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中的美感范文

2024-05-16

节奏中的美感范文第1篇

追求听觉美感, 是每一个聆听者最基本的要求。学习一件乐器, 首先是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美感, 因此笔者认为听觉美是任何乐器演奏中最重要, 最基本的美感追求。马克思说过:“欣赏音乐, 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 对于不变音乐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古筝演奏也不例外。

(一) 曲调美

音乐的美感, 首先来自于曲调。曲调美, 在潜意识上给人满足感, 刺激感。如传统筝曲《四段锦》清丽委婉, 让听众记忆深刻, 难以忘怀;再如现代筝曲《战台风》突破传统古筝质朴淡雅的气质, 传达了上海人民顽强抵抗自然灾害的情绪, 全曲曲调融合统一, 一气呵成, 铿锵有力;又如现代筝曲《静水流深》打破传统和声, 运用织体变化将主旋律呈现三次, 层层递进, 韵味无穷。纵观古曲、近代筝曲以及现代筝曲, 不难发现我们对曲调美的追求是首位的, 它直指人心, 印象深刻, 并能让旋律在心中生根发芽。

(二) 音色美

在古筝演奏中, 很多人只追求技术的娴熟而忽略了音色也是在诠释作品刻画音乐形象时所必须的。古筝的音色又可分为乐器本身的音色和演奏音色。乐器本身音色已然非常丰富, 而我们应该有层次的控制演奏音色, 才能使音乐本身丰富起来, 丰满起来。

影响演奏音色美的因素:

(1) 弹琴点的选择, 古筝可以演奏的琴弦长度为从前岳山至琴码之间, 演奏时可以做弹琴点的变化。当演奏需要清亮的音色时, 可以在距离前岳山2-3厘米处演奏;当演奏需要饱满柔和的音色时, 可以在距离前岳山3-5厘米处演奏;当演奏需要朦胧梦幻的音色时, 可以靠近中段演奏。

(2) 触弦角度与深浅的变化, 当触弦角度小于90°时, 音色单薄无力;当触弦角度大于等于90°时, 音色饱满圆润。再者, 触弦时, 不宜过深, 过深会增加指甲与琴弦的接触面积, 音色偏沉重;反之稍浅, 则音色有弹性且饱满。

(三) 音乐表现力强

笔者认为, 音乐表现力是演奏者在对乐曲理解感知的基础上, 表现出了额外的张力与感受。音乐除本身外更多的艺术价值往往决定于演奏者的音乐诠释。

演奏者在演奏时, 要准确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理解作曲家处理音乐的手段及方法, 甚至乐句之间的连接, 又或是一个音的强弱变化, 将作品准确的演奏;第二, 需要演奏者二度创作, 将自己的想法与作曲家的想法融合, 再付诸在音乐演奏中, 可以大胆的创新、体会、尝试, 但最好不要夸大、曲解作品原本想表达的理念。

二、视觉美

近年来, 大批的古筝演奏家自带“标签”, 个人风格鲜明独特, 让人过眼不忘。笔者观察发现, 演奏家的姿态、仪表、气息处理鲜明代表了它的演奏风格, 让观众眼前一亮, 记忆深刻。2009年CCTV电视民乐大赛中半决赛, 赛制采用了拉帘比赛, 就是首先强调了听觉美感的重要性;而在决赛中, 赛制采用了开幕比赛, 就是进一步感受了视觉追求。这难道不是一种古筝审美的变化吗?

视觉美, 也就是所谓的是否达到“人琴合一”, 演奏者的肢体是否与演奏的乐曲脱节, 又是否超出了乐曲的范围, 做的太过夸张?因此笔者归纳了影响视觉感受的两点因素。

(一) 仪态美

仪态是演奏的第一张脸, 当大幕拉起的那一刻, 可能观众还没有听到演奏者的音乐, 就已经先打量了演奏者的气韵, 腔调。“演奏”是表现力的体现, “演”是塑造形象, 更能直观的向观众传达美感了。

演奏时心平、气和、臂松、力通。演奏的仪态要收放有度, 张弛自如。如古筝演奏家袁莎老师一直强调的松弛, 放松, 她认为本真即最美, 再如周望老师强调的精气神, 都会成为演奏者的“标签”。让观众感受你的气韵。

