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

2024-07-21

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1世纪国际化趋势,对专业人才专业英语综合技能的新需求,导致大学阶段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从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现状入手,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需求,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课程设计、基础英语教学内容调整、过程性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

一、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以2年大学基础英语教育+1年左右专业英语作为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课时安排。2年大学基础英语教育统称为大学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英语语言的词汇、句子、段落及篇章展开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技能。1年左右的专业英语教学以每周2课时安排教学,大部分高校是专业教师任教,就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词汇和发展趋势做以介绍。基本没有明确而实际的教学要求。课程考核也主要是以教材勾画重点为考点展开对学生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评价。这样的做法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使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学习该课程的重大意义。

高校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多以同一教材执教,且大多高校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为检测英语语言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尺,导致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增加学生应考词汇量和固定篇章结构分析能力,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未能实效性地考虑学生求职及工作等未来的职业英语语言的需求。这样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下降,且缺乏专业英语语言知识广泛适应性的需求。学生即使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不能就本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点做英文阐释,或者不能对本专业工作流程做英文翻译。这样的英语教学显然失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初衷。

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大多是老师念,学生看;或者老师讲,学生睡的现象。学生听不懂,没有兴趣。老师教学状态也欠佳。绝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该本考试为终极目标,学习效果不佳。同时,由于大多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多由本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尽管这些教师有较好的专业基础,但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局限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照本宣科,无法实现英语语言工具性特征。

二、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新探索

1.延续性英语教学课程设计

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起点。传统公共英语+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在主观上缺乏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延续性意识,在大学阶段将英语学习绝对分为分为EGP和ESP,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出现“断片”的现象。大学阶段英语课程设计需要体现英语学习职业需求特征,即英语语言知识+职业岗位及专业学术英语。如何有效地将英语语言知识和职业岗位及专业学术英语更好的衔接,是大学阶段英语课程设计的关键。

本文提出,延续性英语课程设计包括:基础英语、职业岗位英语、专业学术英语三个领域。各个领域强调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但知识具有传递性和深入性特点。在大学四个年级段有衔接地分别展开。基础英语主要被安排在新生第一学期。由于大多高中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超过3000单词量以上。同时,大多学生都能较流利地完成简单的日常英文会话。缩短基础英语授课时间是为了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职业岗位英语及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期望实现大学英语学习与职场需求衔接的愿望。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主要进行职业岗位英语教学。课程可以以体现学生专业特点的专业英语阅读课、专业英语综合英语课程等呈现。按照学生专业适时地选择专业英文语篇有利于拓展学生行业英语领悟能力及英语语言实用水平。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学术英语,以帮助即将毕业或者继续升学的同学胜任网络查询专业讯息及学术研究之用。

2.针对专业特征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大学阶段在大学基础英语、职业岗位英语、专业学术英语三个领域中,针对不同专业,在三个领域中分别增加切合本专业特点的英文原文语篇,在不同阶段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英文学习个层面需求。本文提出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主要具体表现在,调整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内容,增加本专业领域英文文本并设置为该专业英语精读及泛读篇章,通过在词汇、语法、段落及篇章结构分析帮助学生达成本专业英语领域职业英语需求的新特征。同时,以具有专业倾向性的语篇为听力素材,为学生创设行业岗位英语语言交际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英语语言素养、了解行业岗位工作流程及要点,对实习实训中顺利完成英语语言交际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3.过程性大学阶段英语考核方式

大学阶段英语课程设置持续性特征及大学基础英语、职业岗位英语和专业学术英语的衔接性特征要求大学阶段英语教学考核方式的变革。将大学基础英语、职业岗位英语及专业学术英语整合为大学阶段英语学分。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在职业岗位英语和专业学术英语领域做不同的倾斜。尤其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应该加强职业岗位英语学分,提高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同时,加大该部分教学课时,调整考核方式。例如高校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加大职业岗位英语领域课程的设置,并将该领域学分占大学阶段英语总学分的绝对部分。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例如,针对历史专业学生,就业需要阅读大量古今中外英文文献需求,则需要加大专业学术英语领域课程,同时将该部分学分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分的重要部分。

