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2024-07-14

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业加大了连接地区间纽带-公路的扶持力度。公路桥梁的建筑不仅方便了地区间的交通,同时更是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几年公路桥梁施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我国目前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做好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与风险工作作出进一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管理;风险

1 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风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已为公路桥梁施工建立了相关的施工管理体制,但负责施工的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因素,在实际施工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和确切落实相关的施工管理体制,致使在施工中从企业到工作人员都没有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在实际施工中也就无法做到相应的管理性施工,进而对公路桥梁的实际施工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在施工风险防范工作上,也正是由于企业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对风险防范工作引起重视,致使出现相关质量的问题时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弥补措施,造成极大地施工质量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桥梁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2 风险识别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负责公路桥梁施工的企业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状:对公路桥梁的施工建筑中,没有制定一套健全的风险识别体系,从而致使在实际的施工中,即使个别施工人员发现风险问题和安全隐患,也无法根据现有的风险识别体系,只能仅仅汇报上级单位,若没有引起上级重视致使不了了之,就会造成较大的施工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了对施工中安全隐患的预防工作的开展。健全企业施工的风险识别体系,才能做好施工中安全隐患的及时补漏,才能确保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有效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

1.3 风险识别信息系统的不健全

施工企业在进行公路桥梁施工中,会出现各种不定变化和突发情况,这时进行工地施工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就需要依据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信息系统对各种突发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我国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健全一套风险识别信息系统,致使实际施工在面临多种突发情况时,没有可以进行参照的信息系统,不仅加大了风险处理工作的难度,更可能直接对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 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

做好公路桥梁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控制还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才能给施工企业带来更为直观的经济效益和名誉名声,才能促进施工企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做好公路桥梁的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做好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做好质量管理,要求控制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2.1.1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负责施工企业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图纸设计方案时,需要严格落实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考察工作,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完成设计方案后,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程序,严格确保设计方案每个部分的准确度和合理性;在购置施工的材料时,对于一些大型机械以及相关重要设备的购进,一定要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身份和是否具有相关设备的经营资格,同时还需要对设备的出产合格证、生产厂家等信息进行识别,确保施工材料的合格性,促进实际施工质量的提高;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确保质量管理的前提。

2.1.2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这对于整个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关键作用,在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上:机械设备在投入施工操作使用前,要做好机械安装工作的检查,确保机械安装的质量;机械设备在投入施工操作后,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进行相应的考核,确保机械在施工中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机械设备在施工使用中,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合理保养和维护措施,使得机械设备得到合理的应用,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应的节约施工的经济成本。在对于施工操作的管理上,如施工所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的初凝时间宜为3h以上,终凝时间为6h以上;水泥的含水量应当控制在3~6%,超过和低于都会导致影响实际的施工要求;对于混合料而言,含水量不宜超过最佳含水量2%,也不宜低于最佳含水量的2%,在运输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混合料的干密度并选择其最大值化,控制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的1%等。要严格落实实际施工的顺序以及施工的规范操作,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确保施工中操作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完成相应的施工建筑后,要对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进行相应的验收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施工中的设计方案、材料、程序、操作等多个方面的资料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公路桥梁建筑进行实地的考察工作,对公路桥梁的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和探索,做好相应信息的收集和风险评价工作。

2.2 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是进行实际施工操作的主体,所以做好人员管理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人员的管理工作,根据施工人员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基础人员,做好基础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基础人员的施工操作水平和工作职责意识,这是在施工的细节方面提高施工质量水平;二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充实而丰富的专业操作知识,这样才可以对基础人员的操作进行细致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其次,管理人员还应当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使得基础人员能够在管理人员的良好管理体系中为施工质量的提高作出更高的成就,最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促进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公路桥梁建筑工作的质量。

2.3 技术管理

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要做好公路桥梁的质量管理工作,还需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发展。提高公路桥梁施工的技术水平,不仅是科技时代提出的要求,更是公路桥梁施工不满足于传统施工工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强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公路桥梁建筑工程质量迫切需要的。

3 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风险识别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识别工作,指的是为防范突发变化和潜在隐患的发生而进行的相应工作。做好风险识别工作,不仅能够防范由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更能减少企业和地区政府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对于保障公路桥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风险识别工作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3.1 明确风险

明确风险,即明确风险识别的步骤,了解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和预防工作。明确风险工作有:

(1)明确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施工质量控制好的公路桥梁工程也会由于突发情况而发生意外;

(2)客观存在的风险要实现其实质性,就需要通过客观形式表现,即公路桥梁工程发生较大质量问题会有一定的损坏情况提前出现;

(3)根据实际施工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推测造成风险的因素,缩小风险隐藏的范围;

(4)根据资料和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对风险以各种形式发生的几率和相应造成的损失进行图表数据分析;

(5)根据信息技术得出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风险分类;

(6)对具体风险分类进行综合归纳,建立风险录。

3.2 风险识别方法

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三种:

(1)资料法,即根据公路桥梁工程的各种数据,经信息技术得出的风险评估,如表1所示。

由于是根据勘察结果而推测出的风险结果,所以适合前期工程的风险识别;

(2)树分析法,这种分析法是对风险情况的引发因素和造成结果进行连接性地分析,由于形状似树状图而得名;

(3)安全检查法,即根据公路桥梁工程的系统质量管理及施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工程的潜在隐患,通过提问方式进行问题归纳和分类,利用表格形式显示出各种风险信息。

4 总 结

随着我国政府加大了公路桥梁建筑的扶持力度,我国的公路桥梁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从而也相应的提高了对施工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的要求。要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就要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风险的识别程序,做好相应风险识别方式的了解工作。只有做好了施工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才能促进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提高,才能为公路桥梁建筑工程业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浅议加强路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J].北方交通,2012(05).