(二) 气息美

气息是演奏的动力和基础。在演奏时, 气息的快慢、长短都对古筝演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奏者可以根据乐曲的需要, 适当的调整气息。如激烈欢快的乐曲, 气息应当是短小, 急促有弹性的;而当演奏悲愤伤诉的乐曲, 气息应当时急时缓, 长且有力;再如演奏曲调优美的乐曲时, 气息应当平和, 均匀有活力。

气息不好, 往往音乐处理的就会有所欠缺, 因为音乐情绪支撑不了音乐演奏, 就如很多演奏者弹奏部分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却不够有魅力, 音乐节奏拖沓, 音乐情绪不高涨, 这都与气息相关。因此在我们日益增长的对古筝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要越来越重视气息的运用于调整, 这关乎于音乐是否感染听众与观众, 是否也让观众加入音乐中, 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味觉”美

这里所说的“味觉”, 指音乐风格及乐曲特色。笔者认为, 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 西方的创作技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现代筝曲中, 使得古筝这门传统的具有自己独特韵味的乐器, 越来越西方化, 机械化。很多现代作品的出现, 可以说打破了古筝的特有韵味, 作曲家运用五线谱记谱, 谱面上会较少的出现一些具有提示意义的词和符号, 那么就需要演奏者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添加在演奏中, 包括一些音符的连接, 或者采用吟、揉、按、颤等技法来将生硬的现代乐曲, 演绎的入木三分, 颇具中国风格。

“三分弹奏, 七分韵”, 古筝最独特的韵味就在于此, 使得乐曲更加丰满。

(一) 地域特色鲜明

音乐的流传都跟地域性分不开。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后, 古筝艺术走上一个新的里程。大量的作曲家开始创作筝曲, 使得筝曲在那个时代广泛流传。有上海古筝艺术家王昌元先生创作的《站台风》等反应江浙一带人民生活的, 也有王建民先生创作的《西域随想》筝曲, 黄振宇、周望老师创作的《西部主题畅想曲》, 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云岭音画》反应西南地区人民生活及活动的筝曲, 赵曼琴先生通过京剧唱段改编的《打虎上山》等筝曲都反映了当时筝乐的欣赏水平, 审美取向与艺术追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作曲家创作了更多的现代筝曲, 如李萌老师创作的《红河水》, 乐曲采用多声筝演奏, 拓宽了演奏音域, 打破了传统五声调式的在和声上的局限性;再如作曲家王丹红老师创作的《如是》, 根据柳如是的原型进行创作, 将一个风尘女子的软弱与坚强刻画的惟妙惟肖, 惹人怜惜。

(二) 流派风格各异

从秦、汉以来, 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 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 曹正先生说:“茫茫九派流中国”, 各派的筝曲以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在我国, 古筝有九大门派, 分别是:“齐鲁大板”山东筝派、“中州古调”河南筝派、“真秦之声”陕西筝派、“武林逸韵”浙江筝派、“汉皋古韵”客家筝派、潮州筝派、闽南筝派、蒙古筝、朝鲜筝。在越来越多的大型比赛、音乐会的现场, 都会听到大量的传统作品陆续上演。如山东筝曲《四段锦》;河南筝曲《汉江韵》、《望故乡》、《闹元宵》等;潮州筝曲《柳青娘》、《寒鸦戏水》;客家筝曲《出水莲》;陕西筝曲《乡韵》、《秦土情》等;浙江筝曲《将军令》等。在各地上演的音乐会中, 演奏家会选用和出演地区相接近的传统筝曲, 听众的审美追求越发偏向原汁原味的音乐, 能将各大流派的乐曲弹出原本的韵味是一个演奏者最基本的要求。