4.大学阶段英语教材的大调整

大学阶段英语分专业、分领域的英语教学改革,必将导致英语教材的变革。如何在教材上体现不同类型学科特点、不同领域特征是教材改革的关键。同时在教材编写上,应体现英语语言与学科岗位职业需求特长的整合特征(CLTL),应充分吸收行业中专家意见,更新教材内容,既凸显英语语言层面内容,又能满足职业岗位及专业学术英语需求。本文认为基于CBI理论下的教材建设是根本。学科专业侵入式的英语教材建设是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及规格的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途径。摒弃传统的一本英语教材被高校所有专业学生通用的现状,同时,将教学内容从学科专业方向进行整合,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教师教学的专研热情。

三、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条件

1.普及理论知识

在学生中开展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大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这样做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同时促进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在高校应开展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研讨会及观摩会。通过热议和实践观摩,在学生及教师中普及英语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ESP教学理念、CBI教学理念及CLTL教学模式等。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将各种教学理念应用于某一类具体学科中呈现,凸显各教学理念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方式,请师生互谈教学感受,提高理论实践水平。理论的渗透有助于师生教学的最优互动,避免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和单向性。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2.提高英语教师职业岗位及专业学术英语方面知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阶段公共英语教师多由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授课,但专业英语课程多以英语水平较好的本专业老师授课。由于两类老师在英语语言知识层面及专业知识领域各有所长,故在讲授过程中,多以自己占优势的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能将学生切身利益作为教学内容的关键。如何提高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层面和专业知识层面的共同提高是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人才培养的结症,亦是关键。本文认为,将英语教师分为大学基础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两类,分别进行英语教师的培训。对大学基础英语类教师的培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授课专业主要课程类型及主要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提供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便于老师更好的调整授课内容,使之教学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同时,多渠道提供教师学习途径,尤其是专业类英文参考书目及互联网信息,便于授课教师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职业岗位英文讯息及学术动向,辅助学生提高职业岗位及专业学术英语水平。

四、结语

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部分。延续性课程教学设计、有专业倾向性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基于CBI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建设以及过程性大学阶段英语课程考核方式都为高校大学阶段英语改革提供了建设思路。本着以更适应社会、行业、岗位对人才英语语言综合技能的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职业性指导下的大学阶段英语课程建设是符合新世纪人才需求目标的。如何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的要求,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远. 构建中国特色汉外双语教育体系[D]. 在第二届全国双语教学上海研讨会上的发言,2006.

[2]骆巧丽. CLIL 教学模式及其对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的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左焕琪. 外语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晓华 ESP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 考试周刊,2011,3.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120314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朱晓华(1977-),女,重庆市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1 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在网络时代, 处于信息社会的图书馆用户的知识消费观和获取知识的习惯发生了变化, 他们对网络越来越信任, 越来越依赖, 而对传统的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检索工具的忠诚度则逐步降低。尽管读者们仍对图书馆有着较大的需求, 但他们中许多人先首选的知识获取渠道已不知不觉的专为网络, 搜索引擎成为他们首选信息获取工具。此外, 他们要求移动性的获取场所, 零时差的获取时间, 多样化的获取工具, 这些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图书馆过去所没有经历过的。根据2009初,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披露, 中国网民的人数已接近3亿, 可以预料,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方式。同时互联网上的娱乐化应用率开始下降, 而实用型网络的应用正在大幅度上升, 这一重要信号说明互联网正在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转变, 而这一重要转变无疑将把更多的图书馆读者带入互联网, “网络依赖”将日益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

2 图书馆转变信息理念的必然性

2.1 从图书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

从提供图书资料的借还服务到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和成熟的发由之路。知识服务是构筑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上, 以人为本, 学科化的服务, 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探求人们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仅强调只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士才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更强调这种服务是要深入到用户中去, 融入到用户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 这种面向科技创新基地, 研究所, 课题组和个人的学科化服务机制, 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服务范围, 深化了服务层次, 加快了科学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 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使图书馆的服务更直接, 更有针对性, 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新研究。

2.2 从单馆知识服务到多系统合作知识服务的转变

为了克服信息内容分散带来的服务问题, 图书馆从单个的中心的图书馆模式转向合作和协作的机制, 并以联盟的形式组织在一起, 即“图书馆联盟”。图书馆联盟通常只是图书馆界之间的合作, 后因互联网环境下, 信息提供者不再只限于图书馆, 图书馆与外界的联系存在了更多不同形式的合作, 即“跨界合作”, 而跨界合作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实现“到用户中去”宏伟理念实现的有力措施, 也是图书馆与外界合作范围的拓展, 合作方式和合作深度都得到不断的加强。

2.3 从被动用户到馆服务到主动跨时空推送服务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 现代图书馆主动服务理念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从用户到馆到我们到用户中去”做到图书馆的服务无所不在, 在e—learning和e—science环境下, 人人都能感觉到图书馆服务的存在。