[2]赵子成,黄兴强,周艳宁.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0).

[3]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2011.

[4]吴彪.高速公路作业区行车风险与安全控制策略[D].吉林大学,2011.

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全面掌握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深入了解规划实施的成效和问题,从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注重过程与效果评估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航运规划实施评估框架,并运用目标一致性理论、前后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等方法,对截至2019年12月底的航运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虽基于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中游航运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对部分规划任务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优化和调整均符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总体思想,规划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均较好,规划基本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整体实施成效显著;规划实施中也暴露出实施进度偏缓、部分规划目标任务不适应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关 键 词:三峡后续工作;航運规划;评估框架;目标一致性理论;前后对比分析;实施评估

中图法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9.002

0 引 言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三峡工程由建设期转入运行期,为顺应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重点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而实施的一项综合规划[1]。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1年5月18日审议批准,2012年起正式实施[2]。规划内容包括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重点影响区影响处理、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综合效益拓展研究等6个方面,总投资1 238亿元,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3-4]。

航运规划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2年实施以来,各项工作任务一直在稳步有序地推进,较好地缓解了三峡工程对航运的不利影响。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理念的变化,航运规划所面临的战略、政策等环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加之随着航运规划的持续推进,各项任务实施中一些深层次难点问题逐步显现,航运规划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2020年是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的终期之年,但截至2019年12月底,航运规划累计下达专项资金不足规划投资总额的80%,且各航运项目实施进度不均衡,实施效果与规划设定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对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它作为反馈落实信息、适度调整规划、评价实施绩效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及时对规划进行任务纠偏和目标修正,保障航运规划的高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为规划绩效考核和下阶段规划修编提供支撑[5]。

1 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概况

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包括库区航道整治、长江中游航道影响处理和航运效益拓展研究等3个分项规划。各分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如下[6-8]。

(1)库区航道整治。变动回水区碍航礁石炸除、航标配布、航道疏浚治理、坝区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等。

(2)长江中游航道影响处理。宜昌至大埠街河段航道整治、大布街至城陵矶河段滩体守护、城陵矶至湖口河段洲滩守护及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加固、重点航道观测、三峡工程运用后对航道影响处理研究、城陵矶以下大型企业港区影响处理等。

(3)航运效益拓展。进一步扩大三峡水运通道能力建设、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航道整治方案、三峡航运支持保障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等研究。

2 评估思路与框架

由于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实施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和实施条件变化快,为全面掌握航运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深入了解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则需要多主体、多维度的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实施评估中既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又要注重过程与效果评估相结合[9-11]。规划实施评估既要逐项对照目标进度要求,发现问题,提出确保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同时又要从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路径和办法[12-13];既要综合运用文献梳理、调研访谈等方式,围绕规划目标及任务实施所开展的主要工作、采取的具体措施及落实情况等开展评估,更要强化规划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加强对规划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人民满意程度等的评估[14-15]。根据上述评估思路和方法,本文构建了航运规划实施评估框架,如图1所示。

3 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

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情况如图2~3所示。

由图2可知:航运规划项目除整体完工率较低外,总体实施情况较好,完工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10月新批复了14个项目,目前上述项目正在实施中,影响了整体完工率。由图3可知:航运规划批复资金、累计已下达资金和累计完成投资分别为18.48亿元、17.19亿元和14.38亿元,均超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总体水平。因此评估认为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总体实施进展顺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

4 目标及任务完成

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是航运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关键内容,主要分析规划实施后的结果与初始规划目标及任务是否有偏差[16-17]。本文运用目标一致性理论对各分项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初始规划目标任务的吻合度进行一对一对比分析,并说明规划目标任务调整情况及其原因[18-20]。

4.1 库区航道整治规划

库区航道整治规划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如表1所列。

由表1可以看出:库区干流航道整治规划总体按规划执行,仅在执行过程基于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通航的新需求,对部分规划任务的具体内容做了一些优化补充,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1)碍航礁石炸除任务工程量较原规划增加了14.86万m3,主要原因是受设计水位、建设标准、造价上涨等实施条件变化影响。

(2)航标配布任务较原规划有所调整:① 在原规划基础上增加了李渡至木洞和忠县至庙河航标设施改善工程,主要原因是上述河段原有部分航标设施助航效能已不能满足当前库区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求;② 已完成的木洞至娄溪沟航标完善工程实际航标配布数量较原规划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中库区船舶航路航法优化和应用了较先进的配标技术及航标设施。

4.2 长江中游航道影响处理规划

长江中游航道影响处理规划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如表2所列。

由表2可以看出:长江中游航道影响处理规划总体按规划执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基于新形势、新要求和中游航道治理实际需求,按照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总体思想对部分规划任务做了一些优化调整,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1)宜昌至大埠街河段航道整治任务较原規划内容有所调整,宜昌至昌门溪河段航道整治三期工程因环保政策要求未实施,调整为芦家河2018~2019年度航道应急疏浚。

(2)大埠街至城陵矶河段滩体守护、城陵矶至湖口河段洲滩守护及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加固任务调整为航道整治建筑物维修加固和重点碍航浅滩航道维护疏浚,主要原因是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滩槽调整剧烈且迅速,交通部门前期已对原规划中涉及的相关洲滩进行了系统地守护,因此为避免重复投资,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和中游航道治理实际需求,对上述原规划内容进行了调整。