四、触觉美

这里所说的“触觉”指的是内心的活动。现如今人类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和成熟, 人们往往包裹自己, 很难传达心底最深处的呼唤。音乐作为一种载体, 让积压在人心深处的积郁发泄出来。作曲家把创作当做他的宣泄口, 而这种宣泄正好让很多听众内心隐藏的想法得以释放, 可以说当我们聆听一场音乐会时, 能够引起共鸣的, 更多的是作品反映了听众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 在追求音乐享受的同时也找到真正的自己。古筝艺术带给我们的触感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很多轻音乐的选择乐器就是古筝。它曲调优美平和, 让听众身心放松, 这远远超过了音乐本身的意义。笔者看过多场音乐会, 也亲耳听到很多听众反映, 好的音乐是可以让让人泪流满面的, 或许是传统筝曲传达出乡音语调让人无比思念家乡与亲人, 想念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又或是近代筝曲传达出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劳动, 那时候触动心灵的可能是那份执着的坚强和满满的参与感, 再或是现代筝曲传达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快节奏与寻找内心平静的平衡点。每当我们听一首筝曲时, 不单单是听它的曲调, 更多的我们应该多加关注自己的内心。

(一) 文化修养

演奏家演奏筝曲时, 要想赋予乐曲灵魂, 我想必定和他的文化底蕴分不开, 也与乐曲背后隐藏的故事息息相关。

学习音乐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陶冶情操, 培养乐感这么单一简单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可能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 让自己变得有情趣有情调。以史为鉴, 博古通今, 提高自己的文化修为, 内涵素质, 这是我们欣赏筝乐越来越多的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唐代诗人薛能作诗《京中客舍闻筝》

十二三弦共五音,

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

不是离家岁月深。

这首诗能够看出筝乐也有深情的一面, 大约这也是中国文学或者艺术作品的一个传统。从中可以感受到远行离家的人心中的失意与孤寂, 天涯倦客的心被撩人的筝声触动, 触及深藏心底的思念。至今笔者见过的古筝教材中, 苏畅老师著的《从零起步学古筝》中有大量的古诗词, 这体现了现在中国古筝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弹奏, 更要让他追求文学修为与内涵的提升。而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 我们也要更好的将它保护继承与传承, 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古筝, 了解并爱上她。

(二) 筝乐对人的影响

1. 筝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音乐可以塑造人。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果没有音乐的陪伴, 孩子的生活可能是单调的, 枯燥的。让孩子学习古筝, 不仅带给他美的感受, 同时也磨炼了意志, 因为没有一件乐器是你可以不费功夫就可以轻松掌握的, 除此以外让他明白, 付出了才有收获, 当你想得到一样东西, 你必须在它身上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 才能收获一个不错的成绩。最后学习一门乐器所付出的时间是不短的, 同时要坚持不懈的练习, 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也要有坚韧执着、包含深情的热忱和热爱之心。在学习的过程中, 这些看似最后会收获得东西, 往往过程会异常艰辛, 也许有些人半路就放弃, 那么你势必也得不到最后能够在性格的形成与习惯的培养上对自己有所提高与升华的东西。

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善和美的。音乐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就是由己及彼, 发散与感染周边的人。一首作品会有多个演绎版本, 每个演奏家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再加上每次演奏的不确定因素, 那么音乐艺术就丰富多彩, 各色各异。

2. 筝乐对人情绪的影响

人的某些情感, 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有时人们通过音乐来寄托情感, 音乐带给人的享受, 要远远超过文字带来的享受。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情绪。

“音乐治疗”学科的出现, 就是对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最好的例证。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完全是因为音乐本身带来的审美价值, 而在“音乐治疗”中, 音乐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影响除了音乐本身外, 还因为音乐可以唤醒某种情绪, 即兴的音乐, 更能与人的情绪进行直接的沟通。音乐越来越多的服务于个人的需要, 他的强大感染力能够挖掘人内心深处从不表露的想法。

音乐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无限放大。快乐、悲伤、愤怒、嫉妒、洒脱等等, 这些情绪会伴随我们, 而音乐也许是这些情绪的最好出口, 缓解我们内心的压力, 分享我们的幸福快乐。

