生具有更强的粘性。而较强粘性信息的不断丰富可以使信息平台的固定学生数量以及网络知名度获得积累性的增长或指数型的增长,从而获得长期的较为稳固的认同度。不断增强信息对于学生的粘性,理所应当成为学生工作确立信息优势的必要步骤。而对于防控信息的传播形式设计,也应当符合高关联度、强延续性以及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标准。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实战,使全体高校学生工作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考验与历练,使大学生群体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也凸显了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事先谋划,尽早运筹,提前布局洞悉信息平台特性,顺应网络传播规律,从而充分运用科学的信息管控策略,才能够在疫情之下获得先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格局、运作模式乃至信息传播形态都将经历巨大的变革,加大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转型已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健委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B/OL].长江网,2020-02-28.http://news.cjn.cn/wsqzgzb/zxwz/xwdt/202002/t3579484.htm.

[责任编辑:朱苗苗]

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粤西地区茂名市的许多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较少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了提高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有法可循,《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课题组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决定结合本地文化,从校内与校外两大板块开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校本课程 开发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现状

在我国,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还是过分拘泥于国家统一的教材,学习局限在课内,以课堂为中心,其他一概不予重视。不少农村小学从未真正进行过语文课外活动,除了上课以外,就是在教室自习或做作业,学生不知道课外活动可以做什么。有时老师想搞好语文课外活动,因为无纲可依,不知从何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

调查显示:粤西地区的茂名市,大多数农村小学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简陋,图书设备不健全,根本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和学习的需求。多数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甚至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老人看管,无法在课外对孩子的语文学习进行指导,导致农村小学生除课本知识外,其他语文知识和实践能力非常有限,视野十分狭窄,作文水平低下,口语交际能力不强。如此种种,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粤西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调查情况分析

2009年—2010年间,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课题组成员相继奔赴茂名市各地农村小学,包括信宜市怀乡中心小学、茂名市茂南区白沙小学、高州市深镇河口小学、化州市良光中心小学、电白县曙光小学等学校,对这些学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1.43%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外活动课(其中27.37%的学生对学校现有的语文课外活动感兴趣,44.91%觉得还行,27.72%不感兴趣),18.58%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外活动课;65.71%的学生说学校只是偶尔开展过语文课外活动,28.57%的学生说从没开展过语文课外活动,只有5.71%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由此有两种情况:一是大多数小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外活动课的,只是不喜欢现有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二是学生喜欢语文课外活动而老师却很少开展。

于是,课题组成员又走访了信宜市金垌镇六明小学、信宜市新宝镇中心小学、茂名市茂南区白沙小学,以及高州师范学院附属金阳学校的部分语文老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语文课外活动很重要,但直言很难开展,难在除了故事是学生相对感兴趣的形式之外,不知开展哪些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才能吸引学生,如果准备不充分,形式不新颖,内容不精彩,把课外活动课上成语文复习课,则学生不喜欢,老师吃力不讨好,所以就很少开展。

那么,小学生们究竟对怎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形式感兴趣呢?

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生们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形式除有传统的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外,还有广播站、办报、校内外小记者等。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呢?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你想不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风俗人情、自然风光?”统计数据表明,有82.85%的学生选择“想了解”,只有17.15%选择“不想”或“无所谓”。由此看来,老师应拓宽思路,加大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力度,多举办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既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又使小学生对家乡、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粤西地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之后,课题组有一个大胆的构想,就是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校本课程。我们将在研究中摸索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探求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及规律,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更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更强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促进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提高教师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目的。

课题组尝试从校内和校外两大板块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小学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基本方案如下图:

(一)校内板块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条件都比较简陋,电脑、多媒体很少使用,图书也很少。所以,课题组在开发课外活动课程时,主要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创办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校内外小记者等可以付诸实施的校园兴趣小组,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可以办广播站,广播稿由校内外小记者提供。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形式,提高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书本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

校园兴趣小组活动内容见下表:

(二)校外板块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地方特有的文化,开发具有地域色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茂名的乡土文化非常丰富,课题组从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方面进行了开发。

1.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俚人领袖,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在茂名民间享有崇高地位,茂名各市县都有许多关于冼夫人的故事传说,茂名地区的小学生对冼夫人都不陌生。本课题组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从民间流传的歌谣、故事、俗语入手,了解冼夫人的生平、事迹、贡献、影响等,从中挖掘冼夫人文化内涵,摒弃迷信色彩,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冼夫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冼夫人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2.民俗文化