4.3 航运效益拓展研究规划

航运效益拓展研究规划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如表3所列。

由表3可以看出:航运效益拓展研究规划总体按规划执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实际需求发生变化,对三峡水库以上高等级航道延伸至攀枝花通航方案研究、长江下游江海过道能力研究和三峡库区支流航道建设方案研究等规划任务未执行,主要原因是上述任务在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省市工作安排中已有体现,无需重复研究。

综上所述,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执行中虽基于三峡蓄水后库区、中游航运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对部分规划任务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上述优化和调整均符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总体思想,总的来说规划执行情况良好,基本完成了规划阶段性任务,实现了规划目标。

5 实施效果

5.1 库区和坝区通航条件得到改善,库区航道维护尺度得到保障

规划通过在库区实施炸礁、原型观测和维护性疏浚,在坝区和库区建设与完善航运基础设施,不仅改善了库区通航条件,为库区航道治理积累了丰富的水文、泥沙资料,保障了库区航道维护尺度,降低了库区水上交通事故风险,还提高了坝区船舶待闸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缓解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库区和坝区航运的影响。

5.2 三峡水库蓄水对中游航运影响得到缓解

规划通过在长江中游实施航道整治、航道整治建筑物维修、重点碍航浅滩河段的维护疏浚和武钢长江码头影响处理,不仅使芦家河、关洲、宜都等水道的滩槽格局得到了有效守护控制,还积累了丰富的中游航道水文、泥沙资料,稳定了枯水期中游航道重点滩段航道条件,保障了中游航道通航条件和航道整治建筑物的功能正常发挥,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武钢长江码头的不利影响得到有效缓解,缓解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中游航运的影响。

5.3 长江航运科学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规划通过实施一系列航运科研项目,及时解决了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中游航运发展和水运新通道建设面临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如针对两坝间汛期通航安全及效率等问题,研究提出了汛期两坝间通航标准,目前该标准已投入试运行。针对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出了过闸运量需求预测、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设计代表船型、三峡新通道船闸规模和通过能力、总体布置及线路选择等一系列成果,为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规划还通过相关项目研究成果在长江航运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长江航运科学发展水平,如三峡升船机通航与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在三峡升船机试通航中得到了应用,并获得2019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5.4 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得到进一步拓展

规划实施后对长江航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航运项目在改善长江航道通航条件、减少水上交通事故、降低事故风险、降低航道维护(养护)工作量及难度、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指导长江航运实践等方面的效益,使长江航运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促进长江航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航运企业及社会对长江航运服务的满意度,带动和促进了长江沿线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运输保障。

6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航运规划实施进度虽与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基本保持一致,但总体实施进度相对自身仍然有所偏缓;建议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优化年度专项资金核定和拨付流程,加快推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进度。

(2)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的部分规划目标任务与当前长江航运快速、高质量发展需求已不相适应,建议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抓紧开展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修编工作。

(3)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航运和长江中下游航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持续关注与深化研究,建议提前筹划三峡工程对长江航道影响的应对措施和长期观测、分析等。

(4)部分航道养护类项目审批周期与航道维护的应急性不匹配,建议进一步优化航道养护类项目立项审批流程,满足航道维护应急性需求。

7 结 语

通过对截至2019年12月底三峡后续工作航运规划的实施评估可以看出,规划实施9 a来,规划项目总体实施进展顺利,资金管理情况良好,规划执行情况较好,基本完成了规划阶段性任务,整体实施成效显著。但规划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在后续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下阶段将结合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加快推进航运规划实施进度,并抓紧开展2020~2025年航运规划修编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迪友,杨荣华,宋为群.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对今后水库移民工作的启示[J].人民长江,2013,44(2):9-12.

[2] 尹忠武,杨荣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续发展帮扶研究:结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践探讨[J].人民长江,2019,50(4):212-216.

[3] 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R].北京:国务院三峡办,2011.

[4] 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优化完善意见[R].北京:国务院三峡办,2014.

[5] 李善同,龚璞.规划评估:实践与前瞻[J].中国行政管理,2019(8):14-16.

[6] 长江航务管理局.2012~2019年度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规划项目库[R].武汉:长江航务管理局,2011.

[7] 长江航道局.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项目设计、实施方案、项目建议书等[R].武汉:长江航道局,2011-2019.

[8]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三峡后续工作长江航道影响处理与整治实施规划(2011~2014年)[R].武汉: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9] 曹春霞.多规协作视角下的重庆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J].规划师,2014,30(8):94-98.

[10] 李玲琦,邹芳,杨翌照,等.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评估[J].百家论坛,2019(7):9-12.

[11] 庞前聪,江文亚,罗勇,等.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大数据技术集成创新探索:以珠海为例[J].测绘通报,2019( 6):155-159.

[12] 宋彦,黄斌,陈燕萍,等.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经验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5):83-88.

[13] 李涛,翟秋敏,陈志凡,等.中国水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9):25-31.

[14] 张尚武.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框架与方法: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实施评估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243(3):33-39.

[15] 李昂臻,龚道孝,等.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城市领域中期评估研究[J].给水排水,2020,46(7):9-15.

[16] 李宁汀,石春晖,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規划,2018,25(6):55-63.

