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2024-07-22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第1篇

1 关于技能型课程设置原则

技能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及技能为本位的多元整合课程教学体系。它强调在突出技能培养的前提下, 对课程、教学、模式三个范畴的有机整合, 构建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过程运行形态。技能型课程设置是以掌握专业相对应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即掌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和职业道德的内容来确定;而技能型教学过程则应以专业对应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向导, 在师生互动中实施教学。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已证明, 仅仅通过教授理论知识, 学生是不能形成职业技能的, 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对“劳动过程”的“认知”到“操作”的“学”的过程, 即通过本体感受的体验过程, 需要进行反复实践和积累才能掌握。

2 课程科目设置

本文以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机械加工专业高中后入学, 学制两年半的机械加工专业的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 以取得车工、铣工、装配钳工等高级职业资格作为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熟悉相关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 具备机械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操作技能, 在机械加工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1 课程科目 (如图1)

参照国家高职教学计划, 机械加工 (高级工) 课程设置分为文化领域课、人格领域课和职业领域课。文化领域课主要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基础。人格领域课主要科目有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体育与健康、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职业能力领域课主要科目有:机械制图、机械电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机械C A D/C A M、机床电气控制、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床控制技术量、钳工技能训练、车工技能训练、铣工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数控车技能训练、机械设计实践等。

2.2 模块结构

根据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结构, 根据文化领域、人格领域课程特点, 仍以传统的普通课程教学模式;而职业领域的课程则按照技能型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处理。在职业领域课程中, 废除我们过去沿用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的以每门课为体系教学, 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 按工种划分教学模块, 将按机械加工的职业能力要求, 划分为钳工、车 (铣) 工、电工和数控车四个大课程模块, 其中每个模块又分为中、高级两个部分。高级部分可根据毕业时的就业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确定选项 (见图1) 。

在每一个课题模块中, 又分为职业知识 (应知) 和职业能力 (应会) 两大部分。运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使学生在这两部分内容的不断交叉学习中, 逐步形成职业心智技能和职业动作技能。教学中更强调技术的专门性和处理现场复杂技术难题的能力, 更多地选用发现探究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如图2) 。

2.3 技能型课程结构及校本教材的开发

技能型课程结构具体体现在教材上, 而技能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首先在教材开发。技能型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它不能照搬普通教育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而要创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其知识体系由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构成, 课程设置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专业技术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其中操作技能又分为基本技能、相关技能和专业技能。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都以模块划分, 其内容都是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水平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 所以技能型课程的开发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设相应的课程。我院对机械加工高级工对应开发了四套校本教材, 它们分别是电工模块课程、钳工模块课程、车 (铣) 工模块课程和数控车模块课程。

3 技能型课程模块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往往受到普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实用性。教师作为技能型课程的研究者, 教与学的理念与方式急需作出根本性的转变, 需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工、挖掘与开发, 打破学科的界限, 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实用性与发展性之间形成既广泛又严谨的联系。

3.2 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合理安排问题

采用“一体化”模块式的技能型课程教学, 由于教学内容在“应知”和“应会”之间不断交替, 会使得教学设施和设备的使用安排变得较为复杂。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人员应和技能型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一个良好协调, 才能将教学设施和设备充分使用, 又能使教学在“应知”和“应会”合理交替。

3.3 技能型课程实施模块化要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而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是以实用为目的。因此, 实施模块化课程设置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技能训练课题不能只考虑某一专项技能而忽视了复合能力的发展。

3.4 各大模块之间“应知”部分内容的合理衔接

电工模块课程、钳工模块课程、车 (铣) 工模块课程和数控车模块课程的中级部分是平行关系, 但教学中又有先后, 因此, 如何将职业能力领域课程主要内容融合到各大模块的子模块中, 与“应会”内容合理衔接是模块设置的关键。实践中, 在各大模块“应知”部分编写时, 既要将职业能力领域课程主要内容编在各子模块的“应知”部分中, 又要打破原来各个学科体系, 以利于对“应会”的掌握是模块课程的关键。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旧的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建立新的技能型模块式课程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界探讨较热的话题。由院校进行技师层次的全日制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 没有现成的经验或模式可供借鉴。本文以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高中后入学, 学制两年半的机械加工专业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 以取得车工 (或铣工、装配钳工、数控车工) 高级职业资格作为教学目标, 进行课程的技能型课程模块设置实践。

关键词:技能型课程,模块设置,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谈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J].职业, 2004[2].