茂名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每年春节过后的年例。年例是茂名民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尽所能、尽献于众。茂名各市县大部分农村小学生从小经历感受这个习俗,但因为农村的年例大多掺杂些许迷信色彩,小学生不能正确判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的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就是要挖掘年例的文化内涵,让农村小学生正确认识这个传统习俗。

年例期间演出的茂名民间艺术有很多,其中有不少是传统的文化遗产,如高州木偶剧、信宜镇隆飘色、化州跳花棚、电白高脚狮等,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本地的小学生却不太了解。课题组就是想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向他们介绍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拥有这些文化而感到自豪,并且有责任把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推广出去,把它们发扬光大。

3.荔枝文化

茂名是荔枝的故乡,两千年前,茂名就已开始种植荔枝,是我国荔枝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荔枝的起源中心之一。自汉代开始,茂名荔枝就成为历朝贡品。茂名拥有中国荔枝第一镇——高州市根子镇,这里有江泽民同志亲手种植的“中华红”荔枝;有千年的古老荔枝园——贡园;有令杨贵妃开颜的“妃子笑”。小学生吃着家乡产的荔枝,对家乡的这些历史却不甚了解,不免令人遗憾。课题组开发这个校本课程,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物产,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心中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家乡。

乡土文化活动内容见下表:

校外板块的内容既可以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又能把学生在课外时间自己寻找、探访到的内容作为课内板块资料的来源。如洗夫人的生平事迹、年例的习俗等内容在故事会上讲给同学听;可作为广播站、手抄报的内容向同学宣传;还可以把这些材料写成作文,使校内外资源得到整合,凸现人文性,有利于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是一举多得。

总之,以上开发策略解决了农村小学语文老师不知从何下手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难题,同时也使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课外活动课,语文成绩、作文水平及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自然也能更上一层楼,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课题论文。批准号08JT046。

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 农村文化建设较为滞后,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造福工程, 新农村建设不能纯粹理解为盖新房、建新村, 还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 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通过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引导农民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文化致富的观念,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真正担当起建设自己家园的主人。

如果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是“硬实力”, 那么文化就是“软实力”。唯有软硬兼施、互为促进, 才能奏响新农村和谐之歌、发展之歌。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 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 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要的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 然后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 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 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 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 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2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目前的发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 丽水市的经济生活也在快速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正在逐步地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丽水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 人口结构中76%是农村人口, 所以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对提高丽水市整体的文化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措施与成效

近几年来, 丽水市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从1995年开始, 丽水市与省“东海明珠”工程对接, 启动了文化“山花工程”, 并把一些体育设施建设指标纳入其中, 在经历了两轮创建的基础上, 2006年启动了第三轮创建规划。通过三轮的创建, 全市共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 新建和改建农村文化阵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 新增图书近30万册, 在全市181个乡镇中, 已建成丽水市“山花乡镇”63个, 浙江省“东海明珠乡镇”20个。每个“山花乡镇”文化阵地面积均在350平方米以上, 图书藏量3000册以上, 每个“东海明珠乡镇”文化阵地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 藏书量在10000册以上。2006年, 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文化名村评选”活动, 全市有11个行政村被评为“丽水市文化名村”。

丽水市还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近年来, 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千名文化工作者下基层”、“千场演出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万册图书送农村”等活动。2006年市本级启动了“绿谷风——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行动, 每年赴9县 (市、区) 农村演出100场。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6年全市送戏下乡1025场 (次) , 送电影下乡11080场 (次) , 送图书下乡45000多册, 有3000多文化工作者下基层农村, 帮助农村建立村户级文化活动室996个, 文化示范户1069户, 培训辅导农村业余文艺骨干5970人次。

此外, 丽水市在2001年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入户通”工程, 投资近3600万元, 解决了2794个自然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截至2006年底, 广播综合覆盖率从2000年的79.8%上升到89.75%;电视综合覆盖率从2000年的89.4%上升到96.84%;全市乡镇光缆联网率从2000年的42%上升到68.9%;有限电视用户从2000年的19.83万户提高到36.84万户, 这些举措都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农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状况。

2.2 特色和优势

丽水的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据不完全统计, 丽水市共有各类民间造型艺术190项, 民间表演艺术317项, 民俗类艺术文化51项。