[17] 叶强,谭怡恬,赵学彬,等.基于GIS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效果评估[J].地理研究,2013,32(2):317-325.

[18] 朱滨,邓燕青,胡俊,等.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的思考[J].人民长江,2018,49(18):6-9.

[19] 杨丽,朱启林,孙静,等.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效益评估[J].人民长江,2017,48(10):44-46.

[20] 齐美苗,蒋建东.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总结[J].人民长江,2013,44(2):16-20.

(编辑:胡旭东)

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可以宣布:三峡三期工程中所施工的右岸大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三峡建设者们谱写了坝工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5月20日14时,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兼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庆祝仪式上自豪地说。

对于右岸大坝没有裂缝的奇迹,虚龄80岁的潘家铮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感慨万千,“三峡工程建设到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质疑和反对的人。”

从当初参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并担任论证领导组副组长和技术总负责人,到现在担任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可谓是三峡工程设计、研究、论证及开工建设的重要见证人。

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

在三峡工程论证初期,“先支流后干流”的观点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反对声音,主要是当时国力有限,修这么大的工程使国家负担太重。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在长江上修这么大的大坝没有经验,可以先尝试性地对支流进行开发。时任长江航道局总工程师的荣天富是此种观点的支持者之一,荣的看法是修建三峡大坝,可能由于泥沙淤积,会造成航道淤阻。

三峡工程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三门峡?泥沙问题如何解决?

这是论证阶段三峡工程的反对者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意见,也是三峡工程面对的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三峡工程总工程师张超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这些反对意见对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十分有益的,使我们的施工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特别是关于泥沙问题,三峡工程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许多反对者的意见。”

“正是因为泥沙是个大问题,反对意见也比较多,我们就在泥沙问题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前后有几百名最权威的泥沙专家参与了论证。”中国三峡总公司科技与环保部主任孙志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我们坚信,三峡工程能为破解泥沙这道世界性难题提供成功范例。”

据介绍,对泥沙问题,三峡工程在吸取三门峡水库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蓄清排浑”的方式。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泄洪深孔,在汛期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汛末水中含沙量降低时,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

“虽然这一设计可基本解决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但我们仍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为了验证这个设计,相关部门加强了原型观测、模型实验。三峡总公司也投资近两亿元委托长江水文局进行三峡水库至2009年的泥沙冲淤监测项目。”孙志禹介绍说。

全程参与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质量监督的潘家铮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除泥沙问题外,在规划论证过程中,也有好多人提出三峡水库很有可能变成污水池,“我们听取了这个意见,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大量投入,对沿岸的企业进行改造,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以前这些企业已经习惯了把长江当作‘下水道’。”

今年5月,长江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最新评价报告显示:三峡库区的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即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源。

为了保证未来的三峡库区是一库清水,多项三峡水环境保护项目正在推进当中。按照统一规划,2001年到2010年政府将投入近400亿元巨资治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届时,分阶段建设成的150多座污水处理厂、170多座城市垃圾处理厂,将使三峡库区的污水及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反对者为我们提了好多很好的意见。”潘家铮说,“另一个反映比较大的是三峡库区的移民问题,开始的时候考虑得的确少了一些,经过大家的质疑,改变了原定的方法,有十几万移民迁到外地,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建议。”

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媒体见面会上,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介绍说,三峡工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2.78万人,其中外迁16万人。面对媒体记者不停的质疑,李永安介绍说,三峡工程争议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力能不能承受——现在看这已经不是问题。二是移民问题。100多万移民,总体上是很稳定的,但是这么多的人,难免会有一些人还不满意。三是生态环境问题,例如会不会造成水质污染、诱发地震以及库区的树木保护等,到目前看,这些生态问题比预期的要好。

“一个工程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都是同意赞美的声音,那是很不好的一件事,你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方面没想到,三峡工程反对的声音这么多,这也是能胜利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家铮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让质量监理人员上一个台阶”

“当时三峡工程二期大坝出现裂缝的时候,你不知道我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三峡总公司科技与环保部主任孙志禹说。孙当时是工程部的负责人。

按照设计要求,三峡大坝必须抵挡万年一遇的长江洪水。巨大的落差和库容压力,要求三峡大坝必须具备钢铁般的质量。大坝不仅关系到三峡防洪、发电、通航等效益的发挥,而且直接关系到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工程质量在三峡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2002年初,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人员在已建成的三峡左岸大坝共发现浅表层裂缝79条。专家鉴定,这些裂缝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不会对大坝安全构成影响。尽管如此,此消息还是引起舆论哗然。质疑者的声音再次高涨。

“虽然裂缝是很正常的,但考虑到三峡工程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三峡总公司在大坝建设过程中从科技投入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的三峡右岸大坝就是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孙志禹说,“三峡工程正是在这些质疑声中建设得越来越好。”

事实上,三峡左岸大坝出现裂缝,媒体报道数日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就来到了三峡工地现场。

当时在现场的一位新华社记者告诉本刊记者:“朱总理反复强调三峡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他甚至用了很严厉的话来批评施工单位:你们是想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

当时在工地现场的一位工程监理人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视察结束合影时,朱镕基总理让工程监理人员和他并排站在一起。朱总理说,得给监理人员提高地位,让他们上一个台阶。

也正是在此次朱镕基总理考察三峡工程和库区之后,国务院决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不定期深入工地进行质量检查。由国务院直接派出质量检查专家组,这在重点工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峡工程见证执政理念变化

“三峡工程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中华国力的体现,更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三峡工程的