[2] 张小建.明确方向落实措施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培训, 2004[2].

[3] 自小立, 范文彬.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谋略[J].石油教育, 2004[4].

[4] 上荣明.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第2篇

1 因地制宜, 改革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是以一般通用零件的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性课程, 也是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 教学内容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大一数学等理论课的专业课, 同时又是大四各门专业课的基础课, 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都很重要。重庆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根据我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因此, 因地制宜, 根据我校具体情况的不同, 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重点突出, 明确教学任务

《机械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设计通用零件, 部件和某些专用零、部件的能力为目标, 在创造新机械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我校地处重庆重工业基地的特殊位置, 应该强调并明确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培养基本设计能力, 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了解现代机械设计技术, 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 初步具备一般机械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掌握常用机构运动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的基本知识, 掌握通用零部件设计计算和选用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备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能力, 特别是常用执行机构和传动装置的设计能力。

3 明确重点, 整合教学内容

3.1 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 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精炼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整合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 了解机械设计基本内容, 重在提高学习兴趣。了解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性质、特点、与先修及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 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从总体上建立起机器设计, 尤其是机械零件设计的总概括性的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机器的组成及其基本组成要素和机械零件分类, 同时重在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中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学习机器设计的兴趣和爱好。

3.2 第二部分为连接部分, 重在螺纹连接知识讲解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螺纹联接的基本知识, 掌握螺栓联接设计原则及强度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掌握键的类型及尺寸的选择方法及强度校核计算。重点与难点是螺栓中各螺栓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尤其是承受轴向拉伸载荷的紧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并理解键与花键的类型、尺寸的选择方法及强度校核方法。

3.3 第三部分为传动部分, 重在四大传动知识讲解

本部分主要包括四大传动, 在掌握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四大机械传动, 本部分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首先, 是带传动。教学目的是了解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场合, 掌握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情况、弹性滑动及打滑等基本理论、V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了解柔韧体摩擦的欧拉公式、带的应力及其变化规律, 学会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受力情况、弹性滑动及打滑等基本理论、V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学会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是重点, 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是难点。其次, 是链传动。教学目的是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了解滚子链的标准、规格及链轮的结构特点, 掌握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了解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 参数的选择及链传动的设计步骤。第三, 是齿轮传动。教学目的是熟悉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掌握不同条件下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基本设计原理及强度计算方法, 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尺寸齿轮的结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重点为标准直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原理及强度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针对不同条件恰当地确定设计准则和选用相应的设计数据。最后, 是涡轮蜗杆传动。教学目的是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的计算及选择方法, 学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了解蜗杆传动的热平衡原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增强学生四大传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为参加机械设计大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第四部分为轴系部分, 重在轴系轴承联轴器

本部分主要包括轴系、轴承和联轴器。首先, 是轴系部分。教学目的是搞清转轴、心轴和传动轴的载荷和应力的特点, 了解轴的设计特点, 学会进行轴的结构设计的方法, 熟悉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定位方法及其特点, 明确轴的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提高轴的承载能力的措施;掌握轴的三种强度计算方法, 分清各自的计算特点和适用场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轴承尺寸的选择和角接触球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的受力分析。第三, 是滑动轴承, 教学目的是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对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轴瓦材料及其选用原则有较全面的认识, 掌握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和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 原理及设计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轴瓦材料及其选用, 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和液体动力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最后, 是联轴器和离合器。教学目的是了解常用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和用途, 掌握常用联轴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影响工作性能的因素, 以及选择与计算方法, 掌握常用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最常用的几种联轴器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4 结语

