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19

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据我区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区有残疾人1.49万人。按照中国残联对于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推算要求,全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应为0.9万人。2014年,全区进行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已经建有康复需求档案的残疾人有0.85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0.6万人。在0.6万人中,视力残疾人0.03万人;听力言语残疾人0.12万人;智力残疾人0.04万人;肢体残疾人0.38万人;精神残疾人0.06万人。

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实施了康复救助、社区康复达标等重点项目,扩大了康复服务覆盖面,全面提高了我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自2012年以来,全助区有2.2万残疾人得到了机构训练、假肢装配、白内障复明、辅助器具配发等基本的康复服务,其中,有1.4万贫困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救助,初步满足了残疾人基本的康复需求。

残联要针对各个专业政府部门进行的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做具体的配合工作。配合的目标要以完成专业政府部门的康复工作任务为导向。配合的方式方法主要有:

1、通过残疾人建档立卡,摸清相关的康复需求;

2、经费支持或者购买其专业服务;

3、开展相关的残疾康复知识的宣传;4,购买服务要组织专家进行服务评审;

5、通过人大、政协提案的方式督促、提醒各专业部门重视和履行康复工作的职责。

具体而言,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残联组织系统主要职责:

1、健全组织机构。目前,全区6个街道63个社区,共配备兼职残联理事长、专干、残疾人专职员73名,社区康复协调员53名,做到了基层康复管理人员配备到位,社区康复协调员配备率达到100%。

2、保障康复工作资金。2002年以来,区财政投入经费累计***万元(以前投入多少,宋科不知道,叫问杨阳),实现年均递增**%以上(中残联要求按辖区人口每年人均0.3元的要求投入康复经费)。卫生、人口计生、民政、教育、劳动与人力资源、工商、公安也投入了相应的康复资金。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康复经费做到了财政为主、多渠道投入、逐年增长,有力保证了各项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服务网络。目前,我区残联系统建有1个区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3个街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发挥龙头示范和辐射指导作用。全区康复服务网络依托和平区中医院、劝业场街社区医院、南营门卫生院、天津安定医院和特教学校,建立了区级视力、智力、听力言语、精神、肢体和辅助器具康复资源中心,在辖区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设立康复服务指导站、康复站。街道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施率达到100%,残疾人康复服务建档率达到99.7%,康复服务有效转介率90%以上,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3.76%。在视力残疾康复、残疾儿童康复、肢体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和辅助器具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白内障致盲患者手术率达到100%以上,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率达78.54%,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率达到90%以上,残疾儿童机构训练率达到80%以上。

4、康复救助。我区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了白内障手术、假肢装配、辅助器具配发、残疾儿童进机构训练、贫困精神病人和成年智力残疾人减免费康复训练、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康复救助工程,受益贫困残疾人累计达到**万多人,有效满足了贫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

根据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康复”部分第20条的规定 ,残疾人康复器械、辅助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维修服务的任务明确划给政府有关部门,不属于残联康复工作的范畴。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即医疗康复应该由卫生部门负责。还有教育康复,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是康复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教育部门承担了学龄儿童少年的特教工作。“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也是由教育部门承担的。同样,依照残疾人保障法第17条规定,残联组织不宜承担社区康复工作责任。因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残联只能负责组织和指导“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而不能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而社区康复的主体工作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和卫生部门主管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开展的,

按照残疾人保障法第15条、17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残联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中的“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并分阶段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上,在“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向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有关工作人员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上,都具有康复工作的责任。 残联自主进行的专业服务项目,目前集中在聋儿语训、盲人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和智力残疾康复、肢体康复、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等领域。

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13号)精神,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的《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业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把残疾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较好地完成了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全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制定实施一系列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优惠扶持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为残疾人办实事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力实施康复救助、温馨安居、扶残助学、百千万就业创业扶贫工程等重点助残项目,使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全省有8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10.2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29.1万件;为3.2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新建或改建了住房,8.6万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到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生活补贴;1899名残疾考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6000多名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大中专学生得到奖励资助;兴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49处,培训残疾人16.5万人次;兴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582处,辐射带动10万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建立托养服务机构265处,机构托养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1.2万人,居家安养残疾人2.1万人;对2.6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向2.4万名下肢残疾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