本源,事实上是民主与科学的结合。”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施勇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

施勇峰曾任新华社三峡支社社长,在三峡库区工作了13年。作为记者,他见证了三峡工程人大审议通过、开工建设、百万移民搬迁、永久船闸建成、以及大江截流成功等关键时刻。

“事实上,三峡工程论证、建设的过程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更加开放,更注重民主和科学,三峡工程实质上体现丁时代的进步。”施勇峰说。

中国没有哪一个工程像三峡工程一样遭遇到如此之多的疑虑,即使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的前一天,在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组织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记者提问的大多数问题依然围绕着质疑和争议而展开。

辗转宜昌市的多家书店,记者终于从一家很小的书店里购买到了《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此前,中国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金长江一直向记者推荐这本书,“独家披露了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时期的好多争论。”

在此书的前言里,李鹏写道,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毛主席听取了三峡建设问题的汇报,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先修三峡,后开发支流”,另一种观点主张“先支流、后干流”,理由是三峡工程规模过大,不是当时的国力所能承受的。

关于后一种观点,李鹏在1982年12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4时半,万里在人民大会堂118厅找我谈话,胡启立也在场。他在谈到三峡工程时说,三峡是个好项目,但目前看来,工程投资太大,尚不具备建设条件。”

关于三峡工程所遇到的争论,李鹏也感受到了,他在1985年9月24日就三峡省和三峡工程事向国务院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气氛不顺,硬把三峡问题提出来,造成顶牛局面,对工作也没有好处。不如把工作做透,使之水到渠成。”

据介绍,李鹏报告中所说的“当前气氛不顺”,指的是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修三峡工程有不同意见。在这份报告里,李鹏也提出,“要抓紧向人大和政协汇报三峡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争取做到大家认识基本一致。”

1987年11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一书,该书将全国政协委员在水电部三峡论证领导小组第三次和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以及李锐、陆钦侃等人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汇集成书,被认为是反对三峡工程上马者的一个权威性文集。

为此书作序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周在题为《从总体战略上论证三峡工程》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三峡工程要重新进行论证的英明决定。但论证的主题不应是就三峡论三峡,单独论证三峡工程蓄水位150米或坝高185米的问题,而应是论证先开发支流或其它优选方案,还是先建三峡工程,以及这一超大型工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宏观决策问题……”

该书的出版被认为是三峡工程论争由高层和专家圈向社会扩散并产生更广泛影响的一个标志。

三峡工程争论的又一次高潮是在1989年初。据报道,关于三峡工程的表决,本来是应该在1989年初的“两会”上。

李鹏在《三峡日记》中写道:当年1月26日,香港报刊说,姚依林在政协讲五年内不可能建三峡工程时有不少人鼓掌。我认为,国务院并没有改变对三峡工程的意见。现在国家经济正处于治理整顿时期,五年内国家没有足够的钱,所以三峡工程在五年之内不可能建设,也是在理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4月3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荷兰记者问时任总理的李鹏:在人大刚开始开会时,一些人大代表对三峡水利工程提出一些批评意见,您是否不管有什么情况,还继续搞这个工程?李鹏让兼任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主任的副总理姚依林回答这个问题,姚依林回答说:三峡工程现在有争论,主张建三峡工程的人是有道理的,反对上三峡工程的人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经过详细的论证。

工程开工后各种意见也没有停止

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992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李鹏在当年2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晚7时半,去万里同志处。他对上三峡工程态度积极,认为关于三峡工程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都足够了。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其中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25票。李鹏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令人十分欣慰的是,争论近40年之久的兴建三峡工程,在今天人大举行的全体大会上,终于获得通过。三峡工程从论证转入实施阶段。

事实上,即使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后,各种意见也没有停止。

1993年11月22日,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考察三峡工程的意见。

1996年8月1日,新华社的一份题为《三峡移民成败关键在管理》的报告被报至中央领导案头(《李鹏三峡日记》)。报告里写道,记者在库区调查发现,贪污挪用移民资金的问题非常突出,涉及移民的经济犯罪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上漏洞百出。

此事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李鹏在日记里写道,江泽民同志就此事问他,“不知道情况是否属实,十分令人担忧。”李鹏在了解情况后给江泽民写信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管理松懈,发生贪污挪用移民经费问题等等”,李鹏在信中提出了措施:加快重庆市的组建,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移民局;经中纪委批准,在三峡建设委员会设立“监察局”,专门从事对三峡工程和移民的经费的监督,加强移民搬迁企业和城镇建设的全面规划和组织实施……

三峡工程不仅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移民人数最多,同时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何管理好2000多亿的大额资金,不仅考验着三峡工程管理者的智慧,更是各级审计部门的重点审查对象。1999年,重庆市审计局查出丰都县原建委主任、国土局局长黄发祥贪污移民资金1600万元的重大案件。2000年,黄发祥因此而被法院判处死刑。

“过去反对三峡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讲,说我们建一个工程就倒下一批干部,三峡花两千多亿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干部。这些人士的质疑对我们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尤其是在黄发祥事件发生后,我们采取了很多具体的措施,从目前的情况看进展形势比较好。”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蒲海清说。

“我们非常欢迎媒体监督,媒体的监督对我们的工作促进很大。我们自己也有一份专供总公司领导参阅的内部参考,专门收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金长江说。

施勇峰在新华社三峡支社工作的

13年中,就三峡工程写了1500多份稿件。“其中舆论监督报道不到百分之五,但几乎每次舆论监督报道都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并给与了批示。三峡总公司的整改也非常迅速,其中就包括质量、移民、管理等重大问题。”