在机械设计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 强度部分和摩擦部分等不单独讲解, 而是穿插在后续内容的学习中, 这样有利于学习的连贯性。并着重讲解基本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受力分析、设计计算等重点难点内容。对实际中新型机械产品等问题, 比如大型挖掘机的研制、新型涡旋压缩机等穿插在理论教学内容,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因地制宜适应各种机械类专业院校的特点而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从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重庆重工业基地的特点, 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机械设计课程教育内容做了一些改革与探讨。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分析探讨

参考文献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校的体育教学重心也随之变化,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为学生永久的身体健康服务。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四所“211”工程重点学校的进行调查,

探究四所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并根据学生对当代体育课程的喜欢程度,

及其爱好和建议,寻找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为重点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设置;终身体育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高科技已经逐渐地替

代了人类许多繁重的体力劳动。正当人们享受在从劳

动中摆脱出来的喜悦时,随之而来的却是诸如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诸如此类的“富贵病”,

究其原因就是人们抛弃了许多日常的体力劳动,同时

又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而造成的。这类慢性病,不仅

耗费国家大量的资金,同时又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普及“终身体育”的思想,迫在眉睫。

高等学校教育,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过渡到社会的

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比较成

熟,能够对各种事物和思想做出明确的判断。如果能够

在这一时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教育,并通过体育

课堂的言传身教,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

惯。所以,文章通过对辽宁省4所“211”工程重点院

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探究其学

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存在的优

点和不足,为培养大学“终身体育”思想服务。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大连海

事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掌握体育课程内容

的设置和分类,查阅有关“终身体育”的概念、意义

和举措,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

问卷两种,分别在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

学和大连海事大学4所重点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

在该校教师的帮助下,共找到26名毕业生,并填写了

毕业生问卷。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

据进行收集、分类、统计、求和与百分比的统计,为

本研究做数据支撑。

1.2.4 逻辑分析法综合运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比较等逻辑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省重点高校体育内容的现状分析

2.1.1 辽宁省重点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

(1)重点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指导思想决

定着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

想的基础环节。通过对辽宁省四所重点院校的教学指导

思想的调查发现,四所重点院校坚持贯彻国家教育部的

指导方针,融会贯通“终身体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为目的。由此可见,四所重点高校在教学指导思想,能

够把握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实施培

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计划奠定理论基石。

(2)重点高校体育工作者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

体育工作者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

施者。因此体育工作者对高校教学指导思想理解的深

度、实施的力度同样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

计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表2所示,目前4所高校的体育工作者的教学

指导思想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

的习惯”所占比例仅为6.3%,排列第四位。可见,高

校体育工作者对“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认识不够,大

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模式,认为传授

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一定限度内提高学生的体质,

就完成自己的教学使命。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进步,国家对高校体育课的要求和学生对体育课的

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

质仅仅是工作的一方面,如何能够让学生喜欢体育、

并坚持“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

因此,作为教学工作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应该不断加强

学习,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好地为培养社会接班人服务。

2.1.2 辽宁省重点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如表3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中,提到“基

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自觉锻炼习惯,良好的行为规

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思想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在教学大纲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尚未提

到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体育

课程中提高上课内容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

运动的积极因素。体育课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重要

因素,趣味性不强,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

更谈不上培养其终身体育的习惯。如何提高体育课程

的趣味性,应该是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1.3 辽宁省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通过调查发现,辽宁