2.4 从信息素养教育到知识素养教育的转变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 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知识素养是在信息素养的基础上, 更强调对信息综合的运用, 评估以及转化知识的能力。知识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使命, 它强调培养“有知识的公民, 而不是“被告知的公民”。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 很早就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有些图书馆开辟专门的空间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这使得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知识素养。

3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

3.1 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发现有馆藏资源, 并在网上提供检索利用, 充分发挥馆藏优势, 提高文献利用率, 是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

3.2 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的建设

图书馆开设网站服务, 实现网上文献预约, 网上文献传递, 网上文献采购申请, 网上馆际互借等, 从而简化了工作程序, 提高了服务效率, 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有效服务。

3.3 提供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建立界面友好, 新颖, 便捷的图书馆网站, 为用户获取信息, 交流信息提供基于WED的信息服务平台, 介绍图书馆提供的各类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建设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网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3.4 网络学科专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互联网上存有大量免费, 收费或提供试用的专业数据库, 但信息分散, 无序, 质量参差不齐, 更新频繁, 如何开发网络上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 使之有序化, 条理化地提供给科研人员, 并帮助读者查找, 评估和使用信息, 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任务, 在网页上建立专业的学科信息门户导航, 相关数据库链接等都是比较好的办法。

3.5 设立个性定制与推送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不同读者, 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者, 提供区别化, 个性化的服务。

(1) 基于互联网可进行频道式推送, 即将某些页面定义为浏览器中的频道, 用户可以像选择电视频道那样接收感兴趣的信息。

(2) 用电子邮件方式主动将推送信息发布给用户。

(3) 网页式推送以及采用专门的信息发送和接收软件进行专用式推送。

4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4.1 信息可信度高

在人们的心目中, 图书馆资源质量的可信度始终都很高。虽然人们越来越多的信任网络, 但毕竟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令人难辨真伪, 相比之下, 图书馆馆藏资源都是经过选择加工的内容, 知识含量相对比较高, 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精简。

4.2 信息完整性和系统性强

图书馆资源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它提供的是综合性的知识资源, 有一定的结构体系, 所以在系统搜集某些资料或进行学科研究时, 图书馆还是具有相当的优势。

4.3 馆藏图书迎合传统阅读需要

图书馆依然是纸本文献的重要收藏地, 尽管越来越多的印刷型文献被数字化, 但依然有非常多的图书和其他资源不能通过网络来获得。同时, 由于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 纸质图书依然有巨大的读者群体。

4.4 有效缩小信息鸿沟

图书馆可以促进社会信息的普遍公平获取, 尤其对于贫困阶层和在校大学生, 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阅读机会和上网设施具有缩小信息鸿沟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其他信息机构无法替代的。

4.5 知识服务内容广泛、深入

当前用户还有很多知识服务未能得到满足, 互联网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图书馆在知识服务和传统服务的领域仍有一席之地。

5 结语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图书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 图书馆只有把握机遇, 以网络为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目标,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 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服务水平, 主动将服务渗透到用户的活动中, 图书馆才能够可以长期存在并继续得到人们的信赖和使用, 站到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服务的最高平台。

摘要:本文从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现状出发, 指出图书馆转变信息服务理念的必然性, 进而在明确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的基础上, 阐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所具备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从信息组织到知识组织[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2] 毛军.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搜索引擎的跨界合作[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 (9) .

[3] 袁明伦.新时期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4] 刘守喜.浅谈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几点创新[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5 (1) .

[5] 杨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M].图书馆学刊, 2006 (3) .

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网络环境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语文教师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资源,解决了学生阅历浅、经历少无话可写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和素材积累,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完成新课标规定的作文教学任务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外,网络环境的建设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真正把学生编作文、凑作文变成了主动的情感抒发,变成了一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学生和网络互动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网络资源 网络环境 作文教学

近年来,高考和中考作文的分值越来越大,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却一降再降。一件给老人让座的事,四年级一直写到九年级;高中毕业竟然还不能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面,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关系到学生学业水平,甚至是学生人生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关系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大事。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的成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否,是关系到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改成败的。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历来都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及其改革,也涌现出大批作文教学的改革者。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难题。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网络对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无疑推动了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互联网的接入和校园网的建成,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从字顺”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极大地依赖于作文教学。再加上高考、中考作文的分值是很大的,作文教学历来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作文教学因为应试和教师的主导,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传统作文教学的许多弊端亟待变革,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时代悄然形成,它冲击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也为作文教学变革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1]虽然有关于“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的争论,对网络渗入教学存在很多争议,但多媒体网络教学已经深刻地影响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理论依据

