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

2023-09-19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某市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历来是出入**境的重要门户,是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辖14个镇、8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共356个行政村、3431个自然村。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3万人,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

今年上半年,完成市内生产总值90.43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增长23.37%,财政总收入13.96亿元、增长13.69%,财政总支出17.53亿元、增长33.41%,工业总产值104.95亿元、增长3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20.2%,存款余额169.66亿元、增长15.86%,贷款余额94.94亿元、增长18.8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77.4元、增长23.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0.3元、增长18.76%。

二、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某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云南省建设山地城镇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健康、快乐"的总体要求,以实施"一二三四五六"城市精品工程为引领,以建设"十个一"特色小城镇为目标,抓点示范、典型带动,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并取得显着效果。截至2011年底,全市小城镇规划区面积达89.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44.13平方公里,集镇人口29.45万人,综合城镇化率达38%。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建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小城镇建设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先后4次深入开展了小城镇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市上下兴起了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热潮。

(二)确定目标,政策引路。结合全市22个乡镇小城镇发展实际,明确了小城镇发展思路,坚持"谁主动、鼓励谁,谁启动、支持谁,谁建成、补助谁"的原则,每年选择5个资源优势明显、产业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中心集镇实施"十个一"特色小城镇建设("十个一"指的是:一个高标准的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一个具有乡镇特色的出入口、一条功能齐备的园林式街道、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广场、一个便民的农贸市场、一个处理到位的垃圾处理场、一个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一个流转畅通有序的客运站、一个配置完备的中心幼儿园、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行政中心),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定位科学、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完成小城镇总规、控规、修规并通过评审的乡镇补助50万元,对小城镇"十个一"建设通过市本级检查验收的再补助300万元。政策出台后,我市22个乡镇小城镇建设热情空前高涨,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城镇面貌日新月异。22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并启动集镇控制性详规或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其中,镇、镇、镇、乡完成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并通过评审。

(三)突出特色,合理定位。根据城镇资源、区位差异和产业布局等实际,对部分乡镇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重点打造。一是围绕工业园区布局,重点打造3个工业型特色小城镇,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是依托旅游资源,重点打造2个旅游特色小城镇,以旅游开发带动城镇发展;三是结合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规划建设2个现代农业型小城镇。通过重点小城镇建设带动其他小城镇找准特色、抓住优势、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力争利用5年时间,努力把全市22个乡镇小城镇打造成为工业型、旅游型、现代农业型等特色城镇,逐步形成一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镇及卫星镇、三级一般镇的城镇体系。

(四)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坚持"富规划、穷建设"理念,以"重特色、优环境、聚人气、兴产业"为目标,要求全市各乡镇必须聘请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产业园区布局规划。规划结合各小城镇发展实际,不贪大求洋、突出科学性,不固步自封、突出前瞻性,不务虚作秀、突出实用性。规划编制完成后,首先报市本级规委会评审通过,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思想,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组织"。对工程项目实行集体审定、集体决策,确保公开、公正、透明。对实施方案的制订,实行"专家为主、依法运作、群众参与、反复论证"的决策模式,减少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以来,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16.84亿元,2012年上半年投入3.71亿元。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采取平台融资、积极向上争取、拍卖基础设施经营权、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土地一级市场"专卖"、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共服务公开招标、延伸性资源有偿使用等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地生财、以财建镇,强势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镇、镇、镇、镇、乡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五)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制定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建立督事、评绩、考核、奖惩"四位一体"的监督问效机制,重激励、硬约束、强管理、严考核,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职责清楚,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小城镇建设工作只有得到领导重视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才能顺利推进。资金落实是保证。资金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只有多渠道、大范围筹措建设资金,才能为小城镇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群众参与是基础。城镇建设和管理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群众参与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全社会支持理解、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责任明确是保障。小城镇建设,既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全局,又关系到广大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任务繁重、备受关注。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明确责任人,做到职责清楚、考核严格、奖惩分明,才能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定位是前提。能否广泛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准确定位小城镇,凸显地方特色,制定好总体规划的各类详细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