省四所重点高校所开设课程种类分别为大连理工17门、

辽宁大学12门、东北大学13门和大连海事大学16门。

四所高校课程开设种类也比较相似:第一类,传统的

体育课程,例如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和乒乓球。

这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最长,群众基础较好,

课程内容安排相对完善,并且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该

项目的比赛,因此比较利于在学校开展,并且能够受

到学生的欢迎;第二类,东北特色项目,例如速度滑

冰和轮滑。速度滑冰历史悠久,由于东北特殊的气候

条件,现已成为北方学校的特色项目运动。随着我国

短道速滑队屡次在冬奥会上夺金,该项目已经越来越

受群众喜爱。于此同时,速度轮滑不仅是北方人夏季

的娱乐项目,而且也是我国南方也已经如火如荼的开

展起来。此类课程不仅受北方学生喜爱,对南方学生

而言,也充满了神秘和刺激,便于学校开展。第三类,

社会大众较流行运动项目,例如游泳、网球、羽毛球、

健美操和搏击等。身体健康已收到全社会的关注,许

多健身俱乐部针对各阶层工作者开设这些体育项目,

使得参与这些项目的群众日益增多。

通过表4也可发现,我国可开展76项体育运动,

相比之下,这四所高校开设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12-17

项之间,仅占17.9% ~25.3%。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

不仅喜欢接受新事物,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所以,这些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四

所重点高校有必要增设其他未开设的体育项目,吸引

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2.2 辽宁省“重点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满意度调查

2.2.1 辽宁省重点高校在校学生对已学体育课程满意度

调查

如图1所示,对200名在校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体育课程进行评分,反应学生对课

程的喜爱程度。调查发现男女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相

差悬殊,男生对篮球、羽毛球和滑雪三个项目的喜欢

程度超过80%,排球、武术和健美操三个项目的喜欢

程度低于40%;女生对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

游泳的喜欢程度超过70%,而对足球、篮球、排球、

武术、速度滑冰和轮滑的喜欢程度低于20%。由此可见,

目前四所高校的课程亟待改革。一些不受欢迎的课程

不仅浪费学校资源,同时也浪费学生的时间,上课的

效果必然受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

心理,反而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调查的十三门课中,男生对课程满

意程度超过70分的共有5项,女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超

过70分的共有6项。由此可见,这四所高校在体育课

设置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必要将满意程度低

于20分的体育项目进行删除或者改进,开设学生感兴

趣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2.2 辽宁省“211”工程重点高校毕业生经常参加的

体育项目调查如图2所示,通过对已毕业的26名四

所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经常参加的活

动有篮球、足球、游泳、羽毛球、网球、健身、台球

和保龄球。这些项目中,羽毛球每月参加的次数最多,

平均每月可达10多次,受欢迎程度较高;其次是俱乐

部健身;参与篮球和足球运动大多是响应单位组织的

集体活动;其中台球和保龄球是毕业生们在学校期间

尚未接触过的项目。

由此可见,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并没有与学生毕

业后的体育生活联系在—起,只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力

量和场地设施片面地选择体育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学

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继续参加这些体育项目。所以,学

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从学生毕业后的体育活动出发,

为贯彻“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辽宁省重点高校的体育工作者需要加强“终

身体育”思想的深化和学习,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服务。

(2)重点高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差异,

很多课程不能达到让学生满意的程度。高校某些课程

分班授课的形式比较好,可以让男女生能够根据自己

性别的喜好去选择课程。

(3)重点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少,缺乏多样化。

目前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缺乏娱乐性,许多带有娱

乐性的体育项目并未纳入学校的教学大纲当中。

3.2 建议

(1)辽宁省重点高校应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征

求学生的意见,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学生

喜爱的运动项目。

(2)加强教育投资,为新增体育课程建设场地和

设施,满足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魏来.辽宁省“211工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设置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熊健,等.黑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28(2):69-71.

[3]郑来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方向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

28(6):56-58.

[4]刘雪冰,黄金鹏.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

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0(4):48-52.