(三)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文艺汇演和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我省23名运动员夺得4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2人2次打破2项残奥会记录,金牌和奖牌总数均超过上届残奥会,实现了我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在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上,我省25名残疾人运动员勇夺17枚金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山东争了光。

(四)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抓基层、打基础,90%以上的乡镇残联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选配了2104名乡镇残疾人专职干事、75231名村(社区)专职委员。培训基层残疾人干部和技术人员4万余名,残疾人事业发展专题培训班纳入全省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提高了残疾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143处,基本形成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的残疾人服务网络。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2.6万人次,有效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我省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省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时期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残疾人事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2009〕12号),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总体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制定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工作信息化水平。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将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残疾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全省总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予以优先发展,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

3.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作用,支持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残疾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坚持统筹兼顾。以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政策、资金、项目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康复。

任务目标:实施重点康复救助工程,帮助130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组织供应45万件各类辅助器具,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辅助器具。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壮大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残疾预防和控制网络,实施重点预防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政策措施:

1.建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2.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提供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项目。加快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发挥省级残疾人康复机构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作用。根据人口分布和实际需求,按照市级不少于10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县级不少于5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5年内各市、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支持建立一批区域性康复技术资源中心,支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福利机构康复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制定省、市、县(市、区)三级专业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各类康复技术标准,建立康复定点机构认证制度,提高康复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3.依托各级各类医疗、康复、教育机构和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普遍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要设立康复科,规范康复医学服务行为,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康复技术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配备适宜的康复设备和人员。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示范性社区康复站。

4.继续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精神病防治康复等国家重点康复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康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肢体残疾人矫治手术与康复训练、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精神病防治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项目,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有效康复服务。

5.落实国家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政策和辅助器具进口税费减免政策,支持辅助器具和康复产品的研发与引进。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政府补贴。实施《残疾人辅助器具机构建设规范》,加强各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建设,确保场地规模、人员配置和设备设施满足服务项目和职能需要,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6.加强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制定中长期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培训2500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3万名社区康复员、协调员,使康复专业人才总量增加、梯度合理、水平提高。制定省康复医学发展规划,加强康复医学学科建设。

7.加快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按照国家规定推进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残疾的发生。加大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力度,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二)教育。

任务目标: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学前2年至3年康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确保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政府教育评价体系。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义务教育,适当提高生活费标准,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

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

2.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职工编制标准,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设区的市和残疾儿童较多的30万人口以上县(市)都要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要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建立专门学校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

3.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和福利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4.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学生。鼓励和扶持特教学校开设高中部(班),支持特教高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有条件的市要建立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班)。提升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层次,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成中高等教育兼容、承担残疾人和残疾人康复教育工作者培养任务、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5.普通高校要创造条件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为残疾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完善盲、聋、重度肢体残疾等特殊考生招生、考试办法。听力残疾考生参加各类外语考试免试听力。

6.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要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支持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做好济南大学和青岛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试点工作,加强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的专业建设。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构建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开发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对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实行全员培训。按规定落实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

7.加强手语和盲文推广工作。举办残疾人工作者手语及盲文知识培训班,使残疾人工作者掌握通用手语和盲文,增强同残疾人交流的能力

(三)就业。

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就业保护的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城镇新就业残疾人7.5万人。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服务,对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和就业困难残疾人重点实施就业援助。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培训,登记求职的城镇残疾人和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普遍接受职业培训或实用技术培训,经培训的残疾人40%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山东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范围,督促各类用人单位遵守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岗位预留制度。招录公务员时,招考部门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征制度,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收尽收。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建立专产专营、优先采购等专项制度,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岗位补贴。

2.认真实施中国残联“百万残疾人就业工程”,促进残疾人就业。通过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经营场所扶持、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措施,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社区服务业、城市便民服务网点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事各种便民服务、居家服务。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实施“万名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扶持帮助4000名听力言语残疾人就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加强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的“五统一”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实名制统计制度,建设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对残疾人就业状况和职业培训状况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的数据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4.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集中就业机构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中的农村残疾人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残疾人,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残疾人、企业新录用残疾人员、残疾人大学生,开展大规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举办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加快建立残疾人优秀技能人才表彰和奖励机制。