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看,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协作、积极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2]。

传统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教师忽略学生主动形成知识结构的意义,学生与社会接触得少,阅历浅,经验少,作文缺少写作素材,缺少“生生”“师生”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已经完成的作文,更多的是“仿制品”和“复制品”,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不断的复制和仿制中缓慢提高的。千篇一律的作文,让教师叹息,却又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改变现状。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网络时代的传播学理论为多媒体网络写作教学提供了信息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学一线教师大量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接受的信息绝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学生所接受的作文技巧、方法、素材等教学信息,绝对大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则大多来自于网络。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融入,作文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在从单向线形向双向(或多向)交互式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搜索者和选择者[3]。可以这样说,信息不再是从教师那里“拿”回来的,而是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学”回来的。

从学生实际看,应用网络学习作文的过程,就是作文教学本身的改革过程。从教师给学生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定式思维的怪圈,向学生学教师给、学生讲教师听、学生主动思索探究教师引导转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锤炼的过程,是“悟”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灵活新颖的修改方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写作意识的增强,而网络恰好具有这种强大的功能。

从教育的发展需要看,在“互联网+”的今天,“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的提升”等新现象引发了教学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的深入思考。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回避网络教学是不错的,但是摒弃传统盲从网络教学是不科学的。我认为应该把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精华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组合、凝聚、整合,这才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三、探索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模式

纵观作文教学,我们不难看出,提倡素质教育之前的作文教学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教,我给、你收”的模式,沿用的是“知识—传授—练习”的模式,媒体技术以钢笔、纸、教科书、粉笔、黑板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训练—能力—训练”的模式,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但是这些都属于师生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时代,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捉襟见肘。

随着教学媒体技术的变化,作文教学模式将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已经是不可辩驳的现实存在。21世纪初,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媒介的作文教学需要新的模式。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相匹配,甚至阻碍作文教学的发展。近十年来,一线语文教师不断地摸索、探索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并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尝试找到双向、多向信息交互的信息传递模式。

当前,我国已摸索并建构出一些基于网络环境的写作教学模式,如“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在线选材→在線构思→在线表达→在线评改”、“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双主作文教学模式”、“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多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创设情境,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素材搜集,学生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或在网络上寻找有用的素材;家长或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表达修改,学生通过键盘或语音输入等把自己构思好的内容输入计算机中,转化为书面语言,并对文章的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加工;学生相互评议发表,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并传送到网络发表[4]。

四、网络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问题

网络环境为作文教学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带来了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方便了教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和解决。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走向误区。

网络资源是开放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上传资料和下载信息。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搬到网上,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但教师不可能把学生完全锁定在与学习有关的个别网站上,也就是说网络无法保证给学生提供安全、洁净的网络学习环境。

传统的作文教学渐行渐远,当越来越高端的网络媒体介入写作与传播的过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真善美少了,假丑恶多了,学生的写作道德下降了,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作文没有章法,生搬硬套,没有过渡,语言粗俗,没有中心意思;作文中空话、假话、套话、大话等;作文没完没了,东拼西凑,洋洋洒洒数千言。语文教师苦不堪言的同时也忧心忡忡。

网络就像潘多拉魔盒,要什么有什么,只要在搜索栏里键入关键词,鼠标一点,就全部搞定,网络变为“复制粘贴”的热卖场,学生变成拼凑专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收到学生的一篇作文,首先要判断作文是不是学生自己写的,是拼凑的还是找人代笔的,是东拼西凑还是心血凝成。有时候我们真的无法判断某篇作文是出自学生之手,还是从网上下载的,网络信息的生产、加工和处理的数字化,大大方便了信息的复制和抄袭。这种抄袭、东拼西凑的现象,是不道德的行为,会形成不良文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

2.师生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

师生共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老师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师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起码要做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熟练地进行输入和文字处理,熟练地浏览网络信息并进行下载加工等。这是进行网络作文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同时教师必须会熟练使用作文教学软件,熟练制作课件,熟练使用网络上的各种媒体手段,只有这样,在进行网络作文评改时,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学生的网上互动,如作文教学平台、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室的使用、录播教室的使用、怎样控制切换学生的桌面等。