[5]杨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广

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4):105-106.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公共舞蹈教学是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舞蹈教学来实现对学生美育的目的是当前高校通用的做法。但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成果的现状明显已经落后了,发展一条新的高校公共舞蹈课教学模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键字: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艺术教育受到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启蒙渐渐在文化领域中开始萌芽,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以舞蹈表演为职业的人才。以往的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一直是依附在别的教育中,开始是结合体育进行教学,后来又融入到音乐的教育中。在制定课程时没有特地的给高校舞蹈专业撰写编排大纲和相符合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是照本宣科专业院校或者是以前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方面的学习量明显不够,而偏重于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所以对高校舞蹈课程的整改和发展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在欣赏舞蹈时不但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感觉器官上的知足,还能引发自身情感和舞蹈情感之间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依据学生欣赏水平的高低来选择教材进行教学,这才是高校舞蹈教学的原则。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是由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还有相关舞蹈课程组成,其中音乐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最多,这就显得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的相关舞蹈课程相对减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导致了毕业生在各方面都略有精通但是所学专业不够扎实的结果。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校舞蹈技巧技能课程课时大于理论课程课时导致学生在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上不够多,这归结于我国舞蹈理论课程发展较缓慢,也揭示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注重技巧教学忽略理论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强舞蹈理论基础的学习才能提升对舞蹈技巧技能的把握。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比如通过增设对《舞蹈编导常识》、《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这类课程的教学来灌输舞蹈定义、题材、分类、美学特征、艺术概念等涉及舞蹈艺术认识方面的知识,分析舞蹈作品在音乐的引导下的创建构造过程,一个舞蹈动作是如何萌芽、发展以及转变过来的都是需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还有完整舞段和舞剧的出现。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对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的结构、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增强、早日投入教学与研究中以及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都发挥着有重要作用。这门课程在培养能力结构、全方面的知识、极具创新力和实践力的人才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走出学校这个环境以后需要有普及舞蹈教育和了解基层文化这两方面的编导能力才能立足社会,而舞蹈编导课程恰恰在塑造艺术人格、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上起着关键作用,它弥补了单一专业课程的不足,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促使高师舞蹈专业加大了培养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的力度,师范院校本身拥有的多元化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此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这种良好气氛和环境是进行高校舞蹈教学的前提。学舞蹈的学生也不是单一的喜欢舞蹈,他们在唱歌、演讲、书法绘画、表演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潜质。他们不仅仅是一科精通,还有很大的激情去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学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都是好的兆头。为了把学生这种积极学习性保持下去,我们除了抓专业课之外,还可以增设哲学、文学、表演、美学方面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也纳入平时成绩中,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把专业知识的范围从单一的舞蹈领域扩展到别的艺术领域所带来的有利帮助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学识和修养的提高能够增加自身的理解、感染力,对学习舞蹈专业有正面促进作用;第二,把学生创造的激情带动起来,让学生逐渐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的知识,引发无限联想和塑造艰苦钻研的精神,带动学生富有创新的思维去实践中扩散出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多一门技能就能增加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为工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在以开发学生天赋和潜质为目的的前提下安排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才,从长远角度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舞蹈美育只是整个美育工程中的一个分支,通过艺术教育这个关键部分的教学来实施美育是新的世纪培养高素质、高水准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舞蹈教育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体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能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塑造完美的人格起着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玉云.师范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2]王婷.浅谈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作者简介:蒙昌敏(1974-),女,重庆人,硕士,保定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行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金课”建设为导向,剖析现阶段本科翻译专业课程现状,提出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和途径,主要表现出翻译专业课程改革的区域性、特色性、主体性原则以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途径。

关键词:“金课”建设;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2018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正式颁布,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标准”适用于翻译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为“BTI”)。这为高校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国标”指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更为宽厚的学科基础和鲜明的专业特色[1]。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要淘汰“水课”、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金课”,合理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自2006年以来,已有281所院校开设BTI。十余年来,BTI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TI院校应当致力于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淘汰价值低、无意义的“水课”。在“国标”的基础上,“金课”建设的导向下,结合地方区域性特色建设符合本校发展的翻译“金课”课程群。

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进入新时代以来,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是BTI院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层面,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规划性关乎到人才培养质量[1]。在改革培养模式的过程中,BTI课程设置成为翻译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环节。