(四)社会保障。

任务目标: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建立以社会救助为底线、社会保险为基础、特殊福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政策措施:

1.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要做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落实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大病救助、医疗救助要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2.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将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纳入其中同步实施,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帮助1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

3.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县(市、区)政府应为重度残疾人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积极探索重度残疾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条件和标准的优惠措施。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按规定享受参保(合)待遇。

4.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鼓励和帮助非全日制就业和个体就业残疾人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

(五)扶贫。

任务目标:实施“共享阳光—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扶持建设500个农村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为10万农村残疾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资助5000名农村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6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措施,扶持到户到人。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获得农机购置、家电下乡等发展农业生产和消费优惠方面的补贴。完善贫困残疾人口的识别机制,摸清残疾人扶贫开发对象底数。

2.进一步加强康复扶贫贴息贷款的应用和管理,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项目贷款重点用于扶持中小型农业产业项目和残疾人扶贫基地等规模化发展型经济实体,注重提高扶持带动贫困残疾人数量和扶贫成效。小额到户贷款重点用于扶持能人大户、产业化农业、手工业等适合贫困残疾人快速增收的个体经济。农村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贫困残疾人需求的特殊信贷产品,开展残疾人扶贫专项信贷服务活动,向贫困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信贷服务。

3.扎实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通过安置、培训、辐射带动等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脱贫。依托农村金融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村互助社、各种行业协会组织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服务。扩展和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职能,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动员城乡基层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4.广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各种培训机构,根据残疾人个体需求和身体条件,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残疾人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政府举办或间接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项目免费培训残疾人。对培训后的贫困残疾人就业给予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并实行动态跟踪服务,确保贫困残疾人能受训、能就业、能增收。

(六)托养。

任务目标:示范和骨干托养机构、基层日间照料机构、居家安养服务同步发展,初步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12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补助。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政策措施:

1.对向精神、智力和其他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的机构,由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制定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财力变化和物价指数变化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省财政给予补助,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补贴制度。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入院甄别标准、机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社会组织的资助及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对规范化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

2.建立健全以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重点支持基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3.大力发展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以乡镇(街道)、社区(村)为依托搭建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平台,确保每个乡镇(街道)有一处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并积极向社区延伸。广泛开展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依托社区和家庭,动员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人员、家庭邻里等力量,为居住在家并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生活和职业能力培训、精神慰藉、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按照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托养服务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托养服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研究制定培训培养计划,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托养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残疾人托养服务骨干机构要定期组织辖区内托养服务机构和居家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七)文化。

任务目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发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培养残疾人艺术人才,繁荣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

政策措施:

1.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提供设施及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农家书屋、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中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应设立盲人阅览室,定期增配、及时更新适合残疾人阅读的读物。鼓励和吸纳残疾人或残疾人文化艺术团体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化评奖、艺术比赛。扶持创作、发行残疾人题材的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出版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2.以“残疾人文化周”为载体,开展基层群众性残疾人文化活动,在城乡社区实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项目。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社会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要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

3.举办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和全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鼓励扶持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和创作,扶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的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国际交流。

(八)体育。

任务目标: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加强科学训练,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国内外残疾人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举办经常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展示活动。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托养服务机构等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基层单位要结合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等,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重视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引导农村残疾人因地制宜参加健身活动。建立健全残奥、聋奥、特奥委员会等残疾人体育组织,开展残奥、聋奥、特奥运动。积极做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

2.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在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所配置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径,为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宜的器材器械。根据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殊需求,加快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机构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15个“山东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设区的市至少建立1处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县(市、区)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专门为残疾人体育锻炼和运动员训练服务的体育设施。

3.实施残疾人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集训队伍,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培育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立相对稳定、有较高水平的残疾人体育教练员队伍,培养一定数量的残疾人体育裁判员和医学分级人员,逐步落实残疾人体育教练员、裁判员、医学分级人员等级评定制度。加强残疾人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和师范、体育教学计划。

4.定期举办省、市残疾人运动会,积极参加全国残运会、残奥会和特奥会等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解决好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特别是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九)无障碍环境。

任务目标: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开展无障碍市、县(市、区)创建活动。对5万户肢残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5万户聋人家庭配备多功能电子闪光门铃,为5万名盲人配备多功能智能盲杖。