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较为薄弱。因历史原因,小城镇发展不完善,规模偏小,道路、绿化、供排水、农贸市场、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集镇功能难以发挥,辐射带动能力弱,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二是投入严重不足。乡(镇)财力薄弱,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建设资金缺口普遍较大、欠账较多,建设品位和档次短时期难以大幅提升。三是制约因素较多。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且征用成本过高,审批手续较为繁杂,导致建设与用地矛盾突出。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产业、土地、投融资、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保障措施相对滞后。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模适度化、布局合理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居住小区化、保障社会化、功能齐全化"的要求,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以管理为保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扶持、分批推进"的思路,着力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建设水平。每年扶持5个小城镇,用5年时间建设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推动全市小城镇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为切实落实集团公司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精神,促进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向各位领导及各位同仁郑重承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集团公司关于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集团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廉政建设的各项举措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努力将项目打造成集团公司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筑保障体系。将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风廉政法规制度,严格执行交通系统廉政建设“八条禁令”,将项目建设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培养优秀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按照“惩防体系”责任分工,保持与集团党委、纪委监察室高度一致,令行禁止,不发生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和失职渎职的行为,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崇尚廉洁”的干事创业环境。

二、强化廉洁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廉政教育,继续组织好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法规的学习,抓好党章、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学习,自觉加强道德修

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与管理处各科室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与每一位员工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明确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切实构建廉政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三、强化重点监管,规范源头治理。通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中易发生腐败的材料采购、工程款结算、招标投标、设计变更审批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采取公平招标、采购三人行等多种方法,切实做到公正、公开、透明,不断健全和完善决策机制、管理制度,杜绝“吃、拿、卡、要”行为,有效防止腐败发生;开展自查自纠,班子成员经常性对照检查,互通有无,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工作程序,着眼大局、推动项目建设发展。同时以廉政建设为先导,把握成本控制要点,从细节入手,以“精打细算”、“节约开支”的良好作风落实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确保做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成本低廉。

四、强化“四结合”,着力为加快建设服务。一是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相结合,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杜绝领导干部廉洁从业问题;二是与临时党支部建设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三是与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加强监理作风整顿,切实增强队伍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四是与创造学习型企业相结合,构建具有特色的廉政文化体

系。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浙江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搞好小城镇建设的6条对策,指出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但要搞好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小城镇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这是我省的基本国情。小城镇建设在推动农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不但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党中央在十五届三中全会时还首次把小城镇建设发展纳入党的纲领文件。由此可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建设,已成为我国在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结合我省的一些情况,对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一些问题和对策作一初步的分析,以供商榷。

1农村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1)农村小城镇的布局规划工作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数量大而且回收期长,一旦建成后又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作好布局规划工作,以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在规划工作中存在欠缺,小城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规划起点不高、不够合理,小城镇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如:有些地方忽略了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关系,过分强调城市发展的需要;有些地区小城镇的规划虽然开始了,但规划不够细致,缺乏科学依据,具体操作困难较大;有些地区小城镇规划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不协调,落后于经济建设步伐,造成巨大的浪费。

2)小城镇建设规模小。小城镇建设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具有最佳规模的问题,只有当小城镇建设达到最佳规模后,才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城镇发展,规模比较小,难以达到小城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发挥。

3)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城镇能否合理地满足人们的工商业活动和生活需要。而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薄弱,能源短缺,通讯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环保设施不健全,供水排水设施落后的现象普遍,严重地影响到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

4)农村小城镇的管理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通已是大势所趣。这要求在小城镇管理上,实行有利于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管理。但目前对许多小城镇而言,他们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机会,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