翻譯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系统性和结构化。而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处理好术与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在过去十多年的培养过程中,BTI在课程设置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翻译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较为严重。外语专业人才不等同于翻译专业人才,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在课程上突出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翻译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基础的双语语言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

(二)翻译课程设置过于通识化。多数BTI院校以开设双语口笔译、应用翻译、文学翻译等基础翻译课程,缺乏特色鲜明的翻译课程。

(三)翻译课程设置与行业脱节严重。新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除了基础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外,还要求具备翻译项目管理和翻译技术的运用能力。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基础的双语语言学习外,还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开设适用于市场需求的课程。由此可见,在新时代翻译行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BTI院校也应审时度势,以质量为根基、以行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二、翻译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

“国标”作为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要求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应当“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实践为抓手、以发展为统领”[3]。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在课程设置层面应当遵循区域性、主体性、特色性原则,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设定位准确、质量达标、特色鲜明的翻译“金课”。

(一)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指的是翻译专业课程的开设要因地制宜,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发展相结合[3]。“国标”倡导“分层卓越”,BTI院校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应结合院校发展和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开设区域性鲜明的课程。如西安文理学院开设秦汉等陕西地域文化翻译、红色旅游翻译等具有地域特点的翻译实践课程;黑龙江大学开设中俄翻译、朝鲜语翻译等多语种特色方向翻译课程;云南民族大学结合其西南区域的特点,翻译专业与泰语、越南语专业相结合,开设汉语-泰语、汉语-越南语的翻译课程。所以,不同的地方院校开设翻译课程,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地区的一流院校,应结合地方特点和地方发展需求,开设具有实践价值意义的“金课”,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的是翻译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大翻译实践力度,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现阶段,大多翻译本科课程体系侧重于翻译理论、基础翻译技巧等课程,还有一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和英语专业区分度不大。较少开设CAT、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等翻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多采取“教师讲解翻译实例为主——学生课堂练习为辅”的授课模式,较少能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金课”的打造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设置,更多的应当优化授课方式,以适应翻译行业发展需求。

(三)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指的是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当结合区域地方特色和学校定位特色。课程设置要秉承“质量是生命、特色是灵魂”的理念,进而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找出适合BTI发展的个性化道路[3]。全国281所BTI的院校定位和院校特色不尽相同。鉴于院校定位、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地方普通二本院校BTI课程设置不可能完全照搬重点一本院校;农林院校的BTI课程设置也不宜照搬经贸类院校。因此,各个院校应结合各自特色,制定“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交通类大学可突出交通工程翻译特色;政法类院校可突出法律翻译特色;医学类院校可突出医学翻译特色等。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的垂直化领域翻译人才。

三、翻译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翻译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要秉承“国标”要求,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优化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以下将以某地方医学本科院校为例(以下简称“X医学院校”),结合具体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金课”建设为导向,探讨BTI课程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培养方案

在“国标”指导下,科学性、系统性地设计符合院校定位与发展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翻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关系到课程设置的指导性和整体性,X医学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以医学翻译为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业务培养要求层面,除了基础的英汉口笔译实践能力外,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和医学文献翻译能力。翻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对市场。随着各个领域对外交流不断深入,社会对“专业+翻译”的垂直领域翻译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专业特色是保障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课程体系

“国标”规定,BTI课程设置围绕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分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和相关知识与能力三大模块[4]。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当体现本翻译专业的特色。体现特色不单指开设一两门相关课程,而是应当致力于打造由浅入深的特色课程体系。X医学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着力打造医学翻译特色课程群。

表1  X医学院校2019版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表

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形势政策课程等。

专业基础课程 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泛读、英语口语、现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英语写作。

专业课程 英语国家概况、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联络口译、英美文学导读、语言学概论、高级英语、日语入门、应用翻译、交替传译、学术论文写作、计算机辅助翻译。