政策措施:

1.贯彻落实无障碍建设条例,新建、改建、扩建设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既有道路、建筑物、居住小区、园林绿地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无障碍改造,提高无障碍建设质量和水平。航空、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要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公共交通工具要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共停车区要设置残疾人停车位。广泛开展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改造,对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政府补贴。

2.将无障碍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内容,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加强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建立完善无障碍建设责任制和奖励机制。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市、县、区创建工作。普及无障碍知识,加强宣传推广。

3.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政府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省、市的电台、电视台要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县(市、区)电台、电视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新闻节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播电台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电视台开设手语栏目给予扶持。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

(十)法制建设和维权。

任务目标: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体性的利益诉求。

政策措施:

1.完成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残疾人就业等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指导各地制定和修改残疾人优惠扶持政策。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在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全省“六五”普法重点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积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3.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拓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开展“送法进社区”、“送法进乡村”、“残疾人法律援助月”等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依法解决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继续推动将残疾人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救助补充事项范围,扩大残疾人法律救助覆盖面。加快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构建设,省、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要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开展创建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活动。

4.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加大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完善残疾人驾驶汽车、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公共停车场免费停车等相关优惠措施。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任务目标: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以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专职、专业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的作用,密切与残疾人的联系。

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机构设置,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编制。各级残联要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积极向政府反映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做好第二代残疾人证发放管理工作。

2.进一步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在规划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对基层残疾人组织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城乡基层残疾人组织实现全覆盖。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配备基层残疾人专职干事和委员,将基层残疾人专职干事(专职委员)工作补贴(误工补贴)、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好基层残疾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

3.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建设规划和内容,社区建设协调领导机构要吸收同级残联为成员,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社保经办、就业服务、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法律服务、无障碍等工作。

4.县级以上残联全部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省、设区的市残联建立专门协会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专门协会工作规范化建设,活跃专门协会工作,切实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加强对残疾人社会组织的联系、指导和支持。

5.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选好配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做好残疾人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省残联配备盲人、聋人专职理事,逐步配备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理事。加大县级以上残联中青年干部和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配备力度。建立完善优秀残疾人人才库。建立全省残联系统干部培训长效机制,制定短、中期干部培训计划,加大设区的市、县级残联干部培训力度,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者“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各级残联代表大会代表作用。建立完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落实残疾人工作者工资待遇倾斜政策。

6.各地要将志愿助残工作纳入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对接、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促进志愿助残服务的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7.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发现、培养残疾人自强典型。加大对优秀残疾人、扶残助残先进、优秀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的表彰力度,组织好第五次全省“自强与助残”表彰大会和“残疾人之家”、“全省残联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

(十二)科技、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任务目标:加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残疾人事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改善条件,增强服务能力。

政策措施:

1.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为残疾人享有社会保障和服务提供身份认证和基础信息,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客观真实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发挥互联网和门户网站的重要作用,为残疾人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加强各级残联网站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和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2.支持、推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继续实施“科技助残行动计划”。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等研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研究残疾鉴定、康复、特殊教育、职业技能鉴定、辅助器具等领域的标准和技术。培育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为残疾人服务的产业品牌和企业。

3.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福利、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制定实施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继续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设区的市和县(市、区)要建设符合要求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对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工程改造给予适当补助(不含青岛),无障碍设施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十三)统计、监测和政策研究。

任务目标:加强统计和监测,掌握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及时跟踪残疾人事业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管理运行制度和服务标准。

政策措施:

1.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统计指标,加强基层业务台账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定期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2.做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稳定工作队伍,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加强分析利用。配合做好第三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相关工作,推进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制度化、规范化。

3.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优势,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开展残疾人公民权利、人道主义思想等基础性研究和残疾人社会福利、劳动权益保护、残疾人服务业、残疾人服务提供模式、服务机构运行管理、服务质量标准与监管、无障碍等方面政策研究。

(十四)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任务目标: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广泛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作用,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政策措施:

1.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宣传、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支持残疾人事业。新闻媒体要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优惠政策措施、社会各界的助残善举和残疾人的自强精神,加强网络等新媒体宣传。组织好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作品评选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继续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等活动。

2.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兴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场地、人才等扶持措施,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发展残疾人服务业。改进和完善对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资助办法,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竞争性投标,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残疾人服务业规划和行业管理。

3.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慈善项目,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增强慈善意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规划的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各地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当地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部门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级、各部门要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民生工程及部门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纳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统计内容,加强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估。要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支持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格局,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 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 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 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 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 (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

1 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 3. 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为杜女士提供就业帮助,协助杜女士找到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以补贴急用和提升自我效能能感。

2 案例分析题二

一个25岁的男青年,患有精神病,刚出院。社会工作者为协助其重返社区,该提供哪些协助?