(二)应对措施

1.处理好网络和作文教学的关系。

要全面、辩证地看待网络,既看到它有利于作文教学的一面,又看到它不利于作文教学的一面,力图做到趋利避害。“写作”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写”的过程,也不是收集材料和交流习作的过程。作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动笔前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写作教学很难有多大或者说根本的作用,更不能用“网络作文”取代“传统作文”。

2.处理好传统作文教学与网络作文教学的关系。

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正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在作文教学中,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把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与作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受更直观,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刻,写作更顺利;快速指导学生作文评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有优势:备课省时省力、教学成本较低、操作灵活自如、可以随机应变、方便临场发挥、留有想象空间、方便师生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个人特长、个性化教學风格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往往有相得益彰的功效,能直接影响学生。如漂亮的字迹、美观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诵、流畅潇洒的作图、动作娴熟的实验演示,通常都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并产生或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作文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需要一线教师剔除传统作文教学的糟粕,汲取其精华,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的优势,相辅相成,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加强学生网络应用管理,完善学生上网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绿色上网安全有效运行,净化校园绿色上网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校园绿色上网健康有序发展,学生上网应严格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学生要严格遵守上机操作规范,不得携带非法、盗版及未经许可的CD盘及各种软盘上机使用,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送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在本上网收听、收看、拷贝有关淫秽、迷信、反动等不健康的内容。学校应该制定专门的制度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学校和老师要正视网络的负面效应,将现实生活中既有的道德运行机制引入网络生活领域。利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育网络道德的生成和运行机制,使学生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

4.促进作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展现更广阔的具体可感的世界,为师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指导和写作平台,大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作文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创造了多维的习作环境,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创造的个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使学生文思泉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活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0(6).

[2]赵珊.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4]邱华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引企入教,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通过对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中应因生施教,采用浸入式德育教育、一体化分层教学和竞争机制等教学方式,构建一套基于引企入教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实时考核课堂学习效果,并能在网络实训课程中实施该模式。

关键词:引企入教 一体化 浸入式教学 分层教学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笔者学院2014级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面试和实习工作情况,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职业教育类人才的岗位要求,一方面是集中在学生的个人素养方面,一方面是集中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基于这种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个人素养方面的要求融入到专业技能训练中,把企业文化和规范带入课堂,把企业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课堂,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正的企业环境和岗位要求,在心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为就业做好准备。本文从目前笔者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情况和课程特点,构建基于引企入教的一体化課堂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存在被动性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笔者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入学时选择这个专业不外乎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确实对电脑知识感兴趣,喜欢计算机相关的动手操作;一种是喜欢玩电脑游戏;再一种是本人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专业,又比较懒,觉得电脑操作至少轻松一些。而网络知识对专业的要求又相对比较高。基于学生的这些现状和表现,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今后就业的重要影响,是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2.实训课程课时不少,但教学要求和岗位要求有些脱节

目前笔者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各个层级的实训课程的平均周课时数都大于20课时,网络实训课程课时数并不少。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很多学校采用引企入校、工学交替、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和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即企业和学校之间形式上的合作大于内容上的合作。

二、引企入教是提高实训课堂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引企入教,就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企业入课堂,就是把企业文化带入课堂,把企业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课堂,把企业的岗位要求带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和企业岗位要求真正融合在一起。教学和就业相结合,把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准,作为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以此引导课堂教学,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企业将最前沿的理念和专业技术带入课堂,学生实训完全按照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来进行,学生在课堂上边学习边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校企合一。

三、引企入教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引企入教,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课程有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应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企业承担多少课时的实训课程,专业教师承担多少课时的课程,企业专家用什么方式,教师用什么方式讲课,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这是使学生对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的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

1.浸入式教学,学生课堂德育管理一体化

浸入式教学,是通过实际遇到的问题,触动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内在渴求,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把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带入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在企业工作的情景,并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综合素养,同时提高安全意识。学生正式上岗后能和企业岗位无缝接轨,很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节奏,迅速成长为岗位能手和企业骨干。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因生施教,一体化分层教学