培养方向课程 基础医学概要、医学基础英语、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文献选读、医学文献翻译、医学专题口译、临床医学概要。

课程建設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对于BTI课程建设而言,打造“金课”就是要打造高质量且特色鲜明的课程。现今,翻译市场缺乏具备“专业+翻译”的复合型人才。以医学为例,市场上有懂医学的人才,也有通用翻译人才,但大量缺乏具有医学背景的高质量翻译人才。由表1可见,X医学院校在BTI课程设置模块上除了“国标”所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7门突出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显示了专业课程和医学特色方向培养课程相辅相成的特点,其中的基础英语语言知识和英汉口笔译的课程可为学生打下基础语言知识能力,医学英语与医学翻译课程可培养学生医学特色翻译能力。除了医学基础英语、医学翻译类课程外,还开设基础医学概要和临床医学概要两门课程,可为学生开展医学翻译的学习打下医学知识基础。

由表2可见,在课程分布上,BTI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阶段医学培养方向课程主要开设基础医学概要课程,旨在为学生高年级医学英语和医学翻译的学习打下医学知识基础。BTI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可按照课程难度,或者从医学基础英语、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文献选读等较为容易的课程,或者选读医学文献翻译、医学专题口译、临床医学概要等较有难度的课程。由浅入深形成“进阶型、梯度型”的医学特色课程群,打造医学翻译“金课”,为医学翻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但X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些许不足,如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程占课时比例较大、翻译类课程门类齐全但课时较少;缺乏更为具体的翻译技术课程等问题。课程体系改革在以“国标”为基础的背景下,也要结合各院校各地区具体情况开展实施。

(三)实践环节

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以适应翻译行业的需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其翻译实践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突出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X医学院校在BTI实践环节采取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内实践中,英汉笔译、联络口译、应用翻译、交替传译、医学文献翻译、医学专题口译等翻译类核心课程除了原本理论课时外,均增加相应的实践课时。实践课时由任课老师选取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医学翻译材料,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翻译练习,而后反馈给授课教师进行评析指导。在课外实践上,此院校与北京某医学翻译公司合作,开展医学项目翻译实习模式。翻译公司指派一线校审与翻译人员入驻院校,院校遴选学生参与医学翻译项目,从而使学生切实体验真实的翻译流程,以更好地适应翻译行业的要求。

四、结语

课程建设是实现“国标”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金课”建设导向能充分体现培养理念与定位,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BTI课程建设应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都有针对性的侧重,形成不同模块却又相辅相成的翻译课程群,从而打造翻译“金课”。随着我国近些年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从数量到质量、从通用到专业的变化。BTI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BTI院校更应结合时代背景,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导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翻译“金课”课程群,进而培养出质量达标、特色鲜明的职业化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语文双月刊),2015(3).

[2]陈光磊.论金课的层面与维度[J].临沂大学学报,2019(3).

[3]李正栓.本科翻译专业“校标”制定的原则与要求[J].中国翻译,2018(4).

[4]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

课程内容设置机械制造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及相互照搬一直是阻碍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痼疾。因此,了解和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修正培养模式,认真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认识当今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课程设置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商务英语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丁国钰(1972-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赵颂梅(1973- ),女,山东烟台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河北 石家庄 050041)