5)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影响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小城镇的环境污染严重,市容脏、乱、差现象严重,社会治安问题较突出。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将给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基本对策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部门对小城镇的建设必须进行引导和干预,通过科学的规划进行调控,根据各地的基础条件和客观要求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发展规模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配置基础设施等,使城镇规划与当地的区域规划相互衔接。小城镇的布局,要根据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程度、资源和环境条件的情况,从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尽可能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避免重复建设。注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耕地,保持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我省义乌市为例,当地政府依靠商品流通这一特色产业(该市有闻名国内外的小商品市场),发展了服装、针织、彩印、文具、小五金、饰品、毛纺、拉链等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优势的第二产业以及饮食娱乐业、旅馆业、仓储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具有相当规模优势的第三产业。在规划工业布局工作中,义乌市采取集中办好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向中心城区、卫星镇集聚的方法。以前义乌办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个工业小区,形成乡乡开发,村村办厂局面,既形不成规模,又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形成规模优势,按照建设现代化商贸大城市的发展目标,1998年义乌市对全市工业园区重新作了规划,调整为1个经济开发区、5个工业园区,以引导众多家庭工业进特色小区孵化发展。在规划和布局时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作用,这一点在我省做得较好:省委组织部、省乡镇企业局和浙江大学华夏乡镇企业学院一起,通过与加拿大奎尔夫大学合作,执行加拿大国际联合开发署(CIDA)资助的“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国际项目,两年来浙江大学共邀请加方专家10多位,举办了两期国际培训班,培训骨干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和乡镇镇长100多人次,传授加拿大有关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省的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标准。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我省乡镇企业发达的优势,据统计, 2007年我省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了7804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增加值86%;上缴税金1278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78%;乡镇企业数111万家,吸纳就业1353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近58%。为此, 政府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同步发展。要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加大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其城市化水平,以提高城镇的城市功能。为乡镇企业搭好“戏台”,为乡镇企业“唱大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采取优惠政策,改善小城镇发展体制。要制定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对向小城镇聚集的乡镇企业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优惠,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如:绍兴柯桥的轻纺、诸暨的珍珠、天台的滤布、东阳的建筑、永康的五金、乐清的纽扣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有的城镇甚至达到了几十万人口。应建立健全土地地区性价格差异换算体系,允许农民用自家的承包地或乡镇企业原有的土地,来置换或抵消他们进入小城镇进行建房、办企业、务工、经商所使用的土地,以降低农户和企业的进城成本;要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对城镇非农用地的使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统一征地、统一转让,转让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鼓励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户籍政策,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镇一体化管理,让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为农民进入小城镇创造条件。

4)城镇建设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加强与农业的联系。城镇工业应立足当地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可以提高城镇的整体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在我省有许多特色,如:新昌茶叶、临安笋干、山核桃、奉化黄桃、庆元食用菌等等。城镇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促使农民投资进一步投资农业,又如义乌市,依托商品流通产业,政府鼓励经商富裕起来的农民反哺农业开发,发展了特种养殖、蔬菜、水果、优质大米等有一定规模的效益农业,其中特种养殖规模居全省前列,同时还结合农业园区,创办农民公园,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5)重视环境保护。在今天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要彻底屏弃忽略环境资源价值的传统观念,遵循有价、有偿使用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将环境成本纳入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选择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制定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6)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教育要走综合的道路,实行农业、科学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转变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其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各类实用性人才。要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养、加工技术和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学忠.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现实问题和对策,经济问题,1999,5.

[2]窦祥胜.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9,8.

[3]周启水.浅谈义乌推进城市化的认识与实践,浙江经济,2000,4.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城镇;农村;城镇化

小城镇处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加强城乡联系的“中转站”。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得以迅速兴起,它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建制镇数量增加,乡镇(即政府驻地小城镇)数量减少,基层政府驻地小城镇总量减少。我国的小城镇主要由建制镇和乡镇组成,此外还有少部分非政府驻地小城镇。从1988年到1999年,建制镇从10,609个增加到19,184个,乡镇从45,393个减少到25,557个。由于乡镇减少的数量大于建制镇增加的数量,建制镇和乡镇的总数从1988年的56,002个减少到1999年的44,741个。乡和镇是我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由于行政中心在我国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些村庄发展成了小城镇,但基层行政区划的变动和乡、镇数量的减少还是导致了我国小城镇总数的减少,这与人们通常的想象正好相反。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渐进入以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