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金长江认为,三峡工程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和政府的开放、开明的态度,“谁有意见都可以提。”让金长江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去年,一位反对三峡工程的政治上非常敏感的人物从美国回到中国,专门在北京一家茶馆组织了一次题为《三峡工程与环境》的演讲,“她事先给政府有关部门也做了通报,但并没人去阻止她。”

“今天,再回忆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建设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第一个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监督意见,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中国走向开放和富强的过程。三峡工程正是因为吸纳了这些建设性的意见,才建得更好。”

“对于对三峡工程的质疑和批评,要区别来看待。”潘家铮说,“有的是技术上的讨论,有的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也有的是炒作。”潘家铮介绍说,在境外,有些怀有政治目的人把反三峡作为一个工作来做,你即使不建他可能还会骂,还有一些环保主义者,所有改变自然的开发他们都反对,人们的发展有相当长的时期的确是对大自然破坏较大,但否定一切的做法不一定合适,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

“三峡工程一直是在许多人的怀疑、担忧、反对甚至咒骂中走过来的。”潘家铮说。针对多年以来反对者质疑的一些问题,潘家铮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好多已不是问题,比如大家担心的国力、科技水平以及移民等问题。

三峡工程绝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工程

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仪式上,除了三峡建设者和蜂拥而至的记者外,没有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出席,总共只有八分钟的仪式,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只讲了两分钟的话460个字。这让前来采访的记者都有些不适应。此前,官方已对外公布了高层领导不参与这个仪式的消息,并称三峡总公司本来准备花百万元举行盛大庆典的,但后来也从节俭的角度考虑将其取消了。

三峡大坝全线到顶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却显得有些不同以往。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据此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仪式虽然简朴,但无碍三峡工程的伟大;这也是上级的要求。”

众多人士均猜测,这和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被用来佐证的另一个事实是三峡总公司对外宣称三峡工程可比原来预计少花约200亿元。

施勇峰认为,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12年,见证了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微妙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关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

中组部下派三峡总公司挂职干部杨恩芳说,三峡总公司十几年来坚持会议、接待一律吃工作餐,在接待重要来宾来访时,赠送的礼物都是一块三峡大坝岩芯和一份三峡工程照片;文件纸张坚持正反两面打印,在确保工程投资不流失的同时,参建各方还千方百计通过技术革新和优化设计等手段,来节约每个项目中的工程投资。

一位媒体人士在其博客上写道:三峡工程十几年前被表决的时候,科学发展观一类的概念还不曾提出。三峡工程最受争议的是社会和环境问题,而这正是这两三年来,政治话语体系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

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媒体见面会上,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也多次谈到环境问题,“在创造一流工程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2005年初的“环评风暴”让三峡总公司的领导们印象颇深。2005年1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30个违法建设项目,三峡总公司组织开发建设的溪洛渡水电站、三峡地下电站和电源电站位列前三。这使三峡总公司迅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继左岸大坝裂缝事件之后,三峡工程再次站在了各界关注的风口浪尖上。

三峡总公司认为这一事件的本质是因国家执政理念变化而引发的。为此,三峡总公司也在调整思路,除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投巨资外,还在争议较大的移民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

据介绍,三峡总公司在长江上游与三峡库区防护林建设、治理上游水土流失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在谈到移民工作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蒲海清曾对记者说“难度很大”,“十六大提出来以人为本,我们就要考虑生存、发展,还要致富,所以这个难度就大了。过去我们对生态的认识,对环境的认识不够,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就要规划,怎么去绿化,怎么考虑改善环境,怎么保证水质。”

另一个引起媒体注目的消息是,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媒体见面会上,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透露说,中央政府将出台新政策,加大移民搬迁后期的扶持力度,初步计划是移民搬迁后的20年内继续进行经济扶持。搬迁后移民扶持资金将主要从水库发电的盈利资金中每年抽取。扶持资金主要是补助移民的生活费。这样做,就是让为修建电站而搬迁的移民能分享建电站所带来的实惠。

在5月26日进行的三峡三期工程上游基坑进水前验收会议闭幕式上,身为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的潘家铮在讲话中多少显得有些低调,“今天,还不是庆功的时候。”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三峡库区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护问题。”5月28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作为全球最大工程,三峡工程绝非一个完美无缺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是这样;建设完工后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给予重要关注。”

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占地面积614亩, 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5.2亿元。建有适应现代化教学与管理的校园信息宽带网络, 图书馆藏书36万册, 电子图书34万余册。

学校设有4系2部2所5中心, 即医学系、中医系、护理系、药学系、公共基础部、医学基础部、高教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基础实验中心、护理实训中心、临床实训中心、针灸推拿实训中心和药学实训中心。

学校紧贴城乡基层和社会需求, 打造优势专业品牌, 开设有医学类、中医类、护理类、药学类、医技类等18个高职高专专业。护理、中药、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

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市招生,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人, 在职教职工700余人。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50人, 博士、硕士143人, 双师型教师占75%。有76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与全国12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大中型企业通过校院、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等方式建立了就业创业基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三峡、辐射两翼、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 以医学教育和卫生职业教育为主体, 为三峡库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已累计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7万余名, 毕业生就业率98%。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形成了技术创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近年来, 学校承担国家、市、区级科研项目41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00余篇, 编著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或参编教材140余部 (本) 。学校主办有《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并获得重庆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努力拓宽办学途径,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乌克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峡库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须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科学构筑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架构。

