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范文

2023-09-21

流媒体范文第1篇

编者按:移动流媒体业务在中国大陆乃至世界都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成熟等,未来将出现PUSH类移动流媒体业务、灵活视频监控类业务等新兴的业务。据记者了解,在中国大陆地区,北京联通是最早开发灵活视频监控和推送类流媒体业务的运营企业。

当前,电信业务领域中的一个新热点就是媒体和移动相互结合——移动流媒体。移动流媒体,不仅让手机成了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媒体第四屏,也让运营商将投入数千亿巨资部署3G网络的资金回收得以可能,更是因为流媒体的无处不在而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新兴的移动流媒体业务应用和技术实现机制,并对未来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发展和限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此希望推动移动流媒体业务更快更好地走进大众生产和生活。

移动流媒体技术概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数据服务成为语音服务之外的重要利润增长点,也让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多彩。移动视频服务一直被认为是3G通信时代的重要服务,虽然2.5G的无线数据传送带宽还不能完全满足高速移动视频服务推广的需求,但是在高效的压缩编码技术等支撑下也使得2.5G的移动视频服务成为可能。率先推出移动视频服务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市场宣传工具,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构建移动视频服务的价值链,为将来推出3G时代厉兵秣马。移动流媒体让手机成了媒体第四屏,让流媒体无处不在成为可能,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

如上图,移动流媒体系统由SP的流媒体内容制作系统、运营商的流媒体业务平台以及无线网络、最终用户的媒体播放终端构成。

移动流媒体业务价值链与当前的WAP、联通在信等移动新业务类似,由SP(负责提供内容)和运营商(负责提供业务平台和无线网络)共同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但又不完全同于WAP业务的价值链。它更与炫铃业务类似,即SP负责提供内容并将内容通过Internet等方式传递至运营商的流媒体业务平台进行发布,用户通过无线网络访问运营商流媒体业务平台门户,享用流媒体服务。这样的价值链,不仅可以更多地保证媒体传送速度,也有利于不同SP的内容统一展现,便于最终用户更加快捷地发现和享用其偏爱的内容。

新兴的移动流媒体业务

移动流媒体业务在中国大陆乃至世界都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成熟等,它将由当前的电视直播、简单的视频监控、MV和影视片段下载或点播等应用,扩展至如下新兴的PUSH类移动流媒体业务、灵活视频监控类业务等。

1.PUSH类移动流媒体业务

当前的电视直播、MV和影视片段点播和下载等移动流媒体业务,都可以归结为GET类流媒体业务。手机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无线网络有IP数据连接,用户若要通过无线网络访问流媒体业务门户、享用流媒体业务,必须先在手机上按键促发手机向无线网络发起IP连接、获得IP地址,最终通过手机和流媒体平台之间建立起来的IP通道来访问流媒体业务门户,享用流媒体业务。这种GET类流媒体业务是移动流媒体业务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利于流媒体业务系统的快速部署,也有利于入门用户迅捷地学会使用流媒体业务,对流媒体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GET类移动流媒体业务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用户使用一次GET类流媒体业务就要主动地操作手机一次,这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不利于提高用户的黏着度和积累有效用户;同时,不同用户对相同业务的使用有相似的习惯,这容易给无线网络造成过大的负荷,因此不仅增加了运营商对无线网络的投资,也容易降低流媒体业务质量、延长用户等待文件下载的时间。因此,更加优秀的PUSH类流媒体业务随着技术进步呼之欲出。

PUSH类移动流媒体业务,即流媒体业务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直接将流媒体业务内容推送到已定购该业务的用户手机上。PUSH类流媒体业务,可以在当前的2.5G以及未来的3G网络上开展,将大幅提升用户的黏着度、方便用户的使用,也将大幅降低宽带流媒体业务对无线网络资源的占用从而降低了运营商对无线网络的投资压力。

(1)PUSH类流媒体业务内容的发现和使用

PUSH类业务内容的发现和使用可能涉及到两方面内容:服务内容的发现与订阅、客户端软件的安装。

★ 服务内容的发现与订阅:用户首先通过WAP、BREW或WEB门户网站了解业务内容,或被动地接收到WAP PUSH的或SMS的广告消息获得新业务的介绍,并且根据介绍中提供的URL,通过点击连接到WAP、BREW或WEB的专业站点上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专业站点同时为用户提供注册服务。用户一旦完成注册将收到一条带有URL的确认消息(WAP PUSH),这个URL将引导用户进入安装环节。