2.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与农村非农化不相适应,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向已经出现。我国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1997年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有6,618人,并且有很多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在2000人以下。乡镇的规模就更小,1992年乡镇的平均人口为1,7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398人。目前乡镇企业已有8%分布在建制镇,12%分布在集镇,80%分散在村落。虽然大部分乡镇企业分布在村落中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比起1992年来,更大比例的乡镇企业集中在了小城镇。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的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还会加强。

3.随着建制镇数量的增加,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在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建制市、镇的数量增加,单个市、镇的规模扩大。就建制镇而言,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或城镇人口都在增加,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但是,虽然已有的建制镇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建制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扩大,新设置的、规模小于原有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建制镇,却会使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减少。从1990年到2000年,全部建制镇的平均非农业人口从7044人减少到了6870.5人。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将“严格限制建制镇的审批”。这一政策将促进建制镇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4.市域内建制镇发展迅速。如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不包括市辖县)和县城两大部分,我们发现近10多年来,建制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的数量增长,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由于市辖镇的数量增长比县辖镇快,市辖镇占建制镇总数的比重迅速增加。1984年市辖镇占建制镇总量的比重仅为9.0%,2000年增加为38.5%。由于市建成区的规模一般都比县城大,上述情况说明,在较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长。

5.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高。大城市周围及城市群地区建制镇的分布密度又比市域内建制镇的平均分布密度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在较大的城镇周围,小城镇更易生产”的结论。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城市群有: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京津唐地区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辽宁中部地区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此外还有若干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如武汉地区城镇密集带。大城市周围建制镇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显然与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有关。反过来,大城市周围建制镇的发展,对于缓解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对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只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

1.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促进小城镇发展。

第一,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要因地制宜,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服务业。

第二,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当前,乡镇企业存在着布局分散、浪费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与其空间布局的分散化有着很强的因果联系。因此,要促进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除采取完善服务设施、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外,关键要弱化乡镇企业的社区性质,变乡镇企业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全部联系为单纯的经济联系,其核心就是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要探索和完善资金、带动、技术、土地等多种要素的产权多元化制度创新,为生产要素的空间集中和跨社区结合创造条件。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兴办公用事业的限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要摒弃那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虑农村地区的思想。

第四,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产生,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非与农业全面脱离,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承包田,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这种不完全的转移,制约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整转移,形成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必须进行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第五,做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2000年7月中央在《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于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当前,必须大力落实这一政策,从而有效地吸引乡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解决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而不稳定等问题,最终使农民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同步。

2.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小城镇。

一个小城镇能否称之为可持续性的小城镇,主要看其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是否只有可持续性。而维护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关键是保护小城镇的资源环境,提高小城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强需求管理,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限制和防止对资源环境需求的过度增长,以使其供给与需求保持适当的平衡。具体措施有:(1)积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2)支持生态友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减少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污染。(3)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有限的资源。

3.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城镇网络。

要做好区域城镇网络体系的前瞻性规划。我国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就必须改变过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城乡单向辐射的城乡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通过高密度、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连接起来的组团式、开敞式的城乡布局。要在城乡布局的总体背景下考虑,立足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总体分析,确定小城镇建设在空间密度上的合理定位,形成小城镇发展的梯次分布。

要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城镇网络,健全农村县级市—建制镇—农村集镇—中心村等多级城镇体系。一方面要纠正目前一哄而上的“撤县设市”和“撤乡改镇”的建市热,采取差异发展,重点扶植经济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和建制镇逐步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有发展前途的农村集镇和中心村,使之成为农村非农化、城镇化的支撑点。

(作者单位:西南财大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学侠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制定下发了中发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们今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纲领性文件。中央11号文件提出的10个方面的问题和要求,涵盖了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和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特别要按照文件要求,切实解决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用文件指导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尤其在认识上要清醒看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把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作为一个大战略来实施,绝不是心血