问题:

1.请问,如果这是你的案主,在计划服务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资料?(15分)

2. 从支持网络的视角,说出你将如何协助案主重返社区?(15分) 答题要点:

1.社会工作者在分析他的社会处境时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1)从医院回到社区,此时他所面对的生命任务是什么? (2)“精神病患者”这个标签对他有什么影响?

(3)案主的支持系统有哪些,尤其是本社区的支持网络。比如他的家庭、工作、朋友等资源有哪些?在帮助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非正式助人者的任务是什么?他们准备怎样提供和能够提供哪些帮助?

(4)案主的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对案主提供的支持有哪些?

(5)社区有哪些正式或社会资源系统能够提供这些所需要的帮助,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决定提供哪些协助,怎样提供协助。

2. 工作思路: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

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可以包括:

(1)社区康复和支持。首先需要向相关机构了解案主的康复情况,协助案主制定社区康复计划,保证案主的治疗能够得到延续,预防案主的病情出现反复。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给予案主无条件的支持、关怀和接纳,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与案主一起规划重返社区的生活。

(2)结合案主的生命任务提供恢复社会功能服务。具体表现为,鼓励案主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逐渐熟悉和恢复社区生活。根据案主的情况,分析目前的就业现状,协助案主重新回归岗位或者重新找工作,提升适应能力。

非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其家庭和社区提供,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原单位同事(如果有的话)等共同努力,完善其生活支持网络,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协助案主渡过难关。

3 案例分析三 家住豹子岭社区的陈先生,7年前因突然疾病导致双目失明,生活完全被打乱,加之生病导致大量的医药费欠债,以及失去工作,经济和生活都陷入困境,觉得自己是个废人又连累家人,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非常沮丧和自责,一直无法走出突发残疾的阴影。多年来住在一楼的他几乎从没走出过家门,长期卧床导致身体病痛增加,加之经济困难,时常有轻生念头,非常自责,张先生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其家庭关系和氛围,儿子、媳妇及妻子与张先生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

问题:

1、请分析评估下张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2、作为社工,请谈谈你计划为张先生提供哪些服务? 参考答案:

1、通过案例描述发现,张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走出突发病残的阴影,充满自责和物质,言语间流露出的均是无奈和叹息,只想少点连累家人,还有轻生的念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基于此,我们初步评估认为陈先生的主要问题是突发病残及贫困所导致的各种无奈与不适,一方面生活窘迫需要物资帮扶,同时是帮助更需要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走出突发病残的引用及对认知的误区。

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为陈先生设计的服务是:第一,病友探访提供精神支持:希望有类似突发病残、失明经历的热心残友上门探望,用自身经历帮助陈先生走出阴影,打开心结,过上正常生活;第二,物资援助缓解困境:希望能够通过适当的一些物资援助,缓解经济困难,降低陈先生对自己的自责和生活的压力,更好的开始新生活;第三,调适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由康复师指导康复训练,尝试参加残友举办的社会活动,转变对残疾现状的认知,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高青县位于淄博市北部,北依黄河,南靠小清河,面积831平方公里,辖9个镇、街道办事处,767个行政村,人口36万,其中残疾人15524人。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 期间,高青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上级残联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以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多措并举,上下联动,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康复指标。连续 年被市残联授予市级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一、坚持政府主导,积极争取残疾人康复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深入发展,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康复工作如何从全县高度出发,适应残疾人事业的总体发展和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是摆在残联面前的重要问题。我县历来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十一五”期间始终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每年县财政都把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定期拨付,专项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提高设施使用率,圆满完成各项康复指标