我们要想办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积极为就业做准备。根据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应到相应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理论知识点,使学生在任务中掌握灵活运用。同时我们要充当学生成长的引领陪伴者,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掌握专业知识快,较好完成实践任务的同学,适当多增加任务量,可以把历届该专业各层级技能大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渗透到这些同学的课堂任务中,用大赛选手和岗位能手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适当降低任务要求,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再慢慢加大难度。例如在高级路由应用课程中,学习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至少完成三个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和正常运营,且每个任务都要考虑用不同的路由协议来完成,并能当众讲解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普通同学,主要完成一个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和正常运营,能够给大家讲清楚设计方案和设计原因,并能实现该任务。对于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一开始不拿整个任务去要求他,先要求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比如一个网络拓扑的设计,网络中路由器每个端口ip地址的配置,等学生完全消化并完成这些任务后,再增加一点任务,比如完成该网络拓扑中需要的路由协议,使全网能够连通,如此类推,一点一点增加,直到把整个任务圆满完成。这样的过程,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给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和技术基础。

3.课堂学习和考核一体化

有考核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政策允许和政府扶持的前提下,建立包括企业、学生、学校、教师四方评价标准的校企双方的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课堂过程性评价和阶段质量监控机制,使学生实时能够看到自己的考核情况,并以不同的图形方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进行醒目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其中纵向是学生个人每天的学习和进步情况,横向是该专业整个年级的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企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可以包括:学生出勤即到岗率、学生课堂综合表现(包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遇到问题的探索钻研能力等)、企业评教、学生评教等。

4.相同专业的班级间引入竞争机制

以笔者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我們在2015级的两个网络班级间实行竞争机制,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开的课程和相应学时完全相同。在引进企业的系统中,两个班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个人信息、个人学习每一个知识点、做的每一个任务及学习每门课程的情况、个人不同知识点、任务和课程的考核情况,通过系统的考核表,能清楚地以折线图或饼图等各种方式展示出来,使每位学生都一目了然自己在同年级中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局限在自己的班级中,会自觉地把学习的竞争范围放到整个年级、专业,甚至开始有意识地问老师其他学校的学生情况。学生从心底开始有危机感,明白学一门技术的重要性,实现快速成长。

5.基于引企入教的网络实训课程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为例,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线上自学两个平台。课堂教学中,从学校教学要求到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使学生毕业时既达到了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能顺利通过取证考试,为就业增加保障。线上自学平台使学生可以利用在线每门课程及课程中每个网络实训实验的课件、视频的讲解和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和实验成果,还有每个实验后面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进行在线学习,包括安全专家经验分享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实时看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班级的情况汇总。该线上自学平台拓展了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为学生课余提供了许多感兴趣的自学课程。学生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如下图。

学习情况图 考核结果图

四、小结

引企入教应是一个长效运行机制。本着企业促进教学,教学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建立适合网络实训机房的管理制度,让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既保证了不脱节,又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引企入教,也能推动老师主动更新知识,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韦玮,梁金江.职业院校实施“引企入校”之优势与可行性探析[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23).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

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对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进行研究,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协作学习是一种高级认知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情感沟通,改善学习心理气氛。在网络课程中开展协作学习,不仅能体现协作学习的特质,还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信息传输渠道,改变了学习者学习被动孤立的状态。通过对网络课程案例及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网络课程的设计,往往忽视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很少或没有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协作学习的平台,虽然有些提供了论坛之类的交流工具,但并不足以支持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因此,研究网络课程中的协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创建一个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交流与情感沟通,改善学习气氛,对于网络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界定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采用“学习环境→协作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逻辑分析思路。

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促进学习者发展规定了学习环境存在/创设的指向或意义;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统合说明了围绕学习者发展,将各种支持性条件实现统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2]

由此,协作学习环境是指能够促进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也就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够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活动,通过协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内外部条件的统合。在本研究中,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四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化的协作学习环境。

二、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框架的构建

从学习环境的设计出发,通过研究比较权威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结合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一)学习环境设计解读

学习环境设计,是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重心,是一种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是教学设计范例正在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1]

教学设计理论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以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设计,把它归为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者分析,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模式,把它归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念的落脚点,很可能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发展取向。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由此可见协作的重要性。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学习者通过协作学习的形式促进知识建构。

(二)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学习环境的研究,并提出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设计方法,提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1)乔纳森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该模型由六部分组成——问题/案例/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3]

(2)武法提学习环境设计模型——WELED模型。[4]他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从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该模型的内容是首先定义学习领域,然后定义学习者特征,随后对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进行循环设计。而后是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及系统开发。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柳素霞、武法提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及实验研究》(2006)一文中,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环境设计过程,认为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包括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和策略环境设计。[5]该论文通过分析学习活动支持要素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找出各要素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支持模型:组织环境、资源环境、策略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利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创建协作任务情境、资源环境设计、组织环境设计、策略环境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反思和修正。该学习环境模型设计的思路,对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审度视角的多元化。其中,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文化的视角是最重要的。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综合考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提供心理学基础,情景认知理论对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有很大启发。文化基础则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协作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者的协作、交互、建构,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正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协作学习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元理论的活动理论,应是协作学习研究的根本理论。同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其本质是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因此,群体动力学理论必然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采纳了乔纳森基于问题的设计,参考了柳素霞、武法提关于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设计思路,首先分析各个子环境对协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和相互关系,得到一个总体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然后根据活动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图1 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过程