一、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基础和前提。中央11号文件指出:各级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求,抓紧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就要求我们,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本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衔接,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依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小城镇建设功能定位,不搞一律模式。规划目标要积极稳妥,切忌盲目性。从我省来看,全省小城镇建设要分开层次,中心城市周边卫星城、重点建制镇和一般乡镇,都要有体现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具体规划。要首先搞好试点镇的建设规划,大县应规划5—6个,中小县3—4个,作为试点,率先建设,带动全局。试点镇建设和百强镇建设要协调统一起来,规划要充分体现超前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注意发挥区位和经济优势,具体要规划到人口规模、产业定位、城镇功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这项工作要由体改办、建设厅组织力量,一个县一个县帮助去搞。凡是纳入省里规划的重点镇,都要有专家帮助规划设计,规划一经制定完成,必须固定下来。做到换班子不换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地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鼓励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环境不宽松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原因。这就要求必须从体制、政策、宏观环境等方面为小城镇建设创造条件,保证其快速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省“十强镇”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今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全省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最近,根据中央11号文件,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即将以政府文件正式下发。各市、县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6篇

一、基本情况

新村镇位于新郑市城北,北与郭店镇、薛店镇接邻,东与和庄镇接邻,南与新建路办事处、城关乡接邻,西与辛店镇、新密市接邻,距新郑城区2公里,北距郑州32公里,东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4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公里,107国道、郑新公路、新密铁路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辖区面积74平方公里,辖梨园、张垌、新村、吴庄、七里井、焦沟、前洼王、代湾、文士湾、裴李岗、屯孙、云湾、二十里铺、赵庄、高千庄、牌坊庄、时垌、马垌、王垌、孙庄、鲍家、水泉、王毕庄、郝家岗等24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人均1.3亩。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村村通柏油路,公路总里程82公里,其中镇区内公路35公里,构成四纵五横的交通网络。102路公交车直达市区中心;镇区建有35KV、220KV变电站各一座,除满足区内用电外,还直接供应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用电。电话装机总量2万门,移动电话机站覆盖全镇,小灵通机站覆盖镇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基本实现了家家通电话。镇区有水厂一座,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各类学校19所。镇区有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2所(新郑一中分校和新郑三中),中专2所(新郑市第三职业中专和郑州工业科技专修学校),大学1所(郑州华信学院),文化站1个,图书馆1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教育体系。电视差转台2个,转播节目已达到45套,覆盖镇区并迅速向农村延伸。全镇现有医院1所(新郑市人民医院联合医院),市120急救接待站一个,卫生所25个(镇区8所)。敬老院一所,占地48亩,可容纳50多名院民。境内有双洎河和黄水河,主要水库有冯庄水库、望京楼水库和老观寨水库。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和小杂果。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的裴李岗村是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遗址的首发地。另有著名的玉皇庙、望京楼及公主湖等名胜古迹。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建成瓯江花园和下沉式广场各一座,垃圾中转站3个。自2000年开始,新村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并先后获得“中州名镇”、“省奔小康示范镇”、“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河南省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镇”“郑州市卫生镇”、“郑州市试点镇”等荣誉称号。

二、目前现状与规划

近年来,在全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上级政府与我镇签订的各项责任目标全部完成。镇区面积由原来的的6平方公里增长到1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人。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财政收入万元,镇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元,镇区人均绿化面积平方米,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电话入户率%,自来水普及率达%,净燃料普及率%,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五个一”工程的下沉式广场投资万元,建设工程已全部完成。在镇区管理方面,村镇建设管理所能够按照职责搞好建设规划,镇区建设工程发证率达到100%。镇容镇貌良好,累计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万元,按照重点镇建设的有关要求,各项政策和配套资金得到落实,有力地促进重点镇建设步伐。

三、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镇充分认识重点建设的重要意义,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重点镇建设统揽工作全局,按照建设“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的战略目标,依托区位优势,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支撑),实现建设基础设施与培育产业优势并举,积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使小城镇建设步入了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力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

镇党委、政府把重点镇建设作为统揽工作全局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副职和城建、工商、公安、土地、工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镇建设领导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抓落实、督查检查,主管领导具体抓、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认识,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村负责人到上海、江苏以及我省的南阳、洛阳等地考察学习,实地观摩。通过考察学习,真正使镇村干部提高了对重点镇建设的认识,并根据全镇工作部署,结合本村、本部门实际,列出了各自的工作规划和发展方向,使广大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绘制特色的城镇发展蓝图