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一批批珍贵的民间艺术, 在丽水市专设的各个“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内百花齐放。558项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保护和弘扬。为此,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日前正式命名丽水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丽水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围绕省委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 丽水市提出要把丽水建成“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为此, 丽水市全面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 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对新发现的珍贵民间艺术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抢救、保护和弘扬。为了保持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环境, 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保护, 丽水市对当地世代相传, 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资源进行真实、整体和可持续的保护。现已规划完成并开设了景宁大均畲族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青田石雕艺术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

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保护, 为丽水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松阳高腔、青田石雕、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等四个民间艺术项目榜上有名。与此同时, 民间艺术产业日渐壮大, 成了丽水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青田石雕艺术产业, 吸收了3万多从业人员, 年产值达4亿元。

2.3 典型及启示

丽水市一些乡镇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表现突出, 有些做法与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推广。下面举例说明。

2.3.1 缙云县壶镇镇湖川村——要送文化更要育文化

在丽水市的第一个亿元村——缙云县壶镇镇湖川村, 已拥有两个“泥腿子图书馆”。一个是目前已有21000多册藏书的村图书馆;另一个是村民赵国芬个人投资12万元, 在自己家办的“湖川村文化活动中心”, 现已成了湖川村的“泥腿子第二图书馆”。由于该村村民好学成风, 提倡新生活、新风尚, 村里已经连续18年没有出现过治安和刑事案件。

一个村出现两个“泥腿子图书馆”, 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好现象, 它说明农村居民在生活富裕之后, 迫切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里已经连续18年没有出现过治安和刑事案件”这一事实也证明, 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和谐, 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湖川村的两个“泥腿子图书馆”及其显现出的良性效果启示我们:既要注重向农村送文化, 更要重视在农村育文化。因为, 只有源自于农民自身的需要, 开发出农民自身的潜力, 培育起农民自己的文化, 农村文化才能植根于沃土, 花开不败。

2.3.2 青田县“五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青田县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采取了“五措并举”的方式。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鼓励中小学图书室定时向农民开放, 使其成为广大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下乡进村活动。推出“百场电影进乡村”、“千幅图片巡回展”、“万册图书下基层”等活动, 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文体团队建设。组建民间艺术、文艺戏曲、体育健身表演及文学艺术创作等业余文体团队, 广泛开展文体活动, 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四是精心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戏曲、鱼灯、百鸟灯、旱龙舟、舞狮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 并不断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 打造成为内容健康活泼、表演可亲可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五是全面规范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在这“五措并举”的努力下, 青田县的农村建设在不断进步, 农民对文化的要求在不断加强, 这使得农民的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 他们从对经济收入多少的关注, 开始转变到对自身或子女文化素质高低的关注上, 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育上去。

2.3.3 庆元县菊水乡月山村“春晚”演绎乡村和谐文化

月山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注重耕读传家, 是庆元乃至丽水尤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名村。

当代的月山村群众传承了祖辈的优良传统, 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化生活, 虽然人们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但是却十分重视培养子女。这里的每一个青年都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40多名, 其中在校研究生2名, 留美博士生1名, 部队军官4名。村里不仅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村里人尚学、好读、喜欢文艺, 有许多吹拉弹唱好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晚会, 到今年已经举办22届了, 充满乡土风情的节目,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月山村通过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培养了村民们健康向上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3 丽水市农村文化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 也有着很多亮点, 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3.1 农村文化设施依然落后

全市181个乡镇, 尚有15个乡镇未建文化站。44个乡镇文化站未上等级, 55个乡镇文化阵地面积小于350平方米, 67个文化站属有站无舍的文化站, “一站一人一桌”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乡镇文化站图书总量仅26.7万余册, 其中“山花乡镇”就占24.7余万册, 剩下的各文化站平均不足170册, 而且大多是旧书、课本和政治书籍。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几乎为零, 村级文化设施则全面流失, 全市3652个行政村, 目前尚有阵地、有设施、有活动的村文化室只占5.4%。

3.2 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县级文化馆经费严重紧缺, 一般只能维持人员工资。乡镇文化站藏书达3000册以上的不足30%, 一些文化站的阵地活动显得冷冷清清, 门可罗雀。不少文化站的节日活动只能以拔河、下棋、打牌、打球之类应付, 文化站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更谈不上文化阵地活动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村级文化室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 难以维持其生存。据统计, 目前, 丽水市尚有约23万人口听不到广播, 约6.7万人看不到电视, 20户以上的盲点村1079个。