高青县残疾人服务中心于1999年7月正式启用,内设残疾人康复指导室、聋耳语训室、肢体残疾人训练室、盲人按摩室等。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后,始终以方便残疾人、用于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好务、树立残联良好形象为宗旨,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使用效率,为广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服务场所。

一是认真开展白内障复明工作。利用“爱眼日”、“助残日”等节日开展爱眼知识宣传活动,与县医院联合,多次组织有关专家下基层进行白内障手术前筛查,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费进行补助。五年来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0例,补贴资金5万元,为22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并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二是实施聋儿语训工作。每年 “爱耳日”、“助残日”活动期间,县残联都印发专门的康复培训材料,通过县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宣传聋儿康复的重要性,并委托县特教中心对聋儿家长进行培训,了解“十聋九不哑”的科学知识。“十一五”期间共培训家长 人、语训聋儿 人。

三是认真搞好脑瘫、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我县沿黄5个镇脑瘫、智力残疾儿童较多,康复问题亟待解决。县残联委托县特教中心对全县的部分脑瘫、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解决部分残疾儿童的康复问题,并对智力

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五年中接受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8人、有效率达100%;接受智力残疾儿童训练38人、有效率达98%;培训智力残疾儿童家长26人。

四是积极配发残疾人用品用具。以县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为依托,深入广大残疾人家庭,收集残疾人对用品用具的需求信息,根据残疾人的需求,积极加大采购力度,努力向人性化拓展,残疾人用品用具配发扩大到5大类20个品种,发放用具1232件,配发金额5.8万元,受益残疾人1201人。

五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县财政拨款6.3万元为全县9镇、街道办的残疾人康复站配备了训练器材,使1240名肢体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完成肢体残疾者矫治手术12例,完成假肢安装10人,为麻风畸残者发放辅助用具126件。

三、 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经济文化强县建设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特别强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为我们的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要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提升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水平,总体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1、继续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组织宣传活动,利用“爱眼日”、“助残日”等开展公益宣传、在医院和公共场所开设宣传场地、开展眼科人员随访等活动。按照当地贫困标准有计划组织筛查,建立贫困患者登门筛查制度、完成筛查登记造册。对贫困患者进行拉网式筛查,贫困患者没有遗漏、没有上访。做到当年新生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手术一例。

2、进一步做好肢体残疾人假肢安装工作,让肢体残疾人“站起来、走出去”。

3、抓好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工作。为社区康复站及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备。培训康复员,将残疾人社区培训工作作纳入社区康复总体规划。

4、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救助行动”。依托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全县贫困残疾聋儿、脑瘫、弱智儿童进行康复培训,实施康复救助工程。同时培训残疾儿童家长,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救助残疾儿童。

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我县残疾人概况

我县现有残疾人16200余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4%;持证残疾人8733名,占残疾人总数的53.9%;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5077名(肢体残疾人3217名、听力残疾人411名、视力残疾人444名、智障残疾人537名、精神残疾人468名)

以上情况表明,居住在我县的残疾人仍是弱势群体中的主流。鉴于此,如何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政府、社会各界和残疾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各类残疾人康复业务专项内容要求情况

残疾人包括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人康复是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

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在工作实践中,康复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康复则指医学康复。针对各类残疾人开展的康复专项业务工作各有不同:

(一)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是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体位的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预防吸入性肺炎;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作为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移动训练。

(二)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正常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以及白内障。

全盲的康复方法主要是通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戴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白内障康复主要是通过手术解决。

(三)听力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

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步骤是明确诊断,祛除病因,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循序渐进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四)智力残疾的概念是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障碍的教育康复主要有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五)精神残疾的概念是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精神病防治康复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

可以看出,残疾人康复是一项细致、复杂、长期的工作。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多种类的,要想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就必须针对每一类残疾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康复,而这些康复也必须是长期的、持续的、耐心的、连续的,因此讲康复工作是残联工作“永恒的主题”。

三、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

中残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目标是:到2015年使全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而我市则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县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了一个体系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发展轨道,使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前列。