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经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会英语、懂商务的人才提供了客观需求,推动了商英教学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应时而起,纷纷设立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教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开设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由原来有商务基础优势的院校扩展到职业院校、私立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教学内容也随之拓宽。在生源争夺战中,为吸引优质考生报考本院校,存在不顾本校师资及硬件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便增加诸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营销英语、单证与报关、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所谓热门课程的现象。进入21世纪,商务英语的发展进入积极提升阶段,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学术层次开始提高,教学者不只停留在教书阶段,而是开始审视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见解并总结经验编写新教材。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在提升中继续发展,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开始根据社会需求关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商务英语教学,加强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支持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入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很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最重视的岗位素质为职业道德(占80%),然后是发展潜能(占20%)。最重视的职业技能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这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设置文秘课程、礼仪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技能等课程。毛忠霞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按需求比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目前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及实务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相关专家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很多调整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上的修改意见。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高校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应突出服务经济、讲究教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一系列与生产有关的教育特色。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即英语素质、商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办公室事务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给出比较形象的“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说法。“宽”是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厚”是厚专业能力,即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经贸、金融、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从而突出了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工商管理、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综合实践教学,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学生完成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系统的体系,仅能了解某些概念和进行部分具体操作,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第二种是“商务英语”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商务谈判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单证实务英语等,课程的系统性增强。但是此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英语,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因基础不好,没有相关经验,直接用英语来接受商务知识,听课过程中难度很大;绝大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师,能说清英语,但不一定能用英语讲清楚商务,结果是学生接受和掌握得不太好。第三种是“英语+汉语商科课程”模式。即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商务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基础英语是英美人生活背景下的英语,英语和商务知识没有经过在商务背景下的磨合,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四种是“英语+商科专业方向(英语)”模式。与模式一、模式二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要么是国际贸易,要么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是全英双专业课程。与模式三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此种模式要兼顾基础英语和商务两种专业体系,同时还要在商务背景下锤炼商务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审视这四种模式,会发现:一是四种模式都各有缺点。模式一比较陈旧,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模式二比较前卫,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师资的院校较少,不具有广泛性;模式三中英语和商务知识各自为政,不相融合;模式四体系较为庞大,处理不好英语和商务方向的关系,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商务知识得不到深化。二是课程设置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缺陷。

2.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四个缺陷。(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者或者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认为学生英语基础不好,需要在基础英语方面补课,因而需要少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在升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专科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层次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信用证部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讲述。(3)课程设置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本校的历史、基础或教师资源。这样会出现同称商务英语,有的学校侧重于外贸,有的学校侧重于国际经济法,有的侧重于金融等。(4)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决策者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现有的教师情况,对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的较少。许多课程设置者为了省事而又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往往照抄以前或者别校课程设置的模本。真正的课程设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配备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课程设置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主要的工作有:收集整理近两三年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工作方向;走访、调查和网上收集当年商务英语专业招聘单位的需求情况和预测需求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社会需求情况;借鉴前沿研究成果、本校和别校课程设置内容;进行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很难培养出具体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模块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实训模块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商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实现“零”对接。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3.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长期以来,课程设置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来学好基础英语,持此种观点设计出来的商务课程往往是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模式,即“英语+商务知识”模式,基础英语课时占绝对优势,听、说、读、写、译体系完整,科目清晰,但商务知识零散而不系统;另外部分课程设置者认为,语言训练应贯穿于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通过模拟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寻找交易伙伴,进行交易谈判,撰写往来信函,将商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低年级语言技能课的教学中,同时适当地介绍商务专业词汇、术语及商务英语表达方式的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4.处理好课程体系需要与现有师资力量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是基础英语和商务知识技能的结合,其宗旨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优化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和技能实训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商务英语“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后,再来安置现有的师资力量,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进行量才选用。对于多余的基础英语教师和短缺商务英语教师通过培训和进修来进行转向,当然有条件的院校也可通过从国外聘请外籍教师和进行合作办学等途径来解决短缺问题。不能因为教师的有无来决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一个将英语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对接的平台,为商务英语教学培养紧缺的师资是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商务英语作为一个应时代需要而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较多精力和较大投入加以研究完善。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和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运用科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好现实中的矛盾,使高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真正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金晶华.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新特点[J].科教兴市,2006(9).

[2]封权初.对商务英语课程发展的思考[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1).

[3]汪霞.关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5).

[4]叶青.高校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校学报,2007(5).

[5]赵芳.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之探析[J].山西科技,2008(5).

[6]徐萍.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教改纵横,2008(4).

[7]丁金珠.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初探[J].科教市场,2007(1).

上一篇: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