3.3 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滑坡

文化馆、站干部队伍和业余文体骨干队伍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年龄老化;二是知识退化;三是人才匮乏;四是文艺骨干弱化。随着农村文艺骨干“进城打工”、“外出发展”, 农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文化站开展活动缺少了生力军和热心人。大多数文化站的演出活动都只是少儿或老年文艺演出, 缺乏年轻人的参与。

4 加强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丽水市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和提高。

4.1 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是发展的重点, 但在新农村建设中, 千万不能让新农村出现“短腿”现象。当前, 尤为紧迫的是要将文化建设也真正摆上位置、加强领导、列入规划、增加投入、落实项目、优化载体、丰富活动、创新机制, 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 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完备, 公共文化服务相对齐全, 文化工作体制逐步理顺, 文化资源有效利用,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农民文体活动更加活跃, 文化市场逐渐形成, 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的思想精神动力和素质内涵。

4.2 构建农村文化建设平台

(1) 夯实基础。各地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结构和布局时, 尤其在安排村庄改造、建设项目、村级小学整合和资金投入时, 要为文化设施留有空间、安排项目和统筹资金, 并扎扎实实地付之实施, 从而建立起设施相对配套完善、符合标准的硬件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 县“两馆”要面向基层, 面向农村, 面向农民, 充分运用政府资金和民间、企业等方面的合作, 为农村群众文化的组织、培训、引导和活动提供服务。乡镇文化站应成为一个区域农民学习、信息、娱乐、科普的操作、指导、示范中心。充分依靠村级组织、文化热心人、民间艺人的力量, 引领村民在闲余参与看书读报, 交流农艺, 传承民间技艺, 休闲娱乐活动, 使村文化站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之家。

(2) 建好工程。在前几年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基础上, 结合“下山脱贫”, 按照新的要求, 做好总体布局规划, 运作好各类资金, 经过三五年的努力, 使全市乡乡通广电光缆, 村村能看上电视, 听到广播。对已在创建的“山花工程”, 需着重对评估考核和奖惩机制、创建标准及工作目标进行优化、量化和硬化, 并由市绿谷文化建设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防止应付凑数、为建而建、人去楼空等现象。深入实施“百村千户”文化示范工程, 切实做到联建抓实, 对象抓准, 形式抓活。联建单位应带着感情、责任和“实货”, 帮助示范村、户办好每一件实事, 帮助解决农民盼望的实际问题, 为他们创造示范的必备条件。

(3) 优化载体。以文化下乡为载体, 丰富农村娱乐, 休闲和学习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千名文化工作者下基层、千场电影进农村、千场演出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把农民喜爱的戏、电影、图书、科技信息、体育器材和文化体育辅导人员, 源源不断地送到乡村。运用“文化大篷车”、“文化轻骑”, 依靠社会力量, 组成文化下乡相对固定队伍, 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有保障的供给和补充。

4.3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和方法

创新管理, 把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起来, 把农村文化工作运行关节激活起来。加快县级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 加大对县“两馆”的公益性投入, 实施内部人事、工资、职保制度改革, 使其改进服务, 面向农村, 生产出又多又好的文化产品。深入进行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管理工作归口, 整合管理资源, 强化区域性和重点文化项目的管理, 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名不符实、无事可为、无所作为的局面。同时,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 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重点活动列入县、乡工作目标和干部绩效考核, 并相应进行奖惩。此外, 要加强基层文化法规建设, 用法制规范组织管理者的行为。

创新队伍, 把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性调动起来, 把农村广大文化骨干组织起来, 对乡镇文化站进行定编定岗, 采取留用、转岗、退养、培养等多种形式, 整合乡镇文化员队伍, 建立文化员资格考认制、工作考核制, 同时, 为他们提供应有的工资福利保障, 从而建立起一只懂业务、善策划、能干事的乡镇专业文化队伍。重视乡村业务文化队伍建设, 对乡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爱好者和乡间自发的文艺团队进行调查登记, 赋之以名份或称号, 提供其条件, 引导其活动, 制定鼓励政策, 使他们成为田间、地头、村落的文化使者, 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强大的生力军。