★ 客户端安装:WAP PUSH的消息中的URL指向JAVA或BREW下载中心或其他下载服务器上,用户点击后客户端软件包将自动被下载到手机上并开始安装。一旦安装完成,用户就可以启动并接受服务了。

(2)PUSH类流媒体业务实现流程

SP首先通过SP管理员WEB界面编排节目,节目编排好后,流媒体业务平台自动根据网络的闲忙情况和内容优先级定义等,在恰当的时候将流媒体内容推送给订户。内容的推送有两种模式:非峰值推送定时通知模式和事件驱动模式。前一种方式适合发送一些时效性不强的内容,如“每日推荐歌曲”、“多媒体天气预报”等节目;后一种模式适合发布实效性强的内容,如“突发新闻”等。

若用户通过BREW/UniJa客户端使用PUSH类流媒体业务,流媒体业务平台在SP成功发布新的PUSH类流媒体内容后,将根据预定规则发送一条定制短消息给订户的手机,手机上的BREW/UniJa客户端在接到消息后将负责激活网络连接并开始下载流媒体文件,文件下载完后客户端将自动断开连接,下载的内容被保存到手机内存中,然后客户端将根据SP所定义的内容优先级决定是立刻通知订户观看还是等时间到后再通知。

若用户通过WAP门户使用PUSH类流媒体业务,订户将通过WAP2.0定时下载的功能,手机定时激活网络连接并开始下载流媒体文件,文件下载完后客户端将自动断开连接,下载的内容被保存到手机内存中,然后客户端将根据SP所定义的内容优先级决定是立刻通知订户观看还是等时间到后再通知。

2.灵活视频监控类流媒体业务

视频监控类流媒体业务,除了用于道路监控、旅游景点实时发布等之外,还可以用于行业用户生产监控和大众用户的家庭监控等,后期将演进到即时通信类流媒体业务。

灵活视频监控类流媒体业务用户主要分为2类:高级用户(视频源发布方)和普通用户(视频监控/浏览方)。高级用户具有发布视频源到运营商流媒体平台上的权限,普通用户只有通过手机浏览好友发布的视频源的权限。灵活视频监控类流媒体业务的使用步骤如下:

(1)首先,高级用户购买一体化视频终端或USB口摄像头+PC,经过公众Internet或移动数据网络连接到运营商流媒体业务平台;

(2)高级用户登录到运营商流媒体WEB门户或WAP门户,对欲收看、监控该摄像头的普通用户手机号码进行审批授权;

(3)普通用户登陆流媒体业务WAP门户或BREW/JAVA门户后,如果自己的申请经过高级用户的授权,就可以看到该视频的连接;

(4)普通用户点击连接以后,即可实时收看视频信息。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不断成熟,灵活视频监控将让移动流媒体业务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建设,例如用于幼儿园的实时视频监控,该学校的学生家长就可通过手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见他们的孩子了。

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发展和限制

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开展给移动增值服务带来了新的希望,2.5G、3G以及超3G无线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流媒体技术可以被用到无线终端设备上,目前中国联通公司提供CDMA1x,用户网络带宽最多可以达到153.6kbps,这已经足够提供效果较好的流媒体服务;而且随着3G网络的部署,无线网络带宽可以达到2Mbps。另一方面,手机设备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存储空间越来越大,不用说SMART Phone和Pocket PC等高端手机,就是一般的中档手机,也能实现基本的H.264或MPEG4等软件解码。

面向无线网络的流媒体应用对当前的编码和传输技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相对于有线网络而言,无线网络状况更不稳定,除去网络流量所造成的传输速率的波动外,手持设备的移动速度和所在位置也会严重地影响到传输速率,因此高效的可自适应的编码技术至关重要。

移动流媒体业务刚刚起步,前行的道路上还有诸多绊脚石需社会各界精诚协作:

1.当前无线网络带宽窄,以及终端方面的限制,例如流媒体终端款式少、电池能源有限、处理能力低、内存小,导致流媒体质量不够好、用户数少,还不能一时支撑起整个流媒体业务价值链迅速前行。不过,随着3G时代脚步愈来愈近,无线网络带宽和终端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2.不同运营商之间移动流媒体业务的互通难,是未来移动流媒体业务蓬勃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不同运营商之间业务的互通还仅仅限于语音和短信,例如WAP、彩信或彩E等新兴移动数据业务都无法互通,更不用说刚刚起步的移动流媒体业务了。新兴移动数据业务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不能互通,一方面是缺少相关强制性标准和政策管制,另一方面也是运营商为了保持自己既有优势而不愿互通导致。

为了移动流媒体业务发展得更好,更快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改善人们生活,需要政府等相关科技和管理部门出面制定强制性的移动流媒体业务等移动数据业务互通的标准和法规,也需要各运营商放下狭隘的市场竞争意识、从大局出发精诚协作,真正提升服务质量、把整个蛋糕做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简历:2003年4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技术综合应用部从事移动新业务的研究和实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师从世界知名电信学者、曾任《IEEE通信杂志》主编、现台湾政治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郭更生先生,在移动互联网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上受益匪浅。在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主要负责个性化回铃音业务、彩话业务和移动流媒体业务的研究和实施,在研究和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培养了科学的电信服务观念、正确的市场竞争意识等。

流媒体范文第2篇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无线通信网络必须具备视频功能,这要求无线通信网络必须制定更加先进、完善的视频传输方案,因此也是目前無线通信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传输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克服诸多不利影响,有效解决目前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数据量过大、信号传输过程多径衰落等问题,可实现视频数据的多址接收,这对促进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出的一种多媒体应用技术,主要特点就是以流的形式实现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流媒体技术能够完成多媒体数据的线上传输,用户终端获取相应的多媒体数据后,即可进行实时的多媒体播报。流媒体技术的出现,实现了音频、视频以及多媒体内容的同步转换与交互性点播,还能实现下载与播放的同步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下载软件中的边下边播功能。

在流媒体系统中,包括了多媒体资源的播放器、编码器以及相应的转码工具,一套完善的流媒体平台内部均具备媒体服务器软硬件平台。

流媒体平台中的媒体服务器主要由主机、紧耦合多处理机和调谐视频服务器组成,而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具备任务服务、流服务、数据存储服务、视频信息传输和媒体数据转换等多项功能。鉴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特点,将流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可获得较好的多媒体数据传输方式。

无线通信网络视频编码方案

在4G通信及木来SG通信的移动系统中,移动终端必须具备视频传输功能,这也是在无线通信技术下移动终端的基本要求。鉴于无线频谱资源有限和通信环境的影响,为了确保媒体数据的准确性与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对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编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线通信网络要求其编码器必须具备高压缩率、低功率、低存储以及掉包恢复等能力,不仅要保证传输的视频影像、图片信息不会损坏、失真,还要尽可能地压缩媒体数据。既要保证视频流编码在无线通信信道中具备较高的兼容性、稳定性和伸缩性,最后还要保证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MPEG-4作为基础进行无线视频流的视频编码,通过分级编码以及逐级加密的形式保障无线视频流的分机性与数据传输安全。无线视频流的编码流程为:图像序列逐帧分隔一视频对象层数据结构逐级编码一视频数据的图像序列信息重建还原一视频数据封装加密。另外,无线视频的编码也可以在H.26L协议下进行,通过无线网络视频编码能够获得网络适应性更强的视频格式,对4G、5G无线网络以及互联网的适应性也较好。

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方案

完成无线网络视频信号编码后的视频信号要符合无线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标准,还要满足流媒体技术对视频数据的格式要求。无线通信网络的视频传输流程如下:①通过压缩编码器完成对视频流的压缩编码、数据加密以及格式转换,之后将转换好的射频信号加以发送;②移动终端从无线通信网络中获取相应的射频信号,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包进行解密;③解密后的数据包会输入到编码器内,通过编码器将数据包还原成原始的视频资源,最后通过视频播放软件完成视频的播放。