关键词:三峡库区;“四化”;同步推进

一、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举措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库区的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纳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巫溪县纳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纳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不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大力同步推动库区“四化”发展,有利于库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库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库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库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助推器”,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库区“生态文明梦”。

(二)“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库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各区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提升。由于库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重庆市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仅渝北区经济发展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可见,重庆库区15个区县现阶段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库区要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须探索出一条库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路子,即以新型工业化为前提、高度信息化为关键、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库区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唯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库区“全面小康梦”。

(三)“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

2011年重庆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207元,同比增长20.1%;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208元,同比增长22.2%。2006—2011年重庆库区城乡移民收入(见图1)。

上页图1显示,2011年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重庆市、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重庆市、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毋庸讳言,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要破解这个难题,须大力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发展,以推动实现广大移民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幅提高移民收入。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移民“安稳致富梦”。

二、三峡库区“四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四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工业化率达到59.3%,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9.6%,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7.2%。三峡库区工业化率(见图2)。

信息化方面,据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显示,湖北省、重庆市属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的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 [1]。尽管没有三峡库区信息化程度的直接监测数据,但从湖北省、重庆市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三峡库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城镇化率达到了46.4%,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城镇化率达到了49.7%,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城镇化率也达到了19.1%。

农业现代化方面,从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结果来看,2009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2.45,2010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2;2009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5.21,2010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3 [2]。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重庆、湖北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重庆库区、湖北库区是重庆、湖北两省市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可见,三峡库区已进入农业现代化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二)“四化”同步协调推进不力,发展失调严重

目前,库区“四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库区特色支柱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比较低,“两化”融合的硬度、软度、深度不够,“两化”融合率不高。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库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不强,城镇“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产城良性互动不足,产城融合度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库区三农短板依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仅处于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三)“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

课题组将三峡库区分为库首区(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库腹区(长寿区、武隆县、巫溪县、石柱县、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库尾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进行比较,发现库区“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见下表)。

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2》、《重庆统计年鉴2012》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以看出,库首区、库腹区、库尾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明显不平衡。库首城镇化率仅有19.1%,比库腹低23.7个百分点,比库尾低49.7个百分点;库腹工业化率仅有51.9%,比库首低5.3个百分点,比库尾低8.3个百分点。

(四)“四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动力机制欠缺

三峡库区居民人均收入是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内生性动力的基础。2011年库区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巴南区和渝北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库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夷陵区、长寿区、巴南区、渝北区和江津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偏低致使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三、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地理优势不明显。境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二是经济优势不明显。2011年库区仅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夷陵区的人均GDP超过35 083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库区经济地理的缺陷,将会增加“四化”发展成本,不利于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二)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大

一是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周边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属于“限制开发区”。二是外部环境竞争激烈。目前,库区周边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周边经济区在招商引资、竞合发展中,对库区形成了巨大压力。三是资源供给逐步趋紧。库区能满足“四化”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不多,尤其是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考验。

(三)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

从技术创新程度看,库区多数企业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企业不多;从获取新技术的途径看,库区利用外资程度很低,主要以利用内资为主,在利用资金的过程中,又以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较多,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极少;从技术创新投入看,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看,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技术带头人才缺乏,能够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的人员不足。

(四)人才支撑力十分薄弱

一是人才总量偏少。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约占“五类人才队伍”的41.66%,其中每万人中约有195.5名专业技术人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人才339名,人才资源密度约为 3.39% [3]。二是人才结构不优。目前,库区各区县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比例失调。三是人才分布不均。从人才的地域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乡村人才奇缺;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匮乏。人才缺乏,将制约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

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切入点——制定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引领库区“四化”同步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在制定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二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在编制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给当代发展指明方向;又要预见未来,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三是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并对接周边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是注重规划的操作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深入库区实地调查,充分反映民意,强化“四化”同步的实施路径、实施主体、实施机制的研究,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结合点——强化库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库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一是努力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

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要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三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城镇。库区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

四是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提高传统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

(三)着力点——坚持库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库区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

一是以业兴城。库区各区县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做好区县产业发展规划;库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充分依托资源条件,做强能源建材、特色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五大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库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区县应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工业向园区集中力度,形成若干个竞争合作、错位发展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以城兴业。库区要以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契机,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逐步构建以1个大城市(万州)为核心,3个中等城市(涪陵、长寿、江津)为支撑,“万开云”城镇群为重要空间载体,沿长江及沪蓉高速、重庆沿江高速带状绵延的“一大三中、一群双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成为库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主体区域;库区要积极构建四级城镇体系架构,即万州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5个区县城小城市及多个小城镇;库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库区城镇要充分配套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环保、体育、绿地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产城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在库区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时期,库区要实现产城互动互促发展就必须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达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

(四)关键点——以推进库区农业“五化”为重点,构建库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

一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库区各大、中、小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不足难题,全面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以农业“五化”联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库区农业现代化。库区各区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推进库区农业集约化;要大力培育三峡库区沿江生态农业产业带,壮大三峡库区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群,做强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推进库区农业生态化;要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设施园艺等,以推进库区农业设施化;要重点发展柑橘、草食牲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以推进库区农业特色化;要不断拓展农业的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以推进库区农业多功能化。

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经济形态,推动库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五)支撑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筑助推库区“四化”同步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采取特别措施培育人才。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农民等,为库区“四化”同步破除高技能人才瓶颈制约。