总之, 近年来丽水市又荣获了“中国摄影之乡”、“生态第一市”等称号, 这充分证明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加强, 已成为新农村乡风建设的闪光点, 传统文化复兴繁衍的支撑点, 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摘要:当前形势下,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 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调查和研究, 针对丽水市的农村文化现状, 思考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丽水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种目标群体是用土地来种养殖做经营的农场主或农民, 他们对于资金周转的需求是刚性的;第二种是乡镇上用住房、农村宅基地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第三种是在农村有宅基地, 主要劳动力可能不以农业为生, 在其他方面有资金需求的农民。然而农村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处于单一业务布局阶段, 正如蓝皮书数据, 2015年, 全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业务规模在125亿元左右, 其中包括P2P网络借贷124亿元, 众筹1亿元。因此可以说, 农村市场仍处于早期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用户培育阶段。

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实挑战

2.1 交易成本与规模效应

互金企业做农村金融, 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这是因为交易成本太高。由于农村金融用户的空间散、时间散等用户密度问题, 如果通过地推方法获客, 就会大大增加人工成本, 若平均客单放款低于5万, 即便是有5-10%的利差除去风险拨备也是很难盈利的, 如果3~6个月不能盈利, 边际成本也不会随着你的放款规模增加而下降。

2.2 风险相对较高

由于农村这一方面的数据信息相对于城市居民更加有限, 因此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目标群体的信息掌握相对不完整, 风险随之升高。同时, 由于确权不明晰, 新农人隐性风险, 比如民间借贷负债多却查不出来和土地经营权欺诈等问题依然存在。

2.3 农村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缓慢

互联网金融人才和资源大规模流向城市, 并形成长期的非良性循环。在提倡科技产业的当下, 农村和农业越来越成为边缘产业, , 深层次来看, 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农村问题, 本质上是制度问题, 一个市场的爆发必然需要大量人才和资源的支撑。

2.4 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农村现状来看, 农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远远超出预期, 但支撑金融爆发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据统计, 当前在农村市场的业务覆盖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理财、借贷、消费金融等多元业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仅有阿里、京东、村村乐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行业巨头。

3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选择

3.1 提升目标对象的融资资质

若想农村金融得以发展, 首先需要满足资金的供给, 而农村富有的资源就是土地, 但是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用来贷款, 因此需要国家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允许农民可以土地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 或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 从而提升融资的资质。

3.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合作

目前, 互联网金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 已经可以实现海量化的资金融通服务。但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农民对其信任度不够的问题, 而传统银行恰恰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信用信誉。

3.3 通过大数据征信方式打破农民的信用缺失问题

据央行数据显示, 截至到2016年6月底, 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 其中有5亿人竟没有任何有效的信贷记录。所以农村互联网金融应该利用大数据征信等新方式去征信, 建立新的风控模型, 匹配农民贷款额度。

3.4 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同时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

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但随之引发一些问题, P2P跑路等问题的出现给监管部门施以很大压力, 因此监管力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但是, 仅凭严格的监管和出现问题后的监管仍然很难使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因此, 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 为农村群体有效地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加健康和规范。

结束语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交易的基础上, 因此农民一旦可以土地作为抵押物贷款, 他们的违约概率相比较而言会更低。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大数据征信方式打破农民的信用缺失问题并且与传统银行展开更多方面的合作, 同时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及互联网知识普及, 不仅可以激活整个农村金融市场, 而且最大化实现金融普惠性, 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摘要: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农村发展、助推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 比如农民征信的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抵押物等等, 都给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因此, 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规范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金融,现实挑战,发展选择

参考文献

[1] 何林峰.试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J].财经界, 2017 (2) .

互联网与农村网络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在新时期环境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互联网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并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当中, 有效促使社会进入“互联网+微文化”时代, 而微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特征对不同行业和领域产生影响, 因此, 要基于微文化为基础, 深入探究微文化所具有的优势和缺点, 从而有效体现出微文化的价值,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开展。

二、“互联网+微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一) “互联网+微文化”概念及特点分析

“互联网+微文化”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中产生,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互联网+微文化”成为人们所拥有的精神财务和物质财富的个性化结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 “互联网+微文化”主要指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开始与发展, 并逐渐促使人们朝着微观、行为模式以及注重个体的方向发展, 而在实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其主要以后者的概念解释为主。同时, “互联网+微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 “互联网+微文化”具有内容简洁、形式简单等特点, 比如以人们日常使用的微博为例, 在应用时限制了有关微电影时长和字数数量。第二, “互联网+微文化”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 其中微文化发展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 因此在网路环境中造成每一个成为单独的个体, 并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 拥有平等的发言权。第三, “互联网+微文化”具有信息共享便捷性特点,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 能够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来发布信息。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特点分析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不能脱离基本的理论指导内容, 并基于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 对此, 要基于相关的教育理论来促进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并且,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 有效融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内容,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确保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挥相关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作用, 有效搭建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综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分析, 其主要涵盖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比较多, 囊括不同的理论知识体系, 但是能够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来全方位进行展示, 从而为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效保障。并能够以多种方式开展。其次是教育途径多样化, 通过以互联网为载体, 有效利用网络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开展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 与多种新兴媒体和主流文化宣传途径进行结合, 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三、“互联网+微文化”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究