综上所述,目前无线通信网络下的视频传输服务还不够完美,视频数据在无线通信网络的传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无线通信的发展要求,后续的研究工作重点应放在降低数据包丢失率,以及提升数据传输安全性上。根据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引入流媒体技术为无线通信网络制定更加完善的视频传输方案,这样就能让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流媒体范文第3篇

1 协议框架

为了尽量与ISMA体系结构兼容, 在我们所设计的AVS流媒体传输框架中, 除了媒体编码格式外其它部分都基本保持了与ISMA的一致性。

(1) 媒体格式:视频部分采用AVS标准第二部分定义的编码格式。由于A V S的音频部分还没有最终定稿, 系统暂时采用M P 3音频格式替代。

(2) 媒体传输:同时支持R T P/A V P/U D P传输模式和R T S P&R T P/A V P/T C P交织传输模式。

AVS视频的RTP净载格式采用了一种与RFC 3984 (H.264 RTP净载格式) 相兼容的净载格式。为了兼容于H.264的N A L (网络抽象层) 语法, 在这种净载格式中将AVS视频比特流中每两个相邻的起始码前缀之间的数据 (不包含起始码前缀, 但包括起始码值) 映射成一个NAL单元, 并在起始码值前添加一个字节的N A L单元头。

(3) 媒体控制:采用RTSP协议来控制AVS流媒体会话过程。

(4) 媒体描述:采用SDP协议描述AVS流媒体会话。SDP会话描述信息通过RTSP命令交互传输。

(5) 媒体存储:基于ISO基媒体文件格式和M P E G-4文件格式并与A V C文件格式相兼容。

2 服务器端实现

服务器端同时支持点播和广播方式的流媒体传输, 其中广播又可分为现场直播和播放列表广播 (文件轮播) 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需要事先生成的会话描述文件 (.sdp) 来交换连接和媒体信息。客户端则可以通过指定不同的会话描述文件来选择收看不同的广播节目。

服务器端的实现主要包含流媒体服务器、音视频编码器以及媒体文件封装及媒体内容实时打包几个部分。其中, 流媒体服务器采用了支持ISMA规范的Darwin Streaming Server作为流媒体服务器, 其可以针对上文所述的主要功能生成符合ISMA规范的点播源、直播源和广播源, 并能够较完整地支持ISMA规范中所规定的其他操作和内容。

应的gg视频编码器采用联合信源AVS编码器作为标准编码核心, 其不仅可以生成符合A V S第二部分标准的视频节目流, 还可以完成框架中的离线文件编码和实时视频编码两大功能。

在媒体文件封装及媒体内容实时打包的实现上, 我们自主开发了AVSCreator和AVSLive系统, 其网络传输方式和文件格式分别符合AVS规定并兼容于I S M A规范中的相应要求, 其中AVSCreator主要针对静态媒体文件的封装和复用;而AVSLive则针对实时媒体码流封装成符合要求的ISMA码流。

Avs Creator负责将AVS基本流文件封装为符合AVS媒体存储格式的文件 (.asm) , 并实现音视频等多路媒体流的复用。为了让流媒体服务器在发送文件时感知如何封装RTP分组, Avs Creator程序还需要根据不同媒体的RTP净载格式规范为复用后媒体文件中的每一个媒体流 (轨道) 创建一个提示轨道 (hint track) 。

A V S L i v e用作与音视频实时编码器配合的R T P实时打包, 其根据相应的R T P净载格式规范将音视频编码器输出的基本流打包为一系列R T P分组并提交流媒体服务器实时广播出去。在初始工作时, AVSLive模块首先将解析到的画面尺寸、帧率等视频信息以及采样率、码率等音频信息编辑成一个sdp文件存于流媒体服务器处, 当用户向流媒体服务器请求该s d p文件时, 流媒体服务器随即建立转发关系, 即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完成将AVSLive模块实时打包的直播节目转发到用户的工作。

3 客户端

客户端的任务是与流媒体服务器交互并接收ISMA规范的码流以及提取出音视频ES流分别送至相应的解码器解码。在实现中我们采用Direct Show开发了与基于Windows Media Player插件的完全兼容的基于ISMA网络接口的AVS流媒体播放器, 其具体由两个filter构成——负责解析协议并接收处理数据的RTSP_source filter和负责AVS流媒体解码的AVS_decodecfilter, RTSP_source负责与流媒体服务器进行交互、建立连接、分析码流并解复用出AVS视频基本流和MP3音频基本流分别送至相应的解码器解码并还原。