1998年我镇邀请有关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对新村镇区进行了总体规划。根据我镇发展,今年又邀请郑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新村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完善、修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以规划为指导,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并对重点地段规划进行细致调整,超前建设,以带动周边发展。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区

今年以夹,我镇按照重点镇建设有关要求,按照政府引导,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的原则,多方融资,先后投入资金近2100万元,高标准建设新村。一是完善建成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

功能完善,镇区中兴大道东段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500万元;投资万元,开挖埋设排污管公里,公里已经完成。二是全力打造新区。首先进行了公益设施配套,今年投资万元,改建镇直幼儿园;投资350万元,完成了新村镇第一初级中学扩建工程;总占地面积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现已竣工。

(四)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强镇”战略,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基础。几年来,新村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医药化工群体优势、磨料群体优势、集贸市场优势、经营人才群体优势,坚持以小起步,以多取胜,突出主导,形成集群,努力打造新郑“新区”。确立了把新村建设成为“北城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目前,区内企业近200家,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家,张垌村的绿色瓜果、蔬菜畅销郑州,使新村成为新郑发展环境优、产品结构最好的乡镇,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实现建设与管理协同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我们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管理网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对镇区规划建设进行了管理监督;环卫所负责对镇区环卫保洁、绿化负责;工商所负责镇区摊位秩序和店内经营负责;公安部门负责镇区车辆秩序。二是制订各项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如卫生保洁制度、门前"三包"制度、镇区摊位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三是严格审批。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首先到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提出申请,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根据总体规划,进行现场勘察后,拿出具体意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验收。四是抓好执法监察。对不按规划设计施工的坚决予以整改,对违章建筑坚决拆除。

四、发展状况

1、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镇规模的扩大,配套设施的发展,增加了辐射力,特别是北城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的建立及众康医药批发市场的开工建设,为医药化工产品的流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是我们根据市场预测,针对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改革了旧的耕作制度,大力调整了种植业结构,扩大了优质小麦、瓜菜种植面积,抓住了主导产业,选准了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二是依托交通便利和农业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了家庭养殖业,养殖奶牛头。

3、促进了工业发展。城镇各项环境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健全,吸引了一批企业集中开发建设。我们采取因地制宜,“走出去,请进来”加强领导,传递信息,合理布局,重点管理的办法,大力推选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明晰产权规模运行机制,巩固发展了镇办股份企业,扶植发展了个体私有、民营企业。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企业180余个,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个。全镇工业产值达到7.6亿元,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积累了资金,增加了后劲,同时也为农村安置剩余劳力3000余人。

4、带动了

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市场的繁荣,增加了人流、物流,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目前新村镇以食宿、娱乐为主体的店铺已达100多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000余台辆,建筑队9个,人员达1500余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5、由于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

二、三产业的发展。培植增加了税源,明显提高了固定税收入,2005年实现财政收826万元。

五、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领导尤其是县市领导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能否确立“小城镇、大战略”的观念,对城镇化的推进关系重大。目前必须要加强城镇体系规范,根据实际,从城镇化角度,立足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制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城镇体系规划,避免出现小规模重复建设。要清除各种体制性障碍,落实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落实小城镇户籍政策,消除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落实重点镇建设中的金融扶持政策,把重点镇列入土地储备制度实施范围,充分发挥其融资和规范土地管理的作用等。

2、必须树立经营城镇的意识。几年来,新村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亿多元,仅靠乡镇自有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渠道筹措,才能确保各项建设资金的落实,包括向上级部门争取奖励补助,增加土地收益,适当的设施配套费收取及银行贷款等。

3、必须培育主导产业,支撑小城镇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工业化提供了外部必需条件,而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诸如就业岗位、人才等。因此,必须培育主导产业以产业支撑城镇,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4、必须确立招商意识。招商是解决小城镇资金投入和产业支撑的一个重要手段,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设施、市场基础设施等对外招商。另外可通过宣传本地产业优势、包装项目、优化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价值范文下一篇:新婚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