3. 筝乐促使我们思考

法国作家雨果先生曾经提到:“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 每天接收到网络上各式各样的信息, 这种信息爆炸, 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让我们的大脑接受即使信息从而忘记了思考。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 音乐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让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畅游, 当你思绪万千辗转难测, 不妨听听音乐, 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够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内心, 问问自己, 或者审视自己。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古筝艺术中的美学追求。听觉审美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追求, 首先要求作曲家在创作时尽量发挥古筝这件乐器的特点, 将多变的演奏技法与浓郁的古筝韵味相结合;其次要求古筝演奏家严格控制自己的音色, 强化音乐表现力, 使得音乐丰满、立体。视觉审美要求演奏者调整自己的演奏姿态, 大气沉稳;也要求气和心平的演绎作品, 沉浸在乐曲当中, 达到“人琴合一”、“忘我”的状态。“味觉”审美要求演奏者准确把握地方特色, 严格演绎流派风格, 始终对“韵”保持着高标准高要求, 切不可误解与亵渎作品本身的风格特色。除此外可进行“二度创作”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曲中, 让音乐活起来, 个人风格鲜明。“触觉”审美旨在提高演奏者的文化修为, 以及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在音乐中思考与反思。总结出, 大量古筝作品与人才的出现, 加速提高与拓宽了古筝艺术的审美追求。从单一的听觉审美走出来, 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进步着。于此同时, 正因为审美追求的提高, 不得不要求古筝作品的多元化、创新性、与国际音乐的融合接轨, 与古筝人才高素质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听觉、视觉、“味觉”及“触觉”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纳、阐述、和总结古筝艺术中的美感追求。古筝人才的大量出现, 带动了筝乐的发展, 美感追求也在潜移默化的从单一听觉视角, 慢慢转化为多元审美。提高了审美需要, 也促进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审美体验,美感追求,古筝

参考文献

[1] 曲明明.论当代古筝艺术的新特点[J].音乐天地, 2015 (9) :39-41.

节奏中的美感范文第2篇

1以情动人

感情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生活中,语文教学常以生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学生生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1 挖 掘教材 ,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学语文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 不仅有很高的文文化内涵, 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 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值观。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发现其中真的、善善的、美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如《始终眷念着祖国》一文就就扣住题中的“眷恋”一词,文中“两弹元勋”钱学森以大局为重,毅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对对祖国的魂牵梦绕,他的赤子之心让学生深受教育,懂得要将国家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始终不渝。那种对祖国的拳拳拳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我深信, 尽管学生还没有做出什么么惊天地的爱国行为, 但是那种对祖国的爱已经深深地埋在了心心底。

现在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负负担日益沉重,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坚韧的意志,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逐步丰富学生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散步》中的一家四口;《甜甜的泥土》》中的小孩子;《背影》中的“我”……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文章,通过了解作家、作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语言、形象、感情,与作者神交,与作品中的人、物神交,辨别真假、善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

1.2 以 情动情 ,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导体, 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导给学生。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就先让学生说出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 学生们兴致很高。利用多媒体教学选选择性播放有感染力的视频来打动学生, 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感觉。这样一来,学生的气氛也活跃了,都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游游览祖国大江南北的经历说给同学们听, 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随随即笔者也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 笔者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国内内国外的朋友, 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黄山上。感受大自自然的神力, 并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心头,连笔者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带着对祖国山河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2以“话”感人

有人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

2.1 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学语文一定要开口读,开口说。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教师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感情丰富了,求知的欲望也大大增强,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鼓励他们自己学会读书,让他们热爱生活,胸怀世界,充满青春活力。

如《呼兰河传》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自己读课文,利用早读多读,课堂上再次读,采用“多读激发情思”的方法,边读边体会,适时地介绍作家的生活经历,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和祖父的一段生活经历, 体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有了这样的前提,上起这篇课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2.2 激发学生自己提问

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先写作者在东京的事, 这与藤野先生有关吗? ”有学生回答说:作者是先抑后扬。这样的回答是不理想的,于是笔者开始引导他,强调课题“藤野先生”,并且强调笔者问的是“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于是就有学生站起来说“‘先抑后扬’是写法 ,这里写的是作者在东京 ,和藤野先生相遇要到仙台了。”听到这里,笔者不禁默默点头,这位同学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了。笔者赶紧提示:作者在东京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那么作者对此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学生一起回答道:失望、厌恶。那么,作者准备……笔者话还没说完,有位学生就答道:“他决定‘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在此情况下,笔者稍作点播“于是他选择了去仙台,这是他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在仙台,他有机会遇到了藤野先生,那么,写在东京的经历,对下文写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 ”“做铺垫”学生又齐答了出来。一个问题在师生不断地质疑中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学生也因为自己的思考,感觉特充实,因而上课的效果也就不同了。