当客户端要点播或收看服务器上的某个AVS节目时, 播放器首先与流媒体服务器之间建立一条RTSP会话连接, 并发送RTSP命令向服务器请求自己想要的内容。在点播方式中, 服务器根据播放器所请求的.asm文件生成一组SDP (会话描述协议) 信息并发送至客户端;在广播方式中, 服务器直接从播放器所请求的.sdp文件中读取SDP信息并发送至客户端。播放器在正确解析收到的SDP描述信息之后, 再次请求服务器以RTP/AVP/UDP传输模式将节目中的不同媒体流分别发送至不同的U D P端口, 或者以R T S P&R T P/A V P/T C P交织传输模式将所有媒体流的RTP分组复用后以单个流的形式通过T C P连接发送过来。在后一种传输模式中, 播放器需要首先将收到的媒体流进行解析复用。A V SR T P和M P 3R T P分别负责对收到的A V SR T P分组和MP3 RTP分组进行解析, 并重新组装为一个完整的视频帧或音频帧, 然后分别提交相应的解码器进行解码。媒体同步机制根据不同媒体RTP分组中所携带的时间戳信息来协调解码器操作, 以实现音视频媒体的时间同步和实时连续播放。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媒体格式、媒体传输、媒体控制、媒体描述和媒体存储五个方面对ISMA流媒体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和介绍, 随后提出了兼容于ISMA规范的完整的端到端AVS流媒体系统的设计方案, 并就介绍了该方案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ISMA,AVS,流媒体

参考文献

[1] http://www.isma.tv.

流媒体范文第4篇

1 网络广播的优缺点

1.1 优点

(1) 由于以太网本身就是一套双向网络, 在以太网上通过软件可轻而易举地实现智能广播的定时、寻址、分组等功能, 网络广播较为容易实现智能广播。 (2) 网络广播从节目的制作到传输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 系统信噪比高, 不会在处理、传输等环节产生噪声, 从而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音质, 也可以进行立体声传输。 (3) 在网络速度允许的情况下, 可实现多路广播。因为音频文件是以数据包的方式在网络中传输, 所以很容易实现多路广播, 把不同的数据包发送给不同的终端就可以了。 (4) 网络广播实现交互方式广播和远程AOD。因为以太网是双向网络, 控制主机完全可以监测到每一个终端的工作状态, 且可对其进行控制。终端也可通过液晶显示屏与服务器对话, 从服务器直接点播, 这样大大地方便了外语教学。

1.2 缺点

网络广播容易受网速和网络带宽的限制。以太网用的是码分多址技术, 当某一节点发生“网络塞车”时, 广播终端的播音就会发生延时, 严重时会发生断续。由于网速和网络带宽等的限制, 所以网络广播的可靠性将难以得到保证。

2 网络广播的软件系统

常用的网络广播的软件系统有支持直播和点播编码器的Windows Media系统;有自有的压缩技术, 让音频信号能够自动适应带宽, 动态地根据网络宽带自动调节播放格式, 提供匹配的数据流, 完成最终的播放的Real System系统;具有目前最高音频播放质量的播放器的Quick Time系统;以及只有其才有Java Applet作为媒体播放器和媒体动态压缩技术, 可将原始的声音文件压缩至原来的1/400, 且保证信号质量的Emblaze系统等。美国Real Networks公司开发的网络广播软件Real audio现已成为网络广播的事实标准。网络广播首先从网络电台开始, 音频信号通过编码压缩软件Real Encoder实时压缩, 送往电信网络的服务器, 再经广播软件Real Server, 根据用户需求, 用户浏览器则通过播放软件Real Player自动接收播放。

网络广播依赖于高效的音频编码系统, 特别是MPEG音频编码系统, 其次是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协议的逐步完善。网络上的数字音频编码技术是以物理声学和人的生理声学原来为基础的一种感知编码。由于数字化信息排列的无序性, 使网上广播节目具有无限次的复制与组合功能, 从而彻底消除了广播媒体在时间上的强制性, 使听众能够真正实现线性收听。