(一)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康复工作体系。我县抓了“三个体系”的完善。 一是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康复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盘山县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二是完善三级社区康复工作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整合全县医疗康复资源和人才资源,配备建设了盘山县胡家医院为主的全县康复工作指导中心,成立了由残联、卫生局分管领导组成的专家组和医院院长及康复医师组成的县康复技术指导组。确保了残疾人康复指标的基本完成。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系列活动。

1、先后为3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行了康复手术;接受免费救助的贫困精神

病患者达到289人,先后有15名聋儿和15名智残儿童接受了系统化的教育和训练,向市康复中心推荐了10多名受训对象;为4人做了矫治手术,为99名肢残人装配假肢和矫形器,为360余名残疾人无偿提供了轮椅、拐杖、盲杖等辅助器具;免费配备助听器10例,助视器25例。各项康复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夯实基层基础,为康复工作提供基础和组织保障。采取“六抓”,加强社县残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抓组织,健全网络,形成“县、乡镇、村、小组”的三级组织、四级网络体系。(2)抓队伍,提高素质。建立县街两级培训机制,主要对乡镇残联、村协会康复指导员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3期,共培训150多人次。(3)抓服务,落实政策。一是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二是抓好残疾人就业;三是落实各项残疾人生活保障。四是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我县虽然在残疾人康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社区康复工作体系尚不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是社区康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事业发展的模式,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虽然我们在社区建立了一些残疾人康复场所和机构,但是由于大部分残疾人家庭比较贫困(三分之二的低保家庭都是残疾家庭),靠残疾人自身的力量进行自觉的康复甚难,加上服务职责和活动内容不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未建立,导致康复工作社县化难以形成;二是由于各级组织对社区康复工作科学、长期、规范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康复人员及康复工作经费明显不足;三是对残疾人实施康复工作的全民意识不强,认识不高,个性化服务尚不到位,影响了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以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在今后的残疾人康复方面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不断完善服务和投入机制。领导支持重视就是一种政府行为的体现,残疾人康复工作由大到小,由笼统到具体,实际上都是一种政府的公共服务,政府的事情由政府出政策、出人员,抓管理促服务,从理论上和机制上都顺理成章。而抓好社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做到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则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不断完善县、乡镇、村康复工作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整合全县医疗康复资源和人才资源,配足配好县、乡镇、村三级残疾人康复工作专业医务人员,为我县在2010年以前实现让残疾人“人人享受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专业技术保障,还要不断完善社县康复工作经费支持体系,不断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和经费投入,为今后为进一步发挥康复技术指导及服务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作用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建立职责分工和协作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残疾人康复工作涉及到诸多专业职能部门,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康复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规划时,要在充分考虑村残疾人康复需要的基础上,使各部门同日常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有条件的村设立康复工作专职“协理员”的公益岗位,做到康复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建议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从而进一步加大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视力度,以保障和促进社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大康复工作宣传力度,使“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鉴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的康复工作新理念和意识,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任务。在残疾

人康复工作中,我县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白内障复明行动等活动的开展,宣传康复知识,收到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下一步应抓好志愿者队伍,激发社会参与的热情,成立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引导志愿者为社县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宣传和服务。

县残联:才东

残疾人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2、建立和完善“四表”调查登记管理制度。即残疾人状况调查登记表、贫困残疾人调查登记表、就业调查登记表、康复需求调查登记表,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3、把残疾人扶贫解困摆在工作首位,及时给符合政策规定的贫困残疾人办理最低生活保障金待遇,发放“帮困卡”,坚持定期登门专访制度,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与特困残疾人结对子包帮活动和社区助残志愿者,为残疾人排忧解难献爱心活动,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动态信息管理。

4、密切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和以家庭为重点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5、对有求职要求的残疾人要及时登记上报有关部门给与安排,本社区内有就业岗位的应优先安排残疾人。

6、认真贯彻执行市、区、街道制定的有关扶助残疾人的法规、政策和各项优抚措施,努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办实事。

7、以各种有力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宣传大连市残疾人保障若干规定和“大连市扶助残疾人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扶残助残、自强不息先进典型事迹,营造扶残助残社会良好风尚,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

8、根据上级工作计划部署,结合本社区实际及时做出工作安排,做到年初工作有计划,年终工作有总结,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9、按时参加上级残联召开的各种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时汇报会议精神落实情况。

上一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范文下一篇:巡察整改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