物质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三个方面,学习工具包括认知工具、交流工具、监控工具和评价工具。

活动环境的设计包括小组创建、小组分工、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策略环境的设计包括教与学的支持策略、分组策略、协作策略和评价策略的设计。物质环境设计中的课程知识、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都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活动提供了支持条件。评价工具和评价策略也是为评价活动服务的。小组分工需要分组策略,协作学习活动需要协作策略。

心理环境设计包括学习动机和自我监控两个方面。动机的强弱和自我监控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深度、信息加工的广度、与他人交流的频度。

心理环境会影响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和策略环境的设计,而后三者也会反过来影响前者。心理环境设计、物质环境设计、活动环境设计、策略环境设计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区别开来,四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图2 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活动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提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将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流程分为六大环节:一是学习者特征分析;二是学习目标分析;三是学习活动设计;四是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物质环境设计、活动环境设计、心理环境设计和策略环境设计;五是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六是评价和修改。最重要的是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的设计环节,这四个子环境的设计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先后次序,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首先,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学习目标,为学习者之后进行的协作学习提供参考。然后根据课程领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接下来需要对物质环境、活动环境、心理环境和策略环境进行详细的设计,之后实施协作学习活动,评价和修改贯穿在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始终。

三、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方法的分析

在构建的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协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设计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学习期望、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学习风格的分析等。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协作学习能力,以设计适合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协作学习活动和任务。

(二)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为学习评价提供依据。学习目标表征了学习活动结束后学习者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能够指引学习活动的方向,也为最终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提供依据。任何一个学习目标必须适合三个标准,即指定学习者的行为及行为产物,确定行为的条件和建立最低的评价标准等。

(三)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它对复杂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学习者可以根据网络课程中提供的课程知识、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脱离传统教育中一味跟随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学习的状态。

2.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与组织协作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1)你准备通过协作学习活动实现什么目标?(2)为什么要选择协作形式?(3)采取协作活动的形式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吗?(4)如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你所设计的协作活动?(5)怎么样进行学生分组?(6)如何监督学生在协作中的交互和学习的情况?(7)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赖(从目标、资源材料、评价方法、角色分配等方面考虑)?(8)如何避免搭便车的现象,确保个人职责的实现?(9)在整个协作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10)对于这些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挑战,将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3.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以及协作活动的辅导者。网络课程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交学习目标。(2)参与学习活动。(3)帮助与指导。(4)及时反馈信息。

(四)物质环境设计

物质环境是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基础,活动环境的设计和策略环境的设计都是在物质环境基础之上进行的。物质环境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课程知识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学习工具的设计。

1.课程知识的设计

网络课程中课程知识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知识的组织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根据教学目标建构知识体系,从大的单元到小的知识点一级一级细化。课程知识应该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同时,要注意各种媒体之间要互相协调。

2.学习资源的设计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设计。对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学习课程知识,完成协作学习活动任务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起系统的学习资源库。

3.学习工具的设计

根据各种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把学习工具分为认知工具、交流工具、监控工具和评价工具四类。在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应当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并为各种学习工具作简要介绍,说明其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工具,教师作为整个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帮助者,还应该为学习者及时提供在何种时间使用何种工具以及如何使用某种工具的相关指导和帮助,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及时地使用学习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活动环境设计

活动环境是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活动环境主要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活动提供全方面的支持。活动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小组创建、小组分工、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三方面的内容。

1.小组创建

学习小组的创建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协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创建协作学习小组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协作学习小组的规模要适中;协作小组的各项信息要全面。

2.小组分工

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小组分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有了区别和分工,所以,才能协调和协作,形成群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而整合成强大的协作力量,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小组分工规定了学习者个体在学习小组中的具体任务安排,是学习小组成员用以达成学习任务的方式,主要涉及学习小组内相互合作的成员的横向任务分配,以及纵向的权力和地位的分配。