现在因特网上已经有非常多的网络广播电台, 它们以播放高质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而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如新闻、信息预报和Hi-Fi (高保真) 音乐等。

3 流媒体数字网络广播的研究与实现

3.1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设计

(1) 模拟音频广播系统的运行平台普遍采用硬件设备, 这些就决定了系统的应用功能和管理功能都是固化的、有限的, 模拟音频广播将无法实现诸如任意无限分区、点播、任意点对点、多任务预设等功能。

(2) 网络音频广播系统的运行平台采用的是软件系统, 通过软件系统控制网络上的音频流信号, 可以轻松实现任意路径、同时间多任务的传送, 因此应用功能和管理功能是开放的、灵活的, 随时按需要进行设置, 真正满足实际应用, 并能不断扩展。

(1) 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服务器、网络传输和客户端构成, 系统构架相对应为:服务器模块、网络传输模块和客户端模块,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的位置关系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服务器端由流媒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媒体数据库组成, 服务器端是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 是实现功能的关键所在。网络传输端是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 各用户通过网络登录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完成所需任务, 系统采用B/S结构, 通过ASP网页的形式收听网络广播。客户端采用Web浏览器的应用程序, 通过点播提出请求, 接收来自流媒体服务器的音频流媒体, 可以对音频进行前进、倒退、暂停、播放等控制功能, 并且还可以通过实况广播页面收听实况节目。

摘要:目前的开路广播仍然是“被动式”、“单向”、“一点对多点”的通信系统, 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因特网将改变广播传输的基本性质。因特网是唯一链接全球的媒体, 网络广播作为一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全新信息传播方式, 延伸了传统广播功能, 实现源优势, 建立网站和Web服务器, 通过Internet发布信息, 进行网络广播。

关键词:流媒体,P2P,广播,网络

参考文献

[1] 白煜, 辛向晖.Windows Media与Real网络流媒体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军, 张浩, 杨晓宏.广播电视技术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流媒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特点;内容分析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现状

一提到新媒体,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现在经常使用的互联网,那么下我就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调查研究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如图1所示:

图 1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此外从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图2),2009年网民增长8600万,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庞大,虽然增长率降到了28.9%,但是网民规模增长依然旺盛。

图 2

2009.12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

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8亿多,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由高端用户、个别人群,向普通用户和大众人群推广。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呢?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体是信息载体,新是相对旧而言,一种新出现的信息载体,其受众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为“新媒体”。

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实现真正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 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起的文化事件,由BBS猫扑发起的虐猫事件调查,由《魔兽争霸》而起的“铜须门”——网络上富娱乐性的新闻消解了我们的社会压力,在网络上产生的事件一再成为传统报纸连续的版面。新媒体随全球化而来,随草根精神而来,随共享的Web2.0精神而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新媒体以它的开放、它的纵情、它的无处不在和英勇表达,改变了传媒的秩序,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活方式。

其次,新媒体为观众带来了多种收视选择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大多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观众对电视台节目选择、编排的影响较小,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多限于人际传播,影响力有限。在新媒体时代,个性化的收视需求不必要再顺从群体收视选择,观众可以根据媒介形态的不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节目内容。电视观众变成了电视用户,电视的传播模式也变为电视台与用户之间的多点对多点的双向网状传播,观众从一定程度上获取了传播者的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拥有了更大地自主权,并能通过便捷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直接影响电视台的节目选择和编排。

再次,新媒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网络电视为传统电视频道和新兴电视业务开辟了通达观众的新途径;当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应用到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等新型媒介形态中后,观众的收视行为再也不用限制于室内。新媒体打破了电视收视的空间限制,帮助媒体和广告商锁定传统电视难以把握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

最后,新媒体还具有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特点。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之所以能叫板传统电视,就在于他们拥有一张王牌——“个性化、分众化”的媒体消费。网络电视利用网络强大的双向交互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使用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个性化节目单;手机电视借助完全私人化的终端,将自己塑造为最具个性特征的信息渠道;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则依赖密闭的强制性收视空间,强调自己对移动人群和白领群体的准确到达。在几类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观众群体开始进一步分化,流向不同的媒体,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收看电视。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抵挡,相形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对比分析:

1.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物、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等。新媒体大多都呈现出无纸化和虚拟化状态,许多受众因此对其产品或服务抱有怀疑的态度。相对来说,传统媒体具有感性特征,报纸、杂志是拿在手里面可以感觉到的。并且,新媒体对操作者的物质设备、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传统媒体有易携带、阅读或收听方便并且成本低廉的优势。

2.媒体内容。新媒体过于开放,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流入传播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传统媒体因为受技术和政策的制约,内容相对来说较少。但是较少的内容资源恰恰成了传统媒体有力的竞争“武器”。受政策限制,目前新媒体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传统媒体。

3.媒体市场。传统媒体目前大多是国有的,因此,传统媒体面对的市场竞争较小。新媒体是开放性的,市场竞争激烈。例如互联网从一诞生,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竞争有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及法律保护,缺少市场的保障,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

4.媒体受众。CNRS(全国城市居民媒介与消费调查)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其一,报纸到达率停止下跌,在2007年出现回升和增长;其二,阅读媒体网站新闻在2007年跃升为第五大上网目的,网络从精英走向大众,且与传统媒体日趋竞合;其三,传统媒体受众中的网民中,杂志网民比例最高;其四,开车族对广播的热情不减,广播仍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其五,在绝大多数时段的电视观众保持基本平稳,而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有集中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掌握着不同的受众群。

5.媒体管理。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传统媒体清晰的管理机制保障了“把关人”的地位,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使传统媒体更加规范与严谨。新媒体由于管理机制的模糊和平台的开放性,导致其“把关人”地位发生变化。首先是使“把关”的可行性弱化:其一,新媒体的海量时空范围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其二,高速高效的新媒体无暇“把关”,其三,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其次是“把关人”角色泛化。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新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网络上的报道,总是要在传统媒体上求证后才肯相信。这一现象说明,由于新媒体管理机制薄弱,“把关人”地位弱化,导致其公信力与权威性的弱化。

因此,很多人都提出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双方只有在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优劣互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融合。

1.从媒体形式互补的角度进行融合。其一,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其二,传统媒体和手机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其三,多种媒体的融合。多种媒体的融合更有利于各媒体的发展,实现多方获益。

2.从吸引受众关注的角度进行融合。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吸引受众,新媒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吸引受众。两种媒体可以互相依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东方卫视《我型我秀》节目为例,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之外,东方卫视还将这一节目通过短信互动、手机流媒体、宽频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播映,设置了网络点播、幕后花絮、在线直播、选手博客、会员用户上传歌曲、投票(选手和网民)、论坛几大板块。

3.从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融合。新媒体的许多内容都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述,使新媒体的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相结合达到信息共享。例如,电子报纸在印刷报纸的基础上,适应电脑网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需求,出版同印刷版有所不同的网络版,在内容上,网络版可以不受限制,依托报纸的新闻内容,发表详尽的深度报道和背景资料,还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生动的声音、影像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慧:《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http://www.zijin.net/blog/user1

2、赵文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变迁趋势》,《科学新闻》

流媒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特点;内容分析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现状

一提到新媒体,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现在经常使用的互联网,那么下我就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调查研究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如图1所示:

图 1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此外从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图2),2009年网民增长8600万,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庞大,虽然增长率降到了28.9%,但是网民规模增长依然旺盛。

图 2

2009.12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

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8亿多,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由高端用户、个别人群,向普通用户和大众人群推广。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呢?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体是信息载体,新是相对旧而言,一种新出现的信息载体,其受众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为“新媒体”。

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实现真正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 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起的文化事件,由BBS猫扑发起的虐猫事件调查,由《魔兽争霸》而起的“铜须门”——网络上富娱乐性的新闻消解了我们的社会压力,在网络上产生的事件一再成为传统报纸连续的版面。新媒体随全球化而来,随草根精神而来,随共享的Web2.0精神而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新媒体以它的开放、它的纵情、它的无处不在和英勇表达,改变了传媒的秩序,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活方式。