二是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库区各区县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方式的股权激励;探索建立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

三是建立特有机制服务人才。库区各区县要组织协调公安、教育、人力社保、外事、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一站式”办公,为引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端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条龙”服务,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推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相关事宜;二是组建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办公室,负责处理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日常事务。

(二)设立“四化同步”实验区

三峡库区是欠发达地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四化”发展步履艰难且失衡严重。鉴于此,应将三峡库区“四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建议设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实验区,并出台《关于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对实验区的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实施措施以及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步伐,助推三峡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整合政策资源

三峡库区作为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成渝经济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口支援等优惠政策的叠加区,涉及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与资源补偿、帮扶等政策。要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须主动把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整合起来,打捆用好、用活、用够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

(四)强化统计监测

三峡库区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建议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制定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适合库区区情的“四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2012-12-27.

[2] 王来拴,朱润喜.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与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5):9-10.

[3] 胡颂.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75.

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育理念定位——终身教育

高职教育的理念应该是终身教育。目前, 有不少人把高职教育等同于终极学历教育、大专职业教育, 往往重视学历教育, 忽视职业资格培训, 重视岗前培训, 忽视岗位培训、转岗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 人的一生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的学校正规教育仅为终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 增强自身素质。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向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个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举, 使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接受开放式教育的重要形式。

目前库区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增强专业适应性和课程新颖性, 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硬件设施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高职教师队伍;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的合作, 实行共建、联办, 根据企业、行业需求, 共拟培养方案, 共同培养学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积极扶持高职教育,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立足现实, 上移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 改变目前专科层次的高职为“终极学历教育”的状况。完善中职、高职衔接体系, 拓宽高职生源渠道, 提高高职生源质量;实行普职双向沟通模式, 使国家教育体系更具灵活性。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封闭的体制, 使二者相互开放。

二、办学理念定位——能力为本位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该是能力为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发展中的高等教育, 必须定位为高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高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水平的大提高。以技能为本, 有利于促进各高职院校把能力建设放在第一位, 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专业类型, 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千百万高技能人才, 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办学导向定位——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的工作位置来抓。学院的整个教学和管理, 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的学生技能培养。一个学校, 如果不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失败。就重庆而言,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 紧密结合重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进行考虑, 坚持“按需设专业, 按需开课程, 按需施教育, 按需实习 (训) ”。除必须保证国家政策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时外, 适度减少理论课教学, 大力压缩或停办市场需求不旺的专业, 强化实践操作课比重, 按政策规定保证实习实训时间, 逐步达到学生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非常适用的目的。

四、培养目标定位——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简称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是指文化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工作经验、创造能力等超出一般人。在现代社会中, 技能就是运用科学知识、手段、方法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科学知识和技术装备。高技能人才就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其显著特色是产学结合的具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因此, 高职教育教学必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体系, 注重将新技术融入教材;注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

五、办学层次定位——多层次开放性

高职教育应具有多层次、开放性。现行高职教育仅定位于大专, 层次单一, 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有三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 (硕士、博士) 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目前仅限高职专科教育, 缺乏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下, 在生产现场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普通技术管理人员时, 定位于大专层次未尝不可。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加速, 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长。高职教育仅限于大专层次, 成为本科院校录取后的“施舍生源”, 显然定位不准确、做法不可取, 不利于提高高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不利于促进其快速发展, 更谈不上为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需要。我国目前出现的高级技能人才紧缺, 10万年薪找不到一个高级技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一个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举, 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存, 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公民需求的开放式教育体系。

六、专业设置定位——突出产业特色

就高职教育而言, 学生是生存线, 质量是生命线, 特色是生长线。要以教育思想观念变革为先导,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能力建设为重点,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围绕提高质量, 努力办出特色。在专业设置上, 必须体现行业性, 根据经济建设、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以及人才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变更、新增相关专业。就三峡库区而言, 要围绕库区的能源工业、矿电联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丝麻纺织加工业、天然气化工及盐气化工、建材工业、林浆纸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环保产业及机械加工业等九大特色工业产业, 优质柑橘、优质草食牲畜、优质榨菜、现代中药材、优质烟叶、优质油菜、优质水产、优质香料产业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和旅游业以及现代物流业做文章。在教学内容上, 要突出实践性, 建设好实习和实训基地, 加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在课程教材上, 要突出专业性, 组织专家型教师、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编写出对岗位职业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高职教材, 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双师型” (教师+工程师等)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打下坚定基础。

七、教学模式定位——开展工学交替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 以工学交替为途径, 实行理论教学与职场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四结合”教学模式。

八、服务面向定位——服务三峡移民

高职教育首先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开展, 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同时, 又要目光远大, 面向未来。就三峡库区而言, 其服务面向定位应该是:一方面, 从地域空间来看, 要立足三峡库区, 服务移民, 面向西部, 走向全国;另一方面, 从服务对象来看, 要面向三峡库区行业企业, 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商业、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要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规模经营集中的重点区域和对高技能人才需要量大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尤其是示范院校更应如此) , 以满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同时又能降低就业指导成本, 形成规模就业效益, 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 新时期三峡库区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发展定位, 建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结构体系, 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 平行发展, 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新体系, 才能培养满足三峡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需要构建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个层次, 具有相对完整的, 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突出办学特色, 才能培养满足三峡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三峡库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思考

参考文献

[1] 吴绍芬.论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 2001.25

上一篇:国企党建论文范文下一篇:宪法改革问题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