(一) 合理应用网络微文化资源, 促进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 因此新型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处在完善过程中, 致使当下社会的文化形态呈现多元化状态, 并且在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结合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现象, 所以, 要认清当下的文化环境状况, 从而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依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和优势, 通过微文化资源来为学生展现不同文化内容及内涵, 帮助学生加强不同观念的认知程度, 并能够了解微文化中所涉及的不良内容, 对此能够主动进行忽略, 确保微文化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对此, 首先要依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来积极开发适合高校学生的优秀文化资源, 并积极搭建相应的文化建设与宣传通道, 比如很多高校开发了自己的微信客户端或手机APP, 对此, 可以以此为渠道来分享和讨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而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积极通过微信客户端、微博以及各类APP等方式来分析和疏导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 基于微文化传播规律来多元化实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 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深入探究文化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进而基于文化传播方式来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充分结合微文化传播平台与渠道, 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从而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 深入探究和分析微文化存在的缺点, 了解信仰文化所具有的传播力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物质生活非常丰富, 但同时会导致高校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 致使出现精神缺失和价值迷茫的现象, 甚至容易出现失德行为, 致使出现善恶、美丑以及精神焦虑等混淆情况, 对此要积极发挥信仰文化的力量, 基于微文化来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用微文化平台来加强人们对社会风尚、伦理道德以及精神信仰的关注度, 因此, 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 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从而以此为载体来促进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并能够利用不同模式和渠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引导“微语言”, 构建广阔的教育平台

第一, 微文化是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表现方式, 因此要以此为基础, 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大而空宣传方式, 改变传统以说教方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基于生活元素来帮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积极利用微小的事件, 让学生能够从小事件中获取大的思想认识, 从而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价值需求, 并能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对此, 高校在开展网络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积极完善教育方法体系, 细化教育单位层次, 基于网络平台来搭建多维立体的层次, 从学校到各个院系, 从各个院系到具体的班级, 再由班级到具体的宿舍, 从而在微观层次中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 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能够以网络的形式从微文化中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从而学生所提供的问题来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 加强对微文化环境特点和特征的认识程度, 从而有效开发有利于高校思政政治工作开展的模式, 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内容, 同时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发挥自身优势与价值, 体现文化的力量,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对此要积极利用不同形式的网络平台, 例如微博、微信等, 以此为载体对正面的信息资源和价值理念实施有效宣传, 并积极结合多元化的网络教育平台, 有效组织微公益、拍摄微视频、微旅游、微活动等, 创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高校网络微文化。

(四) 加强微文化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力度

首先, 在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 要依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及高校发展实际情况来合理化选择教育内容, 对此首先要结合现实与理想, 教育内容要体现出现实与理想元素, 避免出现过多强调理想内容, 通过微文化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避免对教育中涉及的社会元素存在忽视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 促进其充分发挥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能够依照社会发展实际状况来有效改变教育模式。其次, 高校传统教育不仅包括技能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 同时涉及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内容, 对此, 要在微文化时代下积极扩大对学生有益的内容, 帮助学生从网络信息海洋中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 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进一步分析当下社会环境的现状, 从而依照社会发展需求来积极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体系, 充分发挥微文化的作用和优势,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价值。改变传统以说教方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对微文化环境特点和特征的认识程度, 从而有效开发有利于高校思政政治工作开展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从而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开展教育工作。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微文化”时代下的具体背景来展开分析, 对当下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讨论, 并对有关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建议进行有效论述, 综合不同因素来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有效搭建微文化环境下如何构建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体系, 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手段, 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 顾青青.“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8) :77-80.

[2] 吴宝善.“微时代”视野下的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3) :116-117.

[3] 刘姗姗, 杨娜, 李会先.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网络微党课"V钙"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 (19) :88-90.

上一篇:电子政务平台电子政务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中层干部经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