2.3 鼓励学生自己说话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水平,还得有赖于“说”。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小组讨论,跃跃欲试,都是锻炼他们“说”的方式。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如在教小说、童话时,由于有的篇幅长,但是学生却非常的的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前不久,刚上了《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笔者布置续写个结尾,学生积极地不得了,课堂上就就口头操练了,有的同学对于交易市场上有的人的神态、动作说的的是活灵活现。一节课是笑声不断。

总之,只要学生能起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法让他说话,让他答正确。这样,既使他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他的积极性不受挫折, 同时, 更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极性。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得到发展与提高。

3以“活”创新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要学生活学活用。学会了方法,不仅能写“活”的文章,更要体会语文所赋予我们的生机感,树立全新的价值观。

如学习气象物候专题时, 可以让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摸索规律。接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四季变化。学习《父母的心》后,让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从而理解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沉的爱……

节奏中的美感范文第3篇

1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它可以将教师、教材和学生等密切联系在一起。

1.1 注 重 “原始性 ”,提倡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注重音乐教育的“原始性”,并将舞蹈动作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动作源于音乐,音乐源于动作[2]。幼儿处于教育的初始阶段 ,给予他们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注重挖掘幼儿的音乐天性,将最简单的音乐元素作为切入点,并且追求艺术的高度完美。这种教学方式没有特定的框架, 汲取了各种教学方式的精华,并且注重不断发展和提升。

1.2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提升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教育主体就是幼儿,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该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卸下心理负担,进而积极 参与到音 乐教学中[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音乐感受,并且轻松掌握乐感和节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体会音乐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这样幼儿会得到综合性的创造体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

1.3 重 视本土文化 ,具有民族特色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可以和当地文化等有效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其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根据本土文化、语言的特色,将教学理念与这些因素有效融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易于幼儿接受。

2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奥尔夫节奏教学法的运用

2.1 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节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节奏,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节奏,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各种节奏,甚至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各种节奏。各种节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都有体现,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想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积极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节奏,并引导幼儿用心倾听,让他们感悟节奏的美。

例如,在下雨的时候,可以指导幼儿倾听窗外的雨声,感受雨点打在玻璃上的节奏, 并让幼儿通过倾听分辨下大雨和下小雨时雨声节奏的变化;在户外运动等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倾听拍打乒乓球、跳绳等过程中声音的节奏,体会节奏的强弱和快慢变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引导幼儿感受身体活动的节奏,如引导幼儿使用听诊器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心跳声等。

2.2 欣赏音乐作品体会节奏的变化

音乐作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 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也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的重要素材, 一些节奏性较强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例如,我国著名的乐曲《鸭子拌嘴》,这首打击乐合奏曲融合了扣击、点击等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表现手法,充分运用了音量的对比并模拟了自然节奏,表现出了鸭子嬉戏的欢快场景。这首乐曲就有明显的节奏变化, 不仅可以使用木鱼、小锣等乐器演奏,也可以直接拍手演奏,通过让幼儿欣赏这首乐曲,可以引导他们感受乐曲的节奏变化。

2.3 运用动作 、语言表现节奏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想用语言表现节奏, 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可以选择本地的童谣等作为教学中的语言内容,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做到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在用动作表现音乐节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身体的不同部位表现不同的节奏,并将舞蹈动作和音乐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吉祥三宝》这首音乐,然后指导幼儿在音乐中根据节奏做出跺脚、拍手和捻指等声势动作,每一个节奏变换一种动作,也可以做出甩马鞭等舞蹈动作, 以此通过轻松的方式帮助幼儿体会音乐中的节奏。

3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幼儿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该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充分运用到幼儿音乐活动中, 并积极融入新的元素,以此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摘要: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在世界各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旨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并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音乐教育,而节奏是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元素。本文结合幼儿教学实际,对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以此促进幼儿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课后小结范例范文下一篇:课间活动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