其次,新媒体为观众带来了多种收视选择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大多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观众对电视台节目选择、编排的影响较小,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多限于人际传播,影响力有限。在新媒体时代,个性化的收视需求不必要再顺从群体收视选择,观众可以根据媒介形态的不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节目内容。电视观众变成了电视用户,电视的传播模式也变为电视台与用户之间的多点对多点的双向网状传播,观众从一定程度上获取了传播者的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拥有了更大地自主权,并能通过便捷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直接影响电视台的节目选择和编排。

再次,新媒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网络电视为传统电视频道和新兴电视业务开辟了通达观众的新途径;当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应用到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等新型媒介形态中后,观众的收视行为再也不用限制于室内。新媒体打破了电视收视的空间限制,帮助媒体和广告商锁定传统电视难以把握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

最后,新媒体还具有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特点。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之所以能叫板传统电视,就在于他们拥有一张王牌——“个性化、分众化”的媒体消费。网络电视利用网络强大的双向交互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使用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个性化节目单;手机电视借助完全私人化的终端,将自己塑造为最具个性特征的信息渠道;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则依赖密闭的强制性收视空间,强调自己对移动人群和白领群体的准确到达。在几类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观众群体开始进一步分化,流向不同的媒体,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收看电视。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抵挡,相形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对比分析:

1.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物、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等。新媒体大多都呈现出无纸化和虚拟化状态,许多受众因此对其产品或服务抱有怀疑的态度。相对来说,传统媒体具有感性特征,报纸、杂志是拿在手里面可以感觉到的。并且,新媒体对操作者的物质设备、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传统媒体有易携带、阅读或收听方便并且成本低廉的优势。

2.媒体内容。新媒体过于开放,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流入传播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传统媒体因为受技术和政策的制约,内容相对来说较少。但是较少的内容资源恰恰成了传统媒体有力的竞争“武器”。受政策限制,目前新媒体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传统媒体。

3.媒体市场。传统媒体目前大多是国有的,因此,传统媒体面对的市场竞争较小。新媒体是开放性的,市场竞争激烈。例如互联网从一诞生,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竞争有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及法律保护,缺少市场的保障,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

4.媒体受众。CNRS(全国城市居民媒介与消费调查)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其一,报纸到达率停止下跌,在2007年出现回升和增长;其二,阅读媒体网站新闻在2007年跃升为第五大上网目的,网络从精英走向大众,且与传统媒体日趋竞合;其三,传统媒体受众中的网民中,杂志网民比例最高;其四,开车族对广播的热情不减,广播仍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其五,在绝大多数时段的电视观众保持基本平稳,而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有集中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掌握着不同的受众群。

5.媒体管理。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传统媒体清晰的管理机制保障了“把关人”的地位,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使传统媒体更加规范与严谨。新媒体由于管理机制的模糊和平台的开放性,导致其“把关人”地位发生变化。首先是使“把关”的可行性弱化:其一,新媒体的海量时空范围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其二,高速高效的新媒体无暇“把关”,其三,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其次是“把关人”角色泛化。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新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网络上的报道,总是要在传统媒体上求证后才肯相信。这一现象说明,由于新媒体管理机制薄弱,“把关人”地位弱化,导致其公信力与权威性的弱化。

因此,很多人都提出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双方只有在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优劣互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融合。

1.从媒体形式互补的角度进行融合。其一,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其二,传统媒体和手机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其三,多种媒体的融合。多种媒体的融合更有利于各媒体的发展,实现多方获益。

2.从吸引受众关注的角度进行融合。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吸引受众,新媒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吸引受众。两种媒体可以互相依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东方卫视《我型我秀》节目为例,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之外,东方卫视还将这一节目通过短信互动、手机流媒体、宽频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播映,设置了网络点播、幕后花絮、在线直播、选手博客、会员用户上传歌曲、投票(选手和网民)、论坛几大板块。

3.从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融合。新媒体的许多内容都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述,使新媒体的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相结合达到信息共享。例如,电子报纸在印刷报纸的基础上,适应电脑网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需求,出版同印刷版有所不同的网络版,在内容上,网络版可以不受限制,依托报纸的新闻内容,发表详尽的深度报道和背景资料,还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生动的声音、影像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慧:《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http://www.zijin.net/blog/user1

2、赵文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变迁趋势》,《科学新闻》

上一篇:初中英文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大学生日常生活调查报告范文