3.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选择协作学习活动的主题是协作学习活动进行的第一步。活动主题的确定主要从三方面予以考虑:第一,考虑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第二,考虑主题对学生的价值;第三,考虑学科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确定活动主题之后,要根据协作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将主题分解为几类协作活动任务,然后进一步分解协作活动任务。确定了活动主题和活动任务类别之后,还需要对活动流程进行设计,并形成一个活动设计方案。

(六)心理环境设计

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为学习者创设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在网络课程这样一种依靠学生主动性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开展学习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化学习目标、小组竞争、对学习者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习者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5]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者自我评价、目标确定与计划确定、记录与监督等方法提高学习者自我监控的能力。

(七)策略环境设计

策略环境为协作学习活动提供策略支持,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对策略环境进行有效设计,可以促进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环境中有效的学习。在这里主要对教与学策略、分组策略、协作策略和评价策略四种策略进行设计。

教与学策略包括常用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如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等等。分组策略采用学生自由组合与教师分组两种策略。协作策略包括小组要有标识和简介、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小组头脑风暴、小组奖励等。评价策略要注意的是:评价要从协作小组和小组成员两个方面展开;评价的对象不仅是协作成果还包括协作过程;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多种方式相结合。

在设计完成后,对协作学习环境的整体功能、信息表示、界面等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阶段应当重点检验该学习环境能否真正支持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正。评价应当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本文界定了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概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作为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学习环境设计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和方法,为设计支持协作学习的网络课程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2] 黄荣怀.关于协作学习的组态结构模型研究[A].2001全球华人计

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台湾:2001.

[3] 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任友群译.重温活动理论:作为设计以

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5-90.

[4]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

33-38.

[5] 董奇,周勇.10-16岁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成份、发展及作用

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5,(2):75-79.

[6]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7.

[编辑:昌曙平]

CBI教学理念网络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 高青 256300;山东省高青县芦湖街道中心小学,山东 高青 256300)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也呈现出了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环境下,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变得耳目一新,这为现代教学赋予了特有的魅力,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美术成为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推动了教学改革发展,加强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环境对美术教学改革的推动意义

网络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网络环境下,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会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去搜集相关的网络素材,有层次的进行美术教学,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专业化成长,而教师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先驱者,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无疑是可以加快美术教学变革的。其次是在网络环境下,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的感悟艺术,美术是一门感受教育学科,是可以跨越种族地域的文化艺术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感受艺术语言色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这才是小学美术教学宗旨,而网络环境为这一教学目标实现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最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在素质教学中,最为倡导的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不同,美术感悟能力也不一,因此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选择,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与加快美术教学变革。

2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改革策略

2.1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美术教学改革不断推动的过程中,越发的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观点想法,这样才能加快教学改革发展。但是很显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很难办到,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问题却得到了解决。首先网络具有快速和隐匿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将自己美术学习过程中遇见的一些问题,采用网络匿名投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低级,而引发其他同学的嘲笑,同时教师也可以接收到最真实、切确的问题想法,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下,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一定会进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一些作品传送到一些网络论坛之中,由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就可以避免当面交流中的一些尴尬,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的交流,不但会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加快学生美术学习成长,从而推动美术教学发展。

2.2丰富课堂资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艺术语言色彩,实现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大量的美术素材鉴赏积累的,但是由于教材知识内容有限,课堂教学时间也受到的一定的限制,因此若是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同样十分困难,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却有所不同,网络环境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优势拓增教学容量,提取出更多的有益教学素材,推动教学变革发展。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如在学习“精美的邮票”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在网络之中为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邮票,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奥运纪念邮票,福娃邮票、香港回归邮票、或者每年發行的生肖邮票,还有一些比较珍贵的,如毛泽东纪念邮票、大龙邮票等,让学生在观看精美的邮票同时,感知艺术文化与历史、经济、政治方面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美术艺术的广阔性与艺术性,这无疑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认知的,同时也可以加快美术教学变革发展。

2.3结合相关任务,驱动小学美术教学

网络环境对美术教学的变革作用,就在于网络环境真正的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直线流水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而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美术教学变革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前,让学生自己先通过网页或者浏览器去搜集相关的课堂教学知识,然后再课上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可以再次利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从本质上转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真正的强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如在学习“中国民间玩具”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哪些传统的民间玩具,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提出,风筝、布偶、泥雕等,然后教师可以此为出发,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一个民间玩具,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送到教师邮箱之中,这种网络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驱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

总结: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美术成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而网络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改革研究十分重要。

上一篇:PCT电子应急体系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职123工程物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